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储蓄现状和行为分析
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居民储蓄率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一个体现民生水平的重要数据。
储蓄率越高,家庭经济越健康,也意味着国家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得到了保障。
那么,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呢?一、中国居民储蓄率的现状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居民人均储蓄率为33.9%,较2018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
虽然储蓄率有所下降,但相比其他国家的储蓄率,中国仍然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
二、中国居民储蓄率形成的影响因素(一)文化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俭朴持家,勤俭节约”的传统,这种理念贯穿在很多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居民通过过度的储蓄,来保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是一种财富传承和保值的习惯。
(二)政策因素中国的国家政策对居民储蓄率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储蓄存款利率高于消费信贷利率,这就促使了居民更多地选择储蓄而不是消费。
而近年来政府出台的税收减免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居民储蓄率的形成。
(三)收入水平收入是影响居民储蓄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收入增加,家庭储蓄率也有可能随之降低。
同时,收入的分配不平等也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储蓄率,高收入人群的储蓄率相对较低,而低收入人群则倾向于享受财富保值,将更多的收入放在储蓄中。
(四)消费观念消费观念是影响居民储蓄的另外一个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这就促进了消费升级,提高了消费水平,同时也会导致储蓄率的下降。
三、中国居民储蓄率影响的负面因素(一)影响消费水平高储蓄率可能会导致消费水平的下降,进而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发展。
如果居民长期过度储蓄,那么就会形成消费不足的局面,也就是说,居民不愿意进行消费,进而使得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
(二)制约投资过高的储蓄率也会制约投资,这是因为储蓄资金可以用于生产,但有一部分储蓄资金只是闲置,使得需要资金支持的实体经济面临着投融资难的影响。
江苏省城镇居民储蓄行为分析

江苏省城镇居民储蓄行为分析储蓄,作为居民经济生活中的一项重要行为,对于个人和家庭的财务稳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江苏省,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储蓄行为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和趋势。
一、江苏省城镇居民储蓄现状近年来,江苏省城镇居民储蓄规模持续扩大。
这一方面得益于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使得可用于储蓄的资金增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居民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以及理财观念的相对保守。
从储蓄结构来看,定期储蓄仍然占据较大比重。
这可能是因为定期储蓄相对稳定的利率能够给居民带来一定的收益保障,同时其风险较低,符合大部分居民的风险偏好。
二、影响江苏省城镇居民储蓄行为的因素1、收入水平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决定储蓄量的重要因素。
在江苏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居民收入的增加,从而为储蓄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
然而,不同收入阶层的储蓄倾向也有所不同。
高收入群体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储蓄和投资;而低收入群体由于收入有限,往往更注重满足当下的生活消费,储蓄比例相对较低。
2、就业稳定性稳定的就业能够给居民带来持续的收入,增强其对未来的信心,从而促使居民增加储蓄。
反之,就业不稳定会导致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加,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居民会倾向于增加储蓄以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3、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降低居民的后顾之忧,减少预防性储蓄。
在江苏省,虽然社会保障体系在不断完善,但在一些方面仍存在不足,使得居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仍需要依靠自身储蓄来应对可能的支出。
4、教育、医疗等大额支出预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对子女教育和自身医疗保健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然而,教育和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使得居民需要提前储蓄以应对这些潜在的大额支出。
5、投资渠道与理财观念投资渠道的丰富程度和居民的理财观念也会影响储蓄行为。
在江苏省,尽管金融市场不断发展,投资产品日益多样,但部分居民由于缺乏理财知识和投资经验,仍更倾向于选择传统的储蓄方式。
居民储蓄存款行为分析报告

居民储蓄存款行为分析报告居民储蓄存款说到底是一种金融行为,反映着居民的金融意识和金融行为习惯。
从宏观层面看,储蓄存款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居民储蓄存款意义、储蓄存款总体情况、储蓄存款行为的影响因素、未来趋势以及政策建议等方面对居民储蓄存款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储蓄存款对居民个人和国家经济都有重要意义。
对于个人而言,储蓄存款可以保障个人的消费能力和生活品质,同时具备投资和创业的能力;对于国家经济而言,储蓄存款可以为金融供给提供有力支撑,帮助经济稳定增长和资金融通。
从储蓄存款总体情况来看,中国居民储蓄存款持续稳定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了89.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8.7%。
