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力与运动》复习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力与运动复习教案(沪科版八年级)

第6章力与运动的复习总结基本要求:(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知道什么是惯性,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3)知道什么是合力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的法则。
(4)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法则二力平衡条件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及含义力的平衡及二力平衡条件主要内容的讲解:一.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主要内容回忆1.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古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他的根据是一个物体(例如一辆车)运动起来后必须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运动下去,失去力的作用,运动会停下来.初看起来,他的观点似乎符合实际情况,所以这个观点在人类的历史上统治了近一千七百年。
2. 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及结论:a、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和我们的教学实验:b、笛卡尔的补充c、牛顿的总结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第一条规律,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d、由牛顿第一定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匀速直线运动不需要外力来维持。
(2)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3)任何物体都有一种性质,也就是保持自己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都有惯性。
它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系。
(4)惯性是维持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原因。
(5)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6)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从实验中直接得出来的,也就是说它不是一个实验定律,当然也就不能用实验来验证。
但是它又有深厚的实验基础.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推理而得到的,由这个定律进一步得出的一切科学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顿第一定律早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沪科版中考复习教案设计:力与运动

《力与运动》复习教案学习目标:1.知道合力。
会进行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2.知道平衡状态、平衡力。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3.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4.运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难点:惯性及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教学环节:提问:1.物体不受力时,将做什么运动2.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不是不受力?科学回顾:亚里士多德: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维持伽利略: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维持知识点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提问:研究对象?一切物体。
没受到力的两种情况?没有受到任何力(理想状态),合力为零回顾实验提问:实验的条件?实验的结论?(实验的基础上又通过推理抽象概括出来的)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说明:1.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2.惯性的大小只决定于物体本身的质量,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3.惯性不是力,在描述时只能说物体“具有”或由于惯性,不能说“受到”或“产生”(2)惯性的利用和防范利用:跳远运动员快速助跑以提高跳远成绩;用撞击锤柄下端的方法使锤头紧紧套在锤柄上等.防范:交通工具配备刹车系统;汽车司机和前排乘客配备安全带等。
练习:例题1 1. 例题2 2知识点二:力的合成1.合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做用产生的效果相同的一个力2.合力:组成合力的分力。
3.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同向:F 合=F 1+F 2 方向相同反向:F 合=|F 1—F 2 |方向同大的力练习:例3知识点3:力的平衡问:平衡状态有几种?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 等大 反向 共线区分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练习:例4 3 4力与运动的关系练习:5 6 7板书物体 不受力 受力静止状态或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受到平衡力受到非平衡力。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力和运动》复习教案(知识点)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力和运动》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力和运动》的相关内容。
具体包括: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2. 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 重力的概念和计算4. 浮力的概念和计算5. 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6.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掌握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内在联系。
2. 能够运用力和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摩擦力、浮力的计算和牛顿定律的应用。
2. 重点: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册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跳绳等,引发学生对力和运动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复习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摩擦力、重力、浮力、牛顿定律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知识点。
3. 例题讲解:选取几个典型例题,如摩擦力计算、重力计算、浮力计算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牛顿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重力的概念、计算浮力的概念、计算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摩擦力的概念是什么?请列举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3. 重力的概念是什么?请写出计算重力的公式。
4. 浮力的概念是什么?请写出计算浮力的公式。
5. 请解释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含义。
6. 请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复习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摩擦力、重力、浮力、牛顿定律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与运动复习教案

课题力与运动课型复习课班级课时安排 1考纲要求1、能准确阐述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物体惯性的内涵,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以及物体的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质量间的关系。
3、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在具体问题中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情况分析;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说明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哪两个力互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运用惯性知识解释与惯性有关的现象。
(3)会运用二力平衡知识解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学会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获得规律。
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建立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题。
教学难点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复习引入将小球放在弹簧上,使其处于静止状态,请同学画出小球的受力示意图,通过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引出平衡力学生板演作图物体受平衡力认真回忆二力平衡相关知复习推进A.球对草地的压力和草地对球的支持力B.球所受的重力和球所受的摩擦力C.球所受的重力和球对草地的压力D.球所受的重力和草地对球的支持力物体受非平衡力用竖直向下的力F压小球至某一位置位置,然后撤去力F,分析此时小球受力情况。
教师讲解:物体受到非平衡力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将要发生改变,合力方向如果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物体将要做加速运动,合力方向如果和运动方向相反,物体将要做减速运动。
对小球接下来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小球先加速后减速。
3、物体不受力引导学生分析:小球离开弹簧时,如果所受到的重力也消失,那么小球将会如何运动?让学生演示实验并讲解【实验方法】实验推理法。
八年级物理:第六章力与运动复习教案(沪科版)

