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种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出血和感染,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际上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骨髓象三个方面。
首先,在临床表现方面,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常常出现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的症状。
贫血表现为乏力、乏力、头晕、头痛、心悸等,严重者可出现进行性贫血导致贫血性心脏病。
出血表现为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瘀斑、月经过多等,严重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导致颅内出血。
感染表现为反复发热、咽痛、咳嗽、气促等,严重者可出现败血症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因此,对于有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表现的患者,应高度怀疑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可能性。
其次,在实验室检查方面,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外周血常规检查常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包括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
贫血常常表现为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加。
白细胞减少常常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易感染。
血小板减少常常表现为血小板计数减少,易出血。
此外,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骨髓象检查表现为骨髓增生减低,骨髓造血功能受损。
因此,对于有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象异常的患者,应高度怀疑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可能性。
最后,在骨髓象方面,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骨髓象检查。
骨髓象检查是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金标准,包括骨髓细胞分类、骨髓增生情况、骨髓造血功能、骨髓纤维化程度等。
通过骨髓象检查,可以发现骨髓增生减低,骨髓造血功能受损,以及骨髓纤维化程度增加等特征性改变。
因此,对于有骨髓象异常的患者,应高度怀疑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骨髓象三个方面。
对于临床具有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表现的患者,外周血常规检查和骨髓象检查均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象异常的特征性改变。
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诊疗指南

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诊疗指南【概述】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物理、化学、生物或不明原因)、多种发病机制引起骨髓造血干细胞和微环境严重损伤,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骨髓极度增生不良,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及感染。
临床上分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两种类型,二者的发病机制、免疫功能、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原则均有不同。
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必须除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急性造血停滞、低增生型白血病和低增生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临床表现】1.贫血头昏、眼花、乏力、面色苍白和心悸等。
2.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妇女常有月经过多。
严重时可有内脏出血。
3.感染常见口腔、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严重时可有败血症。
4.肝、脾、淋巴结一般不肿大。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表现为贫血。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表现为出血和感染。
2.实验室检查(1)血象:全血细胞减少。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2)骨髓象:骨髓涂片检杳示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
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
骨髓活检见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网状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和浆细胞增多,骨髓间质水肿和出血。
3.必须除外可能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低增生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巨幼细胞贫血和癌肿骨髓转移等。
4.分型诊断(1)再生障碍性贫血:1)发病慢,以贫血症状为主,感染及出血均相对较轻。
2)血象: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
3)骨髓象:骨髓三系细胞减少,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加。
(2)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发病急,贫血进行性加重,常伴严重感染和出血。
2)血象: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网织红细胞少于1%,绝对值少于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少于0.5×109/L;血小板少于20×109/L。
《再生障碍性贫血》ppt课件

AA需与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进行鉴别,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急性白血病等。通过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检查以及特异性检查如流式细胞术等可进行鉴别。
02
病因与危险因素分 析
遗传因素及家族史影响
01
02
03
基因突变
某些特定基因变异看
常用雄激素类药物
02
丙酸睾酮、甲睾酮、十一酸睾酮等。
效果评价
03