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居民储蓄存款增速更快,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了45.6万亿元,同比增长了9.2%。
这表明居民储蓄存款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居民储蓄存款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个人收入水平和家庭财务状况。
收入水平高的个人和家庭往往更有能力进行储蓄存款。
其次是利率水平。
较高的储蓄存款利率可以刺激居民进行储蓄,相反,较低的利率则可能导致居民选择其他投资方式。
此外,金融稳定性和信用环境也会对居民储蓄存款行为产生影响,良好的金融稳定和信用环境可以增强居民对储蓄存款的信心。
最后,金融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拥有金融知识和意识的居民更容易形成长期的储蓄存款习惯。
未来,居民储蓄存款行为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变化。
首先,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可能会发生变化,倾向于更多关注享受当下而非长期储蓄存款。
其次,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可能会提供新的投资选择,吸引部分资金从储蓄存款流向其他金融产品。
再者,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居民可能需要更多的储蓄存款来应对养老和医疗需求。
针对以上问题和趋势,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政策来引导和促进居民储蓄存款行为。
首先,提高利率水平,让储蓄存款具有更高的回报率,增加居民进行储蓄存款的动力。
我国居民储蓄情况分析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作者黄礼康学籍批次1003学习中心奥鹏远程教育深圳学习中心层次专升本专业金融学指导教师李雪内容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高速增长,放款数量却没有明显增加,由此产生的存贷倒挂形成了严重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银行体系“黑洞”。
我国居民的储蓄虽经过7次降惠,仍持续较快增长。
以我国现实情况为基础,运用统计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找出影响储蓄的相关因素,最后为抑制储蓄过快增长找到对策:净化股市环境,加快储蓄分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养老、失业、医保等复盖面;放宽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的审批制度等。
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居民储蓄分流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本文对我国居民储蓄分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并且从推动我国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的崭新视角,提出了解决我国居民储蓄分流问题的对策性建议。
本文对我国储蓄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居民储蓄;储蓄问题;经济政策目录一、储蓄和居民储蓄的概念 (1)(一)储蓄率的决定因素 (1)(二)储蓄率的成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有关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 (1)二、我国居民现阶段储蓄状况 (2)(一)分析我国现阶段居民的储蓄情况 (4)(二)我国居民储蓄的强烈愿望 (4)三、降低储蓄率的对策 (4)(一)继续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4)(二)缩小城乡差距、降低不确定性 (4)(三)改革二元社会经济体制 (5)(四)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分配行为和秩序 (5)(五)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优化完善市场 (5)(六)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投资走出去 (5)四、居民储蓄结构的国际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6)(一)注重对实物资产累积的研究 (6)(二)推进股票市场的规范建设,大力发展国债流通市场 (6)(三)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6)(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消费转型,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6)(五)全方位大力刺激消费潜力,避免“高收入停滞” (7)五、结论与对策 (7)(一)根据全文得出的分析结论 (7)(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7)参考文献 (9)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一、储蓄和居民储蓄的概念广义的讲,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而且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
中国储蓄率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中国储蓄率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储蓄率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之一。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储蓄率已经开始下降。
这背后的原因也很复杂,需要我们在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条件得到了不断的改善。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也日趋完善。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未来的信心也更加充足,储蓄的压力也逐渐减小。
二、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中,个人投资理财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许多人将闲置资金投资于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中。
随着个人投资渠道的增加,人们降低了对于储蓄的需求。
三、家庭结构变化在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中,独生子女政策的放开、年轻人独立生活等因素也使得家庭人口规模越来越小。
这样一来家庭开支的增加,部分家庭为了满足消费需要,不得不削减储蓄。
