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周、唐寅的《落花》组诗

合集下载

唐伯虎行书作品《落花诗册》,写得满纸潇洒、风流

唐伯虎行书作品《落花诗册》,写得满纸潇洒、风流

唐伯虎行书作品《落花诗册》,写得满纸潇洒、风流原创2020-05-24 16:40·书法网提到唐伯虎,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关于他的称号有很多,比如“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桃花庵主”、“逃禅仙吏”、“江南第一才子”等等,再加上一些影视剧的热播,唐伯虎可以说是名声大噪。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明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文学家。

在绘画上,他与沈石田、文徵明、仇英齐名,称“明四家”;诗词歌赋与文徵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为“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画像唐伯虎可以说是一位诗书画样样俱全的文人,且能够将诗、书、画三者结合。

一是书风与画风和谐融洽,两者表现出的情趣极为相近;二来则是将书法的用笔执法也应用到作画上;三则是诗文歌赋的表现呼应其书法、绘画中。

在书法上,唐伯虎可以说是冠绝明朝,其书法书法奇峭俊秀,师承赵子昂,将赵子昂书法的圆活遒劲发挥到极致,后又受文徵明书风的影响,故在中年时期,唐伯虎的书风与文徵明有些相似,唐氏到了晚年开始学习李北海,又融入了自身的审美,书法境界更上一层楼。

唐伯虎《落花诗册》在诸多书体中,唐伯虎最为精湛的便是行书。

其书法代表有很多,比如说:《致施敬亭》、《落花诗册》、《禅宗六代祖师图跋》、《自书诗词》、《赠周良温诗卷》、《自书诗》等。

唐伯虎《落花诗册》其中行书长卷《落花诗册》最具有代表性,充满“书卷气”,写得满纸潇洒、风流,是后世学书者的最佳范本。

唐氏的行书非常迎合当时人的审美,其《落花诗册》可以作为标准书体的汉字来临摹。

唐伯虎《落花诗册》很多人看完此作品都会感叹:唐伯虎此副书法真是太美了,不愧是“江南第一才子”。

唐伯虎《落花诗册》此件《落花诗册》包含了沈周、文征明、徐帧卿、吕常、唐寅的47首诗,写得极为精雅,是明代行书的典范。

唐伯虎《落花诗册》如今,我们将这件《落花诗册》按照原作比例进行1:1高清复制,无论是字迹还是色泽都是惟妙惟肖,与原作无异,送给各位书法爱好者。

唐寅落花诗原文解释

唐寅落花诗原文解释

唐寅落花诗原文解释一、“刹那断送十分春,富贵园林一洗贫。

”1. 原文解释- “刹那断送十分春”:刹那间,春天的美好景色就消逝了。

“刹那”极言时间之短,“十分春”表示春天的十足美景,这里描绘了春天消逝的迅速。

- “富贵园林一洗贫”:原本富贵华丽、繁花似锦的园林,经过落花之后就变得一无所有般的贫寒。

这是一种对比描写,以园林的前后变化来烘托落花后的萧索景象。

二、“借问牧童应设酒,试尝梅子又生仁。

”1. 原文解释- “借问牧童应设酒”:想要向牧童打听(哪里有酒),应该准备些酒来消愁。

这里化用了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的意境,表达诗人看到落花后的惆怅,希望借酒来排解。

- “试尝梅子又生仁”:试着品尝梅子,发现梅子已经长出果仁了。

梅子生仁意味着季节的更替,也暗示时光的流逝,与落花共同营造出一种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氛围。

三、“若为软舞欺花旦,难保余香笑树神。

”1. 原文解释- “若为软舞欺花旦”:如果(落花)像轻盈柔软的舞蹈一样,仿佛在欺负那些扮演花旦(美丽女子角色)的人。

这里将落花的飘舞姿态拟人化,与花旦作比,有一种灵动与哀伤交织的感觉。

- “难保余香笑树神”:(落花)难以保持残留的香气,(这种情况下)还能笑话守护树木的神灵吗?表达落花飘零后,即使曾经有过香气,现在也难以维持,更没有资格去嘲笑其他事物的一种自嘲和无奈之情。

