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
林徽因的一生

林徽因的一生1. 前言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3月1日),原名林徽音,字徽因,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师、诗人、作家和女性解放运动领袖。
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辉煌,不仅在建筑界有卓越的成就,也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回顾林徽因的一生,探讨她的生平事迹和影响。
2. 幼年与教育林徽因出生在江苏苏州的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家庭中。
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因此她在家庭环境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父亲的熏陶下,林徽因对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艺术与建筑的结缘在读完高中后,林徽因进入了上海美术学院学习绘画。
在学习过程中,她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专注于建筑设计的学习。
她在美术学院期间展示了她的天赋和创作能力,备受老师和同学的赞赏。
4. 婚姻与职业生涯1925年,林徽因嫁给了著名的建筑师梁思成。
这段婚姻对她的职业生涯有着积极的影响,两人合作设计了许多著名的建筑作品。
他们共同追求着建筑艺术的卓越,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文学创作与女权主义除了在建筑领域的成就,林徽因还以其诗歌和散文作品而闻名。
她的文学作品展现了她对生活、爱情和自然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此外,她也是中国女性解放运动中的重要人物,积极倡导女权主义和性别平等。
6. 后期生活与逝世尽管林徽因在事业和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她的一生也有许多不幸和挫折。
她的丈夫梁思成在1952年因病去世,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之后,她的身体健康也逐渐恶化,最终在1955年离世。
7. 影响和遗产林徽因在建筑界和文学界的成就和贡献为后人所推崇和追随。
她以其独立、坚韧和创造力而被人们铭记,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她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也被广泛传播,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 总结林徽因是一位多才多艺、充满魅力和影响力的女性。
她在建筑、文学和女权运动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她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但她的勇气和才华使她成为人们敬佩和赞颂的对象,她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林徽因

1931年,林徽因与梁思成辞去东北大学 教职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中国营造学社是我 国最早应用现代科技对古建筑资料进行搜集 整理和研究的学术团体,其性质相当于中国 古建筑研究学会。正当事业蓬勃发展之际, 林徽因由于工作繁重加上抚育儿女的辛苦病 倒了,并前往香山养病。在香山养病期间, 林徽因重新开始了她的诗歌创作,一如既往 地受到英国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忪的头发, 散乱地挨着她的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我国最古老的一座 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正当她要进行深入 研究时,“七七”事变爆发,她被迫中断野外调查工作。 不久,北平沦陷,全家辗转逃难到昆明。次年,她为云南 大学设计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女生宿舍。1940年,她随梁思 成的工作单位中央研究院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 低矮破旧的农舍里 。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 使她肺病复发。几年中,她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 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 。这个时 期,她的文学作品不多,在她若干诗稿中,迷惘、惆怅、 苍凉、沉郁已代替了战前那恬静、飘逸、清丽、婉约的格 调。诗中时时流露出关怀祖国前途、命运的情愫.北平解放 後,林徽因受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担任《中国建筑 史》课程并为研究生开《住宅概论》等专题课。从1949年 9月到1950年6月,她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几位教师一起完 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设计任务.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呢喃,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旷世才女林徽因_名人故事

旷世才女林徽因在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艺似乎比萧红和张爱玲等显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际遇也更幸运。
她不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还致力于建筑专业,成为我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她几乎标志了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
气质如兰的多才少女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杭州,原籍福建闽侯。
父亲林长民是诗人兼书法家,早年留学日本,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觉民、林尹民是堂兄弟。
林长民是新派人物,他思想开朗,曾任北洋政府司法部长。
1916年把自己的掌上明珠送入教会学校——北京培华女子中学,接触西方文化,学会一口流利的英语。
1920年4月随父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开拓了自由的视野。
同年入伦敦圣玛丽女校学习。
在此期间,林徽因受邻居女建筑师的影响,立志将来以建筑为业。
这年10月,本来是留学读经济的徐志摩却对文学发生了兴趣,辍学到处游览。
他在伦敦听说著名的书法家兼诗人林长民来了,即上门求教,不意竟因此邂逅了美若天仙的少女林徽因,当即堕入爱河,开始了几乎疯狂的追求。
然而24岁的徐志摩比林大了整整8岁,而且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的妻子张幼仪与孩子当时就在伦敦!林徽因了解到这个情况,又为火辣辣的情书所感动,她被折磨得辗转难眠。
在徐志摩发动多次进攻之后,看似牢固的防堤也决了口,她说:我不是个感情随意的女子,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抉择。
浪漫的徐志摩回家后就告诉张幼仪“准备离婚”。
张感到十分突然,但也理智,随即带着孩子往德国留学去了。
徐志摩的父亲是一个银行家,气愤之下宣布断绝了父子关系,停止了对徐志摩的经济供应。
林长民与维新派首领梁启超是好友,临出国前他已将爱女林徽因许配给了梁的二公子梁思成,尽管他们只是订婚,也尊重爱女的选择,但还是感到以后无法交代,就给徐志摩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阁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误解了。
