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浅谈2

合集下载

纯电动汽车电磁兼容分析与电磁干扰抑制

纯电动汽车电磁兼容分析与电磁干扰抑制

纯电动汽车电磁兼容分析与电磁干扰抑制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纯电动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

与传统燃油车相比,在能源效率和环保方面,纯电动汽车有着明显的优势。

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纯电动汽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电磁兼容性和电磁干扰抑制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电磁兼容性是指在电磁工作环境下,各种电气和电子设备之间都能够协调和共存。

纯电动汽车内部有着大量的电气和电子设备,这些设备之间的电磁干扰会影响彼此的正常工作,甚至影响车辆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为了保证纯电动汽车的正常工作,必须对其电磁兼容性进行分析和测试。

电磁干扰抑制是指对电磁干扰源发出的电磁波进行有效的抑制,以减小对周围电子设备的干扰。

在纯电动汽车中,电机是电磁干扰的主要源头。

电机产生的高频电磁波会对车载电子设备产生干扰,从而导致设备功能失效或工作异常。

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电磁干扰抑制措施,对电机发出的干扰进行有效的限制。

为了保证纯电动汽车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和电磁干扰抑制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采用屏蔽技术:纯电动汽车内部的电子设备应该采用屏蔽技术,以减小设备之间的电磁干扰,保证设备正常工作。

2、采用滤波器:在电磁干扰源处增加合适的滤波器,可以有效地过滤电磁波,降低其对周围设备的干扰。

3、增加隔离手段:使用光耦、磁耦等隔离手段,在电路之间增加一定的隔离,可以有效地抑制电磁干扰的传播。

4、优化布线:优化纯电动汽车内部的布线,减少电路之间的交叉和相邻,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小电磁干扰的产生和传播。

综上所述,纯电动汽车的电磁兼容性和电磁干扰抑制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工作。

需要对车辆内部的电气和电子设备进行合理的布置和设计,采取有效的兼容性和抑制措施,以保证车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在未来,纯电动汽车的电磁兼容性和电磁干扰抑制能力也将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要列出相关数据,需要先确定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在纯电动汽车电磁兼容性和电磁干扰抑制方面,可以收集以下数据:1、电磁兼容性测试数据:对纯电动汽车内部的电气和电子设备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分析不同设备之间的干扰程度和兼容性。

电气仪表行业的电磁兼容性与电磁干扰控制设备稳定性的关键

电气仪表行业的电磁兼容性与电磁干扰控制设备稳定性的关键

电气仪表行业的电磁兼容性与电磁干扰控制设备稳定性的关键在电气仪表行业中,电磁兼容性和电磁干扰控制设备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讨论电气仪表行业中电磁兼容性和电磁干扰控制设备稳定性的关键问题。

1. 电磁兼容性的重要性电磁兼容性是指在电磁环境中,电子产品能正常运行且不对周围电子设备和系统造成不良影响的能力。

在电气仪表行业中,电磁兼容性是确保设备能够正常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

如果设备在电磁环境中无法正常运行,将会影响仪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电磁干扰控制设备的稳定性的重要性电磁干扰是电磁环境中产生的不想要的能量,可能会对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保证电气仪表设备的稳定运行,必须采取措施控制电磁干扰。

这些措施包括设计合理的电路结构,使用抗干扰材料和屏蔽技术等。

3. 电磁兼容性的关键问题为了确保电气仪表设备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以下是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考虑:3.1 设备的接地设计:良好的接地设计是保证设备电磁兼容性的基础。

合理的接地设计可以降低接地回路的阻抗,减少干扰的传导和辐射。

3.2 电磁屏蔽:在电路设计中使用电磁屏蔽可以有效地减少外界电磁干扰对设备的影响。

合理选择屏蔽材料和屏蔽结构可以提高设备的抗干扰性能。

3.3 测试验证:在设备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和验证非常重要。

通过测试和验证,可以发现并解决潜在的电磁兼容性问题,确保设备符合标准要求。

4. 电磁干扰控制设备稳定性的关键问题为了确保电气仪表设备的稳定运行,以下是一些关键问题需要关注:4.1 设备的抗干扰能力:设备应具备一定的抗干扰能力,能够抵抗外界的电磁干扰,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

