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枯山水庭园看中日古典园林异同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庭园之比较

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庭园之比较

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庭园之构成意境的比较谭岩082102023摘要:中华民族有着爱好自然、钟情园林的文化传统。

在中国古代,人们普遍喜爱山水林泉、树木花草等自然景色,因此修建园林是一种社会性较强、极为普遍的艺术活动。

中华民族的园林文化历史悠长,多国争相借鉴效仿,日本庭园就是在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起来。

但是两者毕竟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

关键词:江南园林禅宗庭园书院式庭园园林意境人类造园,其实是在造天堂。

园林是人类眼中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是寄托精神的宁静家园,是自己心目中的天堂。

身处园林,我们看到的不止是亭台楼阁山草花水,还有古人的所思、所想、所为。

春光明朗之时,宾客雅集于“远香堂”,隐士品画,说古论今;秋风飒爽之夜,家人欢聚在“射鸭廊”,赏月听曲,同享天伦。

在园林里,我们会看到情人月下相会,也会看到知己亭中对弈,更能体会到古人们诗情画意地生活在片片“城市山林”中。

我国的造园活动大约是从3000多年前的商殷时代(公元前1600~前1100年)开始的。

最初的形式是“囿”。

从汉朝到清朝的2000多年里,皇家园林的营造大都要仿照“蓬瀛三岛”的山水构架形制,因为那就是传说中神仙住的、长满了长生不老之药的地方。

所以,在全世界,园林就是造在地上的人间天堂,是最理想的生活、工作与游憩场所。

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结构,主要通过以下八个方面的营造要素形成。

(一)山水创作:山水是自然界中最富有艺术魅力的基本表现。

在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理论里,“山水”是园林地形的简称。

地形整理是创造园林景观地域特征的基本手段。

山、水、平地的布局,奠定了园林景观环境的基本轮廓。

被塑造的山水地形,是一种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统一的艺术形象。

例如苏州的环秀山庄、狮子林,扬州寄啸山庄里的假山石桥等等。

(二)建筑经营:人类创造园林,是基于想生活在一种能经常与自然要素相联系的理想生活境域的实用要求。

游憩建筑是园林中解决遮阴避雨、满足游览休息以及各种游园实用功能的主要手段。

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庭院园林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庭院园林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庭院园林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庭院园林有许多差异,如下所述:
1. 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自然与人工的融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日本庭院园林则更加注重简约、抽象和空灵的美感。

2. 布局结构:中国古典园林通常包含山水、湖泊、假山、廊、亭、楼等元素,给人以丰富多样的游览体验。

而日本庭院园林则更为简洁,通常设计成幽静的空间,以花草树木、琉璃瓦片、水景等元素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3. 植物选择: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植物包括花草、乔木、竹子等,追求四季景观的变幻和丰富。

而日本庭院园林则更注重自然元素的简洁和平衡,一些常见的植物包括苔藓、枯木、小型灌木等。

4. 庭院的功能:中国古典园林多用于宴会、游玩、休憩等活动,也常常用于显示主人的地位和社交地位。

而日本庭院园林则更注重提供一个能够供人沉思、冥想以及举办茶道等传统仪式的空间。

5. 装饰元素:中国古典园林善于使用彩绘、雕花、镂空等繁复的装饰元素,赋予庭园以华丽和精美的感觉。

而日本庭院园林则更注重使用简约的素材和形式,以自然材料、石头、木材等为主要材质。

中国古典园林偏重于封建文化的表达与展示,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呈现出的是一种庄重、浓郁的艺术氛围;而日本庭院园林则追求简约、空灵、平和的美感,更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内省与静谧体验。

中日园林文化对比

中日园林文化对比

浅析中日园林文化对比摘要: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园林也是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

而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很大,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而日本经过长期的历史过滤与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

与中国园林在许多方面又有着区别。

关键词:中国园林;日本园林;园林意境;枯山水;差异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之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境。

日本园林虽然受中国影响较深,但也有自己独到之处。

1.中日园林各自的特色1.1中国园林意境特点首先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把“天人合一”思想作为最高标准,“师法自然,融于自然,表现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之思想的体现。

“虽由人做,宛自天开”是园林设计的原则。

“天人合一”思想以崇尚自然为宗旨,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表现自然,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园林形态。

其次体现在“山因水活,水随山转”。

中国园林中,山与水在空间上隔相呼应,形成了迂回曲折时宽时窄的流经形态,贯穿于各个景区之间,只有流动着的水,才能给人以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只有活泼泼的水,才能给园林带来流动的气息。