总结林徽因

总结林徽因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 - 1955年3月1日),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之母”。
她是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和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结合者,对中国建筑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她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也为中国文学界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本文将对林徽因的生平事迹和贡献进行总结。
一、生平事迹林徽因于1904年出生在浙江杭州西湖风景区附近的一个富裕家庭。
她从小展示出文学和艺术的天赋,对古典文学和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上海读书期间,她开始接触到西方建筑和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4年,林徽因被留学美国攻读建筑专业。
在美国期间,她深入学习了现代建筑理论和西方文化,受到了欧洲现代派建筑大师的影响。
回国后,她开始在中国开展建筑设计和研究工作。
林徽因在1928年嫁给了中国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并与他一起开展了一系列建筑项目。
他们致力于将现代建筑理念与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注重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
他们的作品包括北京西太后园、天津梅江厅等,这些建筑作品不仅在设计上独具特色,而且在结构和材料选择上也体现了现代建筑的风格。
除了建筑设计工作,林徽因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和诗人。
她的诗歌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境为主题,深受读者的喜爱。
她的散文作品也展示了她对建筑和生活的独到见解。
二、对中国建筑界的贡献林徽因是中国现代建筑界的开拓者之一,她为中国建筑设计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继承并发扬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同时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理念,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林徽因的建筑作品注重环境的融入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她认为建筑应该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反映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她的作品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层次感和现代建筑的实用性,体现了对美学和功能的完美平衡。
同时,林徽因积极倡导女性参与建筑事业,她认为建筑不仅仅是男性的领域。
作为中国建筑界的女性领军人物,她为后来的女性建筑师树立了榜样,为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林徽因

人 物 评 价 :
作为女性的林徽因 我又何苦为难女人? 作为建筑学家的林徽因 建筑是她心灵 的诗歌 (他人眼中的林徽因 真实比想 像更风华 ) 作为中国建筑学术先行者
影响:
1、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 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 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2、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 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 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 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 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在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艺似乎比萧红和张 爱玲等显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际遇也更幸运。她不仅最早 加入了“新月社”,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 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 几乎标志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 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 林徽因,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 的艰辛和贫困。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 般包围的是她,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 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的也是她,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 华,被众人称羡的是她,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 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的还是她;青年时旅英留美、 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的是她,中 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的又是她。
情感世界:
此情可待成追忆
徐志摩
相依相牵,人生伴侣
你是我人间四月天
梁思成
金岳霖
成 就
建筑:编写《全国文物古建筑目
录》。 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 计等等
文学代表作:代表作为《你是人
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 等等
传 记
1、费蔚梅的《梁思成和林徽因》 2、田时雨的《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3、陈学勇的《莲灯《林徽因传》 5、黄杨的《梁思成与林徽因》 6、林杉的《 一代才女林徽因》 7、刘炎生的《绝代才女林徽因》 8、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9、王臣的《喜欢你是寂静的:林徽因传》 10、肖辰的《情若莲花的女子:林徽因传》 11、张红萍《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林徽因传》
林徽因

激昂
林徽因作品欣赏
我要藉这一时的豪放 和从容,灵魂清醒的 在喝一泉甘甜的鲜露, 来挥动思想的利剑, 舞它那一瞥最敏锐的 锋芒,象皑皑塞野的雪 在月的寒光下闪映, 喷吐冷激的辉艳;——斩, 斩断这时间的缠绵, 和猥琐网布的纠纷, 剖取一个无瑕的透明, 看一次你,纯美, 你的裸露的庄严。 ………… 然后踩登 任一座高峰,攀牵着白云 和锦样的霞光,跨一条 长虹,瞰临着澎湃的海, 在一穹匀静的澄蓝里, 书写我的惊讶与欢欣, 献出我最热的一滴眼泪, 我的信仰,至诚,和爱的力量, 永远膜拜, 膜拜在你美的面前!
