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学案学生版
春江花月夜学案

春江花月夜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赏析诗歌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一、名句默写。
1.春江潮水连海平,。
2.江流宛转绕芳甸,。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4.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
5.江水流春去欲尽,。
6.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
二、“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中的“生”可不可以换成“升”字?为什么?三、“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衬托出人物怎样的心灵?四、基础知识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殒.身/功勋.针灸./内疚.陡峭./讥诮.谙.熟/万马齐喑.B. 隽.秀/隽.永场.合/场.院转载./下载.纰缪./未雨绸缪.C. 憔悴./淬.火贬谪./嫡.亲慰藉./狼藉.攻讦./宵衣旰.食D. 胴.体/恫.吓症.结/症.状勾.当/勾.销靓.女/靓.妆丽服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彪悍连锁店徇私舞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B. 耿介挖墙角沧海一粟城门失火,殃及池渔C. 松弛增值税秀外惠中仰之弥高,钻之弥坚D. 睿智赈灾款改弦更章管中窥豹,可见一斑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寂夜里, 飘渺的钟声,可以唤醒梦中之人,让一个沉沦在世间物象中太久的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2)最近一段时间国际油价持续走低,由于偷格属性的变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的走势还很难。
(3)今天,曾经实行多年的“暂住证”正在__ __历史舞台,颇多政策含金量的“居住证”正在为人们所熟悉。
A.悠远捉摸退出 B.幽远琢磨退出C.悠远捉摸淡出 D.幽远琢磨淡出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来九中街欣赏树洞画的市民不绝如缕....,看着这些美丽的树洞画,观者无不啧啧赞叹,为王月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创造击掌叫绝。
高二语文A部《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学生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2.整体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走进诗歌营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3.理解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4.培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感悟人生的真谛【学习重点】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理解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前置性补偿】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
曾任兖州兵曹.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并称“”。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全唐诗》仅录存其《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新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背景再现《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
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
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
2、字音辨识滟.滟()芳甸.()霰.()汀.上()纤.尘()纤.夫()皎.皎()青枫浦.()扁.舟()扁.担()徘徊..()()砧.上()碣.石()褐.色()潇湘..()()3、结合注释,整体把握文意【新知探究】(一)整体把握1、熟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提示:这首诗可谓是融景、情、理于一体,请按这一思路,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二)文本研习1、欣赏诗歌中的景物美:⑴阅读诗歌前8句,诗歌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想象与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
春江花月夜学案

老师寄语: 老师寄语:
在做题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在做题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让我们笑傲课堂! 让我们笑傲课堂!
• 2、请分析“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 、请分析“鸿雁长飞光不度, 的含义。(提示:结合诗句内容, 。(提示 文”的含义。(提示:结合诗句内容,注意从 表层向深层意义的挖掘) 表层向深层意义的挖掘) • 这两句表达了两层含义,其一,鸿雁远飞也不 这两句表达了两层含义,其一, 能穿越月光传递音讯, 能穿越月光传递音讯,鱼在深水的跃动仅能激 起阵阵的波纹却也无法传递音讯。其二, 起阵阵的波纹却也无法传递音讯。其二,两句 反用典故(鱼雁传书 鱼雁传书), 反用典故 鱼雁传书 ,鱼雁也无法传递思妇对 游子的思念之情。 游子的思念之情。
自主学习( 分钟 分钟) 自主学习(5分钟)
内容: 内容: 美读。 ①反复诵读 、美读。 浏览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②浏览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理解《春江花月夜》词意。 ③理解《春江花月夜》词意。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及学案,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及学案, 在课本上做好标记。 在课本上做好标记。 目标:坚决落实! 目标:坚决落实!
• ①、皎洁的月色引发出诗人怎样的联想?举出具体的 皎洁的月色引发出诗人怎样的联想?
诗句并思考:诗人对人生、宇宙的认识有何特点? 诗句并思考:诗人对人生、宇宙的认识有何特点? • 诗人睹月思情,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诗人睹月思情,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宇宙人生的思索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的纯净之境,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 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 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 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 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 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 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 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 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 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和绝望,而 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和绝望, 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因而全诗的基调是“ 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因而全诗的基调是“哀 而不伤” 而不伤”。
《春江花月夜》 导学案(学生版)(终)

