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秋声赋ppt获奖课件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进入了 人生旳秋天了。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 但回眸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 面对朝廷内外旳污浊、黑暗,眼见国家 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 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 人生短暂、造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 此时处于不知怎样作为旳苦闷时期。所 以他对秋天旳季节感受尤其敏感,《秋 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旳。
作者在第三段中是怎样从秋 声说到人事忧劳旳呢?
明确: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 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 其形
2、第四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烘托了作者内
只有秋虫和鸣 心旳寂寞凄凉
3、第四段营造出了怎样旳意境?
明确:秋虫旳和鸣,作者旳“叹息 声”更营造出沉寂凄凉旳气氛,呼应开 头,使全篇有了一种统一、完整旳意境。 这种统一、完整旳意境是一篇文章旳魅 力之所在。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
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刘熙载《艺概·诗概》
)
秋状
(色、容 气、意)
烘托
秋声
(凄凄切切,呼
号愤发)
思索:第三节内容
1面对着萧条肃杀旳秋景,作者有何感 叹?(主旨句)
明确:“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 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 秋声!”
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旳伤害,比秋气对植 物旳摧残更为严重旳多。因而,想想这是谁 对他们旳伤害,就不会去怨秋声了。简言之, 人事忧劳对人旳伤害,更甚于秋气对草木旳 摧残。
秋声赋
欧阳修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 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战国•宋玉《九辨 》
有关“赋”
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旳一种文 体,“体物写志,铺采摛文”, 铺采摛文:语言上多铺张藻饰,利用大量 华丽旳语句,张扬文采,从不同旳方面 描写事物 体物写志:内容上多侧重于经过竭力描绘 景物抒发作者旳主观感情。
欧阳修《秋声赋》共17页PPT

❖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 神伤。作者仍然抓住秋声的主题,通过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感情, 最有灵性的人的对比,抒发议论。作者认为,百般的忧虑和万事的操劳 必然损伤着人的身心,内心受到刺激和痛苦,必然损耗精力,更何况是 “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呢!这样就容易朱颜易老,乌发 变白,“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这是你自己无穷无尽 的忧劳伤害了自己,又何必去怨恨秋声的悲凉呢?这就说明了作者之所 以感到秋声之悲凉,其根源不在秋声,主要是当时作者面对国家和自己 的处境而产生的忧思所致。当时作者被朝廷重用,但想起曾经在政治上 屡不得志,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心情郁闷。这样的情绪和秋季气息正 相统一,触物伤情,有感而发。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 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 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
秋声赋
欧阳修
❖ 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 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作者正在 秋夜专心致志地读书,忽听一种奇特的声音从西南方传来。作者 惊讶于这样的声音,细听,起初似雨声淅淅沥沥,又似风声潇潇 飒飒,忽然又如波涛奔腾翻涌,又似狂风暴雨骤然而至。它接触 到物体上,又发出如金铁相撞的鏦鏦铮铮的声音,又好像奔赴敌 阵的军队,衔枚迅跑,听不到号令,只听到人马行进之声。作者 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 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用形象化的比喻, 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个性特点,融入了作者主 观情感。接着作者引出与童子对话,从浮想联翩,又回到现实, 增强了艺术真实感。作者对童子说:“此何声也?如出视之。” 童子回答:“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童 子的回答,质朴简明,意境优美、含蓄。这里,作者的“悚然” 与童子的若无其事,作者的悲凉之感与童子的朴拙稚幼形成鲜明 对比,对秋声的两种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于意味。作者在第 一段通过悬念式的对声音的生动描绘,点明了文章主题即秋声。 文章起始,就写得脉络清晰,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读者有一种 身临其境之感。
秋声赋-公开课课件

明确:社会“百忧”,人生“万事” 对人身心的莫大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 残更为严重。在对“思其力之所不及, 忧其智之所不能”的否定中,表达出一 种“自足自安”的人生态度。
2、找出本文的主旨句,用自己的话 说说意思?
明确:“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 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 秋声!” 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 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的多。因而, 想想这是谁对他们的伤害,就不会去怨 秋声了。简言之,人事忧劳对人的伤害, 更甚于秋气对草木的摧残。
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征伐之象
这
把
作为
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 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心志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对于 名作动,结果实
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 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 西方的一种声音
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直接描写 “秋声” 的句子。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 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 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 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2、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 什么方法来写出秋声的?
明确:比喻
3、作者对秋声的摹写,是用了一连串的 比喻,这些比喻的妙处何在? 明确: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 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 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 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 摸的东西变的具体可感。
动词,“成为、变成”;
当然会使那些红润的脸色变得如同 枯木,乌黑的头发变得花白。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用
为什么要用不是金石的身躯,想去 和草木争奇斗盛?
秋声赋ppt课件(优质推荐版)

