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1]范文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1]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1]](https://img.taocdn.com/s3/m/a9de674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40.png)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1]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感现状探究及分析自从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加凸显了它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教师的职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校改革的深化对教师发展带来的压力,加之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教师全面能力的要求,高校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2004年12月,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
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全国72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94.6%的教师感到有精神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
另有人对黑龙江省三所中学的教师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有半数以上(52.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或极大(注:转引自徐长江《中学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6期,第120—123页。
)。
教师的职业倦怠造成了对自身、学生及教育发展的危害,所以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职业倦怠问题分析势在必行。
1、“职业倦怠”的界定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
“burnout” 一词在一般的字典中指失败、耗尽、精疲力竭。
自从弗登伯格提出这个概念后,它被专门用以说明助人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
马斯拉池(Maslach)是首批系统研究助人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学者之一。
她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
那些人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顾客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败感。
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原因分析(5篇)

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原因分析(5篇)第一篇: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原因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逐渐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收入水平,教师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但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受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影响,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存在着职业倦怠心理,具体表现为:焦虑缺乏精力自我评价降低失败感厌倦目前工作等.职业倦怠不仅严重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亦会造成很大危害.尤其是我们农村教师,由于我们的工作条件差,这一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那么,职业倦怠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我想从我的经历和从在的问题应如何克服职业怠倦两个方面加以阐释:一.客观原因(一).来自社会的压力.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凰更是每一个家长的迫切希望,因此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成为家长们追求的目标.这一想法表现在行动上,无形中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面对这一形势,有的教师由于适应得比较慢,加上自身知识更新的速度较慢,就形成了一种压力.如果对这种压力调整不好,时间一长,压力加大,就会达到压力的最高阶段----倦怠,从而对我个体产生负面影响.(二).学生学情的复杂化.我认为学生纪律问题对我实施教学产生很大影响,管教学生困难已成为我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这样的情形同样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都在发生着变化,不少传统美德正在经受着考验和冲击,加上影视网络书刊中不良信息的影响,使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水准常常发生偏差,这给我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我尽管花费大量精力用在教学管理上,但有时收效甚微.我自然会感到心力交瘁,难以适应,职业倦怠也就随之而生.(三).工作环境的不适,加剧了职业倦怠.首先,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恶魔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还很落后,多数学校还维持着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上课的现状,这在专业角度上,给我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不利于我创造性的发挥.在生活上,由于学校办公经费投入不到位,们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有的学校教师办公室连开水风扇煤炉等最基本的必须品都没有,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情绪.其次,由于人际关系复杂,学校用人机制不健全,导致我们学校管理水平低下.二.主观原因(一).缺乏成就感,滋生职业迷茫.作为历史悠久的职业,我们职业既是神圣的,又是普通的.而我们把自己定位为”神圣”的工作,忽视了其普通性,在工作中渴望成功,渴望成就感.然而,对于我们农村教师来说,由于环境条件所限,要想取得突出的成绩,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它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加上社会上其它行业的收入逐渐增加,而我们收入相对而言还不是太高,同付出的劳动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调整自我,必然会产生内心的迷茫,进而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二).缺乏进取意识,工作得过且过.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由于种种原因,实际工作中,有不少教师在工作中却不愿当一个”好士兵”,有”抱残守旧”的思想,认为教师职业很难有大的作为,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工资一样多,这样势必会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时间一长,必将产生职业倦怠.(三).我自身人格因素.做为一个社会人来访问演出,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但是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对于我职业而言,既有共性原因,也有个性差异.