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 -《离思五首·其四》评析
元稹的诗全集

元稹的诗全集
元稹是唐朝的诗人,被誉为"元微之",他的作品主要以爱情、离别、家国等主题为主。
以下是一些元稹的代表作品:
1. 《离思五首》,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是《离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2. 《遣悲怀》: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 《离骚》: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鼓瑟吹箫。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元稹的相思诗

元稹,中唐时期最伟大的古诗人,也是最令人感伤的情人。
他是《西厢记》里张生的原型,与莺莺有过一段缠绵缱倦的恋情。
他和妻子韦丛的半缘情深也为人津津乐道。
他和唐代两大女古诗人刘采春与薛涛都有过一段未了情。
他的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
以下是元稹的相思古诗,欢迎阅读。
元稹的离思五首,都是为了追悼亡妻韦丛而作,韦丛20岁时下嫁元稹,其时元稹尚无功名,婚后颇受贫困之苦,而她无半分怨言,元稹与她两情甚笃。
七年后韦丛病逝,韦丛死后,元稹有不少悼亡之作,这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组古诗。
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的《遣悲怀三首》是怀念妻子韦丛的古诗作。
此三古诗重在伤悼,回顾了与韦丛婚后的艰苦生活,以明“贫贱夫妻”间深厚的感情,从而引出对妻子的愧疚之情,报答之意而反复咏叹。
遣悲怀三首·其二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极富古诗才,然而第一次与薛涛见面,便令他敬佩不已,并主动为薛捧持笔砚,薛涛赋古诗作画,笔走龙蛇,其不世之才华,使元稹大为吃惊,便引为知己。
《寄赠薛涛》便是他后来写的赞美薛涛的古诗。
元稹深爱薛涛,唱酬往来,情深意切。
寄赠薛涛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元稹相识薛涛以后才认识刘采春的,一见钟情,乐不思蜀,致使薛涛为此大为伤感。
可见刘采春并不亚于薛涛。
而《赠刘采春》是一首歌咏美女的古诗。
古诗中歌颂了江南名媛刘采春的仪表和文采。
元稹的十首好诗

元稹的十首好诗导言元稹,唐代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以情感真挚、意境优美而著称。
其中,他创作的十首好诗更是被人们广为传诵。
本文将对这十首好诗进行全面、详细、完整的探讨,以展现元稹的诗词才华和影响力。
第一首好诗:《离思》《离思》是元稹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它以离别之情作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被誉为元稹诗作的巅峰之作。
1.1 深情离别在《离思》中,元稹通过描绘离别造成的痛苦和思念之情,展现了他深情的一面。
诗中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等诗句,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在离别时的无尽思念之情。
1.2 优美意境此外,诗中的”山一程,水一程”,“思悠悠”等用词,使诗句具有很强的意境感。
诗人通过运用自然景物的描写,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融合,营造出一种优美而深远的意境。
1.3 影响力《离思》作为元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它不仅在当时取得了很高的声誉,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被誉为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作,深深影响了后世的诗人和文学创作。
第二首好诗:《遣悲怀》《遣悲怀》是元稹写给妻子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思念和离别之情。
这首诗以深切的感情描绘了夫妻之间的相思之苦,令人动容。
2.1 深切相思诗中的”重楼”、“遣悲”等词语,生动地表达了元稹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他深深地思念着妻子的心情,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痛苦。
2.2 表达离别之苦《遣悲怀》诗中的”别后谁扶汉水绿”等诗句,以及”长沙”、“江上良宵”等地名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离别之后内心的痛苦。
这些诗句使人们更加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妻子的无尽思念之情。
2.3 影响力《遣悲怀》虽然是元稹为了表达对妻子的思念而写的,但其主题和情感在当时的社会上普遍存在。
因此,这首诗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并被称为元稹情诗的代表之作。
第三首好诗:《琵琶行》《琵琶行》是元稹创作的一首描写女子悲苦命运的诗。
这首诗以其抒发悲苦情感的主题,以及独特的描写手法,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如何评价元稹的悼亡诗