四、“有限好春无限恨,没来由处惹愁人。

”1. 原文解释- “有限好春无限恨”:春天的美好时光是有限的,但是由此引发的遗憾和怨恨却是无限的。

诗人感慨春天的短暂,美好的事物难以长久留存,从而引发内心深处的愁绪。

- “没来由处惹愁人”:没有什么特别的缘由,(落花等春景的消逝)却招惹得人满心忧愁。

强调这种愁绪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不需要特别的触发事件,是对美好消逝的一种本能的伤感。

五、“春风百五尽须臾,花事飘零剩有无。

”1. 原文解释- “春风百五尽须臾”:从冬至开始数到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春风很快就过去了。

唐寅《落花诗》(完整资料).doc

唐寅《落花诗》(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唐寅《落花诗》1、风雨突至的愤慨《落花诗》的许多篇章即展现了风雨对美丽和生命活力的摧残,融入了诗人的极大愤慨,诗中风雨意象频繁出现,象征着恶劣的外部环境:“刹那断送十分春,富贵园林一洗贫。

”“春风百五尽须臾,花事飘零剩有无。

”“纵使金钱堆北斗,难饶风雨葬西施。

”“自是节临三月暮,何须人恨五更风。

”“可怜窗外风鸣树,辜负尊前月满轩。

”“花朵凭风着意吹,春光弃我竟如遗。

”《落花诗》第二首:夕阳黯黯笛悠悠,一霎春风又转头。

控诉欲呼天北极,胭脂都付水流。

倾盆恠雨泥三尺,绕树佳人绣半钩。

颜色自来皆梦幻,一番添得镜愁。

2、悲怆沉郁的生命感伤春风百五尽须臾,花事飘零剩有无。

新酒快倾杯上绿,衰颜已改镜中朱。

绝缨不见偷香椽,堕溷翻成逐臭夫。

身渐衰颓类如此,树和泪眼合同枯。

光阴易逝、年华易老,诗人对此有无限的感慨。

较之《白发诗》的“怆然百感兴”,《落花诗》更添了几分英雄落寞的暮气。

诗中多处暗示了自己痛苦的遭遇:“春尽愁中与病中,花枝遭雨又遭风”无疑是其经历的写照;而“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等句则借“落花”之意象,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伤感。

作为一个社会人,他需要世俗的认同,社会的承认,需要掌声。

而现实的无奈带给他的是无法排遣的寂寞心境。

“烧灯坐尽千金夜,对酒空思一点红”;“长洲日暮生芳草,销尽江淹黯黯魂”;“满堂欢笑强相陪,别有愁肠日几回”;“恻恻凄凄忧自惔,花枝零落鬓丝添”,3、颓放与自由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里流露出某种自我调侃的情绪,颓放中洋溢着对个性自由的坚持,这实质是在政局的威慑挤压下,在不能直接实现“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后,对自我价值实现进行的一种调整。

