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合集下载

人类活动是否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辩论辩题

人类活动是否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辩论辩题

人类活动是否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辩论辩题正方观点:人类活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人类活动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这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过去的200年中增加了约70%,其中二氧化碳是主要成分。

而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来自人类活动,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等。

这些活动大量消耗化石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不断上升。

其次,人类活动还导致了大量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变化,这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氧气。

但是,由于人类活动,全球森林面积不断减少,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无法被吸收,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最后,人类活动还导致了大量的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碳酸盐。

但是,由于人类活动,海洋中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无法被吸收,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因此,人类活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森林和海洋,以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反方观点:人类活动并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原因不仅仅是人类活动。

首先,全球气候变化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自然因素也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太阳活动、地球自转、地球轨道变化等都可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其次,温室气体排放并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温室气体排放只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方面。

如果我们只关注温室气体排放,那么我们会忽略其他可能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因素。

例如,太阳活动和地球自转也会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这些因素并不是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自然灾害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的例子

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的例子

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的例子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下面列举了十个例子,展示了人类活动如何对气候产生影响。

1. 工业化和能源消耗:工业化进程导致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

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积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2. 交通运输:汽车、飞机和船只的使用也产生大量温室气体排放。

特别是航空业和海运业,它们的排放量在过去几十年里迅速增加。

3. 砍伐森林: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储存库之一,但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了碳排放的增加。

同时,森林的砍伐也破坏了生态系统,影响了气候的稳定性。

4. 农业活动:农业产生大量的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

特别是大规模畜牧业,它们的排放量很大,对气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垃圾处理: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气体对温室效应的贡献非常大。

垃圾填埋场和垃圾焚烧是主要的甲烷排放源。

6. 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开发,导致森林和湿地的破坏。

这些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无法继续吸收和储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浓度。

7. 水资源开发:大规模的水库建设和水资源开发改变了自然河流和湖泊的水循环,对气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活动可能导致干旱或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

8. 渔业活动: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气候产生了影响。

海洋生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导致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积累加剧。

9.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中大量的建筑和道路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

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这可能导致更频繁的高温事件。

10. 大气污染物排放:工业和交通活动产生大量的大气污染物,如颗粒物、硫化物和氮氧化物。

这些污染物不仅对人类健康有害,还对气候产生了影响,影响了气候系统的稳定性。

这些例子说明了人类活动如何对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

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利用资源,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气候变迁,探寻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变迁,探寻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变迁,探寻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引言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不仅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对生态系统和地球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自然因素对气候变化有一定的作用,但人类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这一过程。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各个要素。

气候变迁的背景气候变化是指长期的气候特征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天气模式和温度等气候要素的异常。

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包括全球气温的升高、降水模式的改变、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等。

科学界普遍认为,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导致地球表面的能量平衡被干扰。

温室效应与人类活动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并重新辐射地球表面的辐射,使地球保持温暖。

常见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二氮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温室气体的浓度也在急剧上升,加强了温室效应,进一步导致气候变化。

工业革命与温室气体排放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引发巨大变革的一段时期,也是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关键时刻。

随着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中,引发了温室效应的加剧。

森林砍伐与二氧化碳排放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储存库之一,但人类活动中的森林砍伐导致了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

通过砍伐森林来获取木材和建筑材料,不仅降低了碳的吸收能力,还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剧了温室效应。

化石燃料与温室气体排放使用化石燃料是当代人类社会最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然而,燃烧化石燃料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头之一。

燃煤与二氧化碳排放燃煤电厂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煤炭中含有丰富的碳元素,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全球范围内大量的燃煤行为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加剧了温室效应。

石油与甲烷排放石油的开采和利用也对温室气体排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石油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气体是温室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类是地球上最具有智慧的生物之一,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退化和污染等。

本文将探讨这些影响并寻求解决办法。

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温室气体的排放上。

工业化进程、能源消耗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导致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释放到大气中。

这些气体在大气中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地球吸收更多的太阳能量,使得地球温度上升。

气候变暖带来的问题包括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生态系统受损等。

二、生物多样性丧失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是不可忽视的。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湿地开发以及过度捕捞等行为,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不仅使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威胁,也会影响农业、药物发现和生态旅游等诸多领域的发展。

三、土地退化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主要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和土地污染。

大规模的农业耕作和过度的放牧行为,使得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地易于受到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威胁。

