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文献综述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的研究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提问作为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对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问方面存在着各种不足和问题,如提问内容单一、提问方式呆板、提问难度不合适等。
为了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能力,有必要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通过分析和总结提问技巧的分类、运用和对学生的影响,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的应用和效果,希望通过对提问技巧的研究,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也为未来在这一领域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1.2 研究意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
提问技巧的运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因此,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习的有效途径。
通过巧妙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帮助他们建立知识框架,提高语言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提问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提问技巧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提问技巧,可以更好地与学生互动,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
同时,通过研究提问技巧,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技巧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并通过研究结果为教师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提问技巧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研究结题报告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名称:《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主持人:二、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及意义1、背景(1)创新教育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这一思想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对此,人们已有高度的共识。
然而要彻底全面实现这一转变和飞跃,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
这一切都对学校教育,课堂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小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而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教育过程,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它才可能真正得以养成。
(2)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小学语文新课标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提问作为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外显形式。
它对学生来说,可起到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思维,考察理解程度的作用;对教师来说,可起到检查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教学等作用。
研究课堂提问,尤其是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也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2、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
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
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被指责“少慢差费”,究其根本,是我们的课堂里充斥着太多的无效提问。
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教师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56%。
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综述

展脉 络进行 了梳 理 ,并对近 几年 国 内外研 究 的重 点及 方法 的 。行 为主义 学派 的代表人 物华 生 、巴甫洛 夫 、斯 金纳等
进 行 了述 评 与 展 望 。
一
的教育 思想对 课堂提 问产 生 了实际而有 力 的影响 ,如华 生 的刺激 联接学 习思 想、 巴甫洛夫 的语 言符号 学 习思 想 、斯
语 文课 堂有效提 问的研 究综述
◎胡 中华
语 文课 堂提 问,是指 教师在 语文 教学 过程 中 ,依据 教 来 ,保 守主义者们 偏 向知识 中心主 义 ,课堂提 问关注最 终 育 目标 、教 材和 学生 实际 ,设计教 学 问题 ,鼓励 学生 积极 的结果 ,明显继承 了柏 拉 图时代 的 “ 智者 ”思想 ;而进 步 回答 的一种 教学 形式 。语文课 程承 担着 塑造学 生品格 、发 主 义者们课 堂提 问的焦 点则集 中在 学生 身上 ,以学生 实际 展学 生思维 的重任 ,而 课堂提 问是 其 中最 关键 的环节 ,特 得 到的 为其最 终 目标 ,从而 避开 了知识 中心主义 的痼疾 。 别是 当前在 《 国家 中长期教 育改革 和发展 纲要 》 已经 出炉 但 此时 并未完全 形成 系统 的关于课 堂提 问的成 熟思想 。纵
思 想 产 生 了 积 极 影 响 , 相 应 的 , 对 课 堂 提 问 观 的 发 展
再现 形 成 于现 实 的现 象 、 过程 和 实物 的概 念 中科 学 思 维 就 在 于 ,其 关注 焦 点不 再集 中于 结 果 ,而 更 注 重 于学 生
