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合集下载

教师的职业倦怠

教师的职业倦怠

教师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指长时间从事同一职业而产生的身心疲惫感和兴趣丧失的状态。

教师作为一种高度复杂且心理负荷较大的职业,在教育领域中广泛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

本文将探讨教师的职业倦怠原因以及应对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摆脱职业倦怠,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满意度。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1. 工作压力过大教师工作压力主要来自教学任务繁重、学生学习成绩要求、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缺乏时间进行专业发展等方面。

这些压力使得教师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导致身心疲惫,最终产生职业倦怠。

2. 重复性工作教师的日常工作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这些工作往往没有太多的变化,缺乏新鲜感和挑战性。

长期进行重复性工作容易让教师失去热情,产生倦怠情绪。

3. 资源不足教师需要各种资源来进行教学,包括教材、教具、实验设备等。

然而,由于学校经费有限或管理不善,教师常常面临资源不足的困境。

缺乏资源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创新能力,容易引发职业倦怠。

4. 教育环境变动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变化,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要求。

对于一些经验不足或适应能力较差的教师来说,这种环境变动会让他们感到困惑和无助,进而产生倦怠感。

二、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1. 寻找自我动力教师应该不断寻找自我动力,明确自己从事教育工作的初衷和价值观。

多和优秀的教师交流,参加教育研讨会或读书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并将这些积极的动力转化为工作的热情和动力。

2. 建立支持网络教师可以主动建立支持网络,与同事、家人和朋友进行交流沟通,分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通过倾诉自己的困惑和烦恼,可以获得理解和支持,减轻心理负担。

3. 进行专业发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可以增加教师的自信心和满足感。

教师可以参加各类培训课程、继续教育项目,了解最新的教学方法和理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4. 寻找工作的乐趣教师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材,给自己带来新的挑战和乐趣。

与学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让教育变得有趣和富有意义。

职业倦怠综述

职业倦怠综述

职业倦怠综述教师职业倦怠综述摘要:高校教师特定的职业性质和生活方式使其工作压力难以得到有效排解,从而导致其职业倦怠现象十分严重。

这不仅导致教师的职业效能降低,而且对学生发展也造成显著的消极影响。

文章针对中国高校教师的职业现状,分析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内涵、分析模式、影响因素及测量模式,并对今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自从Freudenberger在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概念以来,职业倦怠现象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其相关研究也迅速发展,已经成为职业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近年来,有关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对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为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一)从职业倦怠的成因、发展过程及症状方面来定义奎内思(Cherniss )认为职业倦怠是指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helpingprofessions )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贝斯(Blase )认为,在长期的压力下,个人在工作中可能开始产生退缩或不愿投身于工作,最后发展导致了身体、情绪及态度方面的耗竭,即形成倦怠。

Maslach&Jackson 认为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工作者,经常要面临一些不确定感,而且经常将情感投入在当事人身上,因此他们的情绪和精力极易变得枯竭,产生精疲力竭、身心枯竭等一系列症状。

(二)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对职业倦怠来定义以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 )为代表的临床观点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强度过高,并无视个体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

以马勒诗(Maslach )等人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观点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

以奎内思(Cherniss )为代表的组织观点认为许多人对工作的期望并不现实,因此导致幻想破灭和倦怠,他还认为倦怠通常是由于专业人员感到他们的付出与他们的回报不相匹配而产生的。

论教师的职业倦怠

论教师的职业倦怠

论教师的职业倦怠“倦”是疲乏,懈怠。

“怠”懒惰,松懈。

“倦怠”合解为因极度劳累,燃烧竭尽而导致的松懈的一种心理状态。

而职业倦怠顾名思义是有职业压力引起的以身心极度疲惫为标志的综合反映。

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不能及时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应付工作中的多种挫折所致。

而教师职业特别是班主任被公认为一项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再这样的高压下工作的老师们或多或少都产生着职业倦怠心理。

一教师职业倦怠其成因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不是由某一个事件造成的,而是由日常工作中的挫折、焦虑、沮丧日积月累造成的。

职业倦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难以突破的恶性循环。

首先教师待遇低是老师们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

待遇低意味着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低,事实证明一个人如果在他并不满意的工作岗位上热情,积极的工作并一直坚持下去是不太可能的。

