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教案(4)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案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4、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案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如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案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案准备:

课时准备:1课时

教案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婴儿第一声啼哭表明要呼吸空气。)婴儿第一声啼哭标志着呼吸作用的开始,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要不断的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并排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那么,我们睡觉后是否也要进行呼吸呢?(睡觉也要进行呼吸。)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人体的呼吸)

二、讲授新课

1、呼吸系统的组成

(1)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说说。

(2)大家说得对不对呢?指导学生阅读识图。

(3)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通过呼吸系统与周围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其中,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它们是气体进出的通道。

2、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的通道吗?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44—45页的内容,分析每段资料的内容,并观看图中呼吸道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相关信息,组织各组有效地进行讨论,分析如下问题。

①、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体畅通?

②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鼻内部有什么结构特点?为什么要用鼻呼吸?

③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④北欧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学生认真阅读资料,仔细观察图,以组为单位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展开热烈的讨论,尝试解决问题,互相补充、评价,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把分散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分别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答。

(①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作支架,这可以使呼吸道内的气体通畅,此外,鼻腔前的鼻毛、鼻腔表面的黏液,也在保证气体通畅方面有一定的功能。②呼吸道不仅仅是气体的通道,它还有温暖、清洁和湿润进入体内空气的作用;鼻腔能预热吸入的冷空气;鼻毛和鼻腔内黏液能阻挡和粘住吸入灰尘和细菌,鼻腔内的黏液还能杀灭一些细菌,并能湿润吸入的空气,所以要用鼻呼吸。③呼吸道温暖、清洁和湿润进入肺内空气的作用是有限的,进入肺内的空气仍可能有一些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所以我们要自觉的维护空气的新鲜、清洁。④与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相比较,北欧人的鼻子显得大一些,鼻腔也相应地长一些,这有利于预热寒冷的空气。)

(4)现在请同学们概括一下呼吸道的作用:呼吸道不仅是气体的通道,而且还能使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三、知识延伸:

1、同学们,你平常吃饭时大说大笑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吃饭时不能大说大笑?(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讲讲边吃边笑的危害,让学生观察课文漫画并阅读有关内容。)

2、学生思考总结后指名答。(吃饭时说笑,会剧烈咳嗽,并咳出进入气管的食物;.严重的还引起呼吸障碍,到医院做手术,把进入食道的食物取出;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食不言”的习惯。)

2、认识发声,爱护嗓子:阅读46页的知识。

四、巩固练习。

完成46页的练习。学生思考,指名回答,教师补充。

五、课堂小结

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本节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回忆本节知识内容。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一、教案目标

知识目标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2.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好处。

二、教案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三、教案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

四、教案准备:

五、课时准备:2课时

六、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

2、学生猜测并假设

3、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呼吸

(1)教师出示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肺的动画片: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2)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会感觉到肋骨如何运动?胸廓如何变化?

(3)让学生看肺的动画: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同时仔细体会感觉,研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当深深地呼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2、测量胸围差

(1)教师: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

(2)学生思考提出实验办法及方案:用软尺测量吸气和呼气时胸围的长度。如果吸气时长度变大,呼气时长度变小,就说明我们的感觉是对的。

(3)学生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提醒学生要注意实验要领)1.测量时身体取自然站立姿势,双手自然下垂,不挺胸,不憋气,呼吸要均匀。2.软尺的位置要合适。3.软尺不要有折转。4.作好记录数据:尽力深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尽力深呼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5.测三次记录好数据并设计表格,算出平均值。

(4)学生测三次后将胸围差数据记录在各小组设计的表格中,并算出平均值,各小组分别向老师汇报。

(5)组织学生对胸围差数值进行分析,完成48页的讨论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同学间的胸围有差异,这与年龄、性别以及是否经常锻炼有关。

3、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1)胸围差并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隔肌的收缩和舒张也会影响胸廓的容积。

(2)教师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收缩和舒张,膈肌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

