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笔记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一群群乌鸦从天空飞过。

小桥下溪水潺潺,旁边还有几户人家。

荒郊古道上,一匹瘦马艰难跋涉。

夕阳已经向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远在天涯。

主题思想:
这首小令通过对秋天黄昏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感。

全曲气氛悲凉,但并不颓唐,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执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重点字词解释:
1. 枯藤:干枯的藤蔓。

2.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3. 古道:古老的道路。

4. 西风:寒冷的风。

5. 瘦马:瘦弱的马匹。

6. 断肠人:因思念而极度痛苦的人。

7. 天涯:遥远的地方。

艺术特色:
1. 意象生动:作者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景图。

2. 意境深远:通过意象的组合和情感的抒发,作品呈现出一种深远的意境,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3. 语言简练:作品语言简练明快,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辞手法,却能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 韵律优美:作品采用了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比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

比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摘要: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璀璨历史文明中,唐诗宋词元曲绝对是熠熠生辉的闪耀明星。

较之唐诗宋词的抑扬顿挫、宛转悠扬,元曲如流水般舒缓,似花香般芬芳,又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加之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元曲成为了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

与白朴、关汉卿、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的马致远,他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极具文学和艺术价值。

本文结合了我对该作品的理解,加以赏析,希望能得到读者们的认可。

关键词:诗词欣赏;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璀璨历史文明中,唐诗宋词元曲绝对是熠熠生辉的闪耀明星。

较之唐诗宋词的抑扬顿挫、宛转悠扬,元曲如流水般舒缓,似花香般芬芳,又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加之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元曲成为了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

与白朴、关汉卿、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的马致远,他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极具文学和艺术价值。

在详细解析《天净沙·秋思》这首作品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元曲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马致远,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

断肠在深秋——元曲《天净沙·秋思》赏析

断肠在深秋——元曲《天净沙·秋思》赏析

断肠在深秋——元曲《天净沙·秋思》赏析青山遮不住悲秋。

秋,易使人悲叹,伤心泪涟涟;秋土悲,秋女怨,九曲回肠的碎心曲,让人揪心。

自古以来,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不少文人都写了关于游子的文章,但为人称道的并不多见而元代著名的元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却是少数中难道的珍品,被称为“秋思之祖”,至今仍很受广大读者的热爱。

这首元曲小调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受到人们的喜欢,主要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语言的艺术特色,使作品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富有形象性的语言。

该曲运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瘦马”、“夕阳”等词把九种事物和景象以形象性的语言进行描绘和抒情,刻画出了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苦伶仃和思乡愁情。

我们赏读时,仿佛看到了一幅秋郊黄昏萧瑟、凄凉的旅行图景,也仿佛看到了一个骑着瘦马在西风残阳夕照的古道上艰难跋涉的游子形象。

全词用九种景物使场面染上了浓重的色彩,刻画了一幅凄凉、冷落的境象,同时也刻画了一个“断肠”似的游子的难以言状的浓重苦情形象。

语言的精炼。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断肠”、“天涯”等词,深情地表达了游子流落他乡的凄凉的愁痛。

如“小桥流水人家”,短短六个字写出了当游子骑着瘦马看到他乡的人们在傍晚时分忙着河边洗菜和村落中升起的袅袅炊烟,更逾产生漂泊在的思乡之情。

作者用语之简练和精辟由此可见一斑。

别的文章为了表达同一感情却洋洋洒洒两三万言。

而这首词却短小精炼,言简意赅,收到了特别的效果。

情感性强。

首句“枯藤老树昏鸦”,很形象地写出了晚秋和晚秋黄昏的景与境。

深秋时节,万物肃杀,青藤枯老,黄叶落尽,被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上,栖落的一只乌鸦瑟缩着,在傍晚的静寂中,不时发出几声嘶哑的叫喊。