工作的满意度来源于工作本身带给自己的效益,工作环境,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取向等等,如果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得不到这些需求的满足,那么他的工作激情将会大打折扣,随之工作效率也会大打折扣,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其次教师的工作压力过大,学校的质量要求过高将容易让教师们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长期的高压高强的工作环境会让就教师们丧失对工作热情和兴趣。

对于这个我有切身体会,还记得刚刚大学毕业那会儿,当我憧憬着我的工作环境,工作伙伴,尤其是那群我将要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可爱的孩子们时,我的心情尽是激动,喜爱与满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渐感枯燥乏味,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的确使人降低工作热情,逐渐丧失工作兴趣,并想到以后的更长时间里将会继续重复着这样的工作时,便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最后由于长期从事重复而难以有突破的工作会造成教师们情感的疏离与冷漠,这也将是教师们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这里提到的情感主要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双向的情感,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老师都会觉得孩子们天真,可爱,能感受到和他们在一起特别轻松,快乐,然而谁又能保证每位教师们工作一年,两年,五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以后不会产生冷淡,默然甚至厌恶的心理呢?而当一个人的情感到达这样的状态时又怎会不对职业产生倦怠心理。

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原因分析(5篇)

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原因分析(5篇)

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原因分析(5篇)第一篇: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原因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逐渐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收入水平,教师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但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受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影响,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存在着职业倦怠心理,具体表现为:焦虑缺乏精力自我评价降低失败感厌倦目前工作等.职业倦怠不仅严重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亦会造成很大危害.尤其是我们农村教师,由于我们的工作条件差,这一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那么,职业倦怠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我想从我的经历和从在的问题应如何克服职业怠倦两个方面加以阐释:一.客观原因(一).来自社会的压力.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凰更是每一个家长的迫切希望,因此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成为家长们追求的目标.这一想法表现在行动上,无形中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面对这一形势,有的教师由于适应得比较慢,加上自身知识更新的速度较慢,就形成了一种压力.如果对这种压力调整不好,时间一长,压力加大,就会达到压力的最高阶段----倦怠,从而对我个体产生负面影响.(二).学生学情的复杂化.我认为学生纪律问题对我实施教学产生很大影响,管教学生困难已成为我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这样的情形同样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都在发生着变化,不少传统美德正在经受着考验和冲击,加上影视网络书刊中不良信息的影响,使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水准常常发生偏差,这给我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我尽管花费大量精力用在教学管理上,但有时收效甚微.我自然会感到心力交瘁,难以适应,职业倦怠也就随之而生.(三).工作环境的不适,加剧了职业倦怠.首先,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恶魔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还很落后,多数学校还维持着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上课的现状,这在专业角度上,给我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不利于我创造性的发挥.在生活上,由于学校办公经费投入不到位,们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有的学校教师办公室连开水风扇煤炉等最基本的必须品都没有,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情绪.其次,由于人际关系复杂,学校用人机制不健全,导致我们学校管理水平低下.二.主观原因(一).缺乏成就感,滋生职业迷茫.作为历史悠久的职业,我们职业既是神圣的,又是普通的.而我们把自己定位为”神圣”的工作,忽视了其普通性,在工作中渴望成功,渴望成就感.然而,对于我们农村教师来说,由于环境条件所限,要想取得突出的成绩,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它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加上社会上其它行业的收入逐渐增加,而我们收入相对而言还不是太高,同付出的劳动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调整自我,必然会产生内心的迷茫,进而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二).缺乏进取意识,工作得过且过.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由于种种原因,实际工作中,有不少教师在工作中却不愿当一个”好士兵”,有”抱残守旧”的思想,认为教师职业很难有大的作为,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工资一样多,这样势必会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时间一长,必将产生职业倦怠.(三).我自身人格因素.做为一个社会人来访问演出,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但是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对于我职业而言,既有共性原因,也有个性差异.有时我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和交流,有时存在着怯懦胆小狭隘等问题,遇到困难不善于排解和沟通,久而久之,职业倦怠也就随之而生了.面对我职业倦怠,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进行预防甚至解除它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正视问题,摆正自己的职业位置.在应对职业倦怠之前,每一个教师都应有明确的态度,认识到所有的职业都会有一定的职业压力,只不过教师职业较为突出贡献罢了.认识到压力及其反应并不是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一种客观规律.二.运用多种方式,适时调整自己.压力就像一股水一样,如果长久地积在那里,一定会出问题,我们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排解.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比如说看书上网散步聊天等,也可以适当地做一些放松练习.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可以充实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可以调整自己的生理心理活动,降低机体的唤醒水平,调节因紧张而紊乱的心理功能.三.学会与他人和社会沟通,使自己融入整个社会.作为社会的一个分子,每个人都有和他人沟通的需要,不妨与家人朋友进行讨论面临的压力和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在他们的帮助下确立更现实的目标,对压力环境进行重新审视,从而增强乐观因素,减少无助感,这对舒缓个人压力和紧张情绪会很有帮助.四.提高业务水平,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面对当前喧嚣与浮躁的社会,作为教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争名利,并且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在业务上,要善于专研,吃透教材,精益求精,用精湛的教学水平让学生折服,培养自己的成就感.在学生管理上,多学习研究教育理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努力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增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工作的正向激励和反馈.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对挫折的抵抗力.因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身体强壮,精力充沛,应付挫折的能力增强,另一方面相对而言减少了暴露于压力情景的时间,使我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来审视自己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体育锻炼也有助于克服自己的无能感,可谓”一石数鸟”.第二篇: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作为一名刚工作满一年的年轻教师,我在这一年中我发现许多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的现象。

