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是指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建筑领域发展的历史。
中西方建筑有许多差异,包括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1. 设计风格:中西方的建筑设计风格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平衡和谐,注重对自然的模仿和尊重。
西方建筑则注重个性和创新,强调自由表达和个人意愿。
2. 材料选择:中国传统建筑多使用木材、砖瓦和石材等天然材料,强调材料的质感和纹理。
西方建筑则更多地使用现代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3. 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多采用悬挑结构和木结构,注重平衡和静态力学。
西方建筑则采用更多的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更注重动态力学和抗震性能。
4. 功能: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功能和象征意义的结合,如建筑布局和空间规划与人的居住习惯和传统文化有关。
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功能分区和空间利用效率,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中西方建筑在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也相互影响和交流,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
东西方建筑的差异

东西方建筑的差异在现代社会,我们处处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建筑物。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建筑风格各异,展现出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建筑的差异,并分析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建筑风格东方和西方的建筑风格有着明显的区别。
东方建筑注重和谐、平衡和内在的意境表达。
以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和古代建筑群为例,其建筑风格展现出的是谐和统一的理念。
建筑物常常以红墙黄瓦为主,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和美好。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独立性、个性化和视觉冲击力。
哥特式教堂、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和现代主义风格的高楼大厦都是典型的西方建筑代表。
这些建筑物常常以大胆的曲线和精细的装饰为特点,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空间布局东方和西方的建筑在空间布局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方建筑更加注重空间的功能分区和内外有别。
以日本的传统住宅为例,它们常常以中庭为中心,各个房间围绕中庭布置,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内向型空间。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对私密性和内敛的追求。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和开放性。
中世纪的城堡和现代的大型购物中心都是典型的例子。
这些建筑物常常拥有宽敞的大厅和楼梯,让人们可以自由穿行其中。
这种开放的布局方式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
三、材料和建造工艺东方和西方的建筑在选用材料和建造工艺上也存在差异。
东方建筑常常使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砖石和土壤。
以中国的古代建筑为例,这些建筑物大多采用木结构,由于历经百年,仍然保存完好。
东方建筑的建造工艺注重精雕细琢,体现了对自然和人的尊重。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创新和科技。
现代建筑常常使用钢铁、玻璃和混凝土等现代材料,以及各种机械设备和施工技术。
这种建造方式注重效率和速度,但也带来了一些环境和可持续性的问题。
四、文化内涵东方和西方的建筑风格和布局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东方建筑注重平衡、谐和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东方文化中的内敛、崇尚和谐的价值观。
而西方建筑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自信、开放和冒险精神。
中西方建筑差异

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体现了某个地区和族群的生活方式、历史传承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特点。
建筑在人类生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社会活动、文化交流等的重要场地。
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之间有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传承的差异西方地区的建筑与中西方地区的建筑相比,其历史沉淀较浅,西方的文明主要起源于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化。
其建筑风格以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等为主,而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北京紫禁城、三峡古镇、长城、南京夫子庙等古建筑具有千年历史传承,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底蕴。