编制人:李如超审核人:顾英
考点透析:鉴赏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目标:
1、分析《春江花月夜》以月光统摄群象,画意、诗情、哲理交相融汇的艺术特色。
2、体会《春江花月夜》语言优美自然、声韵和谐流畅的特点。
3、把握诗歌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中所营造的意境,体会诗中所包含的动人情感。
2、《春江花月夜》描写了哪几种人物形象?刻画了他们怎样的内心情感?
3、《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4、“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中“只”改用“望”,“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中“待”改用“照”好不好,为什么?
总结反思:
对于这片美文,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欣赏,围绕“美”去细细品味。
1、品景色。
(1)月出:壮观而有活力。
(2)月升:月光朗照,花伴月,月伴花,月光无处不在,江天一色,清纯空灵。
(3)月落:落花摇情,江水流春,落月藏海雾,迷茫无尽。
(4)月下景:月光下的江流、花甸、花林、飞霜、沙汀、白云、青枫、扁舟、高楼、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等,春江潮动,花草遍地,明月高照,花月相伴,淡淡的感伤美,优雅空灵的纯净美,交织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江月夜图。
4、品佳句。
诗歌欣赏没有标准答案,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一个自主再创造的空间,虽然他们的理由不一定很充分,但是他们已经在我们老师新人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
练习提升
学习反思:
2、疏通诗意并赏析
3、内容总结
【探究研习】
1、抒情层次
2、合作探讨:这首诗中“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蕴含的情感
3、课堂总结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学生案).doc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学习目标L1、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4、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屮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
【学习重点】:【学习难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理、情。
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为主,教师给予恰当的点拨。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整体了解,朗读理解。
一、导入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引人注目,闻一多先生曾将此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评论家说张若虚这一首诗可以“孤篇盖全唐” O 今天我们来欣赏这篇经典诗作。
二、了解作者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字号不详。
唐代诗人。
扬州(今屈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
屮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
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
工诗,尤擅七言。
诗以《春江花月夜》着名。
今仅存诗两首。
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I日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別绪及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空明清丽,洗去了宫体诗的脂粉气。
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为历代传诵。
三、朗读、理解1、听配乐朗读2、自由朗读3、看注解,查工具书,问同学,弄懂下列词语:连海平:江潮入海,海江相平。
共潮生:明月和潮水一同生长。
iffiiffi:水中月光闪烁荡漾的样子。
芳甸:芳草丰茂的原野。
甸,郊外之地。
霰: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空里流霜不觉飞: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又感觉不到它的飞动。
青枫浦上不胜愁:青枫浦,一名双枫浦,在今湖南浏阳县。
春江花月夜 导学案(学生版)

主备人:审核人:审核时间:使用人:三、合作探究一、初读文本,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
二、再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2.本诗描绘的是一幅什么画面?表现了一种什么境界?3.从整体上看,全诗可分为两部分。
从开头到“但见长江送流水”为第一部分,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诗尾为第二部分,请概括各部分诗人抒发的情感。
三、诵读全诗,回答下列问题。
1.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2.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3.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4.有人说,《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
你同意吗?试简析。
教师参与赏析诗歌重在能抓住意象进行想象和联想,展现意境,体悟情感。
不拘泥答案的完全一致性学科语文课题春江花月夜年级高二课型诗歌流程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目标导学【学习目标】1.学习诗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鉴赏诗歌创造的意境美。
3.把握诗歌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二、自主学习【题解】《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
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
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春江花月夜》学案

《春江花月夜》学案知识与能力1.了解张若虚不同凡响的艺术功力,在意境、情趣上的新的开拓。
2.诗中多角度写景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诗中优美浓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诗句,把握诗歌的景与情,理解诗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走近作者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属江苏)人。
官兖州兵曹。
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
今仅存诗二首;《春江花月夜》为人传诵。
★字音识记滟滟( ) 霰( ) 汀( ) 纤尘( ) 衣砧( ) 扁舟子( ) 碣石( )★字形辨识河畔嫁妆碣石羁绊装饰拜谒搅拌★词语释义滟滟:水波闪耀动荡的样子。
芳甸:长满花草的原野。
霰:小冰珠。
汀:水边的平地。
皎皎:月光明亮的样子。
扁舟:小船。
捣衣砧:洗衣时捶捣衣物的砧石。
逐:追随。
闲潭:安静的水潭。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北渤海边上。
★名句诠释1.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月光下的花林,如水珠般晶莹剔透。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一代一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一年始终如一。
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
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大雁远飞,飞不过这片无尽的月光。
鱼龙在水中游动跳跃,激起波纹,却不能传递音讯。
4.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个游人能乘月而归,游子缭乱不宁的情思,伴随着月光的余晖散落在江边的树问。
内容感悟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
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渎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蕴含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春江花月夜学案

