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开采冲击地压与防治

深井开采冲击地压与防治
深井开采冲击地压与防治

深井开采冲击地压与防治

王志方 郑永学

(红透山铜矿 辽宁 113321) (东北大学 沈阳 110006)

摘要 用矿岩能量指标和岩爆倾向度等多因素评价作为岩爆发生条件的判据,对红透山铜矿的岩爆现象作了定性研究与监测,并介绍了防止岩爆发生的几项措施。

关键词 岩爆 岩爆判据 深部地压 采空区处理 两步开采

由冲击地压引起的岩爆是最危险的地压活动。它不同于其它静力形式地压活动,其特点是以瞬间突变的急剧释放能量的爆炸形式发生动力破坏,发生时有不同量级的能量逸出,常带有岩块或碎屑高速射出。活动本身虽然发生在高应力区,但引发的破坏范围很大,且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也难以预测,因而高量级冲击地压的后果非常严重。近年来,在红透山铜矿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冲击地压现象日臻加剧,其防治与研究工作亦相应有了很大进展。

1 深部开采的冲击地压现象

红透山铜矿属前寒武纪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中硬,围岩为片麻岩,中硬以上。目前开采深度达1377m,近十余年岩爆活动有明显发展。

最初的岩爆显现始于+13m中段(地下深度437m)的弱岩爆现象,表现为电耙道突然迸裂,发出劈啪劈啪爆豆般响声,岩石碎块射出2~3m远。进入-587~-767m中段后(深度范围1037~1217m)便发展为中等岩爆,在回采过程中,岩(矿)柱突然劈裂或坍塌,岩块射出、响声频度增加。该深度范围十余个采场发生岩爆引发了200~400m2的顶柱或上盘突然垮落,造成人员伤亡,个别采场报废,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进行。进入-767~887m中段(1217~1397m的深度),岩爆情况有了新的发展。1200m深度以上主要在开挖空间较大地段如采场、硐室有显现,而在1200m深度以下,在掘进石门时即发生岩爆。据1995年9月调查,上述中段二副井前巷、后巷顶板和帮壁均有大面积近似层状剥落,厚度0.3~0.5m,撬掉后再行剥落。个别处发生响声后有数立米滑块射落。上述井巷工程附近的岩爆活动,引起了矿山的高度重视。为防止更严重的岩爆,我矿与东北大学于1988年开始联合进行了十年的红透山矿冲击地压活动研究。

2 岩爆判据的提出

目前所见岩爆发生判据有能量、刚度、岩爆倾向度等多种理论及表达式,似有单一性。东北大学郑永学教授提出的采用矿岩能量指标和岩爆倾向度等多因素综合评价作为岩爆发生条件的判据是比较全面的评价标准,并作为红透山矿发生岩爆的评价标准。该综合理论主要思想是:岩爆发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必要条件,即能量条件或应力条件;二是充分条件(岩性条件),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岩爆才会发生,其表达式是:

K i>K i3(1)

U>U3(2)

(1)式表达了岩性条件,反映了岩石能否发生岩爆的倾向性大小的物理力学性质,系充分条件。K i是实验室测定的岩样冲击倾向性指标,K i3为发生岩爆的限定指标。

?

8

?

(2)式为发生岩爆的必要条件,反映工程岩体中弹性应变能的蓄积能量与能耗量的关系。式中U为蓄积的弹性应变能量,U3为岩爆发生时的临界能耗量。

(1)式的充分条件—岩样冲击倾向性指标,用弹性能量指数We、冲击能量指数Wb、动态破坏时间D T表示,发生岩爆的限定指标参照表1。

表1 发生岩爆岩石冲击倾向性指标

岩爆等级We Wb D T(ms)

强烈岩爆危险中等岩爆危险无岩爆危险

≥15

2.0~4.9

<2.0

>3.0

1.5~3.0

<1.5

<50

50~100

>500

(2)式的必要条件—能量条件即应力条件,指岩体中某处蓄积的能量大于其破坏能量。

3 红透山深部地压的定性

为解决我矿的地压显现是否属于或属于哪一量级的冲击地压,其发展趋势与后果如何,对井巷工程稳定性与矿床开采活动有何影响;以及怎样有效地防治等问题,我们与东北大学联合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3.1 矿岩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岩爆倾向度测定

取-527m中段(977m深度)矿岩标本,在东大加工成试样,并做试验,We、Wb、D T的测定结果见表2。

根据测试结果可以认为:深部矿岩坚硬,强度大,弹性模量大,跌落模量亦大,具备了发生岩爆的岩性条件即满足了充分条件。根据测定数据对深部矿岩做出岩爆强烈程度的概略分级结果:深部角闪片麻岩、矽线石片麻岩、辉绿岩具有发生强烈岩爆倾向;黑云母斜长片麻岩、铜矿石具有发生中等岩爆倾向。

表2 岩爆倾向度测定结果

矿 岩We Wb D T(ms)角闪片麻岩

黑云母片麻岩

铜矿石

矽线石片麻岩

辉绿岩

15.6

5.3

7.3

7.1

14.5

4.8

3.1

5.0

5.3

5.7

50

70

23

18

13

3.2 发生岩爆的能量条件研究

上述研究结果肯定了深部有发生中等至强烈岩爆的可能性,但究竟在什么样的外部条件下发生,还需要由能量条件或应力条件来确定。

对-527m水平采场用有限元法进行了模拟计算。首先计算出不同回采时期关键点应力值,再根据采场周围岩体中应力值,计算相应部位的弹性应变能值,以及单向压缩试验破坏时的耗散能量值,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回采部位围岩应变能值

关键点位置

极限强度

MPa 破坏时耗散能量

1×104J

计算部位弹性蓄能1×104J

距顶柱10m99.270.89.25 5.07 2.040.78 3.08近顶柱99.270.89.25 5.07 3.24 1.10 5.54

从表3中可看出:采至距顶柱10m时,单位体积岩体蓄积的弹性应变能量小于单向压缩试验破坏时所需的能耗量,断定此部位肯定不会发生岩爆。但当上采进行到接近顶柱时,弹性应变能值大于岩石破坏时所需要的能量即5.54×104J>5.07×104J,满足了发生岩爆的能量条件,再联系前述认定的岩性条件,可以肯定此部位必然要发生岩爆。事实上,该部位后来钻孔时出现了岩屑喷出量高出正常排粉量数倍的岩爆现象。

根据上述研究得出结论:红透山铜矿在深部开采发生的地压现象已属于弱岩爆至中等岩爆的范畴,并具备了发生强烈岩爆的可能性,故应加强深部开采的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附岩爆等级按释放能量划分标准,见表4。

?