林徽因与梁思成
之后林徽因经过一翻理性的考虑,同意了父亲为 她定的一桩婚事,嫁给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梁 思成。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游学 欧美主攻建筑设计。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 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 婚礼。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 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 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 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 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 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 知。
林徽因与建筑
林徽因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 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 就怀有的心愿。1948年5月,她在《文学杂志》发表了 《病中杂诗》9首。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全国文物古 建筑目录》。北平解放後,林徽因受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 教授,担任《中国建筑史》课程并为研究生开《住宅概论》 等专题课。从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她与清华大学建筑 系的几位教师一起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设计 任务。还与梁思成合作写了《城市规划大纲》、《中国建 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学术论文。为《新观察》等刊物撰 写了10几篇介绍我国古建筑的通俗读物。参与设计的工程 有北京大学地质馆、灰楼学生宿舍。云南大学女生宿舍、 清华大学教师住宅。中南海怀仁堂装修工程等。[1]
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写给徐志摩的诗
那一晚
梁思成
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 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 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梁思成第一任妻子是林徽因,19梁思成(1901年 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 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 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19年相识,1928年成婚,育有一女(梁再冰)一 子(梁从诫);第二任妻子是林洙,1948年相识 ,1962年再婚。
1928年林徽因自己设计的 结婚照
林 下 美 人
• • 梁 上 君 子
人生若只如初见——林徽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质问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婚后,梁思成曾诙谐地对朋友说:“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可是对我来说是,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一天,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林徽因很沮丧地告诉他:“我苦恼级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梁思成听了以后非常震惊,一种无法形容的痛苦笼罩了他,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虽然自己痛苦,但想到另一个男人的长处,他毅然告诉林徽因: “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金岳霖,我祝你们永远幸福。” 而林徽因不仅没有离开他,反而感动万分地对梁思成说了一句能让世上所有男人都无法拒绝的话语:“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 如果一百个人来问我完美女子的标准,那么我一百次都会回答是林徽因。 是的,她已经是个传奇,是只能仰望的女子。 她早已隔着如许烟波岁月,隔着那些男子的深情,美成书页中的一个剪影。 所有人都知道她和徐志摩的故事。