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及其家庭干预方法

合集下载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及改进策略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及改进策略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及改进策略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对于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价值观的传承以及性格的塑造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青少年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认同。

首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表现在模仿和跟随的层面上。

青少年往往是通过与父母亲属关系的身份认同来确定自我的。

家庭成员的模型作用能够促进青少年意识的同一性形成。

例如,父母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等,都会深刻地影响青少年的自我认同。

如果父母积极向上、有责任心、有良好的价值观,那么孩子也更有可能形成积极向上、有责任心和良好价值观的自我认同。

其次,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还表现在认同感的形成上。

家庭作为青少年最为亲密的社会环境,是培养青少年认同感的重要场所。

青少年在家庭中获得的爱、关怀和安全感能够促使他们建立积极、健康且稳定的自我认同。

相反,若在家庭中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支持,青少年可能会经历自卑、矛盾和不安全的感觉,对自我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现代家庭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挑战。

一方面,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父母的时间和精力大部分耗费在工作上,无法有效地陪伴孩子,导致缺乏亲子互动,影响了孩子的自我同一性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普及,让一些家庭中的青少年沉迷于虚拟世界,难以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认同。

为了提高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改进策略。

首先,父母应增加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时间,尤其是在青少年的自我认同阶段更需要得到父母的关注和引导。

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需求,并给予适当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认同。

其次,父母应成为孩子的榜样,树立良好的道德价值观。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及改进策略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及改进策略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及改进策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其发展不仅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这些环境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并提出改进策略,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同一性是青少年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自我的基本要素。

它包括个体对自己身份的认知、自我价值感以及未来目标的认定。

家庭作为青少年最主要的社会环境,对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家庭教育给予青少年稳定的情感支持。

家庭是青少年情感的根基,稳定的情感支持有助于青少年建立自我认同感。

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家庭成员对青少年需求的认同以及对青少年成就和努力的肯定,都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

其次,家庭教育传递价值观和信仰。

家庭是价值观的传承者,家庭中的成员对于道德和价值观的态度和言传身教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给予明确的指导和教育,让青少年了解家庭的价值观和信仰,并且有机会反思和质疑这些价值观,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认知。

最后,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具有阐述和引导作用。

父母和家庭成员应该给予青少年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机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

这样的家庭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发展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的能力,塑造其独立自主的自我认同。

改进策略为了提高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1.建立良好的家庭沟通机制。

家庭成员之间要注重相互间的沟通和理解,以增强亲子之间的信任和认同感。

家庭会议、共同活动、定期交流等方式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待。

2.父母积极参与青少年的成长。

父母作为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应该积极关注孩子的需求和情绪变化,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摘要】中学生自我认同对于他们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中学生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存在困惑和不确定性。

本文通过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影响中学生自我认同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学校教育等多方面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缺乏清晰的自我认同,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迷失自我。

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强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中学生自我认同教育、提升家庭支持力度、建立更加健康的社会环境等。

建议通过课堂教育、家长参与、社会倡导等多方面手段来提升中学生自我认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展望未来,希望可以加强相关研究和实践,为中学生的自我认同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关键词】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现状调查,问题意识,研究意义,特点,影响因素,结果,对策建议,实施方法,总结,展望未来,建议措施。

1. 引言1.1 现状调查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是对当前中学生自我认同状态进行系统性分析和描述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为有效的干预和指导提供依据。

通过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年龄段、性别、家庭背景等因素对中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和特点。

现状调查还可以揭示中学生自我认同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为我们提出对策建议和实施方法提供参考。

在进行现状调查时,我们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中学生关于自我认同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表现,了解他们对自身身份、性别角色、社会地位等方面的认知和态度。

通过对大量样本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整体分布和特点,为后续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提出提供基础数据。

通过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进行调查,可以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和问题,为制定有效措施和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我们的调查工作能够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

1.2 问题意识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中,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一、调查背景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身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面对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各种影响,他们的自我认同和同一性在不断塑造和形成中。

随着社会日益多元化和信息化,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认知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问题。

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状调查1. 自我认知模糊调查发现,部分中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模糊,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优点特长和将来的发展方向。

部分学生受到社会环境和同伴的影响,难以明确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存在跟风盲从的情况。

2. 社交压力大在中学生群体中,社交压力普遍存在。

一方面,他们需要适应学校和班级的集体生活,与同学相处和交往;他们还需要处理来自亲友和社会的期望和压力,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某种样板,这给中学生的自我认同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3. 个性表达不足中学生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害怕被他人否定和嘲笑。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下,他们可能会将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藏起来,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

