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的无氧分解---糖酵解
糖无氧分解的名词解释

糖无氧分解的名词解释糖无氧分解是一种生物化学过程,也被称为无氧糖酵解。
简而言之,它是指在无氧条件下,糖分子被分解为能量以供细胞使用的代谢途径。
这种分解过程始于糖的消耗,并最终产生乳酸或酒精。
虽然糖无氧分解产生的能量较少,但在某些情况下,它是维持细胞生存的重要能源来源。
为了更好地理解糖无氧分解,让我们从糖的结构和功能开始。
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种形式,它们的分子由碳、氢和氧原子组成。
这些分子可以被细胞利用以提供能量,或者作为生物合成的原料。
生物体内常见的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
细胞为了利用糖分子中的能量,首先需要将其分解为一种能量形式,即腺苷三磷酸(ATP)。
ATP是一种能量转换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细胞中,并被用于各种生命过程,如肌肉收缩、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
在有氧条件下,也就是有足够氧气的情况下,糖的分解发生在细胞的线粒体内,被称为有氧呼吸。
然而,当细胞缺氧时,例如在剧烈运动或肌肉缺氧的情况下,糖无氧分解成为一个重要的代谢途径。
糖无氧分解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糖的糖酵解和乳酸/酒精的产生。
在糖的糖酵解阶段,糖(通常是葡萄糖)通过一系列的酶催化反应被分解为两个分子的丙酮酸。
这一过程产生了少量的ATP,并且是糖无氧分解的关键步骤。
丙酮酸进一步转化为乳酸或酒精。
在乳酸的产生阶段,丙酮酸被还原为乳酸。
乳酸堆积在细胞内导致酸性环境的形成,并最终会通过乳酸转运器进入血液,然后运输到肝脏进行进一步代谢。
酒精的产生是另一种可能的途径。
在某些微生物和酵母菌中,糖无氧分解将产生乙醇(酒精)而不是乳酸。
这一过程称为酒精发酵,例如在酵母菌发酵酿造酒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糖无氧分解产生的能量较少,但它在某些情况下非常重要。
例如,当身体需要迅速释放能量时,糖无氧分解可以提供即时的ATP供应。
在剧烈运动期间,肌肉因为氧气供应不足而无法进行有氧呼吸,此时糖无氧分解为维持运动所需的能量提供了备用能源。
此外,一些细胞和组织,如红细胞,由于缺乏线粒体而无法进行有氧呼吸。
生物化学-第二章-糖代谢——糖酵解.

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8)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
COOCH OH CH2-O-P
3-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 变位酶
COOCH O- P CH2-OH
2-磷酸甘油酸
(9)2-磷酸甘油酸脱水成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COOCH O- P CH2-OH
2-磷酸甘油酸
COO-
C
O~ P
CHO CH OH CH2-O-P
3-磷酸甘油醛
NAD+
O=C-O~P
NADH+H +
CH OH
CH2-O-P
Pi
3-磷酸甘油 1,3-二磷酸甘油酸 醛脱氢酶
(7) 1,3-磷酸甘油酸的磷酸转移
O=C-O~P
ADP ATP
COO-
CH OH CH2-O-P
磷酸甘油酸 激酶
CH OH CH2-O-P
CH OH
H OH
1 P- O-CH2
HH OH OH H
CH2-O-P
5
6
O=C-O~P
CH OH
OH
OH
H OH 2
CH2-O-P 7
P-O-CH2 O CH2OH
O=C-O-
H OH
CH OH
H
OH
OH H
CH2-O-P
P-O-CH2 O 3 CH2O-P 8
H OH
H
OH
O=C-O- OP CH P
H2O
CH2
烯醇化酶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10)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磷酸转移
COO-
ADP ATP
C
O~ P
CH2
糖 有氧与无氧

二、糖酵解的关键酶
① 己糖激酶
6-磷酸葡萄糖可反馈抑制己糖激酶
关键酶
② 6-磷酸果糖激酶-1 (三个关键酶中最重要的限速酶) ③ 丙酮酸激酶
己糖激酶控制葡萄糖的进入,丙酮酸激酶调节酵解的出 口。细胞在不同的生理条件下需要不同的酶进行调节。
磷酸果糖激酶是酵解过程最关键的限速酶。
