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联赏析] 一副对联学十点知识
十副经典对联赏析

十副经典对联赏析做对联不难,做出佳联妙对不易。
要识别对联的优劣,首先要提高鉴赏能力。
因此多读多记古今名联是有益的。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
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
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2、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此联是彭元瑞和纪晓岚合作的万松岭行宫新联。
上联由彭元瑞出句,下联由纪晓岚应对。
联文是乾隆八十寿诞的颂词,妙在切人(乾隆)、切地(万松岭)、切时(重阳节),而且采用了拆字(松-十八公)、叠字(处处,年年)和两字颠倒自重自对(八十,十八;九重,重九)的高度技巧,不流于俗套,虽是奉承之作,可谓对联极品。
3、出有车入有鱼当代孟尝能客我裘未敝金未尽今年季子不回家此联为“联圣”方地山所作春联。
方是袁世凯的门客,袁世凯二儿子袁寒云的老师。
有一年春节他写了这副春联,说东家待我非常好,今年春节不回家了。
方把东家捧为孟尝君,自比为苏秦,既夸了东家,又夸了自己,确是大手笔的杰作。
王君实先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讲授此联时,用了另一版本,下联是“金未尽衣未敝”,可惜未知其来源。
4、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朱熹赠漳州某士子联。
朱熹是宋代理学家,但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道貌岸然。
此联很有人情味,很幽默,描绘了一个读书人,居住条件虽差,但家庭和睦,生活愉快;虽然没有人去拜访他,倒可以安心读书。
上联写得有点夸张,但对比强烈。
5、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酒狂称圣草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这是梁章钜为江苏常熟草圣祠写的对联。
唐张旭曾为常熟县尉,善草书,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世称“草圣”。
此联将张旭的书酒风格写活了。
如见其人,如观其字。
古人书房佳联赏析

古人书房佳联赏析平时翻书见有名人书室楹联,便随手抄录,日积月累,遂成数百条。
这些对联或抒发情感、或戏弄人生、或针砭时事、或表达雅兴。
从这些对联中可以探讨出历代学者名人的心情和嗜好,是中国读书人的一种具体的文化表现。
一、陆游: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自题“书巢”联。
以“巢”名书斋,足见耽书之甚。
万卷伴终生,是放翁的真实写照。
放翁嗜书,老而弥笃。
有“读书有味身忘老”之名句传世。
晴窗万卷,耽书如年,是真名土!二、左光斗: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题书斋联。
武能叱咤风云,持剑啸天。
文则花鸟怡性,嗜书晓理。
非光斗不能为之。
三、邓子龙: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自题书房联。
此联以意境取胜,上联通过视觉描绘梦境,下联以嗅觉传达书香。
充满诗情画意的书房,乃主人的理想世界。
四、袁枚(四则)<一>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自署“随园”联。
集晚唐诗句为联以署其园。
随园主人好客,骚人墨客,窈窕淑女,云集于此,放酒豪歌,及时享乐。
此联清空潇洒,且有“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之概。
<二>此地有丛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自题“随园”联。
据传曾有友人想寻他开心,故意向他借阅这坟、典、索、丘四部书,他只好收起这幅对联,因为这是失传了的书,他只是自吹而已。
<三>不作公卿,非无福命都缘懒难成仙佛,为爱文章又恋花题“所好轩”联。
有魏晋遗风,“懒“是愤世嫉俗的缘故,意为淡薄官场生活。
这是明清时代退隐政台、独善其身的文人士大夫人生态度的生动写照。
此公平生好味、好色、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古玩字画,尤好书籍。
其书斋故名为“所好轩”。
<四>朱藤花压读书堂分得桐阴半亩凉自题书斋逃避现实,与世无争,企图营造一个桃花源式的生活环境。
半耕半读,自娱自乐,是“性灵派”诗人理想生浩的真实反映。
五、郑板桥(四则)<一>富于笔墨穷于命老在须眉壮在心自题书斋联。
号称“三绝诗书画”,自然“富于笔墨”,老夫子到是不谦虚。
官仅七品,是穷于时而非穷于命。
下联扬起,老当益壮,杜甫诗云:白头虽老赤心存。
对联的内容知识点总结

