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园林植物景观美学赏析

合集下载

中日传统园林美学比较

中日传统园林美学比较

中日传统园林美学比较作者:宋晓楠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14期摘要:景观设计中,中日现代景观设计都深受其各自传统文化的影响。

通过对园林美学的内涵的解读,归纳出中日传统园林审美的差异,为景观设计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同时,了解景观设计师的作品所传达出的美学精神,为景观设计的实践提供经验。

关键词:园林美学;中日古典园林;中日现代景观设计第1章园林美学概述1.1园林美学园林美是园林艺术工作对生活的审美意识和优美的园林形式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高度融合。

而园林美学是物化的园林艺术品,表现出特有的园林美。

但园林美只是园林现象和形式,并不是园林审美功能的内在原因。

所以只有用美学理论研究园林的造园思想,才能找出为什么美,进而总结其规律,以古鉴今,同时它又作为美学分支应运而生。

同美学是应用美学原理研究园林艺术的美学特征和规律(或造园思想)的学科。

其内容包括:造园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及园林审美意识、审美标准、审美心理、哲学思维方式等。

同其他应用美学一样是美学的分支,为园林艺术、景观设计、建筑艺术等环境艺术的发展起到理论支撑和审视鉴别的作用。

第2章中日园林审美精髓2.1中国古典园林主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环境美自古有之,而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造园旨趣和审美趣味的差异,中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以及对意境的追求与日本古典园林早起期受佛教影响,产生了对“生命中易逝的美”的关注,两者间有着溯源的相同,又有着时间沉淀后的相异。

中国古典园林,以美学的角度来归纳为两项最基本的原则:一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审美,自然就是理想化的宇宙,所追求的是和谐的天然之趣。

二是“巧于因借,精于体宜”的因借比较的审美,奢华与淡雅、委婉与豁朗,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来说这也是构成和谐的审美准则。

中国当代的景观艺术家也在延续和发扬着古典园林的审美,设计师也意识到了历史资源的可贵,景观设计艺术正在悄悄的复兴。

中日古典园林的差异解析

中日古典园林的差异解析

中日古典园林的差异解析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虽然同属于东方园林体系,但是由于两国地理位置和民族性格的差异,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迥然相异。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总结并分析了中日古典园林在地理环境、园林类型、历史文化、造园思想、造园手法等方面的差异,更加深刻地掌握了中日古典园林的精髓,对以后的学习和景观设计有很大的帮助。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帮助我们将现代的设计手法和传统的思想相结合,创造出更具特色的景观空间。

关键词:中日古典园林差异园林景观园林景观设计景观空间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古典园林同是东方园林的两枝奇葩,中国古典园林是本源,日本古典园林是分支。

至于为什么日本古典园林会朝枯山水会朝茶庭发展,这与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关系,日本的海、岛、泉、瀑、溪是日本园林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园林前进方向的决定因素。

日本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的不均衡消长也是左右园林发展的文化因素。

东方园林以含蓄、内秀、恬静、淡泊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在哲学上追求天人合一,与自然保持和谐的融洽关系。

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审美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

园林景观设计在空间上循环往复,以含蓄的境界为上。

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景观设计中,从而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其抽象意味的浓重超出了五感、直接与自然相溶,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

东方的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这是为了表现接近自然、反朴归真的隐士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寄托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

这也是中日园林的相同之处。

中日古典园林的不同形态、不同历史、不同成就一直是困惑学术界的问题。

两国园林差别很大,其意境、构成、审美、心理都有差别。

将中日古典园林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比较,更深刻地表达两国园林各自的特色。

一中日古典园林在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园林地理环境主要是指园林的国土环境和国民环境。

中日园林美学比较

中日园林美学比较

中日园林美学比较1 审美主体与一般主体不同的审美主体,既是作为生物机能的自然人、也是作为具有历史传统积淀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人。

前者表明生理基础,后者表明社会基础。

这也是朱潜光先生的审美观中主客体统一的“四因素”的内容。

“人生产艺术,艺术也生产人”。

美的体验必须有审视形式的眼睛和能欣赏音乐的耳朵。

形式美和艺术取向不同,所生产(塑造)出来的审美主体也不同。

所以,应从生理、心理、自然、社会、历史、空间、民族等各个纬度,去分析审美主体。

否则,就像外国人很难理解中国人的“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的爱情美,而中国人也难以理解裴多菲的“命成可贵,爱情价更高”的悲壮美。