三 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糖的无氧分解与有氧分解
第一节 糖的无氧分解
• 糖酵解的反应过程 • 糖酵解的关键酶 • 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一、糖酵解的反应过程
• 糖酵解(glycolysis): 在无氧情况下,细胞液中葡萄糖降解为乳酸并伴随着少量 ATP 生 成的一系列反应称为糖的无氧分解。因与酵母菌使糖生醇发酵(脱羧 还原)的过程相似,因而又称为糖酵解(g1ycolysis),又称为 Embden-Meyerhof-Parnas 途径(EMP途径)。
* 概念
糖的有氧氧化 (aerobic oxidation) 指在
机体氧供充足时,葡萄糖彻底氧化成 H2O 和CO2,
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是机体主要供能方式。
* 部位:胞液及线粒体
一、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G(Gn) • • • • 第一阶段:酵解途径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 胞液 丙酮酸
(二) 丙酮酸转变成乳酸
COOH C=O CH3
NADH + H+
NAD+
COOH CHOH
乳酸脱氢酶(LDH)
CH3
丙酮酸
乳酸
反应中的NADH+H+ 来自于上述第6步反应中的 3-
磷酸甘油醛脱氢反应。
糖酵解过程中ATP的生成?
糖酵解

(八)、丙酮酸的去路
1、无氧条件下,生成乳酸
1)乳酸脱氢酶
2)辅酶 NADH+H+——来自甘油醛3-磷酸脱氢
CH3
乳酸脱氢酶(LDH)
CH3
CHOH
C O
COOH
丙酮酸
(12)
NADH+H+ NAD+
COOH
乳酸
1,3-二磷酸 甘油酸
( 7)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3-磷酸 甘油醛
2、无氧条件下,生成乙醇 1)丙酮酸脱羧酶、醇脱氢酶 2)NADH+H+——来自甘油醛3-磷酸脱氢
如从糖原开始酵解:
糖原(或淀粉)
磷酸化酶+H3PO4
葡糖磷酸变位酶 催化的变位机制
酶- P
+ 葡糖位酶
酶 +
葡糖-6-磷酸
磷酸己糖异构酶
葡糖-1,6-二磷酸
果糖-6-磷酸
酶- P
+
葡糖-6-磷酸
2. 丙糖磷酸的生成:第四、五步--果糖-1,6二磷酸分裂为两个丙糖磷酸 CH2-O- P CH2O- P C O C=O HO-C-H H-C-OH H-C-OH CH2O- P
D-甘油醛-3-磷酸
糖酵解的后续反应
3. 丙酮酸和ATP的生成—生成2个NADH, 4个ATP
NAD+ Pi NADH+H+
ADP ATP
脱氢酶
激酶
变 位 酶
ATP ADP H2O
丙酮酸激酶 丙酮酸
Mg或Mn 烯醇化酶
PEP
第六步:甘油酸-1,3-二磷酸的生成(氧化作用)
高 能 磷 酸 键
⑥
甘油醛-3-磷酸 脱氢酶
糖酵解过程每步骤化学式

糖酵解过程每步骤化学式
糖酵解是一种无氧生物降解过程,将葡萄糖分解为两个丙酮酸分子,同时产生少量ATP。
以下是糖酵解过程的每个步骤及其化学式:1. 葡萄糖磷酸化:
葡萄糖+ ATP →葡萄糖-6-磷酸(消耗一个ATP)
2. 葡萄糖-6-磷酸异构化:
葡萄糖-6-磷酸→果糖-6-磷酸(可逆反应)
3. 果糖-6-磷酸磷酸化:
果糖-6-磷酸+ ATP →1,6-二磷酸果糖(消耗一个ATP)
4. 1,6-二磷酸果糖裂解:
1,6-二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 磷酸二羟丙酮(消耗一个ATP)5. 3-磷酸甘油醛与磷酸二羟丙酮的相互转换:
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消耗一个ATP)
6. 3-磷酸甘油醛的氧化:
3-磷酸甘油醛+ NAD+ →1,3-二磷酸甘油酸+ NADH(消耗一个NAD+)7. 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3-磷酸甘油酸+ ATP(消耗一个ADP)8. 甘油酸-3-磷酸转变为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甘油酸(消耗一个磷酸)
总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步骤都会产生少量的ATP能量。
值得注意的是,糖酵解过程中的化学反应速度受到各种酶的催化作用影响,这些酶的活性和表达量受到细胞内外环境的调控。
糖酵解(葡萄糖无氧分解)

糖酵解:葡萄糖在细胞液中,经无氧分解转变为乳酸并生成少量ATP的过程称之为糖酵解。
糖酵解亦称EMP途径。