山赋予水以形,水赋予山以活力,山与水的结合给予园林的空间与倒影,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境界美。

山与水的结合,也体现了阴阳调和的宇宙观。

此外,中国园林之中,每件物品,包括树木、花卉、建筑、文字、匾额、刻石都非常地精致,把他们的安置经过艺术处理,既能发挥自己本身的作用(如匾额,增加文化气氛,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又能与周围环境融合,烘托物镜,幻化出意镜。

空间的布置与分割,非常巧妙,在整个园林的意境中处理得非常得体。

中国园林还有一个特色就是“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

叠石是园林的骨架,理水是园林的脉绪。

石头坚硬,刚强,有着坚硬的外表;水,忧愁含蓄,给人静谧的感觉,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艺术处理之后,两者相得益彰。

同时坚石、怪石作为骨架能寄托主人的感情。

流水荡漾也能代表主人的情趣。

中日园林景观比较

中日园林景观比较

中日园林景观比较日式枯山水庭院中式山水庭院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在这里诞生的东方体系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

东方园林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

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

是一种摹拟自然,追寻自然的封闭式园林,一种“独乐园”。

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中,使其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在一个微小的庭院里营造出内心的天地,即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其抽象意味的浓重已达到了一种超出五感的直接与自然相溶的默契,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

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虽同属东方体系,但由于中日两个国家的地理环境的截然不同以及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使中日虽然同种同文,却有着趣意相异的文化。

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高潮,其后的宋、明两代也都间有输入,因而可以说日本是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才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

但是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却对输入的文化进行了及时的吸收和改进,使其适于本国的生存环境,从文字、宗教、伦理到文学、绘画、书道、茶道、剑道、花道等,无不如此,所以现在的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园林艺术自然也不例外。

以下就环境、类型、思想和手法等方面对中国、日本两种园林风格的异同分别进行探讨。

地域与环境区别中日于国土环境之上的本质区别在于大陆和海岛的差别。

两者各成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近来日本又有学人提出森林文化的说法,综合起来反映在园林上即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对比,路文化和舟文化的对比。

关于中日园林对比的论述

关于中日园林对比的论述

关于中日园林对比的论述摘要:中日两国古典园林同属于区别于欧洲和西亚的东方园林体系,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很大,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但经过日本长期的历史过滤与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

与中国园林在许多方面又有着区别。

关键词:中国园林日本园林相同点不同点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因为同属东方体系,其间的差别自然要小一些,但由于中日两个国家的地理环境的截然不同以及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使中日虽然同种同文,却有着趣意相异的文化。

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高潮,气候的宋、明两代也都间有输入,因而可以说日本是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才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

首先,中日两国园林按类型所属,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

中国偏重于皇家和私家园林,宗教园林最弱;而日本偏重于寺院和私家园林。

中国皇家园林,如现存的西苑、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一般地处中原或北方,位高权重,显得庄重典雅、华贵大方。

面积规模大,山体高耸,水面开阔,轴线明显,建筑呈现北方风格,屋角起翘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构彩画多。

