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文科地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合集下载

考试质量分析(通用5篇)

考试质量分析(通用5篇)

考试质量分析(通用5篇)1.考试质量分析第1篇11月4日至5日我校组织了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参加地理学科考试的文班学生人数共有人。

从试题内容上看,考试侧重于学生对地理知识运用的考查,难度适中,从考试成绩上看,较好的反映了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是一次比较成功的考试。

一、成绩分析1、20xx——20xx学年度高二年级期中考试成绩统计表和积分表。

2、文科最高分633分,600分以上6人,580分以上19人。

3、特长生成绩统计4、高二分科后三次大型考试积分排名情况统计二、存在的问题(一)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备课不充分,课堂效率低。

2、查漏补缺不及时,落实不到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抽查频度、力度不够。

3、限时、限量、规范等针对性训练不够,非智力因素失分较多。

每周的强化训练不能坚持,所选试题不能充分体现精、活、适,试题结构、容量变化大。

4、不重视教学反思。

5、与学生交流太少,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关心不够,师生感情淡保。

6、部分课堂管理不严,对学生的违纪违规视而不见。

还有随意换课、请假、迟到、或打安排等现象。

(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1、学习兴趣不浓,主动学习欲望不强,厌学情绪较为严重,尤其是普通班已经有很多学生放弃了学业,学生流失日益突出。

2、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方法不当,大多数学生的存在“等、靠”的思想,不注重积累、反思、归纳总结。

3、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能力亟待提高。

4、答题、书写不规范,非智力因素失分较多。

5、部分优生成绩不稳定,艺体特长生专业成绩与文化科成绩不对号。

三、下段补救措施1、抓管理,保稳定,树形象。

2、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强化训练,查漏补缺。

3、分类指导,分层辅导,个别辅导,狠抓重点生,关注特长生。

4、加强集体备课,抓准重点考点,完善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效率。

5、认真分析高二年级以及学校目前所处的困境,树立责任意识,危机意识。

教学质量=有效时间+教学内容+教师付出+学生配合。

期中地理考试成绩分析总结与反思(9篇)

期中地理考试成绩分析总结与反思(9篇)

期中地理考试成绩分析总结与反思(9篇)期中地理考试成绩分析总结与反思【篇1】一、总体评价本份试卷重基础,覆盖面广,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试题题量、难易程度、各种题型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并结合实际,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同时又注重对地图的分析理解,注重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考查,对以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都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本次试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强调三基,突出主干。

(1)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

强调三基、突出主干是地理考试的一贯思想和命题原则,本次考试也不例外,本次考试覆盖面广,基础性较强,整套试卷覆盖了全册书的各章节,且各部分知识点的分布比较合理。

(2)突出了知识系统性。

在本次考试中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对知识系统性的要求,考查了学生应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重点突出,人口和自然环境等各章节占的分数比重较大。

3、综合性较强。

试题的综合性较强,综合题都有较强的综合特性,取消了填空题的这种较为死板、机械的题型。

如第三大题2题,利用地形地面图,将我国的地形、地势、河流等的特征和地形地势对河流气候等的影响综合在一起。

4、主观性、开放性试题比重增加。

选择题等各题中都涉及到了这类开放性的试题,这些试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这些试题的考查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并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5、试卷中运用了各种图,使学生在看到试卷和答题时有一种亲切感,有利于学生放松考试的紧张情绪。

二、试卷难度:试卷难易程度适中,没有出现偏题、怪题现象,重点比较突出,因而学生成绩悬殊不大,满分60分,优生能达58分,成绩差的学生基本也能及格。

三、对教学的启示:1、创造性使用教材。

2、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力求全面,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

3、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此,“精导”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实学”是实现自主学习的根本。

地理期中成绩质量分析及反思

地理期中成绩质量分析及反思

地理期中成绩质量分析及反思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和反思本年级地理期中成绩的质量,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指导和改进方向。

1. 总体成绩分析通过对地理期中考试成绩的整体统计,可以发现本年级地理成绩整体较为稳定,但存在一定的差距。

部分学生成绩较高,但部分学生成绩较低,整体成绩分布不够均衡。

这可能与学生的研究态度、研究方法以及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程度有关。

2. 成绩优势与不足分析成绩优势和不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研究状况和问题所在。