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对策

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对策

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对策教师是一个充满挑战和责任的职业,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质。

然而,教师工作的压力和负担也是相当大的。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面临着职业倦怠的问题。

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工作中出现的疲劳、失望、无助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本文将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和对策。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1.工作负担重教师的工作负担非常重,需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参加会议等。

这些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教师会感到疲惫和无力。

2.缺乏支持和认可教师工作的压力不仅来自工作本身,还来自学生、家长和上级的期望和要求。

如果教师缺乏支持和认可,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3.教育环境的变化教育环境的变化也会对教师的职业倦怠产生影响。

例如,教育政策的改变、学生的行为问题、家长的干预等,都会给教师带来额外的压力和负担。

4.个人因素个人因素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

例如,教师自身的健康问题、家庭问题、经济问题等,都会影响教师的情绪和工作状态。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1.寻求支持和认可教师可以通过与同事交流、参加培训、寻求心理咨询等方式来寻求支持和认可。

这样可以减轻教师的孤独和无助感。

2.调整工作负担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等方式来调整工作负担。

这样可以减轻教师的疲惫和无力感。

3.改善教育环境学校和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改善教育环境,例如加强学生行为管理、减少家长干预、提高教师待遇等。

这样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和负担。

4.关注个人健康和家庭问题教师需要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家庭问题,例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家人保持良好的关系等。

这样可以帮助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工作状态。

结语教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需要教师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学校和政府共同努力解决。

只有通过采取有效的对策,才能让教师们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教师工作中的职业倦怠

教师工作中的职业倦怠

教师工作中的职业倦怠在教师工作中,职业倦怠是一种常见现象。

教师们常常在教学、备课、评价等多重任务下感到沮丧和疲惫。

本文将探讨职业倦怠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方法。

一、原因分析职业倦怠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教师个人的态度和情绪对职业倦怠产生巨大影响。

例如,教师可能感觉自己的工作缺乏成就感,认为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同时,工作压力和教育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教师内心的紧张和疲惫。

外部因素:来自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压力也是引发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不理解、教学资源的缺乏、教学管理的不合理等问题都可能加重教师的负担。

此外,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评价也会对教师心态产生影响。

二、影响分析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个人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个人而言,职业倦怠可能导致情绪低落、自尊心下降、身体健康受损等问题。

教师会失去工作的热情,对学生的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此外,职业倦怠还可能导致教师离职或陷入职业瓶颈。

对教育事业而言,职业倦怠可能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教育体制不完善等问题。

教师的低效工作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而影响到整个教育系统的良性发展。

三、应对方法职业倦怠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缓解和预防。

1. 寻找支持:与同事、家人和朋友分享工作中的困扰和快乐,获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

2. 管理时间:合理规划工作和生活,确保自己有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避免过度投入工作,保持精力和动力。

3. 提升自我:参加专业培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设置合理的目标和奖励机制,激励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4. 建立支持系统:学校应该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关注,例如组织教师间的合作和交流、提供心理健康咨询等服务。