9

?

表4 各等级岩爆释放能量及地震等级

岩爆等级释放能量

(J)

发生点烈度

(度)

弱岩爆

中等岩爆强烈岩爆灾害性岩爆<10~102

102~104

104~107

>107

1~2

2~3.5

3.5~5.0

>5

4 深部开采冲击地压的防治

4.1 声发射监测

岩体声发射是处于高应力状态下的岩体能量释放的一种动力现象。从破坏理论上讲,岩体破坏是在应力集中区形成之后宏观裂隙失稳扩展而引起的。因此,可能通过应力集中区微观破裂时的声发射或微观破坏后形成宏观破裂的声发射以及宏观裂缝扩张的声发射来预测岩爆。

由于声发射监测岩爆涉及许多客观因素,所以首先应搞清楚在红透山矿岩条件下用该法监测的可行性。首先采集了深部岩样在实验室中进行声发射试验,结果查明矿岩破坏前声发射异常,当试件极限应力达到95%时,声发射显著增加,故可将其做为岩爆前兆的预报。

为可靠计,又进一步从理论上利用Kaiser效应特征应力σK进行评价。Kaiser效应特征点理论是根据声发射总数—时间、声发射率—时间两条曲线的突破点及跳跃点的重合。但一般大多采用声发射总数—时间曲线的突破点为特征点。利用Kaiser效应特征应力σK做为评价采用声发射法的可靠性依据取:

n=S C

σ

K

式中n为评价指数,n越大,现场应用可靠度越高,S C为单轴抗压强度,评价结果见表5。

表5 Kaiser效应可靠评价指数

矿 岩铜矿石角闪片麻岩黑云母片麻岩n 1.9 1.3 1.7

从表5看出,我矿矿岩n值较大,从而进一步认定用声发射法监测岩爆是可靠的,有效的。在此基础上,又在现场布点进行实际观测,大量观测结果证明;深部岩体声发射特征明显,凡出现高的频度值(大于20次/min)和较大的变化率时,岩体进入危险状态,有岩爆发生的可能性,岩音频度高但变化率不大,未必会发生大的岩爆。反之频度变化虽较大但频度值低(5次/min以下)肯定不会发生岩爆。

监测过程中,由于岩体、岩性、结构和空间结合状态均与声音频度有关,因此现场实施过程应注意分析和观察,以便取值可靠。

由于岩体完全破坏之前,声音频度并不是一直上升的,而是达到峰值后,在一定时间内下降到较低水平,以后才发生岩爆,因此,以岩音频度明显增大做为预报岩爆的手段,赢得了时间的提前量。

4.2 加强采空区处理

红透山矿采空区倾斜延深1200m,上盘总揭露面积24万m2,围岩压力很大。在此情况下,加强空区处理是很重要的。具体措施有二:

一是用胶结充填代替刚性矿柱支护空区围岩。如1985年对支护系统空间的-16m中段底柱和-227m中段顶柱计厚15m,面积约4700m2,矿量25万t的永久间隔矿柱用胶结充填法进行了回收,至今空区上盘无移动或破坏。

二是对嗣后充填的空区处理及时,而且处理质量较好。为保证足够的充填料来源和充填体质量,于1995年建立了井下废石不出坑的充填系统,新增年供废石5万m3的能力,并将分级尾砂充填改为全尾砂充填,增加砂源20%;又建立了向搅拌筒内加干水泥和河砂两个系统;为加强接顶充填,在顶柱中设若干充填短井,使接顶率大于60%,并待其下沉后多次补充。

4.3 改革采矿方法

我矿历史上沿袭下来的采矿方法为浅孔留矿法和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比例各半。浅孔留矿法弊病是留房间矿柱支撑上部矿层,造成应力集中的条件,易引发岩爆,导致大规模空区失稳,

?

1

?

损失矿产资源,工人直接在顶帮暴露下作业,安全难以得到保证。

在东北大学协助下,我矿经十年努力,现已将深部矿体采矿方法形成了两步骤采矿的成功模式:沿矿体走向连续划分矿块,不留间柱,矿块长轴方向垂直矿体走向,分一步、二步两步矿房开采。一步矿房宽10m,嗣后胶结充填,其强度2.5MPa;二步矿房宽17m,嗣后全尾砂充填。最终中段两步开采矿段总面积4000m2。

两步采矿在深部中段几十个矿块大面积应用,效果较好,于1997年6月通过了中国有色总公司的科技成果鉴定。

4.4 改变开采顺序

传统的矿床开采顺序是由远而近,主要从地压上考虑能安全有效地回收资源。

从模拟试验结果和-467m3#脉矿段试验结果看,我们认为在深部厚大矿体条件下两步开采用以间隔矿块开采形式的由中间向两翼推进的顺序,能收到大面积岩层均匀变形的良好效果,对控制冲击地压的发生更为有利。

由中间向两翼推进,一期开采的矿房跨度不大,又是间隔式的,复岩压力由相邻的二期矿房承担,稳定性没问题,因二期矿房尺寸较大,不会被压垮。而二期矿房开采后,复岩压力均匀地负担在密集的一期矿房高强度充填体上,顶板变形是微量和均匀的。

如果采用由远而近的后退式开采顺序,即使用同样的两步开采形式,由于开挖矿段下沉量以中间部位最大,那么当采至该部位时,矿房帮壁及顶板受力最大,其支护方式又恰恰属于刚性矿柱支撑,覆岩中能量积骤增强,只有向待采矿量部分释放,故必然发生岩爆活动,很难维持围岩稳定性,这是经模拟试验结果证实了的。

5 效果与认识

我矿经十年综合治理,中等至强烈岩爆现象已经停止。数十平方米以上的大面积巷道或硐室开裂、剥皮已不再发生和发展,多个采矿场数百平米顶帮突然垮落情况不再发生,危及提升井筒安全的可能性因素已经消除。但是,弱岩爆现象仍频繁发生,受力岩柱突然破裂,开挖空洞后的响声或岩块射出情况亦相当普遍。

我们认为,在脆性和硬度较强的岩体中深部开挖,空洞形成后突然失去原来的平衡状态,其自身表面或其外围必然产生新的平衡,而发生变形或有响声和弹射物,这是必然和正常的,对正常生产秩序没有太大影响,只有大面积高能量的岩爆活动,才会造成实际危害。

治理大面积冲击地压活动,是使岩体中应力在重新平衡过程中能量不造成急剧释放,而是缓慢、均衡逸散,大面积高强度的采空区充填就是有效的手段之一。当然阻止岩体表面形变量使之最小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加强接顶充填的同时,还要提高充填体强度。

在岩爆监测方面,我矿现已采用岩体表面应力测试法,虽精确性不高但也能说明问题,很适合现场使用。

(收稿日期:1998-04-17)

Rock Burst under Control in

Deep Mining

Wang Zhifang Zhang Y ongXue

(Hong Duoshang Copper Mine) (Northeast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rock burst appearance occurred in Hong Doushang Copper Mine is studied and monitored qualitatively by us2 ing rock energy index and rock burst tendency index etc.as bases for appraising the rock burst occurrence with introduction of several measures to prevent rock burst occurrence.