多数患者经治疗后贫血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但需长期用
药,注意监测肝功能和血脂变化。
其他辅助治疗方法探讨
造血生长因子
中医中药治疗
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红细胞 生成素(EPO)等,可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 和分化,提高造血功能。
改善生活质量
心理干预可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积极面对疾病和生活挑战,提高
生活质量。
06
患者教育与生活调 整建议
提高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途径
开展专题讲座
组织专业医生或护士定期为患者及其家属举办再生障碍性贫血专题 讲座,讲解疾病知识、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等。
制作宣传资料
制作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如手册、折页等,方便患者 随时了解疾病相关信息。
建立患者交流平台
鼓励患者之间建立交流平台,分享治疗经验和心得,提高患者对疾病 的认知程度。
合理膳食结构调整建议提供
增加蛋白质摄入
建议患者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瘦肉、鱼、蛋、奶等, 以补充身体所需营养。
多食用含铁丰富食物
如动物肝脏、瘦肉、蛋黄、绿叶蔬菜等,有助于改善贫血症状。
补充维生素C
鼓励患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如柑橘类、草莓、菠 菜等,促进铁的吸收和利用。
再生障碍型贫血的名词解释

再生障碍型贫血的名词解释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是一种罕见且严重的血液疾病,其特点是造血干细胞遭受破坏或功能受损,导致骨髓无法产生足够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这种疾病的发生机制可能涉及免疫系统失调、遗传因素或药物和化学物质的暴露。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往往因贫血、易感染和出血倾向而出现症状。
贫血会导致疲劳、虚弱和心慌,而易感染则会导致反复发烧、溃疡和感染不易愈合。
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出血点、鼻衄和牙龈出血等。
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与造血功能受损程度直接相关。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确诊一般需要通过骨髓穿刺和活检来确定。
骨髓穿刺是通过在患者的髂骨或胸骨上抽取少量骨髓样本,然后观察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来确定造血功能的丧失程度。
活检则是在疑似患者的胸骨或髂骨取出更大量的骨髓样本,并通过显微镜和其他实验室技术进一步诊断。
由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对患者健康的巨大危害,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治疗手段包括免疫抑制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生长因子支持疗法等。
免疫抑制治疗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破坏造血干细胞的免疫细胞,以促进骨髓的再生。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将健康的造血干细胞从一个体内移植到另一个体内,以取代受损的干细胞并重建造血功能。
生长因子支持疗法则是通过注射一些特定药物以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造血细胞。
然而,对于某些患者来说,传统的治疗方法可能无效或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策略也开始被研究和尝试。
例如,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来修复受损的造血干细胞、使用人工智能预测治疗效果、以及开发更有效的药物等。
这些创新的方法有望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尽管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仍然面临挑战,但及早诊断和全面治疗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同时,为了减少发病率,公众应增强健康意识,避免接触可能危害造血干细胞的化学物质和药物。
对于那些已经确诊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来说,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和定期检查也是至关重要的。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方案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方案引言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以骨髓造血功能减退为特征的血液系统疾病,通常表现为贫血、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它是一种较为罕见且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出血、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一:免疫抑制治疗免疫抑制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方案之一。
该治疗方案的目标是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常用的免疫抑制治疗药物包括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环孢霉素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动来减少对骨髓造血的抑制作用。
治疗方案二: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较为彻底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年轻患者和有合适供者的患者。
该治疗方案的原理是通过从供者体内获取健康的造血干细胞,再将其移植到患者体内,以恢复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供者的匹配度、患者的总体状况以及移植后的免疫抑制等。
治疗方案三:血浆置换疗法血浆置换疗法是一种通过将患者的血浆与新鲜血浆进行交换,以减少对造血功能的抑制作用的方法。
这种治疗方案通过去除患者血浆中的异常因子和免疫复合物来恢复骨髓的正常功能。
虽然血浆置换疗法可以显著改善一部分患者的症状和造血功能,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进行此种治疗,且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研究。
治疗方案四: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免疫调节剂、激素和血常规用药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改变免疫系统的活性、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或增加红细胞的生成来改善患者的贫血状况。