4.2 电路设计:合理的电路设计可以提高设备的稳定性。

对于关键部件和信号线路,可以采用降噪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来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4.3 系统集成和布线:在设备集成和布线过程中,需要合理规划电源线和信号线的走向,减少干扰的传导和辐射。

5. 总结电磁兼容性和电磁干扰控制设备稳定性是电气仪表行业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

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

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简称EMC/EMI)是当今电磁环境下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问题也日益显著。

本文将就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一、电磁兼容电磁兼容是指在特定的电磁环境下,电子设备能够正常地工作,同时与其它电子设备和环境保持协调。

换句话说,电磁兼容要求电子设备不会由于电磁场的存在而产生损坏或干扰其他设备的工作,同时也不会受到外部电磁干扰的影响。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我们需要进行各项测试和分析。

主要包括电磁辐射测试、电磁抗扰度测试、电磁传导干扰测试等。

只有经过这些测试,我们才能够确保设备在各种电磁环境下正常工作。

另外,制定合理的电磁兼容性规范和标准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磁干扰电磁干扰是指电磁场对电子设备正常工作的干扰。

一般分为辐射干扰和传导干扰两类。

辐射干扰是指电子设备本身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到周围空间,造成其他设备的工作异常或者产生故障。

为了减少辐射干扰,我们需要对电子设备进行合理设计,采取电磁屏蔽措施,并遵循相关的规范和标准。

传导干扰是指外部电磁场通过传导途径进入设备内部,引起设备的工作异常或产生故障。

为了减少传导干扰,我们可以采取适当的阻抗匹配和屏蔽措施,以降低外部电磁场对设备的影响。

针对电磁干扰问题,我们需要从整个系统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找出可能引起干扰的关键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扰抑制和干扰消除。

三、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的重要性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的问题不容忽视,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离不开各式各样的电子设备。

只有保证电子设备能够正常工作,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电磁兼容性与抗干扰技术研究

电磁兼容性与抗干扰技术研究

电磁兼容性与抗干扰技术研究摘要:电磁兼容性(EMC)与抗干扰技术是当今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随着电子产品种类的日益增多和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电磁兼容性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从电磁兼容性问题的背景和意义开始,介绍了电磁兼容性与抗干扰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针对电磁兼容性和抗干扰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

最后,对电磁兼容性与抗干扰技术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1. 引言随着现代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的广泛应用,电磁兼容性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电磁兼容性是指电子设备在特定的电磁环境下,能够正常工作而不受到不必要的干扰或产生不必要的干扰的能力。

而抗干扰技术是为了提高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减少或消除电磁干扰,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 电磁兼容性与抗干扰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1 电磁兼容性的基本概念电磁兼容性是指电子设备在特定电磁环境中,能够实现协同工作,互不干扰的能力。

它涉及到电磁场的相互影响、电磁传输的影响、电磁辐射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2.2 抗干扰技术的基本原理抗干扰技术通过采用合适的设计、接地、屏蔽、滤波、地线技术等手段,来减少或消除电磁干扰对系统正常工作的影响。

其中,屏蔽技术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通过用屏蔽材料将电磁波阻挡在设备内或外部,从而减少电磁干扰。

3. 电磁兼容性与抗干扰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3.1 电磁兼容性评估与测试电磁兼容性评估与测试是电磁兼容性与抗干扰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通过测量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和敏感度,评估设备在电磁环境中的兼容性,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

3.2 抗干扰技术设计与分析抗干扰技术设计与分析是为了提高电子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减少干扰源对系统的影响,从而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

它涉及到抗干扰电路的设计、电磁辐射的抑制、敏感电路的保护等。

3.3 电磁兼容性与抗干扰技术标准电磁兼容性与抗干扰技术标准为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的开发、生产和使用提供了指导。

