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汤达《红与黑》中于连人物形象

合集下载

外国文学史论述题

外国文学史论述题

外国文学史论述题于连的形象分析于连是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个人奋斗的典型,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矛盾人物。

(1) 青年个人奋斗典型:①有平等的要求和出人头地的愿望②有强烈的阶级意识和孤傲反抗的性格③采用“个人主义”的斗争方式,为了目的不择手段。

他凭借自己的学识、勤奋学习,从木匠之子到家庭教师到神学院教师再到侯爵秘书,努力谋求个人幸福。

(二)主体世界的对立与冲撞(矛盾性格):《红与黑》真实地展现了个人奋斗者于连的心理演变历史,这5年也是他人格中两种自我的相互压制与抗争的过程。

①既有反抗又有妥协:他短暂的一生,是反抗--妥协--反抗的一生。

他反抗命运,但在谋求个人幸福时多次妥协:勤奋研习神学,向贵族阶级低头。

而法庭上的演说,拒绝乞求赦免,是回归反抗性的体现。

②既自尊又自卑:初出茅庐的于连胆怯、敏感、腼腆,却怀着要出人头地的雄心。

如:为了考验自己的勇气,抓住德·瑞那夫人的手臂,战胜了“自卑”心理;他有才,对《圣经》倒背如流,常以此来获得优越感,自尊和高傲压制了他的自卑心理。

③既真诚又虚伪:对德·瑞那夫人的爱是“心坎里的爱”,在狱中想的还是德·瑞那夫人,在谢朗神父的慷慨大度面前哭泣等,可以看出他的真诚。

他对玛特尔小姐的爱是脑袋里的爱,心里只有拿破仑却勤奋地研究神学,不接受好友富凯的发财方式只为证明自己的才干等,又体现出他虚伪的一面。

④既勇敢又怯懦:他不择手段去追求个人幸福,追求德·瑞那夫人,法庭演说等都是他勇敢的表现。

但他崇拜拿破仑是偷偷的,与夫人的感情败露便逃避进入神学院,在此,他又是怯懦的。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是如何运用美丑对照原则的雨果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情节、场景的对照1、 情节的对照:①两个王国:路易十一封建王朝之下,统治黑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巴黎高墙环绕,人民怨声载道”。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红与黑》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是法国玻旁王朝复辟时期,在这一时期,历史出现了短暂的倒退,社会迅速转型,贵族与资产阶级力量共存并相互对抗,这一切现象使得青年充满了迷茫与矛盾,于连就是一个典型的生活在这一时期的青年。

于连是个有才华也有理想的青年,他小时疯狂地崇拜拿破伦,渴望像拿破仑那样身佩长剑,做世界的主人。

他认为拿破仑“由一个既卑微又穷困的下级军官,只靠他身佩的长剑,便做了世界上的主人”。

然而他却生活在复辟王朝时代,不能借助穿上拿破仑军队的军服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便寄希望于穿上教会的“黑袍”来成就自己。

于连不仅选择了一条违背自己初衷的成名道路,他更是被判了自己原来的信仰,这就使得他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生不逢时”与“怀才不遇”让他对贵族感到愤怒与不满,然而他到教会学习;与张瑞那夫人、玛特尔小姐交往的目的又是为了挤入贵族社会。

于连拥有俊秀的外表和过人的才华,这是他自傲的资本,然而在那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于连拥有的才华与自己地位、荣誉极不相符,因此当他面对复辟贵族时高傲反而使他感到自卑,并产生出强烈的占有欲和变态的上进心。

例如:于连无意间触到了瑞那夫人的手,她一下子缩回去了,于是于连以为瑞那夫人看不起他,便决心必须握住这只手并最终和瑞娜夫人发生了奸情;他对玛特儿也是一样,她只是于连往上爬和用来满足虚荣心的工具。

于连选择了“不能他们打倒就加入”的这条路,这就意味着他放弃了原有的信念,放弃了对理想的追逐与思考。

或许于连面对的一切是每个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都要面对的,在这样的时期青年失去了一切理所当然的东西,包括信仰、理想、价值观等等,有人会坚持思索和对现实得反抗,然而更多的人会选择或被迫选择随波逐流,于连真正的悲剧不在于他的死亡或他“奋斗”的无果,而在于他在病态社会的环境中被异化从而背离了自己的信仰,他虽然用自己的方式不断的奋斗,但他一辈子没有为自己而活,一个有才华的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就这样在社会中沉沦了,这才是最可悲的。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分析《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贵族子弟于连通过追逐权势和爱情,逐渐墮入道德沼泽并最终走向悲剧的故事。