二、建筑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建筑风格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建筑风格上,中式建筑的特点是在材料色彩、造型、比例等方面强调平衡、和谐,注重“意境”和“意象”,强调以人为本,其主要的特色表现在建筑的结构和装饰上;而西方建筑的特点则是开阔、高大,注重对称、比例、几何美学,以功能为导向,重视技术,其主要的特点体现在材料使用、建筑造型和细节处理等方面。
三、建筑材料的差异中西方建筑在材料选择和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
传统中式建筑喜欢使用木材、砖瓦和灰泥等天然材料,视物理和气候因素选择材料,从而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而西方建筑则更加注重使用现代化的材料,例如混凝土、玻璃和钢铁等。
西方建筑使用材料不仅具有现代感,而且更耐久,花费更低,更适合工业化生产和快速建设的需求。
四、建筑功能的差异中西方建筑的功能也存在差异。
中式建筑内饰和布局关注故事情节和神话传说,突出的是文化上的价值,重视营造历史和文化气息;而西方建筑更多地突出功能性、实用性,室内装修注重个性化、深度定制,更注重人的服务性需求。
总之,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受到了文化、历史、环境等多种方面的影响。
中式建筑注重天人合一、景色宜人,视觉效果和联想上更容易想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而西方建筑更讲究简洁、现代化、实用性,这也是现代人所倡导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中外建筑的差异

中西建筑差异正文:古代世界建筑笼统得可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等。
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果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
而其余的三个体系,数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相对影响较大。
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屹立于东亚大陆,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占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建筑就是中华文明之树中非常美丽的一支。
中西建筑的不同一、建筑材料的不同1.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上以木材为主中国古代建筑很早就采用了木架结构的方式。
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绝大部分也是木质结构,即使一些砖筑的佛塔和地下墓室,虽然用的是砖石结构,但他们的外表仍然模仿着木结构的形式,可见木结构在中国古建筑所占的统治地位。
木架结构,即采用木柱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立柱,再通过立柱传到地面。
墙在房屋的架构中不承担主要重量,只是隔断作用。
所以汉语中有“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之说。
从大量的木架构的古建筑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木构架具有三种基本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1).抬梁式结构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
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
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
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
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
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
《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中西方建筑差异》课件

屋顶造型与屋檐构造
中西方屋顶造型 差异:中式屋顶 造型丰富多样, 如悬山、硬山、 歇山等;西方屋 顶造型则以平直 为主,如平屋顶、 坡屋顶等。
中西方屋檐构造 差异:中式屋檐 构造复杂,采用 多层结构,如斗 拱、檐椽等;西 方屋檐构造相对 简单,一般采用 单层结构,如檐 板、檐口等。
屋顶材料与风格: 中式屋顶材料以 木材为主,风格 多样;西方屋顶 材料则以砖石为 主,风格简约。
屋檐装饰与文化 内涵:中式屋檐 装饰精美,具有 丰富的文化内涵; 西方屋檐装饰相 对简单,注重实 用功能。
墙体材料与构造方式
中西方建筑结构差异 墙体材料:砖石、土木、金属等 构造方式:砖石结构、木结构、钢结构等 中西方建筑结构差异的原因及影响
04
中西方建筑装饰差 异
雕刻艺术与绘画艺术
中西方建筑雕刻 艺术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价值取向的不 同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对审 美观念的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对价 值取向的影响
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情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地域特色: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对建筑的影响 民族风情: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建筑中的体现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06
中西方建筑融合与 发展趋势
中西方建筑融合的实践案例
