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复习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第二单元复习二单元基础、文言文阅读一篇复习目标:复习二单元基础知识,阅读背诵《木兰诗》复习方式:讲清要点、学生整理。
复习重点:二单元基础知识,文言文基础。
复习用具:多媒体。
一、常规字词复习2——40个3—6课二、默写《木兰诗》1---3段三、复习二单元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整理要求:(1)出处、作家(时代或国别——地位——籍贯等——以书下为主)(2)写心得2.解释词语12个:第7课1.征发2.哽第9课3.炽痛4.标直5.嗥鸣6.谰语7.亘古8.污秽目标册:崎岖阻抑回环曲折亦复如是3.目标册重点四、《木兰诗》1.词语解释22个2.通假字2个⑴帖⑵火3.翻译、理解4.默写见文言文练习2五、作业:注音40个,解释词语12,每个一遍,文学常识一遍。
文言文解释词语22个,通假字2个二单元基础、文言文阅读一篇复习目标:复习二单元基础知识,阅读背诵《木兰诗》复习方式:讲清要点、学生整理。
复习重点:二单元基础知识,文言文基础。
复习用具:多媒体。
一、常规字词复习2——40个3—6课二、默写《木兰诗》1---3段三、复习二单元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整理要求:(1)出处、作家(时代或国别——地位——籍贯等——以书下为主)(2)写心得2.解释词语12个:第7课1.征发2.哽第9课3.炽痛4.标直5.嗥鸣6.谰语7.亘古8.污秽目标册:崎岖阻抑回环曲折亦复如是3.目标册重点四、《木兰诗》1.词语解释22个2.通假字2个1.帖2.火3.翻译、理解4.默写见文言文练习2五、作业:注音40个,解释词语12,每个一遍,文学常识一遍。
文言文解释词语22个,通假字2个课题第一单元复习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理解词义,正确使用。
2、了解重要的作家及作品。
3、熟记文中的名句和精彩语段。
4、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考,正解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材内容包含了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两大部分。
其中,古诗文阅读包括《木兰诗》、《滕王阁序》等经典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则包括了一些关于人物、事理、景物等方面的文章。
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通过对古诗文和现代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如字词的认读、句子的构成等。
但是,对于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同时,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也存在差异,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文。
2.能够理解古诗文和现代文的大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能够通过阅读,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古诗文和现代文的理解和分析。
3.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文章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教案等。
2.准备古诗文和现代文的阅读材料,如文章、问题等。
3.准备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你们觉得什么是语文?语文的学习目的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古诗文和现代文的阅读材料。
古诗文阅读材料:《木兰诗》现代文阅读材料:一篇关于人物的文章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方法:分组进行朗读和背诵比赛,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比赛,其他组成员进行评价。
初中七年级下册的语文第二单元复习的学案高品质版本

6《黄河颂》第一课时预习目标:1、正确掌握句中的停留;掌握并累积一些词汇。
2、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3、认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和自信心,培育其崇拜的爱国主义精神。
预习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看法。
预习难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学习过程预习任务:一、有关背景:1、对于作者:光已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到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恼恨表现浓郁深邃的抒怀气味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颂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流行全国。
新中国建立后,曾担当《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有关知识:《黄河大合唱》是有名诗人光已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捍卫黄河》《大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叉在一同,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应中华民族英豪子女抗战的真切场面。
二、采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1、黄河概略以及名称的由来2、诗中颂扬黄河“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起源”,这样说有什么历史依照?你能举出一些在黄河流域发现的初期人类文化旧址、历代王朝建都地点等史实,说明黄河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远关系吗?3、为何说黄河“浊流委宛,/结成九曲连环”?你可否详细说出黄河是从哪儿起源,流到哪4、、黄河为何称之为母亲河?5、诗中说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铁的臂膀”指什么?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6、采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整理出来,与同学沟通。
7、采集对于黄河的诗预习诊疗:1.给加点字注音:汹涌()()狂澜()屏障()一泻万丈().....2.用以下词语造句。
七下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七下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教案标题:七下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学生在第二单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复习第二单元的重点知识点和重要概念。
