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第七版配套教材.ppt

合集下载

儿科学第七版配套教材ppt课件

儿科学第七版配套教材ppt课件

牛乳
221
肾负荷 (mOsm/L)
Ca--吸收好:Ca:P=2:1 (1~2:1 ) 含乳糖、蛋白质利于吸收 脂肪易于消化,不形成“皂块”
Zn--利用率高:
Fe --吸收率高: 母乳 0.05mg/dl, 吸收率49%; (牛乳0.05 mg /dl, 吸收率4%) 乳铁蛋白:铁结合蛋白
第6版
2.母乳营养成分颗粒小,消化酶多,容易被 吸收利用。 母乳对脂肪吸收能力差的新生儿更为有利。 由于母乳吸收完全,婴儿大便质的柔,排 出通畅。
营养由营养膳食提供;其基本要求是满足 生长,避免营养素缺乏或过剩, 【评价营 养膳食参考摄入量的参数DRIs】: 包括4 部分,旨在更科学。准确、地评价膳食、营 养素参考摄入等参数
1. 平均需要量EAR,满足50%人群
2.推荐摄入量RNI =EAR+2SD满足98%人群
3. 适宜摄入量 AI,试验标准
2) 严重疾病:慢性肾炎、糖尿病、恶 性肿瘤、精神病、癫痫、 心功能不全等
第二节 婴儿喂养方法
(Feeding of Infants)
二、人工喂养:1 由于各种原因,母亲不能亲自喂
养不满6个月的婴儿时,可以采用其 他动物乳如牛乳、羊乳或者其他代 入品喂养婴儿。
1.常用乳类和代乳品: 第6版
鲜牛奶:是目前最常用的代乳品 鲜羊奶:其成分和营养价值与牛奶大致相同 配方奶:是以人乳为样本,以牛乳为基础的改
儿童营养与喂养
Nutrion During Children
第一节 营养基础 第6版
【Nutrion】: 是指人体获得和利用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 整个过程。 有关生物生长、维持和修复整个生命体 或其中一部分过程的总和. 营养是确保生理成熟度最重要、最根本的 基石。

最新儿科学第七版配套教材 赣南医学院PPT课件

最新儿科学第七版配套教材  赣南医学院PPT课件
6.入侵防范--正在干的要及时发现 包括对入侵行为的记录(攻击的目的地、攻击的 时间、攻击者的IP、重要程序是否被破坏以及破 坏后是否及时恢复)。
7. 恶意代码防范
主要检查主机是否配备相关的防恶意代码的机制, 包括杀毒软件等。
恶意代码:病毒,木马,间谍软件等。
8. 资源控制
用户不能无限制的使用主机资源,也要防止外面 的用户非法掠夺这台主机的资源。
用户按照自己的意愿对主机的参数做适当修改以 决定哪些用户可以访问他的文件。 3. 强制访问控制 用户与文件都有一个事先设置的、非经授权不能 修改的安全属性。
4. 安全审计--“做了跑不掉” 包括对主机系统安全日志的保护,对用户行为的 记录,以及对主机资源的异常记录等方面。
5.剩余信息保护 主机存储敏感信息的空间被释放给其他用户的时 候,原来存储在主机里的重要信息要保证及时清 理掉。
与鉴别机制采取何种措施实现。 ②应访谈数据库管理员,询问数据库的身份标识与
鉴别机制采取何种措施实现。 ③应访谈主要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员是否采用了
远程管理,如采用了远程管理,查看采用何种措 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P79 问卷调查
主机安全审计访谈
• 第3级安全测评要求主机安全审计访谈只有1项: 应访谈安全审计员,询问主机系统是否设置安全 审计;询问主机系统对事件进行审计的选择要求 和策略是什么?对审计日志的处理方式有哪些?
穿越时空的畅想
古代信息安全:
阴符、阴书、 江湖切口 密语、密码
现代信息安全:
对称加密 非对称加密
信息隐藏 ……
古代“主机”安全
传令兵的口令 传令兵的身体
……
现代主机安全
身份鉴别、自主和强制访问控制 安全审计、剩余信息保护区、 入侵防范、恶意代码防范、

