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在虚构与真实之间——《沙之书》互文对读教学课例
新人教版选修《沙之书》教学实录

《沙之书》教学片段张涵铭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的话题是“虚构”,《沙之书》是其中的一篇。
我用了一节课,主要和学生讨论三个问题:一是“沙之书”的意义指什么,二是作者怎样把一个虚构的故事写得很有真实感,三是博尔赫斯以书为生的生活经历对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我以学生读《沙之书》的真实感受与体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小说意象“沙之书”,以及内心的真实与虚构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和学生一起欣赏,一起在“真与假”的小说世界里获得生活的感悟。
下面是几则教学片段,浙江省教研室胡勤老师作了点评。
【片段一】师:同学们,读了博尔赫斯的《沙之书》这篇小说后,你们最突出的感觉和印象是什么?生1:读不懂,很荒诞的。
好像很神秘。
让人无法琢磨。
生2:就像这篇小说的题目《沙之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
生3:那种慌乱不安的心情和无法找寻到开始与结束的无奈与惊惧,想来每个人都是这样。
对不可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和害怕。
一旦拥有,却因为对它的无知陷入困惑。
因此。
我觉得主人公的最终放弃是一种明智选择。
生活中,充满了诱惑,很少有人像他这样远离并坚决地放弃。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感觉都很真实.也很准确,我初读时也有相似感受。
那么,给同学们有如此荒诞而神秘色彩之感的《沙之书》,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来概述一下?(学生回答略)点评:第一问间接指向文本,没有标准答案。
教师唤醒学生的原初体验,让学生放开交流.从中学会把握自己初读的感觉,这对提高欣赏文学的素养很有裨益。
第二个提问和前一问似乎脱节,不如追问学生,让他们结合具体的情节或者细节来说明自己的感觉,引导他们关注细节.以培养细致分析的能力。
【片段二】师:刚才同学们用荒诞、惊惧和神秘来形容它,那我想追问一句,如此荒诞的故事,同学们读了有没有一种真实感?生1:课文中对这个推销员的外貌的描述是很具体的,如“他身材很高,面目模糊不清……他那斯堪的纳维亚人似的稀疏的、几乎泛白的金黄色头发给了我错误的印象”,这样的描述很有真实感。
高二语文《沙之书》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沙之书》教案设计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
2、初步感受博尔赫斯小说中虚构与想象、事实与真实交织的魅力。
3、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虚构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领会“沙之书”的寓意。
2、把握虚构与真实的统一。
3、打破传统文学作品的现实主义束缚,理解虚构对于小说的重要性。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二)走近博尔赫斯——迷宫的制造者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被称为“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被视为“魔幻文学的鼻祖”。
博尔赫斯是幻想文学的先驱,是一个“玄想型”的作家。
他的作品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博尔赫斯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
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
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
中学时代开始写诗。
1919年赴西班牙,与极端主义派及先锋派作家过从甚密,同编文学期刊。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1935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从此奠定了在阿根廷文坛上的地位。
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
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
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他一生都没写过长篇小说,可以说是一个“以小文章而成大气候”的作家。
博尔赫斯对自己的评价:“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
读书在博尔赫斯的一生中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
博尔赫斯的一生几乎都是以书为伴的。
他从小沉浸在父亲巨大的藏书室中,工作后又担任图书管理员、图书馆馆长。
1955年被任命为国家图书馆时他的双目几近失明,但博尔赫斯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写作,成就惊人。
博尔赫斯最有名的小说有两部,还有一部是《交叉小径的花园》。
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
他长期独身,由母亲照料生活,直至68岁才与孀居的阿斯泰特米连结婚,3年后即离异。
假作真时真亦假《沙之书》课堂实录

