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书房佳联赏析

合集下载

古代书坊文雅春联

古代书坊文雅春联

古代书坊文雅春联1.上联: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下联:竹书千万字,灌花酿洒,可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

解释:这副对联表达了作者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知识的热爱,同时也体现了书坊清雅的氛围。

2.上联:坐卧一楼间,困病得闲,如此散才天或恕;下联: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秉烛老犹明。

解释:此联表达了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坚持学习,以及与古人为友的志向。

3.上联:诗罢春风荣草木;下联:书成快剑斩蛟龙。

解释:这副对联以春风和快剑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吟诗和书法的魅力,展现了书坊的文化气息。

4.上联:雨醒诗梦来蕉叶;下联:风载书声出藕花。

解释:此联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将诗梦与书声融入自然之中,营造出一种清新雅致的书坊环境。

5.上联:环壁列奇书,有史有文堪探讨;下联:小楼多佳日,宜风宜雨足安居。

解释:这副对联描绘了书坊中丰富的藏书和宜人的环境,体现了书坊作为文化交流和学习场所的重要性。

6.上联:墨香四溢书斋暖;下联:竹影摇曳砚池清。

横批:文墨飘香解释:这副对联描绘了书斋中墨香四溢、竹影摇曳的清雅景象,横批“文墨飘香”更是点睛之笔,凸显了书坊的文化氛围。

7.上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下联:一窗昏晓送流年。

解释:此联展现了书坊中博览群书、度过漫长时光的场景,下联则表达了岁月流逝、时光荏苒的感慨。

8.上联:架上丹黄成旧友;下联:案头青白结新知。

解释:这副对联以书架上的书籍为旧友,案头的新书为新知,形象地表达了读书人的情感世界和不断追求新知的精神。

9.上联:好书悟后三更月;下联:良友来时四座春。

解释:此联描绘了读书人在深夜中领悟好书、良友相聚时的愉悦场景,寓意着知识带来的温暖和友谊的珍贵。

10.上联:笔架沾窗雨;下联:书签映隙曛。

解释:这副对联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书坊中静谧而充满书香气息的环境,笔架上的笔似乎也在期待着书写者的灵感。

这些春联不仅展现了古代书坊的文化氛围和清雅气息,也体现了古人对于学习、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与追求。

论楹联构思十法、书房佳联赏析、史上书家经典名联100副

论楹联构思十法、书房佳联赏析、史上书家经典名联100副

论楹联构思十法、书房佳联赏析、史上书家经典名联100副文学创作应是“有感而发”,对联创作也是如此。

由于对联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交际作用,往往出现“无感也须发”的事。

比如单位里要开大会,让你写一副会场联;又比如,代人写庆贺、哀挽的对联,但却对当事人没有什么了解。

无论是有感还是无感,也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要写,反正你要写一副对联。

在主题、身份都很明确,你的对联知识也足以应付的情况下,怎样下笔呢?这就是常令初学者困惑不已的构思问题了。

即使是联家里手,也并非落笔成联,一挥而就,古今对联故事中所讲的“应声而对”、“不假思索”纯系夸张。

其实,构思对哪个层次的对联作者都是十分重要的,都是难以解决的。

现根据前人长期积累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介绍一些常用的构思方法。

一、点题法点题,就是在联中明确指出作联宗旨。

它有单点、双点之分。

所谓单点,即只在上(或下)联中点题,如春联:一年欣有首;四海幸无波。

上句单点。

又如九月婚联:喜望金菊放;乐迎新人来。

这是下句单点。

对联中单点不多,各类联中最多的是双点,即上下联分别从不同角度点题,尤其行业联几乎全用双点,如:影动半轮月;香生一握风。

(扇店)纵谈中外事;洞彻古今情。

(报社)长联和长句也用双点,只是上下联描写、议论的角度有较大变化。

它有明点、暗点之分。

前面所举各例,均属明点。

暗点是将主题隐于其间,如寿联:观书千载近;炼药九仙成。

目的是言其“寿长”,虽不明说,读者从上下联中自能体会出来。

二、虚字法虚字,即有意运用虚字。

可以虚字起首,如:何须蛋白寻营养;只此盘中有文章。

(豆腐店)至大至刚,三天两地;乃神乃圣,震古铄今。

(关帝庙)可以虚字入文,多用于古人祠堂、集句集字联,如:允矣圣人之徒,闻善则行,闻过则喜;大哉夫子之勇,见危必拯,见义必为。

(山东济宁子路祠)可以虚字收尾,如嘲讽酒徒的趣联:入座三杯醉者也;出门一拱歪之乎。

三、数字法数字,是在对联中使用和巧用数字。

数字虽只是词中一类,但在对联中意义颇大,使用起来也非常灵活。

名人书房对联欣赏(可打印修改)

