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历史文献学导论

合集下载

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

一、目录的含义"目录"一词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述鸿烈。

"刘向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班固说刘向管理国家图书时,对图书进行分类,并撰写了目录,以表现西汉文化事业的伟大成绩。

刘向受汉成帝之命对图书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其重复,整理成定本。

对那些同类文献尚未结集者,则辑为定型文献,如《楚辞》、《战国策》、《说苑》、《新序》、《列女传》都是利用现成文献编集而成的。

刘向每校定一种书,都写一篇"书录",大约相当于今天书前的"目次"和"序"两部分内容。

例如《晏子书录》:内篇谏上第一凡二十五章内篇谏下第二凡二十五章内篇问上第三凡三十章内篇问下第四凡三十章内篇杂上第五凡三十章内篇杂下第六凡三十章外篇重而异者第七凡二十七章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凡十八章右《晏子》凡内外八篇总二百十五章。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中书《晏子》十一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

太史书五篇,臣向书一篇,参书十三篇,凡中外书三十篇,为八百三十八章。

除复重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

外书无有三十六章,中书无有七十一章,中外皆有以相定。

中书以夭为芳,又为备,先为牛,章为长,如此类者多,谨颇略椾,皆已定,以杀青书,可缮写。

晏子名婴,谥平仲,莱人。

莱者,今东莱地也。

晏子博闻强记,通于古今,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附亲。

不用则退耕于野,用则必不诎义,不可胁以邪。

白刃虽交胸,终不受崔杼之劫。

谏齐君,悬而至,顺而刻。

及使诸侯,莫能诎其辞。

其博通如此,盖次管仲。

内能亲亲,外能厚贤,居相国之位,受万钟之禄,故亲戚待其禄而衣食五百余家,处士待而举火者亦甚众。

晏子衣苴布之衣,麋鹿之裘,驾敝车疲马,尽以禄给亲戚朋友。

齐人以此重之。

导论、第1章_中国古典文献学

导论、第1章_中国古典文献学
Fra bibliotek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 摩崖。 (1)碣,特立之石,为高的圆柱。有碣圆碑 方之说。 (2)摩崖。刻于崖壁,为天然之石。 (3)碑。碑之名起于周朝。西汉时,碑刻文 字出现,但极少。东汉大规模出现,现在所说 的汉碑,一般都是指东汉碑。
简牍
简牍是竹木简和木牍的合称,为古代 重要的文献载体。 将竹劈成长而窄的竹片,叫竹简;木 之劈成长而窄的木片者,叫木简,做 成较宽的木板者,叫木牍。
元好问《论诗三首》
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 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于人。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 古典文献的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一)定义 任何由书面语言所形成的文献必须依赖一定的 物质材料才能被记载下来,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 就叫做文献的载体。 最初的文献载体就是一些石板、树皮、骨头、 竹、木之类的东西,再稍后才有了经过加工的载 体,如泥板、帛、青铜、竹简、羊皮、布匹等。 至东汉,公元105年,蔡伦发明了纸,此后两千余 年间,纸作为主导的文献载体,在世界各地被广 泛使用。后来又出现了磁带、电子等新型文献载 体。
造纸 流程 1
造纸 流程 2
造 纸 流 程 3
电子
电子文献的出现是与计算机的出现密不可分的。 电子文献的特点有两点: 1、无形。 2、存储量大。
缯书
汉帛书《老子》
纸张

纸的原义是指漂洗蚕茧上时附着于筐上的絮渣。 《初学记》卷二一引汉服虔《通俗文》曰: “方絮曰纸。”此“絮”即用次等茧、丝在水 中击打而成。《史记· 淮阴侯列传》:“[韩信] 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 漂数十日。”裴駰集解引韦昭曰:“以水击絮 为漂。”将水中漂浮的细丝用竹帘捞起晾干, 就是类似缣帛的纸。“纸”字从“糸”就是明 证。

