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刊文谈维护意识形态安全5路径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四维进路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四维进路在新时代背景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稳定。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进路:加强思想引领、强化舆论引导、推进文化建设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一、加强思想引领,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引领是根本。
我们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
同时,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人才,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强化舆论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在互联网时代,舆论引导对于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问题。
同时,要加强对主流媒体的支持力度,提高其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此外,我们还要学会运用新媒体手段进行舆论引导,拓展宣传渠道和覆盖面。
三、推进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同时,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通过文化建设,我们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共融。
同时,我们还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破坏,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总之,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入手,既要加强内部建设,又要加强外部合作与交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稳定,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保障。
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路径

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路径我们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建设强大的国际传播能力,营造意识形态安全的国际文化环境。
吴结/绘当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诸多挑战,维护意识形态的安全,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第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基础。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文化,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提供合法性的理论诠释,抵御异质性文化的侵扰,而且通过其对社会成员的教化塑造,为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和人力资源。
意识形态在文化传承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最深层内涵。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意识形态,其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因此,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基础,一方面,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对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抵御和消解能力,发挥其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才能有效应对来自不同思想观点的挑战与侵蚀,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基础。
第二,打牢意识形态安全的经济基础。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党的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和关系,明确提出了正确把握这两项工作的实践要求,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安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安全,意识形态与其代表的阶级对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的占有有着本质的联系。
当前国内外一些人宣扬西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其本质就是要在推进私有化的进程中动摇和颠覆我国的经济基础,逐步确立自由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主导地位,最终实现西方主流价值观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消解和同化,颠覆和破坏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与稳定。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具体实践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具体实践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维护国家的政治、文化、思想领域的稳定和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一些具体实践,以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一、加强思想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思想教育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通过正确的思想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信仰。
同时,要加强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让人们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舆论引导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要加强对媒体的管理,健全舆论监管机制,引导媒体正确报道,避免出现偏激、不实的言论。
同时,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管理,打击网络谣言和不良信息,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三、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维护社会秩序法律法规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有力保障。
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明确规定对于煽动分裂国家、推翻政权等违法行为的处罚。
同时,要加强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四、加强对外交流,提升国家形象加强对外交流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途径。
要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展示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同时,要加强对外宣传,积极传播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五、加强网络安全保护,防范网络攻击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保护,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网络攻击的防范和打击。
同时,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和影响。
六、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和监测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和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社会思潮的发展动态,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和措施的制定。
同时,要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和解释工作,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消除误解和疑虑。
七、加强对宗教活动的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宗教是人们信仰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存在一些极端宗教势力的渗透和影响。
关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论述

关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论述“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人们安全地拥有并保护其个人意识形态,以及他们共同拥有的意识形态,使其免受外来侵袭的安全保障。
然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已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积极措施维护和提高人们的意识形态安全。
首先,应加强政治教育,完善政治体系,让公民更加清楚地了解其社会职责,从而增强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力。
同时,要加强对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倡导社会抵制一切危害意识形态安全的行为,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危害意识形态安全的行为及其表现。
其次,要加强执法力度,坚决惩治一切妨碍意识形态安全的行为,严肃处置损害国家根本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非法活动,以便在全体国民中发挥引导性的作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此外,要在立法、行政、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切实实施法治,建立有效的意识形态安全防护机制,加强对异议人士的法律保护,以防止极端意见、煽动仇恨社会等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行为。
此外,还需通过文化弘扬和社会教育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树立和弘扬,重视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便唤起广大人民对此的认同和拥护,促使他们思想的昂扬和形式的统一,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
此外,要借助文化、教育、科技等方式预防意识形态失序,通过让大众受到科学、文明、及时更新的信息影响,减少偏激、狭隘的想法,营造和谐、繁荣的文化氛围,构建丰富多彩的意识形态安全。
最后,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加强社会政治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加强对有关管理机构和民间组织的监督,防止可能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行为,确保政治的可控性,保证意识形态安全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不仅要依靠自身的政治力量,还要结合社会的力量相互联系和支持,充分发挥国家的综合实力,争取创造全方位的保障措施。
当前,提升意识形态安全已成为我们应该重点采取的措施之一,应该认真解决,以建立一个安定稳定、公正宽容的新社会。
抵御西方意识形态侵袭的措施