作为艺术产品的园林的审美主体——中国人和日本人,也是有异同的。

其共同点是:首先,空间上同在世界东方。

其次,在文化背景上同属于东方文化类群。

第三是生理上同属于一个人类来源。

这是审美主体的生理比较。

洪积世时中日存在陆桥,此时产生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和广西柳江人,与日本港川人相近。

种种迹象表明,中日两国人有共同的祖先。

其不同点,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从形体特征上看,虽有共同的祖先,但是路桥的消失使中国人与日本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生长繁衍,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生理特征。

如中国人比日本人高大,就影响到他们对审美客体的形式美在尺度大小的认定。

中国人手长脚长身高眼高视点高,于是营造园林的规模大,景点的高度高,建筑的高度高。

以较大的单体景点来适应更高的视点需求、来象征更高大的形体特征。

第二,从空间特征上看,中国人在大陆,以山为伴,故园林内容以山景再现为主。

日本人在海岛,以水为伴,故园林内容以海景再现为主。

这也是山型与水型园林的根源。

第三,从心里结构来看,中日两国人分属于山型和水型心理。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中国人偏于仁义,日本人偏于智慧。

水主柔,善变,故日本园林史上类型变化较多,有山水式苑园和枯山水,有寝殿造园林和书院造园林,有石庭和茶亭,而且皇家、私家、寺院园林差异也不大。

中日古典园林美的比较

中日古典园林美的比较

中日古典园林美的比较摘要: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东方造园系统,虽然日本古典园林是在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日本很好的把它与自己国家的环境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枯山水和露地庭园。

Abstract: China and Japan are both belong to eas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ough Japanese classical gardens is learn from Chinese, but Japan combine it with the environment of their country very well, the more important is they creat peculiar characteristic dull landscape and the open garden.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日本古典园林、枯山水英文关键词: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Japanese classical gardens dull landscape世界有三大造园系统,分别是东方造园系统,西亚造园系统和欧洲造园系统。

而东方造园系统中的最典型代表就是中国和日本。

虽然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东方造园系统,但是由于文化、两国地理位置、民族特点等的不同,造园风格还是有显著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园林美学特点。

两国园林的产生发展乃至兴衰得失,从相互影响到自成一体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古典部分最能代表中日两国园林最显著的差异。

客观环境的比较。

园林环境主要是指园林的国土环境。

国土环境主要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理和自然灾害等方面。

中国和日本的自然环境有着显著的区别,中国是大陆性,而日本则是海洋性,这就是两个国家在造园时有不同的见解,出现了两种风格不一的园林形式。

国土面积的对比,南北纬度跨度的对比,自然灾害的对比,这一切的不同,都反映在了园林上,就是堆山理水,置石植木方面以及建筑的形态方面,也反映了适应大陆和海洋两种不同的地理气候的风格特点。

中日欧园林艺术总结

中日欧园林艺术总结

中日欧园林艺术总结园林艺术是中日欧三个地区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中日欧的园林艺术在设计理念、造景手法和植物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共同追求的目标是创造美丽、和谐、富有意境的自然环境。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注重借景手法和意境的营造。

以绘画和诗词为基础,通过人工构造的山水、水池和建筑物等元素的组合,从而达到和谐有序的效果。

中国园林追求的是自然山水和人工景观的有机结合,力图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传统的中国园林常用明暗、透视、虚实等手法,以及石头、池塘、廊亭等作为构建和点缀,增加景观层次感和艺术性。

日本园林艺术则注重微缩表现和细节的精致处理。

日本园林以纸屋、假山、借景等特点而闻名。

日本庭园注重空间的利用,极力表现小空间的富有意境和变化。

追求的是以极简主义的手法创造出平衡、和谐、富有禅意的环境。

日本园林往往在小空间中通过合理布局、精巧的剪裁植物以及巧妙的水景设计,营造出宁静、隐秘的效果,强调人与自然的交流。

欧洲园林艺术则更着重于几何形状和对称美。

尤其在18世纪的法国和英国,景观花园成为主流,以精细修剪的草坪、对称布局的花坛和喷泉等元素,展示了欧洲贵族和上流社会的奢华和威严。

欧洲园林设计注重人工构建的规模感和视觉效果,通过雕塑、喷泉和建筑物等元素突出主题和文化内涵。

中日欧园林艺术各有特色,但都追求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它们的共同点是注重环境、意境和人与自然的互动。