工业污染、化学品使用以及废弃物的不当处置导致土壤受到污染,使得土地无法继续支撑丰富的生态系统。

四、污染人类活动所带来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

大气污染导致空气质量下降,进而对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水体污染使得水资源变得稀缺,同时也影响了水中的生物。

土壤污染会污染作物和饮用水,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疾病构成威胁。

解决方案: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发展清洁能源、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以及加强环境监管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遏制气候变化的加剧。

2. 保护生物多样性。

建立自然保护区、推动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和渔业管理,以及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有助于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3. 实施土壤保护措施。

推广可持续的农业和林业管理方式,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同时加强土壤污染的监测与治理。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而人类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

工业化进程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些气体在大气中形成了“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

据科学家的研究,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导致近年来全球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还体现在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方面。

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汇之一,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然而,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了森林面积的减少,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加剧了温室效应。

此外,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还表现在能源消耗和化石燃料的使用方面。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而大部分能源仍然依赖于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

这些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问题。

那么,如何应对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呢?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温室气体的减排工作。

这包括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取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等。

同时,促进森林保护和恢复,减少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变化,以增加碳汇的容量。

其次,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制定更加严格的减排目标和措施,共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同时,发达国家应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此外,个人行动也非常重要。

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减少能源的浪费,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如骑自行车、步行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同时,也可以通过参与环保组织、倡导环保意识等方式,推动社会的环保发展。

总之,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初中地理教案:气候与人类活动互动关系

初中地理教案:气候与人类活动互动关系

初中地理教案:气候与人类活动互动关系一、气候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概述气候是地球表面上长期大气变化的总和,它对人类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类在各种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与气候相互互动,这种互动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理分布。

本文将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气候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1. 工业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成为了当今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

燃烧化石燃料和森林的砍伐等人类活动导致了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大量释放,进而加剧了地球的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

例如,工业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碳以及交通运输的尾气中的温室气体,使得地球温度逐渐上升,进而引发了气候变化。

2. 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人口的增加,大量的土地被开发和使用。

城市的建设及其周边地区的灌溉和耕种等活动改变了土地的物理特性和自然水循环,进而对气候产生影响。

城市中的高楼大厦、水泥路面、人口密集等因素影响了气温和风向。

而农业活动也改变了土地的植被覆盖和蒸腾作用,进一步影响了降水和气温的分布。

这些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和一些地区的干旱或水资源紧缺。

3. 污染物的排放和大气变化工业和交通尾气中的颗粒物和气溶胶等污染物不仅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还对气候产生了影响。

这些污染物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降低了地表的日照量,从而造成了一些地区的遮阳效应。

此外,这些污染物还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云的凝结核,改变了云的性质和降水过程。

这些影响共同作用导致了气候变化的复杂性。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 农业和食物生产气候对农业和食物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象条件直接影响着作物种植和生长的情况,如温度、降水和光照等。

气候变化会改变农田的水资源和土壤湿度,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进而影响人类的粮食供应。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无意识的影响,即在人类活动中对气候产生的副作用;一种是为了某种目的,采取一定的措施,故意识地改变气候条件。

在现阶段,以第一种影响占绝对优势,而这种影响以以下三方面表现得最为显著,即①在工农业生产中排放至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和各种污染物质,改变大气的化学组成;②在农牧业发展和其它活动中改变下垫面的性质,如破坏森林和草原植被,海洋石油污染等等;③在城市中的城市气候效应。

自世界工业革命后的200 年间,随着人口的剧增,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人类活动对气候的这种不利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必须加强研究力度,采取措施,故意识地规划和控制各种影响环境温和候的人类活动,使之向有利于改善气候条件的方向发展。

(一)改变大气化学组成与气候效应工农业生产排入大量废气、微尘等污染物质进入大气,主要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比二氮(N2O)和氟氯烃化合物(CFCS)等。

据确凿的观测事实证明,近数十年来大气中这些气体的含量都在急剧增加,而平流层的臭氧O3。

总量则明显下降。

如前所述,这些气体都具有明显的温室效应,在波长9500 毫微米(p m)及12500-17000p m 有两个强的吸收带,这就是O3 及CO2 的吸收带。

特殊是CO2 的吸收带,吸收了大约70-90%的红外长波辐射。

地气系统向外长波辐射主要集中在7000-13000p m 波长范围内,这个波段被称为大气窗。

上述CH4 、N2O、CFCS 等气体在此大气窗内均各有其吸收带,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增加必然对气候变比起着重要作用。