私家园林的特点是面积小,文人意味浓厚,山体矮小,水面狭窄,建筑体量小,屋角起翘大。

中国的宗教园林个性最不明显,多为佛家的寺院园林和道家的道观园林。

在表达上,较少体现宗教意义,更多地与儒家结合,形成以儒、道、佛结合的特征。

江南的寺观园林更多地表现文人的诗情画意,只是通过宗教建筑、香火、香客以及宗教活动来突出其宗教性质。

而日本的宗教园林独立于皇家和私家园林,风格明显,讲究禅思枯意,佛意浓厚。

靠园林本身塑造宗教园林的形象和气氛,不同于中国的宗教园林。

第二,从布局形式看,中日两国园林都是自然山水园。

但中国园林偏重山性,而日本园林偏向水性。

中国园必有山,园可无岛,而日本园必有岛。

从园林的构图看,中日园林皆以向心式构图与西方园林规则式形成对比。

但二者之间也存在差别:中国园林轴线明显,视觉中心较强,而日本园林的轴线较弱,平面中心意识较强。

比较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园林的异同

比较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园林的异同

日本园林的发展
(一)日本古代园林
1.大和时代。大和时代的园林主要表现为皇家宫苑园林。成书于公元8世 纪的日本史书《日本书纪》和《古事纪》都提到了皇家园林情况。 2.飞鸟时代。飞鸟时代是中国大陆文化大量进入日本的时期。此时的园 林属于池泉山水园林系列,造园水平已远胜于大和河时代 3.奈良时代。奈良时代相当于中国唐睿宗到唐德宗时期,此时的日本全 面吸收中国文化,整个平城京就是仿照当时唐朝的都城长安而建的。 4.平安时代。此时是日本伟大的时代。相当于中国唐朝后期,五代,宋, 辽,金。平安前期,因战乱而衰弱的晚唐文化对日本吸引力减小,于 是遣唐之次数,人数逐渐减少,直到最后被废止。政治文化也深深影 响着园林。因此,平安时代后期的园林逐渐摆脱了对中国园林的模仿, 完成了和化的影响。
日本园林的发展
(三)日本近世的园林
1.桃山时代。室町末期至桃山初期,日本国内处于群雄割据的乱世局面, 豪强诸侯争雄夺势各据一方,建筑高大而坚固的城堡以供防御,并建 造宏伟华丽的宅邸庭院以供享乐。因此武士家的书院式庭院竞相兴盛, 其中主题仍以蓬莱三水为主。
2.江户时代。江户时代相当于明万历三十一年至清同治六年,历15代将 军。 江户时代是以人为中心的时代,人文精神发展,个性思想抬头,文学艺 术发展,这一切使园林的儒家味道也渐渐显露出来。
• 从两国的园林发展历史上可以看出,中国的园林是渐变式的,背景一 直是道学所提倡的自然山水,没有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为自我发展 型。在山水骨架中为山型园林,在儒学的影响下人文气息比较浓,园 中多有楹联题匾,而且建园手法多样,如框景,仿景等,是人型园林。 就连园林与宅院的布置上也是前宅后院 这与儒学的先入世后享乐的 观点是一致的。且最高境界是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诗人画匠也 积极参与到园林设计中来,如王维的辋川,苏州的狮子林(如图), 讲究可观,可游,可居。而日本园林则不然,他早期引进的是中国的 园林,后来在佛教的影响下独立发展,是引进发展型。且其从真山真 水到枯山水是真与假的质变,从石庭到茶庭是有与无的质变,整个发 展过程是质变式的。而日本一直强调自然的伟大与人的渺小,而园中 人工的痕迹不明显,在枯山水中,也是用石藤等来描绘“浓缩的自 然”,究其根本还是以自然为蓝本的,所以说它的园林是天型的。它 的最高境界是神佛第一,有佛而无我。其思想盖源自宗教“凡人下神 佛上”。

中日古典园林在运用山水上的差异与比较

中日古典园林在运用山水上的差异与比较

中日古典园林在运用山水上的差异与比较王焱江汉大学现代艺术学院摘要: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是东方园林的两个典型代表,日本古典园林源自中国古典园林,但在构成、意境、审美甚至心理方面都存在差异。

本文主要分析中日古典园林在山水上的运用与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日本古典园林;山水;差异;比较引言:山水是园林造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它们的不同运用体现不同园林风格。

中日古典园林都以山水为造景要素,但二者在运用上又有差别。

中国处大陆,以山为伴,园林内容大多以山为主;日本是海岛,依水而居,园林内容大多以水为主。

中日在山水上的不同运用造就了风格各异的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古典园林。

一自然地理环境差异1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决定园林山水性质差异中国与日本地理环境的区别在于中国居大陆而日本处海岛,两者各成陆地文化与海岛文化,中国是山水文化,以仁山为主流;日本文化是海岛文化,以治水为主流。

中国东南面向海洋,西北伸向内陆,山地多,平原少,陆地高差悬殊。

山地、高原、丘陵等约占总面积的66%,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全球高于8000米的12座山峰中,中国就有七座。

中国的山地丘陵以及平原都是造园的场所。

首先,以山和水为骨架的格局是中国地理环境的最直观体现。

西周开始的囿原生于自然怀抱,魏晋南北朝的自然山水园延续了山水主题,唐朝的郊区山水园,宋代的城市山水园,明清的诗情画意山水园城市山水园,无一例外的秉承了山水的特征,逐步扩充和加深的只是在人文方面的内容。