抵御西方意识形态侵袭的措施
一、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意识
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安全意识,充分认识西方意识形态侵袭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建立意识形态预警机制
要建立健全意识形态预警机制,密切关注西方意识形态的动向和趋势,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必须大力弘扬和传承。
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四、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立法和执法
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监管和管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正常的意识形态秩序。
五、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要加大国际传播投入,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提高国际传播质量和效果,增强中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六、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抵御西方意识形态侵袭提供有力支撑。
七、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
要加强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国民对信息的判断和筛选能力,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避免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
八、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和管理
要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和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防止互联网成为西方意识形态侵袭的渠道和平台。
新时代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思考

新时代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变得愈发重要。
在新时代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思考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意识形态建设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国家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加强对外传播,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话语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际上得到更广泛的认同。
完善意识形态安全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法律法规,形成一套科学合理、权威可行的意识形态安全制度体系,明确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和范围,规定国家对于危害意识形态安全的行为的惩罚力度,强化对涉及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信息传播渠道的监管和管理,打击意识形态诱导、煽动等违法活动,保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监管。
加强对网络媒体、社交媒体、新闻媒体等各种传媒的监管,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治理和管理,及时发现和阻止危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言论和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加强对教育、文化、宗教等领域的监管,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防范和解决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造成潜在威胁的问题。
第四,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意识形态交流与合作,加强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在意识形态交流与合作中,要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则,既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又要坚决守住自己的意识形态底线,不受他国意识形态的干扰和颠覆。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和认同。
在新时代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思考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完善意识形态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监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当前维护我国文化安全之路径选择