有时我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和交流,有时存在着怯懦胆小狭隘等问题,遇到困难不善于排解和沟通,久而久之,职业倦怠也就随之而生了.面对我职业倦怠,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进行预防甚至解除它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正视问题,摆正自己的职业位置.在应对职业倦怠之前,每一个教师都应有明确的态度,认识到所有的职业都会有一定的职业压力,只不过教师职业较为突出贡献罢了.认识到压力及其反应并不是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一种客观规律.二.运用多种方式,适时调整自己.压力就像一股水一样,如果长久地积在那里,一定会出问题,我们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排解.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比如说看书上网散步聊天等,也可以适当地做一些放松练习.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可以充实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可以调整自己的生理心理活动,降低机体的唤醒水平,调节因紧张而紊乱的心理功能.三.学会与他人和社会沟通,使自己融入整个社会.作为社会的一个分子,每个人都有和他人沟通的需要,不妨与家人朋友进行讨论面临的压力和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在他们的帮助下确立更现实的目标,对压力环境进行重新审视,从而增强乐观因素,减少无助感,这对舒缓个人压力和紧张情绪会很有帮助.四.提高业务水平,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面对当前喧嚣与浮躁的社会,作为教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争名利,并且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在业务上,要善于专研,吃透教材,精益求精,用精湛的教学水平让学生折服,培养自己的成就感.在学生管理上,多学习研究教育理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努力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增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工作的正向激励和反馈.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对挫折的抵抗力.因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身体强壮,精力充沛,应付挫折的能力增强,另一方面相对而言减少了暴露于压力情景的时间,使我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来审视自己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体育锻炼也有助于克服自己的无能感,可谓”一石数鸟”.第二篇: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作为一名刚工作满一年的年轻教师,我在这一年中我发现许多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的现象。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倦怠已被视作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职业疾病,普遍发生在各种助人职业的群体中,教师这一职业是高发群体之一。
职业倦怠现象之所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消极性,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和工作表现,并由此影响到个体所在组织的绩效。
倦怠不仅与许多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有关,包括抑郁、易激动、无助和焦虑、失眠、头痛、食欲不佳、胸痛和胃肠问题,而且倦怠还会影响个体的工作。
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会对教师自己及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无论从关注教师身心健康还是从教育事业的角度,都应该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给予充分的关注。
本文以近年来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为依据,综述了国内外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法、内容及研究结果等,对职业倦怠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标签:教师职业倦怠综述一、教师职业倦怠概述职业倦怠(jobburnout国内也称为工作倦怠、工作枯竭等)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柏格(Her-bert·Freudenberger)在研究职业压力时(1974)提出的一个概念。
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召开,职业倦怠从此被视为20世纪80年代的危机和现代生活的疾病。
而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之一。
近三十年来,许多国家的研究对职业倦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1981年Swogger提出: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或组织的压迫感所引反应,是工作者和组织中生产力的关系。
1996年Lee&Ashforth提出:职业倦怠会造成个人工作满意程度降低,减少人对工作的参与,降低个人对组织的成诺,形成个人离职意向提高。
1997年Gonzalez提出:职业倦怠为一种身体上、情感与生理上的耗力状态,身体上长期性的疲倦,感觉无助与无望对于工作、生活或其他人产生负面的观念及态度。
2001年Stanley提出:当组织成员未满足的希望与高度的抱负未能实现时,会形成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论文范文3篇

教师职业倦怠论⽂范⽂3篇教师职业论⽂:⽼师职业倦怠及联系本⽂作者:刘贤敏周炎根刘爱楼傅蕴男⼯作单位:南京师范⼤学泰州学院⼩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分析该量表采⽤7点计分法,3分为中数。
本研究中⼩学教师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与⾃我成就感3个维度上的平均分为3.73、3.64、3.53,均超过中值,显⽰⼩学教师已存在明显的职业倦怠。
进⼀步分析表明,不同性别的⼩学教师职业倦怠差异不显著,不同年龄的⼩学教师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与⾃我成就感3个维度上差异均达到显著⽔平,有统计学意义。
⼩学教师⼯作投⼊状况分析该量表3为中值,⼩学教师在热情、奉献、专注3个维度上的平均分为3.63、3.97、3.56,说明⼩学教师⼯作投⼊超过平均⽔平。
进⼀步分析发现,不同性别的⼩学教师⼯作投⼊差异不显著,不同年龄的⼩学教师在热情、奉献、专注3个维度上差异均达到显著⽔平,有统计学意义。
⼩学教师职业倦怠对⼯作投⼊预测⼒的回归分析以热情、奉献和专注为⾃变量,分别以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我成就感为因变量进⾏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作投⼊的热情、奉献和专注维度与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维度、⾃我成就感维度、去个性化维度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差异,进⼊回归⽅程。
本研究表明,⼩学教师职业倦怠已经凸显,3个维度中情绪衰竭维度得分最⾼,这与以往的研究⼀致[4,6]。
⼩学教师对学⽣有明显的冷淡和疏远,应该引起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的重视。
有些研究认为,男性教师由于社会压⼒和性别⾓⾊的原因,职业倦怠⾼于⼥性教师[8-9]。