(3)讨论: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4)学生交流讨论小结:当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呼气时正好相反。

(5)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是不是和同学们所描述的那样?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还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6)请会游泳的同学说说,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会感到呼吸困难(吃力),胸廓受到水的挤压,胸廓扩张受到影响。)

(7)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

(8)通过以上两例,你能说出胸廓扩张和呼吸的关系吗?(胸廓扩张,胸腔容积变大,吸气;胸廓受压,胸腔容积缩小,呼气。)

4、模拟实验来研究,(模拟膈肌的运动)

(1)教师: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你们从模型中看出两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2)交流小结:两气球代表两叶肺,橡皮膜代表膈肌;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当橡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一个容器中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气体的总量没有改变,当容器的容积增大时,气体压力就小;容积缩小时,气体压力就大。胸廓也是这样,当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吸入;当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压出。)

(三)、巩固知识

现在我们共同回忆一下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

(四)、课堂小结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缩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

七、作业布置:预习课本第49—51页的内容。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九、教案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体吸入气体的过程及原理,那么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二、学习新知

1、气体扩散的原理:

(1)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炒菜的香味,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流:在外面能闻到炒菜的香味,是菜的香味从厨房里飘到外面的缘故,说明了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2)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在肺泡和血液之间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通过气体扩散的原理来进行交换的。

2、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1)资料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分析”的目的和要说明的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第50页表格中的数据,让学生分析讨论50页的问题。

学生认真思考、讨论、互相补充后作答(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2.在实验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比的作用。

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

(2)为什么会在肺部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那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肺的结构特点吧。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

(3)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图,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肺部的气体变化是否是因为气体的扩散作用。

学生认真观看课件并讨论补充,得出结论: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因此静脉血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肺泡内的氧便透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壁扩散到血液里;同时静脉血里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扩散到肺泡中,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4)那么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的?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播放多媒体,演示血液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氧和各组织器官进行新陈代谢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相互扩散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分析后作答

三、课堂练习

1、完成51页的练习。学生独立思考,指名交流完善。

2、阅读52页的技能训练。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现在请同学们回忆“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所有内容。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

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

一、教案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3.学会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4.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5.尝试用所学的方法探究有关空气中尘埃粒子的问题。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有关资料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2.通过“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健康与周围的空气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爱护环境就等于爱护自己二、教案重点: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2.做好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三、教案难点:1.学会正确采集尘埃粒子和比较精确的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2.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四、课前准备:空气质量统计资料及数据、呼吸道疾病的有关资料、多媒体。

五、课时准备:2课时。

六、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一个人每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那么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的健康关系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话题。(板书课题:空气质量与健康)

(二)、讲授新课

1、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1)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带着53页的问题认真阅读“资料分析”。

(2)学生小组内参与分析讨论,相互补充,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得出如下结论

①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

(在空气质量差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发病率高,即呼吸道容易患鼻炎、咽炎等,肺部容易患肺炎、肺结核、肺癌等。)

②请你根据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分析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率为什么会逐年上升?

(空气质量的恶化,是导致呼吸系统引起死亡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

③请结合资料3、4和身边的实例,分析居室的空气质量与人的健康关系。

(烟雾污染和装修污染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吸烟危害吸烟者自身的

健康,也影响周围不吸烟者(被动吸烟者)的健康。装修后的墙壁往往含有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等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这些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聚集到一定的浓度,可以使人感到不适,严重时可以使人患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

(4)除了以上资料所提到的,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的因素还有哪些?

(新购买的家具、清新剂等,往往也含有上述对人体有害的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也会影响居室的质量,等等。)

2、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

(1)大气中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这些有害物质既可以引起包括肺癌在内的呼吸系统疾病,还可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引起其他系统的疾病。我们当地的空气质量如何?大气主要有哪些污染物呢?

