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2008年财政收支预算的通知

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2008年财政收支预算的通知

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2008年财政收支预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宜宾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1.09•【字号】宜府函[2008]6号•【施行日期】2008.01.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预算、决算正文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2008年财政收支预算的通知(宜府函〔2008〕6号二OO八年一月九日)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编制2008年财政收支预算的通知》(川府发〔2007〕59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编制2008年全市和地方各级财政收支预算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编制2008年预算的指导思想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各项部署的重要一年,对保持我市经济社会平稳协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川府发〔2007〕59号文件精神并综合考虑我市2008年财政工作面临的形势和要求,编制2008年预算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宜宾,继续落实中央稳健的财政政策;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狠抓增收节支,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节能减排等公共服务领域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实现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围绕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市与地方各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转移支付办法和激励约束考核办法,坚持转移支付资金向县、乡倾斜,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探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理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切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切实落实各项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促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积极支持农业、企业、科技、收入分配及行政等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市及各区县2007年1-12月经济发展部分

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市及各区县2007年1-12月经济发展部分

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市及各区县2007年1-12月经济发展部分指标完成情况的通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宜府办函[2008]32号
【发布部门】宜宾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8.01.31
【实施日期】2008.01.3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市及各区县2007年1-12月经济发展部分指标完成情况的
通报
(宜府办函〔2008〕32号二OO八年一月三十一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根据《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定期通报全市及各区县经济发展部分指标的通知》(宜府办函〔2006〕110号)文件要求,现对全市及各区县2007年1-12月经济发展部分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通报。

附件:
用数字说话-宜宾2007年1-12月经济发展部分指标
1 / 1。

2008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2009年2月200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组织和动员全省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两个加快”,努力克服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经国家统计局初步审定,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12506.3亿元,比上年增长9.5%,增速比上年回落4.7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66.2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5790.1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4350.0亿元,增长8.3%。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2%、61.9%和32.9%。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378元,增长9.7%。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从上年的19.3:44.2:36.5调整为18.9:46.3:34.8。

图一:2004-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65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占GDP的52.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0.7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3514.7亿元,增长20.1%;第三产业增加值2041.3亿元,增长12.3%。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0%。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6.6%。

表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指标全省城市农村居民消费价格 105.1 104.7 105.5食品 112.0 112.5 111.3其中:粮食 106.1 105.9 106.4油脂 119.6 121.9 117.4猪肉 116.5 117.8 114.9鲜蛋 103.6 103.3 104.5水产品 116.0 116.5 115.2鲜菜 105.2 104.7 106.9烟酒及用品 102.0 101.9 102.0衣着 97.3 95.8 99.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02.7 103.2 101.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2.4 102.1 102.7交通和通信 99.8 98.2 102.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9.9 99.1 101.0居住 104.6 103.1 106.0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9.3%,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9.6%、生活资料价格上涨8.0%。

宜宾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宜宾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宜宾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围绕“增效工作年”主题,以实施“五大战略”、构建“三大中心”、打造“六大基地”为工作重点,着力发展产业、扩大投资、促进消费,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

一、综合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2.89亿元,比上年增长8.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8.61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814.46亿元,增长8%;第三产业增加值329.82亿元,增长11%。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6%、62.8%和31.6%。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6:62.3:23.1优化为14.8:60.6:24.6。

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763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占GDP比重56.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2.9%。

2013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2.6%,涨幅较上年扩大 0.2个百分点。

分类别看,全年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七升一降。

其中,食品类上涨3.7%;衣着类上涨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1%;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9%;居住类上涨3.7%;只有烟酒类下降2.4%。

(见表1)表1: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指标指数(上年=10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6食品103.7# 粮食104.3油脂102.2肉禽及其制品104.7水产品105.4鲜菜102.5烟酒及用品97.6衣着10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02.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2.1交通和通信10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2.9居住103.7二、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8.6亿元,比上年增长3.7%。

