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理解词语含义的答题方法、术语整理

合集下载

记叙文词语含义

记叙文词语含义
他感觉自己的腿、手和身体都已经不听使唤了,意识也渐渐涣散,他似乎听 到遥远的地方传来隐隐约约的渺茫歌声……不能,绝不能,我一定要挺住! 他咬紧牙关对抗着,对抗着……终于,他已经模糊的视野里出现了终点站那 熟悉的蓝色候车亭……坚持不到终点站了,提前停车……
词语含义:
他刹车,打右转向灯,靠边,平稳停车,开门,熄火,拔钥匙。 渺茫的歌声有强大的力量,吸裹着他在黑暗的深渊坠落,坠落…… 那深渊太深,36小时的抢救后,他没能爬上来。 当人们从他的口袋里找到公交车钥匙时,在场所有人都流泪了——这是一辆 自动档的公交车,他担心自己昏迷后,脚可能会无意识地碰到油门导致车失 控。因此,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拔下钥匙,牢牢锁住那扇通往死亡的通道。 他叫陈乐平。上海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
词语含义:
现在,车将要下高架路了,下了高架再开一段路就到终点站了……忽然,他 感觉眼前一阵迷糊,头剧烈地眩晕起来,接着又剧烈地头痛起来,他感到很 恶心,胃里翻江倒海——不好,突发脑溢血!他立刻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 父亲就是因脑溢血40来岁就瘫痪了,他到40来岁也患了高血压。
他清楚突发脑溢血会很快失去意识,下了高架后的这段路是一条繁忙的交通 要道,车辆行人密集,稍有疏忽这么大的公交车极有可能失去控制造成群死 群伤的恶性交通事故!
词语含义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看 云识天气》)
问:分析画线词语“招牌”的含义。 参考答案:“招牌”原指挂在商店门前的牌子,文中比喻是指云是天气的预 兆,说明云与天气的密切关系。
词语含义:
1.代词的指代义: “这”“这个”“这些”是近指 “那”“那些” “那个”是远指 “某”“某类”是不定指。 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将所找出 来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适。 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在上句或上文中,有时也在紧跟着的下文中。

记叙文词语含义题答题技巧

记叙文词语含义题答题技巧

记叙文词语含义题是指要求考生理解某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并根据上下文推断其含义的题型。

以下是一些答题技巧:
1. 注意上下文。

词语含义题的答案往往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断,因此要仔细阅读全文,尤其是与所考查的词语相关的段落,从中寻找线索和语境。

2. 注意词语的词性和位置。

有些词语在文中可能会有多种含义,需要根据其所在的位置、前后文和语法作用等因素进行判断。

3. 注意词语的比喻和引申义。

有些词语在文中可能会有比喻和引申义,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理解。

4. 注意词语的情感色彩和文化背景。

有些词语在文中可能会带有情感色彩或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需要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理解。

5. 注意词语的多义性和歧义性。

有些词语在文中可能会有多种含义或存在歧义,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判断。

6. 注意词语的搭配和语法作用。

有些词语在文中可能会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需要根据搭配关系进行推断。

7. 注意词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效果。

有些词语在文中可能会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讽等,需要结合修辞手法进行理解。

总之,在解答记叙文词语含义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全面考虑词语的多义性、歧义性、情感色彩、文化背景、搭配关系、修辞手法等因素,从而得出准确的答案。

记叙文答题方法

记叙文答题方法

记叙文答题方法记叙文答题方法记叙文阅读在语文考试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分值。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叙文答题方法,欢迎大家前来查阅。

1.解释词语的语境义:答题技巧是:先解词的本意;再答语境中含义。

注意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

常用的词有:"这里指……"。

2.层次结构--划分段落或层次。

一是要善于发现带有标志性的词语或句子,二是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弄清人物的关系。

三是明白事件的全过程,弄清起因、经过、结果。

然后提炼筛选主要信息。

记叙文的结构层次一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线索,记叙的顺序和层次,过渡和衔接,伏笔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