大气中CO2 浓度在工业化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大致稳定在约(280±10)³10-3ml/L,但在近几十年来增长速度甚快,至1990 年已增至345³10-3ml/L ,90 年代以后,增长速大。

图8 ²14(图略) 给出美国哈威夷马纳洛亚站(Mauna Loa) 1959-1993 年实测值的逐年变化。

从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说明

从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说明

从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说明1、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正面影响第一、人类植树造林,可以改变空气湿度,增加有效降水;第二,建造人工湖泊,跨流域调水,可以帮助气候干旱地区变得湿润~等等吧~~2、人类活动是怎样影响气候的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先要明白什么是温室效应。

大约在30多年前,我国北方在冬天是很少吃到新鲜蔬菜的。

然而,现在不同了,无论冬夏,人们都能吃到品种繁多的新鲜蔬菜,还能欣赏到盛开的鲜花。

这些蔬菜和鲜花怎样度过严寒的冬季呢?这就是利用了温室效应。

人们用玻璃盖成房子,或用透明的塑料薄膜做成大棚,太阳光(短波辐射)可以射进室内或棚内,室内或棚内的空气被“晒”得温度增高后无法与外界流通(它向外的辐射是短波辐射,无法穿过玻璃或薄膜),因而室内或棚内的温度会逐渐增高。

这就是温室效应。

北方冬季的蔬菜和鲜花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温暖如春的人造气候里生长的。

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沼气等所起的作用与玻璃和塑料薄膜类似,但也有区别。

来自太阳的质量将地球表面加热,地球同时向外辐射同等的能量。

如果没有大气,地球将像月球一样寒冷。

但地球有大气,其中的水蒸气强烈吸收波长在4~7微米之间的辐射,二氧化碳吸收13~19微米之间的辐射,这几部分辐射留在了接近地面的大气层中,通过复杂的过程,辐射转化为热量,使气温升高。

而其余的波长在7~13微米的占70%的辐射进入到了宇宙空间。

7~13微米之间的辐射被称为地球大气的“窗口”。

地球从诞生那天起就存在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所以也存在温室效应。

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的平均温度会只有-17℃,比现在的15℃低32℃。

金星和火星也存在温室效应。

由于温室效应,金星的温度由-46℃升到了477℃,火星的温度由-57℃升到了-47℃。

最近100年来,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加剧了温室效应。

并且,人类在大工业生产中排放的氯氟烃、甲烷、一氧化碳和臭氧等还吸收波长在7~13微米之间的辐射,堵住了“窗口”,这些都是加剧温室效应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无意识的影响,即在人类活动中对气候产生的副作用;一种是为了某种目的,采取一定的措施,有意识地改变气候条件。

在现阶段,以第一种影响占绝对优势,而这种影响以以下三方面表现得最为显著,即①在工农业生产中排放至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和各种污染物质,改变大气的化学组成;②在农牧业发展和其它活动中改变下垫面的性质,如破坏森林和草原植被,海洋石油污染等等;③在城市中的城市气候效应。

自世界工业革命后的200年间,随着人口的剧增,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人类活动对气候的这种不利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必须加强研究力度,采取措施,有意识地规划和控制各种影响环境和气候的人类活动,使之向有利于改善气候条件的方向发展。

(一)改变大气化学组成与气候效应工农业生产排入大量废气、微尘等污染物质进入大气,主要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比二氮(N2O)和氟氯烃化合物(CFCS)等。

据确凿的观测事实证明,近数十年来大气中这些气体的含量都在急剧增加,而平流层的臭氧O3。

总量则明显下降。

如前所述,这些气体都具有明显的温室效应,在波长9500毫微米(μm)及12500-17000μm有两个强的吸收带,这就是O3及CO2的吸收带。

特别是CO2的吸收带,吸收了大约70-90%的红外长波辐射。

地气系统向外长波辐射主要集中在7000-13000μm波长范围内,这个波段被称为大气窗。

上述CH4、N2O、CFCS等气体在此大气窗内均各有其吸收带,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增加必然对气候变比起着重要作用。

大气中CO2浓度在工业化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大致稳定在约(280±10)×10-3ml/L,但在近几十年来增长速度甚快,至1990年已增至345×10-3ml/L,90年代以后,增长速大。