于连是小说的主角之一,他的形象充满着鲜明的对比和矛盾,既有着聪明才智的一面,又有着骄傲冷酷的一面。

于连是小说中描写的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从外貌上看,他身材高大,黑发碧眼,面容英俊,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性格上看,于连聪明机敏,学富五车,擅长操纵人心,富有魅力。

他利用自己的才智和威望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富有权势的骑士。

然而,与于连高大威猛的外貌相对应的是,他内心的骄傲和冷酷。

于连对权力和地位有着强烈的渴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他不择手段,甚至不惜背叛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他利用心机和谎言,暗中操纵他人,追逐权势的同时,也逐渐陷入了一系列的道德沼泽之中。

作为一个贵族子弟,于连身上几乎没有真正的爱心和同情,他抛弃了自己的爱人,将自己的利益和地位放在第一位,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与此同时,于连也具有一定的矛盾性。

尽管他野心勃勃,追求权势,但他也有着对理想和真实的渴望。

他向往着理想和幸福的生活,但却因为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原因而无法实现。

他明白自己的境遇,深感自己与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一切,但最终陷入了自己的欲望和道德困境之中。

总的来说,于连的形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他既有着聪明才智的一面,又有着骄傲冷酷的一面。

他深刻揭示了贵族子弟在19世纪法国社会中的境遇和矛盾,他对于权力和地位的追求使他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和道德准则。

尽管他努力追求理想和幸福,但最终却走向了悲剧,成为了一个道德沼泽的囚徒。

于连的形象不仅是对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一种讽刺和批判,也是对人性的深度思考和揭示。

红与黑于连形象

红与黑于连形象

关于《红与黑》中于连个性的思考司汤达的《红与黑》,写的是法国青年于连.索莱尔的故事。

司汤达在人物塑造的手段上,使用了超出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心理深度的挖掘。

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丰富多样性性格的于连.索莱尔。

许多人认为于连.索莱尔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

但是我个人认为于连.索莱尔是具有多种双面性的人物。

他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拥有才华与行动幼稚、虚伪与正直、反抗与妥协、看是无情却有情,这正如书的题目一样“红”与“黑”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

一、于连.索莱尔的理想。

他虽出身卑贱,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杰出的智慧,所以他能在所谓的上流社会中。

他总追求“英雄的梦想”希望自己能像拿破仑一样,这是于连.索莱尔才华与雄心的体现;但是他也是一个不折手段具有野心行动又那么幼稚可爱的人。

例如:在德.雷纳尔放假,于连想:“我一定要在这个女人身上得手,”“那样如果有一天我发迹了,有人指责我赶过家庭教师这样下等的职业,我就可以告诉他,是爱情把我抛到这个职位上的。

”为了他的前途依靠女人、利用贵族小姐玛蒂尔德对他的“爱”向上爬。

在报复德瑞那先生对他的无理的时候,他的行为是那么幼稚,例如:拉德瑞那夫人的手、踢德瑞那夫人的腿、在晚上进入她的房间。

有人说“红”与“黑”是于连的理想的对比。

“红”代表军队象征着战争的血,于连的理想就是像拿破仑一样披上军装。

“黑”代表黑衣象征着王政复古年代的教会,于连最终披上的是教会的黑衣成为一名教徒。

二、于连.索莱尔对于爱情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同时充满了利益。

他的两个恋人——德瑞那夫人和玛蒂尔德伴着短暂而奋斗的一生,所以不妨分别来看看于连与两个恋人的恋情。

于连和德.莱纳夫人的爱情始于于连对她的诱惑。

起初,他只是在履行所谓的“责任”,这是一种对贵族老爷的报复,一种虚荣的满足。

但是德.瑞那夫人的善良、淳朴、温柔深深地打动了于连。

一段时间,他疯狂地爱上了德.瑞那夫人。

可惜这颗爱心又很快被种种野心占有了,直至最后才又复燃,爆发,最终德.瑞那夫人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也自杀。