2.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教学准备:1. 教材:《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材。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学辅助工具:黑板、白板、笔、纸等。
教学过程:Step 1: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第二单元的课文标题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回忆起所学的内容。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复习第二单元的知识点。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选择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让学生默读一遍。
2.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解读课文,强调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Step 3:写作练习(20分钟)1. 教师给学生出示一张图片或提供一个话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小短文。
2.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互相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文。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提出改进意见。
Step 4:合作学习(1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课文中的片段进行表演。
2. 学生可以在表演中加入自己的创意和改编。
3. 其他小组观看表演并提出评价和建议。
Step 5: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
2. 教师提出下一步的学习任务和建议。
教学扩展: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课文进行阅读和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2. 学生可以进行写作练习,写一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
3. 学生可以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评和自评,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部编五四制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第二单元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巩固语文基础知识:生字词、作家作品、名言名句、文言文字词的识记等。
2.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深化理解所学课文。
3.品味赏析文章语言,领悟含义深刻的语句。
【复习重点】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品味赏析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复习过程】一、自主复习1.任务一:掌握第二单元生字词,会读、会写、会用。
(1)请把每课后面的读读写写抄写在下面空白处。
(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满望:十分希望。
攀谈:闲谈。
苛捐杂税:繁重的捐税。
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挚痛:诚恳而深切。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
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污秽:肮脏的东西。
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2.任务二:知道一点文学常识。
以书本注释为重点,背记、掌握。
《黄河颂》作者,原名张光年,诗人、文学评论家。
《老山界》作者,无产阶级革命家。
《土地的誓言》作者,原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等。
《木兰诗》选自《》,是(朝代)所编著的乐府歌辞集。
3.任务三:课文内容梳理。
《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颂歌的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老山界》是回忆长征的叙事散文,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真实、生动的记叙了作者在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线索清晰,详略得当,叙事精到,描写生动,展现了红军这支坚强的革命队伍的风貌和能够克服任何艰难险阻的伟大品质。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的情感打动人心,通过有特色、有意味的景物表达情感,在语言的反复中渲染和强化情感,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
七年级下册一、二单元复习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一、二单元复习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七年级下册一、二单元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字词和文学常识。
2、品味关键语句和含义深刻的语句。
3、掌握记叙文中插叙手法的妙处,初步感知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悬念的设置。
复习课时:3课时复习过程:一、文学常识积累1、鲁迅生平简历:鲁迅(1881~1936),原名( ),浙江绍兴人,文学家、( )、( )。
()是鲁迅一部散文集,共收集10篇文章,大部分是( )和( )回忆。
写这些文章时作者已经四十多岁。
“朝花”比喻( ),“拾”是对往事的回忆,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2、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
原籍(),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回到台湾,又举家迁居北京,一直到1948年返回台湾。
从20世纪50年代起,林海音已经出版小说、散文、儿童文学等文学作品共四十三部。
最著名的小说()于1983年被大陆著名导演吴贻弓拍成电影,从而家喻户晓。
3、安徒生是()19世纪著名( )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
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
安徒生的创作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