古诗欣赏步韵唐寅《落花诗》三十首

古诗欣赏步韵唐寅《落花诗》三十首

古诗欣赏步韵唐寅《落花诗》古诗欣赏步韵唐寅《落花诗》三十首步韵唐寅落花诗:(一)相思何处寄一生能度几回春?瓣瓣飘魂碾世贫。

叶伴清风偷吻水,枝听落絮会同仁。

曾将幻梦抽成绿,可是知音却倦神。

不问相思何处寄,有谁来解葬花人?(二)撷梦上枝头只为春争几许悠,东风撷梦上枝头。

茎摇紫陌人相挽,蕊绽红尘韵暗流。

落叶飘魂征俗味,华英缀念付银钩。

真身化泥馨香溢,何用秋枫抱尽愁?(三)且行且珍惜拼尽青华挽片臾,何须寂寞守终无。

胭脂浅淡邀千梦,红粉偷闲只几朱。

香碾冰轮飘幻影,艳流丹韵寄离夫。

人间好事投缘聚,风月多时也有枯。

(四)诗量万点红只听寂寞数花时,谁为香容叫好儿?手卷锦帘无语伫,目凝玉瓣独怀私。

尊前闷酒忧划过,月底风情梦暗施。

人远天涯飘万点,诗心一刻挽青丝。

(五)墨守落红尽不念残英向暮中,何知芳韵碾楼风。

一腔幽怨随飘絮,满纸情思寄落红。

我度黄昏愁打尽,谁听霜叶梦成空?魂牵寂寞春心锁,痴守香痕掩苑东。

(六)谁无春意老落花不问水流真,只许今生度丽神。

冷蕊无声飘气韵,瑶琴一动又怀春。

携来淡月斟红梦,赚的.香风扫赭尘。

患世谁能长住少?还将记取眼前人。

(七)谁把芳影弄各随一梦向天横,散尽闲愁始觉轻。

影缀红尘怜寂世,芳摇紫陌不虚名。

牵情莫过繁华地,弄墨才知锦绣城。

离恨枝头空待月,相思笔下暗香盈。

(八)只剩解花语化作流香醉晚晴,只逢墨客再重生。

三千韵味枝头载,几笔风情陌上行。

为得佳诗拈紫蕊,才将粉梦寄黄莺。

尘缘惹尽相思泪,花语无声共月明。

(九)心花为谁绽借得香容倚遍栏,常将寂寞抱成团。

愁肠转梦笺中落,风月牵花水上漫。

素墨三章镶妙语,红尘两岸绽清欢。

情诗易守千秋好,执诺难留一世安。

(十)尘埃里的花寂寞花雕一世空,沉香幻梦几人同。

天涯隔断朱砂痣,颜玉何堪紫陌风。

离恨揪肠听落雨,闲愁入墨扫残红。

为谁写尽倾城恋,韵押群芳笑傲中。

(十一)拈香绘好景花色争春柳遂惔,梅开朱幕韵新添。

慢描丽日红诗意,快挽东风绿梦帘。

怎解缤纷千种醉,只因好景几回恬。

唐寅《落花诗册》放大版53张全

唐寅《落花诗册》放大版53张全
唐寅《落花诗册》34[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
唐寅《落花诗册》35[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36[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37[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38[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39[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40[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41[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42[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43[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
唐寅《落花诗册》44[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45[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46[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47[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48[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49[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50[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51[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52[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
唐寅《落花诗册》53[放大]
[简介]《落花诗册》苏州市博物馆藏本 行书 纸本册页,三十四开,每开尺寸27cm x 30Cm不等。
唐寅《落花诗册》10[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11[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12[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13[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14[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15[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16[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17[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18[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唐Fra bibliotek《落花诗册》19[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20[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23[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24[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25[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
唐寅《落花诗册》26[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27[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28[放大]

唐寅落花诗册白话注解

唐寅落花诗册白话注解

落花春日逝
唐寅的《落花诗册》是一首描绘春天落花景象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白话注解:
1."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尽管有万紫千
红的美丽花朵,也不要空自夸赞,因为蝴蝶已经飞到邻居家去了。

这里用"
粉蝶过邻家"来形容落花的景象,暗示春天已经过去,花朵开始凋谢。

2."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这两句诗引用了历史典故。

王昭君
因为被画师画得不够美而未能得到汉元帝的宠爱,最终被送往匈奴和亲;
陈后主的爱妃张丽华因为隋炀帝的铁蹄踏破了金陵,被迫自尽。

这里用这两个历史事件来形容花朵的凋谢,寓意美好事物的逝去。

3."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这两句诗描绘了春天结束后的景象。

深深的院子里,春天已经离去,空锁青春;平原上的红日已经西斜,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