他为她写下那样的诗句,可是最后她还是没有选择他。 可是,比起徐志摩那样激烈的爱,金岳霖的脉脉深情更令人动情。 汪曾祺写过一篇《金岳霖先生》,其中有个这样的细节: 说是林徽因去世多年,金先生忽有一天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 开席前,他宣布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 他为了她终生未娶,因在他心目中,世界上已无人可取代她。 即使多年后,当他已是八十岁高龄,年少的旖旎岁月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 可当有人拿着一张她从未见过的林徽因的照片来请他辨别拍照的时间地点的时候,他仍还会凝聚良久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喉头微微动着,像是千言万语 哽在那里。 最后还是一言不发,仅仅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 许久,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的对别人说:给我吧! 林的追悼会上,他为她写的挽联格外别致,“一身诗意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四月天,在西方总是用来指艳日,丰富与富饶。她在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 天。他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他对人说,追悼会在贤良寺举行,那一天,他的泪就没有停过。他渐渐说着,声音渐渐低下去,仿佛一本书,慢慢翻到最后一页。 有人央求他给林的诗集在续写一些话。他想了很久,面容上掠过很多神色,仿佛一时间掀起许多事情。但最终,他仍然摇摇头,一字一顿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当通她 自己说,我不能说。他停一下,又继续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他说完,闭上眼睛,垂下头,沉默了。 多年前我读到这样的话语,一刹那哽咽。那个时代的人,对于感情十分珍惜爱护,爱一个人大约便是长久的,一生一世的事情。因此爱得慎重,却恒久。 他从来没对她说过要爱她一辈子,也没说过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无言的做这一切。爱她却不舍得让她受苦选择,因此只得这样沉默。因为,能够说出来,大约都不 是真的。 而如今多见的,却是那等付出一丝一毫都要斤斤计较的男子。付出一定要有回报。计算爱情,一如计算基金汇率,赔本生意,谁肯做。若自觉有些许吃亏,定加倍讨要 回来。面对这样可怕的现实,在看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候那样动人心魄长久的爱,真是让人心灰意冷。 爱固然值得珍惜,但要人爱你一时一刻并不难。但是最美最好的,是由个人在至老时候还会想起你。那样深刻,深刻到他一生都从未忘怀过你。 他会想起你年少时候的容颜,在他心中,你永远都是十七岁的那个穿白衣裳的小仙子。他会想起嘴边不知觉地轻轻地微笑起来,叹息地说,她啊· · · · · · 之后便是沉默,沉 默之下,原本是有千言万语的,可是已经不必说了。 那是的你,在那样的他的心中,便是独一无二的万古人间四月天了。 爱有很多种方式和理由,这里无意责怪谁,只不过我觉得金岳霖的故事听起来更加撼天泣地。
关于林徽因的故事介绍

关于林徽因的故事介绍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设计师、诗人、学者,也是著名的才女,出生于浙江杭州。
她参与了中国国徽和人民纪念碑的设计,可以说对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那么林徽因的故事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林徽因的故事林徽因在1904年6月的时候出生,8岁的时候移居上海,16岁的时候在英国剑桥留学,也是在那里她遇到了自己人生的启蒙老师徐志摩。
徐志摩可以说是林徽因人生道路的引导者,他带领着林徽因走进了文学的殿堂,让林徽因的世界豁然开朗。
1921年的时候林徽因回国继续学习,之后徐志摩、胡适等人创办了新月诗社,林徽因成为成员之一。
1924年,林徽因到美国学习建筑学,遇到了自己未来的丈夫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他们在1928年成婚了,他们一起学习建筑,一起研究关于古代建筑的结构图画等等,他们有共同的志向,梁思成也非常爱她,可以说他们生活的非常幸福。
1937年抗战爆发,林徽因开始了逃亡的生活,也是在这个时候,她的好友徐志摩逝世,这对她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
在革命胜利之后林徽因回到了北京,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旅程,她在建筑方面的成就也是在这个时候创造的。
1955年的时候林徽因因病去世了。
她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很多考古资料,为中国建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就是林徽因的故事,反应了她充满曲折但又非常幸福的一生! 林徽因的名言林徽因名言很多,主要是源于林徽因的著作之中,林徽因笔下的文字温婉柔和,但是用意却是无比深长,耐人寻味。