(2)组织学生对课前准备的空气质量统计资料及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本地区空气质量被污染的现状。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后发言)

(1)我们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状况,每天基本是“轻微污染”;

(2)我们所在地区的空气中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

(3)常见的大气污染源一般有:工厂排放的烟尘废气和居民炉灶排放的烟尘废气,汽车、摩托车等各种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农作物秸秆焚烧排放的浓烟、地面扬沙和沙尘暴等。(三)、课堂练习

完成57页的练习第1、2题。

(四)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七、作业布置:预习课本55、56页的“探究实验”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

一、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二、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

九、教案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以及同学们的观察和调查,对空气质量与健康的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查阅了空气污染的有关资料,那么我们如何自己测量周围的空气质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1)了解探究的目的:学生齐读55页的内容。

(2)了解探究的方法。学生自己阅读。

(3)我们可以利用课前测量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并计算尘埃粒子数,就能判断周围的空气质量状况。利用课前各小组采集到的尘埃粒子数,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

(4)现在请各小组制定出科学的测算计划与方案。

(5)小组之间根据数据讨论,交流尘埃粒子数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小组测算结果,让各组探究讨论以下问题:①楼层越高尘埃越少吗?②下雨前和下雨后尘埃粒子数量相同吗?

③一天中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尘埃粒子的数量相同吗?

(6)各组在老师的点拨下,小组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共同讨论后得出以下结论:

①楼层越高尘埃越少。②下雨前和下雨后尘埃粒子的数量不一样(下雨前的尘埃粒子数量多,下雨后的尘埃粒子数量少)。③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早、中、晚),同一地点尘埃粒子数不同。

2、防止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

教师:同学们做实验比较认真,计算方法也正确。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发扬科学探究精神,研究生命现象。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空气质量既然与人体健康关系这么密切,我们应该如何防止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呢?你们有什么建议?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互相讨论、补充后总结、作答

(1).控制污染物排放是防止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如:工厂必须注意消烟除尘,废气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到空气中去;城市要适当控制汽车的数量,改进汽车发动机,减少废气的排放;冬季要实行集中供暖,代替千家万户的炉灶。

(2).植树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我们要大力植树造林。因为树叶能吸附空气中的灰尘,有些树叶有监测空气污染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3).为了防止空气污染,我们要注意搞好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所吸烟。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做课后练习,给予指导、点拨、纠正。学生:学生思考、讨论后作答。

四、课外延伸

学生阅读57—58页的资料“森林浴、有氧运动和高压氧治疗”

五、课堂总结:

谈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

一、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二、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

八、教案反思:

人教版七下生物-第四单元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学习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说出呼吸道的作用,以及呼吸道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 3、认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相关知识链接 1. 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2. 呼吸作用是人体的重要系统之一,人体通过呼吸系统吸进外界空气中的氧气,并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等。 3. ] 4. 当受凉感冒时,常会引起鼻塞、流涕、吐痰、呼吸不通畅等症状。 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和各器官的功能 : 鼻 咽 呼吸道 喉 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气管 呼吸系统 支气管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1、教材41页资料分析——分析呼吸道的作用(难点) (1)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如在气管和支气管中有“C”形软骨,这样保证了气流通畅。 (2)人体内的温度一般恒定在37.5℃左右,体温的相对恒定对于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不定,尤其是寒冷的冬季,温度很低,寒冷的空气进入人体,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不良的刺激。 (3)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位,鼻腔前部生有鼻毛,可以阻挡吸入鼻腔内的气体中的灰尘和细菌的进入;鼻腔内表面的黏膜可以分泌黏液,湿润吸入的干燥空气,也可以黏附空气中的灰尘、细菌等,使空气变得清洁;黏膜中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吸入的空气,减少寒冷空气对气管和支气管以及肺的刺激。 (4)气管的下端分支形成左、右支气管,分别通向左肺、右肺。支气管在肺叶中一再分支,成为各级支气管,越分越细,越分管壁越薄,在肺内形成树状的分支。在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有腺细胞分泌的黏液,可以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上有纤毛,纤毛向咽喉方向不停地摆动,把外来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这就是痰。 (5)呼吸道的形态结构特点使呼吸道能对吸入的气体起到温暖、湿润、清洁的作用。但是,有时吸入气体中的一些粉尘、病原微生物还会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引起人体一些呼吸系统疾病。例如,哮喘是支气管感染或者过敏引起的一种疾病,常由吸入花粉、灰尘等物质引起。患哮喘时,由于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变窄,病人会出现呼吸困难;肺炎是一种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严重疾病,病人常表现为发烧、胸部疼痛、咳嗽、呼吸急促等;尘肺是长期在粉尘比较多的场所工作的人容易患的一种职业病。这些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患者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目前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疗法。 @ (6)由于呼吸道对吸入的气体不能做到完全的清洁,因此当发生沙尘暴时,人们往往需要戴口罩以减少灰尘的吸入。在一些存在的剧毒气体的环境中,人们还要佩戴防毒面具。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教案(4)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案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4、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案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如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案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案准备: 课时准备:1课时 教案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婴儿第一声啼哭表明要呼吸空气。)婴儿第一声啼哭标志着呼吸作用的开始,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要不断的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并排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那么,我们睡觉后是否也要进行呼吸呢?(睡觉也要进行呼吸。)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人体的呼吸) 二、讲授新课 1、呼吸系统的组成 (1)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说说。 (2)大家说得对不对呢?指导学生阅读识图。 (3)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通过呼吸系统与周围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其中,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它们是气体进出的通道。 2、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的通道吗?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44—45页的内容,分析每段资料的内容,并观看图中呼吸道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相关信息,组织各组有效地进行讨论,分析如下问题。 ①、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体畅通?

人教版七下生物第四单元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第四单元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1、呼吸系统由___________和_______ 组成。 2、呼吸道是气体的通道,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呼吸道可使到达肺部的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 5、喉部有__________吞咽时盖住喉入口处,阻止食物进入_________。 6、气管和支气管管腔表面有________可分泌黏液。纤毛摆动将尘粒、细菌和黏液送到咽部经_________排出体外,形成______。 二、课堂助学 1、情景引入: (1)观察课件上与呼吸有关的知识画面,感知呼吸的作用。 (2)列举生活中的事例,通过思考,描述感觉,引出呼吸的重要性。 2、交流讨论:学生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绩,讨论自主学习中提出的问题。 3、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 1、阅读教材P40,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呼吸系统的组成。 2、结合课件,认识并说出呼吸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名称。 3、思考:捏鼻子、张嘴;不捏鼻子、闭嘴;捏鼻子、闭嘴的感受,推测呼吸道的作用是什么? 学习任务二、掌握并理解呼吸道的作用。 1、学生阅读分析课本P41的相关资料,思考P42中的讨论题。 2、感悟:为什么吃饭时不要大声说笑? 拓展延伸 1、有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为什么? 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呼吸系统的疾病有哪些? 3、痰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 4、早起锻炼是好事,但尽量不要在有雾的时候进行锻炼,这是为什么? 5、查阅资料想一想,为什么男女发出的声音不同? 三、当堂训练

初中生物人教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 出的内容。这一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在学生巩固“第三章人体的 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出尿液的形成过程。再从资料分析以及 图文讲解得出尿液的形成过程,理解肾单位的结构、泌尿系统的作用、人体其他排泄途径。最后回到 课前提出的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尿毒症以及血液透析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能力目标: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2、尿的形成和排出。 (二)教学难点: 尿的形成过程。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自制课件,制作动态的尿的形成过程的课件。 六、教学背景: 学生在不久前刚刚学习了《人体的呼吸》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 七、学情分析: 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要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图片分析和课件演示“尿液的形成”,将过滤和重吸 收两个过程形象化,便于学生接受,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八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等。 九教学策略:创设情景---看图自学----分析讨论---教师点拨---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课题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说出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 理能力是有限的。 3.了解鼻、咽、喉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资料分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 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1.认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力所 能及地维护环境中空气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 活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资料分析,归纳出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难点呼吸道作用的分析与总结。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展示新生儿啼哭的多媒引导学生认真 观看视频资 贴近生活,创 设情景,调动