在本研究中,并未发现男性教师与⼥性教师职业倦怠的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学教师中⼤部分是⼥性教师,他们承担的压⼒并不少于男性教师,情绪负荷较⼤,相应地情绪衰竭⽔平也⽐较⾼。
研究发现,⼩学教师⼯作投⼊没有性别差异,这与以往研究结果⼀致[10]。
不同年龄的⼩学教师⼯作投⼊差异显著,但得分并未发现呈“波浪型”趋势,这可能与年龄阶段划分不同有关。
⼩学教师职业倦怠与⼯作投⼊的相关分析显⽰,职业倦怠与⼯作投⼊关系密切,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维度与⼯作投⼊的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我成就感维度与⼯作投⼊的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
本科毕业设计--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报告一、前言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小学教师作为社会的特定群体,正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流行病,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以及生活。
小学教师是教师队伍中重要的师资力量,作为学生的启蒙教师,面对的是刚从父母羽翼下蹒跚走出的独生子女,他们在承受着多重角色压力的状态下兼顾一位新世纪教师的职责,往往力不从心。
根据曲铁华进行的调查,在珠江三角洲,“26.3%的教师表示,如果能获得其它行业的职业,即使工资比现职低,他们也愿意放弃教师职业;如果能获得相等的工资,有35.5%的教师愿意转行;如果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则有51.9%的教师会离开讲台。
”就富阳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而言,富阳市教研网2008年公布其调研结果,在接受调查的小学教师中,60.38%表现出了倦怠状态,其中44.11%和14.13%处于轻度和中度倦怠状态,2.14%的教师处于高度倦怠状态。
这些数字表明,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令人担忧。
如果不积极了解这一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那么必然对我国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到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
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一问题,本人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梳理和总结。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基本上从以下四大方面展开:(一)职业倦怠研究综述;(二)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三)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四)基于文献的认识。
二、职业倦怠研究综述(一)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1.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职业倦怠的有关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1974年,弗登伯格Freudenberger 首次提出并界定了“职业倦怠” burnout 这一概念,并首次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的情感付出和高强度的压力下而导致的身心耗竭状态。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倦怠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幼儿教师也不例外。
根据研究表明,幼儿教师倦怠现象的确存在,且有较高的发生率。
自2014年以来,来自国内和国外的一些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的有关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他们研究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社会人际因素和机构相关因素。
通过介入研究和相关的文献,学者们发现了改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有效措施,如加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提升咨询和支持服务,建立职业发展机制等。
同时,学者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做法,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并提出更多有效的解决方案。
职业倦怠论文5则范文

职业倦怠论文5则范文第一篇:职业倦怠论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的职业倦怠应对措施研究摘要本文首先从职业倦怠的含义及表现、起因和危害入手来解释职业倦怠。
其次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分析职业倦怠的应对措施。
最后,提出加强职业倦怠人力资源研究的现实意义。
前言在充满市场竞争的现代社会中,职业倦怠已成为一普遍问题。
它引发员工工作态度消极、工作效率降低、缺勤率和离职率增加,从而大大地影响组织的绩效,日益引起管理者的关注。
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出发分析职业倦怠并提出应对措施,希望可以给现代的企业管理提供一点帮助,同时也期待能够引起人们对于职业倦怠的关注。
正文一、职业倦怠(一)职业倦怠的含义及表现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此后大量学者进入这一领域进行研究。
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1.情感衰竭: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
2.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度申请等。
3.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①。
经受职业倦怠的员工一般表现出五个方面的症状:身体上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和疾病;智力下降注意力降低;社会方面表现出对一切丧失兴趣,与周围人的关系危机重重;情绪低落,容易变得偏执和猜忌;精神方面易出现恐惧、焦虑、冷漠甚至精神分裂。
(二)职业倦怠的成因Maslach和Leiter于1997年提出了职业倦怠的工作匹配理论。
他们认为,员工与工作在以下六方面越不匹配,就越容易出现职业倦怠②。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联合国内众多媒体启动的“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显示工作倦怠的原因有以下16项:在工作中,不能获得提升;所从事的工作不具有挑战性;工作负担太重;好好工作,却比一定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工作中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组织不够能公平;对单位内的沟通状况不满意;分工不是很明确;与家人的关系的不融洽也是工作倦怠的直接原因之一;单位不能为其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A 型性格更有可能出现职业倦怠;自己提出的一些好的想法与建议不能得到领导的重视;工作方面的人际关系很伤脑筋;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各类要求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③。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近年我国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自20世纪七十年代起,受到西方职业倦怠概念影响,我国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以高等院校教师为代表的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尤为严重,针对这一现状,许多专家就出现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造成的影响、以及解决的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就对我国近年来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文献做个综述。