糖酵解的反应部位:胞浆激酶:催化ATP分子的磷酸基(r-磷酰基)转移到底物上的酶称激酶,一般需要Mg2+或Mn2+作为辅因子。
哺乳类动物体内已发现有4种己糖激酶同工酶,分别称为Ⅰ至Ⅳ型。
肝细胞中存在的是Ⅳ型,称为葡萄糖激酶。
它的特点是:①对葡萄糖的亲和力很低②受激素调控底物水平磷酸化:代谢物在氧化分解过程中通过脱氢、脱水等作用使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能量集中生成高能键,然后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变位酶:通常将催化分子内化学集团移位的酶。
糖酵解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称之为糖酵解途径1、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己糖激酶)(消耗1molATP,反应不可逆)2、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磷酸葡萄糖异构酶)3、6-磷酸果糖转变为1,6-双磷酸果糖(磷酸果糖激酶)(消耗1molATP,反应不可逆)4、磷酸己糖裂解成2分子磷酸丙糖(醛缩酶)5、磷酸丙糖的同分异构化(磷酸丙糖异构酶)6、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7、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激酶)8、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变位(生成2molATP,反应可逆)9、2-磷酸甘油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烯醇化酶)10、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丙酮酸,并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ATP(丙酮酸激酶)(生成2molATP,反应不可逆)第二阶段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糖酵解的生理意义:①在无氧或相对缺氧的条件下,为机体提供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
②即使在有氧的条件下,机体有些组织也要由无氧酵解来供能,如成熟的红细胞、视网膜、肾脏髓质等。
糖酵解的特点:⑴反应部位:胞浆,参与糖酵解各反应的酶都存在于细胞浆中。
⑵糖酵解是一个不需氧的产能过程。
⑶反应全过程不可逆,其中有三步不可逆的反应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终产物乳酸的去路:释放入血,进入肝脏再进一步代谢。
糖酵解过程详解

葡萄糖糖酵解详解作者为了大家的方便,在网上搜集了资料,请交流,请提意见!1,名称解析:在供氧不足时,体内组织细胞中的葡萄糖或糖元,分解为乳酸的过程称为无氧分解,由于此过程与与酵母菌使糖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
2,代谢位置:糖酵解是在细胞液中进行的。
3,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理解:第一阶段叫活化裂解阶段:由葡萄糖或糖元变成两分子磷酸丙糖密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下面分别叙述:Q如下图所示,为第一阶段的第Q小段。
这一小段分两种情况:一个是从葡萄糖开始,一个是从糖元开始。
上图就表示从葡萄糖开始,葡萄糖首先在磷酸化酶催化下进行磷酸解,由ATP提供磷酸基生成6-磷酸葡萄糖,ATP 本身变成ADP。
大家注意代谢反应方程式的写法就是上面这个简化的表示式,相当于我们通常使用的下面的意思:葡萄糖+ATP已糖激酶-1-磷酸葡萄糖+ADP+H2O,在这一阶段请注意:▲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就消耗了一个ATP。
但如果是从糖元开始,则因糖元在磷酸化酶催化下进行磷酸解是已变成了1-磷酸葡萄糖,下一步在变化酶作用下变成6-磷酸葡萄糖时就不消耗能量了,所以从糖元开始的糖酵解就少消耗这个ATP 了。
或者说因为糖原缩合时已经挂上了一分子磷酸,糖原一水解就是6磷酸葡萄糖, 所以葡萄糖就不用再磷酸化了,就少消耗了一个atp。
▲这阶段的已糖激酶是限速酶,决定反应的速度。
下面这图表示催化剂已糖酶的催化过程是把已糖酶把葡萄糖结合在一起形成1-磷酸葡萄糖(和6-磷酸葡萄糖是异构体)。