3.题目--题目的作用:(1)把握象征意义;(2)语意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4.概括--概括语段、事件、全文中心:应对技巧:概括语段:主要的方法有:1)摘中心句。

2)摘要归纳。

3)并列的,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

4)段末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层层深入,摘取最后的归纳的意思。

形成:记叙(交待)了"人"+"事"(心情、经过、背景、感受)。

概括事件:"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概括中心:(1)分析文章标题;(2)分析文章的结尾;(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句式:"通过……(事情),表达了(赞扬、抒发)……的感情(精神、品质)"。

5.分析--能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应对技巧: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强调与人物与主旨的关系。

(1)结构上作用:在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作铺垫、引下文、点题、、总领全文等。

在中间部分: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等。

理解词语含义答题技巧

理解词语含义答题技巧

理解词语含义答题技巧
理解词语含义是理解文本内涵的重要技巧。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答题技巧:
1. 从上下文推测:通过阅读上下文,寻找关键词、关联词等线索,从而猜测出词义。

例如,如果在文中提到“大雨淅沥”,可以推测出“淅沥”这个词的意思是形容雨声细小。

2. 比较同类词:将需要理解的词与与它有相似含义的词进行比较,进一步推断出其可能的含义。

例如,如果要理解“烦恼”的
含义,可以将其与“麻烦”、“苦恼”等词进行比较。

3. 分析词根和词缀:通过分析词根和词缀的含义,来推测单词的含义。

例如,如果知道“bi”表示“两个”,“cycle”表示“循环”,就可以推测出“bicycle”是指“两个轮子的车”,即自行车。

4. 查阅词典:当以上方法无法得出准确的答案时,可以使用词典或在线查阅工具来查找词语的定义、释义、例句等。

词典是理解词语含义的权威来源,可以提供准确的解释。

5. 培养词汇量:拓宽自己的词汇量是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

通过多读书、多听讲座等方式,积累更多的词汇,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语。

综上所述,理解词语含义答题的技巧包括从上下文推测、比较同类词、分析词根和词缀、查阅词典以及培养词汇量等方法。

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可以提高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记叙类文章阅读答题术语与方法

记叙类文章阅读答题术语与方法

记叙类文章阅读答题术语与方法一、标题题型一: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二、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 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三、主旨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1、答题模式:内容 + 主旨(情或理)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四、结构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方法指津:(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2)按空间的转换(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5) 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记叙文专题-词语含义

记叙文专题-词语含义

记叙文复习专题-词语含义
1、理解词语在文本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考察的知识点:词语的词典义
词语的语境义(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词语的引申义
词语的比喻义
常见题型为:A、***指的是……B、***在文中的含义……
答题思路:
A、词语的指代
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
——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
——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
——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B、词语的比喻义
解释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比喻……
C、词语的引申义
解释词语的意思——在本文中指……
D、词语的特殊含义(包括双关、反语、讽刺等)
(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词语的特殊含义)
二模考题
闸北P79
20.第(16)段“奇遇”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宝山嘉定P73
21. 从下文内容看,第⑥段中加点词语“另外一个主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静安青浦P9
20.(2)第①段加点词“饱满”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闵行P49
22、第9段划线句“道是无金却有金啊”中有两个含义不同的“金”,“无金”的“金”指的是“金钱”,“有金”的“金”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记叙文阅读答题基本术语及题型思路