电磁兼容性与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电磁兼容性与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电磁兼容性与干扰抑制技术研究随着现代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简称EMC)和干扰抑制技术成为了电子工程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在电子设备密集、高频、高速的工作条件下,电磁兼容性问题越发显著,影响到设备的可靠性和性能。

因此,研究电磁兼容性与干扰抑制技术对于确保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于电磁兼容性技术的研究来说,了解电磁辐射和敏感性是至关重要的。

电磁辐射是指电子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磁波的传播,它可以通过空气、导线等媒介传递。

而电子设备的敏感性则表示了其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电磁场中的干扰。

为了提高电磁兼容性,需要通过设计合理的电路和原理,改善设备的辐射特性,同时增加设备对干扰的抵抗能力。

其次,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涉及到对电磁干扰的分析和抑制。

电磁干扰是指电子设备之间或设备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的相互干扰现象。

这种干扰可能导致设备的失效、数据错误或性能下降。

因此,需要通过设计合适的滤波器、隔离器和屏蔽措施等,来抑制干扰的传播和影响。

在电磁兼容性和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中,有几个关键的方面需要考虑。

首先是电磁兼容性的测试与评估。

通过对设备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可以评估设备的性能和耐受能力。

这些测试包括辐射发射、辐射抗扰度、传导发射和传导抗扰度等。

其次是电磁干扰的起源和传播机制的研究。

了解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电磁干扰的影响。

此外,研究电磁兼容性和干扰抑制技术还需要考虑设备的工作环境和使用条件,以便对相应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解决。

在电磁兼容性和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难点。

首先是频率范围的扩展。

随着电子设备工作频率的不断增加,对电磁兼容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需要研究和开发适用于高频率范围的电磁兼容性和干扰抑制技术。

其次是设备的尺寸和集成度。

现代电子设备趋向于小型化和集成化,但这也增加了电磁兼容性和干扰抑制的挑战。

电磁兼容和电磁干扰探析

电磁兼容和电磁干扰探析
11 电磁 兼容 的概 念 .
国际相 关组织对 电磁兼容给予 了下面的定义 :电磁兼容
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所 以我们对 电磁干扰 产生的原因进行 分析之后, 我们才 能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我们才能采取相应 的
方法和技术来对电子产品的 电磁兼容性进行 一定 的提 高。电 磁干扰分为 电子产 品内部干扰 和外部干扰两个方 面。内部干 扰主要 是指 电子产 品本身的各个 电子元件 之间的相互干扰 , 它主要分 为四个方面 :第一是因电源 线路和 绝缘 电阻产 生漏 电而造成 的于扰 。第二是导线或信号线之间因阻抗的互相 耦 合和 互感而造成 的影 响。第三是因设备 内部元件的散热或稳 定性而造 成的干扰 。第 四是大功率或高压元件所产 生的磁场
这些 国家要么限制 对这 些产 品的引进要 么限制对该类产 品的
离 ,在设计的时候 可以对干扰源和被干扰体进行屏蔽 。第 三
种是滤波 , 在滤波 的时候我们经常使用的是滤波器, 这种方式
是在各种干扰信号和噪声中提取有用信 号的一种技术 ,该技 术能够降低干扰提高系统工作的稳定性。
文 章 编 号 :6 313( 0 2)30 6 -2 17 .1 12 1 0 -0 40 利 方 面 。 。 。 ・
当今 电子技术发展得特别快 ,各种各样的 电子设备被人
们 使用 在各 种场 合中,这给人们 的 日 常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一
定的帮助,但在某种情况下由于多种 多样 电子设备的配套运 用使得这些 电子设 备往往 处于电磁环境 中这就难免会产生 电
2 电磁 干扰 的传 播途径 . 2 电磁干扰 的传播途 径有三种:第 一种 是干扰源频率较高 的时候干扰信号 以平面 电磁波的方式 向外辐射 电磁 能量 。第 二种是干扰信号通过绝缘 电介质, 以漏电或耦合形 式经 公共

