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测定方法比较

合集下载

种猪性能测定的方法

种猪性能测定的方法

遥感测量法
遥感测量法是一种新型的种猪性能测 定方法,主要利用卫星或无人机等遥 感技术手段对种猪进行远程监测。这 种方法能够实现大面积、大范围的监 测,同时具有快速、准确、实时等优 点。
VS
遥感测量法通常包括红外线遥感、微 波遥感、激光遥感等,能够获取种猪 的生理指标、行为特征等信息。同时 ,遥感测量法还能够对数据进行处理 和分析,为饲养管理和育种提供科学 依据。
、人员分工等,确保测定工作的有序进行。
测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确保测定方法的科学性
采用标准的测定方法,如定期称重、测量体温等,确保测定结果 的可靠性。
注意种猪的健康状况
在测定过程中,密切关注种猪的健康状况,如食欲、精神状态等, 防止因疾病等因素影响测定结果。
保证测定数据的准确性
认真记录测定数据,避免出现误差或错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测定前的准备工作
确定测定目标
1.A 明确要测定的种猪性能指标,如生长速度、瘦 肉率、繁殖性能等。
选择适宜的测定仪器
1.B 根据测定目标,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如
秤、测温仪、计时器等。
确定测定时间
1.C 根据种猪的生长发育阶段和季节,选择适宜 的测定时间,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制定测定计划
1.D 制定详细的测定计划,包括测定时间、地点
种猪选育与繁殖
选育优良品种
通过种猪性能测定结果,选择繁 殖性能强、生长速度快、抗病能 力好的种猪,提高种猪的品质和
生产效益。
遗传改良
根据测定结果,针对繁殖性能、生 长速度、抗病能力等不同方面进行 遗传改良,提高种猪的遗传品质。
制定繁殖计划
根据测定结果和种猪的繁殖周期, 制定合理的繁殖计划,确保种猪的 繁殖效率和生产效益。

种猪性能测定方案

种猪性能测定方案

种猪性能测定方案1 测定猪群根据我国农业行业标准《瘦肉型种猪遗传评估技术规》,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对测定猪群规定如下:――育种群的所有繁殖公猪、繁殖母猪自身都需经过达100kg体重日龄、背膘厚的测定。

――育种群的每头公猪至少需配10头育种群的初产母猪。

每头初产母猪所生仔猪可在出生、断奶、达100kg体重及初产后分别进行选种。

其中,出生、断奶两个阶段的选种主要采用家系(窝)选择方法,即淘汰同窝生长发育慢、体型差或有遗传缺陷的仔猪,但是每窝仔猪要求确保有1公、2母进行100kg 体重日龄和背膘厚的测定;达100kg体重和初产后的选择采用指数选择,优秀个体进入育种群。

每窝选留公猪3头、所有的母猪进行生长肥育测定,定期选择其中1头阉割公猪和1头母猪于体重100kg时进行屠宰测定。

――育种群的母猪在产完第一胎后一律转入繁殖群,由育种群的优秀公猪通过人工授精代为配种。

繁殖群的母猪必须记录繁殖性能,其所生的仔猪也在出生、断奶、达100kg体重及初产后分别进行选种。

但是,出生、断奶两个阶段的选种主要采用家系选择方法,即根据亲本及半同胞资料估计各窝仔猪的EBV和指数,然后据以以窝作为淘汰单位。

被选留的窝可再进行一定程度的窝选择,留下部分个体进行达100kg 体重日龄和背膘厚的测定;达100kg体重和初产后的选择采用指数选择,优秀个体进入育种群。

――育种群的更新要求新留种的个体必须优于所淘汰的个体。

育种群可适度开放,但所引进的种猪必须经过遗传评估优于本育种群的个体,或者较之本育种群的个体,具有新的优良特性。

2 个体编号2.1 编号系统所有新生仔猪必须编号。

个体编号实行全国统一编号系统。

每个个体编号共由15位字母和数字构成(如图),具体原则如下:品种场号分场出生年度场窝号窝个体图1 种猪个体编号系统――第一、二两位用英文字母表示品种:DD表示杜洛克,LL表示长白,YY表示大白,HH表示汉普夏等,二元杂交母猪用父系+母系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如长大杂交母猪用LY表示);――第三至六位用英文字母表示场号(由农业部统一认定);――第七位用数字或英文字母表示分场号(先用1至9,然后用A至Z,无分场的种猪场用1);――第八、九两位用公元年份最后二位数字表示个体出生时的年度;――第10至13位用数字表示场窝序号;――第14、15两位用数字表示窝个体号。

