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情志护理文献整理与研究
中医情志护理论文

中医情志护理论文
中医情志护理体会
摘要通过对中医情志护理的原则、方法和特点的认识强调情志护理在整体护理中的重要性加强情志护理在临床整体护理中的运用对护理工作职能赋予了新的内涵对于改变新的护理理念提高护理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整体辨证情志
情志护理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桥梁应用现代的护理方法改善和消除患者不良的情绪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种方法。
作为护士应设法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等不良情志因素刺激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效果。
情志护理的特点
整体观念:《内经》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主要有天、地、人三大类别主要是通过“天人相应”的方式来建立这种关系。
所谓天人相应就是人与自然事物、自然规律和自然结构的统一。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结构的各个部分不是孤立的在生理上互相协调、互相作用在病理上互相影响。
只有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才能正确的认识疾病取得护理工作的主动权使患者早日痊愈。
辨证施护:运用四诊的方法全面收集资料加以分析判断疾病的症候属性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具体的护理措施。
辨证是施护的前提和依据因此在明确辨证的基础上才能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护理和治疗掌握患者的特点和心理状态做到因人而异、因病而异从而取得疗。
中医情志护理研究进展

接待 患者 , 热情主动 的为患者提 供帮助 , 了解患 者的社会一 人 文一 心理关系 , 对 患者做 出初 步的评估 等等。根据患者的评估 结果 , 为患者制订合适 的护理计划 , 同时认真 的采集病史和 患 者 的生 活环境 , 了解患者 的社会关 系。掌握患者 的需求 , 将需 求分 为可行的和不可行 的 , 对 可行部 分给予 满足 。多 与患者 沟通 , 并且利用和蔼可 亲 的语 言、 优 美 的动作 , 熟 练 的操 作技 能, 取得患者 的信任 。为患者介绍 同病房 的病友 , 建立 良好 的 关系 , 以缓解患者因住 院后陌生 的环境及 疾病 带来 的躯体痛 苦, 和心理上 的恐惧 。 4 . 疏导法 : 疏导法就是根据患者 的性格 , 采用不同的宣泄 方法 , 将 内心 的不悦发 泄 出来 , 使其 不再 苦闷 , 疏导法对 减少
2 0 1 5年第 3 6卷第 3 6期
J o u r n  ̄o f Q i q i h a r U n i v e  ̄i t v o f Me d i c i n e . 2 0 1 5. V o 1 . 3 6. N o . 3 6 Biblioteka ・5 5 5 5・
.
综 述 ・讲 座 .
因为 思想 抑郁 而导致的疾 病 , 没有满 足他 的医院是很 难治疗 的。患者 入院后 , 责任护 士根据 入院患者 护理 服务流程 认真
和统一的评价体 系、 护理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 理论知识不足等
是导致情志护理无 法再 临床 中全 面、 正 确 的开 展。笔者 对 目 前临床 中情志护理 的研究进 展做 如下 总结 。 情志护理的起源 最早在《 周礼 ・天官 》 中 就有 了情志 治 病 的最 早 记 载。
、
《基于古今文献的情志郁病的诊治研究》

《基于古今文献的情志郁病的诊治研究》一、引言情志郁病,古称“郁证”,是指由于情绪抑郁、气机不畅所导致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疾病。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情志郁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梳理和研究,探讨情志郁病的诊治方法和策略。
二、情志郁病的古代文献研究古代医学文献中,情志郁病被广泛记载于《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经典中。
这些文献认为情志郁病多由情志失调、气机不畅所致,与肝、心、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古代医家在治疗上多采用疏肝解郁、调和气机的方法,如使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剂。
三、情志郁病的现代医学研究现代医学认为,情志郁病与神经递质、内分泌、免疫系统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在诊治上,现代医学多采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分析等;药物治疗则以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为主。
四、基于古今文献的情志郁病诊治策略结合古今文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情志郁病的诊治策略:1. 诊断方面:首先,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了解其情绪状态和气机运行情况。
其次,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如心理评估、神经递质检测等,进行全面评估。
最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2. 治疗方面:在药物治疗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在非药物治疗上,可结合古代医家的经验,采用疏肝解郁、调和气机的方法,如使用中药、针灸、推拿等。
同时,心理治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分析等。
3. 预防与调护:预防情志郁病的发生,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
在调护上,可采取适当的运动、音乐疗法、自然疗法等方法,以调节情绪和气机。
此外,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也是预防和治疗情志郁病的重要手段。
