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古诗赏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译文及赏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译文及赏析导读:《天净沙·秋思》原文枯藤老树昏鸦⑵,小桥流水人家⑶,古道西风瘦马⑷。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⑸。
注释⑴天净沙:曲牌名。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翻译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赏析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
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
《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
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
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
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
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
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
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
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
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
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
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
《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人教社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和赏析
1、【整体感知】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2、【白话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3、【诗歌主旨】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古诗天净沙秋思的赏析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之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之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之情调,下面是古诗天净沙秋思之赏析,请参考!抒发一个飘零天涯之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之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古诗天净沙秋思之赏析天净沙⑴·秋思枯藤老树昏鸦⑵,小桥流水人家⑶,古道西风瘦马⑷。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⑸。
词句注释⑴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
又名“塞上秋”。
⑵枯藤:枯萎之枝蔓。
昏鸦:黄昏时之乌鸦。
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诗人对温馨之家庭之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之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之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之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之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之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之地方。
白话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之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之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之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之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整体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之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之心境。
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之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中国古典诗歌之艺术特征。
2024年《天净沙·秋思》原文、译文及赏析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二、
为了进一步理解这首小令在艺术上的成就,不妨作以下的比较赏析。据元人盛如梓《老学丛谈》记载,马致远的《天净沙》实有三首。
其一为:
瘦藤(《乐府新声》作“枯藤”)老树昏鸦。
远山(《乐府新声》作“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斜阳(《乐府新声》作“夕阳”)西下。
断肠人去天涯(《乐府新声》作“在天涯”)。
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上段三句十八字,九个名词连缀成不涂浓墨的书画,亦无一个虚造硬加的词,不同的景物天衣无缝地和谐地造化在—起,不得不令人拍案道奇。这种音节和谐、情景交融、妙含无垠的小令曲,故有“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誉,的确委实不过。
倘若只有这九个名词,岂不是遭后人“怡其笑矣”?
一组组巧妙的结合,伏着千万思绪惆怅,笔锋一转,漂泊者的坎坎坷坷,深层的意境,跃然跳出,一幅精美绝伦的古画浮在眼前。
3、景色与情思相融
《天净沙·秋思》古诗赏析

《天净沙·秋思》古诗赏析《天净沙秋思》古诗是宋代诗人张养浩的一首书写力作,诗歌以秋天的自然景象为题材,展示了诗人对秋天的思考。
这首诗的主题是“雅悲夜凉”,让人们看到了诗人的深沉秋思。
《天净沙秋思》古诗歌曲的意象犹如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一开始,笔者描述了凉秋的自然风光,景色无比的凄凉。
诗中描述的风光,有着浓浓的季节性特点,不禁让人想起了深秋时节来临时的凉意和景色:“西湖清晰无尘净,碧天浩瀚不见云,青山翠叶寒未定,暮色沉默思已熏”;“秋风清凉白发剃,落叶偃息无痕留,醉月昭昭满楼台,梧桐出入宿夜愁”;“孤鸿影单去闲行,斜阳投影在荒墟,碧云开路满山红,青楼影间醉绝句”。
诗中的季节性特点,让人感受到凉秋的萧瑟之意。
在自然景色的背景下,诗人将秋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中描写的内心世界也展现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思念凄凉空叹息,情思深处不能言,月夜空倚江山水,凉风清凉谁知心”;“伤感秋来思极远,月夜夜夜添思绪,星空浩荡满心里,萤火看一看心灵”。
从笔调以及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此刻正沉浸在一种感伤的心境当中,只希望自己的情思能够深深的占据心里,“姗姗思苦无人问,把瑟吹落心凉存”。
秋思也体现在这首诗最后,诗人回想起往昔中一段激情的爱情,但是终究还是失去了,无奈在心里:“默默把心凉,无人觉听雨寒寂寞”,只想望着月儿把心里的愁思诉说出来:“月夜凉风散心头,比翼鸳鸯痛衷肠”。
