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2 录音新闻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录音新闻》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录音新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录音新闻的定义、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从录音新闻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激发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学会提取关键信息。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注新闻的兴趣,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录音机3.录音新闻素材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播放一段录音新闻,让学生初步感受录音新闻的特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录音新闻是什么吗?它和文字新闻有什么不同?二、新课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录音新闻的定义、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录音新闻实例。
三、课堂实践1.教师播放一段录音新闻,要求学生认真聆听,提取关键信息。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提取到的关键信息。
四、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录音新闻的特点和听力理解技巧,谁能举个例子?二、课堂实践1.教师播放一段录音新闻,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技巧,提取关键信息。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提取到的关键信息。
三、拓展活动2.学生分享自己的录音新闻作品,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录音新闻有了哪些认识?二、课堂实践1.教师播放一段录音新闻,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技巧,提取关键信息。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提取到的关键信息。
三、新闻素养培养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新闻,提高新闻素养。
2.学生分享自己关注到的新闻,讨论新闻的价值和意义。
四、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录音新闻有了哪些认识?二、课堂实践1.教师播放一段录音新闻,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技巧,提取关键信息。
江苏输容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22 新闻两篇学案(

新闻两篇基本目标1.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体会新闻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2.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和“香港回归”所具有的划时代的“丰碑”意义。
提升目标能根据新闻的要素,概括新闻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体会文章饱含的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默一默1.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荻.港 ( ) 要塞. ( ) 歼.灭 ( ) 溃.退( ) 2.查资料,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
二.读一读(1)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2)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
三、想一想①文章主体部分可分为几层?哪一层是详写?②品析鉴赏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3.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说说其作用。
四、练一练阅读短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②(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 )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及击溃..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⑦我军..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用一句话(不超过20字)概括文段的中心。
2.在原文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A、不料剩下顽固消灭B、不料余部顽强歼灭C、不想剩下顽强打败D、不巧余部顽固击退3.第⑥句中加点的“击溃”一词能否改为“击退”,为什么?4.第⑥句中加点的“占领”一词与“控制”一词能否互换,为什么?第二课时一.默一默1.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méi( ) 体 qín ()满 zhǔ()目 cāng()桑xiāng()嵌承诺.()循.序渐进()二读一读1新闻通常分为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划分出这三部分,并概括大意。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第22课《新闻两篇》教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22课《新闻两篇》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新闻的结构;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从新闻的主体人手,把握新闻内容的阅读方法。
3.从渡江战役的胜利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从香港回归祖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新闻的结构;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从新闻的主体人手,把握新闻内容的阅读方法。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语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读报看新闻可以表现出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整体把握1.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提示: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导语:第一、二句话。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3.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提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三>合作探究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提示: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苏教版初一下册(七年级下册)语文:《录音新闻》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初一下册(七年级下册)语文:《录音新闻》教案【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这则广播稿现场录音和文字报道相结合,表达上运用口语和书面语,报道事件条理清楚。
教学本篇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播音时的感情、语速、语调。
教学步骤:1.速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①记者们分别从什么地点报道了什么内容?在报道方法上有什么不同?②课文安排材料的顺序是什么?③将本文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
④从题目及内容看,本文有哪些特点?2.模拟播音,体验文中情感:①由录音新闻的特点,体会括号中录音的作用,并安排学生模拟。
②模拟播音。
③教者作适当点评,结合探究练习第三题,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3.小组读书、讨论下列问题:①第2段中,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②第3段中,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③比喻句的运用有什么好处?(结合探究练习第二题讨论)④第二部分报道了哪几点内容?⑤末段中,负责人的讲话包括几层意思?4.自由读,感悟:①教师播放一小段录制的录音新闻,让学生感受其特点;②让学生轻声自由读,边读边赏,想象描写的场景,感悟现场的气氛,体会文章的感情。
5.总结:师生交流学习本文的感受,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的写作特点、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的语言特点。
6.课外阅读《飞向太平洋》,比较两者的异同。
【教学设计B】创意说明:这则广播稿,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现场感强。
可进行模拟播音比赛。
此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理解语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思维、答辩能力。
教学步骤:1.课前准备:①以小组为单位,明确分工,模拟播音,准备比赛。
②理解全文内容,画出美词佳句及疑难处,设计成问题,准备提问。
2.活动安排:①将全文分为四部分(1-4,5-7,8-12,13-16),小组抽签、准备。
②活动形式:每小组播音后,其他组学生作点评,并提出问题,要求解答。
(时间5分钟)(教者对提问、解答要多鼓励,对不能回答的问题,要适当引导。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5.22 新闻两篇学案1(新版)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5.22 新闻两篇学案1(新版)苏教版第一标:课堂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课堂准备:朗读课文,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第二标:我的任务任务一:夯实基础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溃()退歼()灭当()真锐不可当()荻()港纤()维芜()湖要塞()殷()督()战无锡()阻塞()2.填空。
