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能量传输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应用综述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应用综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应用综述1. 引言在当今高度发达的科技时代,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人们对于无线电能传输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本文将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进行综述,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了解。
2. 研究现状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指通过无线电波将电能传输到目标设备的一种技术。
早在19世纪末,尼古拉·特斯拉就开始了对无线电能传输的研究。
他通过实验证明了无线电能传输的可行性,并提出了无线电能传输的理论基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2.1 理论研究无线电能传输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无线电波的传输特性、功率传输效率和传输距离等方面。
研究者们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实验验证,探索了不同频率、不同功率和不同距离下的无线电能传输效果。
他们发现,无线电能传输存在着传输效率下降、传输距离受限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如使用共振器进行增强、调节电能传输频率以提高功率传输效率等。
2.2 技术进展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已经有许多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被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其中最常见的应用包括无线充电技术、无线电能供应技术等。
无线充电技术通过无线电波将电能传输给手机、电动车等设备,实现了便捷的充电方式。
无线电能供应技术则将无线电波传输给灯泡、电视等设备,实现了无需电池或电线的供电功能。
3. 应用综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下面将对几个重要的应用领域进行综述。
3.1 智能家居随着智能家居的兴起,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成为了智能家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将电能无线传输到各种智能设备,如智能灯泡、智能门锁等,实现了设备的智能化控制和自动化运行。
目前,已经有许多智能家居产品采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和舒适的生活体验。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r t a n s mi s s i o n t e c h n o l o y,t g h e ma g n e t i c f i e l d c o u p l i n g a n d e l e c t r o ma g n e t i c r a d i a t i o n t e c h no l o g y i s ma i n l y p r o p o s e d a n d
mo r e nd a mo r e a t t e n t i o n . I n t h e c u r r e n t e x i s t i n g wi r e l e s s p o we r
式 为主 。 该文首先叙述 了这 4种主流无线 电能传输技术的基 本 结构和工作原理 ,并对它们进行对 比分析。然后 ,分别对 4 种主流无线 电能传输技 术的研究现状和 待研究 的关键 问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u t o ma t i o n , G u i l i n U n i v e m i y t o f E l e c t r o n i c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G u i l i n 5 4 1 0 0 4 , G u ng a x i Z h u a n g A u t o n o mo u s R e g i o n , C h i n a )
摘要 : 无 线 电 能传 输 技 术 是 一 种 通 过 电磁 效 应 或 者 能 量 交 换
作 用实现从 电源 到负载无 电气 接触地进行 电能传输 的新型 输 电方式 , 相 比传统导线输 电方式 , 其具有安全可靠等优 点,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国内外研究综述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国内外研究综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通过无线方式传输电能的新兴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潜力。
本文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该技术的研究现状、争论焦点、研究成果和不足,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和挑战。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通过无线方式传输电能的新兴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潜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已经成为能源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综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争论焦点,介绍该技术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挑战。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基于电磁感应、电磁波、磁场等物理原理,通过无线方式传输电能的新兴技术。
根据传输原理的不同,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分为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电磁辐射无线电能传输、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等几种类型。
其中,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是最常用的一种,其原理是利用磁场进行电能传输。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人们开始研究无线电能的传输。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