次句,在昏重得几乎叫人难以喘息的时候,忽现“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赏析《天净沙·秋思》是唐代文学家李商隐创作的一首咏秋诗。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和人们的情感,充满了深邃和浓厚的意境。

通过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义和艺术特色。

首先,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秋天的美丽和凄凉。

作者用“银烛秋光冷画屏”一句来描绘秋天的寒冷。

银烛秋光与冷画屏的形象相互映衬,使读者感受到秋天的寒冷和荒凉。

另外,作者还用“露重飞蓬直上天”一句来描绘秋天的厚重和空旷感。

飞蓬是秋天的象征,它在露水的作用下逐渐浸湿,直上天际,给人以秋天的厚重感。

其次,这首诗融合了自然景色和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人生的无常感慨。

诗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一句,通过对美酒、夜光、琵琶和马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和生活的向往之情。

诗中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冬衣”一句,则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恐惧和无奈。

这些景象和情感的交织,使诗歌更加丰富和生动。

再次,这首诗的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作者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和夸张等,使诗歌既富有艺术感,又能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情感。

例如,“银烛秋光冷画屏”一句中的“冷画屏”就是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秋光与寒冷形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同时,作者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琵琶和马拟人化,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这首诗的意境深远,引人深思。

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的情感的描绘,作者把读者带入了对人生和时光流转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读者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也不禁思考起人生和时光的意义,通过诗中的意象和语言,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慨。

总的来说,《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富有艺术感和意境的咏秋诗。

通过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我们更能领会到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和凄凉,思考人生和时光的意义。

天净沙秋思语言特点

天净沙秋思语言特点

天净沙秋思语言特点《天净沙·秋思》是唐代文学家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也是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词以婉约、深沉的笔调,描绘了一个深秋时节的凄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爱情和时光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语言特点鲜明,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天净沙·秋思》的语言简练、凝练。

整首词只有十六个字,却能表达出浓郁的情感。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和修辞手法,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洞房昨夜停红烛”一句,以昨夜停红烛来象征逝去的爱情,凄迷地表达了失去爱人的痛苦。

词中的每个字词都经过精心选取,没有多余的修饰词,使得词意更加集中、深沉。

《天净沙·秋思》运用了大量的对仗和押韵,使得整首词的节奏感强烈。

从词的结构上看,每句两个字的词语都是对仗的,如“洞房”、“停红”;每句四个字的词语也都是对仗的,如“佳期”、“忍共”;每句六个字的词语同样是对仗的,如“问君”、“回首”。

这种对仗的结构给整首词带来了韵律感,使得词的音调变化丰富,更加动听悦耳。

《天净沙·秋思》运用了大量的夸张和修辞手法,使得词的情感更加深刻。

例如,“洞房昨夜停红烛”一句中的“洞房”、“停红烛”就是夸张的修辞手法,用来表达作者对爱情的怀念之情。

词中还使用了反问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的反问句既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思念之情,也展现了她对生活的疑问和对命运的无奈。

《天净沙·秋思》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使整首词增添了一份凄美的气息。

词中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如“秋思”、“一番风雨之后”等,将季节与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使得整首词更具凄凉之感。

同时,词中还描写了江河的流动和鸟雀的飞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爱情的思念。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具有鲜明语言特点的词。

它以简练、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情感;运用了对仗和押韵,使得整首词的节奏感强烈;运用了夸张和修辞手法,使词的情感更加深刻;运用了自然景物描写,增添了一份凄美的气息。

天净沙 秋思知识点总结

天净沙 秋思知识点总结

天净沙秋思知识点总结一、文本分析《天净沙·秋思》描写了作者在离开家乡的秋天,望着天边黄沙漫漫,不禁感慨万千。

开篇“北辰楼头,玉漏催”,写出了作者时光匆匆,寥寥无几的感慨;“钟鸣鼎食,家范何短”,通过描写家庭贫困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牵挂和惆怅;“参商昼饮,咸池乏鱼”,描绘了作者在外漂泊时的艰难困苦,增加了诗歌的哀愁感。

