第5讲 联合发展的欧洲

合集下载

5.3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5.3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工具
专题五 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栏目导引
说出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参加民主运动、 说出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参加民主运动、巴黎公社建设 课标 要求 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和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 斗争史实,认识近代以来人类在民主化领域的进步, 斗争史实,认识近代以来人类在民主化领域的进步,也是 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不懈斗争的结果 (1)第一国际建立的背景有哪些? (1)第一国际建立的背景有哪些?列举第一国际成立后在 第一国际建立的背景有哪些 组织国际工人运动方面的主要活动。 组织国际工人运动方面的主要活动。 学习 目标 (2)简述巴黎公社成立的背景, (2)简述巴黎公社成立的背景,列举巴黎公社保障人民基 简述巴黎公社成立的背景 本政治权利的主要措施并据此分析巴黎公社的实质。 本政治权利的主要措施并据此分析巴黎公社的实质。 (3)分析巴黎人民通过革命斗争实现了哪些民主权利? (3)分析巴黎人民通过革命斗争实现了哪些民主权利? 分析巴黎人民通过革命斗争实现了哪些民主权利 (4)简述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 (4)简述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 简述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
实质: 实质:无产阶级为实现自己的
工具
而进行的一次伟大尝试。
栏目导引
专题五 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任 务三:分析巴黎人民通过革命斗争实现了哪
些民主权利? 些民主权利? 1、选举权 、 2、组织政府的权力 、 3、受教育的权力 、 4、劳动和休息的权力 、 5、监督政府的权力 、 6、管理生产的权力 、
工具
专题五 人民群众争取民8日,在英国伦敦圣马丁教堂,英国、法国、 年 月 日 在英国伦敦圣马丁教堂,英国、法国、 德国、意大利、波兰等工人代表举行集会, 成 德国、意大利、波兰等工人代表举行集会,支持波兰人民 立 反对沙俄统治。大会决定成立国际性的工人组织,并选出 反对沙俄统治。大会决定成立国际性的工人组织, 临时中央委员会, 临时中央委员会,第一国际成立 作 用 第一国际传播了科学社会主义,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第一国际传播了科学社会主义,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加强了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 加强了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1876年7月15日,第一国际 年 月 日 宣布解散 第一国际是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它的正式 第一国际是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革命组织, 名称为“国际工人协会” 简称第一国际。 名称为“国际工人协会”,简称第一国际。它是国际工人 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现代汉语语法·第5讲 短语

现代汉语语法·第5讲 短语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解海江xiehaijiang@第5讲短语•一、术语的变化和确定•二、短语在语法研究中的地位•三、短语的类型一、术语的变化和确定•1.短语:不同的名称:读、顿、短语、字群、扩词、仂语等。

•目前比较有影响的名称主要有三个:短语、词组、结构。

•20世纪50、60年代:以“词组”为通名,间或也有称为“结构”的。

•到70年代末,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明确倾向于叫做“短语”,认为:“词组一般理解为必须包含两个以上的实词,一个实词搭上一个虚词,像‘我们的’、“从这里”之类就不大好叫做词组(只能叫做‘的字结构’、‘介词结构’什么的),可是管它叫短语就没有什么可为难的。

”•2.至于“结构”,不仅语音、语义、语法都有各自的结构系统,而且词、词与词的组合乃至句子也都有自身的结构,因此“结构”是个多义词,再加上它既可以指结构本身,又可以兼指结构关系,因而“结构”这一名称似乎内涵太多,所指太杂。

•3.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1981年增订本)把“实词与实词依靠一定的语法手段组合起来的语言单位”叫做“词组”,另把“实词和虚词各为一方的组合”叫做“结构”。

•4.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分为两类:词组和结构,合称短语。

•实词与实词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起来的短语叫“词组”;短语(词组)类型,主要根据短语各组成成份的词性、组合方式及其所形成的语法关系形式来分类,包括:偏正短语、述宾短语、述补短语、联合短语、主谓短语、同位短语、兼语短语和连谓短语等。

