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技术

合集下载

电磁兼容论文

电磁兼容论文
(二)电磁兼容(EMC)的设计目的
显然,EMC设计的目的就是使所设计的电子设备或系统在预期的电磁环境中能够实现电磁兼容。换而言之,就是说设计的电子设备或系统必须能够满足EMC标准规定的两方面的能力:1)能在预期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无性能降低或故障;2)对该电磁环境不是一个污染源。
(三)近年来电磁兼容(EMC)领域的发展概况
通过电磁兼容和电磁干扰的学习,自身加强了对二者的关系理解,从而让自己对电磁兼容和电磁干扰有了很好的认识。对于基本的电磁干扰危害有个很好的改善方法。也从根本上了解了电磁兼容和电磁干扰。使自己对电磁干扰和电磁干扰有了一个很深的认识。
参考文献:
张海泉.电子设备EMC中的屏蔽技术[M].西安: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9
2.屏蔽
屏蔽技术就是利用屏蔽体阻断或减小电磁能量在空间传播的一种技术,是减少电磁发射和实现电磁骚扰防护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采用屏蔽有两个目的:一是限制内部产生的辐射超出某一区域;二是防止外来的辐射进入某一区域。屏蔽按其机理分为电场屏蔽、磁场屏蔽和电磁场屏蔽三种。按屏蔽体结构可分为完整屏蔽、不完整屏蔽及编织带屏蔽。
(1)工作电源通过线路的分布电源和绝缘电阻产生漏电造成的干扰。
(2)信号通过地线、电源和传输导线的阻抗互相耦合,或导线之间的互感造成的影响。
(3)设备或系统内部某些元件发热,影响元件本身及其他元件的稳定性造成的干扰。
(4)大功率和高点压部件产生的磁场、电场通过耦合影响其他部件造成的干扰。
2.外部干扰——电子设备或系统以外的因素对线路、设备或系统的影响。
射场,以平面电磁波形式向外辐射电磁场能量,并进入被干扰对象的通路。
2.干扰信号以漏电和耦合的形式,通过绝缘电介质,经公共阻抗的耦合进入被干扰系统。

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

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

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简称EMC/EMI)是当今电磁环境下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问题也日益显著。

本文将就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一、电磁兼容电磁兼容是指在特定的电磁环境下,电子设备能够正常地工作,同时与其它电子设备和环境保持协调。

换句话说,电磁兼容要求电子设备不会由于电磁场的存在而产生损坏或干扰其他设备的工作,同时也不会受到外部电磁干扰的影响。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我们需要进行各项测试和分析。

主要包括电磁辐射测试、电磁抗扰度测试、电磁传导干扰测试等。

只有经过这些测试,我们才能够确保设备在各种电磁环境下正常工作。

另外,制定合理的电磁兼容性规范和标准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磁干扰电磁干扰是指电磁场对电子设备正常工作的干扰。

一般分为辐射干扰和传导干扰两类。

辐射干扰是指电子设备本身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到周围空间,造成其他设备的工作异常或者产生故障。

为了减少辐射干扰,我们需要对电子设备进行合理设计,采取电磁屏蔽措施,并遵循相关的规范和标准。

传导干扰是指外部电磁场通过传导途径进入设备内部,引起设备的工作异常或产生故障。

为了减少传导干扰,我们可以采取适当的阻抗匹配和屏蔽措施,以降低外部电磁场对设备的影响。

针对电磁干扰问题,我们需要从整个系统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找出可能引起干扰的关键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扰抑制和干扰消除。

三、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的重要性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的问题不容忽视,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离不开各式各样的电子设备。

只有保证电子设备能够正常工作,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电磁兼容性与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电磁兼容性与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电磁兼容性与干扰抑制技术研究随着现代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简称EMC)和干扰抑制技术成为了电子工程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在电子设备密集、高频、高速的工作条件下,电磁兼容性问题越发显著,影响到设备的可靠性和性能。

因此,研究电磁兼容性与干扰抑制技术对于确保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于电磁兼容性技术的研究来说,了解电磁辐射和敏感性是至关重要的。

电磁辐射是指电子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磁波的传播,它可以通过空气、导线等媒介传递。