国外学者如美国的Marin Soljacic和日本的TadashiMaeda等人在该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内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进展迅速,已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该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
目前,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无接触充电、无线电力传输网络、医疗植入式设备等。
然而,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仍存在一些争论焦点和挑战,如传输效率、安全性和距离等问题。
同时,该技术的应用也需要解决一些法律和技术规范等方面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例如,Marin Soljacic等人利用磁耦合原理实现了远距离的无线电能传输;Tadashi Maeda等人研究出了基于电磁波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实现了高效的无线电能传输。
国内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陈仁文教授团队在无接触充电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研制出了一系列无接触充电装置。
文无线电能传输文献综述

文无线电能传输文献综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传输方式,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它摆脱了传统有线电能传输的束缚,为能源的高效、便捷和安全传输开辟了新的途径。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早在 19 世纪,科学家们就开始对电磁感应现象进行研究,并尝试利用这一原理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
然而,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早期的尝试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直到 20 世纪后半叶,随着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和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才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目前,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主要包括电磁感应式、电磁共振式和无线电波式三种。
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它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通过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设置线圈,当发射端的线圈中通以交变电流时,会在周围产生交变磁场,接收端的线圈在这个交变磁场中感应出电动势,从而实现电能的传输。
这种方式的传输效率较高,但传输距离较短,一般在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之间。
电磁共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则是利用了电磁共振的原理。
发射端和接收端的线圈被调谐到相同的共振频率,当发射端的线圈产生交变磁场时,接收端的线圈在共振频率下能够有效地吸收能量,从而实现电能的远距离传输。
相比电磁感应式,电磁共振式的传输距离可以达到数米甚至更远,但传输效率相对较低。
无线电波式无线电能传输是通过发射电磁波来传输电能。
这种方式的传输距离最远,可以达到数百米甚至数千米,但传输效率极低,而且需要严格的电磁辐射控制,以避免对周围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消费电子领域,无线充电技术已经逐渐普及,如手机、平板电脑和无线耳机等设备都已经支持无线充电。
这不仅方便了用户的使用,还减少了充电接口的磨损和损坏。
在电动汽车领域,无线充电技术也有望解决充电桩布局不便和充电时间长等问题,为电动汽车的普及推广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在医疗、工业和航天等领域,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无线传能综述

无线传能综述摘要传统的电能传输方式大多通过导线或插座将电能传输到终端产品,这种传输方式会带来摩擦,易产生电火花等问题,从而影响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靠性。
而无线电力传输作为一项新兴的电力传输技术,使我们摆脱传统的电能传输方式,近年来受到了国际范围的广泛关注。
文章讲述了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详细叙述了现有理论框架下的四种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并比较了四种技术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最后,阐述了新型无线电能传应用前景及面对问题。
关键词:电磁感应;电磁共振;射频技术;微波ABSTRACTTraditional way of power transmission mostly through a wire or socket to transmit electricity to end products, this way of transmission will lead to friction, easy to produce the problem such as spark, which affects the 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electrical equipment. The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as a new power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make us get rid of the traditional way of power transmission, in recent years has received the widespread atten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cope. The article tells the story of radio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is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existing theor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four types of wireless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and compares the four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fields. Finall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w radio can pass application prospect and problems.Key words: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Magnetic resonance; Radio frequency technology; microwave目录1绪论 (2)1.1 概述 (2)1.2 无线电发展历程 (2)1.3 各国研究现状 (2)2 无线电力传输及其分类 (4)2.1 电磁感应 (4)2.2 电磁谐振 (5)2.3 射频 (7)2.4 微波 (8)3 广泛的应用领域 (10)3.1 交通运输领域 (10)3.2 医疗器械领域 (11)3.3 便携通信领域 (11)3.4 航空航天领域 (11)3.5 水下探测领域 (12)4 无线电力传输面临的问题及发展 (12)参考文献 (13)1绪论1.1概述如今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但传统的电力传输方式大多是通过导线或插座将电力传输到终端产品,由于存在摩擦、老化等问题,电能传输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火花,进而影响到用电设备的寿命和用电安全。