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

合集下载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劝学【通假字】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輮使之然也:輮通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词类活用】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地上、在地下.用心一也:一,数词做动词,专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作动词,走得快.【古今异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检查.今义为“加入”.;博学: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的人声非加疾也:疾,强、洪亮.今义为“快;疾病”.假舆马者:假,凭借、借助.今义为“与‘真’相对”.蟹八跪而二螯:跪,脚或腿.今义为“跪下、下跪”.用心一也:用心,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金就砺则利:金,金属制品.今义为黄金.【特殊句式】判断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状语后置句: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师说【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初等教育学校(4)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从;而,连词.今义:连词.(5)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1)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师,以……为师(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2、形容词作名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2)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3、名词作形容词(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的那个)-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4、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之(1) 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7) 动词,往,到...去,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3、传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4、而(1) 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2) 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3) 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4) 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5) 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归去来兮辞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古今异义词】于时风波未静(风波,指战乱。

2020-2021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一词多译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归纳

2020-2021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一词多译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归纳

2020-2021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一词多译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一词多译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归纳一.中考文言实词虚词(按音序排列)安 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被1、影响(被于来世,泽被后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长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称1、相当、配合(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惩 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出1、发、起(方其远出海门)2、在国外(出则无敌国外患)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君谓计将安出)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3、告辞,辞别(旦辞爷娘去)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古今异义词1.词语的古今义解释在七年级下的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同一个词语的意义、用法或者词性有所不同。

例如,“学校”在古代指学府,而今义则指实施教育的机构;又如“国家”,在古代指帝王统治下的地域,而今义则指具有主权和领土的国家。

2.词语演变的原因分析古今异义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二是社会发展导致词语所反映的事物发生了变化;三是语言交流的需要,使得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了新的意义。

3.如何在阅读中识别古今异义词阅读时,我们要学会识别古今异义词。

一方面要了解词语的古代意义,另一方面要根据上下文判断词语在文中的实际意义。

识别古今异义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通假字1.通假字的定义及作用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通假字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避讳、美观或者音韵的需要。

例如,“孔子曰”中的“曰”通“日”,意为“说”。

2.通假字的识别方法识别通假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了解通假字的规律,如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形声字代替声旁字等;二是掌握一定的通假字表,以便在阅读中进行对照;三是通过语境和字义来判断字是否为通假字。

3.通假字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时,遇到通假字不要慌张,要学会根据字义和语境来判断。

同时,积累通假字,形成自己的词汇库,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三、词类活用1.词类活用的种类及举例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司马迁迁”中的“迁”意为“贬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山高水长”中的“长”意为“生长”;动词活用作名词,如“夫子不鼓盗钟”中的“盗”意为“偷钟的人”。

2.词类活用的辨析方法辨析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词语的原始词类,然后根据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来判断。

文言实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语类活用)

文言实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语类活用)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⑴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 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 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⑺赢粮而景从: 通 ⑻师者,所以传道“受影业”解。惑也: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 褒贬色彩的转换、名称说法变化以及单双音的变化。
高高考考真真题题[2[2001100湖安南徽卷卷] ] ((13))委时身既偏与方梁,通特好霸,者行之李臣往尔来。,(公陈私亮赠《遗诸, 葛一孔无明所》受)。(《周书.贺兰祥传》) 寄身当私在时人偏已赠远经送的和的地梁礼方国品,互(只通贺不友兰过好祥是,)称一使霸概者的都往人不来的接,臣受官子。方罢和了。
高考①真奚题以[2之0九10万山里东而卷南]为(?汪(琬名《词申用甫作传动》词)) 入嵩②山斜,削复东遇下故,与童东子山时夹所溪见南道流人。,(乞名其词术用,作状师语事)之。
名作状,用对待老师的礼节
四、词类活用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有时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 语,或是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 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①汝安敢轻吾射? 射箭的技术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产出、收入的东西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这里的人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的珍宝 ⑥其人居远未来 远地
古义:表原因的虚词。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
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靠它来。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文言文实词

文言文实词
解释加点的词语: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 圣君治国: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1994年上海卷)
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词性,为推断 词义提供了依据。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B ) A、距关,毋内诸侯
B、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C、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合从缔交 倔起阡陌之中 赢粮而景从 张良出,要项伯 “从”通“纵” “倔”通 “崛” “景”通 “影”
具言臣下不敢倍德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令将军与臣有卻 距关,毋内诸侯 趣舍万殊
“要”通 “邀”
“倍”通 “背” “蚤”通 “早”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曷不委心任去留
“卻”通 “隙”
4、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 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 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 用。包括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 语,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等。
乘:巡视
北:指败逃者
——(2001年全国卷)
4、根据上下文意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往往一词多义,要确定其 句中意义,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 “根据上下文意”。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中,“害”字 的 C 正确词义( A、损害 ) B、阻碍
——(1991年湖南、云南、海南三省卷)
C、妒忌
D、妨害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出入”只有“入”的意义
(二)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方法

六单元文言文字词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议、词类活用)

六单元文言文字词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议、词类活用)

陈涉世家知识点归纳一.作家作品①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在汉武帝时就任太史令(史官),掌管秘籍、史料、职司记载等。

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

38岁时继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

42岁时开始写作《史记》。

后由于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皇上,获罪下狱,被处宫刑。

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历时10多年,终于写成历史巨著《史记》。

②《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

这部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的三千多年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

