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舵机转向方法在移动机器人中的应用研究
舵机控制转向

舵机控制转向章节一:引言(250字)舵机控制转向是智能车辆和机器人技术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通过舵机控制转向,可以实现车辆或机器人的运动轨迹控制、路径规划以及避障等功能。
本论文旨在介绍舵机控制转向的原理、方法以及应用,以及分析其存在的挑战与前景。
章节二:舵机控制转向原理与方法(250字)舵机控制转向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舵机的角度变化来控制车辆或机器人的转向角度。
在舵机转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舵机的转动范围、转动速度、转动精度等因素。
常用的舵机控制方法包括位置控制与速度控制。
位置控制基于传感器反馈,控制舵机转动到指定的角度位置;速度控制则通过控制舵机的转速来实现转向操作。
章节三:舵机控制转向的应用(250字)舵机控制转向在智能车辆和机器人技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自动驾驶方面,舵机控制转向可以实现自动路径规划、轨迹控制和自适应驾驶等功能。
在机器人领域,舵机控制转向可以实现自主导航、环境感知与避障等任务。
此外,舵机控制转向还可以应用于航空航天、工业自动化等领域。
章节四:舵机控制转向的挑战与前景(250字)舵机控制转向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精准度要求高,对舵机的转动范围、转动速度和转动精度有较高要求。
其次,如何避免舵机的机械撞击和过负荷等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此外,舵机的能耗和寿命问题也需要考虑。
然而,随着传感器技术和控制算法的进步,舵机控制转向技术在未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预计随着智能车辆和机器人的快速发展,舵机控制转向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总结:本论文从舵机控制转向的原理、方法、应用和挑战等方面进行了综述,说明了舵机控制转向在智能车辆和机器人技术中的重要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舵机控制转向技术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章节一:引言(250字)舵机控制转向是智能车辆和机器人技术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通过舵机控制转向,可以实现车辆或机器人的运动轨迹控制、路径规划以及避障等功能。
本论文旨在介绍舵机控制转向的原理、方法以及应用,以及分析其存在的挑战与前景。
舵机控制算法

舵机控制算法舵机控制算法摘要:舵机控制算法是机器人领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论文综述了舵机控制算法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其在机器人控制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舵机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然后详细讨论了舵机控制算法的几种常用方法,包括PID控制算法、模糊控制算法和神经网络控制算法。
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些算法的性能和稳定性。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将对舵机控制算法的应用和改进提供参考价值。
1. 引言舵机是一种用于控制机器人关节或运动部件位置的装置。
它通常由电机、传感器和控制电路组成。
舵机广泛应用于机器人领域,如机械手臂、无人机和遥控车等。
舵机控制算法是舵机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直接影响到机器人的控制精度和性能。
2. 舵机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2.1 舵机的基本原理舵机通过测量角度误差来实现位置控制。
当控制信号输入到舵机中时,舵机电机开始工作,驱动运动部件转动到期望的位置。
传感器将当前位置信息反馈给控制电路,控制电路根据误差信号调整控制信号,使运动部件最终达到期望位置。
2.2 舵机控制算法的设计目标舵机控制算法的设计目标是使运动部件的位置误差尽可能小,并且能够快速、稳定地响应外部指令。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舵机系统的非线性特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控制信号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3. 舵机控制算法的常用方法3.1 PID控制算法PID控制算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舵机控制的经典算法。
它通过比较运动部件当前位置与期望位置的差异,计算出控制信号,使运动部件向期望位置靠近。
PID控制算法具有简单、可调性强的特点,但在非线性系统和参数不确定的情况下,其性能可能会有限。
3.2 模糊控制算法模糊控制算法是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地处理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系统。
在舵机控制中,模糊控制算法可以根据当前位置和期望位置的误差值,以及其变化率和积分值,根据预先定义的模糊规则,计算出控制信号。
