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鉴定结果
苹果霉菌培养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苹果表面霉菌的生长情况。
2. 学习霉菌的培养、分离和纯化方法。
3. 观察霉菌的形态特征,并进行初步鉴定。
二、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 新鲜苹果若干个- 无菌水- 无菌棉签- 灭菌的培养基(如沙堡琼脂培养基)- 灭菌的接种环- 灭菌的玻璃器皿(如培养皿、试管等)2. 实验试剂:- 酒精- 碘酒- 水合氯醛- 水解乳糖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样品处理:- 取新鲜苹果,用无菌水清洗表面,用无菌棉签擦拭表面,收集擦拭液。
- 将擦拭液进行梯度稀释,以便后续分离和纯化。
2. 霉菌分离:- 将稀释后的样品分别接种于沙堡琼脂培养基上。
- 将接种后的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3天。
3. 霉菌纯化:- 观察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选取单菌落进行纯化。
- 使用接种环挑取单菌落,接种于新的沙堡琼脂培养基上。
- 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获得纯化的霉菌菌株。
4. 霉菌形态特征观察:- 将纯化的霉菌菌株接种于沙堡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3天。
- 观察菌落形态,包括菌落大小、颜色、边缘、表面等特征。
5. 霉菌鉴定:- 对纯化的霉菌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包括菌丝形态、孢子形态等。
- 根据形态特征,对霉菌进行初步鉴定。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霉菌分离:- 在沙堡琼脂培养基上,观察到多种形态的菌落,表明苹果表面存在多种霉菌。
2. 霉菌纯化:- 通过纯化操作,获得纯化的霉菌菌株。
3. 霉菌形态特征观察:- 纯化的霉菌菌株在沙堡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菌落。
- 菌丝呈白色,有横隔,无色或略带黄色。
- 孢子呈椭圆形,无色。
4. 霉菌鉴定:- 根据形态特征,初步鉴定纯化的霉菌菌株为青霉属。
五、实验结论1. 苹果表面存在多种霉菌,其中青霉属较为常见。
2. 通过培养、分离和纯化操作,可以有效地从苹果表面分离出霉菌。
3. 霉菌的形态特征可以用于初步鉴定霉菌种类。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实验报告

Sdu微生物大实验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实验目的】1、从各地区土壤中筛选含几丁质酶的真菌及含果胶酶的菌株;2、通过从土壤中分离纯化菌株,掌握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技术、微生物的筛选、分离纯化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3、复习以前学过的各种染色方法,掌握生理生化试验的原理与方法。
4、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技术、菌种保藏技术。
【实验原理】1、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此次实验采取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a.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大部分不需要的微生物。
b.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
获得单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等技术来完成。
微生物的观察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也可以用肉眼观察其菌落形态。
前者是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技术,后者是微生物的肉眼观察技术。
2、霉菌: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 3-10μm ),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
3、果胶酶筛选培养基:配制以果胶为唯一碳源的筛选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上,只有能分解利用果胶的菌株才能够生长,依此来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够产果胶酶的菌株。
刚果红(Congo Red,简称CR)是一种染料,它可与果胶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果胶水解后的产物发生这种显色反应,在含有果胶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果胶形成红色复合物。
六霉菌的形态观察与鉴定

4. 操作程序
载玻片培养观察法 1.无菌培养皿的准备
在一洁净干燥的培养皿内,放一铝丝制载玻片架,
再放人分别用纸包好的洁净载玻片1-2片及盖玻片 1-2片,然后盖上皿盖,包扎后灭菌备用。
2.霉菌载玻片培养物的制备 ( 1 )取约 3ml 经灭菌后的察氏培养基试管,标上
青(毛、根或曲)霉字样。
(2)以无菌操作方式取出无菌培养皿中的载玻片 和盖玻片,打开备用。 (3)取一标好字样的试管培养基,于酒精灯上以 微火融化。
在幼小而活力旺盛时,菌丝体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成为顶 囊,一般呈球形。项囊表面长满一层或两层辐射状小梗(初生小梗与次生小梗)。最 上层小梗瓶状,顶端着生成串的球形分生孢子。以上几部分结构合称为“孢子穗”。 孢子呈绿、黄、橙、褐、黑等颜色。 ------ 曲霉孢子穗的形态,包括分生孢子梗的长度、顶囊的形状、小梗着生是单轮还 是双轮,分生孢子的形状、大小、表面结构及颜色等,都是菌种鉴定的依据。
Black Mold, Aspergillus variecolor. (SEM x2,315)
曲霉Aspergillus 的分生孢子
毛霉
1.形态特征:菌丝发达,白 色无隔多核。 2.繁殖:孢囊孢子、厚垣孢 子、接合孢子。 3.应用:腐乳:蛋白酶
Mucor sp.