假作真时真亦假——《沙之书》课堂实录授课者:黄晓鸿授课班级:高二(4)班(文科实验班)作课缘由:为深圳外国语学校新入职教师示范上课PPT1:老师:我们今天来赏析博尔赫斯的《沙之书》。
题目取为“假作真时真亦假”,有两个用意,第一个用意呢,是前两天陈铁军老师用这个题目讲了《林黛玉进贾府》,为了向铁军老师表达敬意,于是我用他的题目与他进行“同题异课”活动。
第二个用意,这句话来自《红楼梦》,那么我也试图打通中国的《红楼梦》与阿根廷的《沙之书》,中外文学常常有异曲同工之妙。
好,我们都预习了《沙之书》。
请同学们来说说看,《沙之书》是一篇什么样的小说?看PPT。
PPT2:老师:大家填一个形容词,比如说“温暖的”,当然,这篇小说不是很温暖,是吧?好。
每个人说一下,你说一下。
学生1:《沙之书》是一篇虚幻玄妙的小说。
学生2:《沙之书》是一篇奇怪的小说。
学生3:《沙之书》是一篇十分有特征学的小说。
学生4:《沙之书》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
老师:《沙之书》是一篇寓意深刻、奇妙、虚幻、玄妙的小说对吧?好,大家对文本的神秘性、诡异性、奇妙性有一种直观感受,那么小说家是用一种什么样的小说技法来使你们获得这种审美的初感受的?学生:(七嘴八舌)老师:“设悬”、还有“虚构”。
PPT3:老师:好,虚构。
小说带给你的玄妙神奇的感受,首先来自于作者虚构出来的故事情节对吧?同学们概括一下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PPT4:学生5:我从《圣经》推销员手里买下了一本“沙之书”,因它的神秘而使我沉迷其中,后来我又陷入了恐惧之中,最终把它藏到图书馆的角落。
就讲的一个这样的故事。
老师:是的,她的概括里面有人物,有事件,在这个事件的过程之中还陈述了主人公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对吧?这是很符合这篇小说的情节特征的。
我想请问,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圣经》推销员,还是图书馆的退休员工“我”?学生5:“我”。
老师:对!所以刚才她对情节的概括是以“我”作为人称进行陈述的。
这种概括相当专业,这是小说的情节。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沙之书》优质课教案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沙之书》优质课教案《沙之书》教学设计导入1.讲故事:从前有座山,……这是一个有关什么的故事?这是一个无限的故事。
在某种条件下,一个故事可以无限的生长着。
今天我们接就请阿根廷文学巨匠博尔赫斯给我们讲一个沙之书的故事。
二.初读感受。
同学们,读了博尔赫斯的《沙之书》这篇小说后,你们最突出的感觉和印象是什么?有不疑惑的地方吗?我们来交流交流。
交流预设:生1:读不懂,很荒诞的。
好像很神秘。
让人无法琢磨。
感受。
荒诞神秘。
写什么?写了一本无限的书。
为什么写,写这本书的意义不知道。
对吗?生2:就像这篇小说的题目《沙之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
这位同学注意到了小说的形式。
……三个问题: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
三.深入文本。
1.这是怎样的一本书?结合课文句子来谈谈。
交流预设:1.异乎寻常的重量使我吃惊轻飘飘不好吗?为什么重?无限的书,当然重了。
2.里面的文字是我不认识的。
书页磨损得很旧,印刷粗糙,像《圣经》一样,每页两栏。
版面分段,排得很挤。
每页上角有阿拉伯数字。
页码的排列引起了我注意,比如说,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却是999。
奇怪的书。
3.神秘“看来是19世纪的书,”我说。
“不知道。
我始终不清楚,”他回答说。
不知道时间的书。
“是不是《圣经》的某种印度斯坦文字的版本?”“不是的,”他答道。
不知道用何种字体4.无限的书无始无终沙之书”,因为那本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
”……引导学生品味下面关键句话:语句1:我本想把那本沙之书放在威克利夫版《圣经》留下的空档里,但最终还是把它藏在一套不全的《一千零一夜》后面。
为什么要藏在一套不全《一千零一夜》。
古老。
神秘一千零一夜故事简介阿拉伯有一个国王总是每天娶一个女子,第二天又杀了她。
民间宰相之女为了阻止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每夜讲故事,引起国王兴趣,免遭杀戮。
日复一日,桑鲁卓的故事无穷无尽,一个比一个精彩,一直讲到第一千零一夜,终于感动了国王。
沙之书教案范文精编

沙之书教案一、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博尔赫斯《沙之书》。
它所处的单元是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的第八单元。
这个单元是外国小说欣赏的虚构单元。
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了解“虚构”与心灵真实的关系。
而《沙之书》是小说虚构艺术的典范之作。
鉴于此,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的要求,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认知目标:了解博尔赫斯及其作品。
技能目标:领会作品的内容;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了解小说“虚构”的艺术。
情感目标:把握小说题旨的多义性;能以积极健康的态度看待“无限”教学重难点:“虚构”艺术的形式与内容课时安排:一节课二、学法的指导:1、借助学生大胆阐释,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2、深入研读文本,利用课堂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3、结合课文进行对多义性小说研究性学习。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一、博尔赫斯的简介:主要围绕的是:博尔赫斯是一个以书为生的作家,他一生都生活在图书馆中。