书中史料翔实,作者思想倾向也极为鲜明。

例如课文《陈涉世家》,作者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看重。

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正音阳夏jiǎ间jiàn令当行háng 陈胜王wàng 怅chàng恨罾 zēng 鸿鹄hóng hú忿恚 fèn huì笞 chī徇xùn 酂cuó柘zhè谯qiáo 砀dàng 社稷jì三.通假字(1)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2)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

(3)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4)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5)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披着,穿着。

四.词类活用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臵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名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是用网捕的意思。

中考古文重点篇目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中考古文重点篇目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2、一词多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2)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3、古今异义(1)所以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2)入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

(3)出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

(域)民不以封疆为界:界限,这里是限制。

名作动。

(空乏)其身:使.......受到贫困之苦。

使动。

(动)心忍性:使.......惊动。

使动。

(苦)其心志:使.......痛苦。

使动。

(劳)其筋骨:使......劳累。

形容词作使动。

(饿)其体肤:使.......饥饿。

形容词作使动。

(乱)其所为:使........乱。

形容词作使动。

《鱼我所欲也》一词多义1.而蹴尔而与之。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或表修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转折连词,却2.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4.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激5.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做7. 生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10莫.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没有什么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通假字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 “辟”通“避”,躲避。

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5. “辩”通“辨”,辨别。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今异义1.可以古:能够用来今:能够2.是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3.豆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4.钟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5.加古: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

文言实词复习(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

文言实词复习(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

在字典中的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
是识记。
考点分布
1.一词多义。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词。 4.偏义复词。 5.词类活用。
附:2006~2013 年广东高考“文言实词”考查情况一览表
年份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20பைடு நூலகம்1 年 2012 年 2013 年
• 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外交使者。今:出门时带的包裹。) • ②颜色不少变
(古:容颜、脸色。今:色彩。) •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 古:秋日的天空。今:秋季。)
•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古:年岁、年龄。今:春天和秋天。)
• ⑤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于是写作。今:因果连词,表原因)
5.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同[现],露出。
6.乃善刀而藏之 [善]通[缮],修治。
7.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通[罹],遭受。
二、古今异义
(一)词义使用范围的差异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1. 词义扩大。
“江”“河” “好”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古:女子相貌好看,今: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考查情况 质、善、玩、录 振、收、造、悦服 奇、起、诛、弛 语、委、识、恙 苦、纵、官、抵 擢、豁、举、卒 第、推、绳、知
考点透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列出了高中生应重点掌握的 120
个文言实词,它们是: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 诚除辞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 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 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 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 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 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 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 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
A.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
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
B.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
如“乖”,原指偏执、不顾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
3、犹得备晨炊《石壕吏》(准备)
被:1、被于来世(影响)
2、皆被绮绣(同“披”,穿)
鄙: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境)
2、肉食者鄙《曹刿论战》(鄙陋、目光短浅)
3、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出身鄙野)
毕:1、毕力平险《愚公移山》(尽)
2、群响毕绝《口技》(全部)
薄:1、薄暮冥冥《岳阳楼记》(迫近,接近。)
②音近形似。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意思是“显现”
③音同形异。如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意思是“横放的”
④音近形异。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3、小试牛刀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食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食物的味道。
D.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
三、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
如:
(1)原因——如“既克,公问其故”
(2)所以——如“彼竭我盈,故克之”
故(3)故意——如“广故数言欲亡”
(4)旧——如“两狼之并驱如故”
(5)特意——如“桓侯故使人问之”
子墨子闻之(对有德行的人的尊称,
C.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
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为贬义词。
小试牛刀:
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鄙——古义:边境。今义:品质低下。
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顾——古义:反而,难道。今义:有看的意思;还有照管、注意的意思。
3.卷卷有爷名(《木兰诗》)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
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
A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B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
4、死者长已矣《石壕吏》(永远)
5、木兰无长兄(《木兰诗》(zhǎng,排行最大)
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
2.词义缩小词义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八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
文言文实词
知识精讲:
一、通假字
1、通假字的含义: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
(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2、通假字的识别方法
①音同形似。如: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坐”通“座”,意思是“座位”
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5、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然——古义:古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虽”与指示代词“然”的连用,意为:虽是这样,但是……。今义:常用作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亲戚——古义:指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今义:指亲属。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古义:代词,这种,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文言文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
星火教育一对多辅导教案
学生姓名
性别
年级
学科
语文
授课教师
上课时间
年月日
第()次课
共()次课
课时:课时
教学课题
文言文实词
教学目标
1、掌握古汉语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学会通过归纳,牢固掌握课内常用文言实词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会通过知识的迁移,阅读课外文言文。
子先生,老师。名词。)
愿借子杀之(你,代词。)
上使外将兵(派)
使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使)
小试牛刀
安: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2、衣食所安(养)
卑:1、非天质之卑(低下)
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备:1、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周全、详尽)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具备)
二、古今异义:
(一)古今异义词的种类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这种词义是今必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
3、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通顺。)
4、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4、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通假字整理
1、反——返(还,返回)
例句:
(1)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说——悦(高兴)
例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2)公输盘不说《公输》
2、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轻视。)
3、薄如钱唇《活板》(厚度小)
策:1、执策而临之《马说》(马鞭)
2、策之不以其道《马说》(鞭打、驱使。)
3、策勋十二传《木兰诗》。(记录)
4、束手无策。(计谋)
长: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长度)
2、北市买长鞭《木兰诗》(与短相对。)
3、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长久,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