Q第二小阶段是6-磷酸葡萄糖在已糖异构化酶催化下生成6-磷酸果糖,下面是这个反应的开链式和哈沃斯式的反应式:这个图表明葡萄糖异构为果糖的实质,是醛基打开碳氧双键后,碳原子接受活泼的a -氢原子,氧原子接受活泼的 a-羟基上的更为活泼的氢原子这种异构是可逆的,什么时候变成什么结构,只是按条件而发生平衡移动而已。
但注意的是,这种异构是发生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通常的反应条件如加热加压光照等都不能发生,因此果糖是不发生费林反应的。
糖的无氧分解

05
糖无氧分解的科研进展
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总结词
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在糖无氧分解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有助于深入理解无氧分解过程。
详细描述
科研人员通过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等技术手段,解析了参与糖无氧分解的酶的三维结构,揭示了 酶活性中心的组成和空间构象,从而阐明了酶的催化机制。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酶的专一性和高 效性,也为酶的改造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03
糖无氧分解的影响因素
酶的活性
酶是生物体内催化化学反应的蛋白质,酶的活性对糖无氧分解的速度和效率具有重 要影响。
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抑制剂等。在适宜的温度和pH值 范围内,酶的活性最强,能够促进糖无氧分解的进行。
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剂的调节,某些物质可以降低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糖无氧分解的 速度和效率。
糖的裂解是指活化的糖分子在无氧条件下,经过一系列反应,最终生成丙酮酸的 过程。
详细描述
在糖的裂解过程中,活化的糖分子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如脱水、脱氢等,最 终生成丙酮酸。这一过程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因此被称为糖的无氧分解。
丙酮酸的生成
总结词
丙酮酸的生成是糖无氧分解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丙酮酸 是糖无氧分解的最终产物之一。
详细描述
在丙酮酸的生成过程中,活化的糖分子经过一系列的反应, 最终形成丙酮酸。这一过程涉及到多个酶的参与,如磷酸果 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等。生成的丙酮酸可以进入三羧酸循环 ,进一步释放能量。
乳酸的生成
总结词
乳酸的生成是糖无氧分解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乳酸是糖无氧分解的主要产物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⑺ 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 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为 酸甘油酸转变
O C HC H2C O-OPO OH O HO P OH O
3 2-
O
ADP
ATP
C HC
OH OH O HO P OH O
3-磷酸甘油酸激酶 磷酸甘油酸激酶
这是糖酵解中第一 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反应
H2C
1,3diphosphoglycerate
糖类是指多羟基醛或酮及其衍生物
一.糖类在生物体的生理功能主要有: 糖类在生物体的生理功能主要有: 氧化供能:糖类占人体全部供能量的70 70% ① 氧化供能:糖类占人体全部供能量的70%。 ②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成分: 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成分: *核糖 构成核酸 核糖: 核糖 *糖蛋白 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 糖蛋白: 糖蛋白 凝血因子、 *糖脂 生物膜成分 糖脂: 糖脂 ③转变为体内的其它成分 *转变为脂肪 转变为脂肪 *转变为非必需氨基酸 转变为非必需氨基酸