1欧美各国测定种猪性能的方法

1欧美各国测定种猪性能的方法

欧美各国测定种猪性能的方法国家级猪育种方案,经常是基于测定站和猪场性能测定(Bidanel and Ducos,1993),测定站主要针对优秀的青年公猪,猪场测定主要针对青年母猪和公猪。

这两种测定的目的是了解猪的生长、胴体和肉质性能。

随着人工授精和计算机技术发展,动物模型BLUP法可以跨场比较育种值。

测定站育种计划的真正意义已经被怀疑,在多数情况下,因为存在基因型与环境因素的互作,测定站数据不能提供任何清晰的结论。

Wei(1992)和Merks等(1994)提出扩大猪场性能测定的范围,利用纯种和杂种的资料,借助于现代遗传评估程序,可以剔除非加性遗传效应,他们认为这个扩大选育计划可以替代测定站的作用。

测定方法(1)法国的测定站测定方法(Bidanel等,1996)共测定7个性状。

包括:留种猪的35~90kg的平均日增重、90kg时的平均背膘厚、饲料转化率,屠宰猪的30~100kg平均日增重、估测胴体瘦肉率和肉质指数。

青年公猪在体重35~90kg时测定,在试验的开始和结束时称重两次,整个试验过程的采食纪录,采用ACEMA48设备测定,每个测定圈舍 7~15头猪。

所有性状都校正到始重或末重;背膘厚在末重时测定,测定距背中线4cm处的肩部、最后肋和臀部三个部位。

屠宰测定,在末重时屠宰全同胞中的一头,测定屠宰率、瘦肉率、肉质指数等指标。

其中,肉质指数(MQI)=-35+8.329PHu 值+0.127系水力(WHC)-0.00744REF值。

(2)法国的猪场测定方法(Bidanel等,1996)共测定2个性状,包括:100kg体重时的日龄、100kg体重时的平均背膘厚。

测定公猪和后备母猪,每个测定圈舍10~15头猪,试验从70日龄(平均日龄)开始,平均体重100kg(范围70~130kg),猪只的称重和背膘厚测定与测定站测定方法一样。

(3)挪威的测定站测定方法(Vangen等,1997)测定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三个品种的性能,包括25~100kg的日增重、背膘厚、饲料转化率、腿的结实度及精液品质等。

猪生产学实验---猪外型评分、体尺测量、背膘厚与眼肌面积测定

猪生产学实验---猪外型评分、体尺测量、背膘厚与眼肌面积测定

猪外型评分、体尺测量、背膘厚与眼肌面积测定1、猪的体型评定体型评定的意义:种猪,不论公猪还是母猪,必须身体结实、结构良好才能发挥自身正常功能,包括产仔、哺乳、使用寿命等等。

体型性状具有一定的遗传力,因而也可影响下一代的体型、生产性能。

种猪卖相不好,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体型评定的方法:体型与结构:➢包括整体结构、前肢结构以及后肢结构等➢需要别强调前肢角度(M)和后肢角度(N)肢蹄问题:➢脚趾大小、脚趾均匀度、骨骼结构以及肢蹄损伤等引起的肢蹄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因它关系到育种群后备母猪的使用年限。

裂蹄、蹄垫部损伤及腿和关节肿胀等是导致跛肢的普遍因素,也是导致后备母猪被淘汰的主要原因➢最常见的缺陷是前后蹄的内侧趾小,因为当小母猪长大或增重后,腿型会逐渐适应趾的形状和大小。

所以,应避免同一个蹄的两个趾间的差异大于1/2英寸(1.27cm)。

较大的趾容易发生损伤。

小内侧趾极可能有其遗传背景➢理想的蹄部应该两趾大小一致/稍微分开,能正常走动和站立。

外侧趾较内侧趾稍宽而长。

被选中的小母猪系部要有好的倾斜度和蹄叉,这样蹄垫部能稳固地与地面接触➢除了蹄趾的大小和腿的结构外,骨骼畸形和软骨病、疾病或传染性因子导致的关节炎、营养、遗传,地面及运动等都会影响肢蹄的结实度乳腺发育:➢对于泌乳系统,乳头的多少、位置以及发育情况是考察的主要内容➢所有的乳头都应有效。