而电子设备的敏感性则表示了其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电磁场中的干扰。

为了提高电磁兼容性,需要通过设计合理的电路和原理,改善设备的辐射特性,同时增加设备对干扰的抵抗能力。

其次,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涉及到对电磁干扰的分析和抑制。

电磁干扰是指电子设备之间或设备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的相互干扰现象。

这种干扰可能导致设备的失效、数据错误或性能下降。

因此,需要通过设计合适的滤波器、隔离器和屏蔽措施等,来抑制干扰的传播和影响。

在电磁兼容性和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中,有几个关键的方面需要考虑。

首先是电磁兼容性的测试与评估。

通过对设备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可以评估设备的性能和耐受能力。

这些测试包括辐射发射、辐射抗扰度、传导发射和传导抗扰度等。

其次是电磁干扰的起源和传播机制的研究。

了解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电磁干扰的影响。

此外,研究电磁兼容性和干扰抑制技术还需要考虑设备的工作环境和使用条件,以便对相应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解决。

在电磁兼容性和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难点。

首先是频率范围的扩展。

随着电子设备工作频率的不断增加,对电磁兼容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需要研究和开发适用于高频率范围的电磁兼容性和干扰抑制技术。

其次是设备的尺寸和集成度。

现代电子设备趋向于小型化和集成化,但这也增加了电磁兼容性和干扰抑制的挑战。

车载无线充电系统的电磁兼容与抗干扰

车载无线充电系统的电磁兼容与抗干扰
冗余设计与备份系统
对关键部件和电路进行冗余设计,并在必要时启 动备份系统,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
智能抗干扰控制策略
根据实时监测到的电磁干扰情况,智能调整系统 的工作参数和运行模式,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干扰 对系统的影响。
04
实验测试与验证方法论述
实验平台搭建及测试流程
实验平台组成
包括无线充电系统、电磁干扰源 、测试仪器等。
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
电磁辐射问题
虽然采取了电磁兼容技术,但车载无线充电系统仍可能产生一定 的电磁辐射,需要进一步优化设计以降低辐射水平。
抗干扰能力有待提升
面对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车载无线充电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仍需不 断提升,以确保在各种环境下的稳定性。
标准化推广难度
由于车载无线充电系统涉及多个领域的技术标准,标准化推广过程 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申请与受理
车载无线充电系统的生产商或进口商需要向认证机构提交符合性认证申请,并提供相关 测试报告和技术文件。
测试与评估
认证机构将对申请的产品进行电磁兼容性和抗干扰性能测试,评估其是否符合相关标准 和法规要求。
认证与监督
如果产品通过测试并符合相关要求,认证机构将颁发符合性认证证书,并对获证产品进 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抽查,以确保其持续符合认证要求。
磁场耦合
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通过 磁场耦合实现能量传输, 耦合系数决定了传输效率 。
控制与保护
系统需要实现精确的控制 和保护功能,以确保安全 、高效的充电过程。
市场需求及应用前景
01
市场需求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市场对车载无线充电系统的需求日益增长。
02 03
应用前景
车载无线充电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停车场、充电站等场所,为电动汽车提 供便捷、安全的充电服务。同时,该技术还可应用于其他领域,如智能 手机、可穿戴设备等。

机械电子工程的电磁兼容性与干扰抑制

机械电子工程的电磁兼容性与干扰抑制

机械电子工程的电磁兼容性与干扰抑制引言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MC)是指在电磁环境中充分发挥电子设备或系统功能,同时不会对周围的电子设备和系统以及电磁环境造成不可接受的干扰或损害。

在现代社会中,电子设备和系统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通信、汽车、军事、医疗等。

为确保各种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并互不干扰,机械电子工程的电磁兼容性与干扰抑制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电磁兼容性的基础知识为了了解机械电子工程的电磁兼容性与干扰抑制,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知识。

电磁辐射与传导电磁辐射是指电磁波通过空间传播的过程,包括电磁波产生、传播和接受等过程。

电磁辐射可以分为辐射源辐射和电磁辐射强度两个方面。

辐射源辐射是指电子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强度是指电磁辐射的功率密度。

电磁辐射可以通过空间的传播,对周围的电子设备和系统产生干扰。

电磁传导是指电磁波在导体中传播的过程,包括电磁波的传导和耦合等过程。

电磁传导可以通过导体的物理接触或者电磁感应等方式,将电磁干扰传导到其他设备或系统中。

电磁兼容性测试与评估为了确保电子设备或系统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需要进行相应的测试与评估工作。