中西方建筑差异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中西方建筑结构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中西方建筑概述
中西方建筑装饰差异 中西方建筑融合与发展趋 势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中西方建筑概述
中西方建筑起源与发展
中国建筑起源:原始穴居、木构架建筑、斗拱与飞檐 中国建筑发展:秦汉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 西方建筑起源: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 西方建筑发展: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等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建筑是各个国家和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中西方建筑在风格、构造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结构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一、建筑风格中西方建筑风格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建筑形式和装饰上。
在中国建筑中,我们常见到的是传统的斗拱、飞檐、琉璃瓦等特色装饰。
古代中国人注重建筑的层次感和比例美,通过飞檐、斗拱等装饰来突现建筑的庄重和威严。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简洁和对称。
希腊柱式、拱门和尖顶等装饰成为西方建筑的特色。
除了装饰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建筑的庭院布局也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倡导“四合院”的布局,将建筑围绕一个中心庭院布置,形成内有天地之内的空间。
而西方建筑通常采用开放式的布局,注重建筑和环境的对话,大面积使用落地窗和露台,使室内外景观有机结合。
二、建筑结构中西方建筑的结构形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普遍采用木结构,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木料和木构件连接起来。
这种结构形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韧性,能够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多采用石头、砖块和混凝土等材料,通过砌筑或浇注实现建筑的坚固和稳定。
在建筑结构上,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追求“虚实结合”,即将建筑分为实体部分和虚幻部分,在视觉上给人以层次感和变化感。
而西方建筑更加注重形式和功能的一致性,追求简约和实用,遵循“形式从功能而来”的原则。
三、文化内涵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影响了建筑的风格和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的是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反映了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
建筑中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较为丰富,从屋顶上的装饰到院落布局都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个体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建筑被视为功能的延伸,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权、自由和民主的思想。
总结起来,中西方建筑在风格、结构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方建筑注重庄重、威严和天地合一,强调层次感和象征意义;西方建筑则更加简约、实用和自由,强调个体需求和功能性。
简述中西建筑的差异

简述中西建筑的差异中西建筑风格的不同,从本质上看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特征的差异中国崇尚“天人合一”,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强调顺其自然。
西方以人为中心,强调入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以此求得人类生存与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的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中国历代建筑至关重要的不是对建筑物质形态的保存,而强调通过修葺传承、延续作为“祖宗之法”的建筑精神理念,只求神似而不重形似。
西方人重实轻虚,对于留存的古典建筑,均尽量保持其原始面貌,不人为加工和美化,即便修葺亦是以复原原貌为主。
(2)材料差异中国建筑木构传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建筑多采用木料,其式样以斗拱式为主。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建筑体系,以古典柱式为主要造型特征,多采用质地坚硬的石料。
(3)外观差异中国建筑体现与自然和谐的态度,其建筑布局以内收的凹线依附于大地,横向铺开。
并且,中国建筑对远景效果十分重视,多从整体上予以规划,以与周围的环境、气氛融为一体为上,呈现优美、柔和的外轮廓线,其斗拱与屋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西方建筑则体现对大自然的征服与超越,在外厚瓦处理中有意强调建筑的几何体型,尤其是那些耸向天空的尖顶和巨大的穹顶,更是赋予向上和扩张的气势,与自然山水的柔美形成鲜明对比。
(4)装饰差异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平和,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并形成一定的规则,一些装饰色彩还因社会政治内容的渗透而成为标示等级观念的象征性符号。