K eyw ords Rock burst,Criterion for rock burst,Deep ground pressure,Mined-out area treatment,Tow step mining.

?

1

1

?

冲击地压的防治措施

冲击地压的防治措施 根据发生冲击地压的成因和机理,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有两方面:一是降低应力的集中程度;二是改变煤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能,以减弱积聚弹性能的能力和释放速率。 1降低应力的集中程度 减弱煤层区域内的矿山压力值的方法有:①超前开采保护层;②无煤柱开采,在采区内不留煤柱和煤体突出部分,禁止在邻近层煤柱的影响范围内开采;③合理安排开采顺序,避免形成三面采空状态的回采区段或条带和在回采工作面前方掘进巷道,必要时应在岩石或安全层内掘进巷道,禁止工作面对采和追采。 2改变煤层的物理力学性能 改变煤层的物理力学性能主要有:高压注水、放松动炮和孔相卸压等方法。 ⑴高压注水是通过注水,人为地在煤岩内部造成一系列的弱面,并使其软化,以降低煤的强度和增加塑性变形量。注水后,煤的湿度平均增加1%—2.2%时,可使其单向受压的塑性变形量增加13.3%—14.5%。 ⑵放松动炮是人为地释放煤体内部集中应力区积聚的能量。在回采工作面中使用时,一般是在工作面沿走向打4m—6m深的炮眼,进行桧爆破。它的作用是可以诱发冲击地压和煤壁前方经常保持一个破碎保护带,使最大支承压力转入煤体深处,随后即使发生冲击地压,对采场的威胁也大为降低。 ⑶钻孔槽卸压是用大直径钻孔或切割沟槽使煤体松动,达到卸压效果。卸载钻孔的深度一般应穿过应力增高带。在掘进石门揭开有冲击危险的煤层时,应距煤层5m—8m处停止掘进,使钻孔穿透煤层,进行卸压。 此外,还可依靠选择最佳采煤方法、回采设备、开采参数和工作制度等方法,局部降低煤层边缘的冲击危险程度。例如,当开采有冲击危险的单一煤层时,应采用直线式长壁工作面授前进式采煤方法,并在巷道侧不留煤柱。对有冲击危险的厚煤层,应采用倾斜分层长壁式采煤方法。上分层的开采厚度应当最小。 开采有冲击危险的煤层时,无论是在回采工作面还是在掘进工作面中,都应采用支撑力大的可缩性金属支架。 综合上述可以认为,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对冲击地压认真地进行测定和预报工作,并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完全可以消除或大大减少冲击地压事故。

冲击地压预防措施

冲击地压预防措施 冲击地压是聚集在矿井巷道和采场周围岩体的能量突然释放。在井巷中发生的爆炸事故。动 力将煤岩抛向巷道,同时发出强烈声响,造成煤岩体振动和煤岩体破坏、支架与设备、人员 伤亡,部分巷道跨落破坏等。冲击地压具有突发性、发生条件复杂性的特点。随着矿井开采 深度的增加,矿山压力显现日趋明显,为做好矿井冲击地压预测和预防工作,防止冲击地压 危害,确保179综采队安全生产,依据《煤矿安全规程》和有关规定及法律法规,制定相应 的防范措施: 一、管理机构 建立以队长为组长,生产、安全、机电等副副长为副组长。相关的负责人为成员的冲击地压 管理机构。 二、抢险准备工作 1、全队各工种人员,必须熟知矿井冲击地压灾害基本知识,掌握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预兆、影响因素及危害,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 2、根据矿井冲击地压事故的特点,必须提前准备好各类技术装备,以便抢险救灾工作的需要。(液压起重器、大绳、矿工斧、镐、刀锯、两用锹检测仪器等) 3、生产科负责编制并贯彻落实施工措施,确保抢险施工安全进行。 4、机电科负责抢险期间机电设备及供电系统的安装使用,并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停止矿 井生产电源。 5、地测科负责了解事故现场情况,分析判断事故严重程度、波及范围及存在的威胁。 6、安监科负责现场监督抢险过程的安全情况,杜绝二次事故的发生。 7、供应科负责准备抢险期间需要的所有工具并保证其安全质量。 8、运输区负责各类材料、工具、空重车皮的运输,确保各类材料、工具车皮及时达到作业 地点。 9、通风区负责通风系统的巡查、调风、风机安设等工作,确保井下无串联风、微风、无风 等现象。 10、调度室负责联系组织各单位抢险工作,并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通知矿井所有人员进 入新鲜风流中躲避。 三、技术管理 1、要对各开采煤层进行煤层冲击倾向性鉴定,并认真做好待采区段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 2、编制防治冲击地压专门设计。评价为有冲击地压危险性的区段,采区设计和掘进、采煤 作业规程必须编制防治冲击地压的专门设计。 3、采用正确的开采方式和采掘生产工艺,必须要采用长壁后退式开采方法和全部跨落式顶 板管理方法。 4、科学安排开采顺序,应避免人为形成孤岛、半孤岛高应力集中区。 5、优化巷道布置 1)、巷道应避免布置在支撑压力峰值位置或构造应力影响带内。 2)、采场巷道应布置在无冲击或弱冲击的煤层中或岩层中。 3)、采场之间应尽量采用无煤柱开采、沿空留巷或沿空送巷。确实不具备无煤柱开采条件的,应采取窄煤柱布置,与采空区留3—7m煤柱,尽量不布置在煤体边缘10—40m的范围内。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