图8·14(图略)给出美国哈威夷马纳洛亚站(Mauna Loa)1959-1993年实测值的逐年变化。

大气中CO2浓度急剧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大量砍伐森林所造成的。

据研究排放入大气中的CO2有一部分(约有50%上下)为海洋所吸收,另有一部分被森林吸收变成固态生物体,贮存于自然界,但由于目前森林大量被毁,致使森林不但减少了对大气中CO2的吸收,而且由于被毁森林的燃烧和腐烂,更增加大量的CO2排放至大气中。

目前,对未来CO2的增加有多种不同的估计,如按现在CO2的排放水平计算,在2025年大气中CO2浓度为4.25×10-3mL/L为工业化前的1.55倍。

甲烷(CH4沼气)是另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

它主要由水稻田、反刍动物、沼泽地和生物体的燃烧而排放入大气。

在距今200年以前直到11万年前,CH4含量均稳定于0.75-0.80×10-3mL/L.近年来增长很快。

1950年CH4含量已增加到1.25×10-3mL/L,1990年为1.72×10-3mL/L。

Dlugokencky等根据全球23个陆地定点测站和太平洋上14个不同纬度的船舶观测站观测记录,估算出近10年来全球逐年CH4在大气中混合比(M)的变化值如图8·15(图略)所示。

根据目前增长率外延,大气中CH4含量将在公元2000年达2.0×10-3mL/L,2030年和2050年分别达2.34至2.50×10-3mL/L。

一氧化二氮(N2O)向大气排放量与农田面积增加和施放氮肥有关。

平流层超音速飞行也可产生N2O。

在工业化前大气中N2O含量约为2.85×10-3mL/L。

1985年和1990年分别增加到3.05×10-3mL/L和3.10×10-3mL/L。

考虑今后排放,预计到2030年大气中N2O含量可能增加到3.50×10-3-4.50×10-3mL/L之间,N2O除了引起全球增暖外,还可通过光化学作用在平流层引起臭平氧O3离解,破坏臭氧层。

氟氯烃化合物(CFCS)是制冷工业(如冰箱)、喷雾剂和发泡剂中的主要原料。

此族的某些化合物如氟里昂11(CCl2F,CFC11)和氟里昂12(CCl2F2,CFC12)是具有强烈增温效应的温室气体。

近年来还认为它是破坏平流层臭氧的主要因子,因而限制CFC11和CFC12生产巳成为国际上突出的问题。

在制冷工业发展前,大气中本没有这种气体成分。

CFC11在1945年、CFC12往存在1935年开始有工业排放。

到1980年,对流层低层CFC11含量约为168×10-3mL/L而CFC12为285×10-3mL/L,到1990年则分别增至280×10-3mL/L和484×10-3mL/L,其增长是十分迅速的。

图8·16(图略)给出CFC12近数十年来的变化形势,其未来含量的变化取决于今后的限制情况。

根据专门的观测和计算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的浓度年增量和在大气中衰变的时间如表8·7(图略)所示。

可见除CO2外,其它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皆极微,所以称为微量气体。

但它们的增温效应极强,而且年增量大,在大气中衰变时间长,其影响甚巨。

臭氧(O3)也是一种温室气体,它受自然因子(太阳辐射中紫外辐射对高层大气氧分子进行光化学作用而生成)影响而产生,但受人类活动排放的气体破坏,如氟氯烃化合物、卤化烷化合物、N2O和CH4、CO均可破坏臭氧。

其中以CFC11、CFC12起主要作用,其次是N2O。

图8·17(图略)是各气候带纬向平均臭氧总量距平值的年际变比(196-1985年,由图可见,自80年代初期以后,臭氧量急剧减少,以南极为例,最低值达-15%,北极为-5%以上,从全球而言,正常情况下振荡应在土2%之间,据1987年实测,这一年达-4%以上。

从60°N-60°S间臭氧总量自1978年以来已由平均为300多普生单位减少到1987年290单位以下,亦即减少了3-4%。

从垂直变化而言,以15-20km高空减少最多,对流层低层略有增加。

南极臭氧减少最为突出,在南极中心附近形成一个极小区,称为“南极臭氧洞”。

自1979年到1987年,臭氧极小中心最低值由270单位降到150单位,小于240单位的面积在不断扩大,表明南极臭氧洞在不断加强和扩大。

在1988年其O3总量虽曾有所回升,但到1989年南极臭氧洞又有所扩大。

1994年10月4日世界气象组织发表的研究报告表明,南极洲3/4的陆地和附近海面上空的臭氧已比十年前减少了65%还要多一些①。

但有资料表明对流层的臭氧却稍有增加。

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会造成气候变暖和海平面抬高。

根据目前最可靠的观测值的综合,自1885以来直到1985年间的100年中,全球气温已增加0.6-0.9℃。

图8·10(图略)中点出了1860年到1985年实际的气温变化(对于1985年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差值),表明全球增暖的趋势也是0.8℃左右。