通过审美的观赏和享受,园林艺术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官体验和内心的宁静。

无论是中国的山水画般的优雅、日本的禅意清静,还是欧洲的庄严华美,园林艺术都是人类文化遗产中令人赞叹的瑰宝。

浅析禅宗思想影响下的中日园林艺术

浅析禅宗思想影响下的中日园林艺术

浅析禅宗思想影响下的中日园林艺术摘要:中日园林同属东方园林体系,在场地规划、空间营造和艺术风格上有一脉相承之处,它们同样的追求自然、效法天地。

“师承自然”的自然山水进行有计划的植移、加工、改造,但又有所不同。

它们从“形”和“意”上再现自然,故统称为“自然式园林”。

此外中日园林反映出各自对于禅宗文化的不同思考,造园者们往往从禅宗文化中领悟的生命哲学、宇宙观、人生观等,通过筑山、叠石、理水等造园手段巧妙的融入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之中,营造出一种天然恬静的美好空间。

中国园林在因地制宜,再现出山水的出自然美。

造园者者通过借景、分景、隔景等手段创造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深远意境。

日本园林则在咫尺之间运用“以小喻大”、“以动为静”、“以有限见无限”等造景手法将“禅”的观念和美学逐渐融入园林艺术中。

本文将中日园林的文化源流、造园思想及艺术风格来浅析禅宗思想对中日园林艺术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中日园林、自然美、禅宗文化、枯山水一、中日园林的文化源流中式园林鳌立于世界园林艺术的东方,独领风骚。

与欧洲“几何式”园林迥然不同。

中国园林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强调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美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称之为“自然式”的园林。

明代造园师计成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八字精妙概括了明人的造园理念和审美旨趣。

以人工效仿自然,自此以后中式园林始终在追求一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天真天趣之美,一定意义上反应出道教“无为而治”的哲学观和文学观。

运用筑山、叠石、理水等手法营造出“人化自然”之景。

日本与中国同属东亚国家,日本佛教文化与中国更是同源同流,两者在园林艺术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同属自然山水园林,在整体的布局和动线上看不出规律性和刻意为之的痕迹,追求一种取景通幽,蜿蜒曲折的美,追求“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雅趣,这是可以说是同属自然式园林的共同点。

由于二者都收到儒家文化的浸润,日本园林也同样深受佛教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日园林植物景观美学赏析

中日园林植物景观美学赏析

中日园林植物景观美学赏析[摘要]同属东方园林体系的中日古典园林,都是优秀的园林艺术,虽然两者本质上都是自然山水园,但是由于地理环境、思想文化背景、历史发展情况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

中日园林都十分注重用花木营造自然氛围,不过中国园林建筑成分较重,显得人工味较浓;而日本园林建筑一般偏于一隅,显得自然意趣浓厚。

意境创造上中国园林极力表现花木繁盛、欣欣向荣的喜悦之景,而日本园林营造的是静谧幽玄、伤春悲秋之美。

[关键词]中国园林日本园林植物造景植物品类植物配置以植物造景营造花木繁茂的天然野趣是自然山水园林的一大特色,亦是东方造园当中的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

因此,在中日园林当中都十分注重用花木营造自然氛围,不过中国园林建筑成分较重,显得人工味较浓;而日本园林建筑一般偏于一隅,显得自然意趣浓厚。

意境创造上中国园林极力表现花木繁盛、欣欣向荣的喜悦之景,而日本园林营造的是静谧幽玄、伤春悲秋之美。

一、植物品类(一)中国园林植物品类。

中国园林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态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二讲色彩美,树叶、树干、花果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白色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三讲香味美,要求自然淡雅和清幽。

最好四季常绿,月月花香,其中尤以腊梅最为淡雅、兰花最为清幽。

在中国园林中,花木不仅对园林山水建筑起衬托作用,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一为“比德”言志,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和气节高尚,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梅象征不畏严寒,纯洁坚贞的品质,莲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二为寓意吉祥,如榉树象征高官厚禄,玉兰、牡丹、桂花象征荣华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藤象征紫气东来等。

