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儿科学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学时:___学时课程学分:___学分二、课程性质与目标儿科学是研究自胎儿至青春期儿童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防治的综合性医学学科。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原则,培养学生对儿科疾病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儿科医疗工作或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绪论1、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介绍儿科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范围,强调儿科学在保障儿童健康方面的重要性和任务。

2、儿童年龄分期详细讲解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的特点和保健重点。

(二)生长发育1、生长发育规律阐述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包括连续性和阶段性、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顺序性等。

2、体格生长(1)体格生长指标介绍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等指标的测量方法、正常范围和生长曲线的应用。

(2)体格生长评价讲解如何运用体格生长指标进行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包括生长水平、生长速度和匀称度的评估。

3、神经心理发育(1)神经系统发育简述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和特点,包括大脑皮质的发育、神经反射的形成和演变。

(2)心理行为发育介绍儿童语言、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等心理行为发育的里程碑和评估方法。

(三)儿童保健1、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重点分别阐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保健要点,包括营养、预防接种、疾病筛查等。

2、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讲解儿童营养指导、体格锻炼、早期教育、定期健康检查等保健措施的实施方法和意义。

(四)营养与营养障碍疾病1、儿童营养基础(1)能量与营养素需求介绍儿童对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需求特点。

(2)食物的营养成分讲解各类食物的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为儿童合理膳食提供依据。

2、婴儿喂养(1)母乳喂养强调母乳喂养的优点、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母乳的成分、哺乳技巧和常见问题的处理。

儿科教学大纲

儿科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1、了解儿科学的任务、范围及学习儿科学的重要意义。

2、熟悉儿科学的基础、临床特点。

3、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第二章生长发育(growth and development)1、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2、掌握体格生长、骨骼发育、牙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正常值、测量方法、计算方法。

3、掌握小儿神经精神发育的规律。

第三章儿童保健原则儿童保健(children’s health care)1、熟悉小儿各年龄期的保健原则。

2、熟悉小儿预防接种。

3、熟悉儿科病史和体格检查特点。

第五章营养与营养障碍疾病营养基础与婴儿喂养(nutrition foundation and feeding of infants)1、熟悉小儿物质代谢的特点与营养需要。

2、掌握婴儿喂养方法:母乳喂养、人工喂养。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 PEM)1、熟悉小儿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病因。

2、熟悉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病理生理。

3、掌握小儿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诊断标准。

4、掌握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治疗与预防方法。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1、了解维生素D的来源及其转化。

2、了解维生素D的主要生理功能。

3、熟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4、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

5、了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鉴别诊断。

6、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与治疗。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tetany of vitamin D deficiency)1、了解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2、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3、了解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的鉴别诊断。

4、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防治方法。

第七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neonate and neonatal diseases )新生儿特点及护理(neonate’s characteristic and Nursing)1、了解新生儿学的重要性,围产医学的范围。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用)第一章绪论掌握内容:各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熟悉内容:儿科学概念,儿科学的任务和范围。

了解内容:儿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特点,我国儿科学的发展和展望。

第二章生长发育掌握内容:体格生长,包括:体重、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体重公式、测量方法及异常临床意义;身长:出生身长、计算公式、测量方法、上下部量的概念及各年龄特点,身长常的临床意义;坐高、头围、胸围、腹围的发育,测量方法,正常值,异常的临床意义。

各系统生长:(1) 骨骼发育:头颅骨发育,脊柱的发育,长骨的发育。

(2) 牙齿的发育:乳牙、恒牙。

(3) 生殖系统发育;神经心理发育;神经系统发育。

熟悉内容: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神经心理发育中感知、运动发育、语言发育,心理活动的发展。

了解内容: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因素。

思考题:(1) 何谓新生儿期?婴儿期?各期有何特点?前囟异常的临床意义?(2) 体格生长的具体指标有哪些?体重如何计算?(3) 骨化中心有多少个?何时出现?何时出齐?第三章儿童保健原则儿童保健掌握内容:小儿计划免疫程序。

