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合集下载

初中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归类

初中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归类

初中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归类初中七年级上册的文言文研究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归类。

通假字是指在中国古书中使用相同或相似读音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考试中需要对其进行解释。

七年级的通假字包括“尊君在不”,“不亦说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止有剩骨”,“身亡所寄”,“其人舍然大喜”,“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对镜帖花黄”,“但手熟尔”,“XXX以杓酌油沥之”,“可爱者甚蕃”和“亭亭净植”。

一词多义指一个词有两个或以上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一些词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其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因此在不同的句子中会有不同的意思,需要注意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七年级上册的一词多义包括“舍”(舍弃、解除、消除、去消失、离开、时当时)、“日”(按时、天、太阳、岁月)、“为”(给、替、担任、做、被、成为、乐以。

为乐、乐趣)、“行”(行走、行出行)、“知”(了解、领悟、知道)和“意”(想、企图、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敌胁迫、攻击、敌人)。

恐前后受其敌,狼不敢前。

有闻而传之者,闻之于XXX。

求闻之若此。

在古今异义中,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

要特别注意前四种情况,如果不了解它的变化,误以今释古,要么语意不通,要么歪曲原意。

七年级上册常考古今异义词。

与儿女讲论文义,XXX舍去。

相委而去。

实词儿女指泛指小辈,包括侄女、侄儿;去指离开;委指舍弃。

现代汉语中,儿女指儿子女儿,去指跟“来”相对,委指交付。

这些词在古今异义中的差别细微,要注意区分。

出自《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期日中,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XXX回头看,期指约定日期,可以指表示可能、许可,三指数词,表确数。

在《陈太丘与友期行》和《论语》中经常出现。

弛担持刀,屠自后断其股。

弛指松弛,股常指机构中的组织单位。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初一部编版《论语十二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初一部编版《论语十二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论语》十二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君子古:有才德(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2.朋古:(同门为朋)志同道合的人今:朋友
3.三古:多次今:二加一的数字
4.可以古:可:可以;以:凭借今:可能,许可
5.殆古:疑惑今:大概,几乎
6.疏古:粗糙今:疏通
7.水古:冷水今:冷水和热水
三、词类活用
(一)种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2.名词用作状语
3..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5.形容词作名词
6.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二)文中的词类活用句子
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
4.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可以为师矣成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懂得
3. 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4.乐不亦乐乎快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
乐亦在其中矣乐趣
5.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他的
人不堪其忧那种
6.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
于我如浮云对于。

六国论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六国论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六国论》中的所有词类活用检举| 2010-12-18 15:06提问者:我啊SJ|浏览次数:1727次检举| 2010-12-18 15:10最佳答案一、一词多类一词多义以:1.秦以攻取之外(用,凭)2、以有尺寸之地(才,可用而代替)3、举以予人(来)4、以地事秦(用)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之: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3、以有尺寸之地(的)4、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土地)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

都是代词。

)7、此言得之(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而: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4、二败而三胜(递进)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这样以后。

兵: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2、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暴:1、暴霜露(动词,曝露)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事:1、以地事秦(动词,侍奉)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犹:1、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始:1、始有远略(名词,起初)2、始速祸焉(副词,才)向: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2、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二、古今异义1、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量今义:实际上2、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古义:以至于。

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5、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6、智力:古义:智谋与力量今义: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7、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8、与:古义:结交今义:和9、速:古义:招致今义:速度10、不行:古义;到```地方去今义:不可以。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基础试题2012-02-11 13035d56b7b40102dugo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

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③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如不胫而走(长腿),华而不实(结果实),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等。

④名词活用作状语。

日理万机(每天),朝闻夕改(在早晨,在晚上),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虎口余生(从虎口里)等。

2、动词的活用。

①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救死扶伤(死的人,伤的人),量入为出(收入的东西,支出的东西),道不拾遗(遗失的物品)等。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劳民伤财(使……劳,使……伤),沉鱼落雁(使……沉,使……落),众口铄金(使……熔化)等。

3、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就是形容词代替了具有自己特性的名词,如抱残守缺(残缺的局势),避重就轻(重的方面,轻的方面),披坚执锐(坚固的盾,锐利的矛)等。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正本清源(使……正,使……清),光宗耀祖(使……光耀),独善其身(使……善)等。

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不耻下问(以……为耻),厚古薄今(认为……对的,认为……不对),不远千里(以……为远)等。

④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集思广益(增广、扩大),敬而远之(远离),穷兵黩武(竭尽),恃才傲物(傲视)等。

4、数词的活用。

①数词作名词。

如杀一儆百(一个人,许多人),举一反三(一点,很多),万无一失(很多,一点)等。

②数词作动词。

如身价百倍(抬高百倍),万众一心(结成一心),一日千里(奔驰千里路)等。

③数词作副词。

如一无长物、一无可取、一无是处、一无所有,“一”均作“全、都”解。

《劝学》中的古今异义词、词类活动,及情境性默写(全)

《劝学》中的古今异义词、词类活动,及情境性默写(全)