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应由专业医生监控和调整,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严重的造血系统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免疫抑制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血浆置换疗法或药物治疗等方案。
其中,免疫抑制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第四节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课件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 饮食、适度锻炼等,有助于康 复。
预防感染
再障患者免疫力较低,容易感 染,应注意预防感染的发生。
THANKS
雄激素
如十一酸睾酮等,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 化。
造血生长因子
如促红细胞生成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促 进造血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手术治疗
骨髓移植
对于严重再障患者,可以考虑进行骨髓移植以重建免疫和造 血系统。
造血干细胞移植
通过采集供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以恢复其造 血功能。
05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预防 与预后
病毒感染
某些病毒如肝炎病毒、微 小病毒B19等可能与再障 发病有关。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再障在中国的发病率约为 0.74/10万人口,属于少见 病。
年龄分布
再障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 ,但以青壮年多见。
地区差异
再障的发病率存在地区差 异,可能与环境因素和遗 传因素有关。
02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症状 与体征
显示骨髓增生减低,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
骨髓活检
显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加。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造血细胞减少。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有血红蛋白尿发作,酸溶血试验阳性,骨髓红系增生等特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出血表现
皮肤出血
口腔出血
鼻出血
眼底出血
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 等。
如牙龈出血、口腔黏膜 出血等。
较常见,有时为首发症 状。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方案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方案第1篇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方案一、背景概述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一种因多种原因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
本方案旨在为患者提供全面、科学、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二、治疗原则1. 确诊病情,明确病因。
2. 针对性治疗,综合干预。
3. 个体化方案,动态调整。
4. 关注患者心理,提高生活质量。
三、治疗方案1. 病因治疗针对患者原发病因进行治疗,如去除有害物质、抗病毒、抗感染等。
2. 药物治疗(1)免疫抑制剂:用于抑制患者体内异常免疫反应,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环孢素等。
(2)促造血药物: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如雄激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3)支持治疗:输血、抗感染、抗贫血等。
3. 造血干细胞移植适用于重型再障患者,特别是年轻、无并发症的患者。
选择合适的供者,进行预处理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4. 中医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中药内服、针灸、拔罐等中医治疗方法,调整机体阴阳平衡,改善患者症状。
5. 心理干预关注患者心理状况,提供心理咨询,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治疗依从性。
四、治疗监测与评估1. 定期进行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2. 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3. 关注患者生活质量,及时解决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五、注意事项1. 遵医嘱用药,不得随意更改药物种类和剂量。
2.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化学毒物、放射性物质等。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
4. 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加强心理护理,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六、结论本方案旨在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提供全面、科学、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综合治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第2篇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方案一、疾病概述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一种罕见的、严重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导致贫血、出血和感染。
再生障碍性贫血ppt(共10张PPT)

染色体核型分析
有助于诊断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后天获得性再生障碍性 贫血的鉴别诊断。
流式细胞术
可用于检测骨髓中异常细胞群体,辅助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03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支持治疗
输血
根据患者贫血程度,定期 输注红细胞悬液,以维持 血红蛋白在正常水平。
如左旋咪唑等,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促进造血恢复。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01
通过输入与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匹配的异体造血干细胞,重
建患者正常的造血和免疫功能。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02