1985年以后全球地面气温仍在继续增加,多数学者认为是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

图中列出三种不同情况温室气体的排放所产生的增温效应,从气候模式计算结果还表明此种增暖是极地大于赤道,冬季大于夏季。

全球气温升高的同时,海水温度也随之增加,这将使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升高。

再加上由于极地增暖剧烈,当大气中CO2浓度加倍后会造成极冰融化而冰界向极地萎缩,融化的水量会造成海平面抬升。

实际观测资料证明,自1880年以来直到1980年,全球海平面在百年中已抬高了10-12cm。

据计算,在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1985年排放标准情况下,全球海平面将以5.5cm/10a速度而抬高,到2030年海平面会比1985年增加20cm,2050年增加34cm,若排放不加控制,到2030年,海平面就会比1985年抬升60cm,2050年抬升150cm。

温室气体增加对降水和全球生态系统都有一定影响。

据气候模式计算,当大气中CO2含量加倍后,就全球讲,降水量年总量将增加7-11%,但各纬度变化不一。

从总的看来,高纬度因变暖而降水增加,中纬度则因变暖后副热带干旱带北移而变干旱,副热带地区降水有所增加,低纬度因变暖而对流加强,因此降水增加。

就全球生态系统而言,因人类活动引起的增暖会导致在高纬度冰冻的苔原部分解冻,森林北界会更向极地方向发展。

在中纬度将会变干,某些喜湿润温暖的森林和生物群落将逐渐被目前在副热带听见的生物群落所替代、根据预测,CO2加倍后,全球沙漠将扩大3%,林区减少11%,草地扩大11%,这是中纬度的陆地趋于干旱造成的。

温室气体中臭氧层的破坏对主态和人体健康影响甚大。

臭氧减少,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辐射增加。

大气中臭氧总量若减少1%,到达地面的紫外辐射会增加2%,此种紫外辐射会破坏核糖核酸(DNA)以改变遗传信息及破坏蛋白质,能杀死10m水深内的单细胞海洋浮游生物、减低渔产,以及破坏森林,减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削弱人体免疫力、损害眼睛、增加皮肤癌等疾病。

此外,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出来的气体中还有大量硫化物、氮比物和人为尘埃,它们能造成大气污染,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酸雨”,能使森林、鱼类、农作物及建筑物蒙受严重损失。

大气中微尘的迅速增加会减弱日射,影响气温、云量(微尘中有吸湿性核)和降水。

(二)改变下垫面性质与气候效应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的自然性质是多方面的,目前最突出的是破坏森林、坡地、干旱地的植被及造成海洋石油污染等。

森林是一种特殊的下垫面,它除了影响大气中CO2的含量以外,还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森林气候,而且能够影响附近相当大范围地区的气候条件。

森林林冠能大量吸收太阳入射辐射,用以促进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使其本身气温增高不多,林下地表在白天因林冠的阻挡,透入太阳辐射不多,气温不会急剧升高,夜晚因有林冠的保护,有效辐射不强,所以气温不易降低。

因此林内气温日(年)较差比林外裸露地区小,气温的大陆度明显减弱。

森林树冠可以截留降水,林下的疏松腐植质层及枯枝落叶层可以蓄水,减少降雨后的地表径流量,因此森林可称为“绿色蓄水库”。

雨水缓缓渗透入土壤中使土壤湿度增大,可供蒸发的水分增多,再加上森林的蒸腾作用,导致森林中的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都比林外裸地为大。

森林可以增加降水量,当气流流经林冠时,因受到森林的阻障和磨擦,有强迫气流的上升作用,并导致湍流加强,加上林区空气湿度大,凝结高度低,因此森林地区降水机会比空旷地多,雨量亦较大。

据实测资料,森林区空气湿度可比无林区高15-25%,年降水量可增加6-10%。

森林有减低风速的作用,当风吹向森林时,在森林的迎风面,距森林100m 左右的地方,风速就发生变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