历史文献学详细大纲

历史文献学详细大纲

文化教育的变化与发展 有关文献的典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就 第三节 文献与历史研究 一、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历史环境 主体内容与基本性质与中国封建社会相一致的明显特色 全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充分发展,为古代文献学的发展创造了特别有利的条件 二、时代的政治要求与古代文献学的关系 《隋书、经籍志、总序》的说法 历代统治者对文献学作用的重视和提倡 三、历史科学研究与古代文献 我国史学形成的过程 历史研究与史料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历史资料 目录学的功用 传注学的功用 辨伪学的功用 校勘学的功用 版本学的功用 思考题 1、文献的原始意义是什么?以后发展变化了的文献是指什么? 2、哪些文化成就对古代文献学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 3、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占有历史资料的关系。 第二章 古代文献的源流与分类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通根保1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0配不料置仅试技可卷术以要是解求指决,机吊对组顶电在层气进配设行置备继不进电规行保范空护高载高中与中资带资料负料1荷试试下卷卷高问总中题体资2配2料,置试而时卷且,调可需控保要试障在验各最;类大对管限设路度备习内进题来行到确调位保整。机使在组其管高在路中正敷资常设料工过试况程卷下中安与,全过要,度加并工强且作看尽下护可都关能可于地以管缩正路小常高故工中障作资高;料中对试资于卷料继连试电接卷保管破护口坏进处范行理围整高,核中或对资者定料对值试某,卷些审弯异核扁常与度高校固中对定资图盒料纸位试,置卷编.工保写况护复进层杂行防设自腐备动跨与处接装理地置,线高尤弯中其曲资要半料避径试免标卷错高调误等试高,方中要案资求,料技编试术写5、卷交重电保底要气护。设设装管备备置线4高、调动敷中电试作设资气高,技料课中并术3试、件资且中卷管中料拒包试路调试绝含验敷试卷动线方设技作槽案技术,、以术来管及避架系免等统不多启必项动要方方高式案中,;资为对料解整试决套卷高启突中动然语过停文程机电中。气高因课中此件资,中料电管试力壁卷高薄电中、气资接设料口备试不进卷严行保等调护问试装题工置,作调合并试理且技利进术用行,管过要线关求敷运电设行力技高保术中护。资装线料置缆试做敷卷到设技准原术确则指灵:导活在。。分对对线于于盒调差处试动,过保当程护不中装同高置电中高压资中回料资路试料交卷试叉技卷时术调,问试应题技采,术用作是金为指属调发隔试电板人机进员一行,变隔需压开要器处在组理事在;前发同掌生一握内线图部槽纸故内资障,料时强、,电设需回备要路制进须造行同厂外时家部切出电断具源习高高题中中电资资源料料,试试线卷卷缆试切敷验除设报从完告而毕与采,相用要关高进技中行术资检资料查料试和,卷检并主测且要处了保理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历史文献学详细大纲

历史文献学详细大纲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文献综述一、文献文献的本义文献含义的演变现代文献概念二、古代文献中国古典文献的种类三、古代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研究古文献的源流与分类,古文献的类别与体式,怎样进行古籍整理等。

四、学习古代文献学的意义增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具备搜集、分析并正确运用古代文献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批判地继承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第二节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一、什么是历史文献广义:全部古代文献二、历史文献学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征政治和伦理意识为中心的文化系统经学与历史文献学的密切关系会通和合:历史文献学的学术倾向三、其他文化成就对历史文献学发展的影响基本物质条件:文字、书写与记录工具文化教育的变化与发展有关文献的典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就第三节文献与历史研究一、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历史环境主体内容与基本性质与中国封建社会相一致的明显特色全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充分发展,为古代文献学的发展创造了特别有利的条件二、时代的政治要求与古代文献学的关系《隋书、经籍志、总序》的说法历代统治者对文献学作用的重视和提倡三、历史科学研究与古代文献我国史学形成的过程历史研究与史料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历史资料目录学的功用传注学的功用辨伪学的功用校勘学的功用版本学的功用思考题1、文献的原始意义是什么?以后发展变化了的文献是指什么?2、哪些文化成就对古代文献学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3、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占有历史资料的关系。