4."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这两句诗描绘了春天结束后村庄的
景象。

小桥流水和闲静的村落已经没有黄莺的啼叫,只有蛙鸣的声音。

这里用"不见啼莺有吠蛙"来形容春天结束后的寂静和落寞。

整首诗描绘了春天落花的景象,寓意美好事物的逝去和时间的流逝。

通过描绘落花、黄莺、红日等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和感慨。

唐寅《落花诗》30首

唐寅《落花诗》30首

唐寅《落花诗》30首《落花诗》1一夜青莲化暮春,桃蹊梅雨笑花贫。

蝉鸣冷冷斟何义,风掠萧萧显不仁。

倦鸟归巢非易事,颓垣补瓦倍伤神。

朦胧月下惊回首,故地飘零几许人。

《落花诗》2残红掩映夜遐悠,老树疏枝漫点头。

顾野闲思荒径立,依山怅数乱云流。

尘心微倦观帷幕,天宇犹寒挂玉钩。

枯草江堤晖洒照,轻舟一叶载轻愁。

《落花诗》3青颜命薄只须臾,飘落君前软若无。

叶细几株随夜艳,星稀数颗照栏朱。

蛩唱惊风徒叹矣,更鸣泣月枉悲夫。

今夜美人归界外,优昙莫问为何枯。

《落花诗》4秋雨侵来信步时,攀藤扶树水珠儿。

情遗难怨高天意,命薄堪怜造物私。

英落松门蝉懒拾,风摇古道叶横施。

愁消醒后倾觞际,惊觉韶光印鬓丝。

《落花诗》5香城抹黑月升中,煮酒庭前啖软风。

苍莽蔷薇将寿尽,逍遥菡萏映湖红。

朱颜寂寂知难系,碧海茫茫总是空。

一曲清箫侵籁远,依稀欲接日浮东。

《落花诗》6艳压群芳众里真,风骚独领蕊传神。

酬来花下三生石,浸染村前半盏春。

赖有丹心随日月,常将冷眼对沙尘。

夏神偏爱摧花落,荡尽硝烟弃玉人。

《落花诗》7枫自孤高风自横,霜临曲岸柳妆轻。

烦鸦啼落云中月,寒蝉笑颓身外名。

应恨落英惊绮梦,休怜倦客恋香城。

徘徊枝下徒伤切,待日芳菲春水盈。

《落花诗》8雨尽村桥喜放晴,飞云出岫惹凉生。

闲来野外听风落,独向山中踏叶行。

声绕长空迷过客,枝摇翠叶扰栖鸾。

盈眸粉蝶丛间舞,梦好花凋总莫明。

《落花诗》9小楼翻雨绕雕栏,陌上寒风卷几团。

园内飞红铺点点,溪边木叶纠漫漫。

胸间潮涌扶深醉,笔下诗浓写旧欢。

忽尔残香飘玉案,矜怜料峭绪难安。

《落花诗》10春去秋来皆是空,年年花事甚相同。

菊黄开尽梅欺雪,桃粉绽完莲笑风。

墨客依然诗不倦,枫林照旧火通红。

吟来绝句芳心夺,懒理落英流水中。

《落花诗》11梅雨纷飞人遂惔,莺声又落惹愁添。

枝头桃杏香招蝶,案上蔷薇色映帘。

惜矣明朝花会老,怜哉那日意难恬。

期君尽吐心中事,随水逐流谁爱拈。

《落花诗》12夜寂深深映月规,荷塘翠减雁鸣时。

难留日落西沉殁,岂挽水流东逝迟。

唐寅:落花诗释文

唐寅:落花诗释文

唐寅:落花诗释文唐寅:落花诗释文刹那断送十分春,富贵园林一洗贫。

借问牧童应设酒,试尝梅子又生仁。

若为软舞欺花旦,难保余香笑树神。

料得青鞋携手伴,日高都做晏眠人。

夕阳黯黯笛悠悠,一霎春风又转头。

控诉欲呼天北极,胭脂都付水东流。

倾盆恠雨泥三尺,绕树佳人绣半钩。

颜色自来皆梦幻,一番添得镜中愁。