的进 程 ”。二 是 “ 通 过 解 决 教 学 问题 来 掌 握 所 演 剧 的 概 主 动 建 构 知 识 这 一 崭 新 命 题 上 , 也 就 是 说 , 自布 鲁 纳 开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研究综述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研究综述发布时间:2021-04-20T03:31:03.556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1年第1期作者:安莹[导读] 有效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能具体体现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延边大学师范学院[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有效的课堂教学成为人们的追求,作为有效课堂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堂提问备受重视。
提问在我们的课堂上无处不在,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够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控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有效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能具体体现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问题为纽带,倡导学生在学习中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本文采用文献法以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为搜索平台,以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为篇名检索,共检索到文献3794篇,按照被引量重点筛出相对权威的文献30篇进行研究。
本文从课堂提问的内涵、原则、功能、策略等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分析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研究动态,希望为今后关于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给予理论支持。
一、课堂提问的内涵研究匡锦认为,课堂提问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式。
[1]该观点认为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不仅仅是“提出一个问题”和“回答一个问题”这么简单。
荣静娴指出,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思考,从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2]该观点强调课堂提问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毕文成认为,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是指教师按照美的规律通过娴熟的提问技巧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活动。
[3]该观点把课堂提问看作一种美的艺术,是所有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的定义并没有明确的界定,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发现,各专家对课堂提问的认识都是出于自己的见解而已。
小学语文课堂理答行为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理答行为的研究摘要:理答既是教学活动,也是评估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下,理答不仅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体现,也是开发和创新教学理念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
理答在学生学习、教师完善、教育发展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探讨了当前小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对应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理答行为;研究;引言: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以文为媒介,师生进行精神的平等沟通”的要求。
教师能够通过理答的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状态,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
因此,对学生、教师以及教学三方面的发展,课堂理答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明确语文课程教师理答的含义理答是指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和评估。
理答的重要作用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和认知上的不足,引导学生改正错误并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
理答题的评估指标主要有:语言表达是否正确、知识结构是否完整、逻辑推理的精确程度、思维是否存在盲点。
课堂上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就是思考的起点,而答案就是对话的结束,两者相辅相成,将思想中的零碎部分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紧密的关系。
二、目前语文课堂理答中的问题(一)重复理答教师在理答过程中往往存在理答类型单一,重复理答的情况。
老师们在理答过程中使用的大多是判断式的回答,其中肯定式的理答占比很大,而提问、引答等理答形式的占比却很小,重复肯定性质的理答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甚至可能造成学生的困惑麻木,这样的情况即使能够增加课堂的氛围,也一样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呈现。
与此同时,教师对理答语言的运用也较为单调,例如“正确”、“不正确”、“错误”,而在鼓励学生时,往往会用“优秀”、“优良”、“很好”、“好”、“不错”等词汇,这些形式单一化、模板化的理答语言反复使用,这样的重复式理答没有特色和个性化、针对性,很可能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也无法给学生所期待的反馈,从而导致学生的成就感和积极性被削弱。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
运用知识、进行观察和思考。
结合教学实践,学者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做出了深
入的探讨。
据调查,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提问的内容和形式。