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电力传输方式,其在无需电线的情况下,能够将电能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
目前,国内外对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工作正在积极开展。
本文将介绍国内外对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日本的Mitsubishi Electric公司已经开发出了基于磁耦合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并在民用领域得到了应用。
美国的WiTricity公司则开发出了基于电磁波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并已经将其应用于电动汽车充电领域。
此外,国外的学者们也在不断地进行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
他们将重点放在了如何提高传输效率和减少能量损耗等方面,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也正在加速推进。
目前,国内的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在进行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工作。
其中,华中科技大学的刘建平教授团队开发出了一种基于磁耦合的无线电
能传输系统,并已经进行了实验验证。
此外,国内的一些企业也开始进行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如比亚迪公司就已经推出了无线充电汽车等产品。
三、总结
综上所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型电力传输方式,其在国内外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无线能量传输的现状与未来

《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学术报告无线能量传输的现状与未来龙啸 2012级电子信息工程 2012141451117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无线能量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er,WPT)技术实现的重要意义,现阶段实现无线能量传输的几种主要方式以及该技术的发展历程。
综述了国内外在无线能量传输的研究现状以及随着科技进步,依托于无线能量传输的新技术的发展。
1.引言无线能量传输是一种无接触的能量传输方式,能量从能量源传输到负载不需要通过传统的传输线来实现。
从该技术诞生以来,就因为其自身方便安全,且能够满足某些特殊环境下供电的需求而备受各方关注。
在能源传输、信息通信、医疗用具、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尤其是在飞速发展的物联网智能家居方面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
2.前景与需求能量是构成世界的重要要素之一,人类社会的进步无不伴随着对于能量获取方式和传输方式的改变,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出现将会对于许多能量应用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为人们的生活带来重大变革。
非接触传输的特点,使WPT技术可以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对设备供能,如太空、海洋、矿井、峡谷、沙漠等复杂环境。
该技术可以通过远程非接触式供电的方式,减少人为进入复杂环境的次数,使得对于灾害多发区域大面积投放传感器检测成为可能。
安全稳定的特点,使得使用了WPT供电的设备减少了线路的使用,无通电接点可以避免触电的危险,无外露电力传送元件避免了外界环境对其的侵蚀,极大地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此外,由于通过无线传输,可以实现“一发多收”的电力传输模式,一个能量源可以同时为多个用电器提供能源。
有望在日常的家用电器使用中真正的实现“便捷和智能”。
3.无线能量传输的主要方式现在常用的WPT技术主要有三种实现方式:电磁感应;磁耦合谐振;微波或光波辐射。
3.1电磁感应方式,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能量传输,类似于变压器,在发送和接收端各有一个线圈。
发送端连接有线电源,并产生电磁信号,接收端感应到这个电磁信号,得到能量。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物联网应用中的普及和持续发展,无线传感器节点的能量问题变得越来越关键。
传统的电池供电模式往往无法满足长期、大规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采集需求。
因此,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成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领域的热点之一。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旨在通过无线传输电能,在不使用电池的情况下为传感器节点提供能量。
它可以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部署和维护带来便利,延长节点的工作寿命,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下面将重点介绍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
一、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原理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主要基于电磁波和互感耦合原理,通过发射器将电能无线传输到接收器。
它可以分为两类:非定向无线能量传输和定向无线能量传输。
非定向无线能量传输是指通过无线电波的辐射将电能传输到周围的传感器节点,不需要特定的定位和朝向。
这种传输方式适用于近距离传输,常见的技术有无线电能传输、射频能量传输和韦斯坦能量传输等。
定向无线能量传输则需要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进行精确定位和朝向调整。
该技术可实现远距离的无线能量传输,适用于特定场景下的应用,如无人机充电等。
常见的技术有激光能量传输、麦克斯韦嵌入式传感器网络和红外线能量传输等。