O C HC H2C OH OH O
O C
HO P OH O
OH HO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HC H2C
O-- P O O OH O H
3-phosphoglycerate
2-phosphoglycerate
特征: 特征: 变位酶是一种催化分子内化学基团移位的酶. ①变位酶是一种催化分子内化学基团移位的酶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催化3-磷酸甘油酸和 磷酸甘油酸和2-磷酸甘油酸之间的磷 ②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催化 磷酸甘油酸和 磷酸甘油酸之间的磷 酸基团位置的移动,分子内重排 分子内重排. 酸基团位置的移动 分子内重排
特征: 特征: 烯醇化酶(需要Mg 的活化)催化2 ①烯醇化酶(需要 2+ 的活化)催化2-磷酸甘油酸中 位脱去水形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的a、 β 位脱去水形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烯醇磷酯键具有很高的磷酸基转移潜能。 具有很高的磷酸基转移潜能 ②烯醇磷酯键具有很高的磷酸基转移潜能。
OH O H OH OH HO
O H H O H O H O H O P O OH
磷酸Glc异构酶 磷酸Glc异构酶 Glc
H
H2C O P O OH
fructose-6-phosphate,F-6-P 特点: 特点: 反应的△ 变化很小, ①反应的△Go′变化很小,反应可逆。 变化很小 反应可逆。 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将葡萄糖的羰基 羰基C 移至C ②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将葡萄糖的羰基C由C1移至C2 ,为C1位磷 酸化作准备,同时保证C 上有羰基存在,这对分子的β断裂, 酸化作准备,同时保证C2上有羰基存在,这对分子的β断裂, 形成三碳物是必需的
NAD++Pi (6)
NADH+H+
3-磷酸甘油醛 磷酸甘油醛 脱氢酶 ADP (7) ATP (8)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磷酸甘油酸 激酶
⑼
H2O
烯醇化酶
ADP (10) 3-二磷酸甘油酸 酸甘油醛氧化为1,3 二磷酸甘油酸 1,3O C HC H2C H OH O
一、糖酵解的反应过程
无氧酵解的全部反应过程在细胞溶胶 无氧酵解的全部反应过程在 细胞溶胶 (cytoplasm)中进行。 )中进行。 包括两个 从葡萄糖到丙酮酸的反应过程包括两个 部分,可分为活化 裂解、放能三个阶 活化、 部分,可分为活化、裂解、放能三个阶 十步反应 段,十步反应。
(一)准备
1.葡萄糖的活化(activation) 1.葡萄糖的活化(activation)——己糖磷酸酯 葡萄糖的活化(activation) 己糖磷酸酯 的生成: 的生成: 活化阶段是指葡萄糖经磷酸化和异构反应 生成1,6-二磷酸果糖(FBP,FDP)的反应过程。 生成1,6-二磷酸果糖(FBP,FDP)的反应过程。 1,6 (FBP 的反应过程 该过程共由三步化学反应组成。 该过程共由三步化学反应组成。
特点: 此反应不可逆,消耗1 ATP. 特点:①此反应不可逆,消耗1个ATP. 催化此反应的激酶有已糖激酶和葡萄糖激酶。 ②催化此反应的激酶有已糖激酶和葡萄糖激酶。
⑵ 6-磷酸葡萄糖异构化转变为6-磷酸果糖 磷酸葡萄糖异构化转变为6
O C H HO H H C C C C H2C H
H2C C HO H C C C
3-磷酸甘油醛 磷酸甘油醛
机理:由于C 的羰基及C 的羟基存在,1,6-二磷酸果糖分子发生β 机理:由于C-2的羰基及C-4的羟基存在,1,6-二磷酸果糖分子发生β 断裂, 断裂,形成等长的三碳化合物 特征: 特征: 23.97kJ/mol,在热力学上不利,但是,由于F 1.6①该反应△Go′= 23.97kJ/mol,在热力学上不利,但是,由于F-1.62P的形成是放能的及甘油醛 的形成是放能的及甘油醛- 磷酸后续氧化的放能性质, 2P的形成是放能的及甘油醛-3-磷酸后续氧化的放能性质,促使反应正 向进行。 向进行。 在生理环境中, 磷酸甘油醛不断转化成丙酮酸, ②在生理环境中,3-磷酸甘油醛不断转化成丙酮酸,驱动反应向右进行
⑼ 2-磷酸甘油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酸甘油酸转变 转变为
O C H OH OH P O O
H2O 烯醇化酶 (Mg2+/Mn2+ )
氟化物能与Mg2+络 氟化物能与 合而抑制此酶活性