要避免乳头无效、内翻、赘生、受损以及粗大➢每侧至少要有6个排列均匀、发育良好的乳头。

最好是一共有14个有效乳头➢乳头分布应从腹部前端开始,近腹中线。

若距腹中线较远,母猪在侧卧时,上侧乳头可能太高,以致新生仔猪够不到外生殖器:➢检查外阴大小和其发育情况是后备母猪选择的另一项指标➢应避免外阴过小或未发育➢向上倾斜型的外阴也需排除2、猪的体尺测量测定性状测量方法体长/cm 从两耳连线的中点起,沿背中线至尾根部的长度体高/cm 鬐甲顶点至地面的垂直高度胸围/cm 从肩胛后角围绕胸廓一周的长度腹围/cm 腹部最大处的垂直周径管围/cm 左前肢管部上三分之一最细处量取的水平周径腿围/cm 从一侧后膝前缘经尾下经肛门再到对侧后膝前缘的距离3、背膘厚与眼肌面积测定活体背膘厚:按照规定的方法和部位测量的活体背部脂肪层扫描断面的厚度(含皮),单位毫米(mm)活体眼肌面积:按照规定的方法和部位测量的活体背最长肌扫描横断面的面积(含表层筋膜),单位平方厘米(cm2)操作步骤:姿势:保持背腰相对平直的站立状态。

猪的品种 实验报告

猪的品种 实验报告

猪的品种实验报告引言猪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对人类的食品供给起着重要的作用。

猪的品种种类繁多,不同品种的猪在外貌特征、生产性能以及适应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品种猪的观察和数据收集,了解和比较不同品种的猪的特点和生产性能,为猪的养殖和选种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材料本实验选取了三种常见的猪品种,分别是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

方法1. 外貌特征观察:观察每种猪的体型、体重、体毛颜色、耳朵、鼻子等外貌特征,并拍摄照片记录。

2. 生长情况调查:记录每种猪的生长情况,包括出生体重、日增重等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

3. 产肉性能测试:选择同样年龄的猪进行屠宰和产肉性能测试,分析肉质、肉色、肌肉含量等指标。

结果与分析外貌特征观察通过观察发现,大白猪体型较大,体重较重,体毛颜色多为白色,耳朵较长下垂,鼻子较宽。

长白猪体型略小于大白猪,体重相对较轻,体毛颜色多为白色,耳朵直立,鼻子较窄长。

杜洛克猪体型中等,体毛颜色为红棕色,耳朵中等大小,鼻子较宽。

生长情况调查记录的生长数据表明,大白猪的生长速度较快,出生体重较高,并且日增重明显;长白猪生长速度次之,出生体重较轻,但日增重也较为稳定;杜洛克猪的生长速度最慢,出生体重较小,日增重较低。

产肉性能测试对三个品种的猪进行产肉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大白猪的肉质较好,肌肉含量较高,肉色较浅;长白猪的肉质较为普通,肌肉含量较低,肉色较深;杜洛克猪的肉质较粗,肌肉含量相对较低,肉色较深。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的外貌特征、生长情况和产肉性能等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从结果来看,大白猪生长速度快,肉质好,适合作为肉用猪品种;长白猪生长稍慢,肉质普通,适合养殖户自用和销售;杜洛克猪生长较慢,肉质一般,适合作为活猪和配种猪。

总之,对于猪的品种选择和养殖管理,我们应根据具体需求和环境来确定合适的品种,并采取相应的饲养措施。

参考文献- 猪种介绍及饲养方法,来源:。

种猪生产性能实验报告

种猪生产性能实验报告

种猪生产性能实验报告I. 引言猪是全球重要的农畜之一,其生产性能的提高对于满足人类食品需求至关重要。

因此,进行猪生产性能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本报告旨在总结猪生产性能实验的结果,并探讨其对猪生产的影响。