4. 身份认同模糊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信息的灌输,一些中学生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模糊。

他们受到各种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对自己的民族、宗教、性别等方面的认同并不清晰,缺乏自信和自豪感。

三、对策建议1. 增强自我认知学校和家庭应该帮助中学生增强自我认知,引导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优点特长和个性特点,培养他们对自己的自信和认同感。

中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兴趣小组等方式,发现和锻炼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建立自己的个性。

2. 减轻社交压力学校应该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和社交环境,鼓励中学生积极沟通和交流,相互支持和理解。

家庭可以通过谈心和倾听,减轻对中学生的期望压力,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理解,降低社交压力。

3. 培养自信学校可以设置一些能够展示和表达个性的活动和课程,如演讲比赛、艺术展示等,鼓励中学生进行自我表达,培养他们的自信和自尊。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及改进策略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及改进策略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及改进策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经历会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家庭教育在塑造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和个性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并提出改进策略,旨在帮助青少年建立稳固的自我认同和人格。

第一部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1.家庭环境对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在一个温暖、稳定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下,孩子更容易形成健康的自我同一性。

他们能够从家庭成员中获得关爱、尊重和理解,进而培养出对自己的认同感。

相反,一个不稳定、冷漠或充满过分控制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青少年对自我产生困惑和不安,影响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2.家庭教育对个性发展的影响家庭教育对个性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家庭成员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能够对青少年的自主性、责任感和认同感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家庭环境鼓励个体的自我表达和自主决策,并给予充分的支持和指导,那么青少年更容易培养出独立、健康和积极的个性。

然而,如果家庭教育过于严厉或过分控制,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的个性受到压抑或叛逆情绪的产生。

第二部分:家庭教育的改进策略1.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倾听机制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父母应该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与孩子保持开放的沟通,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培养他们的自我同一性。

2.培养独立决策能力在适当的时候,父母应该允许孩子参与决策,并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

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

3.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支持和鼓励,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父母应该充分认可孩子的努力和成就,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4.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

不同的兴趣爱好、职业志向和人际关系都是正常的发展过程,家庭成员应该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及改进策略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及改进策略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及改进策略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在对孩子进行亲身经历和观察的情境中,针对孩子的态度、言语、行为等方面,通过言传身教、纠正错误、激发兴趣和培养习惯等方式,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近年来,关于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家庭教育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关系,并提出改进策略。

一、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感受和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稳定、连贯、整合的自我意识。

它是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基础,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1.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产生影响家庭作为青少年最重要的社会化代理人,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自我概念的形成。

父母所传达的价值观、信仰和生活方式等,都会对青少年的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家庭的支持和鼓励,能使青少年自尊心得到良好滋养,产生稳定、积极的自我概念;而家庭的冷漠、忽视和批评等,会让青少年感到自卑和不安定,产生消极、不稳定的自我概念。

2.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尊心的发展产生影响自尊心是青少年心理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尊心的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

家庭的乐于助人、关心爱护、鼓励表扬,能够让青少年获得成就感、自尊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其自尊心的健康发展;而家庭的批评、指责、过分干涉和压抑,会使青少年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产生稳定而消极的自尊观念。

3.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产生着重要影响。

家庭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功能,可以通过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和交流,传递和塑造青少年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所以,家庭中积极乐观、有爱心和同理心的成员,能让青少年内心产生温暖与欣慰,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而家庭中有着冷漠、不信任和暴力行为的成员,则会给青少年留下阴影,形成消极、不健康的情感态度。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的环境中,中学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压力,特别是在形成自己的个人身份和价值观方面。

本文将调查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对策来帮助中学生建立自己的个人身份。

我们需要了解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

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法,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中学生在形成自己的身份时面临一系列困难。

首先是社交媒体的影响。

许多中学生将社交媒体视为展示自己的平台,他们会受到其他人的评价和关注的影响,努力迎合别人的期望,而忽略了自己真正的价值和兴趣。

其次是同伴压力。

中学生常常受到同龄人的影响,他们努力迎合同伴的标准和期望,追求被接受和认可,而不是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

最后是家庭和社会的期望。

许多中学生面临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高期望和压力,他们会试图满足这些期望,而忽略了自己的真实需求和兴趣。