春风百五尽须臾,花事飘零剩有无。

新酒快倾杯上绿,衰颜已改镜中朱。

绝缨不见偷香椽,堕溷翻成逐臭夫。

身渐衰颓类如此,树和泪眼合同枯。

时节蚕忙擘黑时,花枝堪赋比红儿。

看来寒食春无主,飞过邻家蝶有私。

纵使金钱堆北斗,难饶风雨葬西施。

匡床自拂眠清昼,一缕烟茶飏鬓丝。

坐看芳菲了闷中,曲教遮护屏展风。

衙蜂蜜熟香粘白,梁燕巢成湿补红。

国色可怜难再得,酒杯何故不教空。

忍看马足车轮下,一片西飞一片东。

崔徽空写镜中真,洛水难传赋里神。

国色自来多命薄,桃红又见一年春。

已无锦帐围金谷,漫把青鞋踏麯尘。

绕树百回心语口,明年勾管是何人?天涯晻溘碧云横,社日园林紫燕轻。

桃叶参差谁问渡,杏花零落忆题名。

月明犬吠村中夜,雨过莺啼叶满城。

人不归来春又去,与谁连臂唱盈盈?白华垂柳弄新晴,紫背浮萍细点生。

三月寻芳骑凤侣,一时齐唱踏莎行。

收灯院落伤栖燕,细雨楼台湿啭莺。

莫问东君诉恩怨,自来春梦不分明。

春朝何事默凭阑,庭草惊看露已团。

花并泪丝飞点点,絮飘眼缬望漫漫。

书当无意开孤愤,带有何心绾合欢。

且喜残丛犹有在,好随修竹报平安。

桃花净尽杏花空,开落年年约略同;自是节临三月暮,何须人恨五更风。

扑檐直破帘衣碧,上砌如欺地锦红;拾向砑罗方帕里,鸳鸯一对共当中。

恻恻凄凄忧自惔,花枝零落鬓丝添。

周遮燕语春三月,荡漾波纹日半帘。

病酒不堪朝转剧,听风且喜晚来恬。

绿杨影里苍苔上,为惜残红手自拈。

杨柳楼头月半规,笙歌院里夜深时。

花枝灼灼难长好,漏水丁丁不肯迟。

金串袖笼新藕滑,翠眉奩映小蜼垂。

风情多少愁多少,百结愁肠说与谁。

李态樊香忆旧游,蓬飞萍转不胜愁。

一身憔悴茅柴酒,三月伤春满镜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落花”主题,乃是中国古代咏物诗的重要品类。

明代沈周、唐寅的《落花》组诗,无疑自标一格。

他们的作品缘情尚趣、不计工拙,真率地抒发自我情感,既摆脱了白居易、李商隐写作范式的影响,拓展了该主题写作的内容和手法,又表现出与同时的“格调派”截然不同的审美理想,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明中叶诗界多样共生、复线发展的特征;不仅在明代诗坛,而且在中国古代咏物诗史中,均具有不能忽视的价值。

【关键词】沈周唐寅落花组诗价值弘治十七年春,七十八岁的沈周赋《落花》诗十首;自此以后,其弟子、友人纷起倡和。

一时间,吟咏落花,令吴门诗坛热闹非常①。

最终,堪称吴门文苑领军人物的沈周、唐寅皆写成七律三十首,数量之多,非他人可比;在此项文事中,无疑最为引入瞩目②。

所谓“落花”主题,乃是中国古代咏物诗中的重要品类。

无论唐之白居易、李商隐、韩偓,还是宋之宋庠、宋祁,皆有佳篇传世。

不过像沈周、唐寅这样的大规模写作,似乎并不多见。

我们不由得提出疑问:沈、唐这些作品,在写作上表现出哪些特点?与前人名篇相比,体现出哪些异同?而此种写作所表现出的审美旨趣和创作风貌,又在诗史流程及其特定时代中有何意义?尝试解答这几个问题,也就构成了本文的主旨。