第二章古代文献的源流与分类课时:6周,共1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献的产生与发展一、古文献的产生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尚书》、商代甲骨文、周代史册二、孔子编纂的史书孔子与“六经”第二节甲骨文、金文、简牍与帛书一、甲骨文殷商甲骨文、周代甲骨文甲骨文论著二、金文古代青铜器分类商周青铜器与金文金文资料著录三、简牍竹木简牍的形制竹木简牍的重要发现:居延汉简,云梦秦简,临沂汉简,长沙吴简等四、帛书竹帛并用时期考古发掘的帛书实物: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第三节写本与雕版古籍一、造纸术的发明与纸本书中国人发明造纸术纸本书形制的演变纸本书的装帧二、写本文献敦煌卷子古代写本与抄本三、雕版印刷的文献雕版印刷的发明与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古代重要的活字印本书第四节古籍分类一、目录目录的本义古代一书的目录与群书的目录二、图书目录的分类综合性目录,专科目录,特种书目解题目录,简明目录,有序而无解题之目录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修目录三、古代典籍分类刘向校书与目录的产生第一部系统目录——《七略》四、四部分类法四分法目录的产生与发展《隋书、经籍志》与四部分类法的确立思考题1、纸张发明前古代文献的形制是怎样的?2、一些重要的竹木简牍及帛书的基本情况与其史料价值。

历史文献学论集

历史文献学论集

历史文献学论集第一篇:历史文献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历史文献的学科,旨在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为后人提供可靠的历史资料。

本文将从历史文献学的起源和发展、研究方法、学科特点等方面,介绍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和意义。

起源与发展历史文献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就开始注重对史书的整理和研究,如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里程碑。

而在西方,历史文献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当时,欧洲学者开始关注古代文献的收集和研究,逐渐形成了现代历史文献学的雏形。

研究方法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收集、文献整理和文献研究。

首先,研究者需要广泛收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历史文献,这些文献可以是书籍、档案、手稿等。

其次,研究者需要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类,以方便后续的研究和分析。

最后,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文献的详细研究,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

学科特点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既涉及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又需要具备文献学的专业知识。

历史文献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客观性,研究者需要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历史文献,不能带有个人偏见和主观臆断。

此外,历史文献学还注重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研究者需要对文献进行严谨的分析和评估,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对于认识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同时,历史文献也是后人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它们记录了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指导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结语历史文献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研究历史、认识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为后人提供可靠的历史资料。

同时,历史文献也是人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它们记录了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指导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文献学(绪论与第一章)

文献学(绪论与第一章)

二节、古代目录之结构与分类 一、结构:
(一)书名: 书名项著录书之名称、篇或卷数、作者姓名、附录等内容,反映
图书基本的外貌特征。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六: 《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唐吏部侍郎南阳韩愈退之撰) 章学诚《文史通义· 繁称》:‚古人著书,往往不标篇名。后人校 雠,即以篇首字句名篇;不标书名,后世校雠,即以其人名书。 ‛ (二)叙录: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目录 第一节:目录与目录学 一、目录:
目在目录学中指书的篇目或书名,录即叙录,后世称为解题、提要等, 是对书的内容、著者事迹及写作出版等情况的概要说明。 《汉书· 艺文志》:‚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要,录而奏之。 ‛ 《隋书· 经籍志》:‚每一书就,向辄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
特点:(1)不独立。(2)附于书末(书成后再编目录)。
2.群书目录: 群书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与叙录(也有只有 书名而没有叙录的)。
《汉书· 艺文志》“兵书类‛小序:‚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 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武帝时,军政 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犹未能备。‛——现知最早之群书目录 。 分类: (一)国家图书目录(官修目录):
二、分类:
1.六分法:最早之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1)六艺略(分为九种):
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2)诸子略(分为十种):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小说家
(3)诗赋略(分为五种): 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
(4)兵书略(分为四种):
5.标点:
顾颉刚《崔东壁遗书》序:‚标点一事,想来容易,实做甚难。即此书,我 标点好了,大家看了一定以为很平常,觉得我只费一番读书的功夫而已。但 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天下的事情只有亲身做的才能知道其中的甘苦,只 有从事工作的人才知道完成一件工作的艰辛。这部书里,牵扯的古书太多了 ,古书中文字的解诂,文法的结构,言语的起讫,都是极难捉摸的。……有 时为了一个疑义,翻了三天的书仍是茫然。结果,只有勉强承受某一说,或 是径用己意去臆断。……古书的标点是一件大事,非语言学、历史学、古文 籍校订学都有很高的成就时是不会达到圆满的地步的。‛ 元稹《制诰序》:‚上好文一日从容议及此上曰通事舍人不知书便其宜宣 赞之外无不可。‛ 6.注释: 7.翻译:

历史文献学 绪论

历史文献学 绪论
“凡叙事,则 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 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怪异传疑者 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 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 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 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 而录之,所谓献也。”
现代“文献”的含 义
•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中国文献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在我国将“文献学”题作书名,首见于郑鹤声 1928年所编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82年张 舜徽教授出版《中国文献学》一书,就文献学 研究的范围、任务、和古文献的流传与类别, 分别加以深入地论述。这是两本关于中国历史 文献学研究的奠基性的著作。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内容
• 一、历史文献的含义: • 研究历史,主要凭借史料。而史料一般可 分为史迹遗存和历史文献两类。 • “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 八佾》:“夏 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 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 征之也。”郑玄和朱熹释“文”为“文 章”,“献”为“贤才”,即博闻多识, 熟悉掌故的贤人的言论、见闻 。
• “文献是记载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见1985年 1月31日国家标准局《情报与文献工作词 汇》)根据这一定义,文献不仅包括用文字 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 而且还包括博物馆、声像馆及至家庭私人所 收藏的一切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 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载体。
历史文献学研究的内容及任务
• 研究历史文献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考察它与社会 的政治、经济等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探明现存历 史文献的状况。 • 研究历史文献的性质与构成。从总体上研究如何 分门别类,使人们能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更好 地对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和利用。 • 研究历史文献的整理、传布与收藏。(诸如版本、 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翻译、编制书目和索 引等) • 研究前人整理、研究和利用历史文献的经验。

中国古代文献学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主讲金小栋导论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含义的历史演变(一)¡°文献¡±的古代含义¡°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其中记载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代郑玄、宋代朱熹对¡°文献¡±解释分为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代的¡°文献¡±大都是偏义复词,或者偏于¡°文¡±,或者偏于¡°献¡±,而第一种含义的使用较为普遍,第二种含义20C.便逐渐消失了。

(二)马端临¡°文献¡±与孔子¡°文献¡±之异同最早用¡°文献¡±二字为其著作命名的是宋末元初的史学家马端临。

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文献通考》。

其《自叙》指出: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相同之处:《文献通考》编写的来源有两个:一是书本的记载,一是学士名流的议论,与孔子的一脉相承。

