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七年级(上册)1、项为之强“强”(jiāng) 通“僵”僵硬《童趣》2、不亦说乎“说”(yuè) 通“悦” 愉快《〈论语〉十则》3、诲女知之乎“女”(rǔ) 同“汝” 你《〈论语〉十则》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 通“智”聪明《〈论语〉十则》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 通“现” 出现《西江月》6、一切乌有“乌”(wū) 同“无”没有《山市》7、裁如星点“裁”(cái) 同“才”刚刚《山市》8、尊君在不“不”(fǒu) 通“否”吗《陈太丘与友期》七年级(下册)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 通“攀”牵着《伤仲永》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 通“才” 才能《伤仲永》11、对镜帖花环“帖”(tiē) 通“贴” 粘贴《木兰诗》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 通“耶” 语气词,吗《孙权劝学》13、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 聪明《两小儿辩日》14、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 座位《口技》15、止有剩骨“止”(zhǐ) 通“只” 只有《狼》八年级(上册)16、便要还家“要”(yāo) 通“邀” 邀请《桃花源记》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 同“又”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核舟记》18、诎右臂支船“诎”(qū) 通“屈” 弯曲《核舟记》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fǔ) 通“父” 男子美称,多附于字后《核舟记》20、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 同“横” 横着《核舟记》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jiǎn) 通“拣” 挑选《核舟记》22、选贤与能“与”(jǔ)通“举” 推举《大道之行也》23、矜、寡、孤、独“矜”(guāng) 通“鳏” 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24、荡胸生曾云“曾”(céng) 通“层”《望岳》25、略无阙处“阙”(quē) 通“缺” 缺少《三峡》八年级(下册)26、蝉则千转不穷“转”(zhuǎn) 通“啭” 鸟叫声《与朱元思书》27、窥谷忘反“反”(fǎn) 通“返” 返回《与朱元思书》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 通“饲” 喂《马说》29、才美不外见“见”(xiàn)通“现” 外现《马说》30、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i) 通“才” 才能《马说》31、其真无马邪“邪”(yé) 通“耶” 表示惊叹,唉《马说》32、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ī) 通“肢” 四肢《送东阳马生序》33、同舍生皆被绮绣“被”(pī) 通“披” 穿着《送东阳马生序》34、百废具兴“具”(jù) 通“俱” 全,皆《岳阳楼记》35、属予作文以记之“属”(zhǔ) 通“嘱” 嘱咐《岳阳楼记》36、玉盘珍羞直万钱“羞”(xiū) 同“馐” 美味的食物《行路难》37、玉盘珍羞直万钱“直”(zhí) 同“值” 价值《行路难》九年级(上册)38、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zhé) 通“谪” 谪戍,强迫去守边《陈涉世家》39、为天下唱“唱”(chàng) 通“倡” 首发《陈涉世家》40、固以怪之矣“以”(yǐ) 通“已” 已经《陈涉世家》41、将军身被坚执锐“被”(pī) 通“披” 穿着《陈涉世家》42、故不错意也“错”(cuò) 通“措” 置《唐睢不辱使命》43、仓鹰击于地上“仓”(chāng) 通“苍” 青色《唐睢不辱使命》44、欲信大义于天下“信”(xìn) 通“伸” 伸张《隆中对》45、自董卓已来“已”(yǐ) 通“以” 以来《隆中对》46、是以先帝简拔以“简”(jiǎn) 通“拣” 挑选《出师表》47、必能裨补阙漏“阙”(qūe) 通“缺” 缺点《出师表》九年级(下册)48、公输盘不说“说”(yuè) 通“悦” 《公输》49、子墨子九距之“距”(jù) 通“拒” 《公输》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yù) 通“御” 《公输》51、公输盘诎“诎”(qū) 通“屈” 《公输》52、亲戚畔之“畔”(pàn) 通“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3、曾益其所不能“曾”(cēng) 通“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4、困于心,衡于虑“衡”(héng) 通“横”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 通“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6、故患有所不辟也“辟”(bì) 通“避” 《鱼我所欲也》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biàn) 通“辨” 《鱼我所欲也》5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dé) 通“德” 《鱼我所欲也》59、乡为身死而不受“乡”(xiāng) 通“向” 《鱼我所欲也》60、小惠未徧“徧”(biàn) 通“遍” 《曹刿论战》61、始一反焉“反”(fǎn) 通“返” 《愚公移山》62、汝之不惠“惠”(huì) 通“慧” 《愚公移山》6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wǘ) 通“无” 《愚公移山》64、一厝朔东“厝”(cuò) 通“措” 《愚公移山》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下册古诗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教学文案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下册古诗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下册古诗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七年级上册一、通假字:1、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3、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4、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
5、裁如星点:“裁”同“才”。
6、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疑问。
二、词类活用:1、鞭数十:鞭,名词作动词,鞭打。
2、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3、不耻下问:耻,形容词做意动词,以……为耻。
4、学而时习之: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5、窗扉皆洞开:洞,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6、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用作名词,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7、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名词用作动词,带领。
七年级下册一、通假字: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
4、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道路。
5、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通“座”,座位。
6、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二、词类活用1、邑人奇之:奇,形容词作意动词,以……为奇。
2、父异焉:异,形容词作意动词,对……感到惊异。