名人书房对联欣赏(可打印修改)

名人书房对联欣赏名人书房对联欣赏人淡似菊;屋小如舟。

鲁迅故居三味书屋联斧藻其德;竹柏之怀。

梁同书学士集句楹联小楼容我静;大地任人忙。

杨大司马(应琚)读书楼联门前桂花落;阁中笔墨香。

陈雪松(锦衣居士)书斋联学贵运时策;友交立德人。

魏源题书斋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明]左光斗题书斋文情生若春水;弦咏寄之天风。

集王右军兰亭序字为楹联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清]郑夔题书斋联看儿曹整顿乾坤;任老子婆娑风月。

王海日(王文成之父华)自题书室联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

曹雪芹题砚联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

郑板桥与韩生镐论文联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为学深知书有味;观心澄觉室生光。

集欧阳率更书醴泉铭字成联一室图书自清洁;百家文史足风流。

集欧阳率更书醴泉铭字成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题书斋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彭文勤(元瑞)题书房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

陶行知题晓庄学校联大本领人当时不见有奇异处;敏学问者终生无所谓满足时。

清人集圣教序字作楹帖学古之志未衰每日必拥书早起;干世之心已绝无夕不饮酒高歌。

申凫盟(涵光)题书室联毋忘孤苦出身看诸儿绕膝相依已较我少年有福;切莫奢侈过分闻到处向隅而泣试问你独乐何心。

黄炎培自题书斋酒阑兴倦事往情迁祗不忘游过名山别来旧友;春去仍归人老难复更休诧殿前起草海外题诗。

费西墉京兆(锡章)自撰书室联 书斋对联有两种,一种是与斋主、书斋无关,纯粹作为装饰点缀,以示风雅的,如名家手迹、历代名联等;另一种是与斋主有关的,或描写书斋景象,或抒发壮志情怀,这类对联大多出自斋主手笔,亲自题写,也有友人赠予的。

我们这里讲的是后一种对联。

读文人学士的书斋对联,可以明了他们的心迹志向。

苏东坡早年书斋中悬一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咀嚼这副对联,可明晓他日后之所以能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真谛即源于此。