(1)新闻又称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篇新闻稿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部分。
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以________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________。
任务二:课堂探究课堂自学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标出重音,注意语调。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组内交流1.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2.主体部分写了什么?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各路军的作战情况。
3.三路军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第三标:反馈目标:学成评价:家长签名:达标检测(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
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0《录音新闻》教学设计 (新版)苏教版

《录音新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理解报道的安排顺序。
4、学习本文文字报道与现场录音相结合报道事件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本文是一篇录音新闻,学生对此比较陌生。
因为录音新闻既不同于一般广播稿,又不同于学生常见的电视新闻。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把握录音新闻的特点,可采用听录音新闻或模拟播音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教学设想重点、难点:1、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自然结合。
2、理解本文报道的安排顺序。
3、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突破: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情趣导入中国是火箭的故乡。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对茫茫宇宙的探寻,从飞行器到“神舟”五号的顺利升空,都记载着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与可喜的成就。
1964年10月16日我国首枚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核试验取得成功后,中国政府发表声明称,中国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的威胁,同时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982年10月16日,正当党的十二大召开之际,我国潜艇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从1980年5月我国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到这次潜艇水下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又有了新的飞跃,海军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国防实力新的加强。
这次发射的新型运载火箭,采用了新的技术,新的燃料,新的材料。
潜艇上的发射装置是我国自行研制的。
与电子计算机配套的各种国产精密仪器和仪表,准确接收、处理并传递来自空中、地面和海上测量船队的各种信息,取得运载火箭飞行中的各种数据,对进一步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 新闻两篇》学案(新版)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新闻两篇》学案(新版)苏教版【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丰富词汇;了解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真实性、简明性和思想性。
2、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把握阅读新闻的基本方法。
3、理解新闻的主题,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文体知识简介】1、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
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报道迅速及时;内容简明扼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结构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内容。
4、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
又分为引题、主标题、副标题。
引题是用来交代背景点明中心的,可有可无;主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副标题或概括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可有可无。
5、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话或第一句话,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内容的六要素经常集中出现在这一部分。
6、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力,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时代背景简介】解放战争从1947年7月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形势发展很快,到1948年底,先后解放了东北、华北、中原等广大地区,国民党反动政府奄奄一息。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新闻两篇》(第2课时)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新闻两篇》(第2课时)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奥运会,整体感知课文,概括作者所描述的各个场景的内容。
2.分析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短文两篇》教学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教学重点)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
(教学重点)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预习】1.读一读,找一找。
关于《山海经》:关于夸父:2.查一查,写一写。
欲:想要足:够北:北方其:代词,他的,代夸父昔:从前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4.评一评,议一议。
夸父是个怎样的形象?作品有何寓意?【导学】一、整体感知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欲得饮:饮于河:大泽:邓林:2.、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3.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品味探究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
应如何理解?【检测】一、积累·运用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⒉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⑶弃其杖,化为邓林二、阅读·感悟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答:2、《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答:3、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三、表达·交流(1—2题)拓展思维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2 录音新闻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录音新闻的形式与其他新闻的异同。
2、了解我国运载火箭发射试验成功的盛况。
二、能力培养:
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培养祖国的荣誉感,学习参试人员大力协作,团结奋斗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弄清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学习语言,训练朗读。
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以及在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资料补充: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评述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标题:可以分为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电头”后的第一句,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
主体: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可有可无。
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新闻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议论、描写。
一、情境导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箭上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火箭发射成功的盛况,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火箭发射还很不容易,你想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盛况吗?今天我们借助“录音新闻”来回味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二、课前热身:
1、给下列字注音:
翱硕大悫顷刻停泊
2、改正错字:
波光鳞鳞喜型于色拨地而起萤光屏运栽
3、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
4、深入赏析课文,从描写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口语与书面语结合入手。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本文很明显有两种文字,一是黑体字,另一种是括号内的字,你能说出这两种文字的不同作用吗?