一在三十首《落花》诗的最后一篇,沈周写道:盛时忽忽到衰时,一一芳枝变丑枝。

感旧最关前度客,怆亡休唱后庭词。

春如不谢春无度,天使长开天亦私。

莫怪留连三十咏,老夫伤处少人知。

不难看出,诗中的情感,是颇为曲折的。

一方面,沈周写得出“春如不谢春无度,天使长开天亦私”,这便是故作达观之语,承认死生循环乃生命世界不可违抗的规律;而另一方面,他终归以“莫怪留连三十咏,老夫伤处少人知”收束全篇,可见至少在这首诗中,伤感战胜了豁达。

而此篇又似乎是有给整个三十首作总结、定基调的意味。

如此收束,恐怕便是多少要将整个组诗的主旨引到伤时叹逝、怜香惜玉上了。

应该承认,在沈周的组诗中,表达这种感伤情绪,的确是主题之一。

细加分析,此种表达,对于他来说,实有两种途径。

其一便是借吟咏落花散乱飘零的形态而生发出对“美好事物难久存”的叹息。

落花在这里,自然不仅仅是物象,更是美丽而脆弱之生命的象征:芳华别我漫匆匆,已信难留留亦空。

万物死生宁离土,一场恩怨本同风。

株连晓树成愁绿,波及烟江有倖红。

漠漠香魂无点断,数声啼鸟夕阳中。

而另外一种途径,便是在诗中将自然物之永恒有序与人生的变幻无常对比写出。

如此下笔,便是把落花之“落”看作自然生命周而复始循环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样,“落”便不意味着死亡,而是意味着给下一次新生做好准备。

可是,与自然之物的生生不息相反,人的生命流程,却是一去不回的。

有此比照,诗人就将对容颜易老、青春难留的感叹,更刺目地表现出来了:芳菲死日是生时,李妹桃娘尽欲儿。

人散酒阑春亦去,红消绿长物无私。

青山可惜文章丧,黄土何堪锦绣施。

空记少年簪舞处,飘零今已鬓如丝。

然而,沈周的洋洋三十章落花诗,其内蕴仅在于此吗?如果这全部作品皆不过是咏叹“感伤”二字,则对它们,读者恐怕也就再无详析的必要。

事实并非这样,沈周的这组作品,实还有更值得玩味之处。

细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尽管沈周以“老夫伤处有谁知”收束组诗,可他在具体的吟咏中,却常常自然地流露出另外一种意识,那便是随顺自然、委运观化。

前引组诗末篇中的“春如不谢春无度,天使长开天亦私”,最终被伤感吞没;不过在组诗的其他地方,此种开通、豁达的念头,是随处可见的。

它们的时时出现,其实冲淡了前几篇作品制造的浓重感伤,从而也就调节了整个组诗的气氛,令其面貌不再单一了。

我们先看此首:香车宝马少追陪,红白纷纷又一回。

昨日不知今日异,开时便有落时催。

只从个里观生灭,再转年头证去来。

老子与渠忘未得,残红收拾掌中杯。

相比前面引过的几篇作品,此诗的伤感,就远不是那么浓重。

“只从个里观生灭”中的一个“观”字,清楚地拉开了吟咏者与物象之间的情感距离。

此处,“落花”不再与诗人主体情感紧密地相系,而更近于一个被观察的对象。

而在这样一个整体语境中,所谓“昨日不知今日异,开时便有落时催”,也就更近于一种对生命循环过程的自然体认了。

不过此诗以“老子与渠忘未得”结,尚仍显得没有彻底摆脱“物”对“我”的感染。

而下面这首,意味便确实有所改变了:打失郊原富与荣,群芳力莫与时争。

将春托命春何在,恃色倾城色早倾。

物不可长知堕幻,势因无赖到轻生。

闲窗戏把丹青笔,描写人间懊恼情。

“恃色倾城色早倾”、“势因无赖到轻生”,此处,沈周既是在观看落花的消逝,又是在回忆人世舞台上一出出变幻莫测的悲喜剧。

不过结末一句“闲窗戏把丹青笔,描写人间懊恼情”,其实等于是把他那种旁观者、玩味者的地位确定下来了——以此种表达作结,便说明,这里的创作主体不管怎样吟咏所谓一出出悲喜剧,却始终不愿忘我地进入其情境中。