儿科学第七版麻疹ppt课件

儿科学第七版麻疹ppt课件

22
【诊断和鉴别诊断】
完整版课件
•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麻疹接触史、急性发热、 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口腔麻疹黏膜斑、皮疹形 态和出现顺序以及疹退后皮肤脱屑及色素沉着 等特点,较易做出临床诊断。麻疹病毒血清 IgM抗体阳性或分离到麻疹病毒可确诊。
• 鉴别诊断包括各种发热、出疹性疾病。
23
完整版课件 24
• (4)恢复期:若无并发症发生,出疹3~4天后发热开始减 退,食欲、精神等全身症状逐渐好转,皮疹按出疹的先后 顺序开始消退,疹退后皮肤有棕色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 一般7~10天痊愈。
10
【临床表现】
完整版课件
• 2.非典型麻疹
• (1)轻型麻疹:多见于有部分免疫者,如潜伏期内接受过 丙种球蛋白或8个月以下有母亲被动抗体的婴儿。主要临床 特点为一过性低热,轻度眼、鼻卡他症状,全身情况良好, 可无麻疹黏膜斑,皮疹稀疏、色淡,消失快,疹退后无色 素沉着或脱屑,无并发症。常需要靠流行病学资料和麻疹 病毒血清学检查确诊。
5
【病理】
完整版课件
• 病变部位广泛的单核细胞浸润、增生及形成多 核巨细胞(华-佛细胞Warthin-Finkeldey giant cell)是麻疹的病理特征。
• 基本病变主要见于皮肤、淋巴组织、呼吸道和 肠道黏膜及结膜。毛细血管周围有严重的渗出, 单核细胞增生,形成的多核巨细胞大小不一, 内含多个核,核内外均有病毒集落(嗜酸性包 涵体) 。
• 4.病毒抗原检测 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鼻咽部分 泌物或尿沉渣脱落细胞中麻疹病毒抗原,可早 期快速帮助诊断。也可采用PCR法检测麻疹病 毒RNA。
21
【实验室检查】
完整版课件
• 5.病毒分离 前驱期或出疹初期取血、尿或鼻 咽分泌物接种人胚肾细胞或羊膜细胞进行麻疹 病毒分离。出疹晚期则较难分离到病毒。

儿科学第七版配套教材

儿科学第七版配套教材

五、实验室检查

第6版



1. 血常规: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 重型麻疹可以血小板减少。 2. 多核细胞检查:出皮疹前2天至出皮疹后1天,取 病人鼻、咽、眼分泌物作涂片镜检 3. 病毒抗原检测:免疫莹光法检测分泌物中麻疹 病毒抗原,可早期快速诊断。 4. 特异性抗体测定:ELESA法测特异性IgM可以诊 断急性期感染,是麻疹诊断的标准方法。
第6版



1.生物学特性: 麻疹病毒属于黏液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基因组 为负链mRNA,有包膜。共有6种结构蛋白。 2.抵抗力: 麻疹病毒在外界生存力弱,对紫外线和消毒剂 敏感。 3.抗原性: 麻疹病毒抗原性单一,仅有一个血清型,目前 为止尚未发现有麻疹病毒的亚型,人是其唯一的 自然宿主。


二、流行病学
Koplik’s
spots (麻疹粘膜斑)
时间:发疹前2~3天出现 位置:开始见于下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以后累及 整个颊部并蔓延至唇部黏膜 形态:直径约0.5~的灰白色小点,外有红晕 发展: 1天内很快增多,出疹后逐渐消失
一)典型麻疹(Typical measles)
3. 出疹期 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伴全身症状加重 出疹顺序: 耳后、发际→额、面部→ 颈→躯干→四肢,达手掌、足底 皮疹性质: 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 体质虚弱者日益引起循环衰歇,使皮疹无 法透发,所以出疹期是麻疹最重要的阶段。


2.定义: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3. 临床特点:上以发热、咳嗽、结膜炎、口 腔麻疹黏膜斑(Koplik spots 科氏斑)、全身 斑丘疹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 特征
一、病原学