当前维护我国文化安全之路径选择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文化安全是保护我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石。
当前,我国在维护文化安全方面应选择以下路径。
第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立文化安全保护的制度基础。
加大对文化安全领域的监管力度,制定具体的政策,明确文化安全的责任主体和具体要求,保障文化安全的顺利进行。
第二,强化机构体制建设。
设立专门的文化安全机构,加强对国内外文化交流合作的监督和管理。
建立一个完善的文化安全合作机制,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协作,共同打击文化安全威胁。
加强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引导。
通过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公众对文化安全的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意识形态引导,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正确的文化传播和价值观念输出。
第四,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力度。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高自身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降低对外依赖,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的文化安全水平。
第五,加强网络安全保障。
加强网络安全的法规制度建设,完善网络安全监管机制。
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网络空间的文化安全。
第六,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的文化管理经验,提高我国文化安全的防范能力。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挑战。
第七,加大舆论监督力度。
媒体要积极履行社会监督的职责,加强对文化安全事件和问题的报道,推动公众意识的提高。
加强舆论引导,传播正确的文化安全观念,提高公众对文化安全问题的关注度。
维护文化安全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和路径选择,加强文化安全的建设和保护,才能确保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原因、任务和路径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日趋激烈,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封建迷信思想、历史虚无 主义等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威胁着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干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常进程。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复杂 的意识形态形势,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 会主义意识形态。
其次,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共处于一个时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两条道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争是常态。实 际上,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之日起,资本主义就把社会主义视为最危险的敌人。俄国十月革命 胜利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等一战结束就组织干涉军干涉俄国革命;二战刚结束,英国前首 相丘吉尔就发表了著名的 “铁幕演说”,号召西方世界联合 起 来 “把 共 产 主 义 的 新 生 婴 儿 掐 死 在摇篮里”,完全忘记了苏联是其反法西斯同盟军。 冷 战 期 间,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对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长期的 “围剿” 和 “和平演变” 导致了 “苏东剧 变”, 国 际 共 运 遭 受 空 前 挫 折。 前 事 不 忘, 后 事之师,和平与发展虽然成为时代主题,但帝国主义忘 我 之 心 不 死。 实 际 上, “冷 战” 从 未 结 束。约翰·费弗指出:“冷战时期的机构仍然存 在, 冒 险 精 神 只 是 暂 时 休 眠, 正 在 等 待 爆 发 的 机会。”② 美国 《时代》 杂志在 “我们为什么要封锁中国” 的专栏中指出:“21世纪的中国会成 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般的危险存在。” 随着中国 的 崛 起,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绝 不 会 容 许 中 国 挑 战其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也绝不会放弃对中国的思想渗透和文化侵略 ,必然会继续祭起 “和平 演变” 这面大旗。“国家长治久安 有 三 个 条 件:经 济 发 展 成 果 能 够 被 共 享、 民 主 法 治 能 够 被 感 知、社会前进方向能够被认同。”③ 意 识 形 态 建 设 关 系 人 民 对 国 家 制 度、 发 展 道 路、 前 进 方 向 的认同和拥护,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构筑坚固的思想防线,坚定全体党员和广大 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能提高人民对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文 化的认同和拥护,才能抵抗西方的和平演变,打赢意识形态战争,实现中国的长治久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明日报刊文谈维护意识形态安全5路径
原标题: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路径
王岩
当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诸多挑战,维护意识形态的安全,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第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基础。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文化,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提供合法性的理论诠释,抵御异质性文化的侵扰,而且通过其对社会成员的教化塑造,为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和人力资源。
意识形态在文化传承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最深层内涵。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意识形态,其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因此,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基础,一方面,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对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抵御和消解能力,发挥其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才能有效应对来自不同思想观点的挑战与侵蚀,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基础。
第二,打牢意识形态安全的经济基础。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党的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和关系,明确提出了正确把握这两项工作的实践要求,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安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安全,意识形态与其代表的阶级对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的占有有着本质的联系。
当前国内外一些人宣扬西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其本质就是要在推进私有化的进程中动摇和颠覆我国的经济基础,逐步确立自由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主导地位,最终实现西方主流价值观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消解和同化,颠覆和破坏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与稳定。
因此,要从根本上维护我国
的意识形态安全,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强和巩固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公有制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之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主导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和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经济基础。
第三,夯实意识形态安全的阶级基础。
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人民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遏制社会不公平现象,最大限度地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完善社会管理,扩大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鉴于当前我国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要搭建起各阶层意识形态的对话平台,处理好坚持一元化的指导思想与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包容多样,化解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制度才能真正显现出其强大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我们的意识形态才能显现出强大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夯实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阶级基础,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第四,构建意识形态安全的领导核心。
主流意识形态不仅体现了执政党的政治信仰,而且还是其确立政治制度、制定大政方针的指导思想。
因此,共产党的先进性与否直接关涉到民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与接受程度,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无论是党驾驭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的能力,还是党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应对国际局势的能力,都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具体表现,都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统领地位是关键。
只有切实认识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和灵魂,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真正实现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掌控能力。
同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充分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体现马克思主义意
识形态的政治规导和制度建设功能,这既是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彰显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先进性的重要保障,又为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构建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五,提升意识形态安全的国际传播能力。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东西方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实际上是一种话语权的较量,是国际传播能力和传播手段的较量。
一国的传播能力、传播手段是否先进和强大,决定了其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念的流传程度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密切相关。
因此,针对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强大的传播能力和传播手段,特别是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攻击和渗透,我们的反渗透举措就是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大力增强软实力,在加强媒体安全、加大对敌对势力文化渗透的防御功能的同时,“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建设强大的国际传播能力,营造意识形态安全的国际文化环境。
这既是重塑中华民族伟大形象的需要,又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