体画面,并提出问题,引入本章学习的主题——人体的呼吸。 问题1: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问题2:如果自己用手捏鼻子并闭嘴,有何感受?大家晚上睡觉是否也要进行呼吸呢? 师:同学们说得好,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标志着呼吸运动的开始,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要不断地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并排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料,积极动脑, 思考问题,讨 论后自由发 言。 回答1:啼哭 标志着呼吸运 动的开始,表 明人生活需要 呼吸空气。 回答2:憋气 不能呼吸,每 个人每时每刻 都要进行呼 吸。 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引入课 题,自然过渡。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既然我们每个人时时都要进行呼吸,就必须依靠呼吸系统来完成。 1.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识图,填出呼吸道的组成名称。1.学生认真阅 读教材中关于 呼吸系统组成 的信息。 2.观察挂图及 教材图4─26 利用教材中的 信息及呼吸的 常识,让学生 由被动学习变 为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自

2020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学案设计 4. 3. 1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含答案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章节知识网络图 核心目标 1.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 2.掌握呼吸道的作用。 3.认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基础梳理 1.呼吸系统的组成 (1)人体呼吸系统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2)填图 A: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E:_______;F:_______; G:_______;H:_______。 (3)________既是呼吸道器官,也是消化道器官。 (4)呼吸时,喉口开放,空气畅通无阻,吞咽时,________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 2.呼吸道的作用 (1)呼吸道不仅能保证气体________通过,而且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 部的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________的,因此,保持环境中的空气新鲜、清洁是非常重要的。 (2)呼吸道的功能与其结构相适应 功能结构 气体顺畅通过呼吸道有________或________作支架温暖鼻腔内黏膜中含有____________ 湿润鼻腔内和气管内壁黏膜分泌的________ 清洁鼻毛、鼻黏膜、气管内壁上的________和________ 典例精讲 【例1】如图是人体呼吸系统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B.气体和食物的共同通道是② C.声音是由④处的声带发出的D.痰形成的部位是⑥ 【例2】在吸气时鼻的功能是() ①清洁空气②湿润空气③消灭细菌④温暖空气⑤气体交换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③④⑤ 课堂巩固 1.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A.肺B.喉C.气管D.鼻 2.既是呼吸系统器官,也是消化系统器官的是() A.口腔B.鼻 C.咽D.喉 3.人体呼吸系统组成包括() A.喉和气管B.鼻腔和气管C.呼吸道和肺D.支气管和鼻腔 4.人体能顺畅的吸入气体,并使气体变得温暖、湿润、清洁的结构有() ①嗅细胞②骨或软骨③鼻毛④鼻黏膜⑤毛细血管⑥声带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⑤⑥ 5.对溺水者先要清除他口鼻内的污物,再进行人工呼吸。这样可以() A.保持呼吸道通畅B.使进入人体肺部的气体变得湿润 C.保证救者的安全D.使进入人体肺部的气体变得温暖 6.下列有关呼吸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人教版七下生物《中学教材全解》第四单元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参考答案

初中生物学习材料 鼎尚图文制作整理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参考答案 1.B 解析:鼻腔的入口处丛生鼻毛,鼻腔内表面的鼻黏膜能分泌黏液,且鼻黏膜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使鼻腔对吸入的气体有清洁、湿润和温暖的作用,可减少不洁空气对呼吸道和肺的刺激,而嗅觉细胞则与此功能无关。 2.D 解析:教室内有许多同学进行呼吸,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关闭门窗,会使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影响空气的质量,所以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要降低空气中的尘埃,主要做法是勤打扫教室及周围环境,绿化教室周围的环境。 3.A 解析:人在吸气和呼气时,肺内气压和外界大气压之间总是存在着压力差。吸气时,外界大气压大于肺内气压;呼气时,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吸气或呼气终了的一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由于肺内总存在着一部分气体尚未呼出,所以肺内此时是混合气体。 4.D 解析:肺泡和肺部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泡内多是刚吸入的新鲜气体,含氧多,肺部毛细血管内流的是含氧少的静脉血。由于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存在着同种气体的浓度差,而气体具有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的特性。因此,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中,二氧化碳则由血液扩散到肺泡内。 5.C 解析:煤气中毒是由于人吸入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结合,使氧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引起组织细胞缺氧。