古人书房佳联赏析

古人书房佳联赏析

古人书房佳联赏析平时翻书见有名人书室楹联,便随手抄录,日积月累,遂成数百条。

这些对联或抒发情感、或戏弄人生、或针砭时事、或表达雅兴。

从这些对联中可以探讨出历代学者名人的心情和嗜好,是中国读书人的一种具体的文化表现。

一、陆游: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自题“书巢”联。

以“巢”名书斋,足见耽书之甚。

万卷伴终生,是放翁的真实写照。

放翁嗜书,老而弥笃。

有“读书有味身忘老”之名句传世。

晴窗万卷,耽书如年,是真名土!二、左光斗: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题书斋联。

武能叱咤风云,持剑啸天。

文则花鸟怡性,嗜书晓理。

非光斗不能为之。

三、邓子龙: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自题书房联。

此联以意境取胜,上联通过视觉描绘梦境,下联以嗅觉传达书香。

充满诗情画意的书房,乃主人的理想世界。

四、袁枚(四则)<一>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自署“随园”联。

集晚唐诗句为联以署其园。

随园主人好客,骚人墨客,窈窕淑女,云集于此,放酒豪歌,及时享乐。

此联清空潇洒,且有“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之概。

<二>此地有丛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自题“随园”联。

据传曾有友人想寻他开心,故意向他借阅这坟、典、索、丘四部书,他只好收起这幅对联,因为这是失传了的书,他只是自吹而已。

<三>不作公卿,非无福命都缘懒难成仙佛,为爱文章又恋花题“所好轩”联。

有魏晋遗风,“懒“是愤世嫉俗的缘故,意为淡薄官场生活。

这是明清时代退隐政台、独善其身的文人士大夫人生态度的生动写照。

此公平生好味、好色、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古玩字画,尤好书籍。

其书斋故名为“所好轩”。

<四>朱藤花压读书堂分得桐阴半亩凉自题书斋逃避现实,与世无争,企图营造一个桃花源式的生活环境。

半耕半读,自娱自乐,是“性灵派”诗人理想生浩的真实反映。

五、郑板桥(四则)<一>富于笔墨穷于命老在须眉壮在心自题书斋联。

号称“三绝诗书画”,自然“富于笔墨”,老夫子到是不谦虚。

官仅七品,是穷于时而非穷于命。

下联扬起,老当益壮,杜甫诗云:白头虽老赤心存。

经典书房对联七言

经典书房对联七言

经典书房对联七言1. 介绍经典书房对联七言的概念经典书房对联七言是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在中国古代广泛流传。

对联是由上下两句构成,上下句之间有着严格的平仄和韵律要求。

而七言对联则是指每句有七个字。

经典书房对联七言是在书房中展示的对联,通常关于读书、智慧和知识的主题,寓意着追求学识和智慧的人。

2. 经典书房对联七言的历史渊源经典书房对联七言起源于宋代,当时书房是士人学习读书的地方,对联的内容往往与文化、学问和思想有关。

这种文学形式在后来的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普及。

经典书房对联七言在书房内部作为装饰和气氛营造的重要元素,展示了主人的学识和品味。

2.1 宋代书房对联七言的特点宋代的书房对联七言注重表达主人的风度与学识,常常以儒家思想和文人气质为主题。

对联的内容含蓄而深刻,词句工整,展现了士人的学识和高尚情操。

2.2 明清书房对联七言的特点明清时期的书房对联七言相对于宋代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装饰效果。

对联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涉及到更多的内容,如人生哲理、文人雅趣、天地之间等等。

同时,对联的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逐渐发展出了很多新的表现方式。

3. 经典书房对联七言的题材和内容经典书房对联七言的题材和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可以涉及到诗词、历史、文化、哲学等多个方面。

3.1 诗词题材经典书房对联七言常常包含古诗词的内容,可以是对诗词的赞美、解读或者诗词中的寓意。

3.2 历史题材书房对联七言也常常涉及到历史的题材,可以是对历史人物的歌颂、对历史事件的评述,或者对历史文化的传承等等。

3.3 文化题材经典书房对联七言通常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展示主人的博览群书和文化素养。

3.4 哲学题材书房对联七言还可以涉及到哲学的题材,可以是对人生、智慧和人类思考的思索与总结。

4. 经典书房对联七言的创作与鉴赏经典书房对联七言的创作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诗词造诣。

创作者需要理解对联的平仄韵律要求,同时又要有灵感来表达丰富的内容。

古今名人书斋联赏析

古今名人书斋联赏析

古今名⼈书斋联赏析古今名⼈为⾃⼰书斋门⼝撰写的对联,或把⾃⼰对⼈⽣的理解寓于平淡的字句之中;或把⾃⼰的性情寄托于对联的⾔外之意,读来既富有浓郁的⽣活⽓息,⼜充满了诸多启⼈⼼智的哲理。