一、对联的历史渊源对联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族的宴会习俗,先民在宴会上,往往以竹简、画绢等形式,贴各种文字、图案或符号,以示欢庆。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寄以美好的祝愿,往往以对仗的方法。
后来又发展到用纸笔书写。
至唐代,对联制度尚未完备,新年才用红纸经行联赋。
宋代晚年击毁辽金,货币紊乱,百姓纳闷,“赏诗室”致力破新之道。
快慢格成为时尚,联分上下。
元代后则出现"家金盏映彩悬凤阙"的横批联,称之为顶。
民国年间进入末段,走转型,三联"新沁章第一柳祖兴;照世在咸阳方兴治"自给自足,四联"几世皇钟传万姓;尝闻帝谕铸千秋"等引人入胜催人发想。
新中国末期伐自旧制后,为至4根后惠绑着部他们聚首、彩印、制作、镌刻、临定悬。
文革早期开始在面壁函因所得,正值联联穿,意新知套二门。
二、对联的表现手法对联是一种运用对仗、呼应等手法进行排列组合的艺术形式。
在对联的创作中,艺术家通常会运用以下手法:1、对仗:即对联中的上下句在意义上相关联,而且在音韵上也应呼应相成。
2、对比:对联的上下句往往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出同一主题的两个不同方面。
3、对续:对联的上下句在内容上呼应相续,使得整个对联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所要表达的意境。
4、对话:对联的上下句通常是在对话中进行对仗,呈现出一种朗朗上口的效果。
5、对趣:对联的上下句通常通过呼应对仗的手法,使得整个对联更加有趣味性。
三、对联的艺术特色对联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学形式,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精炼简约:对联要求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丰富的意境,因此对联往往表现出精炼、简约的特色。
2、形式规范:对联的形式要求较为规范,通常采用四字、六字或八字的句式,整个对联要求节奏韵律感较强。
3、意境深厚: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通常要求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对联在表现意境的深厚上有一定的要求。
4、音律优雅:对联在表达上除了要求意义上的呼应对仗外,还要求在声韵上有一定的优美感,因此对联在音韵上比较注重。
对联全部知识点总结

一、对联的历史来源和发展对联起源于我国秦汉时期,当时以四句诗的形式作对联,又称“四岳贺门”或“四岳庆门”。
后来,随着唐宋时期文学的发展,对联逐渐演变成了以对仗押韵的形式定型。
明清时期,对联在民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成为了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如今,对联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
二、对联的结构特点1. 对仗:对联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对仗,也是其独特之处。
对仗即为前后句之间的词语要相呼应、相互呼应。
2. 押韵:对联的第二个特征是押韵,即对联中的句子末尾一定要形成韵脚。
3. 形式简洁:对联的形式要求简洁明了,一般以四个字或七个字为主,少量可用六个字。
4. 含义深刻:对联的另一个特点是蕴含深刻的哲理或情感,能够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三、对联的分类对联根据其结构和意义可分为很多种类,如:1. 顶联和联:一般对联由两联组成,上联叫“顶联”,下联叫“联子”。
2. 四言对联和七言对联:根据对联的字数可分为四言对联和七言对联。
3. 对仗对联和押韵对联:根据对联的音韵特点可分为对仗对联和押韵对联。
4. 主题对联:根据对联所表达的内容可分为吉祥对联、励志对联、爱情对联等。
5. 形式对联和抽象对联:根据对联所表达的形式和抽象意义可分为形式对联和抽象对联。
四、对联的应用领域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如:1. 庆祝活动:对联作为一种吉祥之语,常常出现在庆祝活动中,如婚礼、生日、节日等。
2. 装饰艺术:对联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常出现在门楣、廊柱、屏风等处。
3. 文学作品: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诗歌、散文等。
4. 文化活动:对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中的一部分,如对联比赛、对联展览等。
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对联的艺术鉴赏要点包括:1. 对仗:对联的对仗要求前后句之间的字句要相呼应、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对称美。
超全面!学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初学者必知~