II.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CRD),共设3个处理组,每组重复5次。

每组包括相同数量的同龄、同品种的猪只。

III. 实验方法1. 参与猪只选择与管理在实验中选择健康、同龄、同品种的猪只作为参与对象,并采取相同的饲养管理措施,包括饲料种类、饲养环境、疫苗接种等。

2. 参数测定测定以下参数以评估猪的生产性能:- 饲料消耗量:每组猪只饲料的总消耗量。

- 平均体重:每组猪只体重的平均值。

- 日增重:每组猪只的平均每日增重量。

- 饲料转化率:每组猪只所消耗饲料的重量与其体重增加量之比。

IV. 实验结果以下是各处理组猪只的生产性能指标:处理组一:- 饲料消耗量:X kg- 平均体重:Y kg- 日增重:Z kg- 饲料转化率:A处理组二:- 饲料消耗量:X kg- 平均体重:Y kg- 日增重:Z kg- 饲料转化率:A处理组三:- 饲料消耗量:X kg- 平均体重:Y kg- 日增重:Z kg- 饲料转化率:AV. 实验讨论与结论通过数据分析和对生产性能指标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实验结果显示,处理组X表现出较大的日增重和较低的饲料转化率,表明该处理组的猪只具有更高的生产性能。

2. 处理组Y和处理组Z的生产性能相对较低,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饲养管理措施以提高其生产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组对猪的生产性能有一定影响,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这些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提高猪的生产效率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食品需求。

丹系原种猪重要经济性能测定与比较

丹系原种猪重要经济性能测定与比较
展 “ 。本研 究测定不 同品种丹 系原种猪 的繁殖 性能 、 生长
校 正成体重达 1 0 0 k g时的 日龄 、 背膘厚。计算 公式 如下 : 日增重 =( 结测 体重 一初测体 重 ) / ( 结测 1 3期 一初测 日
期) 1 0 0 k g 体重 日龄校正公式 : 校正 日龄 =测定 1 3龄 一[ ( 实测体重 一1 0 0 ) / C F ] ( 2 ) C F=( 实测体重/ 测定 1 3龄 )×1 . 8 2 6 0 4 0 ( 公) ( 3 )

2 1 2一
江苏农业 科学 2 0 1 3年第 4 1卷第 1 2期
云, 等.丹系原种猪 重要经济性能测定与 比较[ J ] .江苏农业科学, 2 0 1 3 , 4 1 ( 1 2 ) : 2 1 2—2 1 3 , 2 5 6 源自丁月云 , 余 大华, 孟
丹 系原种猪重要经济性 能测定 与 比较
2 0 1 1 G B 2 C 3 0 0 0 1 7 ) 。
作者简介 : 丁月云( 1 9 8 1 一) , 女, 安徽蒙城人 , 博士 , 讲师 , 主要从事猪
遗传育种研究。E — m a i l : d i n g y u e y u n @a h a u . e d u . c n 。 通信作者 : 殷宗俊 , 博士, 教授 , 主要从 事猪遗传育种研 究。E— m a i l :
4 肋 间左侧距背 中线 5 c m处背膘厚 。对所测 数据进行校正 ,
收稿 1 3 期: 2 0 1 3 — 0 7 — 2 6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 编号 : 3 1 1 7 1 2 0 0 ) ; 科技部重 点星火计 划 ( 编号 : 2 0 1 0 G A 7 1 0 0 0 1 ) ; 国家农 业科 技 成果 转化 资 金 ( 编号 :

种猪性能测定方案

种猪性能测定方案

种猪性能测定方案1 测定猪群根据我国农业行业标准《瘦肉型种猪遗传评估技术规范》,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对测定猪群规定如下:――育种群的所有繁殖公猪、繁殖母猪自身都需经过达100kg体重日龄、背膘厚的测定。

――育种群的每头公猪至少需配10头育种群的初产母猪。

每头初产母猪所生仔猪可在出生、断奶、达100kg体重及初产后分别进行选种。

其中,出生、断奶两个阶段的选种主要采用家系(窝)内选择方法,即淘汰同窝内生长发育慢、体型差或有遗传缺陷的仔猪,但是每窝仔猪要求确保有1公、2母进行100kg 体重日龄和背膘厚的测定;达100kg体重和初产后的选择采用指数选择,优秀个体进入育种群。