6.B 解析:二氧化碳有遇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低,反应不明显,而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石灰水会变浑浊。 7.C 解析:胎儿未出生前,蜷缩在子宫内,胸腔的容积很小,肺内不含空气,其密度大于水,因而在水中会下沉;出生后,躯体伸展,胸廓扩张,肺也随着扩张,空气进入婴儿的肺内,使得肺中含有大量的空气,密度减小,因而在水中不会下沉。 8.B 解析:还可以作出关于水蚤生存时间的假设。 9.B 解析: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吸附吸入的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以上两者均起到清洁空气的作用。黏膜中的嗅细胞能接受空气中化学物质的刺激,然后在大脑皮层嗅觉中枢产生嗅觉;黏膜内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对吸入鼻腔的冷空气进行加温。 10.C 解析:感冒时,鼻黏膜充血膨胀甚至阻塞鼻腔,导致呼吸困难。 11.D 解析:气管和支气管以“C”形软骨环为支架,从而保证进入呼吸道的气流通畅。 12.C 解析:痰是由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的黏膜所分泌的黏液以及被黏液所粘着的灰尘和细菌等组成的,它通过黏膜表面的纤毛不断地向喉部做麦浪式摆动而逐步推向喉。有的同学习惯上认为痰是由喉部咳嗽出来的,就是由喉腔产生的。 13.C 解析:哭泣时会厌软骨打开,如果边哭泣边吞咽,会厌软骨会来不及盖住喉的入口,食物就很容易进入气管,刺激气管内的感觉神经末梢引起咳嗽。 14.C 解析:首先分析吸气时膈肌的舒缩情况,然后再判断膈顶部的位置变化。吸气时膈肌收缩,使膈顶下降,增大了胸廓的上下径。 15.A 解析:平静状态下,人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是相对稳定的;当人剧烈运动时,组织细胞的需氧量增加,使呼吸频率和深度都相应地增加。 16.D 17.B 解析:肺泡的弹性较大,当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时,人体胸廓扩大,肺也随之扩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学习目标】: 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学习重难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学习新知) 1.外界的空气经过的处理后进入,在这里与进行气体交换。其结果是血液中气体减少,气体增加。 2. 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 叶,右肺有叶。每分钟呼吸次。 3.胸廓横向的扩张和收缩,是肋间的肌肉和的结果。胸腔底部是,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4.在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使胸廓的上下径。呼气时,膈肌,膈顶部回升,胸廓的上下径。 5.当肋骨间的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于是外界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

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气压相应,于是气体就被呼出。这就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6.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的组成,在呼吸时,空气中的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也透过这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的过程排出体外。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8.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 9.容积的变化与吸气和呼气有什么关系? 10. 气体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11.气体是如何进行交换的? 三、小组交流(成果展示) (针对探究问题,小组之间展示交流,并要求学生点评,教师适时补充) 四、拓展延伸(知识拓展) 12.人体内与呼吸有关的主要肌肉是( ) A.胸部的肌肉 B.腹部肌肉 C.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 D.背部肌肉 13.当我们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膈肌的活动状态是( ) A.收缩、舒张 B.舒张、收缩 C.收缩、收缩 D.舒张、舒张