毛霉属(Mucor):孢囊梗直接从菌丝上长出,孢
四 思考题
青霉、曲霉、根霉、毛霉的形态有哪些异同? 比较显微镜下放线菌和霉菌的细胞形态和菌落的特 征?
接合孢子
Bread Mold Spores on Fungal Fruiting Structure, Rhizopus sp. (SEM x2,990)
2. 培养基: 马铃薯琼脂平板培养物.
霉菌的形态观察

图3 青霉菌观察结果示意图
图4 毛霉菌观察结果示意图
2. 表格总结:
菌种
形态特征
根霉
菌丝无隔的单细胞,生长迅速。有匍匐菌丝和假根,假根着生处有直立的向上孢子囊梗,其顶端膨大成孢子束(囊),孢子束(囊)底部有半球形囊轴。
毛霉
菌丝无隔、多核,无假根或匍匐菌丝,分枝少或不分枝。
曲霉菌丝有隔膜,为多细胞霉菌。在幼小而活力旺盛时,菌丝体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成为顶囊,一般呈球形。项囊表面长满一层或两层辐射状小梗(初生小梗与次生小梗)。最上层小梗瓶状,顶端着生成串的球形分生孢子。以上几部分结构合称为"孢子穗"。
孢子呈绿、黄、橙、褐、黑等颜色。这些都是菌种鉴定的依据。分生孢子梗生于足细胞上,并通过足细胞与营养菌丝相连。曲霉孢子穗的形态,包括分生孢子梗的长度、顶囊的形状、小梗着生是单轮还是双轮,分生孢子的形状、大小、表面结构及颜色等,都是菌种鉴定的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3~10μ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本实验采用毛霉、青霉,曲霉,根霉四种常见的霉菌作为菌种进行观察。
毛霉是接合菌亚门接合菌纲毛霉目毛霉科真菌中的一个大属。以孢囊孢子和接合孢子繁殖。菌丝无隔、多核、分枝状,无假根或匍匐菌丝。不产生定形菌落。菌丝体上直接生出单生、总状分枝或假轴状分枝的孢囊梗。各分枝顶端着生球形孢子囊,内有形状各异的囊轴,但无囊托。孢子成熟后孢子囊即破裂并释放孢子。有性生殖借异宗配合或同宗配合,形成一个接合孢子。
2.培养基及装置的灭菌
a)灭菌准备
制作八个平皿,在每个平皿皿底铺一张略小于皿底的圆滤纸片,再放一U形玻棒,其上放一洁净载玻片和四块盖玻片,盖上皿盖、再与两个空平皿一起用牛皮纸包好;在100mL锥形瓶中用甘油配制20%的甘油,加塞包好;最后取10mL移液管两支用牛皮纸包好。
霉菌与其他微生物的培养与检测实验报告

霉菌与其他微生物的培养与检测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掌握霉菌与其他微生物的培养与检测方法,了解其特性与影响因素。
实验步骤:
1. 准备培养基和相应的培养器材。
2. 采集不同环境中的样品,使用无菌技术将其分离到不同的培养基上。
3. 将培养基与分离的样品混匀后,倒入培养皿中。
4. 标记培养皿,放入恰当的条件下培养,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5. 在培养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包括菌落的形态、颜色等。
6. 根据观察和记录结果,进行初步鉴定或进一步筛选。
7. 对不同微生物进行镜检或其他特定检测方法,如PCR等。
实验结果:
根据观察和记录,可以得到不同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和特征。
如霉菌的菌落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和颜色,而细菌则呈现出均匀的圆形或长条形的菌落。
此外,对于分离菌落较多的培养皿,可以进一步进行筛选和鉴定,确定其中的主要微生物种类。
实验结论: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到多种不同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了解其特性和影响因素,可以为后续的微生物鉴定和研究提供基本数据和参考依据。
同时,我们还可