读书是博尔赫斯生活中一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直至他的双目近乎完全失明,于是引到作者的一篇小说《沙之书》。
(设计的目的:作者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一个人,虚构以《沙之书》为题的小说,也就理所当然,也为了上课流畅性。
)二、阐释《沙之书》: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沙之书》乍看题目,有些奇,单题目,想像《沙之书》是怎样一本书?(设计的目的:培养学生想像与虚构能力,引起学生兴趣,引起阅读全篇小说的兴趣。
)三、通读《沙之书》:学生认真阅读《沙之书》全文同时,理清小说的结构,并概括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提示:以“沙之书”为宾语,组成动宾式的大意概括。
)参考:初识沙之书(1--35);买下沙之书(36--45);研究沙之书(46--50);逃避沙之书(51--52)。
(设计的目的: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深入研究课文打下基础。
)四、认识《沙之书》: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博尔赫斯具有非凡的想像力。
(完整版)沙之书教案

(用放大镜检查,排除伪造的可能 凌晨三四点开了灯找出那本怪书翻
偷偷放在阴暗的搁架上)
假装兴趣不大 交易后谈
、你从《沙之书》的哪些内容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的其实是假的?
(异乎寻常的重量 页码很乱 封面和手之间总有好几页,好像从书里
找最后一页照样失败 页码无穷无尽 一页上印
李时珍中》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一个晚年双目失明的老人
一个热爱读书的作家
、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提问:读了博尔赫斯的《沙之书》这篇小说后,你们最
↓
艺术加工
(60字左右)
、提问:小说中的主人公对沙之书心理变化是怎么样的呢?
、提问:如何理解和认识小说的核心意象——沙之书?它究竟是指什么?
时间是无始无终的,空间是无边无涯的。
、变虚为实的小说主题。
。
(发现) (更高)
“事实”≠“真实”
?
很荒诞的。好像很神秘。让人无法琢磨。虚构的。既虚构又真实。
、如此荒诞的故事,同学们读了有没有一种真实感?
作者是怎样来强调他写的
(身材很高 外表整洁 透出寒酸 灰色衣服 灰色箱子 稀疏、泛白的金
布面精装 书页磨损 印刷粗糙 每页两栏 版面分段 排得
还有页码、插画)
用几个卢布和一部《圣经》换来 主人不识字,需要
《沙之书》教学设计完美版

《沙之书》教学设计主备:董传双学习目标:1、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2、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以及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学习重点:如何理解小说的核心意象“沙之书”。
(学习难点: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课时安排:两课时一、导课并了解“沙之书”的特性1、“能够彻底改变一个人一生的书籍,或许几十年才出现一次,您所面对的正是这样的一本书”大家还记得这段话我们在哪见过美国版的英文版《炼金术士》封面介绍的文字。
“沙之书”这样奇妙的书籍,我相信肯定有很多人从没接触过。
下面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为《沙之书》写一段推荐文字。
}2、小结“沙之书”奇妙的特性:像沙一样,变幻不定,无始无终,无穷无尽,不断“生长”。
(最好联系文中有关的情节)3、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它,除了“奇妙”你还会用哪些词理由二、探讨核心意象“沙之书”1、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请找出有关的词句具体说说。
(好奇—钻研—渺小—敬畏—恐惧---逃避/坚持)起初好奇,然后设法得到,接着是钻研,但发现对它了解越多,不了解的部分也更多,于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无奈,紧接着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随之而来的是恐惧,最终选择逃避、放弃,让沙之书淹没在图书馆的书海之中。
-这一变化过程既形象地说明沙之书的奇妙而神秘的特性,又表现了“我”乃至人类在无限强大的异己之物前不胜渺小、恐惧的心理。
2、“沙之书”给你什么启示了吗如:人处在时间与空间的交叉点上,作为瞬息和有限的存在物,却向往永恒和无限。
3.你认为“沙之书”可能象征什么无限之物:如无止境的欲望,无穷大的世界,琐碎繁杂的生活、强大的异己力量、神秘的未知世界、不知其数的金钱、无法挽留的时间、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知识、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等等。
(1941年,博尔赫斯就曾经写过一个名为《巴别图书馆》的短篇。
在那个短篇里,作者把宇宙想像为“一个数目不明确的,也许是无限数的六面体回廊所构成的图书馆”这同样是一个无限之物。
高中语文第八单元沙之书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主旨。
活学活用(作业)
《变形记》中卡夫卡写变成甲虫的主人公,实则想表达什么?