第6版

儿科学第七版配套教材

儿科学第七版配套教材

贫血分度
极重度 血红蛋白(g/L) <30 *(<60) RBC数 (×1012/L) <1 重度 30-60 (<90) 1-2 中度 60-90 轻度 90-120
(<120) 2-3
(<145) 3-4
*括号内为新生儿分度标准
贫血分类
病因分类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红细胞破坏增加(溶血) 红细胞丢失过多
食物铁含量、吸收率比较
食物 菠菜 蛋黄 牛乳 黄豆 肉类 母乳 铁含量(mg/100g) 2.9 6.5 0.5 8.2 3.4 0.5 吸收率% 1.3 3 4 7 25(10~70) 49~70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由于缺乏维生素B12或/和叶酸 引起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
VitB12或叶酸缺乏所致的大细胞性贫血 主要临床特点: 贫血、神经精神症状; 红细胞胞体变大; 骨髓出现巨幼细胞; 维生素B12或(和)叶酸治疗有效。
缺铁性贫血
(IDA,iron deficiency anemia)
由于 体内缺铁 导致红细胞内 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而引起的一种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6个月~2岁发病率最高,是我国 重点防治的小儿常见病。
病 因
■ 铁摄入量不足 ■ 先天储铁不足 ■ 生长发育过快 ■铁的吸收障碍 ■铁的丢失过多
临床表现
红细胞丢失过多
▲ 急性失血性贫血 ▲ 慢性失血性贫血 牛奶过敏、钩虫、月经过多
形态分类
*MCV(fl)
正常 80~94 MCH(pg) 28~32 MCHC(%) 32~38
大细胞
正细胞
>94
80~94
>32
28~32
32~38

儿科学第七版配套教材PPT课件

儿科学第七版配套教材PPT课件

凹陷性
腹水或胸腔积液
严重者可有
NoSUCCESS
THANK YOU
Image
2020/7/2无明显诱因 70﹪肾病复发与病毒感染有关 常伴尿量减少,尿色变深 无并发症者无肉眼血尿,短暂的镜下血尿
见于15﹪的患者 大多血压正常、肾功正常 部分晚期有肾小管功能障碍:低血磷性佝
微小病变型
病理
正常肾小球结构模式图
本课件所用病理图片均摘自邹万忠主编. 肾脏病病理图鉴.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
病理
正常肾小球毛细血管模式图
病理(模型)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左)正常,(右)上皮细 胞足突广泛融合、消失
病理(电镜)
EM×8400 正常肾小球 显示正常的肾小球基底膜(BM),内 皮细胞(En),足细胞(P)及足突(FP) EM×13000 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变平,这是该 病的特征性病变
偻病、肾性糖尿、氨基酸尿和酸中毒等
并发症
感染 电解质紊乱和低血容量 血栓形成 急性肾衰竭:5﹪微小病变性肾病可并发 肾小管功能障碍:除原发病外,大量尿蛋白的重吸收可导
致肾小管功能受损,出现肾性糖尿和氨基酸尿
临床并发症
免疫功能低下 全身水肿和循环不良 蛋白质营养不良 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
感染
神经内分泌调节改变
↑ (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钠、水重吸收↑)
水肿
病生与临床:水肿
低蛋白血症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 <25g/L:液体在间质区滞留
<15g/L:腹水和胸水形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使血容量减少,刺激
渗透压和容量感受器:抗利尿激素、醛固 酮分泌增多,心钠素减少,使远端肾小管 钠、水重吸收增加,导致钠、水潴留 低血容量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近端肾 小管钠重吸收增加

儿科学第七版配套教材幻灯片

儿科学第七版配套教材幻灯片

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
(二)尿细菌学检查
1. 中段尿培养确诊
中段尿培养菌落 计数≥105/m1
中段尿培养:
①抗生素应用前完成 ②避免污染
治疗原则
▪ 缓解症状 ▪ 清除细菌 ▪ 防止复发 ▪ 保护肾功能
(一)一般治疗 休息,饮水
(二)抗菌疗法
1.急性感染的治疗 新生儿和<6月小儿:静脉用药,总疗程
肾病综合征
前言
NS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 加,导致大量血浆白蛋白自尿中丢失而 引起的一种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 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不同程度水肿 为特征。
原发性NS约占儿科泌尿系统住院的 20%,仅次于ANG,居第2位。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低蛋白 血症
单纯性肾病
发病年龄多为2~7岁。 男女之比为2:1。
临床表现
一般病例——血尿
肉眼血尿 (gross hematuria)
镜下血尿 (microscopic hematuria)
临床表现
一般病例——高血压
高血压判断
血压(mmHg)
学龄前
>120/80
学龄儿
>130/90
临床表现
严重表现
严重循环充血 高血压脑病 急性肾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
严重病例——严重循环充血
治疗
基础治疗
休息
饮食
治疗
对症治疗
利尿
降压
治疗
抗感染治疗
青霉素类
治疗
严重病例的治疗
严重循环充血 高血压脑病 急性肾衰竭
护理诊断
• 体液过多 • 活动无耐力 • 潜在并发症:高血压脑病、严重循环充血