编号:SM-ZD-99392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 简介:该制度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程序化、标准化的流程约定,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从而协调行动,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了加强煤矿冲击地压的防治工作,有效预防冲击地压事故,保障煤矿职工生命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第2条煤矿企业(矿井)和相关单位的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适用本细则。 第3条煤矿企业、矿井的主要负责人(含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是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冲击地压防治管理工作全面负责;总工程师是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的技术负责人,对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管理工作负责。 第4条冲击地压防治费用必须列入企业(矿井)年度安全费用计划,保证满足防冲工作需要。

南屯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标准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南屯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研 究与应用(标准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南屯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标准版) 摘要:通过对兖州煤业公司南屯煤矿发生冲击地压现象的现状、特点及影响因数分析,结合矿生声实际,提出并制定了适合本矿条件的冲击地压危险预测方法,如煤岩锋冲击倾向鉴定、煤层压力一变形观测、数值计算、综合指数计算、煤粉钻孔、电测辐射监测等;解危措施是煤层注水、卸压爆破、钻孔卸压等;解危措施效果检验方法是电磁辐射法和钻屑法,从而建立了适合南屯煤矿击地压防治的安全开采体系。 关键词:冲击地压;解危措施;效果检验;安全开采 南屯井田位于山东省邹城市西部北宿、太平、城关和中心店境内。井田东西长10.5km,南北宽4.5km,面积约43.5km2。其中3煤层分布面积约27.5km2。九采区位于井田东北部,其范围东至一

号井东断层,西到八采区东断层与七、八采区相邻。北以皇甫断层与东滩井田为界,南至3煤层风化露头。整个采区呈北宽南窄的不规则四边形,南北长4750m,东西宽1100-2600m,面积约6.5km2。 以前开采过程中没有发生过冲击地压,但随着采深的增加,井田内留下了很多不规则的煤柱,一方面使上覆岩层的空问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另一方面谋柱上的应力叠加相当于把采深成倍地加大了,冲击地压已经成为深部开采的主要安全隐患。 1南屯煤矿9304工作面概况 93上04工作面位于九采一分区东部,南侧为93上02工作面采空区(2006年5月回采结束),北侧为93上06工作面(未准备),东部与九采边界胶带巷相邻。地面标高50.11~55.62m,平均52.87m。井下标高一480~一650m,平均一565m。工作面长度151.2m,推进长度1644m,93上04工作面自2007年2月7日开始回采,工作面采用伪倾斜长壁综合机械化放顶煤一次采全高全部垮落采煤法,目前工作面已推进118m。工作面开采煤层为3上煤层,该工作面范围内,3上煤层赋存稳定,煤层的厚度3.40~6.70m,平均5.21m。

冲击地压防冲细则考试(答案)2教学提纲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考试试题(2) 一、填空题 (每题2分,共40分) 1、冲击地压煤层采掘工作面临近大型地质构造,幅度在(30m)以上、长度在(1)km以上的褶曲,落差大于(20m)的断层、采空区、煤柱及其它应力集中区附近时,必须制定(防冲专项措施)。 2、对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内的在用设备、管线、物品等应当采取(固定)措施。 3、冲击地压煤层巷道与硐室布置不应留底煤,如果留有底煤必须采取(底板预卸压)等专项治理措施。 4、停采(3天)及以上的冲击地压危险采掘工作面恢复生产前,防冲专业人员应当根据(钻屑法)、(应力监测法)或(微震监测法)等检测监测情况对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程度进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5、严重冲击地压矿井不得开采(孤岛煤柱)。 6、进入严重(强)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人员必须采取穿戴防冲服等特殊的个体防护措施,对人体(胸部)、(腹部)、(头部)等主要部位加强保护。 7、冲击地压危险工作面实施解危措施后,必须进行(效果检验),确认检验结果小于(临界值)后,方可进行采掘作业。 8、冲击地压事故发生后,必须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防止发生(次生)灾害。 9、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采掘工作面必须设置(压风自救)系统。

10、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制定避免因冲击地压产生火花造成(煤尘)、(瓦斯)燃烧和爆炸等次生灾害的专项措施。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采用爆破卸压时,必须编制专项安全措施,起爆点及警戒点到爆破地点的直线距离不得小于300m,躲炮时间不得小于(C)min。 A、10 B、20 C、30 D、40 2、压风自救系统管路可以采用耐压胶管,每(A)m预留0.5~1.0m的延展长度。 A、10~15; B、5~15; C、10~20; D、15~20 3、冲击地压煤层内掘进巷道贯通或错层交叉时,应当在距离贯通或交叉点(D)m之前开始采取防冲专项措施。 A.20 B.30 C.40 D.50 4、冲击地压矿井进行开拓方式选择时,应当参考地应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开拓巷道层位与间距,尽可能地避免(B)应力集中。 A.全部 B. 局部 C.浅部 D.深部 5、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内的管路应当吊挂在巷道腰线以下且不高于(A)m。 A、1.5; B、1.6; C、1.7; D、1.8 6、冲击地压矿井必须编制中长期防冲规划和年度防冲计划。中长期防冲规划每(C)年编制一次,执行期内有较大变化时,应当在年度计划中补充说明。 A、2~3; B、3~4; C、3~5; D、1~5 7、冲击地压矿井应当在区域措施基础上选择煤层钻孔卸压、煤层爆