其次,在山水平衡上,中国园林表现为山多水少,平地多水面少(指地形改造大的园林)。

不同区域又体现不同特征,如江南园林水多,北方园林山多。

北方皇家园林在后来更多的运用水体,也是对江南园林的模仿,如在北海公园中水体占到了1/2。

第三,在反映山水的本质意义上,山与水的取象也有地理特点。

中国园林水景取象是江河溪瀑的流水和沼泽湖海的静水两方面。

如西苑三海、避暑山庄之金山、兰亭之曲水。

中国皇家园林与日本枯山水的比较

中国皇家园林与日本枯山水的比较

日本枯山水的特点
1、自律精神 2、极深寓意 3、交相和谐 4、极富运动和韵律
主要差异
由前面的资料可以看出,中国皇家园林与日本枯山水的很 大的差异就体现在水上,中国的园林绝大多数都是离不开水的, 最讲究的就是山水的配合,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 全园生动。水是中国园林造园艺术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 而日本枯山水最显著的特点却是“无山无水”,用山石、 沙土模拟出的沙滩、海岛的景象,以砂代水,以石代山,采用 隐喻和象征的艺术手法,用细软的沙子和形态各异的石头来模 仿海岛沙滩的自然景象。“枯山水”庭园利用最简单的砂石, 让人们用自己想象出来的形象来模拟大自然的各种生态现象, 创造出独特的宗教的审美效果。
风格差异原因
中国的园林与日本的园林虽然是一脉相承的东方园林,但 毕竟双方的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形自然环境是造园思想的源泉,造园设计师就是 想要把大自然的美丽在家里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所以产生了园林这 种模拟自然的产物。 中国的长江黄河,沙漠草原,青山绿水,戈壁险滩,士大夫以自 然风景中的基本地貌为基础,植被、建筑、亭榭、走廊为点缀。 中国 园林绝非简单地把这些建筑构件堆积起来,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 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出一个浓缩的自然。 而日本是海洋性气候的国家,陆地较少,有着天然的美丽海岛, 海岛上植被丰富,沙滩美丽,气候湿润,这些清新的自然元素自然就 成为日本创作园林的园林的源泉。海岛景观和丘陵景观就成为日本造 园景观的主题。
中国皇家园林与日本枯山水 的比较
中国皇家园林的发展形成
殷商时期(公元前16~11世纪)甲骨文中发现了有关皇家 园林“囿”的论述。据此,有关丏家们推测,中国皇家园 林始于殷商。当时著名的皇家园林为周文王的“灵囿”。 秦汉时期,有了著名的“阿房宫”和“上林苑”。 宋代出现了写意山水园的代表“艮岳”。 清朝时期,皇家园林的建设到了成熟阶段,兴建了大量的 皇家园林,著名的有圆明园、颐和园、畅春园、镜春园、 避暑山庄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枯山水庭园看中日古典园林的异同日本古典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庭园之一的就是”枯山水”庭园,它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

顾名思义,枯山水并没有水,是干枯的庭院山水景观,在一些地方,枯山水庭院内甚至排除了草木。

其主要特点,是用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以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

如白砂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可寓意大山、瀑布等等。

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

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而其中的许多理念便来自禅宗道义,这也与古代大陆文化的传入息息相关。

枯山水庭园的代表作:京都大德寺大仙院、龙安寺庭院、银阁寺庭院、本坊庭院、西芳寺庭院、桂离宫庭院等。

京都的龙安寺方丈南庭更是枯山水庭园的经典之作。

“龙安寺”原是德大寺家的别墅,在德宝2年(1450年),让给了细川胜元,细川胜元死后改为寺院。

龙安寺在持续10年的应仁之乱时被烧毁,细川胜元之子细川政元于长享2年(1488年)重建该寺,宽政9年(1797年)因火灾方丈、佛殿、开山堂等被毁,现在的方丈堂是当时将西源院的方丈改建而成的。

龙安寺的寺名也源自细川家族的历史。

龙是细川家的守护神,为了给飞来的神龙寻觅安息之所,细川胜元将自己所见的这座寺院命名为龙安寺。

龙安寺属日本佛教中禅宗的临济宗寺院,是有大云山之称的名刹。

方丈的前院的枯山水式石庭十分著名。

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

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

在日本的廉仓和室町时代,是禅宗在日本最发达的时期,以禅意为原点的枯山水庭院开始深入民心。

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因此,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林。

龙安寺方丈的前院的枯山水式石庭是这种园林发展到了极至的作品——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砾和自发生长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

我们可以将这样一个庭园理解为河流中的岩石,或传说中的神秘小岛,但若仅从美学角度考虑亦堪称绝作;它对组群、平衡、运动和韵律等充分权衡,其总体布局相对协调,以至于稍微移动某一块石便会破坏该庭园的整体效果。

在这样的庭院中,我们见不到碧水细流,只有白砂与石头的各种组合,15块大小各异的假山分布在白砂之上,被理解成大海上的岩岛,也有人将之解读为在海上翻腾的蛟龙。

据说,15块石头位置巧妙,无论从庭院的哪一个角度观赏,都不能一次将它们尽收眼底;从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海、
岛屿,还有云海、孤峰、小桥、流水。