最新人教版中考生物同步知识点复习第四单元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呼吸道: (1)组成:鼻、咽(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喉、气管、支气管。 ①鼻:有鼻毛;内表面的黏膜分泌黏液,黏膜中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②咽:气体和食物共同的通道。 ③喉:由软骨和声带组成。气体经过时可引起声带振动而发声, 吞咽时,会厌软骨盖住喉的入口从而防止食物误入喉内。 ④气管、支气管:分支末端形成肺泡。 (2)作用: ①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②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2.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功能单位是肺泡。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外界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就是通常所说的呼吸,也叫肺通气。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它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呼吸运动肋骨间的肌肉和膈 肌 肋骨膈顶部胸廓容积肺容积肺内气压气流方向

吸气收缩上提下降扩大扩张低于大气压气体入肺呼气舒张下降上升缩小缩小高于大气压气体出肺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1)肺泡与气体交换相适应的特点:肺泡数量多,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 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 (2)过程: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毛 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3)氧的去向: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 (4)下表和下图为肺泡与血液进行交换的相关知识: 原理部位过程血液成分变化 扩散作用 肺泡与血液之间肺泡血液静脉血→动脉血高浓度→低浓度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特点与功能 组成结构特点功能 呼吸道 鼻黏膜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温暖黏膜分泌黏液湿润鼻毛能阻挡灰尘,黏液可粘附灰尘清洁 肺 肺泡数量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气体交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疑难辨析】 (1)咽既属于消化系统,也属于呼吸系统,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共同的通道。 (2)呼吸道只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并不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呼吸道对气体的处理有一定的 限度,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肺。 (3)“肺”字正确的书写:“肺”的右侧不能写成“市”。 二、人体的气体交换过程主要包括:肺通气、肺换气、组织气体交换 1.肺通气、肺换气、组织气体交换的区别如下: 过程概念实现方式表示方式结果 肺通气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呼吸运动肺泡血液呼气与吸气 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 碳的交换 气体扩散外界气体肺泡静脉血→动脉血 组织气体交换血液与细胞之间进行的氧气和二氧 化碳的交换 气体扩散 血液组织细 胞 动脉血→静脉血

七年级生物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详细带答案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部分人的由来 一、关注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基本观点 起源的基本观点:森林古猿是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 人类起源证据:化石等。 环境:树栖古类人猿现代类人猿。 与发展森林古猿 制造使用简单工具制造使用复杂工具 地面古人类现代人类。 前肢解放,直立行走脑容量增加,产生语言 发展的基本观点:人类的进化影响生物圈,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人的生殖通过生殖系统来完成。男女生殖系统最主要的生殖器官分别是睾丸和卵巢,它们的功能是 三、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过程: (一)受精过程 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过程叫受精,受精的结果是形成受精卵,新生命由此开始。 受精过程在输卵管内完成。即精子随精液进入阴道后,通过子宫,在输卵管与卵细胞相遇,完成受精。因此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而不要误认为在子宫内受精。 (二)胚胎发育过程: 人的个体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发育的场所母体的子宫内。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初期营养来自卵黄,卵黄营养用完后, 胎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主要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 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脐带经母体排出。 四、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一)身体变化特点: 身高突增——步人青春期的显著特点。 形态发育特点(显著特征)体重显著增加。 神经系统调节功能迅速发展。 功能发育特点循环系统功能迅速成熟发展。 肺功能日益增强,肺活量增加。 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 性发育(突出特征)第二性征表现不同:男孩长胡须,喉结突出,声调变得低沉;女孩骨盆 变宽,乳房增大,声调变高。

