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1]

合集下载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1]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1]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1]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感现状探究及分析自从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加凸显了它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教师的职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校改革的深化对教师发展带来的压力,加之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教师全面能力的要求,高校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2004年12月,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

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全国72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94.6%的教师感到有精神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

另有人对黑龙江省三所中学的教师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有半数以上(52.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或极大(注:转引自徐长江《中学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6期,第120—123页。

)。

教师的职业倦怠造成了对自身、学生及教育发展的危害,所以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职业倦怠问题分析势在必行。

1、“职业倦怠”的界定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

“burnout” 一词在一般的字典中指失败、耗尽、精疲力竭。

自从弗登伯格提出这个概念后,它被专门用以说明助人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

马斯拉池(Maslach)是首批系统研究助人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学者之一。

她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

那些人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顾客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败感。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倦怠已被视作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职业疾病,普遍发生在各种助人职业的群体中,教师这一职业是高发群体之一。

职业倦怠现象之所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消极性,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和工作表现,并由此影响到个体所在组织的绩效。

倦怠不仅与许多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有关,包括抑郁、易激动、无助和焦虑、失眠、头痛、食欲不佳、胸痛和胃肠问题,而且倦怠还会影响个体的工作。

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会对教师自己及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无论从关注教师身心健康还是从教育事业的角度,都应该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给予充分的关注。

本文以近年来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为依据,综述了国内外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法、内容及研究结果等,对职业倦怠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标签:教师职业倦怠综述一、教师职业倦怠概述职业倦怠(jobburnout国内也称为工作倦怠、工作枯竭等)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柏格(Her-bert·Freudenberger)在研究职业压力时(1974)提出的一个概念。

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召开,职业倦怠从此被视为20世纪80年代的危机和现代生活的疾病。

而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之一。

近三十年来,许多国家的研究对职业倦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1981年Swogger提出: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或组织的压迫感所引反应,是工作者和组织中生产力的关系。

1996年Lee&Ashforth提出:职业倦怠会造成个人工作满意程度降低,减少人对工作的参与,降低个人对组织的成诺,形成个人离职意向提高。

1997年Gonzalez提出:职业倦怠为一种身体上、情感与生理上的耗力状态,身体上长期性的疲倦,感觉无助与无望对于工作、生活或其他人产生负面的观念及态度。

2001年Stanley提出:当组织成员未满足的希望与高度的抱负未能实现时,会形成职业倦怠。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倦怠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幼儿教师也不例外。

根据研究表明,幼儿教师倦怠现象的确存在,且有较高的发生率。

自2014年以来,来自国内和国外的一些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的有关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他们研究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社会人际因素和机构相关因素。

通过介入研究和相关的文献,学者们发现了改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有效措施,如加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提升咨询和支持服务,建立职业发展机制等。

同时,学者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做法,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并提出更多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科毕业设计--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报告一、前言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小学教师作为社会的特定群体,正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流行病,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以及生活。

小学教师是教师队伍中重要的师资力量,作为学生的启蒙教师,面对的是刚从父母羽翼下蹒跚走出的独生子女,他们在承受着多重角色压力的状态下兼顾一位新世纪教师的职责,往往力不从心。

根据曲铁华进行的调查,在珠江三角洲,“26.3%的教师表示,如果能获得其它行业的职业,即使工资比现职低,他们也愿意放弃教师职业;如果能获得相等的工资,有35.5%的教师愿意转行;如果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则有51.9%的教师会离开讲台。

”就富阳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而言,富阳市教研网2008年公布其调研结果,在接受调查的小学教师中,60.38%表现出了倦怠状态,其中44.11%和14.13%处于轻度和中度倦怠状态,2.14%的教师处于高度倦怠状态。

这些数字表明,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令人担忧。

如果不积极了解这一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那么必然对我国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到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

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一问题,本人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梳理和总结。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基本上从以下四大方面展开:(一)职业倦怠研究综述;(二)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三)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四)基于文献的认识。

二、职业倦怠研究综述(一)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1.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职业倦怠的有关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1974年,弗登伯格Freudenberger 首次提出并界定了“职业倦怠” burnout 这一概念,并首次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的情感付出和高强度的压力下而导致的身心耗竭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近年我国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自20世纪七十年代起,受到西方职业倦怠概念影响,我国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以高等院校教师为代表的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尤为严重,针对这一现状,许多专家就出现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造成的影响、以及解决的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就对我国近年来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文献做个综述。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感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佛登伯格就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一概念,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在体力、精力、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衰竭的状态。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日益严重,这一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因而,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也就毫无争议的被提上了当代教育的研究日程,现就对近年来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文献作如下综述。

1.对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1.1文献检索的范围和方法使用“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对1994年~2012年期刊论文进行检索。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的文献类为“教育与社会科学类”,使用“主题”为检索项,先以关键词“职业倦怠”进行检索,然后在结果中分别以“教师职业倦怠”和“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为关键词再检索。

1.2检索结果及文献分布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共检索到126篇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论文,该126篇均论述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