以通过这些基本实验方法,对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可行的检测和分析。
国标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酵母菌计数

1、检验食品中的霉菌、酵母菌有何意义?试举例食品中产毒素的霉菌、酵母菌?酵母菌是人类较早应用于制作面包、酿酒等的一类微生物。
近年来的应用越来越广,酵母菌体可供食用和作饲料,并可提取核酸、辅酶A、细胞色素C、凝血质等贵重药品;利用其代谢产物,制取维生素、有机酸和酶制剂等;同时,也可用于石油发酵和石油脱蜡等;霉菌除用于传统的酿酒、制酱和做其他发酵食品外,近年来在发酵工业中广泛用来生产酒精、柠檬酸、青霉素、灰黄霉素、赤霉素、淀粉酶、发酵饲料等。
腐生型酵母能使食物、纺织品和其他原料腐败变质;少数嗜高渗压酵母菌如鲁氏酵母、蜂蜜酵母可使蜂蜜、果酱败坏;有的是发酵工业的污染菌,它们消耗酒精,降低产量或产生不良气味,影响产品质量。
面包内含有淀粉,容易滋生霉菌,霉菌会分解淀粉,产生有毒黄曲霉素,是强致癌物质。
根霉经常出现在淀粉质食品上,引起食品霉烂变质,有些曲霉菌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黄曲霉毒素。
2、如何在菌落形态上鉴定霉菌、细菌、酵母菌?细菌:小而突起,大而平坦,透明或半透明,易挑取,粘稠,有臭味,质地均匀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颜色一致,圆形菌落,颜色有白色、黄色等。
放线菌:正面有白点而且正背面颜色不同,干燥,小而紧密,与培养基结合牢固(难以挑取),不透明,泥香味,菌落背面有同心圆形纹路。
这点可以和细菌菌落区分。
酵母菌:菌落为淡黄色,光滑,半透明,比细菌菌落大。
霉菌:有菌丝,干燥,大而疏松,有霉味而且透明,菌落大型,肉眼可见许多毛状物,如绒毛状或棉絮状,棕色、青色等,可见黑色的分生孢子群。
菌落最初往往是浅色或白色,当菌落上长出各种颜色的孢子后,由于孢子有不同形状、构造和色素,菌落表面常出现肉眼可见的不同的结构和色泽,如黄、绿、青、黑、橙等各色。
有的霉菌由于产生的色素能扩散到培养基内,使培养基正面和反面显示出不同颜色,故菌落特征也是鉴定霉菌的主要依据之一。
3、该实验只进行霉菌总数的测定而如何进行霉菌的分离与鉴定?(在土壤中,将10-2、10-3各1ml稀释液接于马丁氏培养基)一、配制培养基(根据试剂瓶上的配比)每个培养皿装15~20ml,有7个培养皿,每组近似配150ml(20*7=140ml取最大范围);二、取两个100或150ml的三角瓶,其中一个用于装90ml的蒸馏水,使用硅胶塞(用于配样品),另一个用于装50~60ml蒸馏水(五根试管,5*9=45ml),用报纸包扎;三、包扎枪头(10个),将培养基放置于一个铁笼子,再将枪头和两瓶水放置于另一个铁笼子,进行湿热灭菌。
霉菌及其酵母菌

1、样品的稀释培养
(1)以无菌操作将检样25mL(或25g)放于含
有225mL灭菌蒸馏水的三角瓶中,振摇30min,
即为1:10稀释液。
(2)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
沿管壁徐徐注入含有9mL灭菌蒸馏水的试管内,
振摇试管混合均匀,制成1:100的稀释液。
(3)另取1mL灭菌吸管,按上项操作顺序,
制10倍递增稀释液,如此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
用1支1mL灭菌吸管。
(4)根据标准要求或对污染情况的估计,选
择3个适宜稀释度,分别在制10倍递增稀释的
同时,以吸取该稀释度的吸管移取1mL稀释液
于灭菌平皿中,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
及时将15mL~20mL 冷却至46℃的马铃薯-葡 萄糖-琼脂或孟加拉红培养基(可放置于 46℃±1℃恒温水浴箱中保温)倾注平皿,并转 动平皿使其混合均匀。 待琼脂凝固后,将平板倒置,28℃±1℃培养 5d,观察并记录。
