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三大产业具备明显优势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产业优势分析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产业优势分析摘要: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未来的城市竞争将不是个体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是城市联动的竞争。
在这一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的提出是非常适时的。
然而,通过区位商分析发现,武汉城市圈除了武汉以外,其他城市的优势产业大都集中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产业内部结构如农林牧渔、轻重工业等都在低水平上雷同,各城市产业分工不明确,整体竞争力弱。
武汉城市圈应该依托自身的产业优势建立具有集聚效应的产业链,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关联度,促进自身发展。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区位商;区域优势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曾被誉为“九省通衢”的武汉总体聚集能力呈下降趋势,城市竞争力也在日趋下降。
为此,2003年11月,湖北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
武汉城市圈又称“1+8”,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了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
武汉城市圈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资源条件、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智力密集的科教和人才资源等优势。
但也存在各个城市间产业缺乏明确的分工、联系不紧密、整体的竞争力较弱的问题。
如表1所示,2004年除武汉第三产业比重略高于第二产业外,其他城市均是“二三一”的产业结构,说明现阶段圈内城市经济多处于工业化初期,在第二产业内部,又多以机电、纺织、食品、建材为主。
各城市现状主导产业由于受行政区划的限制,结构多有雷同,重复建设严重。
对于区域产业分工及产业比较优势问题的研究,很多学者都是通过对区域产业区位商的测算来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区域的比较优势产业。
唐磊、曾国平通过区位商分析法,运用西南、西北地区的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以及房地产行业产值,与全国水平进行区位商测算,发现两个地区相对于全国水平在第一产业及建筑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第三产业则发展落后;并提出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注重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改造传统工业,发展地方特色;发展新型第三产业的政策建议。
武汉以后的发展前景

武汉以后的发展前景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论述武汉未来的发展前景。
首先,武汉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便捷的交通条件。
市内有较完善的轨道交通系统,以及三大铁路干线和三大高速公路交汇于此,使得武汉成为长江中游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交通枢纽。
随着国家交通一体化的推进,武汉将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交通优势,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铁路物流中心等,为国内外交通运输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同时,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将以长江为依托,强化水陆空多模式交通联动,打造更加完善的交通网络,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
其次,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
武汉地处湖北中部,地理位置优越,四季分明、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为农业、养殖业、渔业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武汉还是湖北省的科教文化中心、医疗中心,拥有大量知识和技术资源,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武汉还是世界知名的大学城,拥有多所高校,为城市注入了活力和智慧。
在产业方面,武汉将继续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发展以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再次,武汉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武汉将加大农业现代化建设力度,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农业科技和农业科普,提高农业品质和产量,打造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
通过农村旅游、乡村文化等方式,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武汉还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最后,武汉还将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将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的优势,与沿线城市开展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和互利共赢。
同时,武汉还将积极吸引外资,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和高校的合作交流,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武汉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形考

1. 盘龙城是公元前15世纪左右的古城遗址,距今()多年。
A. 3000B. 3200C. 3500D. 3800汉口位于汉水下游入长江处,古称夏口。
清光绪二十五年( 年)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将汉阳、夏口分离,专设夏口厅。
A. 1755年B. 1798年C. 1898年D. 1906年“货到()活”,是当时华中地区流行的俗语,充分显示了汉口镇作为商贸物流中心发挥着物流枢纽的功能和作用,也证明了汉口镇对于周边地区的社会影响力。
A. 武昌B. 汉口C. 汉阳D. 武汉武汉三大现代产业体系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
A. 商业B. 现代服务业C. 金融业D. 轻工业到民国时期,从武汉关到丹水池、谌家矶,汉口长江边的洋码头已达()个之多,武汉航运由内河而远达外洋至日本、欧美。
A. 74B. 64C. 84D. 54()风景区是武汉最大的楚文化游览中心,其湖岸曲折、港汊交错,素有“九十九湾”之说。
A. 东湖B. 沙湖C. 月湖D. 金银湖E. 汤逊湖()位于武昌蛇山之上,以拥有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而闻名海内外。
A. 岳阳楼B. 黄鹤楼C. 滕王阁D. 鹳雀楼1858年,英国胁迫清廷签订(),汉口开始对外通商。
A. 《中英天津条约》B. 《中英南京条约》C. 《北京条约》D. 《望厦条约》“货到()活”,是当时华中地区流行的俗语,充分显示了汉口镇作为商贸物流中心发挥着物流枢纽的功能和作用,也证明了汉口镇对于周边地区的社会影响力。
A. 武昌B. 汉口C. 汉阳D. 武汉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商法—()。
A. 《商律》B. 《商法》C. 《商会简明章程》D.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武昌最早的行政区划,是从()时期开始的。
A. 夏B. 商C. 西汉D. 三国伴随着武汉城市经济的发展,各地的商人和手艺工匠纷至沓来,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增幅加大,总量骤增。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武汉三镇约()万人。
武汉市产业布局