儿科学第七版配套教材

儿科学第七版配套教材
先天性甲状功能减低症
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
概述
•儿科常见的内分泌疾病 • CH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所造成的 • 发病率为1/5000~7000
我国各地先天性甲低的发病率
甲状腺的位置
• 位于颈部气管的前下方,分
左右两叶及峡部,多数人在峡 部偏左尚残存锥状叶 •成人甲状腺的体积为10~30ml •为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之一
又称中枢性甲低
• 散发性:先天性甲状腺发育不良或甲状腺激素
合成途径中酶缺陷所造成
• 地方性:水、土和食物中碘缺乏所致
散发性先天性甲低的病因
• 甲状腺不发育、发育不全或异位:最常见 (90%)
• 甲状腺素合成障碍:多为合成、分泌过程中酶的缺陷
• TSH、TRH缺乏
• 甲状腺或者靶器官反应低下:较罕见
部粘液水肿,眼睑浮肿,眼距宽,鼻梁低平,唇厚,舌大
而宽厚、常伸出口外
患儿身材矮小,躯干长而四肢短小,上部量/下部量>1.5
腹部膨隆,常有脐疝
先天性甲低 男孩,13岁
典型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
• 智力发育低下,表情呆板、淡漠,神经反射迟钝
• 运动发育障碍,动作发育如翻身、坐、立、走等 均较延迟
典型症状
甲状腺素的调节
下丘脑 ㊉ 垂体 TSH ㊀ TRH

甲状腺 T3、T4

甲状腺素的生理作用
• 产热 加速体内细胞氧化反应的速度,从而释放热量。 • 促进细胞组织的生长发育和成熟,骨、软骨的生长
甲状腺素的生理作用
• 对代谢的影响 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加酶的活力, 促进糖的吸收、糖原分解等, 促进脂肪分解和利用
• 预后与开始治疗的时间密切相关。 • 如果出生后3个月内开始治疗,预后较佳,约 80%的患儿会有正常的发育和智力。 • 如果未能及早诊断而在 6 个月后才开始治疗,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粘附分子 -- 各种受体 -- 其它表面标记 其它可溶性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等)
免疫基础理论
免疫的本质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反应
免疫基础理论
免疫反应 :
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活化、发生效应 的过程
免疫反应类型 特异性免疫反应:T和B淋巴细胞执行
T细胞:细胞免疫 B细胞:体液免疫
免疫基础理论
视除

突 变
免疫基础理论
免疫的本质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反应
免疫基础理论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分子
免疫基础理论
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 T、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 成熟T、B淋巴细胞定居、免疫
免疫细胞及发育
THYRUM
Epi. CD3+ CD4+
Pathogen
T
T
T