二、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研究进展1. 非定向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常见的非定向无线能量传输技术。
它利用电磁场中的能量传输原理,通过电磁波辐射将电能传输到周围的传感器节点。
通过优化发射器的功率、接收器的灵敏度和传输距离等参数,可以实现有效的能量传输。
射频能量传输技术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一种扩展形式。
它利用射频天线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将电能传输到传感器节点。
相比于无线电能传输,射频能量传输在传输距离、传输效率和传输能量的泄漏等方面有所改进。
韦斯坦能量传输技术则是一种新型的非定向无线能量传输技术。
它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在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形成电磁耦合,使电能在传感器节点之间传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限能量传输研究现状文献综述摘要:无线能量传输技术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该技术不依赖于有线的传输媒介,对于有线供电部署困难的场景尤其是人体内部医用装置的供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发展,传输方式,传输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无线能量传输;无线供电;电磁耦合;磁场共振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reless energy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has been a great deal of developmen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any fields. This technique does not rely on a wired transmission medium, for wired powered deployment difficulties scene especially the power supply of the medical device inside the human bod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energy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transmission mode,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transmission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Key words: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wireless power supply, Electromagnetic coupling,magnetic field resonance.1.前言1.1背景简介及其应用无线能量传输是指通过无线的方式来实现能量从能量源传输到负载的一个过程。
事实上,无线能量传输并不是什么新概念,早在1891年,尼古拉·特斯拉就证实了无线能量传输,2001 年5 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皮格努莱特(G.Pignolet),利用微波无线传输电能点亮40m 外一个200W 的灯泡。
2006 年末,物理学教授马林·索尔贾希克为首的研究团队试制出的无线供电装置,可以点亮相隔7 英尺(约2.1m) 远的60W 电灯泡,能量效率可达到40%。
200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朝着无线能量传输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展示了一种能够替代现有笔记本、手机充电的方式,MIT的研究小组将这一概念称之为非辐射电磁场。
2008 年8 月的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DF:Intel Developer Forum)上演示了无线供电方式点亮一枚60W 电灯泡,可以在1m距离内隔空给60W 灯泡提供电力,效率高达75%。
2008年12月17日,无线充电联盟成立,其使命是为了建立市场广泛采用与所有可再充电电子设备兼容的国际无线充电标准Qi。
无线输电技术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应用于生物医学:把设备放置于体外,(利用电磁耦合传输能量)对体内设备进行无接触能量传输。
②应用于交通运输以及水下、井下:进行海底探测等活动需要这项技术。
③应用于机器人的驱动:在关节处,使用旋转变压器,大大提高机器人的灵活性,使机器人的应用更加广泛。
④应用于电池充电:比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太阳能电池板等。
⑤其他,例如可以用于净水器等。
如能研发出大功率、远距离的无线能量传输装置,将有可能引起能源领域一场变革。
1.2传输方式介绍无线能量传输主要通过三种方式:①磁场共振技术,当两个设备具有相同的频率实现共振时,能量将通过无线的方式进行传输;②基于微波或激光的形式进行传输,通过发射以及接收的方式达到传输的目的;③电磁感应,通过变压器,已很直接的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传输。
2国内外研究现状2.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较早,20世纪90 年代初期,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对感应耦合功率传输技术(ICPT)进行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给移动设备,特别是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的设备的供电问题,其能量等级、距离、效率等指标都在不断提高。
200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最近完成了一项实验,他们使用两个相距2米的铜线圈,成功地通过无线电力传输点亮了一个功率为60瓦的电灯泡。
2008 年9 月,美国内华达州的雷电实验室成功的将800W 电力无线传输到5m 远的距离。
2011年3月22日,在东京举行的安防用品展会上,松下就推出了一款可以无线充电的太阳能电池板。
2012年9月5号,手机通信厂商诺基亚联合微软发布了一款能够实现无线充电的手机。
这些都标志着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
2.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001年,西安石油学院的李宏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感应电能传输技术在矿井用感应电力机车上应用的可行性的文章。
同年,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孙跃教授开始了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并且重庆大学与国外的新西兰奥克大学展开了合作,与国内的海尔集团进行合作,进行深层次的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