煤矿冲击地压预防和处理方法

浅谈煤矿冲击地压预防和处理方法 摘要:本文介绍了冲击地压的预防措施以及处理方法。清晰地阐述了冲击地压的发生原因,并对其实施预测预报,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补救处理。 关键词:冲击地压灾害预测灾害治理 冲击地压是采场周围煤岩体,在其力学平衡状态破坏时,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间释放而产生一种以突然、急剧、猛烈破坏为特征的动力现象。冲击地压是一种特殊的矿山压力显现。其显现强度特征一般为弱冲击、强冲击、弹射、矿震、岩爆、煤炮、冲击波、弹性振动等,常伴有煤岩体抛出、巨响及气浪等现象;其发生突然剧烈,冲击波力量巨大,瞬间摧毁巷道、设备、人员。 一、冲击地压发生的原因 1)煤层具有冲击倾向性。冲击地压的发生与煤岩体物理力学性质有直接关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对桃山煤矿79#层煤冲击倾向性试验结果表明,桃山煤矿79#层煤具有强烈冲击倾向性,其直接顶具有中等冲击倾向性。 2)砾岩活动是发生冲击地压的主要力源。桃山煤矿79#层煤上方基本顶为70余米厚的砂岩层,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周期性跨落;其上为40 余米厚的红土层。 3)层煤工作面采动集中应力对工作面影响较为明显。79# 层煤分层开采时上分层工作面周期来压强度最大达510kn/m2,来压较为强烈。据不完全统计,79#层煤冲击地压83%发生在顶板来压期间,且对工作面超前压力影响范围破坏最为严重。 4)工作面推采速度的影响。回采工作面推采过大后,工作面煤体集中应力得不到及时释放,容易造成应力集中,因此工作面推采速度也是影响冲击地压发生的因素之一。 5)放炮诱发。回采工作面放炮容易造成煤岩体能量释放,因此工作面放炮是诱发冲击地压的主要工序,据统计,桃山煤矿放炮诱发冲击地压占75%以上。 二、冲击地压灾害预测预报及治理 (一)冲击地压灾害预测方法 1)经验类比法。经验类比法是预测采区或工作面冲击危险程度和区域的常用方法。工作面开采或巷道掘进前,利用经验类比法对工作面进行冲击危险程度划分,采空区边缘、断层附近、煤柱区等均为冲击危险程度相对较高的部位,应优先进行防冲治理。 2)煤粉监测法。煤粉监测是操作方便、效果明显的一种冲击危险监测措施。监测方法:使用MSZ12 电煤钻、Φ42 套节麻花钎子配Φ42 钻头打眼,从孔口开始每米收集1次煤粉,并用弹簧秤称其重量记录在记录表上,每打完1个孔,必须立即将结果填入记录表,当监测煤粉量超过危险煤粉量时,预报有冲击危险。再利用电磁辐射法进行校核监测,当两种监测手段均有冲击危险时,应及时实施卸压爆破,炮后再打1~2个煤粉监测孔,校验卸压效果,如不能消除冲击危险,必须继续实施卸压爆破,直至消除冲击危险。 3)电磁辐射监测法。电磁辐射监测是近几年由中国矿业大学发展研究的一种新型冲击危险监测方法,利用KBD5型流动电磁辐射仪和KBD7电磁辐射监测系统对工作面进行电磁辐射监测。操作简便,实用性较强。 4)工作面矿压监测法。每班对上、下平巷超前支柱进行阻力监测,找出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及应力集中系数,确定超前支护距离及方式。根据阻力大小预报工作面顶板来压及应力集中区域。在工作面中部布置2个测区,测区

浅谈国内外冲击地压预测与防治

浅谈国内外冲击地压预测与防治 冲击地压是一种特殊的矿山压力现象,也是煤矿井下复杂动力现象之一。当应力超过极限状态时,会造成瞬间大量弹性能的突然释放,,不仅会对设备造成损坏,严重时可造成人员伤亡。本文主要针对冲击地压发生的现状,阐述目前国内外对冲击地压预测和防治的情况,对现有主要的预测技术进行了分析说明。 标签:冲击地压;威胁;预测;防治 前言 随着我国能源对煤炭的需求,煤炭开采量随之增加,开采深度已接近千米。因此冲击地压灾害将日益严重,短期内还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将冲击地压矿井一并予以关闭。从而,我们必须对冲击地压这种自然灾害进行更深的研究。本文对冲击地压预测与防治方法进行了综合论述,希望对冲击地压预测与防治有所帮助。 1 冲击地压预测 1.1 围岩变形监测法 采掘活动在煤层和顶底板中将引起各种形式的矿山压力显现,其中支承压力有着特殊的意义。支承压力的大小、分布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在发生冲击地压过程中,支承压力特别是动压显现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利用它的显现规律可以预测冲击地压。一般情况下,支承压力的动压显现与工作面煤壁边缘区的稳定性有关。当边缘区未被压坏时,随着采煤工作面的推进,支承压力的大小和峰值也随之变化,其峰值愈靠近煤壁冲击危险性也愈大。 1.2 钻屑法 钻屑法是通过在煤体中钻小直径钻孔,根据钻孔时排出的煤粉量及其变化规律和有关动力现象。达到一系列探测目的施工方法;钻屑法能够估测煤岩体应力大小和分布,因而能够用于估测采掘工作面的支承压力大小和分布规律。支承压力的峰值大小,峰值位置至煤壁的距离,以及支承压力显著作用范围。它具有简单易行、直观、适应性强等优点,成为公认的一种预测冲击地压危险的主要方法。 1.3 地音微震监测 地音微震监测是实现冲击地压防治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在井下生产过程中,回采、掘进等生产过程都会引起围岩应力集中,造成采掘空间周围岩的震动、破裂和突然卸压出现一系列具有动力特征的声发射现象,通过上述动力现象是煤岩结构破坏和裂隙扩展或灾害性事故的前兆信号,观测和记录这些现象就可以预测冲击危险。

冲击地压防治流程(修改)

目录 一、防冲技术路线 (1) 二、防冲体系构建 (2) 三、防冲工作流程 (4) 四、防冲保障体系 (9)

一、防冲技术路线 冲击地压防治思路:防治结合、先防后治、以防为主,即优先进行冲击地压区域防范设计,以冲击地压危险预评估为基础,分阶段和分区域进行冲击地压的动态防治。 图1防冲技术路线 所谓冲击地压区域防范设计就是从煤层开采顺序、煤柱留设、开采方法等方面考虑,设计冲击地压危险最小的开采方案。

所谓冲击地压危险预评估就是在新的煤层开采、新的采区布置、新的工作面开采前均要进行冲击倾向性鉴定和冲击危险性评价,对于评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区域,必须提前进行防治准备工作。 所谓分阶段进行冲击地压防治就是将防治工作分成开采设计、准备、和回采三个阶段分别进行。在开采设计阶段力求从源头上消除冲击地压危险;在准备阶段要划分出冲击危险区域,提前做好冲击地压防治预案;在开采阶段要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及时发现冲击地压危险源并采取解危措施。 所谓分区域进行冲击地压防治就是根据预评价结果将采掘空间 划分为强、弱和无冲击危险区,针对不同冲击地压危险区域采用不同的巷道支护方案、开采推进速度、卸压解危措施等,保证在冲击危险区域的安全。 所谓对冲击地压的动态防治就是要在开采过程中对监测方案、解危措施和参数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并对解危措施实行效果检验,以达到最有效和最经济的防治目的。 二、防冲体系构建 很多矿井发生冲击地压主要都是因为冲击地压防治机构不健全,没有采取任何的冲击地压防治措施。冲击地压防治体系的构建是有效防止冲击地压发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建立完善合理的矿井防冲体系是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基本保证。 雨田一号井冲击地压防治原则是在区域防范的基础上,以煤层冲击倾向性鉴定和冲击危险性评价为依据,形成“监测预警—防治解危