C C CH2
OH O
-
OH P
+
a
C O
O
β
OH
OH
H2C
OH
2-phosphoglycerate
phosphoenolpyruvate
HPO4 2+ NAD+ NADH+H+
HO P OH O
O C HC O- OPO 3 2OH O HO P OH O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糖酵解中唯一的 脱氢反应
H2C
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
1,3-diphosphoglycerate
特征: 特征: 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催化 催化, 无机磷酸的参与下以 的参与下以NAD ①由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催化,在无机磷酸的参与下以NAD+作 为电子受体, 磷酸甘油醛氧化脱氢生成1,3 1,3为电子受体,3-磷酸甘油醛氧化脱氢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和 NADH+H+ 。 醛基转变成 转变成超高能量的酰基磷酸 ②醛基转变成超高能量的酰基磷酸
⑸ 磷酸丙糖的互换 磷酸丙糖的互换
HO O P O HO O OH
H C HC O
H2C C CH2
OH O
HO P OH O
磷酸丙糖异构酶
H2C
dihydroxyacetone phosphate)
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
1,6-二磷酸果糖 二磷酸果糖
2× 3-磷酸甘油醛 × 磷酸甘油醛
NADH FADH2
呼吸链氧化 磷酸化
2、分解代谢途径及定位
♦磷酸戊糖途径 ♦糖酵解 胞饮 ♦丙酮酸氧化 ♦三羧酸循环 ♦氧化磷酸化 细胞膜 细胞质 中心体 线粒体 高尔基体 细胞核 内质网 吞噬 分泌物 溶酶体 细胞膜 有色体 白色体 液体 晶体 细胞壁 叶绿体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Section 1 糖酵解(glycolysis) 糖酵解(glycolysis)
一分子F-1,6-BP裂解为两分子可以互 一分子F BP裂解为两分子可以互 裂解为 两分子 变的磷酸丙糖( phosphate), 变的磷酸丙糖(triose phosphate),
(4)
醛缩酶
(5) 磷酸丙糖异构酶
⑷ 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的生成 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的生成
1 2 3 4 5 6
(二)贮能
丙酮酸的生成: 3.放能(releasing energy) 丙酮酸的生成: 放能(releasing energy)—丙酮酸的生成 3-磷酸甘油醛经脱氢、磷酸化、脱水及放能 磷酸甘油醛经脱氢、磷酸化、脱水及 脱氢 等反应生成丙酮酸 ATP. 丙酮酸和 等反应生成丙酮酸和ATP. 包括五步反应: 包括五步反应:
HO H H H2C C C C C H2C O O H O H O H O HO P O H O HO P HO O
1 H2C
醛缩酶
2 3
C CH2
HO O P O HO O OH
H
4
C HC H2C
O
+5
6
OH O
HO P OH O
磷酸二羟丙酮
fructose-1,6-diphosphate (F-1,6-2P) )
H2C O P O OH
特点: 特点: 此反应在体内不可逆,消耗1 ATP。 ①此反应在体内不可逆,消耗1个ATP。 反应由磷酸果糖激酶1催化, ②反应由磷酸果糖激酶1催化,是主要的调节位点
2.裂解(lysis)——磷酸丙糖的生成 2.裂解(lysis)——磷酸丙糖的生成: 磷酸丙糖的生成: 裂解
⑶ 6-磷酸果糖再磷酸化生成1,6-二磷酸果糖 磷酸果糖再磷酸化生成1
OH
H2C C HO H H C C C OH O H OH OH HO
H2C C O O
-
-
P O OH
O H OH OH HO
ATP
Mg2+
ADP
HO H
C C C
磷酸果糖激酶-1 磷酸果糖激酶-
H
H2C O P O OH
糖酵解过程的第二个限 速酶 fructose-1,6-biphosphate,F-1,6-BP
3-phosphoglycerate)
特征: 特征: 在磷酸甘油酸激酶的作用下, 高能磷酰基转给 ① 在磷酸甘油酸激酶的作用下,将高能磷酰基转给 ADP形成 形成ATP ADP形成ATP 。 这是酵解中第一次产生ATP的反应, ATP的反应 ②这是酵解中第一次产生ATP的反应,反应是可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