熟悉内容: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了解内容:儿童各年龄时期的保健重点。

第四章儿科疾病诊治原则1、儿科病史及体格检查掌握内容:儿科病史的询问内容。

熟悉内容:儿童体格检查的方法。

了解内容:儿科体格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儿科疾病治疗原则掌握内容:儿科药物治疗原则。

熟悉内容:儿科饮食治疗、心理治疗原则。

了解内容:儿科护理原则第五章营养及营养障碍疾病1、小儿营养基础掌握内容:小儿各年龄对能量和水需要量。

熟悉内容:小儿各年龄对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宏量元素、微量元素、膳食纤维正常需要量、作用。

2、婴儿喂养方法掌握内容:母乳喂养的概念、成分、优点、方法、禁忌、断奶的原则及时间。

人工喂养的适应症;人乳与牛乳的比较,主要缺点、克服方法、每日总量;添加辅食的原则、时间,婴儿辅食添加顺序。

熟悉内容:混合喂养。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儿科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正确地诊断和治疗儿童疾病,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

2、了解儿童常见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治疗方法。

3、掌握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能够制定合理的儿童保健计划。

4、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儿童生长发育:包括儿童各年龄段的生长发育特点、生长指标的测量和评估方法等。

2、儿童疾病诊断和治疗:包括儿童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等。

3、儿童保健计划:包括儿童各年龄段的保健重点、疫苗接种和定期体检等。

4、儿科学前沿知识:包括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儿童营养与饮食、环境与儿童健康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实践操作:安排学生参加医院儿科实习,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3、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儿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70%。

儿科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儿科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诊断、治疗和预防儿童疾病,并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二、课程目标1、掌握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儿科学教学大纲(精).doc

儿科学教学大纲(精).doc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熟悉儿科学特点;2、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教学内容】1、一般介绍儿科学任务和范围;2、重点讲解儿科学特点,分基础与临床讲述。

基础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营养代谢;临床包括临床特点、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3、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4、一般介绍学科的新进展。

第二章生长发育【目的要求】1、熟悉小儿生长发育规律;2、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掌握其正常值及计算法;3、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2、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3、小儿体格发育的规律,各项指标测量法及判断:%1体重: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两岁前后体重增长的规律,估算小儿体重的公式;%1身长:出生身长,两岁前后身长增长的规律,估算小儿身长的公式。

上、下部量的意义及年龄特点;%1头围、胸围、上臂围的发育及测量法。

颅骨、脊柱、骨化中心的发育及影响因素。

出牙时间、顺序及影响因素。

4、小儿精神神经发育规律:着重于运动功能,语言思维和神经反射的发育。

一岁以下小儿逐月的发育,一岁以上小儿不同年龄的发育;5、一般介绍学科的新进展。

第五章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第五节维生素营养障碍二、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症【目的要求】1、了解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2、了解维生素D的来源及其在体内的羟化过程;3、掌握维生素D缺乏的发病因素;4、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婴儿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及预防和治疗;【教学内容】1、维生素D的来源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2、结企1, 25- (Oil) 2D3的主要生理功能,说明佝偻病和手足搐搦症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其临床表现的关系;3、重点讲解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尤其是活动期对早期诊断的重要性;4、诊断讲解婴儿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典型发作及隐匿型)以及鉴别诊断;5、治疗和预防;6、一般介绍学科的新进展。

儿科教学大纲

儿科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制订人—胡国华,姚静婵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儿科学英文名称:Pediatrics课程类型: 专业主干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课学时62,实验学时10适用专业:临床专业先修课程:医学基础课、内科学、外科学课程简介:《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有关疾病防治、促进身心健康及正常生长发育的一门综合性医学。

是临床医学四大课程中的重要组成成分。

由于小儿时期生长发育和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等特点,决定了这一阶段是整个人生“多灾多难”的特殊时期,也是死亡率非常高的时期。