冲击地压防治综合管理制度

关于印发《冲击地压防治综合管理制度》的 通知 各单位: 为适应矿井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需要,进一步健全防冲管理工作制度,使防冲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流程化,依据《煤矿安全规程》、《山东省煤矿冲击地压防治规定(试行)》、《山东能源肥矿集团冲击地压防治管理规定》等有关文件,结合我矿实际,特制定《**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综合管理制度》,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附件:**矿冲击地压防治综合管理制度 **公司 2017年9月28日 **集团**公司2017年9月30日印发

附件 **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综合管理制度 目录

一、微震系统分析处理制度 第一条监屏人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发生微震事件时立即处理数据,完成微震事件定位后,对监测数据进行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时间、地点、能量等信息情况。 第二条微震系统监测到大能量微震事件时,监屏人员要在10min内确定微震事件的相关参数,并立即通知防冲科和调度值班主任。 第三条调度值班人员接收到通知后,立即安排相关单位对事件发生地点附近煤巷区域采取钻屑法监测,并通知防冲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生产(掘进)矿长。 第四条当微震监测采煤工作面发生105J以上(掘进工作面发生104J以上)能量事件时,调度值班人员及时下达停产命令,将受威胁区域的人员全部撤出,并下达预警通知单。 第五条相关单位接收到大能量事件通知后,立即对事件附近巷道采取钻屑法监测,确定应力集中情况和危险区域并报防冲科和调度室。 第六条防冲科收到通知后由专人下井对事件附近采掘区域进行查看,认真记录现场破坏情况,及时上报调度室、防冲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生产(掘进)矿长。 第七条防冲科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发生微震事件区域进行分析,结合钻屑法监测、应力监测等手段判断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煤矿冲击地压预防措施

煤矿冲击地压预防措施 煤矿冲击地压预防措施 冲击地压是聚集在矿井巷道和采场周围岩体的能量突然释放。在井巷中发生的爆炸事故。动力将煤岩抛向巷道,同时发出强烈声响,造成煤岩体振动和煤岩体破坏、支架与设备、人员伤亡,部分巷道跨落破坏等。冲击地压具有突发性、发生条件复杂性的特点。 新城煤矿开采至今无冲击地压现象发生,但根据临矿(城山煤矿)以前25#煤层发生过冲击地压现象及我矿部分采区开采深度已经达到-580水平,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矿山压力显现日趋明显,为做好矿井冲击地压预测和预防工作,防止冲击地压危害,确保矿井安全生产,依据《煤矿安全规程》和有关规定及法律法规,特制定以下防范措施如下: 一、管理机构 组长:王连军 副组长:杨庆胜谢学文沈广东王杰黄万胜 金邵柱 成员:生产科机电科地测科安监处供应科 运输区通风区调度室 二、抢险准备工作 1、全矿各单位人员、工种,必须熟知矿井冲击地压灾害基本知识,掌握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预兆、影响因素及危害,以便及时采取相应

的救援措施。 2、根据矿井冲击地压事故的特点,必须提前准备好各类技术装备,以便抢险救灾工作的需要。(液压起重器、大绳、矿工斧、镐、刀锯、两用锹、担架、检测仪器、苏生器、生命探测仪等) 3、生产科负责编制并贯彻落实施工措施,确保抢险施工安全进行。 4、机电科负责抢险期间机电设备及供电系统的安装使用,并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停止矿井生产电源。 5、地测科负责了解事故现场情况,分析判断事故严重程度、波及范围及存在的威胁。 6、安监处负责现场监督抢险过程的安全情况,杜绝二次事故的发生。 7、供应科负责准备抢险期间需要的所有工具并保证其安全质量。8、运输区负责各类材料、工具、空重车皮的运输,确保各类材 料、工具车皮及时达到作业地点。 9、通风区负责通风系统的巡查、调风、风机安设等工作,确保 井下无串联风、微风、无风等现象。 10、调度室负责联系组织各单位抢险工作,并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通知矿井所有人员进入新鲜风流中躲避。 三、技术管理 1、要对各开采煤层进行煤层冲击倾向性鉴定,并认真做好待采区段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 2、编制防治冲击地压专门设计。评价为有冲击地压危险性的区段,采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仅供参考)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仅供参考)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有效预防冲击地压事故,保障煤矿职工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制定《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第二条煤矿企业(煤矿)和相关单位的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煤矿企业(煤矿)的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是冲击地压防治的第一责任人,对防治工作全面负责;其他负责人对分管范围内冲击地压防治工作负责;煤矿企业(煤矿)总工程师是冲击地压防治的技术负责人,对防治技术工作负责。 第四条冲击地压防治费用必须列入煤矿企业(煤矿)年度安全费用计划,满足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需要。 第五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编制冲击地压事故应急预案,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练。

第六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建立冲击地压防治安全技术管理制度、防治岗位安全责任制度、防治培训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工作规范。 第七条鼓励煤矿企业(煤矿)和科研单位开展冲击地压防治研究与科技攻关,研发、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提高冲击地压防治水平。 第二章一般规定 第八条冲击地压是指煤矿井巷或工作面周围煤(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的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瞬间位移、抛出、巨响及气浪等。 冲击地压可按照煤(岩)体弹性能释放的主体、载荷类型等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冲击地压类型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实现分类防治。 第九条在矿井井田范围内发生过冲击地压现象的煤层,或者经鉴定煤层(或者其顶底板岩层)具有冲击倾向性且评价具有冲击危险 性的煤层为冲击地压煤层。有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为冲击地压矿井。 第十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进行煤层(岩层)冲击倾向性鉴定: (一)有强烈震动、瞬间底(帮)鼓、煤岩弹射等动力现象的。

冲击地压防治细则 2018版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有效预防冲 击地压事故,保障煤矿职工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制定《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第二条煤矿企业(煤矿)和相关单位的冲击地压防治 工作,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煤矿企业(煤矿)的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 实际控制人)是冲击地压防治的第一责任人,对防治工作全面负责;其他负责人对分管范围内冲击地压防治工作负责;煤矿企业(煤矿)总工程师是冲击地压防治的技术负责人,对防治技术工作负责。 第四条冲击地压防治费用必须列入煤矿企业(煤矿) 年度安全费用计划,满足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需要。 第五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编制冲击地压事故应急预案,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练。