宜宾市统计年鉴社会经济发展数据:8-1 全体居民人均收支情况

宜宾市统计年鉴社会经济发展数据:8-1 全体居民人均收支情况
8-1 全体居民人均收支情况
单位:元
项目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全体居民人均收入
可支配收入
16656
18095
19665
21600
23665
工资性收入
8388
8918
9583
10619
11665
经营净收入
4520
4970
5403
5874
6386
财产净收入
849
966
1102
1234
1426
1586
1774
1976
教育文化娱乐
1013
1085
1157
1318
1474
医疗保健
742
789
912
996
1146
其他用品和服务
279
306
349
405
434
现金消费支出
9574
10478
11482
12768
14085
食品烟酒
3904
4242
4596
5009
5502
衣着
925
1008
2751
3008
3346
3690
3966
全体居民人均支出
消费支出
12195
13105
14078
15354
16753
食品烟酒
4707
5064
5366
5751
6192
衣着
927
1009
1061
1136
1225
居住
2443

宜宾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宜宾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宜宾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04-02 22:55:41 作者:宜宾市统计局来源:宜宾市统计局浏览次数:21 网友评论0 条 宜宾市统计局2013年3月宜宾市统计局2013年3月2012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围绕“转型工作年”主题,牢牢把握“两化互动,高位求进,转型工作,民生优先”的工作基调,着力强化“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综合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2.76亿元,比上年增长14. 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1.94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773.97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286.84亿元,增长1 2.0%。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7%、75.0%和20.3%。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61.9:23.1调整为14.6:62.3:23.1。

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69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占GD P比重达55.9%,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3.1%。

2012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2.4%,涨幅较上年低2.8个百分点。

分类别看,全年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七升一降。

其中,食品类上涨3.2%;烟酒类上涨2.3%;衣着类上涨1.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9%;居住类上涨3.1%;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3%。

(见表1)表1: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指标指数(上年=10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4食品103.2其中:粮食104.9油脂103.2肉禽及其制品99.8水产品106.5鲜菜117.3烟酒及用品102.3衣着101.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00.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2.9交通和通信99.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2.9居住103.1二、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市及各区县2009年1—8月经济发展部分指标完成情况的通报

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市及各区县2009年1—8月经济发展部分指标完成情况的通报

宜府办函〔2009〕266号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市及各区县2009年1—8月经济发展部分指标完成情况的通报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根据《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定期通报全市及各区县经济发展部分指标的通知》(宜府办函﹝2006﹞110号)文件要求,现对全市及各区县2009年1—8月经济发展部分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通报。

附件:用数字说话—宜宾2009年1—8月经济发展部分指标二OO九年九月二十五日— 2 —用 数 字 说 话——宜宾2009年1—8月经济发展部分指标指标名单位 宜宾市翠屏区 宜宾县南溪县江安县长宁县高县珙县筠连县 兴文县屏山县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万元 256398 486841952674888076809710524108701290479634424同比± % 17.58 14.44 6.47 39.29 23.18 61.65 42.93 20.91 60.68 79.79 50.07 2、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 2557976428256 62454323408124843128019321462520807410394212158894243同比± % 45.27 4.32 66.84 81.76 35.21 53.41 39.32 39.94 49.03 71.16 152.36 3、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万元 195027815245128883818025215244614763017650019462017682014606073198 同比±% 68.3877.9651.4558.27-4.0948.8225.9355.7123.224.6783.39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万元 208.40 10544912696363985933741062381634011339591643515842415433同比± % 22.90 31.90 38.57 52.55 41.66 32.60 22.33 48.58 34.83 41.86 19.29 5、规模以上工业利润 万元 194343.512185308512763.210713213494282127038403269184.2-2887同比± % 22.9718.8665.29-29.1125.9136.978.93-1.5361.94376、更新改造投资 万元 63242968016 62296 77352 103708 87751 74336 55905 41005 53690 8370同比±% 34.96 -41.34 176.16146.85 -14.33 89.08 105.77 60.44 47.33 71.69 590.02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 1507351 50332620580712505112371916283694306106747658968333636327同比±%18.8 18.8 18.9 18.7 18.8 18.8 18.6 18.7 18.9 18.9 17.7 8、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人 11521837112614894同比± % -20.690.00 -55.56 -57.14 -36.36 120.00 -3.70 27.27 -42.86 -25.00 -42.86 9、政风投诉件数 件 246142281同比±%-41.46 100.00 -50.00 -50.00 同期为00.00 -81.82 -100.00 700.00 -85.71同期为主题词:经济管理经济发展指标通报抄送: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纪委,市法院,市检察院,宜宾军分区。