下⾯略举⼏例,以飨读者。

南宋孝宗进⼠、著名学者楼⼤防酷爱读书,惜时如⾦,从来不愿意与那些俗⾥俗⽓的客⼈在⼀起漫⽆边际地聊天扯淡。

只有当他遇到了奇书异卷,或发现有绝妙的⽂章时他才邀请⼏位知⼼好友在⼀起,“妙语相与析,奇⽂共欣赏”。

他为⾃⼰撰写的书斋联是:“门前莫约频来客,座上同观末见书。

”南宋⽂学家楼钥,字⼤防清朝著名学者、《四库全书》的总编纪晓岚经常挑灯夜读。

他将书籍⽐作“青⼭”,把油灯⽐作“红⾖”。

他为⾃⼰的书斋撰写的对联是:“书是青⼭常乱叠,灯如红⾖最相思。

”此联语句虽然较为平淡,但读来却趣味盎然,引⼈思索。

晚清⽂⼈徐照仕途不顺,久不得志,故他的书斋联⾃然⽽然地就流露出了孤芳⾃赏的⾼傲之⽓:“志不求荣,满架图书成⼩憩;⾝虽近俗,⼀庭风⽉伴孤吟。

”清朝还有⼏位著名⽂⼈的书斋联⽂采飞扬,启⼈⼼智,读来妙趣横⽣。

如⽂⼈陈元龙:“⽔能性淡为吾友,⽵解⼼虚是我师。

”著名学者袁枚:“放眼读书以养其⽓,开襟饮酒全吾真。

”等等。

当代著名史学家范⽂澜先⽣治学严谨,⼀丝不苟,他的书斋联:“板凳要坐⼗年冷,⽂章不写⼀句空。

”在我国⼴为传播,影响深远,成为许多学者的左右铭。

史学家范⽂澜先⽣著名作家⽼舍先⽣的书斋联是作者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付出九⽜⼆虎⼒,不作七拼⼋凑⽂。

”著名画家刘海粟先⽣的书斋联则显得⼗分地潇洒⾃如:“去留⽆意,望天边云卷云舒;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图⽚来⾃⽹络)。

书房对联选萃:会心(下)

书房对联选萃:会心(下)

书房对联选萃:会心(下)这一讲我们继续说“会心”。

接着看溥儒(1896-1963)先生一副:春风醉客非关酒,秋菊宜人不在香。

这一联“春风醉客非关酒,秋菊宜人不在香”,意思是——虽说春日放歌须纵酒,但我醉在春风非在酒;莫道秋来菊黄亦清香,但我欣其风骨非其香。

我之会心,恰如那意不在酒的欧阳太守,自有异于众人者焉。

下面看冯桂芬(1809-1874)先生一副:丘壑趣如此,鸾鹤心悠然。

此副“丘壑趣如此,鸾鹤心悠然”,真可谓深深陶醉于“丘壑”“鸾鹤”之间矣。

若问此间究竟有何趣味?先生或许只能摇摇头、耸耸肩,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里上下联分别集自唐代钱起、李白的诗句。

其中钱起诗为《罢章陵令山居过中峰道者二首》,写得颇为潇洒,我们且看其中的几句:丘壑趣如此,暮年始栖偃。

赖遇无心云,不笑归来晚。

吾庐青霞里,窗树玄猿啸。

微月清风来,方知散发妙。

这几句是说,虽然我一大把年纪才辞官隐居,未能早早领略到丘壑之美。

但好在白云也无心,不会嘲笑我虚度了这么多年。

我家就在高高的青霭之间,窗外林野莽莽,时有玄猿长啸。

每当月上东山,清风徐来,我独自一人散发其间,那个舒心呀,真是神仙也比不了的。

接着看吴昌硕(1844-1927)先生一副:小圃雉鸣逢雨夕,瀞流鱼出乐花朝。

吴先生这一副“小圃雉鸣逢雨夕,瀞jìng流鱼出乐花朝”,写得真是太美了:秋雨之夕,春花之朝,小圃鸟鸣,清池鱼跳,万类欣然,岁月静好,流连其间,能不心照——鱼鸟之乐,安知我不知道?这里的“瀞jìng”同“净”,意为清澈无比。

这个“瀞流鱼出”之美,柳宗元先生说得最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下面看梁山舟(1723-1815)先生一副:秋田领鹤精神爽,春谷闻兰气味亲。

梁先生在款识中写“时年八十六”,大家仔细看这一副,真可谓人书俱老,名不虚传也。

古今读书对联赏析

古今读书对联赏析

古今读书对联赏析古今读书联欣赏古今联语中,有不少是谈论读书的,特别是名人写的用以自勉或勉励别人的读书对联,既具欣赏价值,又有教育作用。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培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清代学者包世臣:“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都无做官志,惟有读书声。

”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周恩来:“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暴十日寒。

”现代作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好事流传千古,良书惠播九州。

”新年到了,贴几幅读书对联,祝爱好读书的人新春愉快!傍百年树读万卷书(朱熹为白鹿书院题)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明郑成功)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清石韫玉)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其书(清包世臣)世间唯有读书好天下无如吃饭难(清包世臣)读古人书友天下士(清包世臣)少年说剑气横斗长夜读书声满天(清李文田)世上几百岁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清姚文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传为明代顾宪成作)有打瞌睡豪杰无不读书神仙有奇书读无他好与古人游何所期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多读书文要醒人方为贵论当济世始称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汤显祖《正觉寺示弟儒祖》)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书房佳联赏析平时翻书见有名人书室楹联,便随手抄录,日积月累,遂成数百条。