学生课下阅读《变形记》,完成作业。
举一反三,加深对小说家为什么要“说谎”的认识?
板书设计
最后总结补充:冷漠——好奇——渴望——爱惜——厌恶——舍弃。
对“沙之书”的情感态度变化,说明人有猎奇之心,可是所谓达到之后厌恶,舍弃,这一矛盾源于人的心理。
1、前后四人合作找出“我”对“沙之书”的情感变化过程,
小组展示本组找到的情感变化过程;
思考:从“我”对“沙之书”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中,思考作家想表达什么。
明确:虚构=说谎
3、尽管作家描述的这本书很荒诞,但有没有给你们感觉像真的一样存在?又是从哪里感觉到?
明确:虚构,不是随便的虚构,归根到底,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由想象所呈现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但这个世界里同样隐含真实,尽管它无法与现实生活一一对应。
1、学生概括或用自己的话描述读到的“沙之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冷漠—好奇—渴望—爱惜—厌恶—舍弃
虚构——真实(事实)
1、询问预习情况。
1、学生分享预习感受。(对“沙之书”地印象)
1、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初步学习:
虚构中的“真实”
(10分钟)
1、提问:小说中提到的书,是一本的书?并找出相应描写“沙之书”的语段,圈画起来。
2、自己自由读描写“沙之书”的语段,再想想“沙之书”在我们生活中是否存在,你是根据文中哪些内容感觉出来的。
2、学生自由读描写“沙之书”的语段,读完后谈再读之后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虚构与真实之间——《沙之书》互文对读教学课例温州市第四中学章胜亮【课例类型】新授课【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设计】《沙之书》是博尔赫斯短篇小说中的经典,对学生而言却是“陌生的经典”。
所以在进入文本研读之前,作家介绍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博尔赫斯作为世界级的大家,他的小说以独特的“博尔赫斯风格”从内容到形式改变了人们对以往小说的定式认识。
因此,有必要把《小径分岔的花园》《通天塔图书馆》《阿莱夫》等博尔赫斯的经典名作引入课堂,结合他“幻想型”的独特风格,让学生对他有一个感性认识。
因此,通过《沙之书》一课的学习,初步感知博尔赫斯的既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也是认识外国小说的一个窗口。
作为话题“虚构”的教学文本,《沙之书》体现了博尔赫斯独特的虚构态度。
小说开头煞有其事的议论以及文中许多逼真的生活细节,无不告诉我们真实的存在,但只要我们继续读下去,很快就发现博尔赫斯在“说谎”,“沙之书”在现实生活中是压根儿不存在的。
所以,笔者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虚构与真实”,借助互文本探讨“虚构与真实”并存的原因,从而深度挖掘文章的主旨。
鉴于以上考虑,笔者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博尔赫斯;2、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以及真实与虚构的关系;3、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
【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当代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树因他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而闻名遐迩,记得他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在颁奖典礼上发表过一篇题为《永远在蛋的这一边》的演讲稿,开头是这样的:今天我作为一个小说家来到耶路撒冷,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职业撒谎者。
当然,并不只有小说家才撒谎。
但小说家的谎言与其他人的不同,因为没有人会批评小说家说谎不道德。
甚至,他说的谎言越好、越大、制造谎言的方式越有独创性,他就越有可能受到公众和评论家的表扬。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的回答是:通过讲述精巧的谎言,通过编造看起来是真实的虚构故事,小说家能够把一种真实带到新的地方,赋予它新的见解。
师:村上树用真实与虚构来诠释他对小说的理解。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沙之书》(板书)就是一篇关于虚构与真实的小说。
请大家也来找找这篇文章的虚构或真实,边看书边拿笔划出相关的语句或情节。