林徽因对梁思成说的爱情誓言,如今早已经变成了一句爱情名言了,那便是:“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的一生来报答你。
”这是一句极为美好的爱情名言,一句生命之不能承受之重,一句倾尽此生来相报,可以说是至情至深至切。
林徽因对于清宁而写下的名言:“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既是一种对于传统意义上归隐的否定,同时也是对于平静的另一种理解,主要是强调了心中要有平静,而不是一味的躲避世间的纷争,既是肯定了人生世事的重要性,也指明了一种人生的生活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林徽因文集· 建筑卷》目录
来自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林徽音 平郊建筑杂录/梁思成林徽音 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外通讯 一~四)/林徽音 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梁思 成林徽音刘敦桢 《清代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林徽音 由天宁寺 到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林 徽音梁思成 附文:天宁寺写生记上・中・下 平效建筑杂录(续・选)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林徽因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第六章宋・辽・金部分/ 林徽因 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林徽因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二期编辑 后语/林徽因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梁思 成 《图像中国建筑史》前言/梁思成 谈北京的几个文物建筑/林徽因 《城市计划大纲》序/梁思成林徽因 达・芬奇――具有伟大远见的建筑工程 师/梁思成林徽因
北京市北总布
胡同24号院的 梁林故居
林徽因的客厅
1955年4月1日,
病魔终于夺走了 她的生命,享年 51岁。她的遗体 安葬在八宝山革 命公墓,墓碑下 方有一块刻着秀 丽花圈的汉白玉。 这原来是为天安 门前人民英雄纪 念碑碑座雕饰试 刻的一个样品, 人民把它作为一 篇独特的无字墓 志铭,奉献给它 的创作者林徽因。
学 社 年 从 事 古岁 代参 建加 筑中 研国 究营 造
1931 27
1932
年 儿 子 梁 从 诫 出 生
20世纪30年代初的林徽因
20世纪50年代初的梁思成、林徽因
1930年 26岁 回北
京,因患肺病住香 山疗养。 1940年 36岁 全家 迁居四川宜宾南溪 县的李庄,中国营 造学社恢复调查古 建筑工作。林肺病 复发,卧床不起。 1947年 43岁 进行 肾脏手术,身体更 加虚弱。 1955年 51岁 4月1 日病逝于北京。
河北正定的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隋代)距今1400
多年,是世界上已知的第一座弧形的和开拱的石桥。
山西应县
佛公寺木 塔,建于 公元 1056年 (辽代), 是中国现 存唯一的 古墓塔。
1937年夏,
林徽因在山西 五台山地区发 现我国最古老 的一座木结构 建筑——建于 唐代的佛光寺 大殿。
诗意的挥洒
在那次好友徐志摩要赶来参加终因飞机失事未能践约的演讲
会上,在那间协和小礼堂中,她给十几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 专业人员讲述中国古典建筑美学讲座。她标准的牛津音如空 谷流泉:“建筑是全世界的语言,当你踏上一块陌生的国土 的时候,也许首先和你对话的,是这块土地上的建筑。它会 以一个民族所特有的风格,向你讲述这个民族的历史,讲述 这个国家所特有的美的精神,它比写在史书上的形象更真实, 更具有文化内涵,带着爱的情感,走进你的心灵。”精彩的 开场白立刻激起热烈的掌声。接着她又娓娓而谈:“漫长的 人类文明历程,多少悲壮的历史情景,梦幻一般远逝,而在 自然与社会的时空演变中,建筑文化却顽强地挽住了历史的 精神气质和意蕴,它那统一的空间组合、比例和尺度、色彩 和质感的美的形态,透视出时代、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政治、 哲学、宗教、伦理、民俗等意识形态的内涵。”
因和 病榻 上的 梁思 成共 商国 徽图 案 国徽 方案 小组
摘自《拟制国徽图案说明》
为 计人 纹民 饰英 和雄 花纪 圈念 年 浮碑 , 雕碑 图座 案设 1951
1951年, 林徽因指导 完成的一批 景泰蓝等工 艺品的新设 计与新产品。
《 林 徽年 因 文月 集, 建梁 筑从 卷诫 》编 1999 4
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
林徽因
目 录
一、生 活 篇
二、事 业 篇
三、追 忆 篇
一、生 活 篇