五、结论情志郁病是一种常见的身心疾病,其发病与情绪抑郁、气机不畅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梳理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情志郁病的诊治需要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方法,既要重视药物治疗,也要重视心理治疗和调护。
中医情志护理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情志护理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护理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临床中越来越多患者希望得到更高的护理服务,在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中医情志护理属于较为重点及难点的内容之一,由于患者疾病的不同、思想观念及心理状态的不同,使得每一位患者存在特异性,使得中医情志护理的护理难度增高。
在实施中医情志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以中医因人、因时、因地的理论为指导方向,实施开导式、情胜式、转移式、静式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护理,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改善护患关系,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及心理压力。
为了分析中医情志护理的临床研究进展,首先针对中医情志护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and the improvement of nursing service quality requirements,hope to get more and more patients is higher in clinical nursing services,in the process of clinical nursing,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longs to one of the key and difficult content of modern nursing,as a result of the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the different ideas and psychological state,make each patient is specificity,makes the modern nursing care increased difficul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nursing of TCM nursing staff should tak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y man,based on the theory of,and position in time of guidance,the implementation of channel type,emotion type,transfer type,static type and combination of care,improve patient satisfaction to nursing work,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alleviate patients with negative emotions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TCM treatment,the application of the TCM treatment in clinical treatment was analyzed.[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linical application;Progress中医情志护理主要是指护理人员通过自身的语言、行为、态度、表情、行为及姿势等达到影响及改善患者情绪,消除患者内心顾虑及烦恼,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减轻患者不良情绪及行为的一种护理方式,让患者能以最积极乐观及配合的心态面对疾病、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2020年关于中医情志护理改善神经衰弱症探讨医学论文范文

2020年关于中医情志护理改善神经衰弱症探讨医学论文范文【关键词】神经衰弱症;情志护理;心理疗法;舒乐安定;谷维素;维生素B1;帕罗西汀神经衰弱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官能症类型,以精神易兴奋且易疲劳为主要特征。
神经衰弱症患者多存在易激惹、烦恼、紧张等情感症状,且伴随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疼痛表现,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西医治疗,以缓解其症状为主要目标,但效果有限。
随着中医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报道指出,在神经衰弱症治疗中加入中医情志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笔者探讨中医情志护理在神经衰弱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山西省中医院收治的神经衰弱症患者74例,按照患者入院顺序,以单双号为依据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
观察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22~53岁,平均(41.2±7.5)岁;平均病程(13.5±4.2)个月。
对照组男22例,女15例;年龄24~51岁,平均(42.3±6.9)岁;平均病程(14.1±3.8)个月。
两组患者入院时均存在明显的躯体和精神症状,其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次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纳入标准符合《实用内科学》[1]中神经衰弱症诊断标准;神经系统检查、躯体检查、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病程≥3个月。