5. 改善工作环境: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支持和关怀,改善工作条件和教学资源。

同时,减轻教师的行政负担和课堂压力。

结语职业倦怠是教师工作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对个人和教育事业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试析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试析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试析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原因调节策略我自1989年参加工作,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孩子是每一位家长的希望和期盼,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因此我感觉了教师的压力、紧张和焦虑感,通过这些培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重要性,教师倦怠的原因是我对工作有时失去信心,情绪有所急躁,对前途感到无望,经常对所交学科感到头痛,有近用不上,发挥不出来等原因。

由于这次培训我深深体会到职业倦怠是因工作而起,工作态度不态积极,导致工作热情不饱满,使职业有些倦怠加深不明确,因此综上所诉我应该采取积极有效地清除职业倦怠,对于我来说有着重大意义。

教师产生怠倦的原因很多,而是在长期教学工作中由于工作各种压力大,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强度递进的反映过程,导致教师怠倦的原因,还有社会,学校。

工作任务,教学对象等各种原因。

1.在工作中经常有挫折感。

2.有些负罪感,想逃避当事人却又觉得不应该。

3.无聊空虚,觉得自己无法给任何东西。

4.易怒,神经质,容忍度低。

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措施1.改变工作的倦怠的态度教师应该认识到这是人人都可能会有的正常心理现象,不要过于责备自己,有时适度的压力大而是进步的原动力,正是有了压力才会使工作充满了动力。

2.保持好良好的动作心态要结合本学科的内容、注意劳逸结合。

保证适度的睡眠,以及进行适度的有节奏锻炼。

要有节奏的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达到育教与乐中,让老师和学生都达到一个良好的的学习状态。

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和生活,努力克服职业倦怠,不断调节心理状态,一定会在工作、生活中拥有一种属于自己的快乐。

导致教师倦怠还有个人原因,单调的教学环境,落后的教学设施,传统的教学手法都比较产生倦怠。

环境因素也必不可少,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师也要求很高,因家长与社会都认为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

一旦出现教育质量问题,学生问题增多,人们就会认为教师教育不恰当造成的。

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任何形式的教育改革,实质上都是教师改革。

浅析教师职业倦怠

浅析教师职业倦怠

浅析教师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对工作任务的退缩、不负责任,情感的衰竭,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对工作满意度的降低。

这种状态在根本上是由一种不平衡感引起,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的综合症。

显然,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的身心各方面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都会产生消极影响,更谈不上对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一、职业倦怠的表现及成因(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1.在认识方面,表现为对工作失去了兴趣,缺乏工作的热情和创新力,开始认为工作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只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繁琐事务;2.在意向方面,表现为疏于工作,无心投入,感觉工作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对事业追求失去了信心,觉得教学生没有成就感,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3.在情绪上,由于对工作感到厌倦,所以情绪就会波动很大,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就会产生压抑、忧郁、猜疑、自责,甚至以一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学生等等。

4.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厌倦教学工作,减少工作投入,甚至不备课,教学呆板,缺乏创新,尽量逃避教学环境,对学生冷漠,逃避与同事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对学校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甚多,只注重个人待遇和福利。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1.社会过高的期望。

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在急剧变化的当今社会,教师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不得不面临着包括价值观在内的各种冲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

教师所从事的是助人的职业,有研究表明,助人职业者的倦怠程度远高于其他职业者。

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这种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职业的要求又促使教师必须承受着比普通的社会成员更大的心理负担、精神负担。

特别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化,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教材更新力度加大,速度加快;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和课程理念广泛传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纷纷涌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职业倦怠综述摘要:自从费登伯格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以来,它的研究日渐受到关注。

近年来,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受到高度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至今已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为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人士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自我效能心理控制源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健康信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者,把子女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他们。

”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教师作为21世纪教育的执行人,新世纪人才的缔造者,同样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然而教育界的现状及种种迹象表明,现有教师队伍并不乐观,教师职业倦怠之病症正严重地冲击着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建设和培养一大批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献身精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以及创造精神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

随着1980 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职业倦怠也成为一个专业名词流行起来。

人们开始发现职业倦怠并不只是一个研究领域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要遇到的问题,甚至是整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应激情境的不断加剧,助人者不能通过积极的问题解决来化解痛苦以至在工作中表现为身心疲劳、耗竭状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教师队伍中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一、教师工作倦怠的概念在国外有关工作倦怠的研究中,工作倦怠存在着动态定义和静态定义。