红与黑 于连形象分析

红与黑 于连形象分析

于连的悲剧人生——《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奠基人司汤达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思想意义的作品。

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于连这个形象,这个个人奋斗者是世界文学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他不仅反映着当时社会关系的两极对立、矛盾冲突,而且显示着真与假、美与丑的性格二重结构。

于连究竟是个人主义野心家,还是一个反抗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英雄,是人们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

其实,于连的性格是多元多层次的,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

既有突出的坚定性,又有复杂的矛盾性,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坚定的个人反抗精神于连是一个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艺术形象,出生于家境贫穷、生活困苦的小锯木厂主家庭。

他聪明、干练、敏感、倔强,具有火一般炽热的性格和强烈的自尊心。

他极端不满自己现实的处境,热烈追求个人的自由、平等。

他狂热地崇拜拿破仑,想凭自己的才干,成为拿破仑式的英雄。

他充满激情地说:“一个富有热情的心灵,应该有所发明和建树。

”他身上强烈地表现出平民的反抗意识和小资产阶级个人进取的野心。

于连个性刚强,充满激情,富有毅力。

他虽然表面长得文弱,但是“心里竟藏着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的不可动摇的决心”。

外表和内心的强烈反差,是于连形象的一大特点。

他有毅力,敢于行动,这是其主导方面,犹豫不决是暂时的,最终要被他的决心所克服。

于连的两次恋爱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是对封建门阀制度的有力冲击,对平等自由的恋爱和婚姻的大胆肯定,是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热情讴歌。

在于连的一系列性格冲突中始终贯穿着一根追求个人自由发展的性格坚定性的红线。

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他性格中的核心成分,而自我意识在环境的作用下,产生出平等观念、反抗意识和个人野心。

二、双重的、矛盾的性格于连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两重性元素主要有: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虚伪与正直等。

浅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及其意义 (人教版高三选修)

浅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及其意义 (人教版高三选修)

浅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及其意义 (人教版高三选修)关键词:镜子典型形象君主制反抗妥协失败、觉醒欲念发财九死一生正文: 1827年,司汤达尔利用《司法公报》上登载的一个家庭教师杀害女主人的刑事案件作素材。

成功地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

原名《于连》---1830年5月。

在校印期间,又改为富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这是欧洲第一部出版的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

这部长篇著作不是一部普通的爱情小说,而是一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的政治小说。

作者毫不隐讳这部小说的政治倾向,他在论《红与黑》的文章里表明。

他要认真地描写十九世纪最初三十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带来的社会风气。

并在作品中以插话的形式声称要冒极大的风险保留保王党人秘密黑会的章节。

以实践他“小说是一面镜子”的现实主义观点。

《红与黑》的副标题是“一八三O年纪事’’。

作者在句首引用了丹东的名言:“真实,严酌的真实”(或译真理,尖锐的真理也可)。

旨在说明真实地描写波王朝复辟时期法国社会严酷的阶段斗争是小说的中心思想。

作者因此借出版家之口诙谐地说:“若是你的人物不谈政治’那你就不是1830年的法国人了”。

由此可见,司汤达是有意识地《红与黑》写成一部政治小说。

《红与黑》的中心人物是于连.索墨尔。

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是通过于连的个人遭遇,特别是他的爱情生活表现出来的。

换言之,我以为《红与黑》之所以成为文学名著,流传至今,脍炙人口,就在于司汤达成功地塑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

并且就这个形象来说,于连的悲剧还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我想就这个典型形象及其意义作简要的分析,发表个人的见解。

司汤达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

在塑造于连这个典型的时候,他注意了典型环境的描写,因为作家深深地懂得典型环境的描写对典型形象的塑造有重大作用,典型离不开他生活的典型环境。

这其中有社会环境和人物生活的环境,同时也包括典型与周围人们的关系口这些是人物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能够有力促进人物各种性格的形成。

浅析于连的人物形象

浅析于连的人物形象

浅析于连的人物形象【摘要】作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多层级的,多侧面,值得我们深究的人物。

他不仅只是勇于追求自由平等的英雄,不仅只是阴谋的实践家,赌博社会的参与者,更重要的,他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富有才华与思想的男青年。