如何评价元稹的悼亡诗元稹的悼亡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的悼亡诗以深情而感人的笔调,表达了他对逝去亲人的痛苦和哀思。
首先,元稹的悼亡诗在表达情感方面非常出色。
他能够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将自己内心的悲伤和哀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作中融入了浓厚的悲痛情感,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对亲人离世的痛苦。
他的诗作流淌着深邃而纯粹的情感,让人为之动容。
其次,元稹的悼亡诗在形象描绘方面也非常精准。
他用简洁生动的词语,勾勒出逝者的形象和回忆。
他通过抒发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思考,展示出对人性、生命和死亡的深刻理解。
他的诗作让人感受到死亡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引起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另外,元稹的悼亡诗也在艺术形式上有着独特的贡献。
他善于运用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使得他的诗作既节奏优美又富有韵律感。
他的诗作富有音乐性和美感,读起来令人陶醉。
同时,他的诗作语言简练,寥寥数语中能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让人振聋发聩。
此外,元稹的悼亡诗还展现了他对生死哲学的思考和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洞察。
他通过诗中的抒发和联想,揭示了生命的短暂和死亡的必然,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他的诗作中融入了对生死的理性思考和情感表达,使其作品不仅仅是对亲人的诀别,更是对生命和人性的追问。
元稹的悼亡诗还表现出他在抒情方面的独特才华。
他以细腻而动人的笔法,通过描绘具体细节和表达深情厚意,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他的诗作以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描述,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情感共鸣,使得读者能够与他的悲伤和哀思产生共鸣,并且为之感动。
总的来说,元稹的悼亡诗以其情感表达、形象描绘、艺术形式和对生死哲学的思考等方面的卓越之处,在文学界和读者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为悼念逝去的亲人提供了一种美好而哀愁的诗意表达,也启发了人们对生命的反思和对生死的思考。
元稹的悼亡诗无疑是他文学生涯中的重要成就之一,也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瑰丽的一页。
元稹最经典的十首古诗

元稹最经典的十首古诗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界神童”,他的诗风清新明丽,往往抒发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赞叹。
下面列出他最经典的十首古诗,并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其特点和表现手法。
1.《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的离情别绪,具有声情并茂的意境描写和空灵脱俗的风格。
作者借用了当时具有强烈文化象征意义的巫山和浩瀚壮阔的沧海,寄托了自己对于离别的感慨和无奈,同时体现了他深沉的修道情怀。
作品以豁达姿态面对人生变迁,寻求离忧之道,尤其是对于离情之苦,借助明媚想象赋予其更多含义。
2.《梦微之·怅江南》:“记得小苹初著花,想当年,白云飞处拾尽春。
却笑人间,万般风月,独倚楼前,流泪如霖。
”这首诗以江南的风景为主题,表现了作者对于年少时光的怀念和在风景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结尾处的“流泪如霖”表达了诗人的悲伤之情。
作者自然的虚实结合,巧妙地表现出了江南烟雨的特色和悠远的历史。
本诗重在意境的营造,由作者自然的主观愿景以及内敛的哲学印记,表现出了一股摆脱尘世的境象,展现出了作者的隽永雅趣。
3.《浪淘沙·北客行》:“僧似野花来,刈尽走人拿。
应经夕阳垒,故作东篱斜。
”这首诗是元稹最为著名的七绝之一,描绘了一个入声深沉,意境深远,既含有悲壮之美,又百转千回。
诗人在诗中刻画了一个僧侣在荒野中寻找自己的归宿,他为了生命的需要,不得不采撷野花吃,在风沙中行走,是一种别样的人生境遇。
作者以少的语言,刻画出一个在食物短缺和困乏野外环境中的僧侣情感的成败,表现出了淡淡的人世清凉和禅意美容。
4.《寄生庐山道士》:“何人扫落叶,寂寂更无人。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荣相对闲。
此地胜游为若何,泉声滴石思无涯。
”这首诗是元稹写给道士的一首信,表现了对于庐山景色的赞美和沉思。
诗中的“秋阴不散霜飞晚”是指秋天的景色,死叶落满地面,冷凝阴暗,更给人创造了凄凉的美感。
元稹十首有名的诗

元稹十首有名的诗
以下是元稹比较有名的十首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唐·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曾经沧海难为水——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垂死病中惊坐起——唐·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上述只是我提供的一个简略列表,符合的诗词可能还有很多。
元稹的诗集

