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合集下载

一轮必4:第2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轮必4:第2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主导方面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存在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存在
从属方面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能 不能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认识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
可知论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 主义 本体论
(本原论) 唯心 主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 本体论 何者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 认识论 有无同一性
哲学的 派别 2对 4个
哲学的 基本派别 1对 2个
哲 学 的 基 本 为什么 3.原因 问 题
从生活和实践看
从哲学研究自身看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和根本观点
1.根本分歧
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存在和思维谁是本原) 2.根本观点 (1)唯物主义
④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创始人泰勒斯首先提出并探讨了世界的本原问题,认为水 是万物的始基,万物皆从水中产生,最后又归复于水
③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 ④何者为世界的本原
(2)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地位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就是唯物主义
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就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的第一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尚书·洪范》:水、火、木、土是世界的本原,五行相生相克,产生万物
②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③王夫之提出,宇宙是由元气所构成的物质实体,认为“气者,理之依

政治: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政治: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这种观点有什么优点和局限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A、合理性: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本质上是正确的。 B、局限性:不是科学的世界观 a.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于一种或几种物质具体形 态 b.具有猜测性,没有科学根据。 c.不系统性
(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英国化学家约翰· 道尔顿在1803年发表“原子说”, 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 伽森狄和霍尔巴赫是形而上学 17世纪法国哲学家伽森狄认为 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关 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是永 于物质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原子是 恒运动的,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 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按一 变的,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原 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 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置的变化 原子的总和。”这一思想可以说是 所造成的。简言之:原子就是物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 就是世界的本原。 的最高概括和认识成果。
心动和幡动反映了哪两个世界的关系?
心动与幡动,反映了两个世界的关系:一个是 我们头脑中的世界,一个是我们头脑以外的世界 (包括我们自身、自然界、人类社会)。这一关 系,对应的正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 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可知论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 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要解决的共同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决定
医生的处方
病人的病情
反映 决定

4.2.1 4.2.2百舸争流的思想

4.2.1 4.2.2百舸争流的思想



可知论


思维不能反映 存在(人不能 正确认识世界)
不可知论
❖ 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公元前370-前310)一 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 上,只见桥下有很多 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 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然后对方说"子非我,安知 我不知鱼之乐"然后你又可以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你不知鱼之乐"
心动与幡动,反映了两个世界的关系: 一个是我们头脑中的世界, 一个是我们头脑以外的世界
这一关系,对应的正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重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 题。
理解: ①存在(物质):客观存在的事物。 ②思维(意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比如:思想、理念、经验、观念、 感觉、设想、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目标等。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辩难中发展, 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
形存则神存 形谢则神灭
范缜
万物源于水
泰勒斯
眼开则花开, 眼闭则花寂。
存在即被感知
王守仁
贝克莱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典故探析 唐朝时佛教盛行,有一次,广州法性寺方丈讲授佛教经学,和尚们
都在寺中端坐,聚精会神听讲。忽然,一阵风把佛前的幡吹得左右摇晃。两个和 尚就小声议论起来,一个和尚说:“那幡在动呢!”另一个却说:“不对,那不 是幡动,而是风在动啊!”旁边一名叫慧能的和尚闭目平心静气插嘴道:“不是 幡动,也不是风动,分明是你们的心在动呀!”
荀子认为:“天地合而万 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万物都是天地和阴阳变化相 互作用的结果。

百舸争流的思想 PPT

百舸争流的思想 PPT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本 课 主 要 依 据 2017 版 新 课 程 标 准 以“哲学有什么用”为议题展开。


本着活动性课程体系建设,主要通

过学生参与分享自己找到的生活中 充满智慧的哲理故事,感悟哲学的
基本问题。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内容提要
1 生活中的唯物主义哲理故事 2 生活中的唯心主义哲理故事 3 总结辩论哲学的基本问题
4 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哲学观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甲组成员展示生活中的唯物主义哲理故事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我以及世界是客 观存在的,独立 于你界的本源是物质)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乙组成员展示生活中的唯心主义哲理故事
只要闭上眼睛,世界 上就没有什么悬崖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
(谁为第一性)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世界是依附我的意识 而存在的,只要我不 去想,它就不在
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辩论赛
哲学的本源是什么
甲组认为是物质 乙组认为是意识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辩论赛结果
1.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或物质决定意识。 2.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或意识决定物质。
总结为:甲组胜利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高中政治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课件 新人教必修4

高中政治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课件 新人教必修4
答:不正确。
(1)唯物主义者承认物质(存在)决定意识(思维), 但也追求精神的满足:
唯心主义者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但也不是不食人间烟 火。
(2)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物质是本原,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 优点、局限性
Ⅰ.古代朴 素唯物主 义
①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
只是一种猜测,没 有科学根据。把物
②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质归结于具体的物
质形态
Ⅱ.近代形 而上学唯 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 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 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 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具有机械性,形 而上学性和历史 观上的唯心主义 等局限性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是什么? 为什么?
哲学研究的问题很多,那么在哲学研究的 所有问题中有没有一个首先需要回答的基 本问题呢?
回答是肯定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知识点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注意:
形——物质存在的东西 形神 神——意识思维的东西 之辩
形神之辩已经触及到形与神谁先谁后、谁决定
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了。
1.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内容) 对第一方
思即
存在决定思维
面的不同 回答是划
维 意 谁是本原 (唯物主义)
与识 存与
(谁决定谁)
思维决定存在
分唯物主 义和唯心 主义的唯 一标准
• 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自在 之物是不可认识的,是作 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感 觉或现象,但这个感觉和 现象却不是自在之物的真 实反映。