电磁兼容性测试是指对电子设备或系统进行各种电磁环境条件下的测试,包括辐射测试和传导测试等。

辐射测试一般使用暗室进行,通过测量电子设备或系统的辐射电磁场强度,以评估其对周围设备或系统的干扰程度。

传导测试一般使用传导校准台进行,通过测量电子设备或系统的传导电磁干扰电压或电流,以评估其对其他设备或系统的传导干扰程度。

电磁兼容性评估是指对电子设备或系统进行综合评估,判断其在电磁环境中能否正常工作,并对其潜在的电磁干扰进行评估。

电磁兼容性评估可以通过实验和仿真等方法进行,以提供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电磁干扰与抑制方法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电磁干扰是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为了减少电磁干扰,需要采取相应的抑制方法。

电磁屏蔽电磁屏蔽是一种常用的电磁干扰抑制方法,通过在电子设备或系统周围设置屏蔽体,减少其电磁辐射和传导。

电磁干扰及电磁兼容检测

电磁干扰及电磁兼容检测
e v r nme . n e, e t 0 g e i c mp t b l t d t c i n s a v r i o t n w o k. o t o n r e a t c i o r a t o t r s a c n io nt He c El c r ma n tc o a i iiy e e to i e y mp r a t r M s c u t i s ta h mp t n t he e e r h
ma n y hr ug t e n e r t d u e f i t r n g o n i g, hi l ng a e e n i l me t d o mp o e e e t0 g e i c m p tb l t i l t o h h i t g a e s o f le i g, r u d n s e di h v b e mp e n e t i r v l c r ma n tc o a i iiy.
Ab ta t Elc rma n tc o a i iiy ( src : e t 0 g e i c mp tblt EMC) r f r t t e q p n o sse e e s o h e uime t r yt m i is lcr ma nei e vio me t o n t eet 0 g tc n r n n t me t he e t
Th p o e s s f e t fc t o a e n l z d t r ug a a e. h c h s e e e c f n to f r t s mi a p o u t . e r c s e o r c ii a i n r a a y e h o h c s w i h a r f r n e u c i n o he i l r r d c s

飞行器的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

飞行器的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

飞行器的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飞行器的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问题一直是航空工程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飞行器的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越来越复杂,这也给电磁兼容性和电磁干扰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探讨飞行器的电磁兼容性和电磁干扰问题,并介绍一些解决方案。

一、电磁兼容性的概念和重要性电磁兼容性是指一个电子设备或系统在同一电磁环境下正常工作,并且不对周围其他设备或系统造成干扰的能力。

对于飞行器来说,电磁兼容性尤为重要。

一方面,飞行器上的各个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需要在高度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确保飞行器的安全和性能;另一方面,飞行器的电磁辐射也不应对其他设备和系统造成干扰,以避免可能的事故和故障。

为了保障飞行器的电磁兼容性,设计和开发飞行器时需要充分考虑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之间的互相影响,采取相应的屏蔽和减干扰措施。

此外,相关的国际和国内标准也对飞行器的电磁兼容性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规范。

二、飞行器电磁干扰的来源和影响飞行器电磁干扰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飞行器本身的设备和系统,例如雷达、通信设备、导航系统等;二是外部电磁干扰源,如雷暴、雷击、地面无线电设备等。

这些电磁干扰源可能对飞行器上的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从而影响飞行器的正常运行。

飞行器电磁干扰的影响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通信干扰,即导致飞行器与地面或其他飞行器之间的通信出现问题。

其次是导航干扰,可能导致导航设备错误计算位置或航向。

再次是雷达干扰,可能导致雷达显示信息不准确或干扰其他雷达设备。

此外,还存在其他电子设备故障和系统失灵的风险。

因此,解决飞行器的电磁干扰问题对于航空安全和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三、飞行器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了提高飞行器的电磁兼容性,减少电磁干扰的发生,航空工程师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

首先是设计优化。

在飞行器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电磁兼容性和减干扰要求,合理布局各个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尽量减少相互之间的电磁干扰。