•实词与实词的非结构组合以及实词与虚词的组合叫“结构”。

短语(结构)类型,主要用实词或虚词的名称来命名,实词与实词的组合包括:量词结构、方位结构;实词与虚词的组合包括:介词结构、“的”字结构。

•5.从发展趋势看,“短语”将逐步取得正统的地位,但从教学方便起见,区分词组与结构,两者再合称为短语。

二、短语在语法研究中的地位•1.传统的语法研究:词本位、句本位•在分析句子时,从词到句,短语没有正式的地位。

联合国改革问题(仅供参考)

联合国改革问题(仅供参考)

国际热点之联合国改革问题(仅供参考)主要讲四大问题一、正确认识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二、联合国改革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三、中国关于联合国改革的主张。

四、联合国改革的前景2005年国际热点问题很多,如以巴以冲突为核心的中东问题,伊拉克局势问题,朝鲜和伊朗的核问题,国际恐怖主义,禽流感等流行性和传染性疾病的蔓延。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日关系、台海局势、联合国改革等一系列热点问题。

本次讲座仅谈谈联合国改革问题。

一、正确认识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一)联合国的成立、宗旨和组织机构。

今年是联合国成立60周年。

作为当今世界上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代表性最广泛、规模最大、影响力最深远、最具普遍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6月26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凯歌声中。

当天来自50国(波兰因故未参加)的282名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际组织会议,签暑了《联合国宪章》,并于同年10月24日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10月24日被定为“联合国日”。

按照《宪章》的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协调各国行动。

《宪章》还规定了联合国组织及其会员国必须遵守的7项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各会员国主权平等;真诚履行宪章义务;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相威胁;集体协助;和睦相处;不干涉内政等原则。

联合国下设联合国大会、安理会、经社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等主要机构和其它一些专门机构、辅助机构及临时机构。

(二)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经过60年的曲折历程,联合国从原来的51个创始国扩大到现在的191个会员国,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活动领域日益扩大,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大批亚非拉国家获得独立并加入联合国,中国恢复在联大的席位,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1、为消除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作出了重大贡献。

联合国积极推动非殖民化运动,1960年联大通过了《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使绝大多数殖民地实现了独立。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五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课件新人教版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五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课件新人教版
专题五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15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历史
知识点一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①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②西欧国家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 ①1951 年,法、意等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 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③1967 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__欧__洲__共__同__体__。 (3)影响 ①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增强。 ②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__极__化__方向发展。
[历史认知] 唯物史观——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 (1)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 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 关系民主化的潮流,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3)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 世界经济的发展。 (4)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 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提供了机遇,又 提出了挑战。
主题一 力量重组——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欧洲走向联合
[史料实证] 史料一 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 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①。经过 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烈厮杀后……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意识到,如此下去, 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②
史料二 1951 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58 年,上述国家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决定建立关 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组成农产品共同市场;1965 年六国签订《布 鲁 塞 尔 条 约 》, 决 定 将 上 述 三 个 共 同 体 的 机 构 合 并 , 统 称 欧 洲 共 同 体 ③……1992 年,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 12 国签署《欧洲联盟条约》, 1993 年欧盟成立;1999 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4 年,欧盟 成员国达到 25 个。④

1 欧盟经济治理-第一讲 欧洲共同体概述

1 欧盟经济治理-第一讲 欧洲共同体概述

①性质转变: 经济合作为主
②一体化扩大:
经济、政治双重性质
经济、政治、军事
经济
2、欧盟的扩大
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欧共体。 1981年1月1日,希腊成为欧共体第10个成员国。 1986年1月1日,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欧共体,使欧共体 成员国增至12个。 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扩 大到15个。 2002年11月18日,欧盟15国外长会议邀请塞浦路斯、匈牙 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 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 2004年5月1日,这10国成为欧盟新成员。
本国公司同等待遇;相互承认居留权、工作人员的高等学历与技术职称
等,以加强人才交流。
第四,建立科技共同体
尤里卡(EURECA)是“欧洲研究协调机 构”(European Research Coordination Agency)的英文缩写。。尤里卡计划是法 国和原联邦德国外长于1985年3月共同酝酿, 4月17日由法国总统密特朗正式示着一体化将朝着日益密切的 欧洲联盟方向发展
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
合并
1967年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标志欧洲经济一体化正式
诞生
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扩大
1967年欧共体成立时的成员国:6个 1973年后,新加入的成员国:6个,共12个
第三节、欧共体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成果简述
欧洲一体化得以实现的原因有 哪些?
在欧洲纷争 不断、四分五裂 的历史上,统一 是许多欧洲人的 梦想。丘吉尔曾 提出建立欧洲合 众国的设想
丘吉尔的设想:
欧洲合众国