西方建筑的色彩变幻,并无常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特点,盖因西方建筑装饰追求的不是中国传统强调的”祖宗之法”,而是注重标新立异、推陈出新的艺术创新。
(5)布局方式差异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是一种“集体”的美。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乖亩罾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从而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中西方古代建筑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1. 建筑风格:中古时期,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以木质建筑为主,如寺庙、宫殿、长廊等。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悬山脚、翼角、斗栱、角梁等独特的建筑元素,并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而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材建造,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庙、剧场和古城堡等。
西方建筑注重对称美和几何规则,建筑形式更加规整。
2. 建筑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在木结构工艺方面非常擅长,尤其在榫卯结构和斗拱悬臂结构方面达到了独特的高度。
中国的传统建筑技术还包括模嵌、彩画、瓦雕等装饰技术。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在石材建造、圆顶建筑和拱形结构方面较为出色。
西方建筑中常见的石柱、石拱和石雕等装饰技术也很精湛。
3. 宗教和哲学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礼、仪、道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建筑中雕刻的花纹和图案常常以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为主题。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教堂和宗教建筑是其重要代表,被认为是神圣和庄重的场所。
4. 建筑规模和功能: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规模的宏大和装饰的精致,宫殿、寺庙往往具有壮丽的气势和华美的装饰。
这种规模和装饰往往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统治者的权力象征。
西方古代建筑更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如古罗马的公共浴场、劇場和公共广场等,这些建筑为公众活动提供了场所。
同时,西方古代建筑也更注重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
中西方古代建筑在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宗教和哲学影响以及建筑规模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这些差异和相似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对建筑的不同追求和表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发源地是黄河,作为母亲河的黄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西方的发源地虽然不属于另为三大发源地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希腊和古埃及,但爱琴海作为西方的主要发源地在西方一直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而作为人类的衣食住行的住在中西方人的眼中一直有不同的差异。
建筑作为一项伴随着人类发展史,不可或缺、不可忽视的文化产物,对于人类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但是随着所谓的“向现代文明看齐”
的观点,我们看到全球建筑已经趋向一致,中西建筑的差异也越来越不显著。
这里,我们撇开那些已经丧失了特征的建筑,就代表中西方特
色的建筑差异做一点文化层面的分析。
由于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其巨大的艺术表现力量以及它与人类文化的深刻的同构对应关系,
体现着人类的文化思想观念。
简言之,中国古代建筑始终是以现世的君权为核心的,渗透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而西方古代建筑是宗教的、
神权的。
第一,从中西方的理论上来讲,中国古代的主要思想是儒家哲学,而西方是基督教神学。
中国传统美学神韵在于重视现实人生,讲究人伦次序,淡化宗教信仰,始终灌注着重生知礼的现世精神,体现着传统儒家重视人的群体生命意识。
故而,中国古代都城尤为强调礼制秩序,并在住宅布局上体现儒家上下、男女之礼的基本思想,从而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建筑空间模式。
从建筑文化的角度而言,中国古代建筑既体现了重视现实人生具有实用理性的倾向,也溶入了中国的人生观与宇宙观。
如果说儒家哲学是统治中国封建社会的总的理论,与此相对,基督教神学则是欧洲封建社会的总的理论,是它包罗万象的纲领。
教会成了社会的中心,从而导致西方的文明对神灵的崇拜、对宗教的敬畏,并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建筑艺术,以致突出建筑本体、风格多样变化和直指苍穹的艺术造型等个性特征。
因此说,欧洲古典建筑具有个体“崇高”的美学特征,在文化上,可以看做是张扬个性、崇尚个体形象的表现。
第二,从使用的角度上来说,建筑包括住宅建筑、生产建筑、文化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等。