四、利率水平下降中国储蓄率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率水平的下降。
不难发现,每个人储蓄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利息收益,但是随着银行存款利率的不断下降,市场投资更加受到青睐。
在面对储蓄率下降的问题时,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引导公众认识到储蓄的重要性虽然国民储蓄率降低并不代表全民不重视储蓄,但是我们应该引导公众认识到储蓄的重要性,并且支持特定群体的储蓄行为,例如加强对老年人、农民等人群的补贴。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增强对储蓄的意识,也能够对一些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二、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进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以避免一些金融领域不良现象的发生。
只有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才能更好地保护公众的利益。
三、利率政策的适当调整在利率政策方面,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适当调整利率水平。
例如对于小微企业、农民等人群提供更优惠的存款利率、降低对某些金融工具的利用等。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公众储蓄的趋势。
四、推动消费升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消费升级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现状与变动情况分析

18- 19 9 9 9 6年为我 国储蓄存款高速增长 阶段 。在储 蓄存款基数 已经 有 了较大增 长 的情况 下 , 蓄存 款余 额 储 继续保持强劲 的增长势头 。此 阶段储蓄 存款余额 的年均
增 长率 达到 3 . % , 19 16 到 9 6年储 蓄存 款余额跃 升为 3 8 . 万亿元 。这 一阶段储蓄存款高速增长 的原因主要是 金融 部门的政策 , 使得 利率 等调控经济 的手段 市场化 , 分体 充
2 1 年 第 8期 01 总 第 2 6期 0
黑 龙 江 对 外 经 贸
HI oeg c n mi eain _ F rin E o o cR lt s& T a e J o rd
No 8, 011 . 2
S ra . 06 e il No 2
[ 金融市 场 ]
我 国居 民储 蓄存款 余额 的 现状与变动情况分析
张 玉 兰
( 安徽大学 经济学 院 , 安徽 合肥 20 3 ) 30 9
[ 摘
要 ]居 民储蓄额 的高低 对一 国的 经济增长 、 资以及 居 民的生 活等 方 面都有 着不 同程 度的影 响。 投
通 过分析我 国居 民储蓄存款余额现 状 , 发现 我 国居 民储 蓄存款 持 续增 长, 并对 出现这 种情 况的 原 因加 以分 析, 以便 更好 地对储蓄存款加 以引导 , 发挥其更 大的经济效应。 [ 关键 词]储 蓄存 款 ; 变动趋 势; 因分析 成
二 、 国 居 民储 蓄 存 款 的 变 动 分 析 我
储 蓄的增长不 能转化为 投资 , 过度 的居 民储 蓄 抑制 了现 期的消费 , 消费需求 不足 , 资效率 低下 , 么 居 民储蓄 投 那
关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情况分析论文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情况分析论文关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情况分析论文关键词: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居民储蓄存款增长情况的变化2004年第3季度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5458.7亿元,增加额从2003年第3季度以来出现了连续下降的势头(2004年第1季度除外),由2003年第3季度的3214.03亿元持续下降到2004年第3季度的1666.27亿元;同比增长率也由2003年第3季度的19.22%连续下降到2004年第3季度的14.44%。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4年10月公布上调存款利率,虽然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和同比增长率在2004年第4季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但是,如果这种势头继续保持下去,2004年将是维系了近10年高速增长的居民储蓄的拐点。
本文利用了1999年1季度至2004年第4季度的季度数据,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做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居民储蓄-[飞诺网]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和储蓄率表现出几乎完全一致的走势,即1999年第3季度至2002年第2季度一直稳定上升,2002年第3季度略有下降后又恢复上升,2003年3季度2004年第3季度以较大速度下滑;各年1季度数据相比较,储蓄存款增加额和储蓄率从2000年至2004年均稳步上升。
根据储蓄率的定义(储蓄率等于储蓄存款增加额与可支配总收入的比),当收入不变时,储蓄率随储蓄存款增加额的变化而变化,即两者同步变化并表现出一致的走势;但实际情况是,我国居民收入是不断提高的,只有当存款增加额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而加速增加时,储蓄率才会表现出与储蓄存款增加额一致的走势,所以我国居民的平均储蓄倾向是不断上升的。
每年1季度的储蓄率远大于其他3个季度,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观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加速增加,平均储蓄倾向是不断上升的。
这一期间,1998年12月、1999年6月和2002年2月,三次降低存款利率,但上述两个指标并没有因利率下调而下降;相反,2004年10月上调利率时,两个指标均大幅度上涨。
现阶段我国居民储蓄高增长分析与对策措施

现阶段我国居民储蓄高增长分析与对策措施一、我国居民储蓄的意义及现状发展储蓄事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
在积累资金、支持生产、回笼货币、平衡信贷收支、调节货币流通、缓和市场供求矛盾、帮助人民群众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和生活、引导消费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居民储蓄作为国家储蓄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发展储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比例和结构的调整,可以聚集经济建设资金,稳定市场物价,引导消费,帮助群众安排生活。
发展经济学认为,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资本最终来源于储蓄,只有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时,它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资本支出。