通过实验探究,获知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的合成情况。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从提出假设、到验证假设,直到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
(2)学会用观察的方法,进行学习。
(3)能积极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举例生活中常见的静止现象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现象,分析受力。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任选其它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
6.1牛顿第一定律(2)
课题
惯性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惯性,并会正确解释有关现象.
2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大量事实认识惯性,并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将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当中,强化科学、技术、社会的要求
重点
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的理解
难点
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
介绍实验仪器: 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对于学生的设计给出评价和补充,学生理解实验步骤。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最后归纳二力平衡的条件。
练习课件图片:静止的电灯,放在桌面上的书本,在平直道路是做匀速运动的汽车,匀速下降的降落伞。
2、子弹从枪口射出后,它能在空中继续飞行,是因为( )A、子弹受到火药燃气的推力。B、子弹受到了惯力的作用。C、子弹有惯性。D、子弹的惯性大于它受到的阻力。
第七章力与运动期末复习学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第七章力与运动期末复习学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针对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与运动”的期末复习。
复习内容主要包括:1. 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测量工具;2. 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基本力的性质和作用;3.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4. 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和实例;5. 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6.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基本概念及其性质;2. 掌握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能解释生活中的力学现象;3.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和实例;4. 掌握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5. 理解并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 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2.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性质和作用;3. 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4. 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和实例;5. 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6.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难点:1. 力的作用的相互性;2. 摩擦力的计算;3. 非平衡力的判断;4. 曲线运动的受力分析;5.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复杂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1. 力的作用效果演示器;2. 重力、弹力、摩擦力演示器;3. 牛顿三定律演示器;4. 运动轨迹演示器;5. 动能、势能转化演示器;6. 机械能守恒定律演示器。
学具:1. 力的作用效果实验器材;2. 重力、弹力、摩擦力实验器材;3. 牛顿三定律练习题;4. 运动轨迹实验器材;5. 动能、势能转化实验器材;6. 机械能守恒定律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演示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力的概念。
2. 基本力性质和作用:讲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性质和作用,结合实验器材进行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牛顿三定律: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结合演示器和练习题,让学生熟练运用。
八年级物理 沪科版 教案、学案汇总 第六章《力与运动》教案与学案