模糊控制算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3.3 神经网络控制算法神经网络控制算法是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控制方法,模拟生物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数字舵机的设计及其控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数字舵机的设计及其控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舵机等执行机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数字舵机具有高精度、高速、高可靠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航空航天、机器人等领域。
数字舵机的研究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对于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精度和速度、实现机械臂的高效、准确运动、提高工业自动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数字舵机的设计和控制方法的研究。
数字舵机的设计主要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
硬件设计包括电机驱动电路、位置反馈电路、控制器等。
软件设计包括控制算法设计、控制流程设计、通讯协议设计等。
控制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PID控制方法、模糊控制方法、神经网络控制方法等。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
理论分析主要利用数学模型推导数字舵机的动态特性和控制算法。
仿真分析利用MATLAB等仿真软件搭建数字舵机的模型进行仿真分析。
实验验证利用自行设计的数字舵机进行实验验证和性能评估。
三、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1. 第一年(1) 确定数字舵机设计方案;(2) 完成数字舵机硬件电路设计并进行电路板制作;(3) 完成数字舵机位置反馈电路设计并进行电路板制作;(4) 完成数字舵机控制器设计并进行电路板制作;(5) 初步验证电路设计的可行性。
2. 第二年(1) 完善数字舵机软件设计;(2) 仿真分析数字舵机模型的动态特性;(3) 设计并实现数字舵机的PID控制算法;(4) 进行数字舵机PID控制性能评估。
3. 第三年(1) 设计并实现数字舵机的模糊控制算法;(2) 进行数字舵机模糊控制性能评估;(3) 设计并实现数字舵机的神经网络控制算法;(4) 进行数字舵机神经网络控制性能评估。
四、预期成果本文的预期成果包括:(1) 数字舵机的设计方案和制作过程的记录以及数字舵机的性能评估报告;(2) 数字舵机硬件电路设计图和电路板制作图;(3) 数字舵机软件的控制算法设计和实现;(4) 数字舵机的PID控制性能评估报告、模糊控制性能评估报告和神经网络控制性能评估报告;(5) 数字舵机的性能优化建议。
舵机在仿生机器人中的应用

舵机在仿生机器人中的应用摘要:根据控制方式,舵机应该称为微型伺服电机。
早期在模型上使用最多,主要用于控制模型的舵面,所以俗称舵机。
舵机接受一个简单的控制指令就可以自动转动到一个比较精确的角度,所以非常适合在关节型机器人产品使用。
仿人型机器人就是舵机运用的最高境界。
舵机的结构、类型及控制原理等知识,是机械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了解舵机在机器人中的应用,对我们下学期科技创新活动制作仿生机器人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舵机的结构、类型、工作及控制原理、应用。
一、舵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舵机简单的说就是集成了直流电机、电机控制器和减速器等,并封装在一个便于安装的外壳里的伺服单元。
能够利用简单的输入信号比较精确的转动给定角度的电机系统。
工作原理:控制电路板接受来自信号线的控制信号,控制电机转动,电机带动一系列齿轮组,减速后传动至输出舵盘。
舵机的输出轴和位置反馈电位计是相连的,舵盘转动的同时,带动位置反馈电位计,电位计将输出一个电压信号到控制电路板,进行反馈,然后控制电路板根据所在位置决定电机的转动方向和速度,从而达到目标停止。
结构:舵机安装了一个电位器(或其它角度传感器)检测输出轴转动角度,控制板根据电位器的信息能比较精确的控制和保持输出轴的角度。
这样的直流电机控制方式叫闭环控制,所以舵机更准确的说是伺服马达,英文servo。
舵机的主体结构如下图所示,主要有几个部分:外壳、减速齿轮组、电机、电位器、控制电路。
简单的工作原理是控制电路接收信号源的控制信号,并驱动电机转动;齿轮组将电机的速度成大倍数缩小,并将电机的输出扭矩放大响应倍数,然后输出;电位器和齿轮组的末级一起转动,测量舵机轴转动角度;电路板检测并根据电位器判断舵机转动角度,然后控制舵机转动到目标角度或保持在目标角度。
舵机的外壳一般是塑料的,特殊的舵机可能会有金属铝合金外壳。
金属外壳能够提供更好的散热,可以让舵机内的电机运行在更高功率下,以提供更高的扭矩输出。
舵机转速转向控制实验报告

舵机转速转向控制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掌握舵机的转速、转向控制,加深对舵机工作原理的理解,掌握相关控制技术的应用。
二、实验器材舵机、快速电子开关、直流电源、万用表、工具箱。
三、实验原理舵机是一种常用的控制元件,广泛应用于无人机、航空、机器人等领域。
它通过输入电信号,控制电机的速度和方向来实现转动。
舵机可以分为定速舵机和变速舵机两种,而其中变速舵机更能满足各种场合的需要。
本实验所用的舵机为变速舵机。
它可以按照输入的电信号的占空比来控制舵机的速度和方向,一般的电调模块会利用江苏快3现场开奖的PWM信号控制舵机。
PWM信号由一个矩形波脉冲序列组成,其占空比代表高电平出现的百分比,当占空比较大时,矩形波的高电平时间就较长,此时舵机就会运动速度较快,反之当占空比较小时,矩形波的高电平出现时间就较短,此时舵机就会运动速度较缓慢。
四、实验步骤1. 收集舵机转速和转向控制的相关知识并阅读相关文献。
2. 准备实验器材,将变速舵机按照说明书接好。
3. 打开直流电源,将它设为合适的电压值。
4. 使用万用表检测电源的正负极,连接快速电子开关,并将舵机的三个引脚分别连接到电源、地和电调信号端口。
5. 打开快速电子开关,连接到江苏快3现场开奖的PWM信号源。
6. 按照实验说明书的要求,将闪烁次数的总数改变为不同的数值,比较不同闪烁次数对舵机的速度、转向控制的影响,并记录下相关数据。
7. 将记录下来的数据加以整理,并得到结论。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本实验分别测试了舵机不同的闪烁次数对其速度和转向控制的影响。