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感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佛登伯格就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一概念,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在体力、精力、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衰竭的状态。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日益严重,这一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因而,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也就毫无争议的被提上了当代教育的研究日程,现就对近年来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文献作如下综述。
1.对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1.1文献检索的范围和方法使用“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对1994年~2012年期刊论文进行检索。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的文献类为“教育与社会科学类”,使用“主题”为检索项,先以关键词“职业倦怠”进行检索,然后在结果中分别以“教师职业倦怠”和“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为关键词再检索。
1.2检索结果及文献分布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共检索到126篇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论文,该126篇均论述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
1.2.1时间分布:见下表自2003年起,有关于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论文就已经出现,其中2007-2012年5年来发表的学术论文占论文总数的84%,可见关于高扥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并在近年形成热点。
1.2.2 作者地域分布:北京6,天津7,上海4,重庆7,黑龙江8,吉林4,辽宁6,内蒙古0,河北8,山西5,陕西4,河南7,安徽0,江苏2,浙江6,湖北8,湖南5,江西4,福建3,山东6,甘肃1,宁夏4,新疆1,青海0,西藏0,四川7,贵州1,云南8,海南0,广东4,广西01.2.3 国内外分布:126篇均是研究我国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论文,未见一篇介绍国外情况的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感现状探究及分析自从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加凸显了它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教师的职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校改革的深化对教师发展带来的压力,加之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教师全面能力的要求,高校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2004年12月,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
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全国72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94.6%的教师感到有精神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
另有人对黑龙江省三所中学的教师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有半数以上(52.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或极大(注:转引自徐长江《中学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6期,第120—123页。
)。
教师的职业倦怠造成了对自身、学生及教育发展的危害,所以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职业倦怠问题分析势在必行。
1、“职业倦怠”的界定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
“burnout” 一词在一般的字典中指失败、耗尽、精疲力竭。
自从弗登伯格提出这个概念后,它被专门用以说明助人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
马斯拉池(Maslach)是首批系统研究助人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学者之一。
她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
那些人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顾客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败感。
皮特斯(Peters)在1981年将职业倦怠定义为“燃尽或耗竭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其主要特征为:疲乏、冷漠、理想幻灭、沮丧,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适应的能量。
”尽管上述有关职业倦怠的定义彼此不一,但我们仍可发现其共同之处,即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
2、“教师职业倦怠”2.1“教师职业倦怠”内涵教师职业倦怠内涵是指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教师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也有说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应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对工作任务的退缩、畏难、情感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等。
它会使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育工作,在内心对教育产生厌烦并感到心力交瘁,从而导致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2.2“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近年来,国际上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已延伸到教学领域。
大多数学者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已达成以下一些共识,即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
并且认为,教师在经历职业倦怠时有以下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1)、长期的情绪上的倦怠感。
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常常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容忍度低。
并且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无助感,且对诸如早晨必须起床上班等事情表现出恐惧或沮丧。
有时还会感到无聊,空虚,觉得自己无法给他人以任何东西,并对生活冷漠,悲观。
情绪上处于疲惫状态的教师对学生也会发展一种消极、乖戾甚至讥讽的态度。
2)、人格的解体。