3、父利其然:利,名词作意动词,以……为利。
4、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意动词,把……当作宾客。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6、忽啼求之:啼,动词作状语,哭着。
7、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动词,登记。
8、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 动词用作名词,战马。
9、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10、妇抚儿乳:乳,名词做动词,喂奶。
11、宾客意少舒:少,形容词做副词,稍微。
12、不能指其一端:指,指出,名词作动词。
13、抚尺一下:下,落、拍,方位名词作动词。
14、众妙毕备:妙,形容词作名词,奇妙的声音。
15、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做动词,说出。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8、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古:他实际上今:表话题转换
9、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古:不超过今:表转折关系
10、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古:刚刚一今:表年级或日期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a.刘备天下枭雄
b.我,子瑜友也
c.子瑜者,亮兄瑾也
d.田横,齐之壮士耳
e.荆州之民可以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5)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归去来兮辞
【通假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
【古今异义词】
于时风波未静(风波,指战乱。今常用来比喻乱子。句意是,这时候社会不安定。)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交,交互,都。今常用义“交通”、“交友”等。句意是,饥寒虽然很急迫,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d.裹(之)以帷幕
e.权以(之)示群下
f.操当以(吾)还付乡党
4.宾语前置:
a.豫州今欲何至
b.卿欲何言
c.何以言之(介词的宾语前置)
5.状语后置:
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b.豫州虽败于长坂
c.裹以帷幕
6.定语后置:
a.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荆州之民附操者
【古汉语句式】
①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句意——都是为了吃饭而违反心愿。)
②倒装句
复驾言兮焉求(感叹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求什么。句意是,还出去干什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句意是,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
7.3部编版七下(附七上)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分册完全归纳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下(附七上)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分册完全归纳习题(附答案)1.七下所有虚词汇总之一、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名词性短语+之+名词定语+者。
如:夫君子之行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格式:主语+谓语+名词+之如:两狼之并驱如故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
如:何陋之有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形容词。
如: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二、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格式:之+地点名词。
“(某人)去某地”。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三、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格式:动词+之。
“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
如:曲肱而枕之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念天地之悠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但微颔之康肃笑而遣之徐以杓酌油沥之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当求之于上流求之下流,固颠以上都作以我酌油知之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一老河兵闻之,以上作附:七上课本所有“之”水陆草木之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其反激之力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孔子云:何陋之有?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求闻之若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有闻而传之者曰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夫君子之行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名词性短语+之+名词定语+者。
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七年级下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伤仲永》中的词类活用
• • • • • • • •
形容词意动: 异——对…感到诧异。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以宾客之礼对待。 利——认为…有利可图。 伤——对…感到哀伤。 名词作状语: 日——每天
《木兰诗》中的词类活用 • “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 • “策”名词作动词,登记。 • “骑”动词作名词,战马。
七年级下学期的通假字
• • • •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通“攀”,牵, 引。 贤于材人远矣: 通“才”,才能。 对镜帖花黄: 通“贴”,粘上。 出门看火伴: 通“伙”,伙伴,同伙。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
表示反问,译为 “吗”。 • 满坐寂然:“坐”同“座”, • 止有剩骨:座位。 通“只”,仅仅。
今:文科和理科 • 或以钱币乞之: 古:有的人。今:或许,也许
《木兰诗》中的古今异义的词(字)
• 卷卷有爷名: 古:父亲。 今:爷爷。 • 双兔傍地走: 古:跑。 今:行走。 •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只,副词。
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 出郭相扶将:古:外城。 今:仅用作姓氏。 • 木兰当户织: 古:门。 今:人家。 古:眯着眼。 • 雌兔眼迷离:
内容选自:
《伤仲永》《木兰诗》《孙权劝学》《口技》 《狼》 七年级上学期:
《童趣》《山市》《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 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 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 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 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 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 读的原因之一。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一字(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目录一、一字多义 (4)1、虚词 (4)而 (4)尔 (4)盖 (4)夫 (5)以 (6)故 (7)乎 (8)何 (9)或 (10)者 (10)之 (11)哉 (12)已 (12)因 (13)于 (13)则 (14)为 (15)惟 (16)焉 (17)也 (17)且 (18)然 (19)若 (19)虽 (20)所 (20)即 (21)既 (21)莫 (22)乃 (22)其 (23)2、实词 (24)安 (24)卑 (24)备 (24)被 (24)鄙 (24)毕 (24)薄 (24)策 (24)长 (24)称 ....................................................................... 24 惩 (25)驰 (25)出 (25)辞 (25)次 (25)箪 (25)当 (25)道 (25)得 (25)等 (25)敌 (25)度 (25)端 (25)恶 (25)发 (26)凡 (26)方 (26)分 (26)奉 (26)扶 (26)拂 (26)福 (26)富 (26)更 (26)苟 (26)固 (26)故 (26)顾 (27)观 (27)冠 (27)光 (27)归 (27)过 (27)好 (27)号 (27)患 (27)惠 (27)或 (27)极 (27)寂 (27)加 (27)间 (27)见 (28)将 (28)1借 (28)尽 (28)就 (28)居 (28)举 (28)具 (28)决 (28)绝 (28)开 (28)可 (28)苦 (28)乐 (28)类 (28)利 (28)隶 (29)良 (29)临 (29)鳞 (29)令 (29)名 (29)谋 (29)奇 (29)骑 (29)强 (29)且 (29)清 (29)情 (29)请 (29)穷 (29)屈 (29)去 (30)阙 (30)容 (30)乳 (30)善 (30)少 (30)舍 (30)甚 (30)胜 (30)食 (30)使 (30)始 (30)市 (30)是 ....................................................................... 30 适 (30)书 (30)数 (31)所以 (31)通 (31)图 (31)徒 (31)屯 (31)望 (31)为 (31)谓 (31)文 (31)闻 (31)下 (31)鲜 (31)贤 (31)相 (31)效 (31)屑 (32)谢 (32)信 (32)行 (32)许 (32)寻 (32)焉 (32)艳 (32)夷 (32)遗 (32)已 (32)义 (32)异 (32)易 (32)诣 (32)益 (32)意 (33)因 (33)引 (33)盈 (33)用 (33)友 (33)余 (33)与 (33)欲 (33)援 (33)2缘 (33)杂然 (33)再 (33)曾 (33)争 (33)指 (33)至 (33)志 (34)质 (34)致 (34)诸 (34)属 (34)缀 (34)资 (34)子 (34)自 (34)足 (34)卒 (34)作 (34)坐 (34)二、初中通假字 (35)三、所有通假字 (37)四、初中成语 (41)五、词类活用 (45)六、古今异义 (48)3一、一字多义1、虚词而⑪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七年级下册必备通假字

通假字一、通假字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2、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
)3、帖.花黄(“帖”通“贴”,贴上。
)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助词,吗。
) 5、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 6、止.有剩骨(“止”通“只”。
) 7、止.增笑耳(“止”通“只”,只是。
) 二、古今异义词1、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古“渐渐”,今“稍微”)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此”,今为判断词。
)3、或.以钱币乞之(或:古“有的”,代词。
今“或许”。
) 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文采和道理”,今“文章内容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 5、卷卷有爷.名(爷:古“父亲”,今“祖父”。
) 6、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只”作副词,今“但是”。
) 7、出郭.相扶将(郭:古“外城”,今仅用作姓氏。
) 8、赏赐百千强.(强:古“有余”,作数词,今“强大,坚强”。
) 9、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王侯的自称”,今“孤单,孤苦”等。
治:古“研究”,今“治理”。
博士:古“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作学位。
) 10、但.当涉猎(但:古“只”,今“但是”。
) 11、见往事..耳(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 1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古“只”,今“但是”。
) 13、虽.人有百手(虽:古“即使”,今“虽然”。
) 14、会.宾客大宴(会:古“适逢”,今“会议”。
) 15、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古“大腿”,今“屁股”。
) 16、宾客意少.舒(少:古“稍微”,今“指数量少、年龄小”。
) 17、河.、渭不足(河: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 18、逐走.(走:古“跑”,今“行走”。
) 19、盖.(古“表示原因,有原来的精神”,今“遮盖”。
) 20、地维.绝(维:古“绳子”,今“维护,维持”。
) 三、一词多义1、自⎩⎨⎧自:“从”)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为其名(自:“自己”①并自2、闻⎩⎨⎧:“名声”)②不能称前时之闻(闻听说”)①余闻之也久(闻:“3、其⎩⎨⎧“他的”)②稍稍宾客其父(其:“这”)①其诗以养父母(其: 4、市⎩⎨⎧词,“买”)②愿为市鞍马(市:动词,“集市”)①东市买骏马(市:名 5、当⎩⎨⎧当,应该”)②但当涉猎(当:”应管”)①当涂掌事(当:“掌 6、以⎩⎨⎧”):与“为”组成“认为②自以为大有所益(以词。
部编本人教版七下文言文虚词及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分册完全归纳(耗尽心血)

部编版七下(附七上)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分册完全归纳(耗尽心血)1.七下所有虚词汇总之一、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名词性短语+之+名词定语+者。
如:夫君子之行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格式:主语+谓语+名词+之如:两狼之并驱如故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
如:何陋之有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形容词。
如: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二、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格式:之+地点名词。
“(某人)去某地”。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三、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格式:动词+之。
“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