1.2.1时间分布:见下表自2003年起,有关于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论文就已经出现,其中2007-2012年5年来发表的学术论文占论文总数的84%,可见关于高扥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并在近年形成热点。

1.2.2 作者地域分布:北京6,天津7,上海4,重庆7,黑龙江8,吉林4,辽宁6,内蒙古0,河北8,山西5,陕西4,河南7,安徽0,江苏2,浙江6,湖北8,湖南5,江西4,福建3,山东6,甘肃1,宁夏4,新疆1,青海0,西藏0,四川7,贵州1,云南8,海南0,广东4,广西01.2.3 国内外分布:126篇均是研究我国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论文,未见一篇介绍国外情况的文章。

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综述提要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后,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研究,对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为降低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综述一、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早期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基本上为定性研究。

直到Maslach在1986年对职业倦怠概念维度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测量教师职业倦怠的量表(职业倦怠问卷教育版),从此研究者们开始了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更深入的实证研究。

首先,从实证研究的范围来看,包括了很多方面,如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表现及危害、测量等。

通过这些研究,国外研究者对教师职业倦怠有了许多了解,并发现工作情境中的许多因素将会影响到职业倦怠的产生,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探讨,不仅有助于人们对职业倦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为如何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指明了方向。

其次,从实证研究成果来看,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师职业倦怠理论。

主要有:(1)习得性无助理论。

Meicher认为当个体一再受挫时,个体会变得无所适从,转而陷入一种观望的状态,形成无助感,从而产生职业倦怠;(2)资源保存理论。

从需求和平衡角度来解释职业倦怠的机制,当个体特定的资源或工作要求无法满足、无法得到预期的回报时,个人就会产生职业倦怠。

从上述两个方面来看,国外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不仅丰富了职业倦怠的理论构建,而且对于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也有了实践的指导意义。

二、国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国内首次引入职业倦怠测量工具的学者是西南师范大学的赵玉芳与毕重增,他们运用职业倦怠量表调查分析了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是我国首次对教师职业倦怠的量化研究,为我国学者进一步研究教师职业倦怠奠定了基础。

(一)从职业倦怠测量工具修订来看。

我国学者为了研究符合中国本土文化的教师职业倦怠,对西方测量工具做了修订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国香、刘长江和伍新春开展了对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修订工作,为编制适合中国文化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做出了贡献。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2009年9月第11卷第3期云南电大学报Journal of Y unnan RT V UniversitySept.2009V ol.11,N o.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Ξ孙 萍(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223)摘 要:通过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分别从职业倦怠的定义、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取向等方面介绍了国外研究者对职业倦怠的研究情况,对国内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成因、干预措施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综述了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814(2009)03-0031-03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对高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使高校教师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比如职称晋升的压力、教学与科研的冲突,以及因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量化带来的各种压力,这些压力使很多高校教师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中。

有研究表明,过高的应激水平容易产生疲倦,压力导致倦怠,所以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值得我们研究,并应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情况,笔者对收集到的文献通过整理和分析后进行了分类。

一、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一)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取向。

1.临床观点研究者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由于工作强度过高并且忽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侧重对职业倦怠症状、起因等的描述和解释。

2.社会心理学观点研究者认为倦怠有三个主要特征: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注重探究职业倦怠的具体特征,强调研究方法的实证性和科学性。

3.组织观点研究者认为,许多人对工作持有很多不现实的期望,因此就容易体验到幻想破灭和倦怠,导致倦怠的原因主要是工作者的付出与所得失衡,侧重探讨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

4.社会历史观点研究者认为职业倦怠不仅受到个人因素、情境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当社会条件不能提供一个有助于与人联系的情境时,要保持服务工作的投入是很困难的,社会历史观点的研究者注重分析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教 师职 业倦 怠 的研 究取 向等方 面介 绍 了国外研 究者 对职 业倦 怠的研 究情 况 , 国 内 高校 教 师职 业倦 对
怠的现 象、 因 、 成 干预措 施 的研 究 结果进行 了分析 , 述 了 国内教 师职 业倦 怠的研 究情 况 。 综
关键 词 : 高校教 师 ;职 业倦 怠 ;文献综 述 中图分类 号 : 4 G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9—4 1 {0 9 0 —0 3 — 3 10 84 2 0 )3 0 1 0
本上采 用横切 面 的方法 , 纵 向追 踪研 究较 少 , 而 特别 是个案 的深入研 究和剖 析几乎 没有 。 有 研 究 表 明教 师 职 业倦 怠 与工 作 压 力 、 对 方 应
织 因素及 社会 因 素等 方 面对 教 师 职业 倦 怠 产生 的根 源进 行研 究 。张丽华 、 丹等对 国外 教师 职业倦 怠影 王 响因素新 进展 所做 的研 究表 明 : 社会 比较 方式对教 师
研究 情况 , 笔者对 收集 到 的文献通 过整 理和 分析后 进
行 了分 类 。
绪耗 竭 , 而 出现职业 倦 怠 。高 校教师 在生理 、 理 、 继 心 行为 和个 人成 就感方 面 的消极职 业倦 怠现 象 , 无论 是 对本 人 , 是对 学 校 的教 育 工作 , 有 着 极 大 的消 极 还 都
影响。
导致倦 怠 的原 因主要是工 作者 的付 出与 所得 失衡 , 侧
职业倦 怠 的具体特 征 , 调研 究方法 的实证性 和科 学 强
性。
3 组织 观点研究 者认 为 , 多人 对工பைடு நூலகம்作持 有很 多 . 许
不 现实 的期望 , 此就 容 易 体 验 到幻 想 破 灭 和倦 怠 , 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感现状探究及分析
自从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加凸显了它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教师的职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校改革的深化对教师发展带来的压力,加之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教师全面能力的要求,高校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2004年12月,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