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野天鹅》、《》等。
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
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
代表作有《》、《白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等。
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
作品基调低沉。
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等。
4、普希金:(1799-1837),( ) 诗人。
生于莫斯科。
被称为:俄罗斯近代文学()。
他使俄罗斯文学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进入了世界文学的先进行列。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一、第二单元测评1、根据汉语拼音或词意写词语(30分,其中书写质量3分)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pò():魄力;气势。
体pò():体格和精力。
péng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狂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谰斓) bǔ()育:喂养,培养。
chà()异:觉得意外和奇怪。
chéng()罚:严厉的处罚。
qídǎo():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zhuàn()钱zǎn()钱niǎn()谷zhǎn()转zhì()痛:诚恳而深切。
s hēn()吟:由于痛苦或兴奋,情不自禁地发出的声音。
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
bān lán():灿烂多彩。
lán()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dàn():奇怪,古怪。
gèn()古:远古。
默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白huà()树喧huá()gǎo()头:刨土用的工具。
田lǒng():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zhàměng():昆虫,像蝗虫,是害虫。
wūhuì():肮脏的东西。
2、阅读理解《木兰诗》(20分)(1)翻译下列句子(12分)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C、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4分)①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②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3)选出与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4分)①双兔傍地走()A、走马观花B、茶走味了C、车刚走D、走漏消息②安能辨我是雄雌?()A、坐立不安B、安敢如此C、安的什么心D、安营扎寨二、清明节诗词专题赏析(20分)1、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七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复习学案.doc

学习目标1、回顾基础知识,深化理解所学课文。
2、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3、品位赏析文章中的精美语言,领悟深长意味的语句。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2、品位赏析语言,领悟课文的深长意味。
学习过程基础知识与运用。
(一)、课内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高山之戚()澎承()()狂涸()屏障()()嗔育()九曲连环()体幽()灌长()郝婴()()嗖哩()()嗔闹()审静()慢悔()桥药()()簪白()瑕步()气氛()卷司()()逼砾()嶂哩()()阻抑()眼痛()哼鸣()朔语(), 头()污秽()毋醐()()怪整()耳古()默朝()田挛()蚱歧()()机甘声()可汗()()鞍替()()置头()蓉山()胡磴()()期气传金柝()()铠甲()红妆()n()云尊()成机()阿姊()(二)、中考习题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眼痛(chi)理住(g仓ng)置头(pH)啼育(3)B、田挛(16ng)喜唤(zhdo)境礴(pang)怪i@(dang)C、11学呜(hdo)山^i(dian)浊流(zhu6)呼吟(shin)D、污秽(hui)啾啾(jiU)机杼(zhti)督学(dU)2、下面书写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A、九曲连环气势磅礴高山之颠浩浩荡荡B、巾帼英雄从山叠岭艰难险阻慷慨激昂C、绝壁断涯妙趣横生亦复如是饥肠辘辘D、家喻户晓五彩斑斓一泄万里不慕名利1、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A.气魄p6浊流zhU澎湃baiB.哺育ft!惩罚ch8ng懊悔4oC.屏障ping嗥呜hdo炽痛chiD.惨白chan污秽sui镐头gEo 教师修订学生反思课题审核人主备人王春凤靳怀明使用时间使用人二单兀复习C.屏障懊悔雄键亦复如是D.狂澜险峻坦荡九曲连环3、下列关于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中华儿女向它学习的决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理解性默写
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预备情形的几句是:
3、《木兰诗》中写爷娘、姐姐、弟弟迎接木兰归来的诗句是:
4、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
5、《木兰诗》中简写木兰奔赴战场的两句: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8分)
①木兰当户织:②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③旦辞爷娘去:④策勋十二转:⑤赏赐百千强:⑥郭:⑦帖花黄:⑧火伴:
17、翻译句子(4分)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8、本诗是写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但为什么对十年的征战生活写得比较简单呢?请你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4分)
B.《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思念之情。
C.《最后一课》是篇短篇小说,作者以韩麦尔为主人公,表现了阿尔萨斯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D.《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杂文,它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选自《》。作者,字,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学者,诗人。