T
T T
Hale Waihona Puke T TT TT TT
T
T T
清除抗原 淋巴细胞凋亡 恢复正常
T
T
免疫反应总是伴有炎症反应 治疗临床疾病的目的:
-保证适当的免疫反应,以清除抗原, -阻止过分的炎症反应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及特点
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 B淋巴细胞及免疫球蛋白 单核/巨噬细胞 , 树突状细胞 (APC) 中性粒细胞 补体
环境因素相关: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 ,SID) 或
免疫功能低下(immunocompromise )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概述 PID病因及分类 PID的共同临床表现 几种常见的PID PID的实验室筛查*和诊断 PID的治疗及预防
( Severe combined ID,SCID )
1999年国际免疫协会分类
1.特异性免疫缺陷病 联合免疫缺陷病 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 T细胞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 伴有其他特征的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概述
定义
由于先天因素(多为遗传因素)引起免疫器官、免疫 细胞和免疫活性分子等发生缺陷,致使免疫反应缺 如或降低,导致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组临 床综合征。
发病率
已发现有120种 总发病率不清,估计为1:10000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概述 PID病因及分类 PID的共同临床表现* 几种常见的PID PID的实验室筛查*和诊断 PID的治疗及预防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及特点
IgG
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 来自母亲的IgG在6个月时消失, 3个月后自身合成
的逐渐增多 出生后3~4个月最低,8~10岁接近成人水平 IgG2在2岁内上升慢,易患荚膜细菌感染
g/L 14 12 10 8 6 4 2
0.6
Total IgG
Baby IgG
Maternal IgG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是多因素所致
遗传因素:基因突变或缺失 宫内因素:感染
风疹病毒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分类
命名原则
以分子遗传学基础或功能障碍的机制来命名 Bruton 病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XLA) Swiss 型 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
TH1
IFN-γ、IL-2
BM
PT
SC
SL
CFU
ProB
PreB
T
CD19+
CD2B0 +
CD8+
TH2 IL-4 、5
CTL
IgM Plasma IgM IgG
RBC Plet PMN MØ
B
Plasma
IgA
B Plasma
IgG IgA
免疫基础理论
免疫活性分子
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分泌) 膜蛋白分子(在免疫细胞表面)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及特点
IgM
个体发育最早的免疫球蛋白 不能通过胎盘, 生儿脐血IgM过高提示宫内感染 出生后3~4月为成人的50%,1岁时为75%,于
6~8岁达成人水平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及特点
IgA
不能通过胎盘 个体发育最迟,12岁达成人水平 分泌型IgA具有粘膜局部抗感染作用,新生儿期不能
测出
IgD、IgE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内容
免疫基础理论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和特点 免疫缺陷病(PID)
免疫基础理论
免疫的本质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反应
免疫基础理论
免疫的本质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反应
免疫基础理论
免疫的本质:识别自身,排除异己
抗 感
维清
持 自
除 衰 老
身、

死 亡
免识
疫 监
别 、 清
不通过胎盘,含量极低,IgE与Ⅰ型变态反应有关
g/L 14 12 10 8 6 4 2 1.8 -0.6
IgG
IgA IgM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及特点
单核/巨噬细胞 , 树突状细胞 (APC)
由于缺乏补体、调理素和趋化因子的辅助,新生 儿APC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较差
中性粒细胞
数目正常,但储存空虚,严重感染易发生中性粒细 胞减少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及特点
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
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T细胞 出生时数量已达成人水平,也已具有免 疫应答能力 Th2细胞功能较Th1细胞占优势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及特点
B淋巴细胞及免疫球蛋白
骨髓 B细胞成熟的场所
B细胞 足月新生儿B细胞数量略高于成人 Th细胞辅助不足,产生IgG的B细胞2岁时、
免疫反应
IL-4,5,6,7,8,9,10,11,13,14,16,17
Ag
IL-1,IL-6,TNF MØ
Tr1
IL-12,
IL-18
IL-1
TH0
TH3 TH1
IL-2
内皮细胞
IFN CTL
成骨细胞
IL-10 IL-4
TH2
ADCC
Ag
B
Ab 免疫复合物
活化补体
宿主免疫反应
抗原提呈 淋巴细胞增殖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及特点
补体系统 不能通过胎盘,胎儿期已合成 新生儿补体经典、旁路途径活性均低于成人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及特点 小结
出生时免疫细胞及其生物学功能
已发育成熟,新生儿时期暂时性
免疫功能低下主要是由于在宫内
未接触抗原之故。
免疫缺陷病
定义: 由于免疫细胞或免疫分子缺陷而致免疫功能缺陷
基因突变: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PID)
免疫反应过程:
抗原
第一阶段
抗原提呈 (APC→TH)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淋巴细胞增殖 (T、B)
免疫效应
CTL、NK、 ADCC、补体、
巨噬细胞
CD4
MHCII Ag
TCR
T 细胞
CD40L
CD40
T
TCR Ag MHC
CD28
B7
B
Receptors
I L-4 I L-5 I L-6
IgM IgG IgA Ig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