武汉市产业布局一、武汉市产业布局进展历程改革开放的初期,产业结构调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专门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计划的资源配置,与国家的计划配置紧密相关。
因此武汉市作为全国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一直是全市主导产业。
1978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1.7:63.3:25,第二产业比重高出第三产业38.3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武汉市产业布局从小到大进展,由低级向高级演变,发生了重大转变。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框架初步确立,产品生产、互换、流通等环节逐渐市场化,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背景发生了庞大的转变。
武汉市按照经济进展客观要求,实施“两通起飞”(交通、流通)战略,服务业迅速进展。
1992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1.9:48:40.1,第三产业比重冲破40%,对经济的奉献率达到42.3%。
与1978年相较,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5.1个百分点。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市场供需状况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由“供不该求”转向“供过于求”,买方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供需格局的转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武汉市把服务业作为经济进展的“冲破口”、“新增加点”和“长期战略”,增进服务业快速增加。
1998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7.6:44.9:47.5,第三产业比重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
进入21世纪,一个比较完整的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迅猛进展,武汉市新兴服务业迅速进展,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
随着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汽车产业群和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崛起,武汉工业延续连年的以钢铁、机械、纺织三大传统产业为支柱的格局开始转型为以“钢、车、机、新”为支柱,纺织、电子、食物、化工亦具相当规模的产业格局。
2001年武汉市第三产业比重冲破50%,对经济的奉献率达到59%,超过第二产业奉献率20多个百分点。
2020-2021年中国城市武汉仓储市场分析报告

14.35 16.21
仓储用地 仓储用地
武汉港金口港埠有限公司
民尚(武汉)物联网科技发展有 限公司
2016年12月7日 2017年5月11日
7,535.00 6,720.00
江夏区庙山办事处花山吴村 金山大道北、华祥路以东
祁天路以东、革新大道以南
蔡甸区奓山街檀树村、中原村(奓山街常北 大道与檀树六路交汇处以西)
进出口总额
2016-2019年,武汉市对外贸易略有波动,整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上半年武汉市进出口贸易韧性强劲, 在国内外新冠疫情严峻压力之下实现逆势增长。
2016-2019年武汉市各项经济宏观指标走势
20,000.00
15,000.00
10,000.00
5,000. 00
0. 00
2016
2017
武湖农场沙口分场 汉南区纱帽街通江四路以南、幸福中路以东 汉南区纱帽街通江四路以南、幸福中路以西 汉南区纱帽街通江三路以南、幸福中路以西
阳逻街青松村、界埠村、童院村 汉南区邓南街 103省道以南,兴港二路以东 蔡甸区奓山街双丰村(蔡甸区奓山街东风大
道延长线与檀树大道交汇处以西)
11.89 14.26 24.06 22.60 10.53 15.62 12.93
10.29 12.41 12.68 13.36
仓储用地 仓储用地 仓储用地 仓储用地
沃太(武汉)仓储有限公司 武汉普东现代物流园有限公司 武汉利嘉顺和物流园有限公司 安博常福仓储(武汉)有限公司
2017年5月11日 2017年5月12日 2017年8月21日 2017年11月28日
6,725.00 7,600.00 5,465.00 4,610.00
22.23 6.18%
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的SWOT分析