《劝学》中的古今异义词、词类活动,及情境性默写一、古今异义词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6.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

用,使用;心,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二、词类活用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三、情境性默写1.荀子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的语句是:。

答案▼1.学不可以已2. 《劝学》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

答案▼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劝学》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答案▼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 《劝学》中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答案▼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答案▼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劝学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劝学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劝学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劝学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劝学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

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墨线。

例:木受绳则直今义:绳子,绳索。

8.跪古义:腿脚。

例:蟹六跪而二螯今义:跪下9.疾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今义:疾病10.致古义:达到(而致千里)今义:赠送,给予11.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词类活用①名词做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②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③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④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⑤形容词用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⑥形容词作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⑧动词作名词輮使之然也(輮:动词做名词,使弯曲的作法)一词多义1.于:(1)寒于水(比)(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劝学【通假字】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輮使之然也:輮通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词类活用】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地上、在地下.用心一也:一,数词做动词,专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作动词,走得快.【古今异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检查.今义为“加入”.;博学: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的人声非加疾也:疾,强、洪亮.今义为“快;疾病”.假舆马者:假,凭借、借助.今义为“与‘真’相对”.蟹八跪而二螯:跪,脚或腿.今义为“跪下、下跪”.用心一也:用心,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金就砺则利:金,金属制品.今义为黄金.【特殊句式】判断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状语后置句: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师说【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初等教育学校(4)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从;而,连词.今义:连词.(5)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1)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师,以……为师(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2、形容词作名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2)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3、名词作形容词(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的那个)-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4、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之(1) 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7) 动词,往,到...去,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3、传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4、而(1) 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2) 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3) 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4) 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5) 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归去来兮辞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古今异义词】于时风波未静(风波,指战乱。

出师表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文言句式

出师表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文言句式

出师表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文言句式《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辞表,旨在向刘备汇报征讨东吴的军事行动和表达对国家的忧虑。

这篇文章不仅语言华丽,气势磅礴,而且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都极其高深。

经过历史沧海的磨砺,这篇文章的一些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多种复杂的语言现象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古代和现代有不同的含义的词汇。

《出师表》中最典型的古今异义词是“出”、“铨”和“革”。

在古代,“出”通常被用来指出门走路,但在《出师表》中,它指代的是带领军队出发。

而“铨”在古代是指考核官员的行动,而今天它则通常用来指审核和评估工作。

此外,“革”在古代意味着废除、改变、革命,而今天它同样可以表示改变和革命。

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拥有不同的含义。

在《出师表》中,比较显著的例子是“取”。

在该文章的第一段,它指的是取到目的地。

但在第13段中,它的意思则是夺取战争胜利。

这个词的多重含义使得文章更加连贯和完整。

三、词类活用语言中的活用通常指同一个单词可以根据语境改变它的形态和含义。

《出师表》中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献”。

该词既可以指向别人呈送礼物,也可以指人向上献身。

这个词的灵活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加丰富和优美。

四、通假字通假字是指相同或相似的发音,但笔画不同,本意也不同的汉字。

在《出师表》中,有许多通假字,如“正/政”(皆读zhèng)、“劳/牢”(皆读láo)、“侯/候”(皆读hòu)等。

这种词的使用使得文章更深地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五、文言句式《出师表》是一篇不朽的文言文力作,其中文言句式的运用非常巧妙,这是许多读者最喜欢的部分。

例如,在该文章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句式是“某亲自”、“某依计”等。

这些句式凭借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语言特点,丰富了文章的语言表现力,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总之,《出师表》作为一篇古代文学经典之作,其语言表现力和文化价值都是无可挑剔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11/12
1
“考什么”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19/11/12
2
得分点设置
①一词多义:实词、虚词 ②古今异义 ③词类活用:(名作动、名意动、名作状、动
词使动、形作<使>动、形意动) ④语气揣摩:(陈述、疑问、感叹、揣测、祈
使等) ⑤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
2019/11/12
15
0分题:
1.马芳知道敌军有诈,用百名骑兵埋伏敌军, 马芳将军队锐士三分,用来下一次进攻敌军。
要求翻译的三个关键字词没有翻译出来
2.马芳知道他欺诈,用几百人马潜伏这个地方, 分多次军队来攻击。
要求翻译的三个关键字词没有翻译出来
3.马芳知道北寇奸炸,用数百名骑兵在薄弱的
未字字落实,多译
3. 马芳识破敌人的诡计,用百名骑兵埋伏在附
近随时待命,把精兵பைடு நூலகம்成三部分,依次攻击敌
人。
“薄”字没译出,且未直译
2019/11/12
13
2分题
1.芳知道其中有诈,用百余骑兵靠近敌人埋伏 的地方,将军队分成三小队,依次攻击敌人。
“其”“军锐”翻译不准确,且未直
2.马芳译知道其中有诡计,用百名骑兵埋伏在附 近随时待命,把精兵分成三部分,依次攻击敌 人。
地方埋伏,兵分三队与敌人交战,用来抵抗敌 军。
要求翻译的三个关键字词没有翻译出来,根据自己的理 解随意翻译
2019/11/12
16
芳知其诈,用百骑薄伏所,三分其军锐, 以次击之。
马芳了解敌人诡计,用一百骑兵迫近敌军埋伏 的地方,将精兵分成三部分,依次攻击敌人。
2019/11/12
17
高考文言译句抓关键点就是抓得分点
略句) ⑥固定结构
2019/11/12
3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信: 就是准确,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
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 遗漏、不增译。
达:现就代是汉畅语达的,表即达译要文求明和白习晓惯畅,,无符语合病。
雅: 就是优美,即要求译文语句规范、
得体、生动、优美。
2019/11/12
4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要能准确地翻译文言句子,除了应当 读通读懂全文、把握文意句意外,还 应当学会抓住句子中若干个关键点。 这些关键点,往往就是高考阅卷时的 采分点,也是考生准确答题后的得分 点。
2019/11/12
18
课堂总结
《考试大纲》强调:“古文翻译要
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 特点。”
1、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 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2、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
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
2019/11/12
6
四、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审 审清采分点即两类考点。