有的学者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有关,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使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另一些学者认为,提问的形式应合理设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发现、知识运用等优势,让学生体验到锻炼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乐趣和成就感。
业已,学者们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参考文献。
比如,刘全国等学者在《探究式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提出,提问
的内容要有趣、新颖、有益;形式要有挑战性、具体性;要能调动学生的心理活动,激发
学生思考和活跃;收获和反馈要及时、详细,提供有效指导。
另外,王海德、毛萍萍等教
育学者对提问的有效性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提出应该尽可能展开多个问题,让学生接受
更多的信息输入和思考输出的机会,和更积极的学习行为。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众多学者一直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话题之一,其结果可以从参考文献中寻求。
参考文献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们未来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可以
精准有效地教学,保障学生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现状调查与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现状调查与策略】文献综述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必要环节,也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与交流的常规手段之一。
课堂中教师借助语言交流实现情感的碰撞,思想的沟通,使师生共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于提问行为的错误理解比比皆是。
因此调查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并提出相关策略,显的尤为重要。
本研究通过查阅图书馆书籍、期刊、CNKI和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检索了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方面的文献,试图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客观地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关策略和建议,为今后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意见。
一、相关概念界定(一)提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提问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教学活动中一项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它被广泛的运用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它对促进师生交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有积极的运用。
”[1]《现代汉语词典》将“提问”定义为“提出问题来问。
”[2]学者路璐认为“提问是提出来的问题,并要求被提问者给予回答后,提问者要做出反馈与回应。
”[3]综上所述,提问是由提问者、被提问者、问题三要素构成。
它要求被提问者给予回答,提问者针对回答做出反馈与回应。
(二)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概念界定主要是从提问的概念中衍生出来的。
不同的人对课堂提问有不同的理解。
有学者认为提问就是教师依据教学要求提出问题,学生给予回答的一种教学方式。
如学者江涛和李艳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一文中提到“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需要向学生提出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
”[4]学者王清艳在《浅谈小学语文的“课程提问”》中谈到“‘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而设计问题,并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用形式。
”[5]学者许玲玲认为“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以发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学内容,得出结论或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获取知识、开发智力的教学目标。
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综述-2019年文档

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综述语文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目标、教材和学生实际,设计教学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的一种教学形式。
语文课程承担着塑造学生品格、发展学生思维的重任,而课堂提问是其中最关键的环节,特别是当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已经出炉的情况下,对国内外有关课堂提问研究的理论及策略进行分析梳理,无论是对当前的实际教学还是对未来的教育改革都是有益的。
鉴于此,笔者采用文献法,对近十年来的相关成果进行了比对分析,又结合图书馆馆藏图书对其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对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及方法进行了述评与展望。
一、国内外有关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回顾(一)国外研究回顾:国外对于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的源起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而真正将其作为一个专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应首推前苏联教育科学学院马赫穆托夫博士,他不仅将课堂提问作为专题进行研究,而且提出了一个在当时崭新的概念:问题教学,他认为在这个教学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这些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需要由教师系统地创建一些问题情境,并组织学生为解决教学问题而进行活动,同时也将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正确的科学结论最优地结合起来,并为问题教学规定了两条原则:一是“教师要使学生了解在科学历史中概念发展的逻辑,再现形成于现实的现象、过程和实物的概念中科学思维的进程”。