Chemiss (1980)认为,作为对工作疲劳的反应,工作倦怠是指个体的职业态度和行为以负性的形式发生改变的过程。

并且,其动态定义都认为,工作倦怠最初以应激的形式出现,逐渐地,个体感觉到情感上的劳累,并开始改变自己对待他人和工作的态度,其最终结果是导致个体的工作倦怠。

以Maslach等(1982)为代表的静态定义,为一种情感衰竭(指个体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消失)、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个人成就感低落(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的现象。

一般认为,教师工作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二.影响教师工作倦怠的心理因素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有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

本文只罗列几个相关比较高的方面:Maslach在其1997年的著作中指出,引发工作倦怠的主要原因是各种工作环境因素,而不是我们以往所认为的员工的个人因素。

她将各种具体的倦怠原因整合为个体与工作之间在六个方面上的不匹配:工作超负荷、缺乏控制、奖赏不足、共同体的瓦解、缺乏公平感和价值观冲突。

她的这种分类对于进一步研究教师工作倦怠的原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格的坚韧性。

人格的坚韧性越高,则职业应激反应越低,职业倦怠的程度亦越低。

Pierce和Molloy的研究表明,高人格坚韧性特征的教师体验到低水平的工作倦怠。

自尊。

工作倦怠的三个倦怠维度都与低自尊有关。

Anderson和Iwanicke (1984)发现,教师自尊的缺乏与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分数密切相关。

Malanowski 和Wood(1984)的研究表明,自我实现需要未能得到满足的教师更有可能体验到倦怠。

Friedman和Farber(1992)将教师的职业自尊划分为三个方面也得出类似的结果。

个体归因方式。

外控的人由于将事件和成就归因于强有力的他人或机遇,因而比内控的人更多的体验到倦怠。

Gold(1985)研究发现,那些报告在学生控制方面有困难的老师更有可能感知到较高的人格解体和较低的个人成就感。

Fred等(1992)也得到类似的结果。

另外,有关研究表明,具有主动的、积极的应对方式的个体,能更容易把来自外界与自身的压力予以解压,从而降低应激水平,较少产生倦怠。

A型性格。

A 型人格者总是试图掌握对周围环境的支配权,当其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获得成功时,会很生气并感受到压力而出现倦怠。

并有研究发现具有明显A型行为的教师比其他教师显示出更多的神经官能症和由压力引起的身体疾病。

自我概念。

刘晓明,秦红芳(2005)研究表明,自我概念水平越高的教师其职业倦怠的程度越低。

还表明教师自我概念中的不同侧面,即教学满意度、自我接纳度、人际感知和师生关系能显著预测教师的职业倦怠。

Nias的研究认为职业倦怠与教师工作所获得的价值感有很大的关联。

如果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那么倦怠就容易产生。

自我接纳度则反映了个体对自我的理解。

能够正确认知自我的教师会时时反省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修养。

人际感知是指教师对人际和社会关系的综合感觉。

实际上,人际感知是个体对于社会支持的一种感知。

效能感。

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其工作倦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且教学效能感对教师的整体教师工作倦怠感及其3 个维度都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也就是说,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高,他们的工作倦怠感越低。

可见,教学效能感可能具有减轻工作倦怠的作用。

鉴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可训练性,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不失为一条缓解教师工作倦怠的有效对策。

成就动机。

期望值或成就动机高的个体,对工作投入程度高,且希望承担更多的工作,容易体验到情感耗竭,而且一旦期望落空,就会随之出现非人性化应对方式及个人无效感。

但实证研究却并不完全支持这个假设。

人格特质。

Zellar等2001 的研究考察了大五中的神经质、外向性和宜人性3 个特征。

结论是人格特征通过影响对情绪性社会支持的感知来影响工作倦怠状况。

具体而言,外向性的人更易感受到情绪性社会支持;宜人性则与非工作相关内容、正性内容以及同情性内容的谈话相关;而神经质则预测负性主题的谈话内容。

这些不同性质的社会支持进一步影响工作倦怠状况。

三、教师职业倦怠测量工具教师职业倦怠测量工具包括职业倦怠问卷和量表。

首先介绍的是徐富明等人的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

该问卷采用随机整群取样的方式从山东泰安和莱芜两地的中小学教师中抽取500名作为被试,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修编。