飞行器的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

飞行器的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

飞行器的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现代飞行器广泛应用了各种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以提高飞行安全性和操作效率。

然而,这些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也给飞行器带来了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飞行器的电磁兼容性和电磁干扰问题,并分享相关解决方案。

一、电磁兼容性概述电磁兼容性是指不同电子设备在相同的电磁环境下能够共存和正常工作的能力。

而电磁干扰是指一个电子设备对其他设备正常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

飞行器的电磁兼容性问题涉及到兼容性测试、前期设计和后期修正等多个方面。

二、飞行器电磁兼容性测试针对飞行器电磁兼容性问题,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兼容性测试。

这些测试包括电磁辐射测试、电磁敏感性测试、传导干扰测试和辐射耐受性测试等。

通过这些测试,可以评估飞行器在不同电磁环境下的工作性能,发现问题并提前解决。

三、飞行器电磁兼容性的前期设计在飞行器的设计阶段,需要考虑电磁兼容性因素。

首先,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构造,以减少电磁辐射和敏感性。

其次,合理布置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使其之间的电磁交互影响最小化。

此外,还可以采取屏蔽、滤波和隔离等措施,以减少电磁干扰。

四、飞行器电磁兼容性的后期修正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一些电磁兼容性问题。

这时,需要对飞行器进行后期修正。

修正的方式可以包括重新布线、更换敏感器件、增加滤波器等。

同时,通过软件和硬件的改进,也可以改善飞行器的电磁兼容性。

五、电磁干扰的解决方案除了电磁兼容性问题外,飞行器还需要应对电磁干扰问题。

首先,可以通过合理设计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来提高抗干扰能力。

其次,可以采用屏蔽和滤波技术,减少外部电磁干扰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通过监测和检测技术,及时发现和处理电磁干扰问题。

六、飞行器电磁兼容性与航空安全飞行器的电磁兼容性问题直接关系到航空安全。

电磁干扰可能导致通信中断、导航偏差甚至飞行失控。

因此,飞行器的电磁兼容性需得到高度重视,相关技术和标准也应不断完善,以确保飞行安全。

总结:飞行器的电磁兼容性和电磁干扰问题是当前航空领域中亟需解决的挑战之一。

如何解决电子标签的电磁兼容与抗干扰问题

如何解决电子标签的电磁兼容与抗干扰问题

如何解决电子标签的电磁兼容与抗干扰问题电子标签是一种用于物品追踪和管理的技术,它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随着电子标签的普及,电磁兼容与抗干扰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探讨如何解决电子标签的电磁兼容与抗干扰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电子标签的工作原理。

电子标签主要由芯片和天线组成,通过与读写器之间的无线电波通信来实现数据的传输和读取。

然而,由于电子标签工作频率较高,容易受到其他电磁设备的干扰,造成通信失败或数据错误。

为了解决电磁兼容与抗干扰问题,首先需要对电子标签的工作频率进行合理选择。

目前,电子标签的工作频率主要分为低频(LF)、高频(HF)和超高频(UHF)三种。

不同频率的电子标签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低频电子标签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但数据传输速率较慢;高频电子标签传输速率较快,但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差;超高频电子标签具有较远的读写距离,但对环境的要求较高。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场景选择合适的工作频率,以达到最佳的电磁兼容与抗干扰效果。

其次,电子标签的天线设计也对电磁兼容与抗干扰能力起着重要的影响。

天线是电子标签与读写器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关键部分,其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通信质量。

为了提高电子标签的电磁兼容性和抗干扰能力,可以采用多天线设计、天线阵列设计等技术手段。

多天线设计可以提高电子标签的接收灵敏度和通信距离,从而增强其抗干扰能力;天线阵列设计可以减小电子标签的方向性,使其在不同方向上的接收性能更加均衡,提高电磁兼容性。

此外,电子标签的地理环境也会对其电磁兼容与抗干扰能力产生影响。

在现实应用中,电子标签通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电磁干扰源,如电力设备、通信设备、电子设备等。