每窝选留公猪3头、所有的母猪进行生长肥育测定,定期选择其中1头阉割公猪和1头母猪于体重100kg时进行屠宰测定。

――育种群的母猪在产完第一胎后一律转入繁殖群,由育种群的优秀公猪通过人工授精代为配种。

繁殖群的母猪必须记录繁殖性能,其所生的仔猪也在出生、断奶、达100kg体重及初产后分别进行选种。

但是,出生、断奶两个阶段的选种主要采用家系选择方法,即根据亲本及半同胞资料估计各窝仔猪的EBV和指数,然后据以以窝作为淘汰单位。

被选留的窝可再进行一定程度的窝内选择,留下部分个体进行达100kg 体重日龄和背膘厚的测定;达100kg体重和初产后的选择采用指数选择,优秀个体进入育种群。

――育种群的更新要求新留种的个体必须优于所淘汰的个体。

育种群可适度开放,但所引进的种猪必须经过遗传评估优于本育种群的个体,或者较之本育种群的个体,具有新的优良特性。

2 个体编号2.1 编号系统所有新生仔猪必须编号。

个体编号实行全国统一编号系统。

每个个体编号共由15位字母和数字构成(如图),具体原则如下:品种场号分场出生年度场内窝号窝内个体123456789101112131415图1 种猪个体编号系统――第一、二两位用英文字母表示品种:DD表示杜洛克,LL表示长白,YY表示大白,HH表示汉普夏等,二元杂交母猪用父系+母系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如长大杂交母猪用LY表示);――第三至六位用英文字母表示场号(由农业部统一认定);――第七位用数字或英文字母表示分场号(先用1至9,然后用A至Z,无分场的种猪场用1);――第八、九两位用公元年份最后二位数字表示个体出生时的年度;――第10至13位用数字表示场内窝序号;――第14、15两位用数字表示窝内个体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猪测定方法比较一、加拿大(一)场内测定方案注:① SIP 是加拿大的国家猪改良程序,是对猪的一个综合的测定和遗传评定程序。