第六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建立冲击地压防治安全技术 管理制度、防治岗位安全责任制度、防治培训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工作规范。 第七条鼓励煤矿企业(煤矿)和科研单位开展冲击地压 防治研究与科技攻关,研发、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提高冲击地压防治水平。 第二章一般规定 第八条冲击地压是指煤矿井巷或工作面周围煤(岩) 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的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瞬间位移、抛出、巨响及气浪等。 冲击地压可按照煤(岩)体弹性能释放的主体、载荷类型等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冲击地压类型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实现分类防治。 第九条在矿井井田范围内发生过冲击地压现象的煤层,或者经鉴定煤层(或者其顶底板岩层)具有冲击倾向性且评 价具有冲击危险性的煤层为冲击地压煤层。有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为冲击地压矿井。 第十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进行煤层(岩层)冲 击倾向性鉴定: (一)有强烈震动、瞬间底(帮)鼓、煤岩弹射等动力现象的。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 煤安监技装﹝ ﹞

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的通知 煤安监技装﹝2018﹞8号 各产煤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司法部直属煤矿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已经2018年4月16日国家煤矿安监局第14次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自2018年8月1日起施行,请认真贯彻落实。 原煤炭工业部发布的《冲击地压煤层安全开采暂行规定》((87)煤生字第337号)和《冲击地压预测和防治试行规范》(1987)同时废止。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2018年5月2日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有效预防冲击地压事故,保障煤矿职工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制定《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第二条煤矿企业(煤矿)和相关单位的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煤矿企业(煤矿)的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是冲击地压防治的第一责任人,对防治工作全面负责;其他负责人对分管范围内冲击地压防治工作负责;煤矿企业(煤矿)总工程师是冲击地压防治的技术负责人,对防治技术工作负责。 第四条冲击地压防治费用必须列入煤矿企业(煤矿)年度安全费用计划,满足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需要。 第五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编制冲击地压事故应急预案,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练。

第六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建立冲击地压防治安全技术管理制度、防治岗位安全责任制度、防治培训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工作规范。 第七条鼓励煤矿企业(煤矿)和科研单位开展冲击地压防治研究与科技攻关,研发、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提高冲击地压防治水平。 第二章一般规定 第八条冲击地压是指煤矿井巷或工作面周围煤(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的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瞬间位移、抛出、巨响及气浪等。 冲击地压可按照煤(岩)体弹性能释放的主体、载荷类型等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冲击地压类型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实现分类防治。 第九条在矿井井田范围内发生过冲击地压现象的煤层,或者经鉴定煤层(或者其顶底板岩层)具有冲击倾向性且评价具有冲击危险性的煤层为冲击地压煤层。有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为冲击地压矿井。 第十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进行煤层(岩层)冲击倾向性鉴定:

冲击地压发生的原因之令狐文艳创作

冲击地压灾害又称岩爆灾害,在煤矿称煤爆。矿体或岩体在内部高应力作用下,平衡状态遭到破坏,突然释放大量能量,发生爆炸振动,以及井巷周壁的矿体、岩石突然喷出造成的灾害。它的形成机制是:井巷开挖前,岩体处于三维应力状态,在高应力区中积聚有大量的弹性应变能。井巷开挖过程中,当采掘工作面接近这些地带,由于施工扰动或放炮振动等原因使其平衡状态发生变化,在薄弱点发生岩体弹性应变能突然急剧释放,导致岩石、矿体突然喷出。冲击地压可分为一般冲击地压和严重冲击地压:一般冲击地压规模较小,表现为矿体、岩体振动并产生粉尘和裂隙;严重冲击地压规模较大,表现为矿体、岩体严重破碎,发生强烈爆炸振动。冲击地压主要受地质构造、矿体和围岩结构性质、开采深度、水文地质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在褶皱和断裂构造带,矿体弹性高、强度(硬度)大,顶底板岩石致密、坚硬、裂隙少、厚度大,围岩含水量高,开采深度大的矿井容易发生冲击地压。冲击地压常导致顶板事故,破坏井

巷,并造成人员伤亡,毁坏设备,污染作业环境,影响生产。冲击地压有时导致强烈瓦斯涌出,有时还因大量粉尘引起爆炸,造成更大的破坏。冲击地压以煤矿最严重,其他金属、非金属矿也时有发生。此外,在隧道和坑道施工中有时也发生冲击地压灾害。 令狐文艳 冲击地压发生的原因 冲击地压发生原因有内因、外因2种因素:内因包括煤层本身的物理属性、原岩应力状态;外因包括采深、采动集中应力(主要为超前支承压力等)、放炮诱发等。 1.1 冲击地压发生的内因 (1)岩层具有冲击倾向性 冲击地压的发生与岩体物理力学性质有直接关系。 (2)砾岩活动是发生冲击地压的主要力源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周期性跨落;其上为40余米厚的红土层,随基本顶的跨落而弯曲下沉;再上部为500~800 m的巨厚砾岩层,砾岩层完整性较强,抗压及抗拉强度均较大,采后不易冒落下沉,导致砾岩层与红土层之间产生离层空间。随着采空面积的加大,巨厚砾岩层形成板状悬空岩梁,砾岩层原来的应力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增加了未采4层煤的应力水平。当板状砾岩层悬露面积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缓慢下沉并周期性断裂跨落,砾岩层的断裂跨落对下部的岩体产生冲击载荷,从而加剧了工作面岩体的应力集中程度,导致工作面冲击危险增强,因此,巨厚砾岩层是发生冲击地压的主要力源。 1.2 冲击地压发生外因 (1)采深大应力高

冲击地压及防治技术培训

冲击地压及防治技术培训

兴隆庄煤矿 冲击地压及防治技术培训 本培训共分为六讲 第一讲冲击地压概述 第二讲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 第三讲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 第四讲冲击地压预测方法 第五讲冲击地压防治措施 1 冲击地压概述 1.2 冲击地压的显现特征 (1)突发性:冲击地压发生前一般无明显前兆,冲击过程短暂,难以确定发生的时间、地点的强度。 (2)多样性:一般表现为煤爆(煤壁爆裂、小块抛射)、浅部冲击和深部冲击。最常见的是煤层冲击,也有顶板冲击和底板冲击,少数矿井发生岩爆。 (3)破坏性:往往造成煤壁片帮、顶板可能有瞬间明显下沉;有时底板突然鼓起甚至接顶;常常有大量煤块甚至上百立方米的煤体突然破碎并从煤壁抛出,堵塞巷道,破坏支架;从后果来看冲击地压往往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生产损失。 (4)复杂性:在自然地质条件上,除褐煤以外的各种煤种都记录到冲击现象,采深从200~1000m,各种地质条件都发生过冲击地压。在生产技术条件上,各种采煤方法都出现了冲击