切 以词为单位,用“/”切分句子。
2019/11/12
11
四、习题探究
专题速练(二)第1题:
芳知其诈,用百骑薄伏所,三分其军 锐,以次击之。
2019/11/12
12
3分题:
1.马芳知道敌军有诈,(所以)用百名骑兵逼 近敌军的掩伏点,把精兵分成三队,依次攻敌。
未直译,出现错字
2.马芳知道对方的阴谋,用一百骑兵埋伏在靠 近敌军的地方,把精锐的士兵一分为三,逐个 击破。
2019/11/12
9
寇尝入威远,伏骁骑盐场,而以二十骑挑战。芳知
其诈,用百骑薄伏所,三分其军锐,以次击之。奋勇
跳荡,敌骑辟易十里。寇营野马川,克日战。芳度寇
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
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靡至。芳战益力,寇乃去。累迁指
挥佥事,复以功,超迁都督佥事。已,袭寇有功,进
佩\之,使\负\其\子\
佩在 她的身上 让(她)背着 自己的 儿子
以\匿。

藏匿起来
2019/11/12
8
马芳,字德馨,蔚州人。十岁为北寇所掠,使 之牧。芳私以曲木为弓,剡矢射。俺答猎,虎琥 其前,芳一发毙之。乃授以良弓矢、善马,侍左 右。芳阳为之用,而潜自间道亡归。周尚文镇大 同,奇之,署为队长。数御寇有功,当得官,以 父贫,悉受赏以养。嘉靖二十九年秋,寇犯怀柔、 顺义。芳驰斩其将,授阳和卫总旗。
二秩,为右都督。寻以功进左,赐蟒袍。三十六年,
迁蓟镇副总兵,分守建昌。土蛮十万骑薄界岭口,芳
与总兵官欧阳安斩首教十,荻骁骑猛克兔等六人。寇
不知芳在,芳免胄示之,惊曰:“马太师也!”连却。
四十五年七月,辛爱以十万骑八西路,芳迎之马莲堡。
堡圮,众请塞之,不可。请登台,亦不可。开堡四门,
偃旗鼓,寂若无人。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
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 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 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
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 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2019/11/12
5
三、文言文翻译的考点
“其”翻译不准确,“薄”没译出,且未直译
2019/11/12
14
1分题:
1.马芳知道有诈,让百余名骑兵埋伏着,把地 方军队的主力分成三股,依次攻击。
(“薄”“军锐”都没译出)
2.马芳知道他们其中的诡计,用百余骑兵逼近 埋伏的地方,军锐分三次进攻,第二次击退敌 军。
( “军锐”“以次”没译出 )

连 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 ↓ 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誊 逐一查对草稿纸上的译句后字 迹清晰地誊写到答案卷上,不 写繁体字、简化字、错别字。
2019/11/12
7
如练习(三)第1题
会\暮,贼\稍\却,师旦
正好 天黑 敌 稍微 退却 师旦
\语\其\妻,取\州印\
告诉 他的 妻子 拿出 州里的大印
2019/11/12
10
比暮,野烧烛天,嚣呼达旦。芳卧,日中不起, 敌骑窥者相属,莫测所为。明日,芳蹶然起,乘 城,指示众曰:“彼军多反顾,且走。”勒兵追 击,大破之。芳有胆智,谙敌情,所至先士卒。 一岁数出师捣巢,或躬督战,或遣裨将。家蓄健 儿,得其死力。尝命三十人出塞四百里,多所斩 荻,寇大震;芳起行伍,十余年为大帅,身被数 十创,以少击众,未尝不大捷,威名震边陲,为 一时将帅冠。石州城陷,副将田世威、参将刘宝 论死,芳乞寝己荫子,赎二将罪,为御史所劾, 敕戒谕。后世威复为将,遇芳薄,芳不与校,识 者多之。(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