从实验结果和所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闪烁次数的增加,舵机的速度越来越快,但同时其转向控制更加困难,需要更加准确的控制方法来调整。
根据结果可以得出结论,舵机的运行速度和转向控制均由其输入电信号的占空比控制,但随着输入信号占空比的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变化。
当进行舵机的控制操作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出发占空比大小,才能得到满意的控制效果。
2019-舵,开题报告-范文模板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舵,开题报告篇一:舵机开题报告舵机开题报告一、课题任务与目的1914年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即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机器人,从此机器人开始迅猛的发展,是近几十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品,其涉及自控技术、电力电子、传感器、机械、无线网络和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内容。
机器人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常见了而在发达国家,机器人的使用范围已经越来越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已经遍及工业、国防、宇宙空间、海洋开发等领域。
所以,机器人已经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随着科技的发展。
“计算机主导了过去的20年,而未来的几十年属于机器人。
”美国匹兹堡市卡内基·麦农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主任麦克欧·卡纳德如是说。
目前,我国的机器人发展正在以一种迅猛的趋势在追赶发达国。
目前机器人上广泛使用舵机控制。
所以舵机的控制对机器人的各种性能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机器人舵机控制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本论文的主要任务是分析现有舵机特点和控制方法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对舵机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研究机器人用舵机的控制方法,使用单片机做控制器,完成控制电路设计、制作,完成软件编程,构成舵机控制系统,实现对舵机的控制。
在完成相关实验的基础上,寻找适合特定要求的控制方法,确定控制参数,构成舵机控制系统。
二、调研资料1、机器人的简述机器人是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用电脑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
从它的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它既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还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行动。
机器人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
它的任务是协助或取代人类的一些危险或是重复繁琐的工作。
舵机研究报告

舵机研究报告
舵机是一种将电信号转为机械运动的设备,常用于控制机器人的运动或调节物体的位置。
舵机通常由电机、传感器和控制电路构成。
舵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电路将电信号转为PWM信号,
然后传给电机驱动电路,电机驱动电路再根据PWM信号的高
低电平控制电机的转动角度。
舵机内部还装有位置传感器,可以感知电机的位置并与控制电路进行反馈,从而实现精确的角度控制。
舵机的特点是具有很高的精度和稳定性,可以实现准确的位置控制。
它们通常有固定的工作角度范围,例如180度或360度。
舵机的工作电压和电流也有一定的范围,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选择。
舵机在机器人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控制机器人的关节运动,使机器人能够准确地完成各种动作。
舵机也常用于航模、车模和船模等遥控玩具中,可以控制模型的转向、舵机或其他运动。
在舵机的研究中,常常涉及到舵机的控制算法和控制系统设计。
例如,通过PID控制算法可以实现舵机的准确跟随和稳定控制。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关注舵机的结构和材料,以提高其性能和寿命。
总的来说,舵机是一种重要的电机设备,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在舵机的研究中,控制算法和系统设计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也有一些研究关注舵机的结构和材料。
随着机器人技术和遥控玩具的发展,舵机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舵机控制小车转向结构

舵机控制小车转向结构第一章:引言(200字左右)随着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和无人驾驶车辆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小型无人驾驶车辆的转向机构则是实现其运动控制和路径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论文旨在介绍一种基于舵机控制的小车转向结构,并探讨其优势和应用前景。
第二章:舵机控制原理与应用(350字左右)舵机是一种能够精确控制位置的电动执行器,常应用于模型车辆、机器人和工控领域。