(二)日本园林植物品类。

日本园林植物虽然不如中国园林丰富,但是由于受到中国诗词绘画的影响,对植物品类有相同的喜好。

如“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等。

由于禅宗思想得影响,他们还大量地运用苔藓等地被植物,形成“苔庭”。

作业 ——中日园林造园手法对比及美学观念对比-并对现代的影响

作业  ——中日园林造园手法对比及美学观念对比-并对现代的影响

中国园林的有法无式的理论表现在园林是比较少的禁忌约束
日本园林则由于自然灾害、社会战争、宗教盛行而表现为园林中石忌、 山忌、水忌、木忌等。
中日传统园林对现代景观的影响
传统园林对现代景观的影响无处不在。人类的发展一直都是传 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优胜劣汰、推陈出新不断向前进展的。 步入新的生态文明时代,中国现代造园吸取了传统造园思想即 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和效仿自然,将人工的东西融入自然,号 以天然形成。园林建筑小品作为园林中构成要素之一,同样也 遵循了这一思想。现代造园讲究然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与古代 园林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吻合。 日本崇尚自然、尊重自然、日本禅宗景观的融合,日式枯山水 的传承,例如枯山水大师枡野俊明的作品。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的平 面布局延续了中 国传统建筑的方 式,以中轴线组 织空间,将主体 建筑分为东,中, 西三路布局。和 东侧的忠王府格 局相互映衬。并 且以中轴线和园 林、庭院空间结 合。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 分考虑到了周边的环 境关系,虽然采用的 是现代的建筑材料, 但是从形式符号沿袭 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 基本元素,由此来统 一与临近建筑空间之 间的组合关系。由于 中国的民居以低层建 筑居多,因此“不高、 不大、不突出”是贝 聿铭在确定苏州不无 关总体规划时提出来 的大体方向。这样使 新馆从色彩、高度、 体量及风格上都能温 和地融入到保存完好 的传统风貌中。
园 林 活 动
茶道方面:中国是有茶无道,故园林中有茶饮而无茶庭。 日本是有茶有道,故园林中有茶道且有茶庭。
在花道上:中国人把它当成艺而日本人把它当成道,故 花道对日本园林的影响不仅是把园林插花和盆景作为园 林的点缀,而且园林中大量使用修剪树。把大树小型化, 是日本古典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最大的不同。 在歌道上:中国人的歌咏与园林结合的形式是曲水流觞, 这种园林活动形式最后形成了园林的形态模式,先从中 国产生,而后传到日本,故在中日两国都有所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园林植物景观美学赏析(人文科学)
罗丹荔约3055字
(摘要)同属东方园林体系的中日古典园林,都是优秀的园林艺术,虽然两者本质上都是自然山水园,但是由于地理环境、思想文化背景、历史发展情况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

中日园林都十分注重运用花木营造自然氛围,不过中国园林建筑成分较重,显得人工味较浓;而日本园林建筑一般偏与一隅,显得自然意趣浓厚。

意境创造上中国园林极力表现花木繁盛、欣欣向荣的喜悦之景,而日本园林营造的是静谧幽玄、伤春悲秋之美。

【关键词】中国园林日本园林植物造景植物品类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7)0620193-01
以植物造景营造花木繁茂的天然野趣是自然山水园林的一大特色,亦是东方造园当中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因此,在中日园林当中都十分注重运用花木营造自然氛围,不过中国园林建筑成分较重,显得人工味较浓;而日本园林建筑一般偏与一隅,显得自然意趣浓厚。

意境创造上中国园林极力表现花木繁盛、欣欣向荣的喜悦之景,而日本园林营造的是静谧幽玄、伤春悲秋之美。

一、植物品类
(一)中国园林植物品类。

中国园林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态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二讲色彩美,树叶、树干、花果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白色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三讲香味美,要求自然淡雅的清幽。

最好四季常绿,月月花香,其中尤以腊梅最淡雅,兰花最为清幽。

在中国园林中,花木不仅对园林山水建筑起到衬托作用,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一为“比德”言志,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的气节高尚,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梅象征不畏严寒,纯洁坚贞的品质,莲花象征纯洁无瑕,兰花象征幽居隐士;二为吉祥寓意,如榉树象征高官厚禄,玉兰、牡丹、桂花象征荣华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藤象征紫气东来等。

(二)日本园林植物品类。

日本园林植物虽然不如中国园林丰富,但是由于收到中国诗词绘画的影响,对植物品类有相同的喜好。

如“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等。

由于禅宗思想的影响,他们还大量的运用苔藓的地被植物,形成“苔庭”。

为了追求空寂,宜与冥想,日本园林中常绿植物较多,开花植物较少。

最常见的是松树、枫树、樱花。

杜鹃等等。

樱花被尊为日本国花,不仅是因为它的妩媚娇艳,更重要的是它经历短暂的灿烂后随即凋谢的壮烈。

樱花绽放时很绚烂,但花期很短,开花到凋谢只不过七日之期。

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部凋谢大约十六天左右,形成樱花美而易凋落的特点。

也正是这一特点才使樱花有这么大的魅力。

所以每年都有人在赏樱季节里,随着樱花盛开的沿线,从九州到北海道一路追逐着绽放的樱花观赏,总是看不厌刹那间辉煌的怒放与其后干脆利落的凋谢。

二:造景特色
(一)中国园林植物造景特色。

《园治》中说道“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拢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