关于四川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关于四川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790.1亿元,增长12.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39.3亿元,增长17.9%,比计划目标高2.9个百分点;利润总额680亿元,增长12%。高新技术、优势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逐步壮大,大企业集团“两个带动”工程和“小巨人企业计划”深入推进,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58户。492个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391亿元。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4%。
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编制完成全省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10个专项规划和43个行业规划,及时出台贯彻落实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实施办法和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灾后恢复重建进展顺利,开工城乡住房116.6万户、建成57.5万户;启动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建成学校211所、医疗卫生机构189个;开工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项目76个、水利项目862个;97%的受灾工业企业恢复生产。建立协调对接机制,积极做好对口支援协调服务工作,已确定援建项目1907个、资金431.1亿元,到位资金134.5亿元,开工项目736个、完工项目179个。抓好港、澳援建工作,组织实施省内对口支援。
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继续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贫困寄宿制学生总数达37万人,新增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2个,“普九”人口覆盖率99.6%。职教攻坚计划有序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自主创新体系逐步完善,新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4家、达25家,国家支持建设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25个,4个高技术产业基地获得国家授牌。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12个,启动143个妇幼保健机构建设项目,全省23个项目县(市、区)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及时做好婴儿奶粉事件处置工作,对全部患儿实行免费医疗救治,未出现死亡病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2.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48个,认真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6%、97.1%。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川籍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4金、3银、5铜的好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宾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宜宾市统计局2009年3月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从年初罕见的雨雪冰冻、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到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都给宜宾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万众一心,振奋精神,克难前行,自加压力、加快发展、多作贡献,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45.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44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356.66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增加值164.75亿元,增长12.0%。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2%、71.9%和22.9%。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3:52.3:27.4调整为19.3:55.2:25.5。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4489元,比上年增加2615元。

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全市民营经济延续上年的良好发展态势,规模稳步壮大,活力不断增强。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319.66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49.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3.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2%,八大类价格同比涨幅呈现“六涨二跌”格局(见表1)。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4%。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4%。

表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49%,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6.91%,生活资料价格上涨2.56 %。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9.31%,全年房屋销售价格上涨9.3%,房屋租赁价格上涨1.0%,土地交易价格上涨10.5%。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4%,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国际金融危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步加深,经济形势日益严峻;工业企业经营成本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城镇化率仍然偏低,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性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全年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总产值212.04亿元,比上年增长5.13%。

农业。

全年实现农业产值80.43亿元,比上年增长5.37%,占总产值的比重为37.93%,比上年上升1.01个百分点。

其中:谷物及其他作物产值比上年增长4.97%,蔬菜及园艺作物产值增长5.05%,水果、坚果、饮料和香料产值增长7.32%,中药材产值增长16.41%。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41.14万公顷;粮食产量达到223.75万吨,比上年增长2.68%。

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持稳定(见表2)。

表2:2008年主要农产品产量情况林业。

全年实现林业产值7.13亿元,比上年增长11.04%,占总产值的比重为3.36%,比上年上升0.56个百分点。

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成果巩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

全年营造林面积13378公顷,其中,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面积2400公顷,天保公益林造林面积7320公顷,其它造林3658公顷。

年末,全市已建成以松、杉、阔叶等树种为主的木质原料林基地17.06万公顷。

以桔、梨、枇杷、桃、板栗、核桃、茶、桑、油樟、岩桂、山苍子、黄栀子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基地12.58万公顷。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珙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通过验收命名。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9.01%。

畜牧业。

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14.87亿元,比上年增长4.53%,占总产值的比重为54.17%,比上年下降1.68个百分点。

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54.74万吨,比上年增长4.55%,其中猪牛羊肉45.52万吨,增长3.98%;禽蛋总产量3.68万吨,增长6.36%。

(见表3)表3:2008年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情况渔业。

全年实现渔业产值6.45亿元,比上年增长8.13%,占总产值的比重为3.04%,比上年上升0.15个百分点。

水产品产量9.10万吨,比上年增长17.29%。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370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580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48.51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6.34%;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1.54万吨,比上年下降0.08%;全年农村用电量7.4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54%。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2008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22.45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注2(不含省电力系统分摊数,下同)实现增加值310.67亿元,增长21.41%。

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增加值167.66亿元,增长19.1%;重工业增加值143.01亿元,增长24.56%。

主要产品产量见表4。

表4: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7.68亿元,比上年增长28.39%;实现利税112.09亿元,增长24.79%。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8.1点,提高14.01点。