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全国72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94.6%的教师感到有精神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

另有人对黑龙江省三所中学的教师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有半数以上(52.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或极大(注:转引自徐长江《中学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6期,第120—123页。

)。

教师的职业倦怠造成了对自身、学生及教育发展的危害,所以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职业倦怠问题分析势在必行。

1、“职业倦怠”的界定
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

“burnout” 一词在一般的字典中指失败、耗尽、精疲力竭。

自从弗登伯格提出这个概念后,它被专门用以说明助人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

马斯拉池(Maslach)是首批系统研究助人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学者之一。

她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

那些人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顾客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败感。

皮特斯(Peters)在1981年将职业倦怠定义为“燃尽或耗竭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其主要特征为:疲乏、冷漠、理想幻灭、沮丧,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适应的能量。


尽管上述有关职业倦怠的定义彼此不一,但我们仍可发现其共同之处,即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

2、“教师职业倦怠”
2.1“教师职业倦怠”内涵
教师职业倦怠内涵是指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教师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也有说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应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对工作任务的退缩、畏难、情感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等。

它会使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育工作,在内心对教育产生厌烦并感到心力交瘁,从而导致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2.2“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已延伸到教学领域。

大多数学者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已达成以下一些共识,即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

并且认为,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
1)、长期的情绪上的倦怠感。

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常常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容忍度低。

并且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无助感,且对诸如早晨必须起床上班等事情表现出恐惧或沮丧。

有时还会感到无聊,空虚,觉得自己无法给他人以任何东西,并对生活冷漠,悲观。

情绪上处于疲惫状态的教师对学生也会发展一种消极、乖戾甚至讥讽的态度。

2)、人格的解体。

教师人格的解体的表现之一就是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将学生视为没有感情的事物;用带有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他们;用标签式语言来描述个体学生。

不仅如此,对同事也常常持多疑妄想的态度。

3)、较低的成就感。

教师们开始感觉到在他们的工作中不再有什么值得去做。

教师进入教师职业原本希望能够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当教师们感觉他们无法给学生的生活带来更大变化,而他们的职业所带来的诸如金钱、社会认可等回报也少之又少时,很多教师就产生了较强的自卑感。

他们与同期毕业进机关的同学相比,觉得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相差甚远;与下海成“大款”的昔日同学相比,更觉得寒酸。

当较低的成就感与前两种职业倦怠的感觉混合在一起时,它们就会大大减少教师工作的驱动力,这时失败就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学家将之称为“学者型的无力感”。

2.3 “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不仅仅涉及教育教学工作,这种倦怠感还会蔓延到教师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

1)、个体方面
美国研究人员格林娜尔格(Greenaerg)在1980年的报告中指出;所有病人的70%是导因于与压力有关的疾病。

而美国学者麦克林1991年的研究则表明,在美国已有两千五百万人有过度紧张的现象。

过度紧张与工作压力有密切关系,而因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所导致的职业倦怠,已在相当程度上为个体带来了生理上的疾患,不仅如此,它也对个体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职业倦怠不仅易使教师个体陷入身心耗竭的深渊,而且也会影响其与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家庭冲突的现象随之增加。

有研究显示:职业倦怠教师的家庭冲突比较高(Sakharov & Farber, 1983)。

2)、教学方面
学校是一个组织系统,教师的倦怠会导致行政效率的降低与人事变动的增加。

教师的职业倦怠会使教师减少对教学工作的信心与热情,进而师资流失现象将会日益严重。

据英国《卫报》最近一项民意测验显示,因工作压力过大而厌倦了教学职业,英格兰有一半的教师在未来的10年里将辞职,这给布莱尔首相决心提高教育质量的计划蒙上了阴影。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倦怠会导致教学品质的低劣。

教师工作士气低落,无心也无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势必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纪律问题也因而增多。

而近年来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暴力事件增多,也与此有关。

可见,教师的倦怠已对教育环境产生了消极影响。

因此,美国学者德沃肯(Dworkin,1987年)慨叹:“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


3)、社会方面
职业倦怠使人力资源遭受损失,制造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增加社会对医药和支持性服务系统,如心理咨询、精神科医疗等的依赖。

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无法胜任工作,人力资源的流失也将对政治、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

对于造成社会的上述不良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同样不可能例外,同时,这种影响还将更加深远。

因为教育是千秋大业,所以教师倦怠的影响不在一时、一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