感染性疾病、先天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是这个时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儿科学》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设置的一门临床专业主干课程,也是医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儿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在校医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临床见习,努力达到以下要求:掌握儿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包括掌握儿童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病的发病规律和诊治方案;掌握儿科疑难病症的临床诊断思维方法、检查步骤及鉴别诊断;掌握儿科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和方法;熟悉基本技能操作;了解儿科学的基本科研方法和新进展。

达到这些目标要求也将为今后从事各种医学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学》第7版,由沈晓明和王卫平教授主编,卫生部“十一五”规划的全国高等学校统编教材。

第7版《儿科学》除了突出(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还突出了(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的基础上,强调了教材的功能性。

该教材主要是培养学生临床逻辑思维以适应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儿科学所有的授课教师均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和临床经验。

我们更加注重同学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培养了学生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还特别注重学生们的学习方法、实际应用能力和科研思维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注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儿科学实训教学大纲

儿科学实训教学大纲

儿科学实训教学大纲一、引言儿科学实训教学是培养医学学生儿科临床实践能力、提高儿科诊疗水平的重要环节。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儿科学实训教学提供指导,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儿科病史记录、体格检查和儿科常见病诊断的能力;2. 培养学生儿童常见疾病的诊疗技能;3. 培养学生儿科急救能力;4. 培养学生与小患者及其家属有效沟通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儿科病史记录与体格检查- 儿科病史记录的要点和技巧;- 儿科体格检查的方法和步骤;- 常见儿科体征的观察和解读。

2. 儿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 儿科常见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包括但不限于:儿童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3. 儿科急救技能- 儿科急救的流程和步骤;- 儿童窒息、溺水、外伤等急救技巧。

4. 与小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技巧- 儿科医生与小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原则;- 小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处理方法;- 解答家属的疑虑和问题。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 讲授儿科学知识、病史记录、体格检查等基础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文献阅读。

2. 实践演练- 指导学生进行儿科病史记录和体格检查的实操训练; - 指导学生进行儿科诊断和治疗操作的实践训练;- 模拟儿科急救场景进行实践操作。

3. 病例讨论- 提供典型病例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病情,制定诊疗方案。

4.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小患者及其家属,模拟与其进行沟通;- 学生扮演医生,提供针对性的沟通指导。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表现;-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践操作评价- 学生儿科病史记录和体格检查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学生儿科诊断和治疗操作的熟练程度;- 学生儿科急救技能的掌握情况。

3. 沟通技巧评价- 学生与小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的效果、沟通技巧的运用。

六、教学保障1. 教学资源- 提供儿科学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提供典型病例和实践操作场景。

《儿科学》教学大纲2024

《儿科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儿科学是医学领域中专门研究儿童健康和疾病的学科,涉及到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