日本古典庭园艺术讲究精致,追求内在涵义胜于外表,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日本独有的枯山水为何被誉为日本庭院艺术的最高峰了。

在方丈室入口处,供游人饮茶前净手用的石制贺形泉眼是龙安寺的独特景致。

泉眼用整块花岗岩雕刻而成,外形像一个直径一米的大石磨,泉眼的中心部位凿有一个口形的方孔,方孔的上方有用竹筒从山里引来的清泉。

这泉眼也充满了禅宗的哲理。

方孔的外侧按上、右、下、左的顺序在四个方向上分别刻了四个偏旁部首,它们和中间的“口”字形恰好组成四个字:吾唯吾足,即告诫人们要知足不要去追求金钱、名誉和权力之类的物质欲望。

日本枯山水发展至今,备受百姓欢迎,有一个现实的原因,即其可以省略空间和降低成本。

这一点恰与日渐拥挤的现代都市的要求相吻合。

人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将这种艺术从寺院搬到现实社会中,在一些住家门前、公园里、展览厅内甚至越来越多的仿古餐厅中也不忘辟出一角,堆砌起独自的山水世界,既增加了艺术气氛,又拓展了空间。

枯山水庭园是日本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古典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同属于东方园林体系的共同之处。

在平安时代以前,日本全面地吸收中国文化,因此,中日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是同源的。

日本的古典园林艺术受到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形成的寝殿造园和净土园存在明显的中轴线和放射性布局。

随着道教和佛教的传入,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和佛教的禅宗意境对日本的造园产生了
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造园手法上,日本古典园林中也讲究“一池三山”的布局,在水中布置三块石头分别代表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只是体量偏小。

同样,日本古典园林也讲究叠山理水亦受到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

例如,日本古典园林在江户时代以前一直以汉式的诗、词、赋作为文字表达的主要方式,后来俳句兴起,日本民族性的表达开始增多。

中日古典园林中都有匾额、对联、横幅、扇面等大量书法作品的应用。

日本古典园林中以山水为骨架的池泉园模式受到中国山水画的深刻影响。

由此可见,中国与日本古典园林出于共同的渊源,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是从枯山水园林中我们可以看到中日古典园林的明显差异。

1 中国古典园林属于大陆型、仁山型,讲究园林的堆山,园山以高耸巍峨为上,象征中国祖山的昆仑,并以此喻仁比德。

日本古典园林属于海岛型、智水型,讲究园林理水设岛,景石以平缓敦厚为上,象征日本的海岛,枯山水中以沙喻水,并以此喻智比巧。

2中国古典园林属于儒家型,以儒家理论为指导,突出人工建筑的实用,体现人为的力量和神奇,人与园中游乐欢呼,显示人之喜悦。

日本古典园林属于佛家型、以佛家理论为指导,突出佛教世界观,体现佛祖的力量和神奇,人与园中参禅静悟。

3中国古典私园属于文人型,造园主体是文人群体,突出文人的情趣爱好,表现诗、书、画、园的一体性,框景设计被文人戏为“无心窗”,实为“有心窗”。

日本古典私园属于武人型,造园主体是武
人集团,突出武人的情趣爱好,表现果敢、魄力、气势,石景巨大、瀑布壮观、建筑雄伟。

4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属于建筑型,园林以建筑为主景,显示人工的伟大和奇思。

日本古典园林景观属于置石型,园林以置石为主景,显示自然的威力和天成。

5 中国古典园林在布局上属于山水园,以山水为骨架,以建筑为主景。

日本古典园林在布局上有池泉园、枯山水、茶庭,三者主景分别为池岛、枯山水和茶室,其中池泉园和中国山水园相似。

6中国古典园林植物不修剪显示出自然的形态。

日本古典园林植物修剪成各种形态以象征海波、海船,并适当点石以象征海岛,还喜用苔藓。

7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建筑以木构瓦顶为特征,立面门窗图案多样,色彩华丽显得富丽堂皇。

日本古典园林景观建筑以木构草顶为特征立面门窗分割简单,素木本色,显得纯朴简洁。

总体上讲日本古典园林给人的感觉是朴实无华、苦涩而纯净的,但是,简洁的外表下面却蕴含着深远的意味和精心的雕琢。

这也正像日本人的性格:严谨、精细、含蓄、内敛。

虽然它与中国古典园林是同一宗源,但是随着日本民族精神的形成,两国园林的差异也也日益明显。

相比之下日本的古典园林风格较单一,而中国古典园林的内容更为丰富,表现手法更多,相对比较华丽,具有明显少数权贵阶层的气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