第六章力与运动教材分析本章是在上一章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的基础上,讲述力与运动的关系,是力学的重点章节之一。
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力的合成;力的平衡。
其中力的合成与力的平衡是本章的重点。
本章教材为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求体现“如果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其相应的运动状态会是怎样?”的思路。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展示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时候,将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由于现实中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力的作用,如何体现多个力对物体的作用?当物体受到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作用时,其运动状态又如何?这就是第二节“力的合成”探究的问题;第三节“力的平衡”探究的是当物体受到合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怎样。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描述牛顿第一定律。
(2)知道二力合成的法则,会进行简单的二力的合成。
(3)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4)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及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因果推理;能知道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方法教材以实验探索为核心,让学生通过对学习的参与,获取“分析与论证”的能力。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要求学生能通过经历定律的发现过程,领悟“分析与论证”这个环节,认识理想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同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因果推理,经历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力的合成”要求学生收集、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并掌握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力的平衡”要求学生对假设的论证,获取结论。
课时安排建议本章用5课时,第一节用两课时,二、三两节各一课时,复习巩固一课时。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课时1)教学目标(1)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通过动手实验,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学设计 第七章:力与运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学设计第七章:力与运动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能够用物理量来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能够根据物体的力学状态来判断是否存在力的作用。
3.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够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4.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能够分解合力为正交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5.理解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能够分析自由落体运动和平抛运动的规律。
6.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力与运动相关的问题。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力的概念与力的性质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3.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理解和计算4.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5.力的合成与分解6.自由落体运动和平抛运动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力的概念与力的性质1.引入:通过观察环境中的力的作用现象,引发学生对力的认识。
2.定义力:力是使物体发生形状、运动或变形的作用。
3.力的特点:–力是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力的单位:牛顿(N)。
–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4.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5.练习:计算力的合成和分解。
第二课时: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1.引入:回顾力的概念,提出物体是否一直需要力作用来改变运动状态的问题。
2.定义: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一个物体如果受力为零,则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际意义和现象。
4.举例: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现象。
5.实验:使用力计和小车,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第三课时: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理解和计算1.引入: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的关系。
2.定义: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与物体质量的商。
3.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际意义和公式。
4.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物体的加速度、作用力或物体质量。
5.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和小车,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第四课时: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1.引入:通过观察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与运动》复习教案
一、课前提问
小明坐公交去学校,什么情况下小明会向前倾斜?为什么?
温故知新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互动授课
考点一、牛顿运动定律
亚里士多德观点:要维持物体作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恒定的力,不受力而一直运动的现象是没有的。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强调“一切物体”“不受外力”“总保持”和“或”的意思。
也叫惯性定律。
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是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考点练习一
1.体育中考小亮选择了立定跳远项目,起跳时他用力向后蹬地,就能向前运动,一是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的,二是利用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
小亮离开地面后还能继续向前运动,这是由于小亮具有______;小亮最终落到地上,这是由于小亮受到______作用。
【答案】相互运动状态惯性重力
2.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员武大靖获得短道速滑金牌。
在比赛中他用脚向后蹬冰面,人向前运动且速度加快,这不仅说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方向是______的,还能够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滑过终点后,由于____他继续向前滑行。
【答案】相反运动状态惯性
3.学习惯性知识后,小明用6N的水平推力推着书,书上的橡皮擦恰好随书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书对橡皮擦的支持力是由于______(选填“书”或“橡皮擦”)发生形变产生的,如果书突然停止运动,橡皮擦将会向______(选填“左”或“右”)
【答案】书右
考点二、二力平衡
一、合力与分力
1、概念:如果一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与几个力同时对物体作用的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力的合成:已知分力求合力,就叫做力的合成。
二、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如果方向相同,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其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如果方向相反,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其方向跟这两个力中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
三、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如果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此时物体受到的力称为平衡力。
2、力的平衡: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为一对平衡力,称为二力平衡。
四、二力平衡的条件
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五、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考点练习二、
1. 甲、乙两人共同拉一辆车,甲的拉力为600牛,乙的拉力为300牛,两人用力方向都朝东。
如果让一个人来拉,作用效果与两个人拉相同,那么这个人一定要用力______牛,方向______。
2. 一辆汽车装满货物的总质量为5×103千克,在平直公路上由东向西行驶,汽车牵引力
为8×103牛,汽车受到阻力为汽车总重力的0.1倍,则汽车在水平方向的合力大小为______牛,方向向______。
3. 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货物匀速上升,货物受到____力和____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和______,这两个力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4. 地球同步卫星,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因此卫星[ ]
A. 不受任何力的作用;
B. 受地球的吸引力;
C. 受一对平衡力的作用;
D. 受力情况不清楚。
5. 如图2所示,若悬绳A和弹簧秤B的重力不计,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
A. A对B的拉力与B对C的拉力;
B. B对A的拉力与A对B的拉力;
C. A对B的拉力与C对B的拉力;
D. B对C的拉力与C对B的拉力.
考点三、摩擦力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摩擦力.
由(1)摩擦力的方向:由于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所以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2)摩擦力的作用点在物体表面,作图时也可以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1.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
(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变滑动为滚动;(4)使两个互相接触的表面隔开.
考点练习三、
1.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B.摩擦力产生在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上
C.只要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会产生摩擦力
D.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才会有摩擦力产生
2.如图,物体所受重力是30 N,当对它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100 N的压力,将它压在竖直墙面上处于静止时,它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N,方向______.
3.重50 N的物体,静止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如果用5 N的力水平向右推它,没有推动,则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N,方向______;如果水平推力增加到10 N,物体刚好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物体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为______N.
【答案】1.C 2.30 向上 3.5 水平向左10
考点四、认识浮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
浮力是由于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因此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与重力方向相反。
两种特殊情况下的浮力.
(1)当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时,如图甲所示,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液体压力为零,则F浮=F向上.
(2)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下表面和容器底部紧密接触,如图乙所示,则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F向上为零,物体将不受浮力的作用,只受向下的压力,物体被紧紧地压在容器底部.
1.用称重法测浮力
F浮=F1-F2(或F浮=G-F2)
2.压力法:
F浮=F下-F上
考点练习:
例题1 (用多媒体展示)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木块浮在水面上,铁块沉入水底,所以木块受到浮力,铁块没有受到浮力
B.只有浸入水中的物体才受到浮力,浮在水面或沉入水底的物体不受浮力
C.空中飞行的篮球最终落回地面,因此篮球飞行时不受浮力
D.游泳时,感觉身体轻飘飘的,那是受到浮力作用的结果
例题2(用多媒体展示)一个重7N的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将它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4.3N,则石块受到的浮力是 N,浮力方向是 .
解析:石块浸在水中时,对石块进行受力分析,受到弹簧测力计向上的拉力F1、水对它的浮力F浮、向下的重力G,石块处于平衡状态,因此,有F1+F浮=G,则浮力F浮=G-F1=7N-4.3N=2.7N,浮力方向竖直向上.
答案:2.7 竖直向上
例题3(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是小宇和他的同伴利用水和盐水等器材来研究浮力的实验过程,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是研究浮力的大小与的关系.
(2)实验可测出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为 N,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是N.
(3)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液体密度(2)1 1.2
(3)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