黑体字报道的是事件,括号内的字是现场录音,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
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了事件,这是录音新闻的主要特点。
2、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
组织方法:一学生读黑体字,一学生读刘长乐,一学生读麻振,一学生读王惠悫。
其他同学表演括号内的内容。
(要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学生自我评析。
)
3、再次读课文,了解火箭发射过程。
找出新闻的标题和导语。
标题:喜看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壮观景象。
导语:在第二小节,第一小节是引子,交代通迅员和新闻标题,是录音新闻的特有形式。
4、通过比较,了解录音新闻特点的知识。
在这则新闻中,括号里的文字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这些文字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这些文字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容,增强了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缩短了听众和事件发生现场的距离。
5、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录音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材料真实,报道全面。
6、精读课文内容,请同学们画出表示时间的句词,并分析作用。
这则新闻以时间为顺序,报道事件的发生过程。
先报道运载火箭发射情况,再报道运载火箭落水情况。
报道运载火箭情况,从一小时准备开始写起再写到“还有两分钟“,“离发射时间还有一分钟”,然后报道运载火箭的发射。
报道运载火箭落水情况,先报道测量船的情况,后报道直升机的情况,也是按时间顺序,这样使事件发展十分清楚,便于听众收听。
课文除时间语言准确外,还有许多形象的语言,把它们找出来,看看它们对录音新闻有什么作用?
从景物描写的作用,比喻手法的表达作用等方面谈,言之有理即可。
设置活动,模拟播音,以课文播音稿为基础指定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进行模拟播音。
朗读时根据课文内容,确定感情基调,选择适当的语调速度。
四、小结:
这则录音新闻比较全面地报道了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赞扬了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军指战员大力协作、团结奋斗为祖国做贡献的精神,歌颂了党的领导。
方法小结:1、作为录音新闻,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事件是它的主要特点。
2、合理安排顺序,使事件报道条理清楚。
3、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是这篇报道的语言特色。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2《在沙漠中心》(第1课时)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识记并理解文中生字生词
3、培养学生快速默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内容和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
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案】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硌()fú()射筛糠()犁铧()脐带()
真dì()yún yún( )( )众生协奏()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因惊吓或受冻而浑身发抖。
()
(2)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
(3)形容众多的人。
()(4)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
3、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国家)作家,他的作品多描述飞行员的生活,代表作有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等。
4、收集描写沙漠的有关诗句:
5、本文主要记录了作者在被困于沙漠之中一夜的所思所想,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沙漠中,他们遇到了________________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出主人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飞机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活。
如果说飞机的发明和制造
经历了一个曲折而艰难的漫长过程,那么飞行员的试飞和新航线的开辟同样经历了一段艰辛的
时期,对于较早一代的飞行员来说,每一次驾驶飞机上天都是一次惊心动魄的考验,开辟新
航线更是一件冒险的事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圣埃克絮佩里的“在沙漠中心”,了解因飞机
失事而被困沙漠中的他的体验和思索。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初读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2、分析作者的情感
(1)我坠机后遇到了哪些困难?我采用了哪些应对困难的的办法?
(2)划出第二段中描写环境的语句,说说其作用。
(3)、找出表达我心理描写的句子,并分析这些句子表达了我怎样的情绪.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