•
•
92.不要轻易用过去来衡量生活的幸与 不幸!每个人的 生命都 是可以 绽放美 丽的~ 只要你 珍惜。
•
23.03.2022
第四段:秋虫唧唧助我叹
探究:读读品品想想 1、本段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2、对作者的感叹你有同感吗?说说看!
明确:环境描写,烘托我内心的孤独、寂寞与悲 凉。
23.03.2022
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 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 秋虫和鸣,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结尾 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 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 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 浩叹!
虚实结合
23.03.2022
骈偶句式,铺张渲染
2、作者在这里看似离题的描写“秋状”,这和“秋声” 有什么联系?
烘托
秋状(肃杀悲伤)
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以秋状之悲烘托秋声之悲。
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
霞写之”“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秋声 之韵味写不尽,以秋状写之”。
23.03.2022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把握文言知识点。 2、文初步感知课文,了解秋声的特色。 3、通过文本研习,了解文章结构,体会作者 情感。
23.03.2022
注意以下字词的音形义
23.03.2022
整体感知:
• 第一段: • 第二段: • 第三段: • 第四段:
听秋声 议秋气 叹人生 闻虫鸣
Hale Waihona Puke ••72.踏实一些,不要着急,你想要的, 岁月都 会给你 。
•
•
73.两个人相遇,是小概率的事,两个 人相爱 ,是最 美好的 事。遇 见的都 是天意 ,拥有 的都是 幸运。
秋声赋课件

2016/10/21
2016/10/21
秋 之 为 状
秋色 惨淡,烟霏云敛
实
秋容 清明 ,天高日晶
由 实 入 烘 虚 托 虚 实 结 合
手 法
秋气 栗冽,砭人肌骨
虚
秋意 萧条,山川寂寥
2016/10/21
秋状
写足
秋声
3、作者认为‚秋状肃杀‛ 又是怎 样造成的呢?
明确:‚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 一气之余烈。‛ 乃秋气所致。
2016/10/21
4、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对秋气进行议论 的?
明确: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把 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 来。 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 解释‚夷‛,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 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 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进入 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2016/10/21
2、找出本文的主旨句,用自己的话 说说意思?
明确:‚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 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的多。因而,想想这是谁 对他们的伤害,就不会去怨秋声了。简言之, 人事忧劳对人的伤害,更甚于秋气对草木的摧 残。
2016/10/21
2016/10/21
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016/10/21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 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 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 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 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 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 ,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 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 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 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2016/10/21
秋 之 为 状
秋色 惨淡,烟霏云敛
实
秋容 清明 ,天高日晶
由 实 入 烘 虚 托 虚 实 结 合
手 法
秋气 栗冽,砭人肌骨
虚
秋意 萧条,山川寂寥
2016/10/21
秋状
写足
秋声
3、作者认为‚秋状肃杀‛ 又是怎 样造成的呢?
明确:‚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 一气之余烈。‛ 乃秋气所致。
2016/10/21
4、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对秋气进行议论 的?
明确: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把 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 来。 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 解释‚夷‛,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 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 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进入 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2016/10/21
2、找出本文的主旨句,用自己的话 说说意思?
明确:‚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 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的多。因而,想想这是谁 对他们的伤害,就不会去怨秋声了。简言之, 人事忧劳对人的伤害,更甚于秋气对草木的摧 残。
2016/10/21
2016/10/21
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016/10/21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 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 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 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 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 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 ,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 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 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 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秋声赋最优获奖课件