【点评1】用文学味很浓的例子导入,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而且又紧贴文本,直入主题,干净利索。
二、虚构与真实学生浏览完课文后回答生:关于没有开始没有结尾的书,我认为它是虚构的。
因为,应该不存在这样的书。
师:具体到课文相关的语句,请你读出来。
生:比如“这本书的页码是无穷尽的,没有首页,也没有末页”。
师:这样的虚构还有吗?生:比如“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却是999”,哪有这样的书。
生:封面和手之间总是有好几页。
仿佛是从书里冒出来的。
生:尽管一页页的翻阅,铁锚图案却再也找不到了。
生:“那本书是个可怕的怪物”是虚构的。
因为书只是书而已,它不可能变成怪物。
师:说书是个可怕的怪物是虚构的,不知同学们是怎么看的?生:因为书是无穷尽的,只是给人的心理造成影响而已。
师:是人的心理的反应,那你觉得是虚构还是真实的?生:应该是真实的。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发现,关于虚构,基本上集中在“沙之书”这本书上。
那么,同学们觉得那些语句或情节也是很真实的?生:卖《圣经》时的对话情节是真实的。
师:的确,这样的交易会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生:文章的第一段,(读相关的语句)是一些真实的数学知识。
师:用了几何原理来增强真实效果。
故事的合理性是建立在几何的无限性的基础上的。
这也是作者写作的常用手段。
还有吗?生:书上的文字是真实的,还包括排版、印刷等都是真实的。
师:哦,对书的描述给人以真实感。
生:我觉得里面出现的地点也是真实的。
师:能举个例子吗?生:孟买、苏格兰奥尔卡达群岛、墨西哥街。
师:很好,博尔赫斯曾说过,他小说中的人名地名绝大部分是真的。
由此可见,博尔赫斯对待虚构的态度。
(出示幻灯片:让虚构嵌入现实之中,与现实浑然一体)师:刚才有位同学提到文中的对话很真实,不仅如此,就连文中的第一人称“我”与作者博尔赫斯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三、作者简介幻灯片:博尔赫斯是一个以书为生的作家。
他一生都生活在图书馆中。
小时候他就沉浸在父亲巨大的藏书室中,1937年他开始在一家市立图书馆担任助理馆员。
1955年担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直到1973年退休。
师:这里老师补充一点,在他被任命为国立图书馆馆长时,他的双目已经近乎完全失明,所以他不无苦涩地写了一首诗向上帝致敬:“上帝同时给了我书籍和黑夜 / 这可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但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写作,成就惊人。
博尔赫斯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被智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聂鲁达称为“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被视为“魔幻文学的鼻祖”。
博尔赫斯是幻想文学的先驱,是一个“玄想型”的作家。
他的作品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这个特点在他的其它作品里体现得也很充分,如:1、除了循环的、环形的书之外,我什么也想不出来。
我指的是那种最后一页与第一页很相同,但却能无限地继续下去的书。
(《小径分岔的花园》)2、宇宙(别人管它叫图书馆)由许多六角形的回廊组成,数目不能确定,也许是无限的,……从任何一个六角形都可以看到上层和下层,没有尽头。
(《通天塔图书馆》)3、阿莱夫的直径大约为两三公分,但宇宙空间都包罗其中。
每一件事物都是无穷的事物,我看到浩瀚的海洋、黎明和黄昏,看到美洲的人群……《阿莱夫》)【点评2】作者介绍不刻意,自然地融入到教学环节中。
而且抓住了博尔赫斯的主要特点,为后文主旨的探讨张本。
四、主旨探究1、“沙之书”内涵师:至此,我想同学们肯定会惊讶于博尔赫斯非凡的想象力,可能也会引起大家的思考,这“沙之书”到底是什么呢?生:茫茫的时间与空间是无穷无尽的。
生:宇宙。
师:无穷大的世界是无限的,无法挽留的时间是无限的,还有吗?生:知识。
师:浩瀚无穷的知识。
生:思想。
师:人类的思想永远是深邃无限的。
生:还有命运。
生:还有数字。
生:象征了人的欲望的无穷无尽。
师:你把目光指向了人性,说得很深刻。
生:还有,比如一个人结婚了,而后又离婚了,之后以为自己找到了幸福又结了婚,可没过多久又离了。
师:我似乎明白你的意思。
你说的“结婚—离婚”其实指的是人周而复始的烦恼,对吗?生:是的。
生:我认为“沙之书”象征着一种对人的捆绑,因为当文中的“我”得到了“沙之书”之后,他失去了自由,他沉醉在书中无法自拔,就像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汉·帕穆克的自传体小说《伊斯坦布尔》中描写的孤愁一样,一生被乡愁所缠绕。