可以说,在此诗中,落花意象,已经不再单单是脆弱生命的象征。

从它的幻灭中,作者想到了某种人生哲理。

不过体味此种哲理,与其说是令他产生伤感,不如说是让他认清生命的真谛,然后依旧从容地生活在现实世界中。

在其他篇章中,他同样有以“譬眼兴亡供一笑,竟因何落竟何开”或“来岁重开还自好,小篇聊复记荣枯”作结者,它们均令诗情不至偏向惜春伤怀的轨道。

再举沈周组诗中的两首为例:供送春愁上客眉,乱纷纷地伫多时。

拟招绿妾难成些,戏比红儿煞要诗。

临水东风撩短鬓,惹空晴日共游丝。

还随蛱蝶追寻去,墙角公然有半枝。

十分颜色尽堪夸,只奈风情不恋家。

惯把无常玩成败,别因容易惜繁华。

两姬先殒伤吴队,千艳丛埋怨汉斜。

消遣一枝闲拄杖,小池新锦看跳蛙。

在这两篇作品中,感伤情绪,似乎已经渐渐让位于对人生乐趣的捕捉。

第一首虽然开头便写了“供送春愁”,可此后诗情却是逐渐偏离了“愁”的轨道。

尾联不是落在感叹残红遍地上,也不是落在平静地体认生命哲理上,而是通过写蛱蝶作伴、觅得残花,流露出一种喜悦的心情。

至于第二首,同样如此。

它的首尾两联,让中间两联所包蕴的感伤情绪一下子变得虚弱无力了。

首联的描写,在有意无意中带上了戏谑的味道。

“只奈风情不恋家”这样的刻画,让落花意象再无一点悲剧色彩——它在此处,被比喻成了活泼淘气的思春女孩儿。

而从尾联的表达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沈周此诗处,对现实生命乐趣的玩味到底压倒了伤感的情思。

“消遣一枝闲拄杖,小池新锦看跳蛙”,对他来说,落花固然象征着春天生命的结束,可随着时令的变幻,生活中却又有其他事出现,等待他品味——没有了春花,他还是能自得其乐,安然自在地拄着手杖,去夏天的池塘边“看跳蛙”。

而我们若仔细琢磨,其实不难发现,沈周《落花》涛的字里行间,总是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对生命世界一种情趣化的观察以及把握习惯。

不管诗歌各自主旨是什么,此种习惯似乎总要不时地跳出来,吸引读者的视线。

它们的无处不在,更让人感觉到,沈周的三十首《落花》,是不可能真正成为对生命悲剧痛彻心肺的咏叹的。

我们看到,沈周笔下的落花意象,并不总是以娟秀纤弱为特征——有时它更显得活泼淘气;而在他眼里,落花和它身边的景、物,又往往一起人格化了——它们不是无生命的存在,而是扮演着人的角色、演出着一幕幕有趣的生活故事,在他的脑海中,化成无数有趣的场面:“莽无留恋墙头过,私有徘徊扇底来。

”“随风肯去愁新嫁,弃树难留绝故恩。

”“亭怪草玄加旧白,窗嫌点易乱新朱。

”“红芳既褪仙成道,绿叶初荫子养仁。

偶补燕巢泥荐宠,别修蜂蜜水资神。

”“急搀春去先辞树,懒被风扶强上楼。

鱼沫喣恩残粉在,蛛丝牵爱小红留。

”这样的语句频频出现,其实正是在说明,沈周心中的外部世界,归根结底是充满情趣、值得玩味的;而绝不是灰暗无聊、了无生机的。

如此,我们可以讲,读沈周《落花》组诗,读者绝不至于被铺天盖地、无边无际的愁和怨包围;因为沈周内心深处这种对生活的玩味意识、这种求趣意识,令他的诗即便是存在向感伤的方向上用力的意图,也到底不能真正传达出凄神寒骨的幽怨感。