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的还有一份盲信的单纯,这是属于平民英雄的特质。

【关键词】于连;《红与黑》;平民英雄一、引言于连,法国作家司汤达笔下的人物,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奠基作《红与黑》的主人公。

他具有强烈的平民自尊心,追逐自由平等的观念,反抗意识和个人野心强烈,想要做世界的主人,拒绝平庸的日常生活,拥有渴血的冲动,最终命丧断头台。

他用他的一生演绎了自己脑子里的不平凡,也用自己的鲜血向红色的革命致敬,向黑色的教会怒吼,用热情与阴谋诠释了红与黑的本质。

二、红与黑下的于连红是革命,黑是教会;红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黑是波旁王朝王朝复辟时期;红是法国红军装,黑是教士的黑袍;红是热情,黑是阴谋;红是于连向德・瑞纳夫人开枪,血染教堂,黑是马蒂尔德身着黑色丧服,亲吻于连被砍下的额头。

(一)、于连的多重性格。

于连生不逢时,狂热的崇拜着拿破仑,却赶上了波旁王朝复辟的时代,受到卢梭《忏悔录》的影响,领悟到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但出生的低微是他往往得不到尊严。

面对着自己未来,于连是迷茫的,企图穿上红色的军装却不得不放弃而选择了教士的黑色道袍。

他对生活抱有了积极的热情,企图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尊重与地位;他对生活又是充满仇恨的,在这个赌博的社会――首先要有赔本,否则你根本没资格上赌台,然后你要有运气,凭借着狡猾和欺骗取得最终的胜利。

是难以给他想要的尊严与地位。

在这种红色热情与黑色仇恨的情绪下,于连伪善的活着,他的思想与行动是相互分离的,红与黑的抗争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二)、于连的成长轨迹。

于连的人生经历过三个阶段,汝拉山区的县城维里埃尔,贝尚松的神学院,巴黎的德・拉莫尔侯爵府。

在这三个地方于连的心境在不断的成长,从一开始的懵懂的觉醒到最后的沉沦的屈服,他始终是一个纠结的个体。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分析Word版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分析Word版

摘要:《红与黑》是19世纪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为背景,以平民知识分子于连与贵族资产阶级上层社会顽强曲折的斗争为主线,着重描写他的个人奋斗历程和悲剧命运。

在于连身上充满着矛盾,也正是这种矛盾让于连这个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更耐人寻味。

于连讨厌不学无术、腐朽堕落的贵族社会,却又羡慕他们优越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并千方百计要挤进去。

为了实现自己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于连甚至牺牲自己圣洁的爱情。

本文主要从于连言行上的矛盾以及处理“心坎里的爱情”和“头脑里的爱情”的矛盾和他的社会意义来探讨于连这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形象;爱情引言小说原取名《于连》,出版时改为更具象征意义的《红与黑》,这本身就是一组矛盾。

一般认为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从整体构思上看,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作者旨在“细心的描绘”“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头上的历届政府给法国人带来的社风气”①。

可以说,“红”象征着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血,和丰功伟绩;“黑”意味着复辟时期的王朝和教会的黑暗统治。

第二,从于连的生活道路来看。

实际上于连一生走过了“之”字形的道路:作为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贫民青年,他曾想过通过“红”走上社会;但是正如法国作家阿拉贡所说,在复辟时期,贫民子弟三十而立功于战场,跃升将军的梦想已无法实现。

而同时于连又目睹了圣职人员的荣耀,萌发了披上道袍跻身上层社会的念头,并身体力行地为之奋斗。

但于连的本质是纯真、善良的,所以他没有一直堕落下去,而是在经过了风雨之后,悬崖勒马,回到了最初的“红”上来。

如果说,于连最初“红”的理想还带有青年人的浪漫色彩的话,那么在他短暂人生的最后时刻对“红”的认识有了升华。

第三,也可以从小说的“预言性”场景来看。

于连到德·雷纳尔家当家庭教师前在教堂里看到了溅在地上圣水的颜色,以及后来在他之前坐过的地方枪杀夫人;小姐在每年4月30日披黑;于连在监狱里关于猎人的黑靴子踢翻蚂蚁窝是发出的“火光”思考等,都带有“红”与“黑”的描写,并富于寓意和哲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