二是“通过解决教学问题来掌握所演剧的概念”,他之后的许多年,无论是教育中的保守主义还是进步主义,对课堂提问都做出了自己的回应,总体看来,保守主义者们偏向知识中心主义,课堂提问关注最终的结果,明显继承了柏拉图时代的“智者”思想;而进步主义者们课堂提问的焦点则集中在学生身上,以学生实际得到的为其最终目标,从而避开了知识中心主义的痼疾。
但此时并未完全形成系统的关于课堂提问的成熟思想。
纵观西方有关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历程,我们发现,其研究一直被包括在众多流派观点之中,因此以下部分,我们将围绕这些派系以时间为轴作一归类:1.在西方,课堂提问理论的成熟是从行为主义开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文献综述郭见明麻涌镇大步小学[摘要]近年间,全国各地都在研究高效课堂,在众多的研究中,集中地体现在对课堂教学的提问与理答的研究之上。
提问与理答是在对话教学的两个核心概念,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师的研究分析后分现:在提问方面,主要是从理论与实证进行研究。
教师提问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功能与作用、艺术与技术两大方面;教师提问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数量、分类。
在理答方面,目前对于理答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打开知网查找“课堂理答”的相关研究,显示的篇目也只有十来篇。
他们的研究聚集于理答的方式、策略与其现状,也有关于原则的渗透。
为此,笔者对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课堂提问理答文献综述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与深化,不仅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改变,还更注重师生在课堂中的交流与对话。
在这一课改背景下,近几年来,整个广东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小学语文界都在大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话题。
究竟何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一书中指出:“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特级教师孙双金曾在一书中这样阐述:“课堂理答在教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理答恰当与否,说小一点,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说大一点,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王崧舟认为:“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理答不仅是对他们个人行为的评价,实际还是对全班学生的一种引导。
这也是教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是对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以及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聚焦于课堂提问与理答。
提问,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提出问题。
理答,华东师范大学的崔允漷教授与江苏教育学者柳夕浪的观点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及表现给予明确有效的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从而帮助他们调整,控制后续的学习行为。
提问与理答是课堂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对国内外有关教师提问和理答的研究做一些总结与分析,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立足于现状,找准研究的切入点,为实现高效课堂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一、提问的研究情况早在20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当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的时候又要追述到2000多年前孔子的“启发式”提问和苏格拉“产婆式”提问,他们用提问成功地引导学生学习,至今为人称颂。
课改以来,我们对提问的应用与研究也越趋深入,具体的研究情况总结如下:(一)提问的理论研究⒈提问的功能与作用在美国学者杰基.阿克里.沃尔什博士(Jackie Acree Walsh)和贝思.丹克特.萨特斯(Beth Danker Sattes)合著的《优质提问教学法》里提及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进行了关于有效提问的研究。
内外许多研究者对提问的功能与作用提出了各自的建议。
具代表性的有: 1967年心理学家帕特等调查190个小学教师后总结提问的5种作用。
1973年,特纳列出了提问的12种功能。
美国教学论专家L.H.克拉克和Ls. 斯塔尔则认为课堂提问有19种功能。
威伦(William Wilen )、爱仕拉尔(MargaretIshler )、凯茨沃特(Richard Kindsvater) 等学者归纳出提问的5种作用。
瑞格查询了36名教师提供的材料中,归纳出提问的12种作用。
国内学者姚安娣指出: 提问作用有7种作用。
宋振韶等人指出提问有10种作用。
以上诸人的结论均具有相当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
从中可以看出提问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
⒉教师提问的技术与艺术国内学者对提问的技术与艺术关注较多,如李如密、刘显国、金传宝、姚安娣、张东红、张丽等人,总结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发现提问的技术与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5 大方面: 在设计问题上,要根据教学需要,在重要处设置关键问题;要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要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清楚的、详细而精确的表述问题;组成简明合理的问题结构;问题难度与坡度要合理;要善于提探究性问题。
在发问上,要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时发问;发问对象要面向全体,区别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要均等,鼓励全体学生参与;问题难度要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发问方式,灵活多变,丰富多样。