记叙文阅读答题基本术语及题型思路

记叙文阅读答题基本术语及题型思路(一)答题术语积累:1、描写方法答题术语:(1)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2)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3)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4)描写的范围大小——细节描写、场面描写2、表达方式答题术语: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顶针等4、常见表现手法(写作方法):选材上的:以小见大;材料安排上的:详略得当表现主体上的:对比、衬托或者烘托(正衬、反衬)、侧面烘托、象征等;抒情上的:托物言志、借物寓理、借物喻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事、直抒胸臆;结构上的:铺垫伏笔、巧设悬念、首尾照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主旨上的: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情感、卒章显志等描写上的: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工笔细描写景、多角度多感官写景;联想或想像写景等等(二)重要题型积累:题型1、开头段在文中的作用————开头段写了什么材料?是为了表现(突出、强调)什么+与下文的关系是什么?(三问思考)+作用作用有:(1、总领全文;2、开篇点题;3、巧设悬念;4、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5、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6、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或者背景;7、通过、、、材料引出下文)7种;题型2:结尾段在文中的作用———结尾段写了什么材料?是为了表现(突出、强调)什么+与上文的关系是什么?(三问思考)+作用1、总结全文,揭示中心(点明主旨);2、照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3、深化主题或升华情感;语言含蓄,发人深思,让人感觉余味无穷)4种-------1、小说的结尾又是小说的高潮,戛然而止,受到震撼人心的效果;2、小说的结尾揭开悬念,让人感觉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结构安排巧妙;3、开放式结尾,给人留下想像的空间,发人深思,让人感觉余味无穷)3种,共7种;题型3:句子赏析题————点写法+明效果+析句意+抒情感写法有:1、修辞上的写法;2、用词上的写法(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词、颜色的词、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反义词等等)3、句式上的写法:(反问句式、排比句式、短句等)注意有两点:1、写法角度要找完,尤其是长句子;2、句子所写对象的特点或者抒发情感的关键词一般都在该句子的上下文中。

(完整版)记叙文答题技巧与方法

(完整版)记叙文答题技巧与方法

重点题型方法指导:一、概括内容:基本模式:主要人物+事件+结果(注):时间、地点、起因等特殊时需指出。

二、词句理解:1、理解词语的含义及作用:(1)解词:根据语境指出词语的本义或是引申义、比喻义。

(字面义)(2)读上下句,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寻找线索,推知语境义。

(语境义)(3)作用:先理解本义及语境义,再分析该词在语言等方面达到的效果和好处。

方法:揣摩人物心理、作者的情感及意图。

(感情色彩)2、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1)修辞句:运用修辞理解作者的本意及作者的情感。

联系上下文,注意关键词语所传达的信息。

(2)中心句:根据内容,联系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哲理句:抓住关键词,揭示蕴含的道理。

(4)有特殊作用的句子:需从写作技巧方面考虑,如结构上点题、揭示(深化)中心、照应、过渡、设悬念等。

(5)题目:A、总结全文内容。

B、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C、形式新颖,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反映作者情感变化。

三、分析评价:1、描写及作用:(1)环境描写的作用:A、交代背景B、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C、渲染气氛D、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

E、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

(2)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发挥想象)方法: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2、人物形象分析:(1)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细节描写)(2)找出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3)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

4、实战演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各题。

我愿为你收藏一粒盐马德 那天下午,是两节语文课。

留下作文题目后,学生们一改往日的慵懒,双眉紧锁,很快进入构思状态--班里静悄悄的,马上就要中考了。

他们似乎一下子懂得了时间的珍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深入理解一个词的含义
篇章是有段落构成的,段落是由句子构成的,句子是由词语和标点构成的。

阅读理解的起点是弄清词的含义,然后是弄懂句子的含义,进而弄懂段落的含义,最终理解全文的含义。

能准确深入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的起点。

一.首先要准确理解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一个词以文字形式出现时,最初代表的含义。

而在现在的白话文阅读理解中,是指一个词语离开语言环境独立存在时,最常用的含义。

小学生考试,有一个常见的题型,写出一个或几个词,让我们解释词语的含义。

在字典里,一个词语的解释有很多个选项,我们只要写出其中最常见的含义即可。

其实这种题型就是解释词语的本义。

在小学阶段,绝大多数老师因为不掌握解词语本义的方法,大都采用的是死记硬背的形式:一.让学生参看书下注解,在作业本上写若干遍,让学生背下来,再通过考试去强化记忆。

二.书下注解里没有的,老师就在文中画出一些“关键词”(老师根据多年经验,觉得它们是常考的词),让学生查字典,将查到的结果写若干遍,然后背诵下来。

上了初中以后,上面的方法完全不适用了。

因为命题者使用的文章是从教材之外选取的;命题的范围又是无限大——老师会随意从文中指定一个词语让学生解释。

怎么办呢?我们总不能把字典里所有词语的含义都背诵默写下来吧?
其实,解释词语的本义是有具体方法的,掌握了这些方法,我们就不用背字典了!
(一)单字组词法
所谓的单字组词法,就是解释由一个字构成的词语时,在保证词性不变的情况下,采用组词的方式,组几个常用词语来解释这个词。