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性技术综述

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性技术综述
磁 干 扰 抑 制 措施 。
关键词 : 电磁 兼容 电磁干 扰模型 耦合 方式 干扰抑 制 中图分类 号 :4[ 0 1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4 0 8 (0 81 () 0 8 — 4 1 7— 9x 2 0)0a一 0 8 0
力 , 成 了 E c热 。 形 M 地 ( ) 在 的 传输 的 电 位 相 同 的 干 扰 信 号 E存 电 磁 兼 容 性 问 题 在 国 内 发 展 相 对 较 ; 7年 国 差 模 干 扰 ( f e e t a —m o e Di f r n i l d 电磁 环 境 内 涵 。 随 着 城 市 人 日 的 迅 速 增 晚 , 0 代 以 来 , 内对 电磁兼 容 性 问题也 n efrn e 简 M) L与 由 长 , 车 、 电子 、通信 、计 算 机与 电气 设备 引 起 了 重视 。特 别 是 我 国海 军 舰 船 , 于 Itree c , 称 C 一 一相 线 ( ) 中线 汽 N) 8。 大 量 进 人 家 庭 , 间人 为 电 磁 能 量每 年 都 对 电子 设 备 几 及 舰 船 总 体 设 计 没 有 提 出 电 ( 之 间 传 输 的 电位 相 差 1 0 的 干 扰 信 号 空 3 。 造 再 增 长 , l 纪 电磁 环 境 恶 化 已 成 定 局 严 磁 兼 容 性 要 求 , 成 舰 船 设 备 的相 互 干 扰 , U 2 世 从而 引 重 恶 化 的 电磁 环 境 对 人 类 生 活 日益 依 赖 的 使 其通 信 、探测 、导航 能力 等 下 降 , . 4 1o 】 f] 筹 通 信 、计 算 机 与 各 种 电子 系统 都 将 造 成 灾 起 了广 泛 的 重 视 , 建 了 国 内 第 一 个 电 磁 2 2 电磁干扰三 要素[[ 1 兼 容性 实 验研 究室 。其 后 , 一些 军 种 、部 门 理 论 和 实 践 的 研 究 证 明 , 管 复 杂 系 不 难性 的危害 。 任 电磁 干 扰 除 了 可能 对 系 统 的 效 能 有 着 及 大 学 陆 续 建 立 了 电 磁 兼 容 性 实 验 研 究 统 还 是 简 单 装 置 , 何一 个 电磁 干 扰 的 发 首 电子 及 电 气设 备 研 究 、 设 计 及 制 作 单 生 必 须 具 备 三 个 基 本 条 件 : 先 应 该 具 有 重大 的 影 响 , 影 响如 图 l 示 。为 此 世 界 室 , 其 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决定电磁辐射对生物体影响程度的几个因素 a、场强:场强越大,影响越大。 b、频率:在谐振吸收频率处,影响最大。一般是频率升 高,影响增大,微波段影响最大。 c、作用时间:电磁辐射对生物体的影响具有积累作用, 作用时间越长,影响越大。 d、与辐射源的距离:对于偶极子天线,在天线近区E∝1/r3, 在天线远区E∝1/r,辐射场强随距离 的增大迅速衰减,影响减小。 e、环境温度和湿度:温度高、湿度大,生物体不易散热, 影响增大。 f、辐射特性:脉冲波比连续波的影响大。
2、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目前,一般认为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包括三个方面: ①、热效应 辐射功能密度S>10mW/cm2(E>110V/m),人体吸 收的辐射能转化为热量,超过人体体温调节能力时,会引 起人体(或局部组织)体温明显升高,或引起生理功能紊 乱(人的体温每升高一度,基础代谢增加约5~14%,组织 中的氧的需求量增加50~100%)。热效应首先损伤人体上 对热比较敏感的器官,例如眼睛、大脑、男性生殖器等, 例如可导致白内障(>300 mW/cm2)。 S<10mW/cm2,不会引起体温明显的升高,但可能使 体内局部小范围内出现显著的能量吸收(谐振吸收),引 起生理功能的障碍。
㈢、产生电磁干扰的三个要素 ①、电磁干扰源。 ②、对此类干扰敏感的仪器设备(被干扰体)。 ③、干扰信号耦合的通道(传播途径:传导、辐 射)。
㈣、系统内部的干扰与系统之间的干扰 ①、系统内部的干扰:系统内一部分电路对另一部分电 路的干扰。 例1 汽车内发动机点火系统对车内通信系统的干扰。 例2 电路板上振荡电路对其它单元电路的干扰。 ②、系统之间的干扰:一个系统对另一个系统的干扰。 例1 计算机对收音机的干扰。 例2 高压输电线路对通信线路的干扰。 ㈤、干扰信号的传播 1、干扰信号,由干扰源发生,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到达 接收机,造成干扰。
⑤、电磁辐射防护限值 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88)中 规定的公众辐射限值为:
公众辐射限值是指在一天24小时内,电磁辐射场量在 任意连续6分钟内的平均值应符合表中的要求,全身平均 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02W/kg。
二、电磁干扰概述 ㈠、定义:任何可能引起装置、设备或系统性能降低的 电磁现象。(国标GB/T4365-1995) ㈡、电磁干扰的分类 1、按传播途径分类 传导干扰:通过电路耦合的干扰。(例如导线传输、 电容耦合、电感耦合。) 辐射干扰:通过空间传输的干扰。 2、按干扰的来源分类 ⑴、自然干扰 图2-2 ①、雷电:干扰信号的频率:10~100kHz。 ②、宇宙干扰:来自太阳和其他星系的电磁噪声, 干扰信 号的频率:几十M~几十GHz。例如太阳黑子活动造 成的无线电干扰,可造成通信中断。 ⑵ 、人为干扰
例1:美国研制B1轰炸机时电子设备之间的电磁 干扰。 例2:民兵Ⅰ导弹的飞行故障。 例3.广州白云机场的导航系统受到严重的干扰。
例4: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1、生物体对电磁辐射能量的吸收 ①、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电磁辐射的量子能量 w=hf h=6.62×10-34J· S 普朗克 常数。 f>3×1015Hz 量子的能量可以使原子和分子电离―― 电离辐射,例如X射线辐射、γ射线辐射, f<3×1015Hz 量子的能量不能使原子和分子电离―― 非电离辐射。 电磁干扰和电磁污染一般属于非电离辐射。
②、非热效应 S<1mW/cm2(E<61.4 V/m),长时间照射也不会引 起体温明显的升高,但会出现烦躁、头晕、疲劳、失眠、 记忆力减退、脱发、白血球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脑 电图和心电图的变化等症状。这些一般称为电磁辐射的非 热效应,这些症状在脱离辐射源后一般是可以逐渐恢复的。 ③、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这是电磁辐射的远期效应,在国内外已经引起了重视, 但尚无一致的意见。一些研究者的实验表明:长时间的电 磁辐射可能诱发癌症,也可能引起染色体信号的功能分类 功能性干扰:设备正常工作时产生的信号对其它设备 的干扰。 非功能性干扰:无用的电磁泄漏产生的干扰。 4、按场的性质分类:电场干扰,磁场干扰 5、按干扰的特性分类 频率:射频干扰(低频、高频、微波) 工频干扰(50Hz) 静态场干扰(静电场、恒定磁场)。 波形:连续波干扰、脉冲波干扰。 带宽:宽带干扰、窄带干扰。 周期性:有规则干扰:周期性干扰信号 非周期性干扰信号 随机干扰
电磁干扰与 电磁兼容技术
一、电磁辐射的危害 二、电磁干扰概述 三、电磁敏感性 四、电磁兼容性概述 五、电磁兼容测量内容 六、屏蔽技术 七、滤波技术 八、接地技术 九、电磁兼容设计 十、频谱管理
一、电磁辐射的危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电气设备进 入了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这些设备在正常运 行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电磁能量,可能对其他设备产生不良 的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这就是电磁干扰。据统计, 全世界空间电磁能量平均每年增长7-14%。在有限的空间 和有限的频率资源条件下,由于各种电子,电气设备的数 量与日俱增,使用的密集程度越来越大,电磁干扰的严重 性就越来越突出。 电磁能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丰富了 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也使空间各种频率的电磁辐射越 来越强,对人类造成了危害: ①、干扰广播、电视、通信信号的接收; ②、干扰电子仪器、设备的正常工作,可能造成信息失误、 控制失灵等事故; ③、可能引燃一些易燃易爆物质,引起爆炸和火灾; ④、较强的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②、比吸收率(SAR)specific energy absorptionrate 定义:生物体单位时间内、单位质量吸收的电磁辐 射能量(W/kg) E2 SAR ρ:生物体密度,即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吸收 的电磁辐射能量, σ:电导率 E :电场强度振幅 生物体吸收辐射场能量,引起体温(或局部体温) 升高。 ③、谐振吸收 当辐射频率与生物体(或某些器官,例如眼睛、大脑) 的固有频率谐振时,吸收最强。人体固有谐振频率的范 围大约为30M~3000MHz,一般成年人的谐振吸收频率 约为400 MHz。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