区别:孔子所谓¡°献¡±专指口头材料;而马氏之¡°文¡±与¡°献¡±几乎都是书面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玉杰、王继光:《中国历史文献学》,民族出版社,1999年。 ——张大可、俞樟华:《中国文献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二)历史文献
历史,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时间以“现在”为坐标,前乎此者谓之“过 去”,后乎此者谓之“将来”。当文献学家着手对某种当代文献进行整理研究时, 他实际已成为历史的存在物。所以,一切文献都是过去的历史知识的记录。 其次,从学科体系来看,广义历史学包括自然界的变迁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发 展过程,十分广泛。广义的历史文献,可以包容天地间一切著作、一切文献。 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学,专指人类社会史,即所谓狭义历史学。历史学典籍 则指古代四部分类目录中的史部典籍,以及现代文、史、哲、经等分类中的史学 著作。 史部以外各部也多含有史学文献,古今学者早有论说。章学诚《报孙渊如书》 称:“承询《史籍考》事,取多用宏,包经而兼子集,不特如所询地理之类已 也。”可见,章氏所著《史籍考》已不限于四部分类的史部典籍。章氏又有“六 经皆史”的论题。司马迁作《史记》,就以《六经》为史料。 我们所讨论的历史文献,以狭义的史部典籍为主体,而概述广义的四部文献, 别择其中的历史学史料文献,主次分明,取精用宏。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三)古代文献的聚散
前人关于文献散亡的论述很多,最有代表性的, 当推隋朝牛弘的“五厄”说和明朝胡应麟的“十厄” 说。
一、牛弘的“五厄”说与隋以前文献的散亡
牛弘,隋人。史称其“笃好坟籍,学优而仕, 有淡雅之风,怀旷远之度,采百王之损益,成一代 之典章”。官至散骑常侍秘书监。《隋书》卷四十 九“牛弘传”谓:牛弘“以典籍遗逸,上表请开献 书之路”。其上表之中历数中国典籍文献的几次大 的劫难。
这一文献概念的外延,可以按记录信息的方法、记录信息的形式、 载体材料、文献出版形式、文献信息内容等方面,明确划分出文献的不 同类型。
——杨燕起等:《中国历史文献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一)“文献”释义
一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史实和经验,通过某种载体表 现的文字资料、图物资料、音像资料等等,均为文献。 简言之,就是“人类知识的记录”,它总是通过一定的 记录方式(即文),并附在一定的可以被感知的载体(即献) 上。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三)古代文献的聚散
四、清代文献之聚散 1、清初的文字狱对文献的破坏 2、撰修《四库全书》时对图书文献的禁毁 3、太平天国战争中文献典籍的散亡 4、清末外患与中国文献典籍的散亡 5、清末敦煌卷子的散亡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三)古代文献的聚散
五、中华民国年间文献的散亡
六、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献典籍的破坏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文献典籍散亡的原因
(三)古代文献的聚散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文献历经散失,情况十分严重。究其散亡的原因, 大致有政治、兵燹、人事及其他原因。 一、政治原因导致文献的散亡 统治阶级的暴力禁毁,是典籍文献散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统治者为了消灭 异端,往往是从思想文化开刀,焚毁和销禁文献典籍。 二、兵燹原因导致文献的散亡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出现达无数次大规模的社会动乱,直接 销毁了难以数计的典籍文献。 三、人事原因导致文献的散亡 除了政治、兵燹原因之外,由于保管不善,水、火、虫蛀等人事原因而 使典籍亡散残失的,也不在少数。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三)古代文献的聚散
4、西晋秘书阁藏书二万九千余卷,尽毁于“八王之 乱”(291—306年)。
5、南北朝时永嘉乱后,北方长期动乱,一毁于“候 景之乱”,再毁于周师入郢,七万多卷典籍毁于一 旦!
以上所述,即是隋以前中国文献聚散的大概状况。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三)古代文献的聚散
二、胡应麟接牛弘之说,补论“十厄”: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三)古代文献的聚散
三、明代文献之聚散 1、甲申之乱与内府藏书的散亡 2、甲申之乱与私人藏书的散亡
《吴梅村全集》卷19“诗后集11·题帖二首”其二云:“金元图籍到如今, 半自宣和出禁林。封记中山玉印在,一般烽火竟销沉。” 自注:“甲申后,质慎库图书百万卷,皆宣和所藏,金自汴梁辇入燕者, 历元及明初无恙,徐中山下大都时,封记尚在,今皆失散不存。” 姜绍书《韵石斋笔谈》卷上载:“内阁秘府所藏书,„„至李自成入都, 付之一炬,良可叹也!”
后世学者对“文献”的解释不同: 郑玄:“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 文章贤才不足故也。”(以“文章”、“贤才”解释“文献”) 朱熹《论语集注》注释《八佾》道:“文,典籍也。献, 贤也。”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一)“文献”释义
由此可见,“文献”作为复合词,其初义当指“典籍与贤才”, 即重要的文字资料与贤能之士。在孔子生活的时代,由于书写工具或 印刷条件的限制,使相当多的知识,不能完全通过文字而往往通过口 耳相传。因此,人们为了获得知识,不能不既注意查阅典籍,又重视 咨访贤者。“文”与“献”并重,正是当时客观实际的反映。 从以上的考察分析,孔子不仅注重旧有的记载,即文章、典籍, 而且注重现实的考察,因为现行社会制度中包含古代典制的遗存,而 通晓典制的人(贤即“献”)则是参验古今的主要依赖,这也正是孔 子亲自去杞、宋的原因。 正如清人刘宝楠释“献”为“秉礼之贤士大夫”,刘师培《文献 解》也说:“孔子言夏殷文献不足,谓夏殷简册不备,而夏殷之礼又 鲜习行之士也。”均是领会了郑玄、朱熹的释义。 以上的解释说明,既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二者通称为“文 献”。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三)古代文献的聚散