本文将以《儿科学》教学大纲为主题,探讨儿科学的教学内容和结构。

正文内容一、儿科学简介1.儿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儿科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二、儿科学教学目标1.培养对儿童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认识和理解2.培养儿科学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方式三、儿科学教学内容1.儿童生长发育与发育评估a.儿童生理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b.儿童发育评估的方法和指标2.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a.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b.儿童常见非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3.儿童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a.儿童健康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b.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措施4.儿科急诊与危重病管理a.儿科急诊常见疾病的救治策略b.儿科危重病的监测与治疗5.儿童精神发育和行为问题a.儿童精神发育的阶段和特点b.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治疗四、儿科学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a.讲授基本儿科学知识与理论b.运用病例分析和讨论教学法加深学生理解2.实践教学a.儿科学临床实习b.儿童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实践3.科研教学a.儿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教学b.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论文写作五、儿科学教学评价1.考核方式与工具a.考试评估b.实习报告和学术论文评审2.教学质量评估a.学生满意度调查b.教学效果评估和反馈总结本文以《儿科学》教学大纲为主题,详细介绍了儿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阐述了儿科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通过完善的儿科学教学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出具备儿科学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提高儿童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治的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PEDIATRICS》Course Syllabus)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课程总学时(理论40学时/实践32学时)周学时(理论4学时/实践4学时)学分:4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公办/仁济)临床医学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1)使学生掌握儿科生长发育、儿童营养及喂养的基本知识;(2)使学生掌握儿科各系统常见和多发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要求注意学科的系统性,在深度和广度上反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并符合我国儿科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3)通过教师授课、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观察识别、思维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创新的能力;(4)本大纲供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教学使用,预防、麻醉、眼视光、妇产、口腔、检验和放射专业等可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参考使用。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本课程独立于其它课程,同时部分章节内容与《内科学》病名相同,但是侧重于阐述该疾病在儿科的特殊情况。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及配套教材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闭卷考试,百分制,成绩由实验成绩(20%)与卷面成绩(80)合成,60分及格。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儿科病史采集、体检腹泻病、液体疗法肺炎先心肾炎、肾病贫血颅内感染出疹性疾病(门诊)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小儿年龄的分期及各期特点(二)熟悉儿科学的特点。

(三)了解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二)一般介绍儿科学的特点、范围和任务。

第二章生长发育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

(二)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熟悉小儿神经心理发育,熟悉小儿体格生长障碍及心理行为异常。

三、了解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小儿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体重的增长:包括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体重增长规律等。

身材的增长:包括身高、坐高等。

体围的增长:包括头围、胸围、上臂围等。

骨骼:包括头颅骨、脊柱、长骨。

牙齿:萌牙时间、顺序(二)一般介绍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一般介绍体格生长评价。

第三章儿童保健(自学)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各年龄期保健原则,掌握儿童的预防接种。

(二)了解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儿童各年龄期的保健原则(包括围产期、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散居儿童和集体儿童的保健重点,重点讲解有关小儿预防接种的各项内容与实施程序。

(二)一般介绍小儿保健的具体措施。

第四章儿科疾病诊治原则第三节小儿液体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小儿不同性质脱水、低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掌握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制定液体疗法的具体方案。

(二)熟悉小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病理生理,熟悉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组成及临床应用。

(三)了解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小儿不同性质不同程度脱水、低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重点讲述液体疗法的具体实施,特别是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

(二)一般介绍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的病理生理,一般介绍小儿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种类、成分与应用,一般介绍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第五章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第一、二、三、四节小儿营养和喂养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婴儿喂养、添加辅食的原则。

(二)熟悉小儿物质代谢特点及营养需要量。

(三)了解小儿营养状况评价。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方法及断奶时间、注意事项、提倡母乳喂养。

介绍有关母乳喂养的新观点,重点讲解辅食添加的原则、种类和时间。

(二)一般介绍小儿对能量、水和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及其临床意义,一般介绍混合喂养、人工喂养中牛乳、羊乳、代乳品的适应征、优缺点、成份与方法,一般介绍幼儿膳食的配制原则、种类和方法,一般介绍小儿营养状况评价。

第五节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

(二)熟悉维生素D缺乏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三)了解维生素D缺乏症的鉴别诊断。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包括神经精神症状,骨骼畸变体征、实验室和X线改变。

分期诊断标准和防治。

(二)一般介绍维生素D的代谢及其生理作用,一般介绍佝偻病的鉴别诊断和手足搐搦症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

第六节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掌握营养不良的防治。

(二)熟悉营养不良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三)了解营养不良的并发症。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营养不良病理生理和临床特点,重点讲解营养不良的诊断。

二、一般介绍营养不良的病因,结合病因重点讲述预防措施。

小儿单纯性肥胖症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本病的诊断与防治。

(二)熟悉小儿肥胖症的病因与病理生理,熟悉本病的临床表观与鉴别诊断。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本病的诊断标准和防治,强调控制饮食与加强运动。

