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寒 潮 学案 答案
学案3:6.1气象灾害

第一节气象灾害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1.运用资料,说明水文灾害、气象灾害成灾的原因及分布。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说明水文灾害、气象灾害对人类的主要危害。
(地理实践力)知识梳理一、洪涝灾害1.形成2.分布影响因素(1)气候因素:主要分布于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区、温带气候区。
(2)地形因素:、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3.主要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危害特点:人口越、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5.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二、干旱灾害1.形成2.危害⎩⎪⎨⎪⎧农作物大量减产影响畜牧业,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3.主要分布(1)世界分布: 、亚洲和 的内陆地区。
(2)我国分布:东部季风区⎩⎪⎨⎪⎧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最频繁、影响最严重区:华北地区三、台风灾害 1.台风⎩⎪⎨⎪⎧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漩涡。
特点: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频发海域:西北太平洋 2.灾害危害3.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 沿海地区,多发于 季节。
四、寒潮灾害1.成因: 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 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活动特点:北半球 地区的深秋到 时节。
3.危害:⎩⎪⎨⎪⎧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4.对我国影响: 主要的气象灾害;主要发源于蒙古、 地区。
自主诊断(1)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人类活动无关。
( ) (2)旱灾是危害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三节海水的运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达标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海水运动的原理、分类,以及相关特征。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利用海水运动规律开发海洋的主要途径。
(人地协调观)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浪、潮汐和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海浪1.表层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海浪、① 潮汐 、洋流。
2.海浪的主要类型(1)常见海浪:由风力形成。
风速越大,浪高越高,② 能量 越大。
(2)海啸:③ 海底地震 、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引起海水的波动,形成的巨浪。
(3)风暴潮: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的急剧升降。
3.海浪的影响(1)影响人们在海滨及④ 海上 的活动。
(2)热带、温带的沿海地区均可能遭受风暴潮的袭击;海啸和风暴潮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
(3)塑造⑤ 海岸地貌 的主要动力。
减缓海岸侵蚀的措施{工程措施:修建海堤等生物措施:种植海岸防护林等二、潮汐1.定义: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⑥ 涨落 现象。
2.成因: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
3.变化规律{一天中通常有两次海水涨落,白天为潮,夜晚为汐农历每月的⑦‾和⑧‾前后,潮汐现象最为明显初一 十五4.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⑨ 潮间带 采集和养殖、沿海港口建设和航运、潮汐发电等。
三、洋流1.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2.分类(按海水温度){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的洋流3.影响(1)影响海洋⑩ 生物资源 和渔场的分布。
(2)影响海洋航行。
(3)影响海洋污染物的⑪ 扩散 与净化。
◆疑难辨析 暖流水温一定比寒流水温高吗?不一定。
影响水温的因素比较多,有纬度、季节等。
如阿拉斯加暖流流经地区的纬度比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地区的纬度高,所以虽然它是暖流,但它的温度比加利福尼亚寒流的温度低。
2020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5学案:第二章 第三节 中国的海洋灾害

第三节中国的海洋灾害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了解风暴潮的类型,掌握我国风暴潮的时空分布特点、危害及防御措施。
了解风暴潮、灾害性海浪与台风的关系。
了解赤潮的发生原因,掌握我国赤潮的分布及危害。
中国的海洋灾害【自主学习】1.中国海洋灾害的主要类型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等。
2.风暴潮(1)危害程度:居海洋灾害之首,也是我国最主要的海洋灾害。
(2)种类①台风风暴潮a.发生时间: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以8~9月最为集中。
b.特点:来势猛、速度快、破坏力强。
c.发生地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福建、浙江是台风登陆最多的省区,也是台风风暴潮发生次数最多的地区。
②温带气旋风暴潮a.发生时间: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
b.受灾地区:主要集中在渤海和黄海沿岸。
3.灾害性海浪(1)种类:以台风引发的灾害性海浪为主。
(2)危害:翻船、损坏各类船只,造成人员失踪或死亡。
4.海啸灾害发生的频次不多,据记载,平均200年发生一次。
【合作探究】读教材P42图2-3-1,探究下列问题。
(1)在我国,风暴潮一般影响范围和严重影响的地区分别是什么地方?(2)为什么有的地方受风暴潮影响重,有的地方影响轻?提示:(1)一般影响范围:台湾东北部、福建、浙江、上海及江苏南部;严重影响的地区:浙江和福建。
(2)风暴潮由台风引起,台风登陆地区影响重,其他地方影响较轻。
【核心归纳】1.风暴潮的危害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
2.赤潮的定义、成因、危害(1)赤潮的定义:它是海洋中某一种或某几种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海水变色,影响和危害其他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
(2)赤潮发生的主要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赤潮发生的原因: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2.2.5 常见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解读(学案)-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2024高考一轮考点帮2.2.5 常见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解读(学案)【内容解读】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天气系统通常是指引起天气变化和分布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
天气系统是产生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
天气系统的运动和变化导致了气温、湿度、气压和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的不同组合。
各类天气系统都是在一定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发展和演变着的,都反映着一定地区的环境特性。
比如:极区及其周围终年覆盖着冰雪,空气严寒、干燥,这一特有的地理环境成为极区低空冷高压和高空极涡、低槽形成、发展的背景条件。
赤道和低纬地区终年高温、潮湿,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是对流性天气系统产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高纬度是冷、暖气流经常交绥地带,不仅冷暖气团你来我往交替频繁,而且其斜压不稳定,是锋面、气旋系统得以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材主要介绍常见的天气系统:锋和气旋反气旋系统。
教材中的两个题目“锋与天气”和“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在编排上没有逻辑关系,各自独立描述,实际情况是锋、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在较大空间尺度上往往相伴而生。
教材注重某一地点不同时刻的天气变化,忽略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天气现象。
注重了天气现象和天气系统的时间变化,忽略了其空间变化。
【课堂目标】1.知道气团的分类、变化及其在锋系统中的分布2.掌握锋的类型、结构及其控制下的天气(时间)变化3.掌握气旋和反气旋系统的特点、天气及其分布4.掌握气压场中不同气压(天气)系统的解读,解读不同空间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变化一、气团和锋(一)气团1.概念: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2.分类:冷气团和暖气团冷气团和暖气团都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和该气团到达地区的温度相比较而言的,所以不能认为冷气团温度一定低,暖气团温度一定高。
3.锋的形成:冷暖气团相遇的交界地带锋是温带地区重要的天气系统。
部编新语文9 三峡 学案(有答案)