可以看出,中国园林对植物造景更重于借景抒怀,表达因景而引发的内心感受。

中国园林擅长利用植物营造四时美景,以植物季候变化活跃园林空间,并且呼应景点的人文主题。

表达春景的以拙政园雪香云蔚亭为例。

“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此亭适宜早春赏梅,亭旁植梅。

暗香浮动。

周围竹丛青翠,树木葱郁,绕溪盘形,颇有城市山林的趣味。

亭与池南远香堂遥遥相对,成为一组绝妙的对景。

表达夏景的如沧浪亭翠玲珑。

它取“秋色
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之意境,庭中遍植各色竹子,小小三间屋子掩映其间,小径曲折,绿意环周,丝丝日光透入,绿纱窗下,清凉幽静。

表达秋景的如拙政园待霜亭。

它取唐代诗人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句意而名。

山坡种植柑橘,山麓修篁茂盛,近旁枫树染红,岸边藤萝垂挂,液化丛生,自然意趣很浓。

表达冬景的如留园佳晴喜雨快雪。

亭子前时花常开,梧叶足以听雨,黑松枝头积雪时,最能表现冬景。

学霁初晴,阳光映照在翠绿白雪之间最是怡人。

(二)日本园林植物造景特色。

日本园林重视春景和秋景,春赏樱花,秋赏红叶。

春赏樱花如京都平安神宫和二条城二之丸庭园就是著名的赏樱胜地。

平安神宫内的南神苑、东神苑(栖凤池)一带,更可看到千多棵粉红、淡红、素白色樱花繁花盛放的美景,是日本庭院中少见的明艳。

二条城二之丸庭园,一向以樱花种类丰富见称,有樱花王者称誉的八重樱,偌大花蕾和重花瓣内蕴藏着浓郁香气,来到城内的樱之园一逛,便能一睹这庄严华丽的樱花英姿。

秋赏红叶如古木蓊郁的岚山,以竹多文明的嵯峨野都是京都著名的赏枫胜地。

岚山许多老枫树的年纪几乎就和这座城市的古迹一样古老。

每当秋枫转红,与京都的古刹寺庙交相辉映,别有一分精致与古朴的人文之美。

三、配置特点
(一)中国园林植物配置特点。

《园治》里对园林植物配置做过精辟的论述。

“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

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

障锦山屏,列千里之耸翠。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虽然是以植物属性作为论述,但中国园林植物配置的最大特点还是对于诗格画理的讲求,在造景方面表现的很突出。

中国园林植物配置方式根据植物种类、姿态、色彩、香味特点可分为:孤植、对植、群植、丛植。

譬如孤植,是中国园林中普遍采用的形式,能充分展现出单株花木色、香、姿的特点,适合小空间和近距离观赏,常作为庭园景物主题。

有的利用树姿的盘曲扶疏,植于山崖,以衬托岩壁峻峭;或植于墙角、廊边、桥头、路口、水池转角,起配景或对景的作用。

孤植也可作为树群边际的点缀,丰富观赏内容。

(二)日本园林植物配置特点。

如同置石一样,日本园林植物配置的名目也非常多。

譬如正真木,景养木,流枝木,灯笼控木,灯障木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总的说来,日本园林植物配置的突出特点是:一,同一园中的植物品种不多,常常是一两种植物作为主景植物,再选用另一两种植物作为点景植物,层次清楚,形式简洁,但十分美观;二:选材常以树木为主,花卉较少。

日本园林一般都比较淡雅苍翠,但一旦利用色彩对比则很鲜明,如杜鹃、红枫、樱花与周围环境形成强烈对比;三,常绿植物为主构园林并不一定色彩单调,它们的绿色也有从黄绿到蓝绿甚至墨绿色的区别。

此外,有些常绿植物在春季还会长出浅绿色的针叶和球果,有些则在秋季结出红色或蓝色的浆果,从而使园林色彩更为丰富。

参考文献:
【1】明,计成原著,陈植校注《园治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邵忠著,《苏州古典园林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徐德嘉,周武忠著《植物景观意匠》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曹林娣,徐金生著《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刘庭风著,《中日古典园林比较》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7】日、大桥治三,斋藤忠一编著黎雪梅译《日本庭院设计105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日、大桥治三著,张铁桥,张文静译,《日本庭院造型与源流》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9】日、大桥治三著,《日本四季之庭》图片社,19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