二、背景介绍《天净沙·秋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王之涣,字重貂,相传为唐代大文学家王维的后代,出生在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家境贫寒。

虽然家境贫困,但王之涣博览群书,博学多才,有“文苑先生”之称。

他自幼酷爱文学,擅长诗词、文章,与白居易、元稹、刘长卿等并称为“建安七子”。

唐玄宗建中三年(公元780年),他中进士,历任宰相。

但是由于受酷吏排挤,王之涣曾于宪宗元和初年(公元806年)遭杀害。

作为王之涣的代表作,这首《天净沙·秋思》以其含蓄、深沉的情感和清新、素雅的艺术风格而被后人传颂不衰。

三、作者生平王之涣,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年,卒于唐宪宗元和三年(780-806年),是唐代大文学家王维的后代。

他出身凉州,家境贫寒,但博览群书,博学多才,有“文苑先生”之称。

由于他善于诗歌创作,曾与白居易、元稹、刘长卿等人并称为“建安七子”。

公元780年,他中进士,历任宰相。

但由于受到酷吏排挤,公元806年,他被杀害。

四、主题思想《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作者思念故乡和对家乡的深情眷恋,表达了对家乡的难忘之情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作者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秋天黄沙的景象相结合,展现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同时,诗中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沉思的思考。

五、艺术特点《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雅致的写景。

诗中描绘了秋天的黄沙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

2. 凄凉的情感。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眷恋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带有浓厚的离愁别绪。

天净沙·秋思的解析

天净沙·秋思的解析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曲子。

以下是对这首曲子的详细解析:
曲牌名:天净沙,是曲牌名,又名“塞上秋”。

题目:秋思,是这首曲子的题目,表现了作者在深秋时节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此曲开篇展现了一幅秋末黄昏的景象。

枯藤爬满了老树,树上栖息着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这个画面给人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

古道西风瘦马:古道指的是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指的是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则描绘出一匹疲惫的马在秋风中艰难前行的画面。

这一句进一步加深了曲子中孤独、凄凉的情感。

夕阳西下:这一句描绘了夕阳逐渐落下的画面,使整个环境更加昏暗。

断肠人在天涯:这是曲子的点睛之笔,断肠人指的是漂泊在遥远地方、极度忧伤的旅人。

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表现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整体把握:整首曲子通过五个形象的画面,将漂泊天涯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巧妙地将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融为一体,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凄凉、孤独的情感,使人感受到深刻的情感共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中bai的小令,用寓情于景的方法,通过对秋天黄昏时的景物描写,刻画了一个奔波在外的游子形象,表达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思。

这首小令先写景再写情,写景为抒情服务.作者马致远先是采用白描的方法,仅仅用了18个字就描绘出9种不同的景物,将它们和谐而又自然地纳入一个画图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枯藤老树昏鸦”说明此时乃深秋时节,“古道西风瘦马”则间接刻画出异乡游子的形象.与此同时,作者也将自己悲凉的感情寄托于此景中,使原本已十分凄凉的景物更令人伤感.作者也十分注意景与情的配合,例如“小桥流水人家”,本是及其常见的普通景物,但当它与“断肠人”同处于一个画面之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象,而成为“断肠人”心碎断肠之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气氛,真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不仅言简意骇,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将全文的感情基调推上一个高度,很好地为下文的抒情作了铺垫.后两句则直抒胸臆,“夕阳西下”,作者的惆怅悲哀之情溢于言表,“断肠人在天涯”则点明全文主旨,此时,作者的羁旅之思体现得淋漓尽致。

全曲中作者注意词句的前后照应,如“昏”与“夕阳”,“天涯”与“古道”,虽无一个“思”字,但全文却始终围绕此字来写,作者的惆怅悲哀之情无处不在,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首被喻为“秋思之祖”的元曲小令确实有它独到过人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