高中政治-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精品

高中政治-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精品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内容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分析】一、教学提纲(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内容。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1)什么是唯物主义?(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2.唯心主义(1)什么是唯心主义?(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关系二、结构分析及教学建议(一)本课的逻辑结构本课也是“生活与哲学”模块的绪论,主要是在第一课对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哲学的具体存在形态和发展过程的角度介绍哲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于关于什么是哲学有一个历史的和感性的认识。

标题为“百舸争流的思想”,主要负载的任务有二:一是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二是介绍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

围绕这两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两个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但最基本的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两个目:第一个目主要解释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第二目主要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同时回答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1)第一目,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这一目中,我们首先回答了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然后介绍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所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

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本课主要是在第一课对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哲学的具体存在形态和发展过程的角度介绍哲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于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有一个历史的和感性的认识。

本课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二是介绍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

围绕这两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两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学习目标】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2、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3、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4、理解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5、运用辨别哪些观点属于唯物主义,哪些观点属于唯心主义。

【教学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教学难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信息技术应用分析】知识点资源名称素材类型来源时长应用方式和作用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图片下载3分钟情景导入,激发动机为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原因文本下载3分钟自主阅读,开阔视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图表自制3分钟自主学习,然后填空。

唯心主义…………自制…………【教学过程】自主学习(十八分钟,学生活动:自主填空;老师活动:监督完成,重点讲解)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是什么?1、哲学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的关系问题,也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问题(不能说:是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也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因为:(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二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意识能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2、内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优品课件之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优品课件之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理解: (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分析: (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2)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 (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比较、分析的能力 (3)抽象思维能力 3、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二、【重点、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三、【整体感知】: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

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四、【方法点津】: (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

(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4)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

(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五、【课文导语】: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

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

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第六课时)◇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班级:姓名:【教师寄语】别人与我比父母,我与别人比明天。

学法指导自学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自主预习】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问题,也就是问题。

这一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第一是,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唯一标准。

正是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划分为两大派别、阵营。

②第二是思维和存在之间有没有的问题,也即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区分为。

(凡肯定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观点,就是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绝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肯定了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而少数哲学家坚持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A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B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创造的,认为世界是,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上是正确的。

但其观点只是,没有,它把物质归结为,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了唯物主义。

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是世界的本原,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和性,同时它在上是主义的,因而具有。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的。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3.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1)主观唯心主义,把(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当成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把(如、、、等)看作是世界的,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

注意: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哲学上的“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和两大阵营。

“两个对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两者的分歧是围绕着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展开的。

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回答的则是世界是“怎么样”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界的问题。

(2)联系: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要正确揭示世界的本原,不仅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还要坚持辩证法的观点。

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在世界本原问题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回答外,还有一种观点。

自学与合作学习【探究一】:判断:1、唯物主义追求物质生活,唯心主义追求精神生活。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5、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唯心主义都是不科学的【探究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可采用图示法理解:【探究三】:下列观点分别是什么观点?提示(1) 观点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2) 观点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3) 观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王守仁:心外无物。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4) 观点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辟地、上帝创世记)。

柏拉图:理念论。

黑格尔:绝对观念论。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熹:理在气先。

反思总结------请你对照学案的预习内容,画出本课的知识树当堂检测1.(2012江苏卷)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

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A.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B.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D.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2.(2011·广东文综)“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A.自然从来不飞跃 B.物理不外于吾心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D.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3.(2010·全国新课标卷)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4.(2010·山东卷)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5.(2010·江苏卷)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6.(09·江苏卷高考)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7.(09·福建卷)2009年4月,甲型HINI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

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INI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

这表明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选规律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8.(09·广东高考)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A.存在决定意识 B.意识反作于存在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9.(2011·南京高三测试)贺岁片《非诚勿扰2》捧红一首小诗《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下列与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A.古今异俗,新故异备B.我在故我思C.理在事先,理生万物D.心外无物10.承办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是南京市委、市政府从南京的实际出发,为全面展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以及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加快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

这体现了A.物质与意识不可分 B.物质与意识同等重要C.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D.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11.【08江苏卷】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A.心外无物B.理在气先 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D.存在就是被感知12.【南通2012届高三期末】从哲学的角度看,与下列材料寓意相符的是:“范氏之亡者,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自知》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13.陶渊明诗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一思想有借鉴意义:心态好就能超脱世俗杂事的困扰。

在哲学上,这一思想属于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4.“正是有了我和我的意识,才有了地球。

”“没有地球哪有我们的意识呢?”这两种观点①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②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③是对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辩论④根本分歧在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5.观点一:美学中的“移情”说法——人们高兴的时候,就仿佛觉得太阳在笑,青松在招手,花儿在点头;悲伤的时候,又觉得雨如泪,风如烟。

观点二:“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两种观点①同属唯心主义观点②都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③同属唯物主义观点④都无法回避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16.[2012·云南文综] 下边漫画中的领导高呼“一律抓紧抗旱”,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A.属于唯物主义观点B.属于唯心主义观点C.认为存在是世界的本原D.认为存在决定思维17.孟子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

这两种思想的共同点是A.都承认客观事物及其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B.都承认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C.都否认思维决定存在 D.都否认存在决定思维18.漫画“心中有笼便有笼,心中无笼便无笼”的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19.从远古开始,人们就把“天”作为人类智慧追索的对象,诗人屈原提出172个“天问”。

下列关于“天问”的回答中,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是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③天地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④“天为阳,地为阴”、“天圆地方”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0.【盐城2012届高三五校联考】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

成天地者,气也。

水土之气,升而为天”。

下列与之相一致的观点是A.“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 B.“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C.“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 D.“物是观念的集合”21.下列哲学思想与漫画中公鸡的观点相一致的是A.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B.谋事在人,成事在天C.存在就是被感知D.天不变,道亦不变【提出疑惑与解决疑惑】:疑惑点疑惑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