舵机通过接收控制信号,驱动转向装置,并实现车辆转向的功能。
具体来说,控制信号会告知舵机需要达到的目标角度,舵机快速而准确地将转向装置调整到指定角度,从而改变小车的行驶方向。
相比于传统的电动机控制,舵机具有定位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的优势,适用于小车等对转向敏感的应用场景。
第三章:舵机控制小车转向结构(300字左右)舵机控制小车转向结构由舵机、转向装置和传感器等组成。
舵机通过输出根据控制信号而旋转的转向力矩,驱动转向装置使小车转动。
传感器用于感知小车的位置和方向,反馈给舵机,从而实现闭环控制。
转向装置根据舵机信号的旋转方向决定小车转向的角度。
第四章:结论(150字左右)舵机控制小车转向结构具有精确控制、快速响应和较高的定位精度等优势,可以满足小车转向应用的需求。
在无人驾驶和智能车辆领域,舵机控制小车转向结构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同时,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更加高效和智能的转向机构,进一步提升小车的转向性能。
第二章:舵机控制原理与应用(续)舵机的控制原理基于PWM(脉宽调制)信号的生成和解析。
通过改变PWM信号的脉宽,可以控制舵机的转动角度。
通常情况下,舵机的转动角度范围在0到180度之间,脉宽的范围为1ms 到2ms。
当脉宽为1.5ms时,舵机对应的转动角度为90度,脉宽小于1.5ms时,舵机逆时针转动;脉宽大于1.5ms 时,舵机顺时针转动。
舵机在小车转向控制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无论是智能车辆还是机器人,转向是实现路径规划和运动控制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预计解决的难题
本课题利用舵机转向原理实现移动平台的自由转向。主要涉及内容如下:
1.完成舵机转向的理论分析;
2.完成基于平台的最小转角分析;
3.转弯的实现。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移动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构建基于舵机转向的运动系统,编写运动方程;通过硬件、软件调试,完成基于舵机转向的移动平台系统设计。
[10]徐艾,谭宝成,廉春原,张海刚,智能轮式移动机器人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J],国外电子元器件,2008年第11期.
[11]范永,谭民,机器人控制器的现状及展望[J].机器人.1999年1期.
[12]C.J.Park, D.M.Lee, S. G. Choi. Development of Fuzzy PID control system forhotstrop finishing mill[J]. The 27st, Annual Confererce of the IEEE IndustrialElectronics Society, 787-791, 2002.
基于舵机转向移动平台方案设计
3.16-4.6
运动分析
4.7-4.30
毕业设计中期检查
5.1-5.8
舵机转向实现
5.19-5.26
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
5.27-6.6
修改完善毕业设计说明书,进行毕业设计成果验收
论文阶段完成日期
文献调研完成日期
论文实验完成日期
撰写论文完成日期
评议答辩完成日期
指
导
教
师
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语
导师签名:年月日
最近,位于德国汉堡的Ibeo公司研制了一辆智能车,这两智能车是在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生产的帕萨特2.0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成,这辆智能车能够在无人驾驶的状态下穿越复杂的城市道路,但从外观来看,该车与普通汽车没有区别。在前进过程中,安装在车内部的全球定位系统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取车辆的方位信息,路况信息是通过安装在前灯和尾灯附近的激光扫描仪获取的,这些激光扫描仪能够采集汽车周围183m内的路况,软件控制系统能够将这些信息构建称为三维的道路模型,为自动行驶提供参数。此外,激光扫描仪还能够识别各种交通标识,比如:停靠点、限速标识、交通灯等,以保证汽车行驶过程中遵守交通安全规则,实现安全行驶。安装在汽车内部的计算机系统将汽车采集到的各种信息汇集起来,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计算,最终发出控制指令完成对汽车的控制。这辆智能汽车能够在城市道路中避开障碍物、建筑物、行人及其它车辆,它能够自动的实现转弯、加速、刹车、换挡等操作。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学者Kageyama在驾驶员模型中引入了模糊控制理论,从而建立了模糊控制驾驶员模型,在该模型中引入“风险等级”的概念表述外界对驾驶员开车行为的影响。驾驶员从前方路况得到的“危险感觉”即是轨迹决策中的“风险等级”,它主要来由四点组成,即车辆前方有无障碍物,车辆与道路右侧的间距,车辆与道路左侧的间距,车辆前方的道路曲率变化,路宽、速度、道路形状等因素的指数函数经过模糊推理之后用以表示这四方面的风险感觉。驾驶员心目中的理想轨迹是由这四方面的综合因素经过模糊推理之后得到的风险等级最小的方案决定的。
智能车代替工作人员进行现场作业则可避免这些危险。矿厂井下作业时,瓦斯浓度和地压冲击是其主要存在的安全隐患,未发生事故时能够及时的监测到这些隐患的先兆是矿产企业安全生产的保障,事故发生后能够准确的监测到瓦斯浓度、冲击强度的实时情况则是实现营救和恢复生产的重要依据。以智能车为载体,使其携带专用传感器深入井下去采集这些重要的数据,以便为安全监测人员提供及时、准确、动态的信息,用于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南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朱亚伟
学 号
01112021033
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一)