该研究从3个方面检验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结构效度,分别是:因素分析结果,项目分析结果,内部一致性效度。

该问卷的各项信度指标都达到了心理测量学所认可的标准。

其次是王国香等人编制修订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调查170 名中学班主任,结果表明,教师职业倦怠具有3 个因子: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自我成就感。

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180~0186 之间,分半信度在0178~0184 之间,再测信度在0175~0176 之间;量表各个维度与自我效能和抑郁达到显著的相关。

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达到心理测量学指标要求。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研究者开始关注教师职业倦怠,但很多现实条件制约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教育者的职业倦怠问题,其中一个因素就是缺乏可靠有效的测量工具。

这两项研究无疑我研究教师职业倦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也为管理机构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为研究和解决国内教师职业倦怠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四、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为了能够让教师更好地面对职业倦怠,从职业倦怠中走出来,我采用相应的对策。

因为形成教师倦怠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所以克服和摆脱教师心理倦怠的途径与方法也应从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要认识自我,加强个性修养。

尽量做到有自知之明,既不狂妄自大,也不过分自卑,从而改进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及弱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扬长避短,克服不足。

二、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教师的职业观念是指个人在教师职业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

教师的价值就是在教育教学中体现的。

教师职业是光荣的,同时也是繁重的,生活清苦,用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投入教育事业。

三、善于调节心理状态,增强教师角色适应能力。

在发展各种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多变的,需要不断转换。

我应该培养对人的兴趣,乐于合群,积极参加学校、教研室或学生的集体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和家长友好交往,建立和保持协调的人际关系。

四、主动的、积极的应对各项工作和挫折。

学校的帮助。

首先,改革学校教育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目的,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使教师真正从以各种“率”来衡量其成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其次,学校领导应带头树立良好的学校风气,在教师中形成高昂的士气,教师的工作动机和积极性只有靠领导有效激励,才能变成教师工作的动力,也才能使教师在身心愉悦的心情中成长与发展。

再次,改进学校管理方式,增加对教师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如优化学校的人员配臵,改善工作条件,通过管理机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支持教师的教学及对教师的劳动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它有助于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及后顾之忧。

社会的支持。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物质生活不仅是教师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对教师的工作情绪有重大影响。

对此,较直接的解决办法是加大对教师物质投入力度,在经济上对他们的工作予以肯定。

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引起公众关注教师的工作,认可他们的劳动,提高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热情和满意程度。

此外,教师个体在无力解决自己因职业倦怠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时,求助于心理专家进行咨询、诊断与治疗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1-131 Cano-García, F., Padilla-Mu oz, E. & Carrasco-Ortiz, M. Personality and contextual variables inteacher burnou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38, 929-940 (2005).2 Skaalvik, E. & Skaalvik, S. Dimensions of teacher self-efficacy and relations with strain factors,perceived collective teacher efficacy, and teacher burnou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99, 611-625 (2007).3 Wood, T. Understanding and Preventing Teacher Burnout. ERIC Digest. (2002).4 甘怡群, 王晓春, 张轶文& 张莹. 工作特征对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心理学报38,92-98 (2006).5 李永鑫. 工作倦怠及其测量. 心理科学26, 556-557 (2003).6 李永鑫& 李艺敏. 工作倦怠评价标准的初步探讨. 心理科学29, 148-150 (2006).7 李永鑫& 孟慧. 工作倦怠结构研究进展. 心理科学27, 474-476 (2004).8 李永鑫, 张阔& 赵国祥. 教师工作倦怠研究综述. 心理与行为研究3, 234-238 (2005).9 刘晓明& 秦红芳. 中小学教师的自我概念与其职业倦怠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3,150-152 (2005).10 王国香, 刘长江& 伍新春. 教师职业倦怠与归因的关系探讨. 心理与行为研究4, 139-142(2006).11 徐富明, 朱从书& 邵来成.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与其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28,1240-1242 (2005).12 张丽华, 王丹& 白学军. 国外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研究新进展. 心理科学30, 492-494(2007).13 赵玉芳& 毕重增.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19, 80-84(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