1.3排除标准精神分裂症所致神经神经衰弱;其他神经症所致神经衰弱症;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神经衰弱症[2]。
2调护方法2.1对照组给予舒乐安定(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国药准字H33020353)2mg 口服,每日3次,严重失眠者加至4~6mg;谷维素(北京海联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1414)20mg口服,每日3次;维生素B1(海南制药厂有限公司制药第一厂,国药准字H41021064)10mg口服,每日3次;合并抑郁症者加用帕罗西汀片(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043)20mg口服,每日1次。
研究论文:中医情志护理在痛经患者中的应用

临床医学论文中医情志护理在痛经患者中的应用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20xx年1~12月本科门诊收治原发性痛经的患者, 年龄16~25岁, 平均年龄23岁, 均排除器质性盆腔疾病。
1. 2 方法1. 2. 1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痛经因情志损伤, 六淫为害或气血不足, 胞脉失于濡养所致。
病机分虚实两类, 实者不通则痛, 虚者不荣则痛。
其病位在冲任、胞宫, 变化在气血, 表现为痛证。
治疗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 根据不同证候辨证论治, 经期调血止痛治标, 平时辩证求因治本。
辨证论治:气滞血瘀者予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寒凝胞中予温经暖宫、调血止痛;湿热下注予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气血虚弱予益气补血止痛;肝肾虚损予益肾养肝止痛;并可配合针灸足三里等穴位治疗。
1. 2. 2 中医情志护理1. 2. 2. 1 疏神开心不少病例证实, 有些痛经患者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 表现出神经质倾向, 情绪不稳定, 过于敏感, 暗示性强。
较弱的疼痛刺激就能激起强烈的疼痛反应。
如果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疼痛上时, 患者的疼痛会明显增强。
在此可根据患者病情治疗, 对症处理, 重视心理护理, 积极实施心理暗示, 说明月经期的轻度不适是生理反应, 消除紧张和焦虑可缓解疼痛。
通过正面的语言与患者交谈, 耐心的态度、巧妙的语言, 引导其无所顾虑, 畅所欲言。
疏泄完毕, 要科学地分析与解释, 使患者了解痛经的发生、发展, 及治疗护理的情况, 使其引起注意和重视。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作出反应, 让患者有更好的依从性, 积极配合治疗。
1. 2. 2. 2 情志相胜在中医护理理论中, 把人的情绪及精神活动的变化称为“七情”, 其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中医临床护理实践提示了情志与疾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以“五行”为依据, 按金、木、土、水、火的相生相克, 形成了悲胜怒、怒胜思、恐胜喜、喜胜悲、思胜恐。
根据这一理论, 在护理实践中正确引导, 让其听幽默、喜剧故事, 听听轻音乐、古典乐曲舒畅心情, 通过这种以喜胜忧的护理, 克服抑郁、忧虑等消极情绪。
中医护理学第十章情志护理

中医护理学第十章情志护理第三篇中医护理基本知识第十章情志护理【重点难点】第一节情志与健康的关系一、情志正常,脏器调和二、情志异常,内伤脏腑(一)直接伤及内脏一般认为,喜、惊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
(二)影响脏腑气机1、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使肝气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临床可见头痛头晕,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猝倒。
2、喜则气缓:是指过度喜乐,使心气涣散,神气不能收持,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喜笑不休,失神狂乱等症状。
3、悲(忧)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耗伤肺气。
临床常见精神萎靡,意志消沉,胸闷乏力,少气懒言等症。
4、恐则气下:是指过度恐惧,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
临床可见下肢酸软无力,二便失禁、滑精等症。
5、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导致心气紊乱,气血失和,心神失常。
临床可见心悸、失眠多梦,小儿夜啼、甚则精神失常等症。
6、思则气结:是指思虑过度,导致脾气郁结、运化失常。
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泄泻等症。
(三)影响病情变化第二节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一、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可以影响人的心理,人的心理变化又能影响健康。
、二、环境因素安静、幽雅、和谐的生活环境,可使人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反之,喧嚣、杂乱、无序的生活环境,常使人心情压抑、沉闷,甚至厌倦、烦躁。
三、病理因素情志异常可引起脏腑功能失常,而机体脏腑气血病变,也会引起情志的异常变化。
四、个体因素人的体质、性格、年龄、性别不同,因此对同样的情志刺激,则会有不同的情绪变化。
第三节情志护理的目的一、预防疾病发生二、促进疾病康复第四节情志护理的原则一、诚挚体贴,全面照顾二、因人施护,有的放矢三、乐观豁达,怡情养性四、避免刺激,稳定情绪第五节情志护理的方法一、以情胜情法恐胜喜:是通过恐惧因素来收敛耗散的心神,克制大喜伤心,恢复心神功能的方法。
怒胜思:是通过忿怒因素来克制思虑太多,恢复心脾功能的方法。
喜胜悲:是通过喜乐因素来消除悲哀太过的方法。
基于中医理论的情志护理在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中医理论的情志护理在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慢性病是指具有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一类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