制片镜检观察,可见分生孢子梗很粗糙。顶囊 呈烧瓶形或近球形。分生孢子在小梗上呈链状着 生,分生孢子的周围有小突起、球形、粗糙。 制片镜检观察,可见分生孢子梗很粗糙。顶囊呈 烧瓶形或近球形。分生孢子在小梗上呈链状着生 ,分生孢子的周围有小突起、球形、粗糙。
二、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
可归纳为化学方法、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 三大类。 1、生物学方法 1. 抑菌试验 通过平皿中抑菌圈大小来衡量AFT含量 2. 荧光测定法 将待检菌株接种于培养基中,28—30 ℃培养48 ~72h,产生的毒素便浸入培养基中,在紫外灯光 下照射培养基会呈现出特异的荧光。此法操作简便 对AFT最低检出量为5pg/mL(拷贝数/毫升)。 3. 动物试验 大白鼠试验法、鸡胚试验、鸭雏试验
常见产毒霉菌的形态学鉴定

二、各属真菌的形态特征及可能产生的真菌毒素
• 1.3 杂色曲霉 呈辐射形,直径(25~)75~125μm;分生孢梗茎直接生自基质 者(45~)150~300(~500)μm×4~8μm,生自气生菌丝者大都 很短,无色或稍带黄色,壁较厚,光滑;顶囊半球形、稍长形或 稍呈椭圆形,直径9~20μm,约3/4的表面可育,小顶囊仅分生 孢梗茎顶部稍加膨大而不明显;产孢结构双层:梗基一般 5~8μm×2~3μm,瓶梗6~8μm×1.5~2.5μm;分生孢子球形 或近球形,绿色,直径(2~)2.5~3.5(~4)μm,壁粗糙,具小刺;壳 细胞球形或近球形,直径11μm~20μm,大量形成时聚成淡黄 色的团块,见图4。杂色曲霉的某些菌株可产生杂色曲霉素。常见产毒霉菌的ຫໍສະໝຸດ 态学鉴定2017年6月2日
一、常见产毒霉菌的形态学鉴定检验程序 检验程序
图1 常见产毒霉菌的形态学鉴定检验程 序
二、各属真菌的形态特征及可能产生的真菌毒素
1、曲霉属 本属的产毒真菌主要包括黄曲霉、寄生曲霉、杂色曲霉、构 巢曲霉、赭曲霉、黑曲霉、炭黑曲霉和棒曲霉等。这些真菌可 能产生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伏马菌素、展青霉素等次生 代谢产物。曲霉属的菌丝体无色透明或呈明亮的颜色 ,但不呈 暗污色 ;可育的分生孢梗茎以大体垂直的方向从特化的厚壁的 足细胞生出 ,光滑或粗糙 ,通常无横隔 ;顶端膨大形成顶囊 ,具不 同形状 ,从其表面形成瓶梗,或先产生梗基 ,再从梗基上形成瓶 梗 ,最后由瓶梗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 ,具不同形状和各 种颜色 ,光滑或具纹饰 ,连接成不分枝的链。由顶囊到分生孢子 链构成不同形状的分生孢子头 ,显现不同颜色。有的种可形成 厚壁的壳细胞 ,形状因种而异 ;有的种则可形成菌核或类菌核结 构 ;还有的种产生有性阶段 ,形成闭囊壳 ,内含子囊和子囊孢子 , 子囊孢子大多透明或具不同颜色、形状和纹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霉菌的鉴定方法参照微生物学实验手册[118]。
(1)菌落特征的鉴定观察:
观察菌落形状、特征,菌落颜色,培养基颜色是否有变化等。
(2)菌株特征及孢子形态观察:
挑取菌株的少量菌丝于载玻片上,显微镜下观察菌丝的颜色、特点,有无特殊构造,成熟子实体的颜色、形态等。
(3)霉菌的糖化能力测定实验:
配制含有4%淀粉的溶液100ml,加入一定体积菌液并发酵24H后,测定溶液中还原糖的含量,采用DNS法测定溶液中还原糖的含量。
霉菌的糖化能力表示为F。
(1) 原理
碱性条件下,3,5-二硝基水杨酸(DNS)溶液与还原糖溶液共热被还原为3-氨基-5-硝基水杨酸(棕红色物质),还原糖则被氧化成糖酸及其它产物。
在一定范围内,还原糖的量与棕红色物质颜色深浅的程度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在540 nm 波长下测定棕红色物质的吸光度。
(2) 1mg/ ml葡萄糖标准液
准确称取100 mg分析纯葡萄糖(预先在80 ℃烘至恒重),置于小烧杯中,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定量转移到100 ml的容量瓶中,以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摇匀,冰箱中保存备用。