使欧洲大家庭康复的第一步必须是法国和德国建立一种伙伴

第12讲 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第12讲 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1.背景
(1)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
考点一
栏目索引
(2)新独立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
起来,相互支持。 2.兴起标志:⑨ 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 尔格莱德举行。 3.奉行政策:⑩ 非集团 ,不结盟。
4.任务:反对
国的扶持;制定出⑦ 合乎国情 的经济发展战略。 (2)表现: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考点一
栏目索引
2.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
(1)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 (2)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⑧ 政治大国 的目标。 3.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考点一
栏目索引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新兴国家间的“和平合作”,属于政治范畴,A
项属于经济范畴,排除;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新解放的国家的出 现”指世界新兴力量的崛起,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C项正 确;D项中“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考点一
栏目索引
3.(2011江苏单科)右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 ( B )
栏目索引
第五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 政治格局的演变
栏目索引
第12讲
考纲要求
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1.两极格局的瓦解:①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②战后日本经济 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 兴;④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2.世界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探索——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七年级历史每一课的详细总结

七年级历史每一课的详细总结

七年级历史每一课的详细总结第一课:《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类社会的起源。

从人类的进化和原始社会的形成开始,讲解了人类是如何从猿猴进化而来的,进而从游牧社会逐渐过渡到定居社会。

同时,还介绍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如劳动、语言、工具等。

第二课:《古代文明的形成》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古代文明的形成。

通过讲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特点,了解了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发展。

同时,还介绍了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和著名的古代文明,如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等。

第三课:《中国古代文明》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文明。

从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开始,讲解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同时,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和文化传统。

第四课:《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通过讲解希腊城邦制度、奥运会、古希腊的哲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了解了古希腊的文明特点。

同时,还介绍了罗马帝国的建立和扩张,以及罗马的法律制度和建筑艺术。

第五课:《印度古代文明》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印度古代文明。

通过讲解印度教和佛教的起源和传播,了解了印度古代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特点。

同时,还介绍了印度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以及印度的科学、数学和医学等方面的发展。