教师人格的解体的表现之一就是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将学生视为没有感情的事物;用带有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他们;用标签式语言来描述个体学生。
不仅如此,对同事也常常持多疑妄想的态度。
3)、较低的成就感。
教师们开始感觉到在他们的工作中不再有什么值得去做。
教师进入教师职业原本希望能够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当教师们感觉他们无法给学生的生活带来更大变化,而他们的职业所带来的诸如金钱、社会认可等回报也少之又少时,很多教师就产生了较强的自卑感。
他们与同期毕业进机关的同学相比,觉得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相差甚远;与下海成“大款”的昔日同学相比,更觉得寒酸。
当较低的成就感与前两种职业倦怠的感觉混合在一起时,它们就会大大减少教师工作的驱动力,这时失败就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学家将之称为“学者型的无力感”。
2.3 “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不仅仅涉及教育教学工作,这种倦怠感还会蔓延到教师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
1)、个体方面美国研究人员格林娜尔格(Greenaerg)在1980年的报告中指出;所有病人的70%是导因于与压力有关的疾病。
而美国学者麦克林1991年的研究则表明,在美国已有两千五百万人有过度紧张的现象。
过度紧张与工作压力有密切关系,而因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所导致的职业倦怠,已在相当程度上为个体带来了生理上的疾患,不仅如此,它也对个体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职业倦怠不仅易使教师个体陷入身心耗竭的深渊,而且也会影响其与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家庭冲突的现象随之增加。
有研究显示:职业倦怠教师的家庭冲突比较高(Sakharov & Farber, 1983)。
2)、教学方面学校是一个组织系统,教师的倦怠会导致行政效率的降低与人事变动的增加。
教师的职业倦怠会使教师减少对教学工作的信心与热情,进而师资流失现象将会日益严重。
据英国《卫报》最近一项民意测验显示,因工作压力过大而厌倦了教学职业,英格兰有一半的教师在未来的10年里将辞职,这给布莱尔首相决心提高教育质量的计划蒙上了阴影。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倦怠会导致教学品质的低劣。
教师工作士气低落,无心也无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势必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纪律问题也因而增多。
而近年来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暴力事件增多,也与此有关。
可见,教师的倦怠已对教育环境产生了消极影响。
因此,美国学者德沃肯(Dworkin,1987年)慨叹:“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
”3)、社会方面职业倦怠使人力资源遭受损失,制造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增加社会对医药和支持性服务系统,如心理咨询、精神科医疗等的依赖。
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无法胜任工作,人力资源的流失也将对政治、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
对于造成社会的上述不良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同样不可能例外,同时,这种影响还将更加深远。
因为教育是千秋大业,所以教师倦怠的影响不在一时、一人。
2.4“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并不是一朝一夕或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教师在工作中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组织、家长和自身等多方面的压力:表 1.→→→Education, Sikulan Editor, Macmillan, 1996,第54页。
)1)、社会因素世界上的多数国家都对他们的教育持有很高期望。
尽管不同文化间的历史传统、组织结构、社会价值观等相异,然而对于教育的期望却存在着诸多的一致。
教师被期望于向学生灌输价值观,教授基本的与较高水平的思维技巧,培育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鼓励学生同心协力以实现既定目标。
并且,人们视教育为社会经济成长与发展的关键,这些都给教师带来了额外的压力。
尽管大多数社会都对教育的作为持有较高的期待,然而教师们认识到用以完成此项任务的资源却是极其有限的。
2)、学校组织因素首先,学校的管理和条件对教师各方面工作的影响都非常大。
由于学校管理不当而引起的与教师直接有关的问题有:教师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工作量超负荷或不足、时间被占用、缺乏自主权、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因个人评估标准不明确而造成失误等等。
许多学者经过调查发现这些问题确实存在,而且还导致教师职业压力的产生。
美国学者法伯对市郊学校教师的调查显示,教师抱怨最多的是连续不断的书面工作,不成功的行政会议及极少的提高教学的机会。
特拉弗斯和库珀对英国教师进行全国性调查表明“学校的管理和结构”(包括决策时无参与权、缺少校长的支持、没有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学校的等级性等因素)“教师角色模糊”(包括对自己责任的范围和程度不明确等因素)是压力的主要来源。
至于学校条件差会给教师带来压力这是不言而喻的。
班级规模大、师生比例小、设备落后等实际问题困扰着大多数国家的教师。
3)、学生因素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NEA)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3/4教师认为纪律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管教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因素(Sharknarov &Farber,1983)。
弗瑞德曼与法伯在1992年的报告中指出,学生的品行不端,对事情漠不关心,对学习资料缺乏热情,这些都易使教师产生倦怠。
4)、教师自身因素如果把教师职业压力中的“教师”当成是中心词,那么可以把上述社会和学校的因素当成是外在因素,而把个人的因素当成是内在因素。
教师职业压力源的内部因素主要有教师的自我期望值、能力素质和感受力。
首先,教师过高的期望。
克拉克等人发现自我期望值高是压力最主要来源之一,美国大学教师也认为“强加于自己的高期望值”是主要压力源之一。
可见,自我期望值越高,与现实的冲突越激烈,则产生的压力也越大。
其次,教师过低的能力素质。
考克斯等人提及的因素“事业的发展”、“没有安全感”及前面提到的教师作出努力就有可能解决的问题都与教师的能力素质差有关。
郭尔德斯坦把教师有可能解决的问题看成是压力来源的内在因素,不能解决的问题当成是其外在因素。
这其实强调了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性。
再次,教师过强的感受力。
教师是否感到有压力及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感受力。
费希尔(S.Fisher)所言“心理状态和结构决定压力的存在与消逝”指出教师对压力感知的重要性。
2.5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因为形成教师倦怠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所以克服和摆脱教师心理倦怠的途径与方法也应是多方面。
其主要有:(1)以教师发展阶段论透视教师职业倦怠,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以支援与协助。
教师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纵贯整个职业生涯的历程。
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教师在历经职前、入职、在职以及离职的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所呈现的阶段性发展规律作了具体的描述与精当的分析,由此产生了异彩纷呈的教师发展阶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