为了解决这些干扰问题,可以采用屏蔽技术和滤波技术。

屏蔽技术可以通过在电子标签周围设置金属屏蔽罩或屏蔽材料来阻挡外界电磁干扰,提高电子标签的抗干扰能力;滤波技术可以通过在电子标签内部设置滤波器来抑制外界电磁干扰,提高电子标签的电磁兼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浅谈之一:电磁干扰无处不在一年前,我曾在《电子工程专辑》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名为“电子线路与电磁兼容设计”的文章。

此文章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关注,下面文章的内容拟作为前一篇文章的继续或补充,希望再次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

1.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星球电磁干扰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实际上还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其中雷电干扰对人类的生活危害最大。

雷电不但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很大的威胁,对树木、森林、房屋、建筑,以及电器设备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害和破坏。

根据统计,地球每一秒钟就有100多次闪电,每次闪电产生的能量可供一个100瓦的灯泡点亮3个月;在雨季,平均每6分钟就有一个人被雷电击中;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因雷电击中而丧伤,还有大片的森林因雷电击中而起火烧毁,雷电还经常使高压电网、以及通信出现故障,使城市供电和通信中断,引起城市交通失控出现混乱;连英国的白金汉宫也曾遭受过雷电严重破坏,上个世纪50年代,白金汉宫就是因一块窗帘布被雷电击中而起火燃烧;上海电视台平均每年要遭受33次大的雷击,每次雷击都会使电子设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1992年6月22日,北京国家气象中心多台计算机接口因感应雷击被毁,损失二仟多万元;1992年8 月23日,赣州市60%的有线电视和50%闭路电视遭受过雷击,其中91台电视机因感应雷击而毁于一旦;2006年6月9日,南韩一架大型客机在空中遭受雷击,头部解体脱落,幸好没有人员伤亡。

很多人都不清楚,地球也是一个带电体。

根据实验测试,在地球表面存在一个垂直向下的稳定电场,电场强度E约为100伏/米,场强的大小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弱。

另外,根据实验测试,在地面附近大气的电导率σ0约为3×10-14西蒙/米,且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由此可知地球表面的电流密度j的方向指向地心,大小为:故从大气流向地球表面的总电流强度I为:R为地球的半径,取6?×105米,由此可求出I的值约为1.4×103A。

根据:可求出地球表面的电位约为4×105V。

这里说的带电,严格来说是带电体相对于无限远处的电位差,或物体的电位中性而言。

人们在进行理论分析的时候,都是把无限远处定义为零电位,但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已习惯于把地球当成零电位,这对于一般的实际应用,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但这种假设有时也会阻碍我们的视野。

任何带电物体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电容,电容量C=Q/U,Q为带电物体的电荷量,U 为带电物体的电位,即指带电物体到无限远处的电位差。

因此,地球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大容量的电容,其电容量正好为1法拉。

这里说的电容与电容器是有区别的,电容器一般都由两块中间以介质绝缘的极板组成,当电容器被充电的时候,两块极板带的电荷量相等,但符号相反,在电容器两极板所带的电荷不改变的条件下,两块极板之间的电压,可因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的距离改变而改变,其电容量的大小也会跟着两极板之间的距离改变而改变,这是因为两极板之间电场互相作用的缘故。

而这里所指的电容,其电容量是不会因带电物体的位置改变而改变的。

因此,这里说的电容是相对于一个孤立带电物体而言,不受其它电场所影响,而电容器则是相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带电物体而言,电容大小要受两个或两个以上极板产生的电场互相影响。

另外,电容充放电是不需要回路的,两个带电体互相接触,谁的电位高,谁就要放电,谁的电位低,谁就会被充电,而电容器充放电必须要有一个闭合回路。

实际上,地球不但是个电容(相对于无限远处),并且地球还相当于电容器的一个电极,电容器的另一个电极是电离层,而大气层就是电介质,如图1所示。

地球带电的原因,一个是由于地球作为一个冷星球长年都在接收大量带电宇宙射线微粒子的辐射,另一个是外层空间紫外线对空气照射产生电离层,并对地球表面产生感应,以及热气流互相摩擦带电而产生感应等等。