面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挑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对策来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个人身份。

首先是培养自我意识。

中学生应该通过深入思考和自我反省来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目标。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提供一个支持和鼓励的环境,给予他们表达自己的机会。

其次是培养对多样性的尊重。

中学生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不同,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意见。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组织一些多样性的活动,促进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再次是鼓励自我表达。

中学生应该被鼓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声音,无论是通过写作、绘画还是演讲等方式。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提供一个开放和包容的环境,鼓励中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

最后是建立支持网络。

中学生应该与其他有类似兴趣和追求的人建立联系,组成一个互相支持和鼓励的网络。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帮助中学生建立这样的网络,提供资源和支持。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引言
作为中学生,自我认同和自我同一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信息
的爆炸,中学生的自我认同问题愈发突出。

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相
应的对策,有助于帮助中学生更好地建立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的能力。

1.1 自我认知程度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中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并不清晰。

他们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和性格特点,缺乏对自我的深刻理解。

1.2 社交圈子对自我认同的影响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于社交圈子的依赖性较强,受到同龄人的影响较大,有
时会以他人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容易迷失在他人的认同中,而忽视了自我认同的重要性。

1.3 对自身价值的认知
调查还显示,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自己的价值和潜力认识不足,缺乏自信和追求卓
越的积极心态。

二、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对策
2.1 提高自我意识
学校和家庭可以联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中学生建立健康的自我认识。

要鼓励学
生对自己进行深刻的思考,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

2.2 增强自我认同
中学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认同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成就,避免
以他人的标准来评价自己。