课题名称
舵机转向方法在移动机器人中的应用研究
阅读文献
情 况
国内文献12篇
开题日期
2015.3.13
国外文献3篇
开题地点
JX11-413
一文献综述与调研报告:(阐述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参考文献)
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发达国家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关于智能车的研究,目前,德国和美国在智能车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美国是世界上关于无人驾驶车辆研究水平最高、最早的国家之一,美国于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自主地面车辆计划(ALV),该项研究研究的是一辆能够在校园环境中自主驾驶的汽车。在美国,一些著名的高校也于上世纪80年代先后开始了关于智能车的研究,这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卡耐基梅隆大学等。由于智能汽车的领域十分广泛,实现全智能的汽车在技术上很难实现,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末,各国在关于智能车的研究上都先后把目标锁定在了问题比较简单的高速公路上的民用车辆的辅助驾驶上。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研制成功了Navlab-V,Navlab-V是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它在无人驾驶状态下穿越了美国的东西方向,这次试验过程的路程长度为5000km,全部为美国的州际高速公路,车辆在试验过程中的自主驾驶率在96%以上。尽管Navlab-V在这次试验过程中不涉及车速控制,只完成了方向控制,但仍然让人们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在智能车上的神奇表现。
四研究工作条件和基础
学生已经修完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控制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控制技术等专业课程,具备设计所需的理论基础。
五、进度计划
起讫日期
工作内容
11.24-12.13
查阅相关中外参考文献,翻译1份英文资料
12.16-1.18
理解课题设计要求,了解移动平台工作原理及舵机转向原理,撰写开题报告
3.2-3.15
[13]于虹.基于16位单片机MC9S12DG128智能模型车系统开发研究[D].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2009.
[14]K. C. Fuerstenberg, K. C. Dietmayer, and V. Willhoeft, Pedestrian recognition inurban traffic using a vehicle based multilayer laserscanner[J].Intelligent Vehicle Symposium, 2002. IEEE, 2002.
教
研
室
意
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
学院
意见
通过开题( )
开题不通过( )
教学院长签名:年月日
注:1、学院可根据专业特点,可对该表格进行适当的修改。
[9]Sadayapan P, etc. A RestructurableVLSIRoboticsVector ProcessorArchitecture for Realtime ControL[J]. IEEE Trans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1989, l5.
[5]李磊,陈细军,候增广等.自主轮式移动机器人CASIA-I的整体设计[J].高技术通讯,2003,l1期.
[6]孙迪生,王炎著.机器人控制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7.
[7]郭可发.舵机系统自适应控制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8]CAPION G,BASTING,ANDREA,BD.Structural properties and classification of kinematic and dynamic models of wheeled mobile robot[J].IEEE Trans Robot Automat.1996,12.
参考文献:
[1]王树国等.智能机器人的现状及未来[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1998,01期.
[2]于涌川,原魁,邹伟,全驱动轮式机器人越障过程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J],机器人,2008年1月.
[3]王鹏飞,孙立宁,黄博,地面移动机器人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关键技术[J].机械设计,2006年7月.
[4]李瑞峰,孙笛生,阎国荣等.移动式作业型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研制[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3,1期.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智能车研究涉及自动控制、人工智能、信息融合、传感器、图像处理等多门学科的内容,它是当前最为活跃的科学研究领域之一。智能车主要应用于无人驾驶,无人生产线,服务机器人等领域,“智能车”技术正在渗透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常见的智能车应用领域有如下几个:在高电压、强辐射的环境下进行现场作业时,高压、强辐射环境对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轻则危害健康,重则危及生命,若利用携带有专用仪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