现阶段,我国的储蓄增长率远远高于经济增长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额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速。
表1可看出,从1978年的210.6亿到1992年的11759.40亿到2006年的161587亿再到2009年的22万亿元,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增长了几百倍,即使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这种增长速度也是很令人震惊的。
与之相对应的居民储蓄率也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基本维持在30%~40%左右,有时甚至突破了50%。
目前,我国的储蓄率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
有资料显示,1995年、1997年、2005年中国的国内储蓄率分别为42%、45%、51%,呈增长势头。
而在2003年,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
到了2009年,我国储蓄占全球储蓄率的28%,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储蓄率明显过高。
虽然我国居民储蓄明显过高,但是我国居民的人均储蓄并不算高。
首先,居民储蓄虽然总体规模很大,增长势头也相当迅猛,但由于人口基数也非常大,我国的人均储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以2002年为例,截至到2009年底,我国居民人均储蓄6766元,与1978 年的人均21.9 元相比,增长了309倍,年均增长27%。
这一数字远远高于2002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476元,但是低于当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 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一、居民储蓄概述 (1)二、我国居民储蓄历史及现状 (1)三、影响居民高储蓄的因素分析 (2)(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2)(二)居民可支配收入 (2)(三)利率 (3)(四)消费信贷制度及消费观念 (5)(五)居民的传统储蓄观念和心态 (6)(六)社会保障制度 (6)四、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6)(一)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6)(二)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8)五、关于改善居民高储蓄问题的政策建议 (8)(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8)(二)改善投融资市场环境 (9)(三)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 (9)(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0)结论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更是迅猛增长,并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占目前国内生产总值半数的居民储蓄存款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是资金的后备力量和保证。
据此可以看出国民生活水平、国家稳定状态、城乡发展差别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高储蓄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充足的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挑战,例如我国国内储蓄水平远高于投资水平,给投资造成巨大的效率损失。
本文对导致居民高储蓄现象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居民可支配收入、GDP总额、消费信贷水平、利率和文化性因素、社会保障制度,并针对如何保持合理规模、适度居民储蓄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和建议。
关键字:高储蓄;经济发展;利率;投资Abstract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People's income level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Savings deposit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s more swift and violent growth, And China's econom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people's attention in life. Current GDP accounted for half of the savings deposits of residents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play a decisive role, Capital reserve force and guarantee. Through this figure can peep the national living standard,state steady stat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 and impetus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High savings to our country economy development brings sufficient capital source, is to support rapid economic growth momentum, at the same time, to our country economy development brings great challenge. For example, China's domestic savings levels much higher than the level of investment, to cause great loss of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 This paper led to the high-saving phenomenon and analyses the main factors, these factors mainly include, the disposable income of residents, total GDP, consumer credit level, Interest rate, cultural factor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according to how to maintain the reasonable scale, moderate savings in order to promote sustained, rapid, healthy development and put forward some personal views and suggestions.Keyword: High savings;Economic development;interest rate;investment一、居民储蓄概述储蓄定义:其实质为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去个人消费的差额。