学校和家长应当大力鼓励和支持中学生树立独立、积极的自我
认同意识。

2.3 引导自我成长
学校可以引导中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和实践,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要关注
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引导他们克服困难、追求卓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
界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8, 8(8), 1090-1097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8 in Hans. /journal/ap https:///10.12677/ap.2018.88131
1.3. 家庭对青少年自我同一的影响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受其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而家庭作为个体出生后接触到的最初的 基本社会单元,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3.1. 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民主而不强制的管理方式能够使孩子在自我同一性发展、学业成就、社会性发展以及心理健康
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Maccoby & Martin, 1983)。从父母教养方式来看,溺爱型和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容易 使孩子缺乏对自我认识的探索,也很少为自我实现而努力,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是最有利于青少年自我 同一性发展的(Perosa, Perosa, & Tam, 1996)。而在我国的背景中,王树青(2004)的研究发现,溺爱型的教 养方式更有利于青少年建立自我同一性,得分略高于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这可能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 父母教养权威性既对青少年同一性状态有直接预测作用,又以同一性风格为中介对其产生间接影响(王 树青,陈会昌, & 石猛,2008)。虽然国内外研究结果略有不同,但研究都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 年自我同一性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3.2. 家庭的交流方式 家庭交流方式包括个性(individuality)和沟通性(connectedness)两个方面。Cooper 等人(Grotevant &
Cooper, 1998)指出,对个性与沟通性均有促进作用的家庭气氛,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发展来说是重要的。 其中,个性包括两个维度:自我表现(self-assertion),即提出并交流观点的能力;分离感(separateness),即 运用交流的模式来表达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沟通性也包括两个维度:共鸣性(mutuality),对他人观点的敏 感和尊重;渗透性(permeability),即对他人观点的开放性。C. Cooper 等(1998)研究发现,既鼓励个性发 展(即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观点),又鼓励相互沟通的家庭氛围能促进同一性的形成,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探 索社交的安全基地。但当沟通性强而个性化弱,青少年常处于同一性早闭;相反,沟通性弱,青少年常 常处于同一性扩散(Archer & Waterman, 1988)。
在我国研究者对于自我同一性的界定中,朱智贤和林崇德(1998)认为,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通过对各 个时间段的自我进行整合,形成了对自我比较清晰的认识,达到一种整体性的感觉。虽然对自我同一性 的定义略有不同,但我们可以通过上述被广泛认可的定义,对自我同一性有较为明晰的了解。
1.2. 无法形成同一性的痛苦
关键词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家庭干预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
尔后,Marcia (1966)突破了结构和现象学方面的研究,在同一性概念中加入了行为学中的可观察因 素,把对于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引到了实证研究层面。根据个体在应对自我同一性形成任务时所采用的策 略及其结果,玛西亚(1980)以“探索(exploration)”和“承诺(commitment)”为变量对自我同一性进行了操 作化,并提出了四种同一性状态:1) 同一性扩散(identity diffusion),指个体对认同问题不做思考或无法 解决,对将来的生活方向未能澄清,对各种选择既没有进行探索也没有做出承诺;2) 同一性早闭(identity foreclosure),指个体获得了自我认同感,但是在这种认同感的获得过程中并未经历危机,却在父母或其 他重要他人的期望下,非自觉地过早做出了承诺;3) 同一性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指个体正在经历 同一性危机,积极地思考有关生活选择的问题,寻求答案,尚且没有具体的承诺,但有将来达成承诺的 倾向;4) 同一性获得(identity achievement),指个体已经体验过同一性危机,通过自身的探索,确立了特 定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的承诺。
DOI: 10.12677/ap.2018.88131
1092
心理学进展
王嘉莹 等
1.3.3. 青少年与父母的情感质量 有研究发现,生活在温暖幸福家庭的青少年,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度高,得到及时恰到的情感反应,
埃里克森认为,如果个体长期无法获得认同感,处于漫无目的的混乱水平,最终可能变得压抑和失 去自信,也可能导致消极认同,做出违法犯罪行为,或者成为失败者。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 料也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 70%。在同一性危机里备受煎熬的个体, 可能会认为变成自己不想成为的人都比根本没有认同感要强(Erikson, 1963)。Chandler & Michael (2003)的 研究结果表明,许多处于混乱状态的青少年会变得很冷漠,对未来充满了无助感,他们有时甚至会选择 结束生命。因此,青少年群体多发心理健康问题,自杀事件也频频发生。
在“自我同一性”的提出者埃里克森(1998)的理论中,自我同一性是由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
DOI: 10.12677/ap.2018.88131
1091
心理学进展
王嘉莹 等
共同影响的,它的形成与发展是持续一生的。个体在面对每个人生发展阶段的危机时,都要重新调整自 我,对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发展任务进行整合,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而青少年阶段是个体面临着重 大变化的时期,他们的身心迅速发展,所处环境也往往因为升学等诸多原因出现变动。青少年不得不综 合过去的生活经验,思索当前关于“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或“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尝 试去回答并为自己做出选择,从而获得自我同一性。然而,倘若青少年无法在这一时期对自我形成连续、 清晰和完整的认识,则不能够建立起自我同一性,且可能导致同一性扩散(identity diffusion)或同一性混乱 (identity confusion),出现适应不良的现象,陷入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同理,在玛西亚所提出的四 种同一性状态中,除了同一性获得以外的三种状态也都给青少年带来不同程度的困扰。
Adolescent Self-Identity and Family Intervention
Jiaying Wang1, Mengping Zhu1, Bibo Xu2*
1Department of Chucai,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2Department of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摘要
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这一概念最初由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开始使用,是一种关于个体对自我的认识、
*通讯作者。
文章引用: 王嘉莹, 朱梦平, 徐碧波(2018).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及其家庭干预方法. 心理学进展, 8(8), 1090-1097. DOI: 10.12677/ap.2018.88131
Open Access
1.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
1.1. 自我同一性的定义
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最早提出认同(Identity)一词,并将其定义为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 在情感和心理上趋同的过程。后来,在这一概念基础上,埃里克森在 1963 年首次使用自我同一性 (ego-identity)去描述曾经历过二战的士兵当前生活中所面临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缺失的障碍。在埃里克森所 提出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中,个体一生要经历八个连续而又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 个主要的发展任务,虽然这一任务在其他阶段也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但由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 交互作用,这一任务会在某一阶段显得格外突出。其中,青少年时期(12~18 岁)需要面临的最主要的发展 任务就是同一性的建立,这是一种关于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未来要向什么方向发展以及自己在社会中的 位置等稳固且连贯的认识。
Received: Jul. 24th, 2018; accepted: Aug. 6th, 2018; published: Aug. 13th, 2018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self-identity was first used by the psychologist Erik H. Erikson. It is a solid and consistent cognition of the individual’s sense of self, the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and social posi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theory of self-identity,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elf-identity of teenagers, especially the family factors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A review of the relevant family intervention programs was conducted. Finally, based on the family impact factors of the self-identity of adolescents, we design a new adolescent self-identity family intervention program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Satir family therapy and structural family therapy. The intervention promotes mutual understanding among family members through eight family sessions of two hours at a time, to help young people develop their self-ident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