结尾处,诗人最终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深意长,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留恋的深情,他想要用爱把悲伤的秋思抚慰:“无限秋思情苦涩,望月含泪凝思量,惆怅当年只身去,风雨江南恋愁长”。
《天净沙秋思》古诗深刻表达了诗人的秋思,在凉秋的萧瑟的景象中表达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沉淀、惆怅和留恋。
诗中醇厚的情调,既体现了诗人失恋后深深的思念和抒发,又展现出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天净沙 秋》原文及翻译赏析

《天净沙秋》原文及翻译赏析《天净沙秋》原文及翻译赏析1天净沙·秋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
解与诗人意同。
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译文及注释译文庭院前的梧桐树叶子已经落尽,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当日的风姿。
仿佛是通晓诗人我的心思。
那被染红的霜叶飞离枝干,飞到我的身边让我题写诗句。
注释芙蓉:指荷花。
辞柯:离开枝干。
题红:在红叶上题诗。
唐僖宗时,有一名宫女在红叶上写了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愍憨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树叶顺着御沟水流出宫墙。
书生于祐拾到后添写道:“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于流水上游又流入宫中。
后两人终成良缘。
赏析一提到“秋”,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马致远那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
殊不知,元曲中有诸多关于“秋”的作品,其中不乏别出机杼的曲子,好比朱庭玉的这首《天净沙·秋》。
此小令开头描绘出一幅萧条的秋景图;然后写作者内心悲秋的伤感和对园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爱;末尾两句写瑟瑟秋风中,辞柯的霜叶主动飞到作者身边,不舍离去。
全篇用典构思别出机杼,结尾处用典,所表达的奋起和豪情,使全篇增添了几分魅力和感染力。
作者在开头便描绘出一幅萧条的秋景图。
庭院前尽是飘落在地的梧桐叶,水边的荷花也早已凋零。
“尽”“彻”二字是起首两句的关键所在,突出秋天树枝萧瑟,水面凋敝的惨淡景色,这与作者脑海中秋天来临前的荷花盛开、绿叶环绕的繁盛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两句对仗描写,写出作者由眼前秋景而生发出悲秋的情感。
他四处寻觅,徘徊不定,目之所及皆为一片衰败的景象,内心不由产生无可奈何的悲痛。
“解与诗人意同”,与前两句的伤感基调不同。
这一句提到景色为了迎合作者的情感才自愿衰败。
通过前后的对比和拟人的手法,反衬出作者此时内心悲秋的伤感和对园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爱。
前面三句的基调都略为沉重,接下来的四、五句则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
末尾两句写瑟瑟秋风中,辞柯的霜叶主动飞到作者身边,不舍离去。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赏析《天净沙秋思》赏析1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词句注释⑴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
又名“塞上秋”。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白话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后两句赏析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天净沙秋思》赏析2这支散曲以精炼的语言、巧妙的构思,把老朽的树、枯干的藤、暮色中的乌鸦、简陋的小桥、清冷的溪水、稀疏的人家、荒凉的道路、寒冷的西风、将落的太阳这些自然景物组织起来,渲(xuàn)染了深秋傍晚的荒凉气氛,反映了古代远离家乡的人在秋天思乡的感情。
虽然情调低沉一些,但意境确是很美的。
全篇读来,音节和谐婉转,诗中有画,是元人散曲中的一片名作。
《天净沙秋思》赏析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划分节奏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注释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净沙秋思》古诗赏析
导语:《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天净沙秋思》赏析。
欢迎阅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赏析
马致远,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他的《天净沙·秋思》历来被人们推为小令中出类拔萃的杰作,被誉为“秋思之祖”,几百年来,它以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魅力而脍炙人口,久诵不衰。
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着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可以说,作者一生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他终生也因之被注定为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法朗士断言:“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对这一断言是否过于绝对我们姑且不论,但用来观照这首小令却是非常恰切的。
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在马致远这些失意文人的眼中,本来就是一些易于让人愁思一触即发的秋色,加之时值黄昏,天涯孤客行在旅途,不能不由眼前这种满目清瑟之景想到他一生仕途的失意和漂泊羁旅的愁苦而在心头蔓上愁思万缕,进而结晶出这样一首蕴藉着游子绵绵不绝的愁绪,且格调苍凉、笼罩着愁云惨雾的《天净沙·秋思》也就不足为怪了。
可以说,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生活真实而又生动的写照。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
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
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
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
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
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
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马致远就是以这样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
阅读练习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
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
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
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
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
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
1.小令曲牌名题目
2.马致远元戏曲散曲关汉卿王实甫白朴秋思之祖
3.枯藤老树西风昏鸦古道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4.A
5.B
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