这些对联或抒发情感、或戏弄人生、或针砭时事、或表达雅兴。

从这些对联中可以探讨出历代学者名人的心情和嗜好,是中国读书人的一种具体的文化表现。

一、陆游: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自题“书巢”联。

以“巢”名书斋,足见耽书之甚。

万卷伴终生,是放翁的真实写照。

放翁嗜书,老而弥笃。

有“读书有味身忘老”之名句传世。

晴窗万卷,耽书如年,是真名土!二、左光斗: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题书斋联。

武能叱咤风云,持剑啸天。

文则花鸟怡性,嗜书晓理。

非光斗不能为之。

三、邓子龙: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自题书房联。

此联以意境取胜,上联通过视觉描绘梦境,下联以嗅觉传达书香。

充满诗情画意的书房,乃主人的理想世界。

四、袁枚(四则)<一>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自署“随园”联。

集晚唐诗句为联以署其园。

随园主人好客,骚人墨客,窈窕淑女,云集于此,放酒豪歌,及时享乐。

此联清空潇洒,且有“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之概。

<二>此地有丛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自题“随园”联。

据传曾有友人想寻他开心,故意向他借阅这坟、典、索、丘四部书,他只好收起这幅对联,因为这是失传了的书,他只是自吹而已。

<三>不作公卿,非无福命都缘懒难成仙佛,为爱文章又恋花题“所好轩”联。

有魏晋遗风,“懒“是愤世嫉俗的缘故,意为淡薄官场生活。

这是明清时代退隐政台、独善其身的文人士大夫人生态度的生动写照。

此公平生好味、好色、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古玩字画,尤好书籍。

其书斋故名为“所好轩”。

<四>朱藤花压读书堂分得桐阴半亩凉自题书斋逃避现实,与世无争,企图营造一个桃花源式的生活环境。

半耕半读,自娱自乐,是“性灵派”诗人理想生浩的真实反映。

五、郑板桥(四则)<一>富于笔墨穷于命老在须眉壮在心自题书斋联。

号称“三绝诗书画”,自然“富于笔墨”,老夫子到是不谦虚。

官仅七品,是穷于时而非穷于命。

下联扬起,老当益壮,杜甫诗云:白头虽老赤心存。

使人于安贫乐道之时,仍存奋进之志。

<二>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月色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自题书屋联。

好一幅“月夜读书”图。

此联对仗工稳,词语别致。

撑、锁二字足见怪人笔下之功夫。

<三>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自题书屋联。

此联是为别峰书屋所题写的木刻联。

书屋位于镇江焦山别峰庵中,门头上有“郑板桥读书处”横额,门楹上存有郑氏手书此联。

联语言简意深,看似一幅写景联,实则包含着一定的哲理在内,耐人寻味。

<四>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自题画室联。

联意谓画三秋树宜简洁,画二月花宜奇异。

虽是“扬州八怪“自言其画,实亦蕴含为诗为文之道。

六、梁同书(三则)<一>万卷编成群玉府一生修到大罗天题北京“阅微草堂”联。

阅微草堂乃清代纪昀书斋。

此联明题草堂,实写草堂主人。

“群玉府”即帝王藏书之处;“大罗天”道家所言最高之天。

极言纪氏著作等身。

<二>无事此静坐有情且赋诗自题书斋联。

此联朴素淡雅,像是随口吟和而成。

君子之交淡如水,这里没有美洒佳肴,有空来坐坐,喝杯清茶,兴致高了咱们就赋诗唱和。

反映了旧时士大夫的日常活动。

<三>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读书题“三味书屋”联。

书屋所以名为“三味”是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书读得这样有味,这或些是读书人的最高境界。