在本次地理期中考试中,部分学生表现出以下优势:- 对地理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较为深刻;- 能够熟练运用地理工具和技巧;- 具备较强的地理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然而,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对地理数据的分析和解读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对地理实践和应用的理解有限。

3. 分析成绩影响因素在分析地理期中成绩的质量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学生的研究态度和自主研究能力;-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材选择;- 家庭环境和研究支持的程度。

4. 反思与改进为了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和改进:- 激发学生研究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培养积极的研究态度;- 优化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和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理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提供有效的研究支持和辅导。

通过对地理期中成绩质量的分析和反思,我们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学和学习,并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学生成绩和对地理学科的乐趣和理解程度。

高二文科班地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二文科班地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二文科班地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全年级文科班(19---29共11个班),参考人数625人最高分86分,最低分14分。

各分数段情况:
80分以上:34人
70--80分:86人
60--70分:132人
50--60分:144人
40--50分:80人
30--40分:35人
20--30分:11人
10--20分:3人
本次期中考试注重考查学生对区域地理的读图、审题、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试题难度相对较大,部分学生因基础较弱或投入精力较少,导致分数相对较低,从分数的数值来看,各分数段集中在中间,但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些不能接受这个分数,希望能通过这次考试,让同学们能正确认识高考,加强能力培养或及早进入高考备考角色。

在客观题的答题上,同学们要注意审题,多用排除法,把握主干,善于用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来思考问题。

在主观题的答题上,同学们要注意读图,注重答题的思维角度,注重地理专业语言的应用。

应该说我们高二年级的文科生在答地理主观题上普遍欠缺,需要认真反思。

近年来,高考的演变趋势是:要求用题目中的“材料、地图、数据”获取的信息答题,而不是用记忆中的结论来答题,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成为高考的热点。

大家知道,知识的更新是很快的,掌握知识的方法及应用远高于知识本身,这是当今信息时代的最根本能力要求。

高二地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二地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二地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一、基本情况高二文科共有5个班,239名学生,考试情况如下:全年级地理个人最高分为84分,最低分为23分,全年级平均成绩52.0分,班级平均分1班为58.9分,2班为55.3分,3班为57.0分,4班为51.4分,15班为39.8分。

试卷难度系数中等。

二、试卷特点1. 结构简约合理本试卷由25道选择题和4道综合题组成,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题目内容覆盖必修三1-3章,注重知识的应用,适合新课标要求。

2. 题量较大,难易结合,突出能力考查试题涉及较多的理论应用,对学生的能力考查效果明显。

部分学生反映时间比较紧张。

3. 注重读图分析能力的考查本试卷中大部分试题与图形结合,对于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求较高,有些题目若看不懂图就无法动笔,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读图能力训练。

三、考卷得分情况选择题得分率为58﹪左右,失分较多的题目是:6.11.12.17.18.19题,尤其是后面的选择题,这些题目要求学生善于思考、能迅速接受新知识、读图能力强等,有一定难度。

综合题失分都多,26题13分题均得分为7.1分,27题11分题均得分为3.7分,得分较低,28题14分题均得分为6.7分,29题难度相对较大,总分12分,得分率也较低,平均得分4.9分。

四、错因分析通过阅卷发现,学生失分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审题不够认真仔细或者粗心大意,导致作答错误。

例如:28题简析阳泉市经济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学生答成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措施。

2、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概念不清楚,对区域特征根本不熟悉。

例如: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概念不清;阳泉市本身属于山西省,学生答成毗邻山西省;对横断山区的地理特征不清楚,地形地势特征随意写,北纬30°河流有结冰期等。

3、不善于动脑思考,不会表述。

例如:夏季气候高,融水较多;人口密集,劳动力发达。

煤矿描述成煤洞。

4、学习、考试态度不端正,作答马马虎虎,甚至逻辑混乱。

地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总结(通用8篇)

地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总结(通用8篇)

地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总结地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总结(通用8篇)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

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总结篇1一、试题分析试题共三大题,卷面50分,其中选择20分,读图题30分,简答题5分,试题紧扣课标,五个单元都囊括进来,较好的体现了本学科的特点,有利于考察学生能力,相对前四年的考题,更加灵活一些,也更加能够考察学生的能力。