第六课:《伊斯兰文明》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伊斯兰文明。

通过讲解伊斯兰教的起源和发展,了解了伊斯兰文明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特点。

同时,还介绍了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和扩张,以及伊斯兰科学和艺术的繁荣。

第七课:《欧洲中世纪》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欧洲中世纪。

从罗马帝国的衰落开始,讲解了欧洲中世纪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同时,还介绍了欧洲中世纪的宗教改革和十字军东征,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第八课:《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通过讲解中国古代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发明,了解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多样的文化》名师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多样的文化》名师优质教学设计
【不同的文化习俗】
1.习俗,指风俗习惯,是一个地方在较长时间里形成并流行的风尚、礼节和习惯。习俗对社会成员有一定的行为制约作用。习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随着社会的变迁,原有习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
2.习俗涉及生产、生活、信仰等多个方面,世界各地、各民族的习俗差别很大。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侧重选择讲述生活习俗的差异,重点关注习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且在本标题内容一开始就作了交代。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三节多样的文化
教学目标和要求
运用反映语言、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要求学生知道世界主要语言;了解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区;了解各地衣食住行等习俗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意识。
板书设计
3.教材用六种语言“我爱地理”的文字表达直观反映语言种类的不同。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主要的语言都有相应的文字,但世界上有的语言并没有文字。
4.教材对宗教内容尽量简化处理,概述宗教产生的原因后,简单介绍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这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和主要分布地区,其他宗教没有涉及。相关研究表明,基督教的分布范围较广,很难总结其主要分布区,因此教材没有列举其主要分布区,而是用“分布广泛”阐明其分布特点。另外,因学生还没有学习区域地理的知识,这里提及的分布区尺度只具体到大洲。
(2)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和主要分布地区分别是哪里?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认识世界的三大宗教。
【师生共同小结】世界三大宗教主要是指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其中基督教的信仰人数最多,三大宗教的起源地区和主要分布地区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II-2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一场以英国为 中心,工业化为主要内容 的生产力革命,人类文明 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 进的重大历史事件。这场 革命波及到欧洲乃至世界 各地,世界上的许多国家 迄今仍未结束这一进程。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 深入发展,英国、法国、 德国等欧洲国家崛起,欧 洲逐渐成为世界经济政治 文化中心。
文化交流方面:
中欧之间教育文化交流密切,双方人员来往频繁
外交战略方面:
主张对话而非对抗的多边主义战略、追求多极世界、主张 发挥联系国的作用,双方不存在直接的战略竞争关系
中欧关系的消极因素
意识形态方面: 人权领域的较量 西藏主权问题 民主价值观等差异 经贸关系方面: 近年来欧洲内部贸易保护主义势力 抬头,金融危机使得双方贸易摩擦 增多。 人民币兑欧元汇率 政治方面 欧洲主要国家领导人更替,对华友 好的领导人相继离任,而新上台的 领导人对华关系均较强硬,给中欧 关系带来不利影响。 欧洲右翼势力抬头,保守思潮影响 有所加强,给双方关系增加了新的化:文化因素
欧洲文明的希腊源头:民主、法治
欧洲文明的希伯来源头:基督教

欧洲各国特别是西欧等国受到希腊罗马文化以及基督 教的深刻影响,兼之长期的交流、交往甚至冲突与战 争,使得欧洲逐渐产生了一种独特而强烈的“欧洲意 识”,因而欧洲具有较高的文明同质性和文化亲缘性, 具备其他地区一体化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
中欧关系发展趋势
目前,中欧关系似乎遇到了一些障碍, 处于相对的低谷期。但从大局和长远的 角度看,由于中欧关系建立在平等互利 的基础上,双方存在经贸等方面的利益 互补性,双方不存在战略利益上的直接 冲突和对抗,因此,我们认为中欧关系 仍将平稳发展。
课后思考题
欧洲一体化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其他地 区学习和借鉴? 金融危机之后,中欧关系出现哪些新的 变化?
I-1 欧洲人口、面积等基本情况
人口:7亿多 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
国家:45 欧盟:27
语言:印欧语系 宗教:基督教 货币:欧元
I-2 欧盟主要国家经济实力
GDP 2009 (millions of US dollars)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1
2 3 4 5 6
USA
Japan China Germany France UK
欧盟治理架构
基本框架: 经济与货币联盟 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 司法与内务合作 机构设置: 欧洲理事会(首脑会议),由欧盟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及欧盟委员会主席组 成,是欧盟最高权力机构。 欧盟理事会(部长理事会),由欧盟成员国推选的代表组成,是欧盟主要立法及决 策机构。 欧盟委员会(欧盟执行委员会),欧盟常设的独立机构和执行机构,负责实施欧盟 条约及欧盟理事会的决定。现任主席为巴罗佐。 欧洲议会,欧盟负责监督和咨询的机构, 欧洲法院,欧盟仲裁机构。 欧洲审计院,负责欧盟审计和财政管理。
III-4 两次世界大战