住宅建筑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住宅建筑的使用材料和建筑格局的设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环境,而建筑风格则多受文化风俗的影响。
中国建筑多用砖木材料,而西方多用石材。
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木头,如辽代木塔,居然没有一处不是木头的。
当然在一些山区,自然是石头作为材料的建筑多些。
随着砖瓦的普及,很多建筑已经是砖瓦的了。
南方园林多为青砖碧瓦,北方的建筑多为红黄色系。
这和他们所处的自然色调和政治、经济地位是密切相关的。
西方建筑多为石头材质的,如哥特式教堂等等。
但是也还是有玻璃等材质作为补充的。
第三,中西建筑的差别还体现在布局上。
中国建筑是群体式布局,多为建筑组群式,如中国的四合院,有群体组合美,中轴是对称的。
西方建筑多为单体式布局,如教堂,强调建筑的个体风格。
在中国,很多大型名宅虽然不能和故宫之类的皇室建筑相比,但是作为民宅,它的规模还是很大的,要参观的话,没个几个小时是很难逛完的。
至于故宫,几天也逛不完的。
即使是超脱于世的宗教建筑也不例外。
大慈阁在我国广大的佛教建筑中,算是比较小规模的,但是还是分了很多房和前后院。
这或许和中国人传统的家族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相比较而言,西方人的家族观念要浅很多,而且很重视个人隐私,这也就影响了他们的建筑布局——分散的单体式布局。
第四,就建筑和群外的自然而言。
从消极方面来说,中国建筑不强调突出自己,造成和自然的对立,所以尽管在围墙内部各建筑势态干戈相向,群外却趋于平静,故深山之古寺应曰“藏”,而不会筑成欧洲的城堡。
从积极方面来说,中国建筑主动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对自身的
肯定:寺既藏于深山,寺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更加辽阔,更加不朽。
西方建筑则不然,它借助于墙和屋顶,造成一个自足自立的存在,它是放射的,以不凡的形象高傲地鄙视自然。
在欧洲城堡里常常会耸起一些高高低低的塔楼,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生怕人们忽视了它们。
欧洲建筑不重视和自然的渗透调和而更看重和自然的对比,人的力量显示得更加突出。
中国建筑中,每一处房屋的坐落朝向都是很有讲究的,什么人住什么地方,规格、布置也有很大的学问。
这就是中国人皇权至上的政治伦理观,建筑的设置总是以君王或者封建家长为中心的,然后按照尊卑地位来建设。
西方的宫廷建筑远不如宗教建筑更能代表他们的建筑风格。
在他们的文化思想中,宗教权利大于贵族特权,甚至是皇室依托于宗教,这和中国皇权至上的观点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建筑体现祖宗崇拜,即使是普通民居也多设祭祀祖先的堂屋。
西方建筑则体现神灵崇拜,渲染宗教主题,在他们看来,灵魂归上帝,世人皆是上帝的子女,祖宗观念不像中国那样根深蒂固,不可动摇。
由于中西方多年以来的文化差异和审美区别,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不同的认识。
中国建筑表示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比如深山藏古寺。
江南小镇上依山傍水的民居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点。
中国的民房多紧贴地面,常沿地面平面展开,不是向空中发展,既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中亲近自然的部分,也可以看出中国民众不张扬、含蓄、平实的性格特质。
西方建筑表现天人对立,如建筑多立于旷野或以单体出现,以尖锐的几何体与自然形成张力,典型例子是欧式尖顶建筑。
也可以从中体现出西方人外露、直白的个性。
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史慢慢融合,比如像布达拉宫那样融合了汉族、藏族、东南亚各种风格的建筑就是不同文化相融合的佳作。
但是,在不同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要记住求同存异,不要完全抹杀了自己的东西。
古希伯来的神话说,五千年以前,天下的人都说着同一种语言,他们彼此了解,干起活来同心同德,人们决定在巴比伦建造一座通天大塔。
工程开始进行得很顺利,但这件事引起了天神耶和华的嫉妒,他运用神力搞乱了人的语言,民族也就出现了,人们看法不一,又不能互相理解,于是各行其是,塔也就越建越不象个样子,终于没有完成。
这座塔名叫巴别塔,“巴别”就是“混乱”的意思。
以后有人还画过好几幅巴别塔建造图,画上的塔混乱不堪,好多种风格搅成一团。
这个故事的启发意义是很明显的,就我们的题目而言,它说明建筑艺术随着民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格。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它不仅有考古学的价值,作为艺术,它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及由历史所形成的上层建筑有深刻的联系。
只有从这个角度去考察,才能找出建筑艺术的本质根据。
综上所说,中国建筑在气质上更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建筑则重物质,重外观。
前者是群体的统一,内在而含蓄;后者是单体的突出,外在而暴露。
也正如梁思成先生说的: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如同欧洲的画一样,是可以一览无遗的;中国的任何一处建筑,都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手卷画必须一端端地逐渐展开过去,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
走进一所中国房屋,也只能从一个庭园走近另一个庭园,必须全部走完,才能全部看完。
”
但现在的很多建筑家都在走西方风格的道路,而我们要特别强调建筑师在创作上对于新的民族风格的自觉的追求和贡献。
完全西化是思想贫乏的表现,无无所用心是一种失职,象巴别塔那样的杂凑并不足取,复古当然也是穷途,正确的道路只能是继承和创造。
无所用心是一种失职,象巴别塔那样的杂凑并不足取,复古当然也是穷途,正确的道路只能是继承和创造。
正如某一艺术家的个人风格的形成是这位艺术家已走向成熟的标志一样,衡量新的中国建筑艺术是否已走向成熟,也有赖于新的建筑民族风格的形成。
希望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