试题没有特难的题目,读图题分值加大了,而且比较零碎,摒弃了过去以填写地理事物为主,更加的注重多角度考察(植被、气候、经济、熟制等)。

既需要学生能够熟练的记忆地图,也需要学生利用地图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得分情况采用随机抽查各班试卷各20分,又从60份中任意抽取20份作为样本,得分折合为百分。

基本情况:80以上9人,60以上14人,不及格6人(其中低分2人),最高分94分,最低分32分。

做得比较好的题目有一大题的1、2、6、7、9、11、13、15,这些题目正确率达到90%左右;二大题16(1)(2)(7)(8),17(1)(2)(6)(7),18(1)(5)(6)(7);三18、19。

错得较多的题目:一3、4、5、10;二16(5)(6);17(4)、18(1)最后一空,(3)(4)。

三、得失分的主要原因分析(一)试卷反映的较好情况1 彰显了“杜郎口”教学模式的作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做题时候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综合考虑问题,克服了过去经常出现的“蒙”,盲目解答。

做选择的时候,基本是按照肯定一个并能找到否定另外三个选项的理由。

2 “地图意识”得到了加强,在刘金凤老师指导下,最终圈定了13幅必须掌握的地图,总复习的时候又缩小到8副,对这八幅地图,反复的练习,通过记忆、填写、勾画草图、提问等方式,强化训练,今年读图题明显好于以往,学生看到图很亲切,没有畏惧感。

高二年级(上)地理科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二年级(上)地理科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二年级(上)地理科期中考试试卷分析一、命题的原则: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

二、试范围:文科:高中地理必修三三、命题特点:1.注重基础考查。

试题的考点覆盖了考试范围里的重要知识点,对重点内容有所倾斜,重要图表都有所涉猎。

重点强调基础,考查基本能力,会运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问题。

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必须的地理知识,重视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2.反映学科特色。

地图是地理的语言,注重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试卷由于比较注重基础知识,所以对于文科班还是比较容易。

四、各班考试的成绩总汇成绩总汇班级高二8高二9高二10优良0.000.000.00率%及格33.3344.2635.00率%平均分54.6457.3153.83最高分838278最低分8715年级平均:55.21 及格率:37.31注:由于参考答案上综合题第二题给出的分值是10分,但是实际卷面的分值这道题应该是15分,所以这就造成判卷是的错误,这样实际上卷面的成绩就成了95分,但是以上的数据是按满分100的出的,所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比以上的数据稍微偏高一点。

另为就是最低分的出现由于这些学生在做选择题的时候是打得对号,没有图卡,所以这些学生的选择题都没分值,这是造成最低分偏低的原因。

五、(一)各班各分数段的得分情况班级代码从80分以上的人数从70分至79分人数从60分至69分人数60分以下人数08 11211480928183410091239选择题存的的问题(2)学生答题情况分析:选择题7题,考查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学生失分多的原因是没有申请题意,没有看到转移的是工业类型。

第9题考查了南北方地区粮食作物的差异,失分多的原因是有些同学受电影《红高粱》的影响。

选择最后一个答案的较多。

第12题考查森林的作用,对于不同的地区,森林有着不同的作用,对于长江中上游地区而言森林的作用应该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而布什繁衍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

第18题考查露天煤矿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失分的原因平时积累太少,分析问题能力差。

高二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二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二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一、试题分析本次地理考试的范围是区域地理的中国地理部分,共100分。

试卷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30小题共60分,第二部分是综合题,3道题共40分。

试题仅33题度较大,其他的难易程度适中,此次考试参考人数为234人,平均分介于45.68-51.11间,最高分84分,最低分17分,其中良好人数9人,及格人数51,及格率21.79%。

从成绩上看,高分不高,不多,学困生较多。

二、存在问题1、审题能力不强。

有的学生审题时找不出或找不准关键词,有的同学审题时马马虎虎,审题不清。

如8、33题等。

2、利用图表、材料解读提取信息的能力不强,如3、5、12、14、20、24、32题等。

3、空间定位能力不强,尤其是利用剖面图的定位能力更需加强。

如选择题1、2、4、9等。

4、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基本概念和原理混淆不清;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比较差,不善于联想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