【 关键词 】 武汉城 市圈 S T分析法 中部崛起 战略 WO
全球化
一
产 业 转 移
、
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 的经验表明 , 城市 圈在 国内乃至 国际经 济 竞争与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 国近年逐渐形成的东部三
武汉是全国第二大智 力密集区 , 第三大科技教育 中心 , 相对 于全 国其他区域 的一个比较优势是科教水平 。武汉城市圈拥有 非常 丰富 的高新技术人 才资源 , 区域现 有 4 高校 , 5所 进入 全国 21 1 工程的重点大学 7 ,8名两院院士 , 所 4 高校的专任教师中教 授, 副教授 占 3 . 3 61 5万在校大 学生 , %, 每年 5万余名大学生 毕 业生 ;0个 国家 重点 实验 室 ,5万名专业科技人 员,3 1 4 20多所职 业技 术学院 , 每年培 养出各类技术 工人 6万人 。丰富 的科技 资 源是武汉 市的科技发展 的坚实保障。 三、 瓶颈劣势
≯≮
区 域 经 济
【 摘要】 文章以 S T分析法为研究的基本框架, WO 系统
研 究 武 汉 城 市 圈 空 间 发 展 的 外 部 机 遇 与 挑 战 和 内部 的 优 、 劣 势 . 合 分 析 武 汉 城 市 圈 空 间 发 展 的 现 状 和 潜 力 , 武 汉 城 市 综 为
3 雄 厚 的 产 业 基 础 、
武汉城市 圈内农业 历史悠久 , 工业门 类齐全 , 三产业 比 第 较发达 。武汉是我国的近 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 工业基础雄厚 , 伴 随改革 开放 , 形成 了以冶金 、 机械 、 汽车 、 织为 支柱 的综 合 纺
圈在 中部 崛 起 战 略 中发 挥 更 大 拉 动 作 用提 供 理论 参 考 。武 汉 城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7.23•【字号】武政办〔2021〕75号•【施行日期】2021.07.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7月23日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方案按照农业农村部和省委、省人民政府有关要求,为推动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武汉农创中心)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发展,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和科技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和农业新兴业态。
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武汉农创中心建设,构建产业创新生态体系,解决科研与产业“两张皮”问题,引领带动华中地区及全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和产业振兴的“武汉样板”,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五个中心”作出贡献。
(二)目标定位。
以建设立足武汉、带动全省、辐射华中、联动全国、面向世界的农创中心为目标,促进资源集约、企业集中、产业集聚、技术集成,推动实现科技与产业、企业、技术、人才、科技(即上中下游)等要素深度融合,着力打造集科研中心、转化中心、研发中心、人才中心、企业中心为一体的“五大中心”,形成区域性“农业硅谷”和经济增长极。
分阶段目标如下:二、空间布局按照“中心提升、资源整合,极点带动、辐射周边”的空间导向,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动合理错位分工,引导资源集聚,着力构建武汉农创中心“一核两翼一芯两园多基地”总体空间架构,形成“苗圃—孵化—加速—产业化—示范”全产业服务链。
湖北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和省际比较研究

湖北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和省际比较研究申亚杰 龚晓菊 北京工商大学摘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
通过对湖北制造业发展现状及与其他省份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湖北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其他省份存在的差距,从而为地区制造业发展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湖北;制造业;省际比较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1-0484-02目前,我国制造业持续发展,已形成了独立完整的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的第四大制造国。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种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强调加快推进制造业升级。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是我国覆盖城市最大的经济区。
湖北是沟通长江经济带上下游的的重要桥梁,是中部崛起的支点,具有承东启西的作用。
湖北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的发展环境,实现其产业协调发展。
因此,在“中国制造2025”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背景下,湖北省制造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湖北制造业发展的现状湖北省是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是我国重要的钢铁、汽车和水电等制造业基地。
近年来,工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群成长壮大。
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464家,比上年增长3.4%;工业增加值增长8.0%;工业销售产值48725.2亿元,增长11.5%;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441.35亿元,增长9.6%。
目前,湖北已形成了以汽车、食品、电子信息、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纺织等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支柱产业不断壮大。
其中,汽车制造业是主要优势产业,产业集群明显,已形成以武汉、十堰和襄樊三大基地为主的“汽车走廊”。
纺织业尤其是医疗卫生纺织品规模居全国前列,主要分布在仙桃、黄冈和襄阳等地。
湖北制造业虽然取得显著进展,但是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效益不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三大产业具备明显优势
酝酿约2年,被寄望为承担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国家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于5月30日正式公布。
昨日,业界评价,最新规划出台,是对时下“稳增长”出的一剂“定心丸”。
这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本次获通过的《规划》,是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完善和细化。
新的规划中明确了需要突破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昨日市经信委分析,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武汉都有相当发
展基础,其中三项具备明显优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武汉网络基础设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是国家主要通信枢纽之一,仅次于北京、上海。
在超高速光纤领域尤其“拔尖”,拥有全球最强技术,光电器件的研发实力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在高端装备领域,国家最新规划中提出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这正是武汉的核心竞争力,武汉制造的高端工程装备,通过先进的激光、数控技术武装实现“智能化”。
而航空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发展方向,在武汉引入中航工业、北车等央企之后,具备了强大的提升潜能与后劲。
依托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引入一批国内外知名生物企业后,武汉的生物产业开始发力,也进入到此次7大新规
划的生物板块主力阵容。
至于其他四大产业,武汉也有发展潜力。
比如新材料行业,武汉的特色在于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武钢高性能的汽车板、硅钢片、高强建筑用钢等,都在材料领域革新。
国家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
其中三项武汉具备明显优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武汉网络基础设施全国领先,是国家主要通信枢纽。
在超高速光纤领域,有全球最强技术。
在高端装备领域,智能制造装备,正是武汉的核心竞争力。
依托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武汉的生物产业开始发力,进入到此次规划的生物板块主力阵容。
其他四大产业,武汉也有发展潜力。
(记者:冯欣楠)
原文地址:/news/34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