2003年,重庆大学樊华、郑小林、皮喜田、彭承琳等对用于体内诊疗装置的无线能量传输方案进行了研究,这是比较早的一次对于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在医疗仪器上的应用的探索。
随着技术的成熟与进步,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与科研机构以及高校开始了对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等高校都开始了此项研究。
最近的几年,这项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且应用领域越来越广,特别在医疗方面,有着巨大地应用价值,比如基于药囊内窥镜的无线功能系统的研究以及基于无线供能技术的定点施药系统的设计等等研究。
总而言之,国内的关于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研究在进一步的深入,在研究领域方面也在进一步的扩大。
3 三种传输方式的分析3.1磁场共振技术当两个物体在同一频率实现共振时,将实现能量的无线传输。
共振感应耦合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无线供电技术——非辐射电磁能谐振隧道效应,称作“Mitricity”无线供电技术,关键在于利用了非辐射性磁耦合——两个相同频率的谐振物体产生很强的相互耦合。
采用单层线圈,两端各放置一个平板电容器。
共同组成谐振回路,减少能量浪费。
基于普通电磁感应耦合的非接触电力传输,则是利用数百圈紧密缠绕的线圈,但只能在数毫米的范围才得到60%以上的传输效率。
而该系统只是缠绕了5圈粗铜线作为天线的线圈,在进行2m传输时效率约为40%,距离为1m时效率竟高达约90%。
共振技术也是一种非常高效率的能量传输方式,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可以高效的传输能量,而对不同振动频率的物体几乎没有影响。
共振技术的传输功率可达到几千瓦,实用于大功率应用,传输距离为3-4米,传输频率需要几到几十赫兹,因此需要对所需频率进行保护。
3.2基于微波或激光的形式进行传输这种形式的传播的依赖于先进的定向天线收发微波束能量,在接收端依靠高性能接收和整流技术,实现较远距离的无线电能传输。
只要合理设计接收机形状,采用高精度定向天线或高质量的平行激光束就可实现远距离传能。
通过无线电波可以在微波范围内实现能量定向传输,接收端采用硅整流二极管天线可将微波能量转换回电能。
在人体允许的能量密度1mW/cm2 范围内,在直径为10km 的空间中,传递能量可达750MW。
无线电波波长越短,其定向性越好,弥散越小。
因此,可以利用微波或激光来实现电能的远程传输,这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解决未来能源短缺等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能源消耗越来越大, 环境污染和电力需求的迅速增长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其中太阳能以其能量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全天候供应成为能量的最理想来源之一。
3.3电磁感应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电能传输系统主要由交流电源、一次侧变换器、可分离变压器和二次侧变换器四部分构成。
与通常的电力传输系统相比,这里增加了一次侧变换器和二次侧变换器。
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属于疏松耦合系统,传输性能一般较差,为了提高系统的传输能力,一次侧变换器通常采用高频变换器。
可分离变压器是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性能对于整个系统的稳定、高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4无线能量传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新型能量传输系统中,无线能量传输的效率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能量损耗主要包括初级损耗、耦合损耗及次级损耗三大部分。
采用软开关技术可以部分解决开关带来的损耗;采用高频传输磁场和合理的变压器结构提高耦合的效果和程度可以有效解决耦合损耗,但目前依然存在研究的空间;能量耦合后还要经过变换后为负载所用,在变换过程中也会存在一部分能量损失。
无线能量传输容量和距离是另一个业界关注的焦点。
能量无线传输的内容和距离决定新型能量传输模式的应用范围和程度。
传输距离增大,耦合效率降低,为了提高效率就必须提高电磁能的频率,传输频率的提高会对传输容量有一定的制约。
通过采用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力图使电能具有较大的传输容量和较远的传输距离。
安全性和可靠性是能量传递的前提。
在新型能量传输系统中包含大功率整流滤波、高频逆变,远距离感应耦合、次级整流滤波等环节,不可避免的存在较强的电磁干扰及能量辐射,对电网及周围用垫设备甚至人体都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
4结语无线能量传输作为一种新的能量传输方式,在很多领域都能有很好的应用,不仅能够应用于轨道交通、海洋勘探、生物医学等方面,而且在以后的发展中还能够应用于工业、国防等方面,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
参考文献1 赵相涛.无线输电技术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科技信息.2.李文君.无线供电技术的设计与应用.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学院,山东青岛266510. 测评与应用2011 083.杨庆新.陈海燕.徐桂芝.孙民贵.傅为农等. 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进展. 电工技术学报2010 074.雷进辉,杜留峰.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理论研究.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福建电脑2009 105.朱春波.于春来.毛银花.陈清泉.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损耗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哈尔滨150001 电工技术学报2012 046.吴辉.邓亚峰.张绪鹏.陈光辉.电磁谐振式无线供电技术的性能研究.工艺与技术.2011 年第24 期总第306 期7.柏杨,黄学良,邹玉炜,丁晓辰基于超声波的无线电能传输的研究.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压电与声光2011 048.张驰.杨明.全人工心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现状.上海交通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系,上海200240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9 069.樊华.郑小林.皮喜田.彭承琳重庆大学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4 0910.陈亮,王惠南,钟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系,南京210016医疗植入式电子系统供电方式的研究进展.生物医学研究2006 0411. 刘敬彪.章光.于海滨.陈贻想.无线能量传输耦合器测试平台的研究与实现.2011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