采集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经过体外扩增后回输给患者,以
恢复其造血功能。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03
利用新生儿脐带血中的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治疗,具有来源丰
起病缓慢,症状较轻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一般无肝脾肿大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 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
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 白尿(PNH)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 (HAL)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感染防治
应用广谱抗生素、抗真菌 药物等,以预防和治疗感 染。
止血
对于出血倾向明显的患者, 可给予止血药物、血小板 输注等支持治疗。
免疫抑制治疗
免疫抑制剂
如环孢素A、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等, 可抑制T淋巴细胞功能,减少造血干 细胞的破坏。
免疫调节剂
其他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生障碍性贫血一、前沿学术概述传统观念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再障)是一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或原因不明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
这是一个以形态学为基础的概念,诊断主要依据血象和骨髓象改变,是个综合征。
既往根据“种子(造血干祖细胞)、土壤(造血微环境)、虫子(异常免疫)”假说和W/W v、Sl/Sl d动物模型及放化疗导致的造血功能衰竭现象,认为再障是一个异质性疾病,是综合征。
该“综合征”涵盖了众多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是多病共有的“症”,而非独立的疾病体系。
目前国内外对再障的认识较传统观念有显著进步:①确定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不等同于AA,AA只是其中的一种;②明确了AA是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而介导的以造血器官——骨髓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③免役抑制治疗可以治愈AA[1-3]。
AA概念一旦被明确,不仅利于AA的正确诊断与治疗,而且使得AA发病机制研究及对其他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的认识均有极大帮助。
1 大量的研究结果均提示细胞免疫尤其是T淋巴细胞量和功能的变化在再障发病中起关键作用。
①再障患者的T淋巴细胞增多、T淋巴细胞亚型比例失常及功能亢进。
再障患者体内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表达激活标志,如CD25、HLA-DR、CD56、CD57的T淋巴细胞显著高于对照,且骨髓中的比例高于外周血。
免疫抑制治疗后,这些活化细胞数量下降。
②致敏T淋巴细胞为寡克隆性。
如果认为再障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以骨髓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那么,在骨髓中应可以看到T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
用RT-PCR法检测发现AA患者Vβ基因中Vβ3、Vβ20、Vβ21、Vβ22表达率增高,且每例CDR3均有1-2个占优势的不同的J基因重组,表明AA患者的多克隆T淋巴细胞已被高度增生的寡克隆淋巴细胞代替。
③再障患者T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因子的造血抑制与促造血细胞凋亡的作用。
免疫抑制治疗前AA的CD8+细胞可以抑制BFU-E、CFU-GM形成。
AA患者T淋巴细胞在体外不经预先刺激即可自发分泌IFN-γ,刺激后分泌IFN-γ、TNF-α的T淋巴细胞较正常对照组增多,培养上清中的IFN-γ、TNF-α的水平也增高。
重型再障(SAA)骨髓标本中可检测到IFN-γ mRNA,而健康对照、其它慢性贫血需经常输血者、化疗后全血细胞减少及MDS患者BMMNC均无IFN-γ mRNA表达。
IFN-γ、TNF-α均可以诱导CD34+细胞表达Fas抗原,其所介导的对骨髓造血细胞免疫攻击,不仅仅是简单的造血抑制作用,而且是对造血祖细胞的直接破坏。
实际上,在再障患者的骨髓CD34+细胞也确实高表达Fas抗原。
内生性造血抑制因子(如IFN-γ)在造血干祖细胞旁近作用时,很低水平就能够起到显著效应。
还有其他抑制因子亦起一定作用,如部分再障患者血清中有MIP-1α水平升高。
④Th1/Th2失衡及DC1亚群失调虽然过去长期认为CD8+淋巴细胞(CTL)在再障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近来研究提示CD4+细胞(Th细胞)也有着重要作用。
对AA患者骨髓细胞进行T细胞克隆培养,均为CD4+细胞,可抑制BFU-E、CFU-GM 的形成,能直接攻击自身或异体的CD34+细胞。
去除SAA患者BMMNC中的CD4+细胞,可以增加BFU-E、CFU-E及CFU-GM的集落形成。
而且,在SAA患者HLA确定的易感基因也均是HLAII类分子,而HLAII类分子介导的是CD4+T淋巴细胞的活化。
A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骨髓中Th1细胞(CD4+IFN-γ+细胞)数量增加,Th1/Th2显著升高。
Th1细胞的效应细胞和效应因子——CD3+CD8+细胞、TNF-α均与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呈负相关。
Th1细胞则与TNF-α、CD3+CD8+细胞正相关,与网织红细胞(Ret)、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负相关关系。
而IL-4、Th1细胞/Th2细胞比值平衡与Ret、ANC呈正相关关系[4-6]。
SAA患者骨髓中不仅摄取、加工自身抗原的功能不成熟DC1——CD1a+CD11c+细胞增加了,同时有免疫原性的,可以充分激活Th0细胞向Th1细胞分化的成熟DC1——CD83+CD11c+细胞数量也在增加,而且成熟DC1增加得尤为显著,表明SAA患者骨髓中整个DC1细胞处于功能亢进状态,患者的免疫耐受已被打破。
至恢复期,SAA患者的CD1a+CD11c+细胞、CD83+CD11c+细胞分别显著下降,CD83+CD11c+/CD1a+CD11c+比例平衡也开始恢复,与正常对照组已无统计学差异,表明恢复期SAA患者的免疫耐受在逐步建立[7]。
Th1细胞、CD3+CD8+细胞是CD83+CD11c+细胞下游的效应细胞,研究发现,CD83+CD11c+细胞与Th1细胞、CD3+CD8+细胞正相关,与Ret、ANC负相关,提示CD83+CD11c+细胞在SAA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⑤CD28超家族共刺激分子及CD4+调节性T细胞(CD4+T reg)那么,在AA中DC又是如何活化Th0细胞向Th1偏移而导致Th细胞失衡呢?研究发现,AA患者骨髓中CD28表达量(CD4+CD28+)、CD28+/CTLA-4+及CD28+/PD-1+细胞比值均显著增加;CTLA-4表达减少。