在候答方面,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与回答时间。
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一线教师也对课堂提问技巧进行了研究,他们研究的领域广泛到各个不同层的学科,如:小学、中学、大学,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综合等。
我校也在2008年也对课堂提问的技巧进行了研究,我们主要是从实践的角度总结出5种课堂提问的类型,分别是:层进式提问、悬念式提问、曲线式提问、拓展式提问和情景式提问。
(二)提问的实证研究⒈提问的数量分析在对提问的数量研究的时候,提问研究中最简单的,就是对课堂提问的总数与各类型的提问进行统计,因此也就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
在提问的总数上,最早是在1912 年心理学家史蒂文斯的研究指出: 教师们大约每天提问395 个问题,每分钟约问2~4 个问题,教师的发问时间占80%的教学时间之后,提问的数量研究成了一个热点,国内外的很多资料均表明教师提问偏多,尤其是在国内,教师几乎完全霸占了课堂。
如: 上海静安区调查发现在小学、初中,不论语文,还是数学学科,每堂课的教师提问次数平均都在30 次以上( 除了九年级的一堂语文课外) 。
初中的课堂提问数较小学来得少。
大量的问题固然能带动学生积极的思考,但问题数量过多,以一堂课45 分钟计算,平均每12 分钟就有一个问题,有些课在短短45 分钟内竟问了四五十个问题,最多的一堂课问了98 个问题。
申继亮的调查也发现,12 节语文阅读课上,平均每节课提问34 次,其中最多一次竟达50 次,占用课时23分钟,最少也达21 次之多。
⒉提问的分类方法对提问的研究必须要有明确的问题分类方法,因此提问的分类是众多研究者的热点。
最简单的是将问题分为: 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
也有研究者称其为“敛聚性”的问题和“发散性”的问题。
第二种影响很大的分类法是根据问题认知层次来划分: 最有名的是根据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六层次分法: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还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二维分类法,将记忆性、理解性提问归为低层次提问,将应用性、分析性、综合性、评价性提问归为高层次提问。
第三种较为有名的分类法是根据吉尔福特三元智能结构提出的,他将提问分为: 认知、记忆、扩散性思考,聚敛性思考、评价5 类。
之后,桑达士据此将问题分为: 记忆性、转换性、解释性、应用性、分析性、综合性、评价性7 类。
葛、亚二氏也据此将问题分为: 认知—记忆性、聚敛性、扩散性、评价性4 类。
至于其他的分类则有很多,有将提问分为两类的,如: Keith A.Acheson 和Meredith Damien Call等。
有将提问分为三类的,如David Hopkins、摩根、萨克斯通和弗雷泽等人、陈瑶、程晓樵、沈贵鹏。
有将提问分为4 类的,如拉赫和阿什纳等人、阿斯纳。
有将提问分为5 类的,如布罗菲——古德、美国查尔斯·C·狄诺凡、张玉成、张孔义。
有将提问分为6 类的,如张晓奇。
甚至有人分为7类,如格斯雅克。
对课堂提问类型的调查发现教师提问偏向低层次。
国外早年斯蒂文思研究时发现,教师提的问题绝大多数只需要学生直接回忆课文出现的信息,后来其他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教师提的问题中,大约60%是要求学生记忆文章信息,20%要求学生进行思维,20%属于推进教学过程发展。
全莉娟研究高中的课堂教学后发现,有90%属于封闭性问题,而只有大约10%的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
利用布鲁姆的认知分类观察后发现: 第一第二水平总起来占全部认知性问题的80%,而其中要求学生回忆事实的问题则占到80%中的80%与之相对比的是第五! 第六类问题微乎其微。
上海静安区的调查报告发现:从问题的类型看,事实记忆理解类问题占80%左右。
申继亮发现就课堂提问的类型来看,93.63%的教师提问仅考查了低水平的认知活动,如回忆事实、简单的判断对错等等。
属于理解性的问题占95%以上。
除此之外,对教师提问的研究还包括: 座位安排与提问关系、教师反应与学生关系、教师提问的影响因素等方面。
另外,国内许多研究者基于社会学的角度,从课堂的师生互动的角度对教师的提问行为进行研究,以吴康宁、程晓樵、吴永军、沈贵鹏等人为代表,他们将教师提问纳入师生互动领域进行观察,研究提问的性别特点,学生职务地位与提问的关系,提问的学科特点,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提问的关系等方面,也得出了大量有价值的结论。
二、理答的研究情况在目前的研究当中,很少学者对理答进行单独定义,更多的表述是教师提问后的反应或教师评价行为。
这两者都与理答一脉相通。
对于理答方面的理论性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打开知网查找“课堂理答”的相关研究,显示的篇目也只有17篇。
总体来说,他们的研究聚集于理答的方式、策略与其现状,也有关于原则的渗透。
(一)理答方式的研究⒈国外的研究。
对于理答方式的分类,最简单的教师反应分直接反馈、间接反馈两类。
另外,许多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此进行分类: 如胡森提出6 类,赖特和纳特托儿分为7 类(简单的肯定和否定理论、不清楚和复杂的评论、思考性评论、感谢和表扬、组织教学性评论、质疑性评论、重复学生的答案),扎霍里克、米勒、休斯分为14 类,布罗菲和古德分为8 类,弗兰德斯分为3 类。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斯腾伯格把教师回应儿童提问的水平划分为7 个级别,对指导教师回答学生提问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第一级: 回绝问题。
第二级: 重复问题。
第三级: 承认自己也不知道答案。
第四级: 鼓励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进而解决问题。
教师鼓励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可以分两种情形: 一是教师自己去寻找,二是鼓励学生去寻找。
第五级: 提供问题的可能的解。
第六级:鼓励学生对可能的答案进行评估。
第七级: 鼓励学生验证可能的答案。
⒉国内的研究。
在国内,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是最早研究理答的人之一,他认为理答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评价行为。
认为理答有四种表现形式:一是积极反应,二是消极反应,三是探问和转问,四是再组织。
我国学者张玉成将理答反应归纳为注意倾听、给予鼓励、探究和归纳答案等四类。
张俊绅等学者反教学的反应分为:直接给予学生一个指导性答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反问、建议一个特别的活动、允许其他学生回答此一问题、说明教师本身并不知道答案五种方式。
佘晓清将赞美、肯定回答、否定回答、纠正回答、澄清概念、针对答案扩展、批评学生、重复答案、重复问题、提供暗示,问进一步问题,问其他学生、没有评价等反应种类编入量生互动量表中“教师评价”这个到动行为的观察子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