1、申请:希望登记加入加拿大SIP的群应该与地区负责该省方案管理中心联系。

一旦直接负责管理该方案的代理认为申请者满足登记的要求,在场测定就可以开始。

2、基本要求:以下为最低要求,可以根据各自地区中心的考虑增加:(1)申请者拥有或维持一个有可识别祖代的猪育种群。

最少个体数目可由各自的地区中心设定,但一般建议每个要参加评定的品种至少有20头母猪。

(2)群中所有种畜必须通过刺号、耳缺号或耳牌永久地和清楚地识别。

如果一种物理刺号不合适(如对一些有颜色的个体),仍需提供可供SIP使用的有效刺号。

不可登记个体应使用商品群代码分配刺号。

纯种及商品群代码都要从CLRC②获得,以保证其在加拿大内独一无二的标志。

(CLRC是加拿大畜禽记录公司。

)(3)育种者必须保持该群完整的和最新的育种和管理纪录。

该记录最少要包含如下信息:待测猪所在窝的父亲和母亲的品种和刺号;所有断奶猪的出生日期、父亲和母亲、品种、刺号和性别。

(4)育种者必须提供可接受的圈栏、称重和处理设备以有效地收集测定数据,并在猪称重和测膘时协助技术员。

SIP场内测定方案根据所收集数据可分成两种测定类型。

母猪生产力及称重和测膘程序如下所述。

3、母猪生产力:母猪生产力数据的收集不受监督。

数据可直接从群记录提供以进入相应的数据库,有关省代理应决定最合适的程序。

SIP的地区管理者应确保用以收集体重信息的磅秤准确和正确使用。

完整和最新的育种和管理记录也应随时可供检查。

母猪生产力的数据可从母猪群管理的商业软件包传送。

但是,用户必须保证所收集的数据满足SIP要求。

当刺号不完整,SIP与商业软件之间的界面可提供一些转换或拒绝不符合要求的数据。

可与地区中心联系以核实界面要求。

4、称重与测膘:称重与测膘程序为一受监督的性能记录和评定程序。

公猪和母猪的活重为75—115kg 之间时,由委任的技术员称重和用超声波探测背膘厚。

日龄和背膘都校正到100kg等价值用以EBV③计算。

(EBV是个体遗传值的一个估计,它估计该个体作为父母的价值。

)所有报告的或用于EBV计算的体重和测膘数据都必须校正到100kg等价值以利公平比较。

校正到其它体重的,不被SIP 考虑,且不应被报告以避免混淆。

负责收集数据的地区中心可代表地区向收集数据的技术员增加要求。

技术员们最低必须有CCSI④使用超声波技术测量猪背膘的认证。

要认证的所有技术员必须由相应的地区中心每年推荐,且将只为使用一种特定仪器认证。

将给这些技术员发给一级(初级)或二级(高级)家畜超声波评定能力证书,育种者可能要求看证书。

(CCSI是加拿大猪改良中心,负责制定国家标准和计算国家遗传评估(国家EBV))。

(二)测定站测定方案1、测定站目的:(CSIAB是加拿大猪改良顾问部。

)在国家SIP中测定站的作用和目的在1994年的CSIAB⑤的年度会议上作了回顾和改变。

计算和统计分析技术上的进展使中心测定的一些原始目的变得不重要。

同时,很多测定站已经开始在中心测定方案中强调附加目的,而且很长时间以来测定站已一直扮演新产品和技术测定、研究和监督的角色。

它们也被广泛用于推广目的和销售种畜。

中心测定站的当前目的为:支持和鼓励将测定站用于董体和肉品质改良,其最主要的作用为胴体和肉品质评定,商业产品检测及研究和发展为次要作用。

今天的加拿大测定站正主要用于在胴体品质、肉品质和饲料效率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以及商品猪测定。

以下所述测定站的应用已不再是加拿大国家改良规划的一部分,将它们写在这里只是作为历史回顾。

中心测定站方案的以前的目的是:(1)进行性能测定,鉴定在重要经济形状方面有遗传优势的公猪并促进它们的使用。

(2)为人工授精中心提供一个经过性能测定的公猪的来源。

(3)增强猪群之间的联系从而可产生有效的EBV。

2、空间权利:测定站管理者负责管理测定站猪的进出,并保证空间权利的优先。

(1)测定站是给场内测定方案的参与者使用的。

(2)委托人必须将其猪群在省猪群健康程序登记,并且他们必须有一份明了的健康清单已获准将动物送往测定。

(3)至少50%测定站空间用于纯种公猪,其余部分可用于青年母猪和杂种猪。

3、委托条例:遵循以下委托条例:(1)委托人必须在期望送猪进测定站的的至少21天前通知测定站管理者。

(2)如果委托人决定不送约定数目的猪进测定站,他应尽可能在一周前通知测定站管理者,以便安排进其它猪。

4、进猪条例:(1)猪主负全部责任将猪运送到测定站,除非测定站管理另有要求。

(2)猪在进入测定站时要称重,并且按CSIAB规定,猪的体重应在20—30公斤范围之内。

同样的进重限制也适用于混合性别的窝。

当使用隔离早期断奶单元(SEWs)时,体重限制仅仅针对实际进入测定站,而不适用于送到SEW。

(3)有以下情况的个体不能进入测定站:A、疾病B、传染病C、寄生虫感染D、明显体质异常或不健康E、不符合由测定站兽医设立的健康要求(4)根据以下规矩建立栏的优先权:A、由加拿大人工授精(A.I.)中心指定的公猪(作为潜在替代公猪,及纯种A.I.公猪后代)。

B、其它纯种公猪(可能登记或评定过)。

C、纯种青年母猪D、省指导委员会规定的优先权;E、双亲中至少有一个来自国家遗传评定程序的EBV。

5、测定过程(1)栏中应喂养所有同窝猪。

应当允许饲养员正确检测饲料摄入量时,每栏可允许超过两头猪。

(2)测定站必须按批次全进全出管理系统操作。

在测定站被物理的划分成若干区域时,每一区域必须按批次系统操作。

(3)进站30天内进行猪丹毒免疫并治疗体内和体外寄生虫。

(4)进入测定站的个体应立即由自动饲喂采食病应配有自动给水设备。

在栏平均体重达到30公斤以前,应饲喂测定前的加有药物的日粮。

只有在动物正式开始测定之后才开始记录饲料采食。

(5)当栏平均体重达到30公斤且无超过35公斤的个体时,该栏猪应正式开始测定。

应特别向委托人强调体重限制。

一般建议个体在25公斤时送到测定站,以便有足够的适应期并在测定开始前至少摄入10公斤测定前日粮。

采用隔离早期断奶的测定站会在较轻体重时接受动物到SEW单元。

(6)测定日粮必须全部是颗粒形式,并且要与CSIAB及其委员会审定的配方保持一致。

在正式测定期中,不得在日粮添加任何抗生素。

(7)特殊疾病可直接由进入测定站的兽医治疗,最好用加有药物的水进行治疗。

(8)新猪进来之前,测定站(或区域)必须彻底清扫和消毒。

测定期内,所有测定拦要按日清扫。

(9)当栏平均体重在75公斤到115公斤之间时,个体必需称重和用超声波测背膘厚并结束测定,建议的目标体重为100公斤。

(10)测定后个体应限喂,每天喂2公斤不加药物的饲料。

6、数据记录条例(1)动物测膘体重接受范围为75—115公斤之间,以包含在正式遗传评定中。

所有个体均须由认证技术员测定。

(2)提供一份测定结束性能报告,包含以下内容:A、猪主姓名及地址B、品种、刺号和出生日期的身份证明;C、父母亲品种及刺号的身份证明;D、校正至100公斤的日龄和脂肪;E、饲料转化率;F、日龄EBV和脂肪EBV;G、EBV指数。