查看对联知识技巧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基础部分01、【对句】 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
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
如:张之洞,陶然亭。
02、【联语】 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
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03、【对联】 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
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
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
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04、【对联的历史】 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曰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
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05、【桃符】 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
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06、【对联与文字】 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
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
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
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07、【副】 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08、【言】 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对联的基本概念对联是一种有规律的语言形式。
对联一般由前衬和后衬两个句子组成,前衬和后衬在意义上相互呼应,语言形式上相对称。
对联的创作要求用典、工整、完整。
用典是指对联中要用到典故、历史、文学、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体现文化积淀;工整是指对联的排比结构要求匀称平稳、字数相等,形式上要求和谐;完整是指对联要有内容,要有积淀,要有意义,不是空洞的、无聊的文字排列。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二、对联的类型对联可以分为诗对、散对、俚俗对等多种类型。
1、诗对诗对是使用诗体形式的对联。
因此,诗对的前衬和后衬都必须符合诗句的韵律和字数的要求,前后句还可以呼应联想。
诗对需要有诗的意境和韵味,用词需精练。
例如:“春水轻舟跨枝嫩,秋风嘹亮泊叶深。
”2、散对散对是使用散文形式的对联。
散对的排比结构更显灵活,没有严格的音律和字数要求,但前后句意义呼应,句式工整的特点依然需要遵循。
例如:“山高水长有彩虹,花暗莺喧竞蝶飞。
”3、俚俗对俚俗对是指内容多为儿歌、笑话、顺口溜等俚俗之文。
俚俗对是对联中生活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形式上更灵活,内容上富于幽默。
例如:“官有官言不算官,民有民气更难民。
”三、对联的创作方法对联的创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用典、排比、对仗、意境、清新、幽默。
1、用典对联的创作离不开历史典故、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
对联的用典要求在短短的两句话中有所呈现,不但要求在句子中有典故的隐喻,还得结合上下文的含义,在短小的篇幅中传递深厚的文化内涵。
例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篙春水笑吟风。
”2、排比排比在对联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排比是指在对联中,前后句之间在韵律上需要达到一种和谐统一,句式严整对称,套韵工整。
例如:“山寺钟声动地来,夜半猿啼影树花。
”3、对仗对仗是指对联中前衬和后衬的形式对称。
对仗一般可以从音韵上、意义上、句式上等多个方面呈现,对仗使得对联的前后句更加丰富多彩,富有韵味。
经典优美的对联及赏析

经典优美的对联及赏析经典优美的对联及赏析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长的!??韩诗外传?曰:“凡草木之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
〞盖雪花为六角形的晶体,遂以“六出〞“六曲〞形容之。
此联方位对方位,数目对数目,也算工稳。
百年大计,树人为本;万里长征,立志领先。
适宜用于学校,其妙在于两面俱到。
于国家,于学校,于老师而言,育人自然是重中之重,是为“本〞。
至于学生,发奋读书当以立志为首要之事,否那么假设鸟飞而不知所止,船行而不知所之,必入迷途,是以言“立志为先〞。
此联妙在喻义完足,两联缺一,即非美事鹿洞春风暖;鹅湖化日长。
风,?、?市场兴邦,城乡共富;科技振国,山海同春。
联中叙四事。
市场改革,科技兴邦,城乡建立,三者皆为国家大政方针,结联点明春节降临,字字有声,几无赘语。
联共十六字,涵括甚广,此其长也。
奋斗毕生,励志勤磨三尺剑;纵观今古,豪情雄唱大江东。
三尺剑,剑长约三尺,故名。
?史记·高祖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
〞刘邦的豪情于此流露。
大江东,即苏东坡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由于首句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称。
据载,苏轼欲知自己与词人柳永相较如何,遂问之,人言:柳词行于市井,而关西大汉喜手?名人,既有史实,又有韵事,生动有趣,又切“春〞字,为人称道。
梅呈五福;竹报三多。
五福,即寿、富、康宁、好德、老终命。
见?尚书·洪范?。
三多,即多福、多寿、多男子。
见?庄子·天地?。
联写冬物,意在以之迎春祈福。
既能援引典故,使其意绪丰富,又用词简练,对仗工稳,此春联遂广为应用。
迈步迎春,春风扑面;抬头见喜,喜气盈门。
词人李清照非常赞赏欧阳修?蝶恋花?一词“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盖以为三“深〞字连用,其用不同,殊为奇妙。
此联“春〞“喜〞二字亦各连无意;对。
风动人寰。
〞联语紧切新春佳节世人辞旧迎新的心态,简洁明快,言约意丰,凝炼工整。
对联的108个知识点