9《土地的誓言》选自《1937—1949?散文》卷一。作者,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又名曹京平,人。
10《木兰诗》选自《》。作者,宋朝人。《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和汉乐府民歌《》一起誉为我国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⑨万里赴戎机戎机:战争。⑩旦辞爷娘去旦:早晨。
⑪对镜帖花黄帖通贴⑫火伴皆惊忙火通伙,伙伴。
7、词类活用策勋十二转:策:名词做动词,译为:记
(二)重点练习
重点句子翻译
1、可汗大点兵
2、愿为市鞍马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6、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6《黄河颂》选自组诗。作者,原名张光年。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1939年在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谱曲后风行全国。
7《最后一课》。作者,全名阿尔封斯.都德,19世纪国现实主义作家。本文写作背景是。小说集《磨坊文札》,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19、木兰的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中不朽的巾帼英雄形象。这个形象集中了中华民族的哪些优秀品质?(4分)
20.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木兰代父从军,表现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广大妇女对男卑女尊的抗议。
B.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C.木兰代父从军,反映了广大群众反对战争,向往和平自由的劳动生活。
课题
二单元
审核人
王春凤
使用时间
课型
复习
主备人
靳怀明
使用人
学习目标
1、回顾基础知识,深化理解所学课文。2、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3、品位赏析文章中的精美语言,领悟深长意味的语句。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2、品位赏析语言,领悟课文的深长意味。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
D.木兰代父从军,侧面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人民对统治阶级的仇恨。
四、平行练习
藩(陈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日:“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使社会澄清)志,甚奇之。
13.解释加点字词。(3分)
尝闲处一室:__________而庭宇芜秽:__________何不洒扫以待宾客:__________
C.屏障píng嗥呜háo炽痛chìD.惨白chǎn污秽suì镐头gǎo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
A.操炼怪诞亘古蚱蜢B.班斓泛滥崎岖回环曲折
C.屏障懊悔雄键亦复如是D.狂澜险峻坦荡九曲连环
3、下列关于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中华儿女向它学习的决心。
6.默写并填空。(8分)
(1)《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
(2)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点名远游路线,书法依依惜别情思的句子是:
,。
(3)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与其相似得两句为:,。
(4)请写出与“黄河”有关的两句诗:,。
二、作者作品
1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1)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2)勤知其有清世(使社会澄清)志,甚奇之。
15.你同意陈藩所说的吗?说说理由。(2分
五、反思
教师修订学生反思
3、出自本文的成语及解释
4、特殊句式及例句
5、古今异义
木兰当户织
军书十二卷
从此替爷征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出郭相扶将
双兔傍地走
6、重点词及解释。
①木兰当户织当:对着。②惟闻女叹息惟:只。
③愿为市鞍马市:买。④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⑤出郭相扶将郭:外城。⑥著我旧时裳著:穿。
⑦双兔傍地走傍:靠近,贴近。⑧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
(一)、课内字词
给加点的字注音
高山之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体魄()滋长()郝叟()()哽咽()()喧闹()肃静()懊悔()祈祷()()惨白()踱步()气氛()惩罚()()逼狭()崎岖()()阻抑()炽痛()嗥鸣()谰语()镐头()污秽()斑斓()()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机杼声()可汗()()鞍鞯()()辔头()燕山()胡骑()啾啾()朔气传金柝()()铠甲()红妆()霍霍()云鬓()戎机()阿姊()
(二)、中考习题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炽痛(chì)硬住(gěng)辔头(pèi)哺育(bǔ)
B、田垄(lǒng)召唤(zhào)磅礴(páng)怪诞(dàng)
C、嗥呜(háo)山巅(diān)浊流(zhuó)呻吟(shēn)
D、污秽()啾啾(jiū)机杼(zhù)督学(dū)
6、《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
7、《木兰诗》中写征途遥远行军神速的语句是:
8、《木兰诗》中体现木兰战功卓著的是:
9、《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
10、《木兰诗》中描写木兰辞别父母踏上征途情景、思念亲人的诗句是:
(三)中考链接:阅读《木兰诗》,完成16~20题(选文略)(共23分)
2、下面书写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A、九曲连环气势磅礴高山之颠浩浩荡荡
B、巾帼英雄从山叠岭艰难险阻慷慨激昂
C、绝壁断涯妙趣横生亦复如是饥肠辘辘
D、家喻户晓五彩斑斓一泄万里不慕名利
1、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
A.气魄pò浊流zhú澎湃bài B.哺育fǔ惩罚chéng懊悔ào
三、重点课文复习《木兰诗》
(一)积累文言现象
1、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通译为:出门看火伴:通译为:
2、一词多义
1、市:愿为市鞍马()东市买骏马()2、度:关山度若飞()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3、策:策勋十二转()策之不以其道()《马说》执策而临之()《马说》4、强:赏赐百千强()余强饮三大白()《湖心亭看雪》项为之强()《童趣》5、安:安能辨我是雄雌()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