还可看到的是,沈周所描画的这些情境,一方面确实充满了活力,另一方面也绝无什么“格调”可言。

换句话说,透过这些描写,我们似乎可以窥得沈周的某种自然流露出的创作意识:他根本无意充分发挥诗的比兴功能,令自己的落花诗真正在内容上寄托深远、意旨幽微;更不想有意地借写落花而传达某种高远的人生境界。

在他这里,落花常被想象成女子,而落花和其他自然物的关系,也总是被想象成一种情爱关系。

这些,都是最为贴近世俗趣味,而相对远离雅士情怀的。

而他似乎也就以表达这种情绪为满足,笔笔不离这类世俗的情趣,他的落花诗,也就缺少雅丽的境界,而是在通俗活泼上,表现出自己的特征了。

二那么,与沈周相比,唐寅的《落花》又有怎样的风貌呢?唐寅写落花诗,一个最令人难忘的印象恐怕便是,虽然是在咏物题下挥毫,但他似乎对所咏之物的具体形貌、情态并不很感兴趣。

在沈周笔下,少不了对落花本身样态的描画,少不了因之而产生的活泼想象。

而唐寅则既不像沈周那样饶有兴致地从自然景致中捕捉情趣,更不想充分发挥落花本身的象征作用。

对他来说,落花似乎只不过是一个写作名目而已。

在这个名目之下,他往往直陈心迹,一边直白地感叹着时光的流转,一边尽情诉说着人生的苦闷和烦恼,而没有细腻的体物意识。

沈周的吟咏,不管是伤感的、达观的、还是充满情趣的,始终不离自我的小天地;而唐寅一下子就把诗情引到了对外部世界的抱怨上:今朝春比昨朝春,北阮翻成南阮贫。

借问牧童应没酒,试尝梅子又生仁。

六如偈送钱塘妾,八斗才逢洛水神。

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

至于他对心中伤感的表达,也往往比沈周要夸张得多。

在沈周那里,心境最为痛楚时,也不过是写到“伤春今已鬓如丝”这种程度。

而在唐寅处,便大大不然了:春归不得驻须臾,花落宁知剩有无。

新草漫浸天际绿,衰颜又改镜中朱。

映门未遇偷香掾,坠溷翻成逐臭夫。

无限伤心多少泪,朝来枕上眼应枯。

花朵凭风着意吹,春光弃我竟如遗。

五更飞梦环巫峡,九畹招魂费楚辞。

衰老形骸无昔日,凋零草木有荣时。

和诗三十愁千万,此意东君知不知?像上举第一首“无限伤心多少泪,朝来枕上眼应枯”这两句,绝不是沈周式的表达方法。

而上举第二首,乃是前引沈周《落花》三十首终章的和作。

比起沈周“莫怪流连三十咏,老夫伤处少人知”那种含蓄的表达,“和诗三十愁千万,此意东君知不知”当然是更直接、更猛烈地刺痛读者心灵的了。

值得注意的是,唐寅还经常通过对一些意象群的描写,为其作品渲染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如:“收灯院落双飞燕,细雨楼台独啭莺。

”“鹤篆遍书苔满径,犬声遥在明月村。

”“灯照檐花开且落,鸦栖庭树集还惊。

”看来在他那里,自然世界似乎并不像沈周眼中那么有趣。

他既没有沈周那般饶有兴味地描绘落花情态的耐心;也多半缺乏沈周那样的拟人化想象。

与沈周的“鱼沫喣恩残粉在,蛛丝牵爱小红留”那类描写相比,他上面的诗句,确实少了通俗活泼的气息,而多了几分凄凉。

而他的有些《落花》诗的意蕴,又不只是“凄凉”二字所能形容的:能赋相如已倦游,伤春杜甫不禁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