3、东汉之聚书与东汉末年典籍的散亡 东汉开国之时,即忙于征书。其后诸帝,无不以右 文为点缀,因而对典籍的征集颇为重视。自此,中秘所 藏之书,又趋于盛。 然至东汉末年,兵燹四起,厄及典籍。董卓移都, 是东汉末年典籍的第一次大散亡。其后,兴平二年(公 元195年)又经李淮.郭汜大交兵,不但百官士卒死者不 可胜数,即使“符策典籍,略无所遗”。 至此,东汉诸帝百余年之所收藏,班固等之所校定, 多达六千余辆的典籍秘藏,又复归于荡然。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二)历史文献
历史文献是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历史”与“文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历史文献也会有广义与狭义之 别。 广义的历史文献,是指一切文献; 狭义的历史文献,是指历史学科史料文献,其中历史学记注与撰述 的典籍是历史文献的主体。如史书、地方志、历史档案以及其他各种能 反映历史现象并具有一定价值的文字资料,等等。 我国历史悠久,历史文献数量极多,不但内容丰富,而且体裁多样。 仅《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及存目的史部书籍,就有2714部,共37000多卷, 另外《四库全书禁毁丛书》、《续修四库全书》著录的史部书籍更多, 其他尚未被著录的史书、方志、档册和蕴藏着丰富历史内容的碑铭、墓 志、道书、佛典、谱牒、契约、笔记、信札等。这些历史文献是我们认 识历史、研究历史、验证历史的重要依据。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三)古代文献的聚散
1、秦始皇焚书
这次“焚书坑儒”,其根本宗旨,是李斯所说的“别 黑白而定一尊”,在李斯,是欲图确立法家的正统地位, 在秦始皇则是其王朝思想的体现。 他们的宗旨是:凡是对秦王朝以及对其所奉行的正 统思想不利的书籍统统在禁毁之列。这种禁书宗旨,对 后世影响极大,成为中国禁书史的一大主潮。 秦之焚书坑儒,开了中国古代禁书的恶劣先例,并 且也结束了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中国封建专 制文化的一个最典型的例证。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四、其他原因
(三)古代文献的聚散
张舜徽先生认为,文献典籍散亡的原因,不能尽诿于兵燹与灾害。 更应注意以下原因: 一是重德轻艺的思想,笼罩了整个封建社会。 二是在古代大部分的书籍,依靠手抄流传。 三是封建士大夫重视文词,鄙弃朴学。 四是事物不断向前发展,某些书籍为时代所局限,后人据原有材料 加以重修,原书遂因新修书的盛行而废。 五是由于著书人因为犯罪或伏法,“因人而废言”,其著述也由疏 远而遗弃,终归于散亡。 六是由于在封建社会里,书籍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深闭固拒,不肯 借人阅览,看成奇货和古董。尤其是海内孤本,藏家往往讳莫如深。这 也给书籍的流传带来了灾难。如此种种,都是历代文献散亡的原因。
偏重于叙事的文字资料, “献”是指偏重于论事的言论资料。因此,“文献”可认为 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国家标准局公布实施的标准的定义:
(一)“文献”释义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从情报学的角度来表述文献的概念:
以一定方式将人类所获得的知识或信息记录于一定载体 之上所形成的东西叫文献。
1、隋朝藏书盛于开皇,不久毁于杨广之手。 2、唐朝藏书盛于开元,不久毁于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755年)。 3、唐代后期,肃、代二宗荐加纠集,唐末战乱,复致荡然。 4、宋朝图书,一盛于庆历(1041-1045年),再盛于宣和(1119- 1125年),而遭女真“靖康之灾”(1126年)。 5、南宋图书,一盛于淳熙(1174-1189年),再盛于嘉定(1208- 1224年),而遭蒙古骑兵“绍定之祸”(1228年)。
历史文献学
第1讲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二、文献学与历史文献学 三、学习历史文献学的意义 四、历史文献学的相关学科 五、教学计划 六、参考书目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一)“文献”释义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一)“文献”释义
“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 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二、文献学与历史文献学
(一)文献学
以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为对象的学科,就是文献学。“文献学”一词, 是近代出现的。梁启超将广义历史学解释为“文献学”,见于1942年成书 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书中说:“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第一部以“文献学”命名并对“文献学”以此作定义界说的是郑鹤声、 郑鹤春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在《例言》 中援引马端临《文献通考》关于“文献”的释义后说: 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定、讲习、 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作者分别论述了古籍图书在分类、目录、校勘、编纂、翻译、版本和 印刷方面的源流和概况。 1953年王欣夫《文献学讲义》指出:广义的“文献学”是无法在课堂 上讲授的;然而,既称为“文献学”,至少掌握怎样来认识、运用、处理、 接受文献的方法。根据前人积累的经验,实践的效果,本课定为三个内容: 一、目录;二、版本;三、校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