例如“打”,这是个动词,我们用“打”组成几个常见的动词即可——敲打、击打、打架、打击,但不能组成“打球”、“打脸”等形式,因为这些词不再是动词,而是短语,其中“打”是动词,“球”和“脸”是名词,词性改变是绝对不允许的。

(二)拆分组词法
有些词,是由多个单字词组成的,每个字都能代表一个独立的含义。

这样的词,我们就可以将原词拆成单字,在保证词性不变的前提下,依次组词来解释。

例如“精致”可以分成精和致两个字,原来是形容词,因此我们用这两个字,分别组成一个形容词,合起来就是“精致”的本义——精巧、别致。

(三)同义替换法
这种方法,就是运用同义词或同义短语来解释。

例如用“妈妈”来解释“母亲”,用“漂亮”来解释“美丽”,用“快速奔跑”来解释“冲”,用“害怕”来解释“恐惧”。

(四)古文串讲法
按照翻译古文的形式,先将每个字解释出来,然后将这些解释“串”成一个流畅的句子。

例如:安如磐石,安,安稳;如,像;磐石,大石头,安稳地像一块大石头。

(五)形容法
这种方法专门用来解释形容词。

一个形容词,形容的对象不同,形容一个对象的角度不同,形容某个角度的特点不同,因此,只要将这三点确定下来,一个形容词的含义就确定下来了。

这种解释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形容——哪类事物——哪些方面——怎么样。

比如“英俊”,就是形容——男人——容貌——非常帅气。

再如“金碧辉煌”,就是形容——建筑物——外观或内饰——十分豪华。

二.接着要解释词的语境义
一块石头,原本就是一块石头,然而到了不同的场合,它的含义就会发生改变:在建筑工地,它是一种建筑材料;在奇石展厅,它是一件造型独特的艺术品;在冶炼厂,它就是一块矿石;在马路上,它就是一种障碍物......词语也一样,放在不同的句子里,其含义也会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随着语境变化而变化的含义,就叫做语境义。

有时候,语境义和本义是基本相同的,有时候,语境义和本义是截然不同的。

如何准确理解语境义呢?
(一)对比本义,语境义基本保持不变的如何理解、解释
有些词语,本义和语境义基本保持不变,很多人甚至认为语境义和本义完全一致,其实无论如何,一个词离开了语境的含义和置身某种语境的含义永远不会完全相同。

例如: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的外观或内饰十分奢华。

放到具体语境中:
1.一走近故宫,我几乎被眼前金碧辉煌的景象惊呆了。

2.一走进人民大会堂,我几乎被眼前金碧辉煌的景象惊呆了。

直观感觉上,离开语境的“金碧辉煌”,和放在句子之中的“金碧辉煌”是完全一样的,其实不但二者不同,即使身在语境中的两个“金碧辉煌”,含义也有明显的差别。

最本质的差别是内涵“缩水”。

(1)离开语境,该词形容的是“建筑物”,而置入语境后,一句形容的是“故宫”、二句形容的是“人民大会堂。


(2)离开语境,该词既可以形容“外观”,也可以形容“内饰”,具有不确定性。

置入语境后,一句只形容“外观”(因为“走近”,没有进入内部),二句只形容“内饰”(因为“走进”,已经置身其中,看不到“外观”),具有明显的确定性。

(3)之所以我们感觉语境义没有变化,就是因为无论哪种情况,“金碧辉煌”的含义都包括“非常奢华”这部分不变的含义。

语境义的具体解释方法:
着眼本义,要根据语境确定:
1.描绘对象发生了哪些变化。

2.具体描绘哪方面、那部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含义不变的部分为了避免和本义的重复,要换成它的同义词。