如6、9、10、25、28题等。

5、学习效率不高。

这次考试有6道选择题是曾经做过的原题,但得分率很低,尤其是21题零分人数达162人,12题零分人数131人,17题零分人数91人,这说明很多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不求甚解。

6 、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不能用地理原理去解释地理现象,答题语言白话太多。

如31、32等7、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如31题考察的是学生识记的内容,气候类型分布图教学时也都多次呈现过,只要稍用点心,学生都能记住,但这道题学生的得分率为50%。

8、答题语言不规范。

三、改进措施1、加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教学。

2、指导学生识图、读图,提高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

3、指导学生利用材料、图表等筛选、提取、加工信息,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4、进行学法指导,指导他们审题、解题,规范答题,纠正学生的书写习惯,做到卷面整洁干净。

5、运用恰当的教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文科地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2011、5、16
一、基本情况:
本次考试试卷范围是区域地理,以中国地理为主,题型为单选题(共40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读图分析题(40分);命题指导思想及试题特点
1、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本卷中所考查的知识点均来自于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来自于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2、注重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凸现综合性特点。

试题呈现出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着意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试题充分运用文字、图像、数据来提供信息,并结合实际问题,把相关知识重新整合、迁移,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灵活性较大,要求学生根据设问要求,提取、加工、整合多种信息,进行答案的组织。

3、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对学生图表(包括景观图)分析能力的考查。

整份试卷每个题组都有图表,几乎无一列外的需要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并应用信息,在整个信息的处理过程中,寻找解题思路并组织答案。

包括各种区域图、景观图、等值线图等,图表数量与种类量较大,为考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处理信息搭建了平台。

这一点既是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的,也彰显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又与地理知识和能力的认知过程和形成过程相一致。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阅读不同类型图表的技巧和能力,同时从图表中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寻找解题思路。

4、注重初高中的衔接,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真正体现“学以致用”。

5、强调夯实基础导向。

本次考试比较注重对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书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部分考题来自平时作业的变形,目的是引导学生重视平时作业训练,及时完成并真正理解接受相关知识,为下个阶段复习所需的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考试情况分析:
1、单项选择题(难度值及得分情况见试卷)
2、综合题
41、该题给出文字和图形资料,要求学生能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题意,总结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答题中主要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第(1)小题绘制秦岭的大致位置,和河流,多数学生都完成。

第(2)小题失分原因主要是学生省题不够认真,没有分别分析冬季温差和植被南北差异的原因,而将二者混答;另外部分学生答案没有解释原因,而是阐述现象,答成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没有深入分析。

第(3)小题依然存在省题不够清晰的问题,题意要求从自然环境因素角度分析,部分学生答到人文的水田和旱地,水稻和小麦的分界;还有一些答案不严密,气候上没有点出是1月的0°C等温线;还有答为阶梯的分界线。

总体来说应该是学生对于地理概念不够清晰,导致考试时思路不够清晰,答案不够明确。

42、本题考查学生快速、全面、准确获取图形地理信息的能力。

依轮廓和经纬度可以判断该省为福建省,结合已知的地形、气候知识可以回答(1) (2)(4)小题,根据图例和图型可以解答(3)小题。

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有:(1)水系特征与水文特征混为一谈或者要点不完整,有不少同学漏了河流流向。

(2)主要影响因素和降水较多的是原因都有同学错答成海陆位置-----习惯于把出现沿海的都答成海陆位置死记硬背套答案或者对图示区域地形不熟,也有部分同学对地形与气候的关系不会应用。

(3)一种是审题错误答成区位因素,另一种是把曾经的答案套进来:沿河沿交通线分布(有练习过,图中有铁路等)(4)灾害性天气错答成洪涝甚至滑坡等-----概念不清;答成伏旱、寒潮等,没认真审题;再就是画图————一直都是学生的弱项,就是简单的气旋图,画错的也不少——有向外的或者随便向内没有表示出地转偏向了的都有。

反映出的问题有审题不够认真,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较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不牢,读图识图能力有待提高。

43、本题考查新疆区域地理知识,大部分同学能得6分左右(10分)。

(1)根据图中经纬度、等高线的分布,可判读出A为塔里木盆地,B为天山。

失分原因:①混淆地形区和地形类型;②读图析图能力较差,将A判读为青藏高原。

(2)由图可知A地区位于40°N附近,属于温带沙漠,由于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形成沙漠;而西亚、北非地区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属于热带沙漠,由于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少而形成。