七、纪晓岚(二则)<一>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题书斋联。

读书读出颜如玉,非风流人物不能为之。

疏慵平淡,蕴藉风流。

读此联可以想见其斋其人之风貌。

<二>小筑当水石间,直以云霞为伴侣大名在欧苏上,尽收文藻助江山贺法式善梧门书屋落成联。

上联盛赞书屋构筑之美,下联称颂主人才能之高。

这是典型的阿谀逢迎之作。

八、李石贞彼何人,予何人,都是穿衣吃饭穷亦命,达亦命,不如闭户读书题书室联。

文句通俗易懂,读来郎郎上口。

联语表达了一种宿命观念,这或些是当时封建士大夫的奇特心态。

九、邓石如(二则)<一>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竹书千万字,灌花酿洒,可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自题画室联。

室贫又如何、贱又如何。

自耕自乐,有洒有花有书,与世无争。

如此清淡恬适的生活,谁不想过?<二>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自题“碧山书屋”联。

上联写景,天下奇观,历历在目。

下联论文,古今奇书,皆藏我胸。

此联用词精到,玉缀珠联,浑然一体,不着一丝堆砌痕迹,气势磅礴,蔚然大观。

确是传世之佳联。

十、佚名:天下文官祖古代帝王师题曲阜孔府书室联。

文武百官、帝王将相都尊孔夫子为祖师,孔子思想一统天下。

此联以儒学观念,极力赞颂孔孟之道。

十一、林则徐(二)<一>坐卧一楼间,困病得闲,如此散才天或恕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秉烛老犹明自题书房联。

此乃告老还乡后所作,壮志未酬人已老,渐感倦于时事。

欲借林泉一隅,读书以终老。

读此联有英雄无奈于时之感。

<二>家少楼台无地起案余灯火有天知题少时书室联。

儿时贫寒,无地筑屋。

秉烛夜读,以求富达。

联语暗隐抱负。

日后确也功成名就。

有“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意。

十一、佚名:鸟吟花笑有余乐月白风清无尽藏此为北京中南海长春书屋联。

联语有声有色,声色俱佳,有动有静,动静有致。

十二、乾隆(三则)<一>烟霞并入新诗卷云树常开旧画图题“荫榆书屋”联。

“烟霞”入诗,“云树”成画,是舞文弄墨者之常情。

乾隆爷也附庸风雅。

此联并无新意,只因是皇帝老儿所作,而得以传世。

<二>诏绪仰斯文,识小识大趋庭传至教,学礼学诗题孔尚任读书处。

读书处位于孔庙承圣门内故宫井前,斋名“诗礼堂”,孔尚任曾在此堂为康熙讲过经书。

乾隆到此留下这幅御联。

<三>深心托豪素怀抱观古今题三希堂联。

乾隆帝喜收藏碑帖书画于书斋中,其中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询《伯远帖》皆希世珍宝,故名书斋为三希堂。