类型: 第一类:底板冲击(鼓起)型:东滩矿42轨3#提(两次修复)、43上07轨顺、143上06(西)工作面; 第二类:顶板冲击(下沉)型:东滩矿43上04(北)工作面运顺、济三矿6300工作面辅助顺槽,东滩矿4305工作面切眼导硐;该类冲击具有顶板活动诱发冲击的特点。 第三类:巷帮冲击型:济三矿6303工作面辅助顺槽; 北京:门头沟煤矿是我国冲击地压最严重的矿井之一,现在是木城涧、大安山矿和房山矿具有冲击危险。黑龙江:鸡西、鹤岗。辽宁:抚顺矿务局,胜利矿为最早,而龙凤矿最为严重,现在是老虎台矿较严重。阜新(五龙、孙家湾)、北票(台吉、冠山)。开滦:唐山矿,开滦矿务局唐山矿的冲击地压大多发生在两面或三面临空的半岛形或孤岛形煤柱中。徐州矿务局,三河尖矿为“三硬”矿区,冲击地压危害较严重。旗山矿与权台矿同属“三软”矿井,事实上这两个矿都曾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冲击地压事故。四川:砚台、天池。山西:大同。 山东省从1960年到2004年共在13个矿井发生231次冲击地压、死亡25人,重伤46人。目前具有冲击危险的矿井如下: 新汶矿业集团孙村、华丰、良庄、协庄、潘西;淄博矿业集团唐口矿;临沂矿务局古城矿;济宁市欢城矿;枣庄矿务局陶庄矿,八一矿;兖州煤业股份公司东滩矿、济三煤矿、南屯煤矿、济二煤矿。 1.3 国外冲击地压概况 (一)前苏联 自1951年起,全苏地质力学及矿山测量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2021)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2021)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2021)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了加强煤矿冲击地压的防治工作,有效预防冲击地压事故,保障煤矿职工生命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第2条煤矿企业(矿井)和相关单位的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适用本细则。 第3条煤矿企业、矿井的主要负责人(含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是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冲击地压防治管理工作全面负责;总工程师是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的技术负责人,对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管理工作负责。 第4条冲击地压防治费用必须列入企业(矿井)年度安全费用计划,保证满足防冲工作需要。

冲击地压发生的原因

冲击地压发生的原因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冲击地压灾害 又称岩爆灾害,在煤矿称煤爆。矿体或岩体在内部高应力作用下,平衡状态遭到破坏,突然释放大量能量,发生爆炸振动,以及井巷周壁的矿体、岩石突然喷出造成的灾害。它的形成机制是:井巷开挖前,岩体处于三维应力状态,在高应力区中积聚有大量的弹性应变能。井巷开挖过程中,当采掘工作面接近这些地带,由于施工扰动或放炮振动等原因使其平衡状态发生变化,在薄弱点发生岩体弹性应变能突然急剧释放,导致岩石、矿体突然喷出。冲击地压可分为一般冲击地压和严重冲击地压:一般冲击地压规模较小,表现为矿体、岩体振动并产生粉尘和裂隙;严重冲击地压规模较大,表现为矿体、岩体严重破碎,发生强烈爆炸振动。冲击地压主要受地质构造、矿体和围岩结构性质、开采深度、水文地质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在褶皱和断裂构造带,矿体弹性高、强度(硬度)大,顶底板岩石致密、坚硬、裂隙少、厚度大,围岩含水量高,开采深度大的矿井容易发生冲击地压。冲击地压常导致顶板事故,破坏井巷,并造成人员伤亡,毁坏设备,污染作业环境,影响生产。冲击地压有时导致强烈瓦斯涌出,有时还因大量粉尘引起爆炸,造成更大的破坏。冲击地压以煤矿最严重,其他金属、非金属矿也时有发生。此外,在隧道和坑道施工中有时也发生冲击地压灾害。 冲击地压发生的原因 冲击地压发生原因有内因、外因2种因素:内因包括煤层本身的物理属性、原岩应力状态;外因包括采深、采动集中应力(主要为超前支承压力等)、放炮诱发等。 冲击地压发生的内因

(1)岩层具有冲击倾向性 冲击地压的发生与岩体物理力学性质有直接关系。 (2)砾岩活动是发生冲击地压的主要力源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周期性跨落;其上为40余米厚的红土层,随基本顶的跨落而弯曲下沉;再上部为500~800 m的巨厚砾岩层,砾岩层完整性较强,抗压及抗拉强度均较大,采后不易冒落下沉,导致砾岩层与红土层之间产生离层空间。随着采空面积的加大,巨厚砾岩层形成板状悬空岩梁,砾岩层原来的应力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增加了未采4层煤的应力水平。当板状砾岩层悬露面积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缓慢下沉并周期性断裂跨落,砾岩层的断裂跨落对下部的岩体产生冲击载荷,从而加剧了工作面岩体的应力集中程度,导致工作面冲击危险增强,因此,巨厚砾岩层是发生冲击地压的主要力源。 冲击地压发生外因 (1)采深大应力高 即冲击地压发生临界深度为668m,开采大于该深度就有可能发生冲击地压。目前矿井最大开采深度为1 230m,工作面开采深度已达970m,已远远超过该深度。随着工作面采深的加大,自重应力已超过抗压强度,较高的原岩应力易使岩体产生应力集中而破坏。 (2)工作面采动集中应力和周期来压的影响

冲击地压防治工作__中长期规划

山东金阳矿业集团 金阳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中长期规划(2012年--2017年) 编制单位:金阳煤矿技术科 编制时间:2012年01月15日

目录 一、矿井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开采技术条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煤层和顶底板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主要断层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矿井储量及生产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矿井资源储量分布.................................................................................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矿井生产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矿井12年-17年采掘接替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采面接续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矿井冲击危险性评价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矿井冲击地压灾害防治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冲击地压防治工作中长期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指导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防治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综合防治办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一线安全体系建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认真做好职工预防冲击地压的安全培训工作............................... 错误!未定义书签。 (3)进一步充实和完善防冲机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4)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2年-17年科研项目计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小结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