(二)一般介绍本病的病因与病理生理,一般介绍本病的临床表现,一般介绍本病的鉴别诊断。

第六章青春期健康与疾病(自学)第七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第一、二节新生儿总论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新生儿分类及各种新生儿的定义。

(二)熟悉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熟悉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和护理。

(三)了解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的护理。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新生儿分类及足月儿、早产儿、过期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正常体重儿、巨大儿、小于胎龄儿、适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早期新生儿、晚期新生儿、高危儿的定义。

(二)一般介绍足月儿和早产儿在外观、呼吸、循环、消化、血液、泌尿、神经、能量和体液代谢、免疫以及体温调节方面的特点,一般介绍新生儿、早产儿的护理要求,一般介绍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第四节新生儿窒息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后遗症,掌握新生儿窒息的治疗。

二、熟悉新生儿窒息的病因、病理生理及预防。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新生儿Apgar评分及复苏后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及后遗症。

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介绍呼吸管理和监护。

(二)一般介绍新生儿窒息的病因及病理生理。

一般介绍本病的预防。

第五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二)熟悉本病的原因、发病机制与预防。

(三)了解本病的预后。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

(二)一般介绍本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般介绍本病的预防与预后。

第八节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新生儿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二)熟悉本病的辅助检查、治疗及预防。

(三)了解新生儿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二)一般介绍本病的治疗要点,氧疗、PS替代疗法等。

一般介绍预防措施。

一般介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九节新生儿黄疸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黄疸分类: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掌握新生儿溶血病临床表现与并发症。

(二)熟悉新生儿溶血病(黄疸)的治疗。

(三)了解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了解病理性黄疸的病因、鉴别诊断与黄疸实验室检查。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黄疸的分类,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重点讲解新生儿溶血病临床表现与并发症。

二、一般介绍黄疸治疗。

一般介绍病理性黄疸的原因、鉴别诊断、黄疸实验室检查。

一般介绍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第八章遗传性疾病第二节 21-三体综合征一、目的与要求:掌握本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特征。

重点讲解本病的诊断,除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外,强调染色体检查的重要性。

二、一般介绍本病的预防措施,指出遗传咨询的作用。

第三节苯丙酮尿症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掌握本病的治疗措施。

二、了解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

重点讲解本病的诊断依据,强调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重点讲解本病的治疗措施,饮食疗法的原则,指出早期治疗与预后的关系。

二、一般介绍本病的基本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般介绍预防及开展新生儿筛查的重要性。

第五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

掌握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治疗与预防。

(二)熟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其诊断。

重点讲解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治疗及预防,强调新生儿筛查的意义。

二、一般介绍散发性与地方性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般介绍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与21-三体综合征、佝偻病、粘多糖病1型及生长激素缺乏症的鉴别诊断。

第九章免疫性疾病(自学)第二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法。

(二)熟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及治疗原则。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过筛试验及确诊方法。

重点讲解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IgA缺陷症、胸腺发育不全、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的临床特点。

(二)一般介绍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每类疾病的共同特点。

一般介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一般介绍小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特点。

第八节川崎病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二)掌握川崎病的治疗。

(三)了解川崎病的病因及病理。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

重点讲解川崎病典型及不典型病例的诊断标准。

重点讲解川崎病的一般治疗及其治疗新进展。

二、一般介绍本病的病因和病理。

第十章感染性疾病第一节麻疹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早期诊断要点、典型的临床经过、常见并发症、防治原则。

掌握麻疹与其他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

(二)了解麻疹发病机制。

其他类型麻疹的临床表现、预防、治疗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流行病学、典型麻疹的临床经过,重点讲解麻疹的诊断依据及与其他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要点。

详细介绍麻疹的常见并发症。

(二)一般介绍麻疹的发病机制。

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

第三节结核病总论、原发型肺结核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掌握小儿原发型肺结核的特点及诊断。

(二)熟悉小儿结核病具有活动性的参考指标。

熟悉结核感染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