(3)所有要传送到国家遗传改良数据库的数据必需遵从SIP的目标和标准。

7、测定过程结束(1)自1994年4月1日生效,所有卖给或返回给育种者作为种猪的测定个体要根据规定用HAL-1843DNA探针检验以确定氟烷基因状态。

DNA探针测验代替了以往的氟烷反应测验。

(2)所有阳性反应者(氟烷基因缺陷纯合子)和其同胞可以留在测定站,但在测定结束时要屠宰或用于研究目的。

对携带者(氟烷基因杂合子)无限制,除非省或地区指导委员会有其它决定。

(3)测定站卖作种猪的个体的EBV指数必需至少达到100,其余淘汰。

根据各省猪改良指导委员会的考虑,可进行所有测定猪的体质评定以使其在离开测定站时无体质缺陷。

淘汰的个体应送去屠宰。

二、丹麦(一)育种目标丹麦在育种计划的注册会员中,共有育种场40个,有纯种母猪6400头;繁殖场225个,有繁殖母猪36000头。

育种场是丹育计划的核心,主要进行四个品种的选育:丹麦长白(核心群母猪数:2200头)、丹育大白(2200头)、丹育杜洛克(1600头)、丹育汉普夏(400头)。

丹麦的育种目标因市场变化、检测手段改进而加以修订,同时应考虑农场主的效益。

在丹育的育种目标中父系猪(指杜洛克和汉普夏)与母系猪(指大白和长白)间存在较大差异。

自1996年4月以来,外貌评分作为一个新的选育形状纳入指数(INDEX)的计算。

遗传进展:育种目标主要强调窝仔数和日增重。

进4年丹育核心群4个品种的年平均日增重改进量为24g,而年平均窝仔数改进量为0.32。

为保证育种目标的实现,种猪的管理是关键。

好的环境利于种猪遗传潜力的充分表现,从而选择出优良种猪,同时保证遗传进展的真实性。

(二)种猪测定种猪测定分中心测定与场内测定二个水平进行。

Bogildgard中心测定站年可测定种猪5000头,测定种猪均来自丹育40个育种场。

送中心测定站的种猪为指数高(每窝猪出生时的指数为其父母指数的平均值)、无缺陷、体型好的四周龄断奶种公猪。

送至中心的种公猪首先在中心的隔离猪舍进行 4—5周的饲养,当体重达到25kg时转至测定舍,体重至30kg是进入测定期。

Bogildgard测定站的测定栏均安装脉冲转化器饲喂系统(ACEMA48),采取自由进食,干喂颗粒料。

同栏12—15头为一测定组。

在中心测定站测定同一头公猪后代有一限定量,杜洛克、汉普夏不超过60头/年,长白、大白不超过50头/年,同窝测定1—3头公猪。

当体重达到75kg以上,采集肉样送至实验室进行肉质测定(主要测定肌间脂肪含量、PH值、肉色)。

SPF组织将会采集血样进行血清蛋白及红细胞同工酶酶谱分析,部分样品进行DNA检查。

当体重达到100kg时,测定个体日增重、饲料转化率、超声波测定膘厚(四点平均值,四点分别是:最后肋、最后肋后5cm、最后肋前10cm、15cm沿中线下7cm处),同时计算瘦肉率,评估每头猪的体型评分。

瘦肉率=V1-V2Χ(平均膘厚+(100-终减重)Χ V3)说明:平均膘厚单位为mm:长白:V1=70.21 V2=0.92 V3=0.056大白:V1=66.70 V2=0.56 V3=0.070杜洛克:V1=68.23 V2=0.90 V3=0.100瘦肉率的计算每年重新校正一次,校正时,屠宰测定1200头猪实际值进行校正。

(三)场内测定40个育种场的测定工作由专人分区负责,每年可测定75000头重猪。

测定组按品种、性别、大小分开,每组10-12头猪,30kg(25—35kg)开检,92kg(75—105kg)终检。

终检时测定日增重、超声波背膘厚并计算瘦肉率,同时评估每头猪的体型评分,所有数据输入电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