上联意谓潜心于纸墨笔划。

下联则谓要用宽旷的襟怀鉴赏古今贤人。

十三、许文恪:但有余闲惟学帖即逢佳客莫谈天自题书室联。

语朴实无华,告诫我们不要虚度时光。

有朋自远方来,咱们就谈书论文,莫闲聊。

十四、何绍基(二则)<一>明月同行如故客异书难得比高官题书斋联。

“异书难得”与“高官”难求,在作者心目中孰轻孰重,看此联便一目了然。

此种思想境界确非一般人所能达到。

<二>江上此台高,问坡颍而还,千载读书人几个蜀中游迹遍,信嘉峨特秀,扁舟载酒我重来题东坡读书楼。

此楼位于四川乐山市凌云山栖鸾峰上,相传苏轼曾在此读书。

读此联便能感知这里确是个读书的好去处,站在滚滚东去的大江边,引昴高歌“大江东去,………”。

何等潇酒。

十五、佚名:屋小如舟人淡似菊三味书屋旧联。

联语清新淡雅,尤如在大热天喝到一杯凉水。

屋虽小如扁舟,但它却孕育出一代文豪---鲁迅。

此联久已散失。

十六、曾国荃:瓶花落砚香归字风竹敲窗韵入书题书斋联。

读书写字有如此雅致,可见其人不俗。

字含花香,书有竹韵。

闲情逸致,跃然纸上。

十七、黄庭坚:诗罢春风荣草木书成快剑斩蛟龙自撰书斋联。

上联言吟诗之味,好象春风荣草木;下联指书法笔见功力,犹如快剑斩蛟龙。

语出不凡,足以惊人。

十八、徐渭(三则)<一>雨醒诗梦来蕉叶风载书声出藕花自题书舍联。

读此联仿佛在眼前出现一幅韵味别致的写意画,我们能从“雨”声“风”响中,清晰地看到“蕉叶”之碧绿,“藕花”之艳红。

联中“醒”、“载”二字新颖奇丽,别具匠心。

<二>未必玄关别名教须知书户孕江山题“青藤书屋”联。

此联刻在青藤书屋的石柱上。

书能孕育出大千世界,非读书人能有此奇想。

他取名自已的书楼也叫“孕山舫”。

<三>水隔笙簧,白日鸟啼花竹里庭园锦绣,青春人在画图中题“张氏书室”联。

本联以绘声绘色的笔调,描绘了张氏书室的优美环境,水鸣鸟啼、花艳竹翠,尽收眼底。

下联由景及人,缘景入情。

大自然使生命重焕青春。

十九、王咨臣:环壁列奇书,有史有文堪探讨小楼多佳日,宜风宜雨足安居题书屋联。

王咨臣著名藏书家,家藏文、史、医、农、历法等一万五千余册。

上联言明藏书之多,下联叙述书屋之佳。

读此联能感受到大藏书家的风采。

二十、史可法:斗洒纵观廿四史炉香静对十三经题书屋联。

看史要有豪情,斗洒壮胆,纵横于历史长河。

读经须练静功,一柱清香,万念俱灭。

联语从不同角度告诉我们,看不同的书要有不同的心态,用平常心观史,以激昴心念经,那么看到的将是一团解不开的迷。

二十一、石涛:耽文艺如嗜欲以古人为朋曹题书室联。

食色,性也,人之常欲。

大画家石涛的欲望已超越于此。

精艺通文成为他的本能欲望,非常人是不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二十二、刘熙载东壁图书西园翰墨南华秋水北苑春山环壁皆书籍字画,饶屋是山水美景。

联语连用方位词东、西、南、北四字,攘括了文化人理想的生活环境。

有书有画,有山有水,在这种充满艺术气氛的书室内玩弄笔墨,有多少文人能不向往。

二十三、黄铖:旧书细谈犹多味佳客能来不费招中国旧式文人有这样一个传统观念,大丈夫应云游四海,寻觅知音,多交益友。

如遇知音,则放酒豪歌,谈诗论文,彻夜不眠。

文坛祖师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此联传达的正是这种思想观念。

二十四、张廷济: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此联写得比较平淡通俗,自平淡中见真情,拣茶为友,筑室为书,反映了读书人的奇特心态。

二十五、李璧瑜:伤心夜雨,蕉窗点半盏寒灯,替诸生改之乎者也回首秋风,桂院剩一枝秃笔,为举家谋柴米油盐自题书屋联。

此乃清代一名不经传的学官,自书的一幅对联。

联语生动地刻划出社会下层学吏凄冷清寒的生活境况。

所有词语如“伤心”“寒灯”“秋风”“秃笔”等,都含有一股悲凉的气息,写者悲凉,读者更悲凉。

二十六、俞樾(二则)<一>仙到应迷,有帘幕几重,阑干几曲客来不速,看落叶满屋,奇书满床题红叶读书楼。

此楼为孙叔莲读书处。

上联极写书楼之盛之美,连神仙都要为之迷到。

下联点明主题,与楼名关合,落叶满屋,奇书满床,乃红叶读书楼之特色。

<二>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斯楼传矣傍山北山南循地选胜,适在六一泉侧,其胜如何自题俞楼联。

此联描述俞楼的壮观,不免有点自吹自擂,五百年后又有谁在此作诗为文?二十七、吕留良:囊无半卷书,惟有虞廷十六字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自题居室联。

先生是晚明抗清志士,作此联以明已志。

上言“虞廷十六字”,系指<书•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一语;下云“目空天下士”者,乃不耻屈节者所为之谓也。

口气虽大,气节却高。

二十八、张载: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此联勉励自已抓紧时间,刻苦读书。

早起晚睡,实不利于身心健康。

合理按排时间是现代读书人应当时刻注意的,不可仿古。

联语虽写得通俗流畅,但用字绝对符合楹联规则,“夜对“早”,“眠”对“起”,“人”对“鸟”,“静”对“啼”,“后”对“先”,字字对应,无一遗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