9 三峡 学案【学习目标】1、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的朗读理解能力。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3、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郦道元(466~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今属河北涿鹿)人。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一生好学,博览群书,著述严谨,以《水经注》最著名。
● 背景知识《水经注》是一部记载我国水道的地理书,旧传为汉·桑钦所作,经清代考证,可能是三国时的著作。
原书非常简单,郦道元的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的秀丽山川作了生动的描写,大大丰富了原著内容。
● 基础积累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阙.( )曦.( ) 襄.( ) 溯.( ) 御.( ) 湍.( ) 巘.( ) 漱.( ) 涧.( ) 猿.( ) 啸.( ) 属.( )嶂.( ) 寝.( ) 荇.(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1)朝.发白帝( ) (2)乘奔.御风( )(3)良.多趣味( ) (4)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略无阙处。
通 ,4. 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 ,今义:②或.王命急宣古义: ,今义: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今义:● 文学常识5、《三峡》节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字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学家、 家。
撰《_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_______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整体感知大声朗读课文,思考填空6、文章抓住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的不同景象:夏水,船只阻绝;春冬景美,;秋天,林寒涧肃,凌清哀绝。
作者用笔匠心,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2021-2022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2学案:第五章 第三节 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Word版含答案

第三节 海洋能的开发利用[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海洋能的特点。
2.理解潮汐能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潮汐发电的基本条件。
3.了解波浪能的特点及空间分布规律。
一、海洋能的特点1.类型:①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和盐差能等。
2.特点:总量大、密度小;②可再生;污染小;③时空分布不均。
二、海洋能开发利用前景1.现状⎩⎪⎨⎪⎧进入有用阶段:④潮汐能、波浪能处于争辩和试验阶段:盐差能、⑤温差能和海流能2.潮汐能(1)主要分布区:浅窄的海峡、⑥海湾和⑦河口区域。
(2)潮汐发电的条件:⑧潮差足够大;海岸能够储蓄大量的海水,并可以进行⑨土建施工。
(3)原理:海水涨落潮差的⑩势能→水库把握落差→推动⑪水轮机。
3.波浪能(1)概念: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⑫动能和⑬势能。
(2)优点:在最耗费能源的⑭冬季,可以利用的波浪能量最大;波浪随时可以利用。
(3)缺点:开发利用难度大;造价贵、发电成本⑮高。
(4)分布:主要集中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西风带海区。
(5)过程:⑯受波体吸取波浪能→⑰转换装置产生足够稳定的能量→涡轮机发电。
思维活动1.海洋能与陆地能源相比,有哪些优缺点?答案 海洋能与陆地能源相比,其优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总量巨大、可再生、无污染。
但海洋能也有其劣势,可归纳为:密度小、时空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困难等。
2.是不是全部有潮汐现象的地方都适宜建筑潮汐发电站?为什么?答案 不是。
由于潮汐发电站建设需要肯定的条件,如是否能够产生足够大的潮差;海岸线外形、河口外形是否符合大坝施工的条件;是否利于储蓄大量的海水等。
3.波浪能有何缺点?答案 虽然海面极少安静,波浪随时可以产生,但风力大小和风向总在不断变化,因此波浪能有不稳定的特点,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发电成本较高。
探究点 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潮汐电站发电示意图材料二 1961年,法国在英吉利海峡沿岸的朗斯河口圣马洛城四周建筑了一座潮汐发电站。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学案 湘教版选修5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1.识记我国干旱、洪涝灾害的分布特征;寒潮的特点、入侵路径;台风的移动路径。
2.理解我国旱涝灾害的成因。
3.理解寒潮、台风对我国的危害。
我国的干旱灾害 【自主学习】1.特征出现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
2.形成原因 (1)降水因素降水的季节变化(季节性易旱地区)⎩⎪⎨⎪⎧①长江以南:7、8月份伏旱②华北、东北:春旱和春夏连旱③西南地区:冬春连旱降水的年际变化:降水年际变化大的地区,发生干旱的几率较大。
(2)水资源因素(3)社会经济因素:工农业生产用水量提高。
①耕地复种指数增加,灌溉面积扩大。
②北方冬小麦播种面积增加。
③人口的增加→生活用水量增大;工业发展→工业用水量、需水量增多。
1.我国的四个旱灾中心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提示:华北地区、江淮地区、华南地区及西南地区。