具体的实物形态分为金融储蓄和实物储蓄。
其中包括现金、存款及各种有价证券属于金融储蓄;本期购买的各种耐用消费品及住房等非一次性损耗的商品扣除折旧后余额的增加量属于实物储蓄。
居民将收入和差额用于储蓄的行为进行投资的方式就叫做居民储蓄行为。
二、我国居民储蓄历史及现状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居民储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全国居民储蓄存款已经从1978年的210.6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303093.01亿元。
我国居民储蓄持续快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储蓄率持续偏高,另一方面,居民储蓄额快速增长,且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以下是从1978年至2010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具体情况:图(1)1990年至2009年的居民储蓄增长情图(2)1978年至2010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情况由图可清晰看到,从1990年以后我国居民储蓄一直保持一个迅猛飙升的趋势,储蓄额不断壮大,储蓄率迅速升高。
三、影响居民高储蓄的因素分析(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增长趋势,2012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2011年重要经济数据,其中GDP增长9.2% ,基本符合预期。
在一定程度上,GDP的增加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在可支配收入增加的速度大于消费增长的速度的情况下,则导致储蓄增加。
(二)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是把可支配收入中暂时不用于消费的那部分存入银行或购买有价证券。
所以可以说可支配收入是储蓄的源泉。
近年来,随着在居民收入中居民储蓄比重的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对储蓄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认为居民储蓄直接依赖于当前可支配收入。
储蓄和收入之间的关系表达为:S=a+sYd(期中S为储蓄,Yd为可支配收入,a为常量)居民收入水平对居民储蓄有显著的正影响。
图3是1978到2001年间,我国居民储蓄随收入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全体居民收入一直保持上升趋势。
居民储蓄除了个别年份有波动外,大趋势上是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且在1999年达到近几年的最大值3927亿元。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以17.8%的平均速度增长,为储蓄的增加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图3 1978到2001年间,居民储蓄随收入的变化情况(三)利率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我国经济的基础所实施的货币政策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按照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利率对储蓄的作用是单一的、正方向的、十分有力的。
所谓单一和正方向就是指利率对储蓄的作用只有一个,即利率的提高可以刺激储蓄、抑制消费;利率的降低则抑制储蓄,刺激消费。
一直以来,我国利率基本处于不断下调状态。
以下是从1990年至2011年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调整图:图4 一年期利率调整图根据1990年到2011年的储蓄额Y,运用Eviews软件做出利率r与居民储蓄额Y 之间的散点图:图(4)利率r与居民储蓄额Y之间的散点图图中 SERO1表示储蓄额Y,SERO2表示一年期存款利率r。
从图中可以看出利率r 与储蓄Y并无明显关系。
现阶段,我国居民存款利率效应综合利率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效果,两者相互抵消,且收入效应效果更强,因此从某个角度看,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利率是负向的,同时也是微弱的。
我国目前正大力实行货币政策工具,以求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
但是在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中的利率政策对于减少储蓄额、刺激消费并无明显作用。
存款利率一直在下调,但却不影响居民储蓄的积极性,储蓄额仍然不断壮大。
因此,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居民存款与利率的负相关性,但更多应该考虑其他政策调节储蓄、刺激消费。
(四)消费信贷制度及消费观念消费信贷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是商业银行用于自然人个人消费的贷款。
个人消费信贷的开办,改变了传统个人向银行直接借贷的债权债务关系,打破了单向融资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主要从事以企业客户为对象的批发性信贷业务,消费信贷尚处于起步阶段,银行还缺乏以千家万户为对象的消费信贷业务的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
因此,银行在发放消费贷款时对风险不得不严加防范,对贷款条件及手续规定甚为严格,对每一笔贷款都要求抵押担保、评估、保险,致使贷款申办程序手续繁杂,不仅给借款人带来诸多不便,而且也增加了借款人的交易成本。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信贷发展水平甚为落后,消费信贷的不完善抑制了居民消费能力,从另一角度看也就促进了储蓄的增加。
(五)居民的传统储蓄观念和心态目前,在中国几千年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我国老百姓在资金分配方面依然以积累为主,中国人重视亲情,年轻人会为赡养父母储蓄或者结婚买房储蓄,而父母也会为子女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进行储蓄。
虽然高风险能带来高收益,但是大部分中国人不愿意把可支配收入投入高风险的金融市场获利,而是存入银行,以备生活中的各种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