(注意程度副词不能缺失)
所以第一个“金碧辉煌”的语境义是:形容故宫的外观非常华美。

第二个“金碧辉煌”的语境义是:形容人民大会堂的内饰富丽堂皇。

(二)对比本义,语境义完全改变的如何理解、解释
一个词语,置身某个语境,含义不会无缘无故地改变。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原因。

语境义改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作者使用修辞方法,导致语境义与本义完全不同;二,作者设定特定的背景,导致语境义与本义完全不同。

不同的类型,理解解释方法也不相同。

1.因使用修辞,词义发生改变的具体解释方法
(1)去掉修辞方法,用直白的书面语表达出来,(2)对应加上程度副词。

这样的修辞方法主要有五个:比喻、拟人、夸张、反语、借代。

例如:
A.比喻:妈妈在我的心里,是一头不折不扣的老黄牛(原指耕田的老牛,这里指妈妈非常勤劳、朴实、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B拟人:柳树向我招手。

(原指挥手,打招呼或道别,这里指柳枝在风中微微摇动。


C.夸张:他一笑,眼睛就没了。

(原指消失,这里指他的眼睛非常小。


D.反语:李冰六科总成绩48分,实在是太优秀了!(原指品质、做法、取得的成果超越常人,这里指李冰的成绩非常差。


E.借代:孤帆原因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原指船帆,这里指老朋友乘坐的船。


2.受语言背景的限制,词义发生改变的具体解释方法
(1)先用一句话高度概括背景条件,(2)然后指出“真实的描绘对象、具体描绘哪方面、这些方面怎么样”即可。

例如:
1.我出生在内蒙古,成长在内蒙古,从没离开过内蒙古一步。

幸运的是,今年暑假,因为征文获大奖,组委会邀请我到大连参加笔会。

当我的脚步踏上沙滩的那一刻,我不禁张开双臂,奔向大海:“啊!大海,我梦中期盼已久的大海!”
“啊”原是一个语气词,这里指第一次见到大海(概括背景条件),我的内心十分兴奋、激动、喜悦。

2.下晚自习的时候,路灯已经完全熄灭了。

李芳沿着校园边的林荫甬路向宿舍走去。

突然一只手从后面伸过来,搭在她的肩上,她不由自主地“啊——”了一声。

“啊”原是一个语气词,这里指夜里突然遭遇背后偷袭(概括背景条件),王芳的内心十分紧张、恐惧。

三.最后要揭示词语的本质含义
写作的过程,就用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综合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所谓词的本质含义,就是指作者借助一个词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或情感。

这种情感往往是抽象的、隐性的。

隐藏其中的思想感情常常通过使用词语的感情色彩表现出来。

褒义词:往往表达喜爱、欣赏、赞美、崇敬之情。

贬义词:常常表达厌恶、忧伤、痛恨、鄙视,悲哀之情。

中性词:不具备这样的表现能力。

例如:
1.三昼夜过去了,躲在碉堡里的鬼子仍在负隅顽抗,垂死挣扎。

抛开本义和语境义,句中的“鬼子”、“负隅顽抗”、“垂死挣扎”哪个词语都能表现作者对敌人的憎恨之情。

这便是这些词的本质含义。

2.狼牙山五壮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砸碎了手中的枪支,高喊着口号,视死如归地跳下深谷。

抛开本义和语境义,句中的“壮士”、“砸碎”、“高喊”、“视死如归”,每一个词语都能表现作者对敌人的憎恨之情,对革命先驱的敬佩、赞美之情。

这就是这些词语的本质含义。

注意事项:理解本质含义要从情感、哲理、品质、情趣四个方面考虑。

把词语能表现的内容全部表达出来。

关键词语用词要准确、全面。

四、小结
深入理解一个词语的含义,要兼顾:本义、语境义和本质含义,这样进行全面表述,才能完成对一个词语含义的深刻理解。

少了任何一个方面,特别是停留在字面上,我们必然会走进片面理解和浅薄理解的误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