根据基尔克夫定理:流过任何导体电流的代数和都等于零,即:根据上式结果,地球不但有电流流入,而且也应该有电流流出,那么流出地球的电流到哪里去了呢?前面已经指出,地球平均每一秒钟有100多次闪电,而闪电也是一个放电过程,由此可知,原来每秒中流进地球1.4×103安培的电流就是用来打雷放电的。

如果地球不经常打雷放电,试想,地球电位正好是每秒要增加1.4×103伏特,一小时后地球电位就可以增加到500多万伏,一天之后地球电位又会增加到 12000多万伏,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数字,在此电场强度之下,任何东西都可能会被击穿。

所以,地球时时刻刻都在放电才应该是正常的。

防止雷电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静电屏蔽,例如,高压电网为了避免雷击,除了电线塔的高度要求比高压电网线的高度高之外,在高压电网线的最上面还要设置一根屏蔽线,这根屏蔽线通过电线塔与大地连接。

当遇到打雷时,屏蔽线首先与雷电接触,把产生雷电物体(云)的电荷通过屏蔽线,再经电线塔传入大地而被释放掉。

避雷针也是这个道理,在物体的高处安装针状导体,并把它连接到大地,把空中带电物体(云)的电荷通过避雷针放电引入大地,以降低带电物体(云)对其它物体或人体感应产生放电的机会。

还有,在高速公路两旁安装电线竿也是一种保护人类免遭雷击的有效方法。

除了屏蔽可以防止雷击以外,很多贵重电器设备还需要对雷电感应进行保护,因为,当雷电击中某个建筑物的机房,或某个供电设备的时候,瞬间几十万安培以上的电流通过这些建筑物或设备,也会对周围几十米范围内的电器设备产生电磁感应,使周围的电线或设备,不管是否与雷击物体直接接触或不接触,都会通过电磁感应产生高压脉冲,很容易把电器设备中的电子器件击穿损坏。

因此,对那些与长电缆线连接的设备,如:电话机、传真机、电视机等,对它们进行过压保护还是必要的。

目前,避免电器设备遭受雷击或雷电感应产生高压脉冲击穿损坏的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用放电管和压敏电阻。

对于交流供电系统设备的防雷,一般都是用压敏电阻跨接于电源线与地线之间,用于对雷电感应高压电脉冲进行放电,避免设备被高压电脉冲击穿损坏;而小电器设备或器件防雷电击穿损坏,可选用放电管或压敏二极管,也可以选用压敏电阻等跨接于输入线与大地之间,例如,一般家中的电话插座以及有线电视插座内部都应该连接一个或两个放电管到大地。

放电管的工作原理是在玻璃管或陶瓷管中注入惰性气体,惰性气体平时不导电,当电场强度强到一定的时候,惰性气体开始电离导电;压敏二极管和压敏电阻的工作原理与稳压管的工作原理很接近,平时也不导电,当电压超过一定值后,压敏二极管或压敏电阻就击穿导通,不过这种击穿是可以恢复的。

图2是电视机防雷击电路,图中防雷击电路是在PCB电路板上直接制作放电间隙(6mm)装置,在外接天线端口就近与电网输入引线之间加接这种放电间隙装置。

由于电视机本身没有金属机壳或机壳接地电气连接点,所以防雷放电间隙可直接利用电网输入电源引线代替地线使用。

另外,电视机的安全标准要求冷热地之间的耐压强度大于AC2000V,而绝缘距离要求大于6mm,选用其它放电器件反而难以符合安全要求,并且会提高成本。

因为在正常气压下,每1万伏的正常放电距离正好是10mm,因此,2000伏的正常放电距离是2mm,而取3倍安全系数后正好就是6mm。

图2中,电视机防雷击电路制作成锯齿状的原因,是让高压放电更容易发生,因为电极的尖端处电场强度最强,当尖端放电产生后,周围空气将变成导体,使放电更容易进行,这样,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把电放完。