(3) 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
将6.3 g 3,5-二硝基水杨酸和262 ml 2mol/L NaOH溶液,加到500 ml含有185 g酒石酸钾钠的热水溶液中,再加5 g结晶酚和5 g亚硫酸钠,搅拌溶解。
冷却后加蒸馏水定容至1000 ml,贮于棕色瓶中备用。
(4) 制作葡萄糖标准曲线
取7支25 ml刻度试管,编号0~6,分别加入0、0.2、0.4、0.6、0.8、1.0、1.2 ml 葡萄糖标准溶液于7支试管中,并以蒸馏水补至2.0 ml,然后各加入DNS试剂1.5 ml。
摇匀,在沸水浴中加热5 min,取出后立即冷却至室温,再以蒸馏水定容至25 ml刻度处,颠倒混匀。
在540 nm波长下,用0号管调零,分别读取1~6号管的吸光度。
以吸光度为纵坐标,葡萄糖毫克数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图3-1)。
得到回归方程y=49.665x+1.3421,其相关系数R2=0.9951。
(5) 还原糖测定
取上清液0.2ml到试管中,再加入3,5-二硝基水杨酸1.5ml、蒸馏水1.8ml,摇匀后,在沸水浴中加热5min,取出后立即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冷却至室温,再以蒸馏水定容到25ml,混匀后,540nm波长下比色,记录吸光值。
通过标准曲线查
的还原糖含量。
图3-1还原糖含量标准曲线
Fig. 3-1 Standard curve of glucose content
(4)霉菌的适宜生长温度测定:
将菌种接种于相同的培养基上放入不同温度的恒温箱中培养,观察记录生长情况。
温度梯度设置为26℃--38℃,每个梯度至少三个平行实验,实验重复三次。
根据表中所示分离纯化后的菌种鉴定结果中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实验的结果,结合霉菌特征,鉴定分离出的MⅠ、MⅡ、MⅢ三种霉菌分别为黑根霉、鲁毛霉和白地霉。
黑根霉(Rhizopus nigricans)是真菌的一种,属于真菌门接合菌亚门的根霉属,菌丝无隔,常利用它的糖化作用,比如甜酒曲中的主要菌种就是黑根霉.匐枝根霉亦称黑根霉,也叫面包霉,分布广泛,常寄生在面包和日常食品上,或混杂于培养基中,瓜果蔬菜等在运输和贮藏中的腐烂及甘薯的软腐都与其有关,菌丝体分泌出果胶酶,分解寄主的细胞壁,感染部位很快会腐烂.
表5.2 霉菌的温度试验
Table 5.2 Mildew temperature experiment
菌株26℃28℃30℃32℃34℃36℃38℃MⅠ++ +++ ++ + - - - MⅡ++ +++ ++ + + + + MⅢ+ +++ ++ + + + +
备注:+表示可以生长,-表示不可以生长,++,+++表示生长旺盛
表5.3霉菌的鉴定结果
Table 5.3 The results of mildew identification results
菌株形态特征糖化力(%) 鉴定结果
MⅠ在琥红培养基上呈稠密的棉絮
状,先白后变灰黄至浅黑色,
孢囊梗灰褐至暗褐色,光滑,
2-5 株成,束孢子囊球形或椭圆
形,浅褐色,囊托楔形,大而
明显,假根发达,呈根状,褐色,
一般无厚垣孢子,有时有少量
2.01
毛霉目毛霉科
根霉属中的黑
根霉
MⅡ在琥红培养基上呈絮状,黄色,
菌丛矮,孢囊梗呈短的稀疏的假
轴状分枝,产生 2-3个孢子囊,
孢子囊黄色至黄褐色,球形或长
圆形,孢囊孢子椭圆形,拟椭
圆形,厚垣孢子数量甚多,大
小不一,黄色至褐色
19.87
毛霉目毛霉科
毛霉属中的鲁
毛霉
MⅢ在琥红琼脂上会产生白色的、呈
毛绒状或粉状的膜。
具有真菌丝,
有的分枝,横隔或多或少。
繁殖
方式为裂殖,形成的节孢子单个
或连接成链,孢子呈长筒形、方
形,也有椭圆或圆形,末端钝圆。
<1
丝孢目丛梗孢
科地霉属中的
白地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