AA患者骨髓CD4+T细胞表面ICOS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AA患者CD28+/CTLA-4+细胞、CD28+/PD-1+细胞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说明在AA发病期,正性调控共刺激分子表达增加,而负性调控共刺激因子表达未相应增加,正负性调控共刺激分子平衡失调,免疫平衡发生偏移,从而致异常免疫应答持续增强。
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进行研究发现:CD28+/CTLA-4+与Th1/Th2呈正相关关系。
ANC与CD4+CD28+呈负相关,与CD4+CTLA-4+T细胞数呈正相关关系。
研究发现,AA患者骨髓CD4+CD25+Treg细胞、CD4+IL-10+细胞数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但CD4+TGF-β1+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有所减少,而免疫抑制治疗后恢复期CD4+CD25+Treg 细胞、CD4+IL-10+细胞数显著增加。
ICOS及PD-1的表达与CD4+CD25+Treg细胞数呈正相关关系,提示:①这两种共刺激分子可能与CD4+CD25+Treg抑制功能有关,②ICOS可能作为负调控因素参与AA发病。
从造血的微环境角度来看,发病期骨髓CD4+T细胞胞浆中各种细胞因子水平与对照组比较,IFN-γ+/IL-4+、IFN-γ+/TGF-β+及IFN-γ+/IL-10+细胞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提示AA 发病期细胞因子格局向Th1型偏移。
至恢复期,IFN-γ+/IL-4+、IFN-γ+/TGF-β+及IFN-γ+/IL-1 0+比值较发病期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表明AA经IST进入恢复期后,Th1型细胞因子分泌下降,细胞因子分泌格局向Th2型和Treg转化[8]。
综上,AA免疫发病机制可总结为:在抗原刺激下,使DC细胞功能亢进,CD4T细胞激活性共刺激分子增高,调节性共刺激分子及细胞下降导致免疫格局向Th1偏移,细胞免疫激活,引起造血功能衰竭。
2如何治疗难治性SAA对于A TG治疗后难治性的SAA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
儿童和成人患者分别在1疗程或2疗程A TG免疫抑制治疗后施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9]。
年轻患者移植后存活率达70%左右,但对岁数偏高患者来说,仍是一个挑战。
从获得临床资料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总体数量较少,随访时间亦不够长,预处理方案也还在进一步完善中。
第2疗程的A TG治疗,有效率在22%至64%,与各家的病例选择和治疗的年代不同有关(支持治疗条件不一致)。
意大利报告的有效率达77%,而NIH的结果仅30%左右,发生区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NIH的难治性AA标准严于意大利[10]。
前1疗程免疫抑制治疗部分有效患者可能对第3疗程治疗起反应。
50%患者对高剂量CTX起反应[11]。
其他如抗CD52单抗、氟达拉滨、雷帕霉素等有治疗成功的报道,但尚在临床探索中。
3无关供者骨髓移植治疗SAA现状无关供者异基因骨髓移植适用于没有HLA相合同胞供者,且免疫抑制治疗失败的SAA 患者。
根据既往大系列的回顾性分析,由于移植物排斥、GVHD和感染,上世纪90年代前无关供者异基因骨髓移植的SAA长期存活率约为30%~40%。
但目前随着:①预处理方案改进,避免全剂量放疗,使用低强度预处理;②DNA高分辨技术应用,供受体相合度更高(包括HLA-C位点相合);③支持治疗持续进步;无关供体骨髓生存率已达70%左右。
参考文献1.邵宗鸿,杨天楹. 重视原发性造血功能衰竭症的鉴别. 中华血液学杂志2001, 22:509-510.2.何广胜, 邵宗鸿, 刘鸿等. 50例长期存活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随访.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2, 23: 229-232.3.Young NS, Calado RT, Scheinberg P. Current concepts in the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of aplastic anemia. Blood, 2006, 108:2509-2519.4.何广胜,邵宗鸿, 和虹等.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中Th细胞亚群数量及功能的变化.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4,25:613-616.5.Dufour C, Corcione A, Svahn J, et al. Interferon gamma and tumour necrosis factor alpha are overexpressed in bone marrow T lymphocytes from paediatric patients with aplastic anaemia. Br J Haematol 2001,115: 1023-1031.6.Sloand E, Kim S, Maciejewski JP, et al. Intracellular interferon-gamma in circulating and marrow T cell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the response to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plastic anemia. Blood, 2002,100: 1185-1191.7.何广胜,邵宗鸿, 和虹等.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Ⅰ型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4,25:649-652.8.Guangsheng He, Lin Zhou, Depei Wu, et al. CD4+Treg in immune pathophysiology of aplastic anemia. Blood, 2006, 108: 16b.9.Bacigalupo A, Locatelli F, Lanino E, et al. Fludarabine, cyclophosphamide and anti-thymocyte globulin for alternative donor transplantations in acquired severe aplastic anemia:a report from the EBMT-SAA Working Party. BMT, 2005, 36: 947-950.10.Scheinberg P, Nunez O, Y oung NS. Retreatment with rabbit anti-thymocyte globulin and ciclosporin for patien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severe aplastic anemia. Br J Haematol, 2006, 133: 622-627.11.Brodsky RA, Sensenbrener LL, Smith BD, et al. Durable treatment-free remission after high dose cyclophosphamidetherapy for previously severe aplastic anemia. Ann Interm Med, 2001, 135: 477-483.二、临床问题1重型再障(SAA)的免疫抑制治疗(IST)方案现状如何?A TG/ALG+CsA仍然是SAA一线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一般在用药后3~6月起效,个别可早或晚,反应规律是输血间期延长、脱离输血至骨髓造血恢复、血象恢复,总有效率8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