七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中:总资产贡献率为17.06%,提高0.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4.4%,下降3.6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0.52%,提高3.11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率为2.2次/年,增加0.3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0.07%,降低0.6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58290.63元/人,提高22931.12元/人;工业产品销售率98.31%,降低0.06个百分点。

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独立核算的建筑企业206 个,其中: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199个。

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现价总产值63.56亿元,比上年现价产值增长34.8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57.13万平方米,增长13.59 %;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04.97万平方米,增长33.16%,竣工率53.49 %。

四、固定资产投资2008年,是宜宾历史上开工项目最多、投资量最大的一年,投资取得显著成效。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88.28亿元,比上年增长31.94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54.6亿元,增长40.45%;更新改造投资完成73.91亿元,增长39.74%;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5.08亿元,增长1.55%。

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控股单位完成投资179.45亿元,增长40.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2.24%。

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10.97亿元,增长60.38%;第二产业投资142.99亿元,增长36.09%,其中:工业投资142.53亿元,增长35.8%;第三产业投资134.32亿元,增长26.02 %。

从投资的行业来看,增长较快的行业有:采矿业增长64.54%,纺织业增长59.3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47.46%,电力生产供应业增长41.78%,交通运输业增长35.61%,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增长44.71%。

全年施工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1482个,建成投产项目1029个,项目建成投产率69.43%,新增固定资产133.31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56.44%。

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得到加强。

向家坝水电站、珙县电厂、普什醋酸纤维素、正负800KV特高压换流站、江安天原氯碱化工及配套建材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宜乐高速等重大项目相继进入投资高峰期; 宜泸渝高速公路、宜宾港志城作业区一期等项目已开工建设。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2008年,全市大力推进内外快速通道和农村公路建设。

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1923.68公里,其中:村道7172.07公里;四级及以上公路5995.26公里。

建成通乡油路(水泥路)394公里,通村公路2269公里,乡镇客运站(点)19个,农村出行难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

全年完成公路水路货物运输量4341万吨,比上年增长2.77%,货运周转量283555万吨公里,与上年下降1.31%;完成客运量857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13%,客运周转量330969万人公里,比上年下降2.46%。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46.29亿元,比上年增长23.43%。

年末,全市电话用户总数达260.5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0.98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77.84万户,减少1.9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82.67万户,增加42.95万户。

互联网用户数15.32万户,增加3.26万户。

全市电话普及率49.08部/百人,增加7.42部/百人,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34.41部/百人,增加7.90部/百人。

2008年,我市获“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称号,竹海世外桃源度假酒店摘“中国最佳生态园林度假酒店”大奖,李庄古镇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我市“一城串四珠”旅游新格局基本形成。

全年共接待市内外游客862.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2%,实现旅游总收入55.63亿元,增长19.8%。

成功构筑宜宾旅游基本客源市场“金三角”(成、渝、昆),“十一”黄金周云南游客占蜀南竹海游客总量的25%。

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28家,旅行社30家。

六、国内外贸易和招商引资商贸发展加快。

全市积极推进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突出培育壮大商贸物流业。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4.09亿元,比上年增长21.5%。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3.17亿元,下降7.3%;集体经济2.52亿元,下降1.1%;私营个体经济162.54亿元,增长23.5%;股份制及其他经济44.27亿元,增长18.3%。

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23.77亿元,增长16.9%;零售业零售额149.31亿元,增长21.1%;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1.00亿元,增长25.6%。

县级城乡商业网点规划全面启动。

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沃尔玛、苏宁、肯德基等商场和连锁店开业,“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合格连锁农家店、农资店850家,“家电下乡”试点建立网点908个。

安吉、天畅等物流企业进一步壮大。

2008年,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5.52亿美元,同比下降14.08%,其中出口3.76亿美元,同比下降9.77%;实际利用外资1769万美元,同比增长30%;外派劳务人员1129人次,同比增长24.3%,实现对外劳务合作收入70.3万美元。

2008年,全市招商引资共履约项目461个(本年新签约并履约项目261个),市外履约项目378个。

引进到位市外资金181.48亿元,增长32.67%;其中:引进到位省外资金132.62亿元,增长35.83%。

引进资金从行业看,主要分布在制造业、电力、燃气、煤、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

引进省外资金主要来源于北京、湖北、山东、重庆、云南和浙江等省(市),占省外引资总额的81.66%;省内市外资金来源集中在成都、攀枝花、泸州三市,占省内市外到位资金的8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