林徽因简介
林徽因作为我国20世纪著名的
建筑学家,文学史上杰出的女 性,为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贡 献了毕生的精力。她协助梁思 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对 我国的建筑教育的发展有不可 磨灭的贡献。他们共同在清华 大学建筑系建立了活跃而严谨 的学术氛围,这一氛围已经成 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传统和 重要的精神财富。
梁
思 成 为 林 徽 因 设 计 的 墓 体
结 束 语
林徽因对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成就是毋庸置疑的,她对建筑学教育也倾注了 很多心血,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抹杀的,她对建国之初中国工艺 美术品的恢复性创作也值得大书一笔。 作为一个古建筑学家,林徽因有她独到的作风。她把科学家的缜密、史学家 的哲思、文艺家的激情融于一身。从她关于古建筑的研究文章,特别是为梁 思成所编《清式营造则例》撰写的“绪论”中,可以看到她在这门科学上的 深厚的造诣。但林徽因绝不是一个仅仅埋头于纪录尺寸和方位的建筑技师, 在她眼中,古建筑不仅是技术与美的结合,而且是历史和人情的凝聚。她敢 于用汪洋恣肆的文学语言,乃至嬉笑怒骂的杂文笔法来写她的学术报告。 林徽因和梁思成主张并倡导,建筑、雕塑、绘画应该构成“综合环境艺术的 关系”,而三者应转向与工艺美术设计的结合。鉴于这种理念,作为建筑大 师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早在50年代,就超前关心着北京古老传统工艺美术品的 设计和复兴。他们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且又适应时代生活需要的,也 充分利用了原有工艺和材料的新型工艺美术品。其大胆尝试、创新,虚心学 习的那种认真、执著的工作作风,令人难忘。 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她的两个几十年的挚友——哲学家金岳霖和美学家邓 以蛰联名写给她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酣畅淋漓 地表达出这位人间奇女子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寻找佛光寺的起因
在投身营造学社的初年,梁思成就将在中国
境内寻找到早期的木构建筑为其重要的努力 方向。这在政治上完全是针对日本学者对中 国建筑学术界的歧视而采取的对策。因为当 时曾有日本人断言,中国根本找不到唐代的 木构建筑,如果要研究唐代的木构建筑只能 到日本去。 ——《回忆我的父亲梁思成》梁再冰
思成曾对朋友们说过:当我第一次去拜访林 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 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 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 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 以我也选择了接着这个专业。 ——《困惑的大匠梁思成》
对梁思成的帮助
梁思成为《清式营造则例》写序时特别说明:
二、事 业 篇
193年考察陕西跃
县药王山药王庙
1933年在河北正定县开元寺钟楼梁
架测绘
1930~1945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
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 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 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认识, 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 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 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 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 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我们的首都/林徽因 中山堂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故宫三大殿 北海公园 天坛 颐和国 天宁寺塔 北京近郊的三座“金刚宝座塔” 鼓楼、钟楼和什刹海 雍和宫 故宫 祖国的建筑传统与当前的建设问题/梁思 成林徽因 和平礼物/林徽因 关于《中国建筑彩画图案》意见(手稿)/林 徽因 《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序/林徽因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梁思成林徽因 莫宗江 《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译文存 目)译者的体会/林徽因梁思成 附文:“关于图案”