如:曲肱而枕之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念天地之悠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他(射箭)但微颔之他(射箭)康肃笑而遣之他徐以杓酌油沥之它,指葫芦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它,指石兽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它,指石兽当求之于上流它,指石兽求之下流,固颠它,指石兽以上都作人称代词以我酌油知之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一老河兵闻之,以上作指示代词。
这个道理,这件事附:七上课本所有“之”水陆草木之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其反激之力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孔子云:何陋之有?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求闻之若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有闻而传之者曰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夫君子之行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木兰诗》《孙权劝学》《口技》 《狼》 七年级上学期:
《童趣》《山市》《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 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 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 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 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 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 读的原因之一。
古今异义
•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 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伤仲永》中的古今异义的词(字)
• • • •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此 。 今:判定词 稍稍宾客其父: 古:纷纷。 今:稍微 复到舅家问焉: 古:又;再。今:重复;往复 卒之为众人: 古:常人。 今:大家,许多人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古:文采和道理。
词类活用
•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 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 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 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某个词属 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 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 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 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 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 及鲁肃 及:古:到了……的时候。 今:以及。 • 过寻阳: 过:古:到。 今:经过。
• 及更刮目相待: 古:重新。今:更加。 •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古:只。 今:转折连接词,但是。 往事:古:历史 今:过去的事
《口技》中的古今异义的词(字)
• • • • • • • • •
会宾客大宴: 古:适逢。 今:会议。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只。 今:但是。 稍稍正坐: 古:渐渐。今:稍微 古:夹杂。今:事物两端之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两股战战: 古:大腿 今:量词 几欲先走: 古:跑 今:行走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古:这。今:判断动词 虽人有百手: 古:即使 今:虽然 京中有善口技者: 古:擅长 今:善良
《伤仲永》中的词类活用
• • • • • • • •
形容词意动: 异——对…感到诧异。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以宾客之礼对待。 利——认为…有利可图。 伤——对…感到哀伤。 名词作状语: 日——每天
《木兰诗》中的词类活用 • “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 • “策”名词作动词,登记。 • “骑”动词作名词,战马。
今:文科和理科 • 或以钱币乞之: 古:有的人。今:或许,也许
《木兰诗》中的古今异义的词(字)
• 卷卷有爷名: 古:父亲。 今:爷爷。 • 双兔傍地走: 古:跑。 今:行走。 •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只,副词。
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 出郭相扶将:古:外城。 今:仅用作姓氏。 • 木兰当户织: 古:门。 今:人家。 古:眯着眼。 • 雌兔眼迷离:
种类
• 1、名词活用为动词: •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 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 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 词活用为动词。 •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 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 变化。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 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 法)。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七年级下学期的通假字
• • • •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通“攀”,牵, 引。 贤于材人远矣: 通“才”,才能。 对镜帖花黄: 通“贴”,粘上。 出门看火伴: 通“伙”,“吗”。 • 满坐寂然:“坐”同“座”, • 止有剩骨:座位。 通“只”,仅仅。
《口技》中的词类活用
• • • • • • •
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 宴:名词活用为动词,举行宴会。 遥:形容词活用为状语,远远地。 乳:名词活用为动词,喂奶。 手:名词活用为状语,用手。 妙: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妙处。
《狼》中的词类活用
• 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 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 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 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
今: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 军书十二卷:古:虚数。 今:数词,十二。
《孙权劝学》中的古今异义的词(字)
• 蒙辞以军中多务:古:推脱。 今:美好的词语。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古时候王侯 的自称,我。 今:独自,孤独 治:古:研究 今:治理 博士:古: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 今:学位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