慢性病,主要是因为患者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导致其内分泌紊乱,最终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
情志因素与慢性病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病情变化,因此对其实施有效的情志护理对治疗和控制疾病有重要意义。
中医理论是我国传统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能够有效指导人们在治疗疾病时进行护理。
基于此,本文对情志护理在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从中医理论角度探讨其具体实施方法,旨在为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慢性病、情志护理、中医理论引言慢性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中情志因素在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会导致内分泌紊乱,进而加重患者的病情。
因此,实施有效的情志护理对于治疗和控制慢性病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传统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可用于指导人们在治疗慢性病时进行护理。
本文将对情志护理在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从中医理论角度探讨其具体实施方法,旨在为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情志因素与慢性病发生的关系《内经》中对情志因素与慢性病发生的关系进行了明确记载,指出情志因素对人体有着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五志与五脏之间的关系。
五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
喜代表积极情绪,怒代表愤怒情绪,忧代表忧愁情绪,思代表忧虑情绪,恐代表恐惧情绪。
患者若长期处于不良的情志状态下,会导致肝气郁结,而肝气郁结会导致脾脏功能受损,最终形成脾胃失调的症状。
同时患者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下还会影响其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最终导致身体免疫能力下降。
这类人群患慢性病的几率更高。
中医认为五脏皆有“喜、怒、忧、思、悲、恐”六种情志变化,其中“怒”最易伤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情志护理文献整理与研究
发表时间:2015-11-23T16:38:26.550Z 来源:《河南中医》2015年8月供稿作者:藤玉欢王桂贤金淑兰(通讯作者)
[导读] 吉林大学第一医医院干部病房中医情志护理是临床中医护理的类型之一,主要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态度、姿势、表情。
藤玉欢王桂贤金淑兰(通讯作者)
(吉林大学第一医医院干部病房吉林长春 130021)
【摘要】通过对中医情志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综述了中医情志护理研究进展的国内现状,总结中医情志护理的概念、临床实施重要性、作用机制及实施方法。
【关键词】中医;情志护理;文献整理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845-01
中医情志护理是临床中医护理的类型之一,主要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态度、姿势、表情、行为等方面来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解除患者自身的顾虑和烦恼。
[1]目前,我国大多综合医院认为,中医情志护理在疾病的治疗护理中,可起到良好的效果。
现将中医情志护理的概念、临床实施重要性、作用机制及实施方法综述如下。
1 概念
情志护理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桥梁,应用科学的方法,改善和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状态,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2]
2 重要性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反映[3]。
中医学认为,七情的变化可以导致人体内脏功能失调而产生各种疾病。
因此,情志护理在临床护理中具有至关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
3 作用机制
3.1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并不是致病因素。
但突然、剧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导致七情变化超过人体生理所能调节的范畴,即可成为致病因素,引起气机紊乱、气血失调、脏腑阴阳失和,导致疾病发生。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心主血脉,具有推动血液在脉道内运行的作用,又主神明,在志为喜,关系到精神思维活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4]。
3.2 病种不同,轻重急缓不同,病人的情志状态也不同,即同一病种对于不同个体所表现的症状及情绪变化也不同。
[5]因此,不同的情志变化,引起不同的症状,导致不同的证型。
4 实施方法
4.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孙思邈是我国心理疗法的创始人之一。
他平生最重视医者的道德修养,认为良好的心理传递可以增加病人对治疗的受入性。
他在《大医精诚》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舍之苦。
[6]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这与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和医护人员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素质,有利于病人保持良好的应激状态,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可以过得明显的诊疗护理效果的结论是完全吻合的[7]。