个别同学列表答题,一目了然。

失分原因:①没领会题意,只答A地区的沙漠类型、成因,没答西亚、北非地区,或只答二者的成因区别,漏答沙漠的类型;②沙漠类型没掌握;③热带沙漠的成因误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3)本小题同学一般可得3分(4分),同学基本上能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
面分析C地区农作物品质优良的自然原因,失分原因:①混淆水分(降水)与水源;②热量条件好应强调夏季。

44、⑴关于水文和水系特征仍然有部分同学没有区分清楚,答题混乱;水文特征的回答不够完整或者没有依据题目的材料来回答,要点不够明确清楚。

一般只能得一半得分数。

⑵首先不能够很明确的审题,答非所问,不知道河流的开发利用方向应当从何处着手回答;其次有的学生回答到整个流域的开发上面。

不过知道如何回答的一般都能够得分。

⑶对于土地利用的不合理现象,未能结合题目的材料来分析或者没有能够及时地提取有关的信息,答案不够到位,泛泛而谈,没能切中要点;其次关于其对环境的影响回答得不够完整,存在部分审题不清的现象。

平均得分3分。

⑷该题目学生基本都能够得分,但是回答得不够准确到位。

三、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从总的情况来看,巩固率较差,这也说明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备课组成员经过反思,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

1.教师层面
⑴教学观念还需进一步转变,课堂上重视知识的传授的同时,不能忽略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和分析新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目前依然是讲得多,练得少,占用较多的时间,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导致学生在考场上不能灵活应用。

⑵抓学生基础知识的检查落实还没有完全到位,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的同学检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学生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单元过关检测的巩固落实情况缺乏及时的检查、督促与监督。

出错的题目,仅仅改在作业纸上,至于真正掌握了没有,教师还不是非常清楚。

2.学生层面
⑴地理基本知识不扎实,忽视课本内容,过度倾向于教辅资料,不能熟练掌握课本知识。

⑵眼高手低,学过的知识,做过的题,没有回头复习的习惯。

尤其是做错的题,没有仔细研究透彻。

出现“做过、讲过、评过”的知识点有一无所获或收效甚微的现象。

⑶答题技能非常差,如写错别字,地理术语不规范,审题不严密,回答问题思路混乱,做题条理性差等。

学生的书写习惯不好,没有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做试卷时,像平时一样,仍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乱写乱画,给阅卷带来不便,影响阅卷教师的情绪,致使丢
分。

⑷考试答题技能有待提高,从材料中提取应用信息的能力还很差。

特别是问答题,有些学生(特别是普通班的学生)一看到不是他熟悉的选择题或填空题,就整题放空,根本不敢动笔,而这份试卷特意全部以简答问答的形式出现哪怕本应该是填空的也不给划线而以简答出现(适应眼下高考的题型要求),这就导致学生大都认为试卷相当容易,而考分又相当低的状况。

另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缺乏动力,被动应付,课后不做复习巩固也是重要原因。

四、下一阶段复习思路以及整改措施
1、继续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能力的培养,重视课本基础,领悟、挖掘教材精髓。

充分发挥教材和《考试说明》对教学的指导意义,以教材为依据选择训练内容、把握题目难度。

依托教材把握学科整体知识体系,对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方法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

坚持扎实有效地开展备课与集体备课,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分工协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集体备课中着重分析研讨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少讲多练,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平时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要求要明确、严格,考试时体现在答题时不要出现含含糊糊,似是而非的答案,表达要准确、到位。

同时继续进行答题技巧的规范训练,“踩点答题”和“踩意答题”相结合。

引导学生全面审题,细致读图,整合信息,清晰表述。

3、进一步加强读图、填图训练。

图像、图表内容始终在地理考试中占有较大的分量,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地理能力。

同时,地理空间的定位依旧要加强,这往往是解题的基础。

、把好测试关,重视对同类试题解题规律的归纳、反思,注意对训练试题的合理选择,强调针对性。

在复习做题过程中,应善于对试题进行归类总结,提炼解题的基本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