2.物体带电与电场感应从原理上说,绝对不带电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任何物体都会不知不觉地就会带上电。

每种物质都有一个代表自己性质的位能,两种不同性质的物体靠近在一起就会产生“接点电位差”。

当两种不同性质的物体接触在一起时,这两种物质在其体内就要对电荷进行重新分布,使物体保持电中性,例如:P型半导体与N 型半导体互相接触,在两物体的交界处就会产生PN结,在PN结内部会产生一个空间电荷区,这个空间电荷区的产生,必然要进一步使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两个物体的内部都要对电荷进行重新分布。

这时,如果再把两个物体分开,两个物体都将会带电,一个带正电,另一个带负电。

物体带电,相当于自身的位能增加或降低了,若带电物体再次与其它不同性质的带电物体接触后又分开,两带电物体又会带上更多的电荷,即:位能在不断增加或降低,静电感应发电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造的。

在两个用有机玻璃材料做成的轮子上,按等分距离把两种不同性质的条状金属片,分别镶在两个有机玻璃轮子某一则的表面之中,相当于金属片一面绝缘,一面暴露。

然后,把两个镶有条状金属片的有机玻璃轮子的绝缘面互相靠在一起,并按相反方向转动,两个轮子上不同性质金属片将互相感应带电,同时也使两个有机玻璃轮子局部极化带电,两个有机玻璃轮子上的金属片每对上一次,通过静电感应,一个金属片的电位会继续升高,而另一个却要降低。

这样,两边金属片上积累的电荷将越来越多,最后,可以分别用两个金属毛刷把金属片上积累的电荷收集到莱顿瓶中(用玻璃瓶做成的电容器),当莱顿瓶中积累的电荷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即:电压超过某个值后,莱顿瓶的两个电极开始放电,并产生火光及响声。

图3是一个让物体产生高压电的原理图,在水龙头的下面安放一个用金属薄片制作的圆圈(用金属罐头盒改制),金属圆圈必须要与周围绝缘,然后让水龙头流出的水正好从金属圆圈的中央穿过,金属圆圈很快就会带电,并且电压非常高,一般可达一万伏以上。

用试电笔做试验时,当试电笔离金属圆圈还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试电笔被点亮,甚至拿一个小荧光灯靠近,也可以看得到荧光灯微亮。

这说明电压非常高,但对人体不存在被触电的危险,因为金属圆圈的电容量很小,存储的能量有限。

这个原理与摩擦发电的原理是很接近的,首先是水与周围空气生产摩擦使空气带电(空气被电离成正、负离子,由于正离子比较重,很容易被水带走),然后带电空气会感应金属圆圈带电,或负离子直接与金属圆圈接触,使金属圆圈带负电。

我们也会发现,在大瀑布附近的空气中负离子的浓度非常高,或下暴雨的时候,空气中负离子的浓度也很高,主要原因就是速度极高的流水或雨滴会让空气产生电离带电。

冬天人们走在地毯上也经常会发现,当手突然碰到楼梯金属扶手的时候,会感到手被麻电,这也是因为人体穿的皮鞋与地毯摩擦产生带电,然后传到人的身体上。

其实人体带电一般自己是没有感觉的,哪怕人体带上几万伏的电压,一般人体也没有感觉,只有带电人体与其它物体接触产生放电时才会感觉麻电。

例如:在冬天没有灯光的夜里,人们脱尼龙衫或毛线衣的时候,会发现衣服之间有蓝色火光,并且还伴随着啪、啪、啪的放电声,这证明衣服已经带上非常高的电压。

带电物体是具有能量的,即:电场具有能量。

带电体的能量为:上式中,C为带电体的电容,U为带电体的电位。

带电体的能量属于位能,当要计算带电体的能量的时候,必须指出参考点,如果不特别指出,一般都把地球作为参考点,或把无限远处作为参考点,即:把地球作为零电位,或把无限远处作为零电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