《离思五首·其四》元稹〔唐代〕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菊花》元稹〔唐代〕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行宫》元稹〔唐代〕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遣悲怀三首·其二》元稹〔唐代〕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唐代〕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酬乐天频梦微之》元稹〔唐代〕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遣悲怀三首·其三》元稹〔唐代〕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遣悲怀三首·其一》元稹〔唐代〕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桃花》元稹〔唐代〕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得乐天书》元稹〔唐代〕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重赠》元稹〔唐代〕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
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春晓》元稹〔唐代〕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岳阳楼》元稹〔唐代〕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
《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元稹〔唐代〕知君暗泊西江岸,读我闲诗欲到明。
今夜通州还不睡,满山风雨杜鹃声。
《寄乐天》元稹〔唐代〕莫嗟虚老海壖西,天下风光数会稽。
灵氾桥前百里镜,石帆山崦五云溪。
冰销田地芦锥短,春入枝条柳眼低。
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
《樱桃花》元稹〔唐代〕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
元稹的唐代经典古诗词

元稹的唐代经典古诗词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朝大臣、文学家。
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九世孙。
我在此整理了,供元稹的唐代古诗词大家参阅,盼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元稹的唐代古诗词11得乐天书元稹〔唐代〕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这是一首构思奇怪的小诗。
题目是《得乐天书》,按说,内容当然离不开信中所言及读信所感。
但诗里所描绘的,却不是这些,而是接信时一家人凄凄惶惶的场面。
诗的第一句“远信入门先有泪”,是说,诗人接了乐天的江州来信,读完后泪流满面。
其次句笔锋一转,从妻女的反应上着笔:“妻惊女哭问何如。
”诗人手持远信,流着泪走回内室,引起了妻儿们的惊疑:接到了谁的来信,引起他如此难过?这封信到底带来了什么噩耗?妻女由于困惑,发而为“惊”、为“哭”、为“问”。
可她们问来问去,并没有问出个到底。
由于,诗人这时已经难过得不能说话了。
于是,她们只好窃窃私语,猜想起来:自从来到通州,从没见什么事使他如此兴奋,也从未见谁的一封来信会引得他如此难过。
够得上他如此关怀的人只有一个──白乐天。
这封信,八成是江州司马白乐天寄来的了。
2重赠元稹〔唐代〕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
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从艺术特色上看,此诗只说到就要分手(“明朝又向江头别”)和分手的时间(“月落潮平是去时”)便结束,通篇只是口头语、眼前景,可谓“情无奇”、“景不丽”,但却有无穷余味,能留下深刻印象。
这是由于该诗虽内容单纯,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萦回不已的音韵。
3春晓元稹〔唐代〕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莺莺传》中有莺莺复张生信,文词并茂,早已脍炙人口,却将元稹先赠莺莺之诗略而未录。
文中只略称:“明年文战不胜,遂止于京因贻书于崔,以广其意。
”而此诗被大多学者视为《莺莺传》之张本。
元稹的唐代古诗词21遣悲怀三首·其二元稹〔唐代〕从前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思五首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779—831),唐代著名诗人,字微之,河
南治(今河南洛阳)人。
早年家贫。
举贞元九年明经科、
十九年书判拔萃科,曾任监察御史。
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
僚,遭到贬斥。
后转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最后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
与白居易友善,常相
唱和,世称“元白”。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句直译为白话不易通顺,这里仅意译:
曾经接触过大海,从此就觉得,其他的“水(如:江河湖之水)”若是跟“海水”相比,哪里算得是“水”!(其他的水已经吸引不了作者了)见过巫山的“云”以后,顿时觉得,除了巫山的云,其他的“云”还能算是“云”么!(作者对其他的云已经没兴趣了)或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上眼了
其中:“海水”指代自己的爱妻韦丛,其他的“水”指代世间其他的女子,即:自从我遇见了我的爱妻,觉得其他的女子都算不得女子。
“巫山云”指代自己的爱妻韦丛,其他的“云”指代世间其他的女子,即:自从我遇见了我的爱妻,觉得其他的女子都算不得女子。
文中句句体现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英语解释Having ever seen a vast ocean , one may not content himself with a pond of water.
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
“曾经沧海难为水”可以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出处
“曾经沧海难为水”语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
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
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
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
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
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
“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
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
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
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
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
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
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
“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
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点评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
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
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
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
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
“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赏析
此为诗人悼念亡妻韦丛(字蕙丛)之作。
其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妻子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诗的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
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是意隐喻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
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写。
元稹的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
就全诗情调而言,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
唐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
前两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
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
“曾经沧海难为水”可以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
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
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
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
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
“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