工业革命、资产阶 级革命等一系列深 刻变革使得以英国、 法国、德国等国家 为代表的欧洲崛起 并成为世界经济政 治文化中心。 然而,两次世界大 战的战火则使得欧 洲衰弱,重振欧洲 雄风成为欧洲一体 化的重要动因。
IV 欧洲一体化
欧盟简介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 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 《欧洲联盟条约》,通称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 称《马约》)。1993年11月1 日,《马约》正式生效,欧 盟正式诞生。 欧盟现有27个成员国和近5亿 人口(2007年1月),总部设 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欧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 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 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 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 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 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 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 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
欧洲一体化:不利因素
第一、由于成员数增加,东欧、西欧发展水平的巨 大差距,导致讨价还价成本急剧上升,欧盟内部 利益、权力争夺加剧,协调难度加大。 第二、改革压力越来越大,欧盟机构官僚化日益突 出,导致民众对政治精英的不信任,发生欧洲宪 法危机;机构膨胀,职能扩大影响了欧盟决策和 执行效率,旧有的决策机制不能适应新形势。 第三、对未来发展方向存在困惑。
视频:欧盟简介
欧洲一体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煤钢共同体到欧洲共同体 舒曼计划 欧洲煤钢共同体(《巴黎条约》) 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罗马条约》) 欧洲共同体(《布鲁塞尔条约》) 第二阶段: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 1973年,英国、丹麦、爱尔兰加入欧共体; 1981年,希腊加入;1986年,西 班牙、葡萄牙加入。 欧洲联盟(《统一欧洲法令》、《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5年,奥地利、瑞典、芬兰加入欧盟 第三阶段:欧盟东扩、一体化进一步深化以及欧元诞生 2004年,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10个中 东欧国家入盟。 2007年,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加入欧盟。 1999年1月1日,欧盟正式启用统一货币欧元,2002年1月1日正式流通。
14256300
5067526 4984731 3346702 2649390 2174530
7
8 9 10 11 12
Italy
Brazil Spain Canada India Russia
2112780
1571979 1460250 1336067 1310171 1230726
通过这些画面人们不难看出,欧洲经过数百年的 发展,成为一个整体上环境优美、经济富裕、社 会安定、物质水平较高、生活节奏闲适、建筑、 音乐、艺术人文气息浓厚的地区。欧洲人对其文 化和价值观有高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些都构 成了“欧洲意识” 的重要源泉。因此,欧洲在制 定和执行外交政策时,较多地表现出一种理想主 义的倾向,即较为强调抽象的价值观而非片面追 求具体的物质利益的特征,这对我们理解欧洲外 交和中欧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III-3 资产阶级革命

“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 它们不是社会中某一阶级 对旧政治制度的胜利;他 们宣告了欧洲新社会的政 治制度。……资产阶级的 胜利意味着新社会制度的 胜利,……这两次革命不 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 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 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 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 求”——马克思(《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III-1 启蒙运动



康德说要有勇气运用你的理智,这 成为启蒙运动的最突出的精神气质。 “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 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 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 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 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 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恩 格斯《反杜林论》 对旧权威的藐视;崇尚理性主义; 重视人权;倡导回归自然等是启蒙 运动的主要特征。 启蒙运动深刻地改变了欧洲人的精 神世界,成为此后欧洲迅速强大起 来的关键因素。
V 中欧关系
中欧关系基本框架:战略伙伴关系
中欧自1975年建立正式关系以来,目前 已形成一种独立的、平等的、基于互利 合作基础上的战略伙伴关系。 中欧关系不存在国家战略安全上的正面 竞争、较量或冲突,这是双方关系稳定 发展最重要的基础。
中欧关系的积极因素
经贸关系方面:
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中 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有很强的互补性
欧洲一体化:经济因素
50法郎背后的经济学 通过观看视频,我们知道如果一个 旅行者揣着100法郎从巴黎出发, 如果到每个欧洲国家换一次货币, 即使一分钱不花,他回到巴黎只剩 下不到50法郎。
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一体化有利 于形成统一市场和有效经济制度、 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形成规模经济 优势、提高经济效率。
欧洲一体化:政治因素
永久和平 重振欧洲 联合图强
根据我们对欧洲历史的了解, 欧洲在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 命之后,逐步发展成为国际舞 台上的权力中心。但自二战以 来,美国、苏联发展为超级大 国,取代了欧洲主导世界事务 的地位,欧洲衰落了,甚至要 依靠美国为首的北约提供安全 保障。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欧 洲选择通过走联合发展的道路 来赢得欧洲的安全、和平和振 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