2.我国旱灾最严重的区域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提示:华北平原。
原因:①华北平原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春季降水少,易发生春旱;②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③春季华北地区雨季还未来临,而农耕已经开始,农业用水量大;④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核心归纳】 我国旱灾的类型及成因旱灾类型旱灾成因自然原因人类活动东北、华北地区春旱为主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雨季未到,降水稀少春季正值东北农作物播种期和华北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关键期长江以南伏旱为主7、8月份,雨带北移,该地受副高控制,出现高温晴朗天气,形成“伏旱”作物生长期、水电和城市用水需求量大西南地区冬春连旱为主冬春季,西南气流和北方气流交汇于西南地区的北部、东北部、东部,在那里形成了连续阴雨天气;而该地区处于锋面以西,为旱季无论是该地区东北边缘的低温阴雨天气还是该地区的低温干旱天气,都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很大1.利用谚语理解记忆旱灾的区域特点“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东北夏旱“春雨贵如油”——华北春旱“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长江地区伏旱2.图解我国四大旱灾地区的成灾原因【跟踪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学案3:6.1.2台风与寒潮

课时2 台风与寒潮一、台风灾害1.定义: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级以上。
2.分布(1)世界:海域。
(2)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季节。
3.危害:台风常伴随着等,并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
(1)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通信设施等。
(2)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
(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
二、寒潮灾害1.定义:因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 ℃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分布(1)世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时节,势力强大的甚至可以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2)我国:冬半年发源于地区,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3.危害(1) 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
(2)伴随的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合作探究知识点1 台风灾害问题探究2019年8月10日,第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从浙江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6 级(52米/秒);11日夜间,再次登陆山东,中心附近最大风力9级(23米/秒,热带风暴级)。
截止2019年8月14日10时,“利奇马”共造成中国140万人受灾,57人死亡(其中浙江45人,安徽5人,山东5人,江苏1人,台湾1人),失踪14人(浙江3人,安徽4人,山东7人),20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直接经济损失537.2亿元人民币。
据此探究以下问题:(1)分析台风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衡量台风的强度大小?(2)台风会造成哪些危害?典例剖析例题 1 下图为某台风由台湾岛东部向西偏北方向移动路径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当台风中心正由西海岸中部的乙点附近出海时,甲、乙、丙、丁四处海岸,受风暴潮危害最大的是(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2)该台风移动到闽、赣交界处减弱为热带低压,其对安徽长江沿江平原的影响主要是( )A.狂风毁坏大量房屋B.暴雨引发特大洪涝C.暴雨引发泥石流D.降水缓解旱情对点训练1.形成于热带洋面的台风,登陆时伴随狂风、暴雨、风暴潮,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练习
2、D 3、(1)太阳 减少琉氧 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2)AB (3) 台风造成的主要危害有强风、特大暴雨、风 暴潮。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台风 的监测和预报 (4)寒潮 春、秋 西藏、云贵高原因地势高,受寒潮影响较小; 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远离冬季风的 源地,此外,山岭阻挡强冷空气南下,所以 受寒潮影响也较小。
第三节 寒
潮 学案 答案
(一)
剧烈降温 大风 冻害 雨雪 2、24 10℃ 5℃ 3、高纬 低纬 太阳光热 反射率 (二) 1、(1)雨雪 冰冻 (2)大风 (3)急 剧降温 霜冻 冰冻 冻伤作物幼苗 作物 成熟 冬季 越冬作物 春、秋 2、冬春 3、准确的信息和警报 防寒准备 西伯利亚 小 (三)有助于地表热量交换 带来雨雪缓 解冬季旱情 增加土壤中的肥料 天然杀虫 剂 带来风力资源
1、C
4
D
5
C
6
B
7
B
8
C
9
B
10
C
11
A
12
A
13(1)A;C;ABCF;C、D;E (2)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