(生掌声)师:很好!阅读视野开阔,联系乡愁来佐证书籍对人的捆绑,真的很深刻,同学们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
师:综合同学们的精彩发言,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我觉得可以用“无限”来总结。
从某种程度上,书籍的无限增殖性和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无限性是一致的,它成了现实的一个隐喻。
所以,“沙之书”这个意象的意义有着很切实的现实价值。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有着现实般真实的“书的原主人”“《圣经》推销员”“我”是如何面对无限的“沙之书”的?【点评3】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使课堂不仅仅停留在“沙之书”意象的纠缠上,而且为下一环节深入文本来挖掘文章主旨作铺垫,从而达到深度解读的高层次的要求。
2、文章主旨(生浏览全文后回答)生:一开始好像挺感兴趣的,后来就有点害怕了。
师:最后呢?生:最后把书藏起来了。
师:把书藏起来,不想看见它,可见“我”是什么态度?生:逃避,躲避。
师:这位同学很好,说出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开始的好奇到后来的放弃。
生:我来说一下《圣经》推销员的态度。
他是很极力想把书推销出去,说明他肯定受到这本无限之书的束缚吧。
后来他通过自己的语言天赋,抓住了“我”的好奇心,最终成功地推销了这本《沙之书》。
师:你是说《圣经》推销员也受到了“沙之书”的折磨,课文有具体的语句吗?生:(读)“稀疏的,几乎泛白的金黄色头发”“面目模糊不清”“寒酸”师:如果这样的人站在你面前,会给你怎样的感觉?生:疲倦、憔悴。
(齐读第三、四段,读出受书折磨后的疲倦、憔悴的神态、心理。
)生:我来说说书原主人对书的态度。
他把书当做护身符,可见他对书的神秘态度,但后来又把它给卖掉,可能他也害怕了。
师:综合同学们的发言,老师得出两点,第一,他们几个最后都放弃了对书的收藏;第二,似乎都受到了书的折磨,特别是课文第四段的“悲哀”一词,是值得我们去玩味的。
请同学读一读,读出这种敬畏与恐惧,茫然与无奈。
(一男生读“夏季已近尾声……是一件诋毁和败坏现实的下流东西”。
)师:(追问)为什么都会有恐惧、悲哀之感?生:因为这三个人都不认识这本《沙之书》里的文字,当我们面对一个无知世界时,我们总会感到自己的渺小,所以会产生恐惧的心理。
师:这种因无限产生的有限(板书)、渺小的感慨,自古就有,比如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还有……生: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生: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师:刚才提到的“殆”“哀”这两个字就很形象地写出了人的渺小的感叹。
生:我觉得渺小还是浅层次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人在无限的世界面前,会有一种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感慨,这才是深层次的原因。
(生掌声)师:这位同学又深入一步,说得很深刻。
师出示幻灯片:小说通过虚构,运用象征,使无穷无尽这一概念形象的展现出来,并将人们面对无限的那些无所适从的心理真实地从小说中凸现出来,当人物和情节变得无足轻重时,剩下的便是“无限”和人类面对着“无限”时无所适从的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师:至此,我想同学们已隐隐地感受到博尔赫斯隐藏在虚构故事中出现的一些现实的真实,特别是有限的人类在面对无限的世界时所产生的无所适从的心理,也是许多现代派作品的主题。
师出示幻灯片: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点评4】主旨的探讨又回到“真实”,与前面粗浅的寻找“虚构与真实”照应,又深入了对“虚构”话题的理解,很好地落实了此课教学的重难点。
3、主题升华师:刚才我们一起探讨了有限的个体在面对无限世界时为什么会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刻。
老师在平常的阅读中也读到了类似的解读,让我们一起看看当代著名作家残雪的一段话。
师出示幻灯片:“在文学家中有一小批人,他们不满足于停留在精神的表面层次,他们的目光总是看到人类视界的极限处,然后从那里开始无限制地深入,写作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不断地击败常规‘现实’向着虚无的突进,对于那谜一般的永恒,他们永远抱着一种恋人似的痛苦与虔诚。
——残雪生读“我上了床……偶尔入睡就梦见那本书”一段。
师: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中“我”的困惑是因为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