特意携林徽因同行。父亲的房东是位女建筑 师,林徽因从她那里领悟到了建筑的魅力。 她渐渐明白,房子不仅遮风蔽雨,而且蕴涵 着艺术意味,可是中国还没有建立起西方这 样的现代建筑科学。另一种说法是,启蒙她 建筑学志愿的是一位英国女同学。 ——见梁从诫《倏shū 忽人间四月天》
对梁思成的影响
最终影响梁思成献身于建筑科学的是林徽因,
“内子林徽音在本书上为我分担的工作,除 ‘绪论’外,自开始至脱稿以后数次的增修 删改,在照片之摄制及选择,图版之分配上, 我实指不出彼此分工区域,最后更精心校读 增削。所以至少说她便是这书一半的著者才 对。”
建筑学方面的独特建树
林徽因以诗人的眼睛发现,坚硬冰冷的建筑物中蕴
涵着“诗意”和“画意”。她说,在她的眼里,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 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 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河的 杀戮。”于是她提出一个建筑学概念“建筑意”, (见《平郊建筑杂录》)将建筑学研究注入了人文 的色彩。这属于林徽因在建筑学方面独特的重要的 建树。中国古代先贤,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 大多能驰骋于艺术与科学两个领域,甚至在某一成 果中同时放射两大领域的光辉,林徽因秉承的正是 他们的遗风。
从林徽因到林徽音
祖父林孝恂从《诗经》取“徽音”两字为她命名,诗曰: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 则百斯男。”(《大雅?思齐》)老人的意思,要林徽因继 承美德。 林徽因最初发表的作品,除署过笔名“尺棰(chuí )”外, 均用本名林徽音。常常与海派作家林微音相混。编者为此专 门声明更正,但混淆仍旧不断。林徽因说,不怕我的作品误 会成他的,只怕误会他的作品是我的。她担心这样一直误会 下去,于是署名改作林徽因,日后也就以徽因名字通行于世。
是林徽因首先敏锐地留意到 佛光寺梁上的字迹,为确证 寺庙的年代提供了铁证。 坐着开往太原的列车经过榆 次,她在窗口单单那么无意 地一瞥,便察觉到远处的雨 花宫非同寻常。 后来的考察结果证实,它是 一座建于公元一零零八年宋 代初期的建筑,是古建中简 洁结构的重要例证,体现了 中国建筑风格由唐到宋的过 度,在建筑史上有着极其特 殊的地位。
附录:林徽因简历(1)
1904年1岁6月10日生于浙江杭州。 1912年8岁由杭州迁居上海,入小学。 1916年12岁全家由上海迁居北京,入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 1920年16岁随父亲林长民到欧洲旅行,曾入英国伦敦ST.Mary’sCollege读书。 1921年17岁随父亲自欧洲回北京,继续在培华女子中学学习。 1924年20岁参加接待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工作。6月与梁思成同往美国留学,就读于宾州大学美术学院。 1927年23岁宾州大学美术学院毕业,获学士学位。又进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师从G.P.帕克教授学习 舞台美术设计。 1928年24岁3月与梁思成结婚。8月回国,受聘于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梁思成任系主任、教授,林任 教授。 1929年25岁女儿梁再冰出生。 1930年26岁回北京,因患肺病住香山疗养。 1931年27岁参加中国营造学社从事古代建筑研究。梁思成任法式部主任,林任“校理”、“参校”, 与梁思成一起进行古建筑调查、研究。开始在《诗刊》、《新月》等刊物上发表诗及小说、散文。 1932年28岁与梁思成在湖北省考察研究古建筑。与梁共同设计北京大学地质馆、灰楼女生宿舍等建筑 。8月儿子梁从诫出生。继续创作并发表诗及散文。 1933~1936年29~32岁继续与梁思成在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浙江等地区考察研究古建筑,共同 撰写专著、论文及调查报告,如《清式营造则例》、《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查纪略》等。继 续创作并发表诗、散文、小说等,如散文《窗子以外》、《悼志摩》,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吊 玮德》、《城楼上》,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1937年33岁与梁思成在山西五台山发现第一座唐代佛寺佛光寺大殿。创作并发表话剧《梅真同他们》 。7月抗日战争爆发,全家离开北京,经湖南、贵州等地,抵达云南昆明。因一路颠簸,林患肺炎,健 康受到很大损害。 1938年~1939年34~35岁全家居住昆明城及乡村。为云南大学设计女生宿舍。梁思成患脊椎软骨硬化 症卧床,林忙于家务及照顾梁。 1940年36岁全家迁居四川宜宾南溪县的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恢复调查古建筑工作。林肺病复发,卧床 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