(二)心理变化特点:独立意识强烈;产生性意识,对异性有好感。 (三)青春期卫生 营养卫生:合理膳食,既要全面,又要搭配,不挑食,不偏食。 生理卫生:遗精与月经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请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卫生清洗;适当运动; 心理卫生:正确对待自身变化,认识自我;树立理想,抓住身体和智力发育的黄金时期学知识、长才干;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学会与他人沟通。 五、计划生育是我国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其中,少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优生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第二部分人体的营养 一、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重点记忆三大有机物的功能和无机盐、维生素的缺乏症) 第七类营养素——膳食纤维:大量存在于蔬菜水果、粗粮等植物性食物中,能促进胃肠的蠕 动和排空,使排便通畅,减少患大肠癌的机会, 二、探究实验:感知或测定食物中的能量 【提出问题】食物中含有能量吗? 【作出假设】食物中含有能量,通过燃烧可以感受到食物释放的热量,也可以通过测量食物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来测定食物中含有的能量。 【制定并实施计划】 实验步骤: 准备易拉罐向锥形瓶中加少量水安装实验装置称量所选食物点燃食物,测定水温【实验结果】向锥形瓶中加水30毫升,实验结束时水温上升了60℃。经过进一步计算可知:l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整理版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整理版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 1、19世纪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四种现代类人猿: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猩猩。 2、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类人猿和森林古猿过着以树栖为主的热带丛林生活。 3、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使得部分古猿进化成现在人。 4、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人的生殖 一、生殖系统 1、人类新个体的产生要经历雌雄生殖细胞结合,通过胚胎发育形成新个体的过程,要靠生殖系统来完成。 2、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功能是产生精子,并且分泌雄性激素。 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并且分泌雌性激素。 精子和卵子都是生殖细胞,分别含有男性和女性的遗传物质。 输送精子和卵细胞的结构分别是输精管和输卵管。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生殖系统结构参看教材第8到9页的图。 二、生殖过程 1、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形成受精卵的部位是输卵管),受精卵不断进行分裂,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动到子宫中,最终附着在子宫内膜。胚泡继续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胚胎经过8周左右形成胎儿。胎儿经过38周左右从母体的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分娩,新生儿诞生。 2、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液体——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 第三节青春期 **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男孩和女孩的体型开始发生变化,区别明显(这和睾丸和卵巢分泌的雄性、雌性激素有关) 2、神经系统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 3、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4、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生理上,男生开始出现遗精,女生会来月经,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二、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其卫生 1、青春期男孩和女孩心里发生明显变化,常有较多心里矛盾。 2、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发育,性意识开始萌动,这些是正常心理变化。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 二、糖类、脂肪、蛋白质作用 1、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并且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人体生命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糖类提供。葡萄糖、蔗糖、淀粉都属于糖类。 3、人体内的脂肪是重要的备用能源物质。肥肉、大豆、花生等食物含有较多的脂肪。 4、蛋白质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奶、蛋、鱼、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三、水和无机盐 1、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人体内的营养物质以及尿素等废物,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运输。 2、人体需要含钙、磷、铁、碘、锌的无机盐。 无机盐的种类缺乏时症状食物来源 含钙的无机盐儿童:佝偻病中老年:骨质疏松症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LT

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一、19世纪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森林古猿。四种现代类人猿: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猩猩。 二、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使得部分古猿进化成现在人。 第二节人的生殖 一、生殖系统

二、生殖过程 1、精子通过阴道、子宫进入输卵管,在这里遇到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相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进行细胞分裂并植入子宫内膜,继续发育。受精卵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到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胚泡发育成胚胎。胚胎经过8周左右形成胎儿。胎儿经过38周左右从母体的阴道排出。新生儿诞生。 受精卵——胚泡——胚胎——胎儿 2、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液体——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废物从胎盘经母体排出。 第三节青春期 一、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2、一些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 3、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不清东西)、干眼症等。 维生素B1:缺乏时,神经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维生素C:缺乏时,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等。 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缺乏时,佝偻病(如鸡胸、X形或O形腿等),骨质疏松症等。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一、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1、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对食物只具有初步消化作用。 2、消化主要是通过多种消化酶的作用而进行的,除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以外,胃、小肠等器官中还有许多种消化酶。 3、胆汁也是一种消化酶,对脂肪能起乳化作用,有利于对脂肪的消化。 4、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消化腺分两类:一是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一是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1、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角成葡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