春江花月夜学案《春江花月夜》教案教案背景:这是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收录的一首诗歌。
其定位首先是“选读”,即通过阅读诗词作品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其次是“欣赏”,即对诗歌内容的精深和形式的完美之处能“看好处”“说门道”。
高二的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是还缺乏系统的鉴赏训练,而这首诗可以成为很好的训练材料。
教材分析:《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她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探索了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格调宛转,抒情缠绵,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2、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初步掌握“江水”“月亮”“落花”等意象的作用。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2、3教学难点:1、景、情、理是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2、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组讨论法等教时安排:1课时教具:ppt课件(教案中用红色表示)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位诗人一生仅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就是千古传颂的《春江花月夜》。
这位诗人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他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那令人迷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2、解题: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学习诗歌重在诵读,通过读去领悟这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好意境,去理解诗歌中传达的情感。
首先,请同学欣赏范读。
利用百度视频搜索《春江花月夜》朗诵(只播放声音,不展示画面,以免限制学生想象。
)同学们都沉浸在诗歌优美的境界中了。
那么这首诗到底为何能够这么美?到底该如何欣赏品味呢?四、赏析诗歌(课前要求同学利用百度网页搜索《春江花月夜》赏析,然后分三大组讨论,课堂上直接交流1、赏景色思考:诗人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2.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3.赏析本诗的情、景、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4.培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感悟人生的真谛方法指导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2、诵读涵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抒发的情感)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4、鉴赏评价(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第一课时导入:有这样一首诗,它是一曲思乡的歌,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有这样一首诗,它是那壶醉人的酒,浸湿了多少断肠人的眼;有这样一首诗,穿越创世清光寥远的长河,流淌在行客孤独的心田。
《春江花月夜》就是这样一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倾听来自初唐的这曲千古绝唱。
一、预习导引1、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①作者:张若虚,人,诗人(哪个时期的)。
与、、齐名被誉为。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②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③背景再现《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
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
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
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
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2、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滟滟.:.芳甸.:.霰.:.扁.舟:砧.:.碣.石:二、赏析学案:(一)整体感知1、谈一谈,初读这首诗就意境和情感整体而言有何见解和感受?2、归纳诗的结构(一)写景(1-8句):一层(1-4句):二层(5-8句):(二)说理(9-16句):(三)抒情(17-36句):一层(17-28句):二层(29-36句):2、结构上,此诗既以_________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___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3、4、《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
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4、通读全诗,找出诗中的意象。
三、导与学(重在能抓住意象进行想象和联想,展现意境,体悟情感。
不拘泥答案的完全一致性)(一)赏析前8句1、找出这8句;诗中的意象,运用你的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这八句的意境。
2、赏析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哪个字用的好,好在何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二)、赏析诗歌9——16句。
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孤”字的妙处?明确: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中“只”,有些版本写作“望”字,你觉得作“只”字还是作“望”好?3、“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句话在诗中有何作用?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并对其进行鉴赏。
2、继续赏析诗歌的景、情、理,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2、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并对其进行鉴赏学习难点:诗歌中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一、学前磨剑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包括赋、比、兴;渲染,衬托,对比,用典,象征,虚实、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二、课前导学1、背诵诗的 1——16句。
2、熟读并思考诗歌的 17——36句,写了什么内容?三、导与学(一)、赏析17——28句1、这几句写的是什么?2、“ 白云一片去悠悠”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3、“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4、“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四句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5、“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表达出思妇什么样的感情?6、诵读17——28句,品悟情感(三)、赏析最后8句1、这几句主要写了什么?2、“江水流春去欲尽”中“流春”有何丰富意蕴?4、“落月摇情满江树”结尾运用了何种方式?有何好处?4、诵读最后 8句,体悟情感。
(三)、理清诗歌结构1、景物美: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
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2、哲理美: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3、情感美: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四)、诗歌中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五)合作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1)明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宋苏轼)“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唐•张九龄《望月远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2)江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杨慎的《临江仙》“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宋辛弃疾《南乡子》“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3)落花“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晏殊《浣溪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宋•晏几道《临江仙》)“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3、评价总结。
(1)明月: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
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
(2)江水: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
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
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
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
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3)落花: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
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
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
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
《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
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
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附板书:春江花月夜景:春江花月夜之景幽美深远理:宇宙人生哲理短暂——永恒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凄清婉转四、课后思考背诵全诗,写出你还有疑惑的地方或你的收获。
五、全诗总结: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唐诗鉴赏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