什么
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那 取独
呈现
色彩 很盛旳样子 汇集
我说:“哎呀好悲哀啊!这是秋天旳声音,它为何要来 呢?要说那秋天呈现旳情状啊,它旳色彩凄清惨淡,烟雾弥 漫白云汇集;
课文学习
其容清明 ,天高日晶;其气栗冽,
容颜
秋气
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刺
秋意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课文学习
3、作者以为“秋状肃杀” 又是怎样造成旳 呢?
明确:“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 余烈。” 乃秋气所致。
课文学习
4、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对秋气进行议论旳?
明确: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把秋与官 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
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 “夷”,突出秋对万物旳强大摧残力量,阐明 万物盛衰旳自然之理。
结尾处秋虫旳和鸣,更衬出作者旳感叹与 孤单。给文章增添了不少旳感染力,引起读者 同声感叹。
课文学习
欧阳修是构思全文旳?
叹人 生
听
绘
秋
秋
声
声
课文学习
描
议
秋
秋
状
气
课堂讨论
你怎样了解童子旳形象?
有人以为童子是个蒙昧无知旳孩子,他对于 主人要求“汝出视之”只是敷衍了事,亦不能应 答主人旳问话,只知“垂头而睡”,在文中出现 只是用于陪衬欧阳修旳形象。
课文学习
说一说本文旳独到之处。
明确:《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奇著称, 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旳永恒题材, 但欧阳修选择了新旳角度入手,虽然承袭了写 秋天肃杀萧条旳老式,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 甚于秋旳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 有所创新。
秋声赋优秀实用ppt课件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动报批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做到及时发现、制止、汇报并处理各类违纪行为或突发事件。 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 惊,风雨骤至。其触於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 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 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 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 其气栗冽,砭人肌 它气候寒冷,刺人肌骨; 骨;
• 其意萧条,山川寂 秋意萧瑟,山川寂静空旷。
寥。
•
故其为声也,凄凄 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 佳木葱笼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木 遭之而叶脱;其所 以摧败零落者,乃 其一气之余烈。
所以秋天发出的声音,凄凄切切, 呼喊号叫,愤然而作。 (夏天)繁茂的绿草彼此争盛,高 大的树木青翠茂盛,令人愉悦。 但草被秋风一吹被颜色就变,树 被秋风一碰叶子就落; 它们之所以零落衰败是因为秋之 气的余威.
•疏通文意
•
嗟乎,草木无情,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动报批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做到及时发现、制止、汇报并处理各类违纪行为或突发事件。
有时飘零。人为动
物,惟物之灵。百
忧感其心,万事劳
哎!草木无情,秋天来了也会飘零。 人是动物,在万物中最有灵性。
百种忧虑影响他的心绪,又有万
件事情劳累他的形体。
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 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 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 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 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 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 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 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秋声赋》ppt课件

06
思考与讨论
如何理解《秋声赋》中的“悲秋”情怀?
季节与情感的交融
欧阳修在《秋声赋》中通过对秋天景象的细腻描绘,将自然季节与人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 起,表达了深沉的“悲秋”情怀。
历史与现实的映衬
作品不仅抒发了作者对秋天景象的感伤,还借古讽今,通过历史典故来影射现实,深化了 “悲秋”的主题。
超越个人情感的普遍意义
欧阳修的“悲秋”情怀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抒发,更代表了古代文人普遍存在的伤春悲秋 传统,体现了人类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感悟。
《秋声赋》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细腻生动的景物描绘
欧阳修以精湛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各种景象,如秋风、秋雨、秋草 等,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秋天的萧瑟与凄美。
骈散结合的语言运用
作品运用了骈散结合的语言形式,既有骈文的工整对仗,又有散文 的自由流畅,使得文章既具有音韵之美,又不失表达的力度。
《秋声赋》ppt课件
汇报人: 2024-01-08
目录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秋天意象与文化内涵 • 文学价值与影响 • 知识拓展:相关作品欣赏 • 思考与讨论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欧阳修生平及文学成就
文学成就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诗歌、词赋均有很高 成就。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 承袭南唐余风。
秋天意象。
文中运用丰富的象声词和生动的 比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秋风萧
瑟、草木凋零的场景之中。
通过秋天意象的塑造,表达了作 者对生命无常和世事沧桑的感慨
。
秋天意象与文人心态的关联
秋天意象常常触发文人的悲秋情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苦闷和失意的重要载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 作者有何人生感悟?
1、人生忧虑劳顿,会耗损人的精力。 2、力所不争荣。
五、讨论:当你面对“力之所不及,智 之所不能”的时候,请结合古人或自身 实际谈谈你会怎么做?
作业:请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描绘出 一个景物片段。(字数不少于100字)
欧阳修 南山中学 彭娜
一、《秋声赋》以写秋声开始,初 闻此声,欧阳子有何反应?
悚然、异哉
• 二、此声“异”在何处?为什么会让欧阳
子感到“悚然”?他是如何描写秋声的?
细雨 波涛 风雨 金铁
时绵
变化急剧
秋 声
时烈
盈
耳
时显
来势猛烈
动
战士疾走 时隐
人
心
比喻,由小到大,由远及近, 魄
化虚为实,听觉
三、作者还列举了哪些与秋有关的事物? 你还能联想到哪些与秋相关的事例吗?
刑官、 兵象、阴阳五行、音律等
中国文化中的“五”: 五时 春 夏 季夏 秋 冬 五性 仁 礼 信 义 智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音 角 徵 宫 商 羽 五声 呼 笑 歌 哭 呻 五方 东 南 中 西 北
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 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礼记》
孟秋之月,征不义,戮有罪,严断刑,天 地始肃。《礼记》
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 《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 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 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送杨寘序》)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伶官传序》)
• ……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 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 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 (《六一居士传》)
四、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 作者有何人生感悟?
知人论世:欧阳修 他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
艰辛,23岁,中进士;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 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 新政”被贬滁州,后改扬州、颍州、应天府; 48岁那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 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 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 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 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此赋写于1059年秋,此时 作者已53岁。尽管这时他已威望通显,嘉祐三年 己加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但他在二十 多年的官宦生涯中,几次被贬,历尽沉浮,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