4.2 统一全科护理人员的思想认识,使情志护理成为每个护士的自觉行为。
情志护理要求护士举止端庄文雅大方,动作轻柔,着装整洁,与病人交谈时态度和蔼,语言文明,工作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以取得病人的理解、尊重和信任。
[8]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忧虑、愤怒等青之因素,使其在神定心静,气血调和,精神饱满的状态下接受在院治疗。
[9]
4.3 护理人员运用中医望、闻、问、切的方法,收集病人现有的或潜在的情志症状、行为表现,重点是病人的性格、经历以及对疾病的认识和态度。
并重视个体差异和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仔细辩证,对临床常见的心虚胆怯、肝气郁结、心肾不交等证型,采取情志相胜、关心体贴、语言开导、顺情解郁、移情易性等措施进行护理[10]。
4.4 情志相胜法是以五行相克为理论依据,用一种情志纠正另一种情志所致疾病的方法。
即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
《丹溪心法》云:“怒伤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伤以恐胜之,以怒释之;恐伤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伤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悲伤以喜胜之,以怒解之” [11]。
4.5 移情法是使患者将注意力从疾病转移到其他方面上去的方法。
可以在每日医师查房后,给患者播放愉悦身心的电视节目或已录制好的CD、CVD,如歌舞表演、相声、小品等综艺节目,每次1h左右。
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病人多离床活动,积极进行康复锻炼。
同时,指导出院后多结交朋友,适当参与社会活动,使其转移注意力,避免过分关注疾病,从而减轻抑郁,达到愉悦身心的作用[12]。
4.6 疏泄法要求责任护士掌握患者的基本信息,了解其心理反应,应用中医针对性的语言与患者聊天[13]。
沟通:逗之以笑,因势利导,引导患者通过诉说,宣泄其积郁之情,遂畅情志,解除胸中郁结,达到“木郁达之”的目的。
聆听:聆听患者的倾诉,并用语言开导,消除患者的消极状态,使患者端正态度,解除顾虑[14]。
笔者认为,中医情志护理是科学与艺术的高度结合,它是一个独立而全面的医护理论体系。
在临床护理实施中,通过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理活动,对不同个体的不同表现施以不同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恢复或调节失调的心理、生理功能,促进疾病的恢复。
同时护士的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增强了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交流护理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了业务素质,提升了服务质量,使中医辨证护理与现代护理技术有机结合,达到了护患双赢之效[15] 。
中医情志护理实施方式简单易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同时医护工作者要不断研究探索,逐步将中医情志护理更加完善,带来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黄家芹.中医情志护理对冠心病伴焦虑患者焦虑评分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25):47.
[2]张林,董宁,查丽俊. 耳穴按压结合中医情志护理在艾滋病并发疼痛病人护理干预中的应用 [J]. 护理研究,2013,27(10): 3262.
[3]赵文珍,王巧莉. 辨证施护在围术期病人情志护理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12,26(11):3125.
[4]张淑美.常丽. 脑卒中急性期并抑郁病人的情志护理及耳穴埋籽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2,26(6):1503.
[5]林桂永,梁娟娟. 浅谈临终关怀与中医情志护理[J].中医临床研究,2012,4(8):102.
[6]陈文松,陈维青.中医护理溯源与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3):172.
[7]蒲继红,赵跃风,文焕琛等.中医情志护理对黄褐斑患者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3):4011.
[8]杨玉红,王春花.情志护理与疾病康复[J].中国医药导报,2009,6(4):81.8.
[9]邱亚丽.中医情志护理对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的研究[J]. 光明中医,2014,29(2):375.
[10]何锦,坚雷慧.中医情志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5):122.
[11]李海风,高书萍,王雪珍.中医情志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焦虑的干预效果 [J]. 河北医药,2013,35(23):3661.
[12]侯黎莉,袁雪萍,郁秋华. 中医情志护理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疼痛的干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1):4.
[13]徐丽珍.浅谈中医的七情理论与现代人文护理[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1):7 .
[14]赵玉英. 浅谈情志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J]. 中华医学护理杂志,2010,20(1):64-65 .
[15]张有为.抑郁症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中医学报,2010,25(3):435.
作者简介:
滕玉欢,女(1986-),硕士在读,从事临床护理。
通讯作者:
金淑兰,女(1964-),护理本科,长期从事老年临床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