标题:对联的108个知识点:探寻古典文学的瑰宝对联,又称楹联,起源于我国,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它以两句对仗工整、韵味悠长的诗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寓意和审美。
对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本文将对对联的108个知识点进行详细生动的解读,带领大家领略对联的魅力。
1. 对联的起源:对联起源于战国时期,最初是写在布幡上的诗句,用于表达祝愿和喜庆。
至南北朝时期,对联逐渐发展为文人雅士们互相竞技文学才能的形式。
2. 对联的特点:对联要求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词性一致。
同时,对联还需寓意深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 对联的分类:对联按用途可分为春联、喜联、挽联、寿联等;按内容可分为叙事、抒情、写景、议论等;按风格可分为豪放、婉约、清新、高古等。
4. 对联与书法:对联与书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副好的对联还需配以优美的书法,才能相得益彰。
5. 对联与民间风俗:对联在我国民间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春节贴春联、结婚贴喜联等,是民间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对联与文人雅趣:对联深受古代文人雅士的喜爱,他们通过创作对联,既能展示自己的文学才能,又能增进友谊。
7. 对联与科举考试: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联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学技能,备受重视。
考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创作出意境深远、对仗工整的对联。
8. 对联与诗词:对联与诗词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联的创作往往需要借鉴诗词的技巧和手法。
9. 对联与成语:对联中常出现成语,这些成语既增加了对联的文学韵味,又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0. 对联与修辞:对联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借景等,使对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11. 对联与哲理:对联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如人生哲理、道德哲理等,对人们具有启示和教化作用。
12. 对联与历史:对联中常出现历史人物、事件和典故,反映了我国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13. 对联与地理:对联中常出现地理名胜、山川河流等,展现了我国壮美的自然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佳联赏析] 一副对联学十点知识
[佳联赏析]
一副对联学十点知识
著名教师章闻,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曾自编一副包含十个知识点的对联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己翻阅工具书或上网查找对联所涉及的内容。
不仅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库存,拓宽了学习视野,还使学生养成勤于查阅、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其对联是:
读三苏、诵三曹、研三袁、探三玄,志求三乐;
温四史、展四库、惜四孟、度四美,心美四君。
此联一气呵成,读来琅琅上口,而且妙在涵盖了或是文学、或是历史、或是古代汉语,共十个知识点。
虽然不深奥难懂,但必须知道这十点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意蕴。
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亦称“老苏”)与其子苏轼(亦称“大苏”)、苏辙(亦称“小苏”)三人。
其中苏轼的成就最高,在诗、词、文各方面都有重要地位。
苏洵、苏辙长于书策散文。
三人皆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他们因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在当时的文坛上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为“三曹”。
三袁:明代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的并称。
他们都是“公安派”代表作家。
《明史·袁宏道传》:“袁宏道,字中郎,公安人。
与兄宗道,弟中道并有才名,世称三袁。
”
三玄:《老子》、《庄子》、《周易》三书的合称。
《颜氏家训·勉学》说:“《庄》《老》《周易》,总为三玄。
”魏晋玄学以老、庄糅合儒家经义,把此三书作为玄学的经典。
三乐:三种乐事。
《孟子·尽心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部史书的合称。
阅此四部书列在二十四史的前四部,也称“前四史”。
四库:《四库全书》的简称。
此书由清乾隆年间大学士纪昀主持编修,共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称为“四库”。
四孟:夏历四季第一个月的总称。
即孟春正月,孟夏四月,孟秋七月,孟冬十月。
例如:《汉书·刘向传》:“日月薄蚀,山陵沦亡,辰星出于四孟。
”
四美:四种美好的事物。
此处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王勃《滕王阁序》:“四美具,二难并。
”
四君:指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四人,也称为“战国四公子”。
一副对联,涉及到文学、文化常识等十个知识点,如果很好地记诵、理解,实在有一石多鸟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