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件-射频电路基础-第一章
射频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射频基础知识目录第一章与移动通信相关的射频知识简介 (1)1.1 何谓射频 (1)1.1.1长线和分布参数的概念 (1)1.1.2射频传输线终端短路 (3)1.1.3射频传输线终端开路 (4)1.1.4射频传输线终端完全匹配 (4)1.1.5射频传输线终端不完全匹配 (5)1.1.6电压驻波分布 (5)1.1.7射频各种馈线 (6)1.1.8从低频的集中参数的谐振回路向射频圆柱形谐振腔过渡 (9)1.2 无线电频段和波段命名 (9)1.3 移动通信系统使用频段 (9)1.4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主要特点 (12)1.5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主要特点 (12)1.6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主要特点 (12)1.7 何谓“双工”方式?何谓“多址”方式 (12)1.8 发信功率及其单位换算 (13)1.9 接收机的热噪声功率电平 (13)1.10 接收机底噪及接收灵敏度 (13)1.11 电场强度、电压及功率电平的换算 (14)1.12 G网的全速率和半速率信道 (14)1.13 G网设计中选用哪个信道的发射功率作为参考功率 (15)1.14 G网的传输时延,时间提前量和最大小区半径的限制 (15)1.15 GPRS的基本概念 (15)1.16 EDGE的基本概念 (16)第二章天线 (16)2.1天线概述 (16)2.1.1天线 (16)2.1.2天线的起源和发展 (17)2.1.3天线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17)2.1.4无线电波 (17)2.1.5 无线电波的频率与波长 (17)2.1.6偶极子 (18)2.1.7频率范围 (19)2.1.8天线如何控制无线辐射能量走向 (19)2.2天线的基本特性 (21)2.2.1增益 (21)2.2.2波瓣宽度 (22)2.2.3下倾角 (23)2.2.4前后比 (24)2.2.5阻抗 (24)2.2.6回波损耗 (25)2.2.7隔离度 (27)2.2.8极化 (29)2.2.9交调 (31)2.2.10天线参数在无线组网中的作用 (31)2.2.11通信方程式 (32)2.3.网络优化中天线 (33)2.3.1网络优化中天线的作用 (33)2.3.2天线分集技术 (34)2.3.3遥控电调电下倾天线 (1)第三章电波传播 (3)3.1 陆地移动通信中无线电波传播的主要特点 (3)3.2 快衰落遵循什么分布规律,基本特征和克服方法 (4)3.3 慢衰落遵循什么分布规律,基本特征及对工程设计参数的影响 (4)3.4 什么是自由空间的传播模式 (5)3.5 2G系统的宏小区传播模式 (5)3.6 3G系统的宏小区传播模式 (6)3.7 微小区传播模式 (6)3.8 室内传播模式 (9)3.9 接收灵敏度、最低功率电平和无线覆盖区位置百分比的关系 (10)3.10 全链路平衡和最大允许路径损耗 (11)第四章电磁干扰 (12)4.1 电磁兼容(EMC)与电磁干扰(EMI) (12)4.2 同频干扰和同频干扰保护比 (13)4.3 邻道干扰和邻道选择性 (14)4.4 发信机的(三阶)互调干扰辐射 (15)4.5 收信机的互调干扰响应 (15)4.6 收信机的杂散响应和强干扰阻塞 (15)4.7 dBc与dBm (16)4.8 宽带噪声电平及归一化噪声功率电平 (16)4.9 关于噪声增量和系统容量 (17)4.10 直放站对基站的噪声增量 (17)4.11 IS-95 CDMA 对 GSM 基站的干扰 (19)4.12 G网与PHS网的相互干扰 (20)4.13 3G系统电磁干扰 (22)4.14 PHS系统与3G系统之间的互干扰 (24)4.15 GSM系统与3G系统之间的互干扰 (25)第五章室内覆盖交流问题应答 (12)5.1、目前GSM室内覆盖无线直放站作信源站点数量达60%,WCDMA的建设中,此类站点太多将导致网络上行噪声被直放站抬高,请问怎么考虑?5.2、高层窗边的室内覆盖信号场强难以做到主导,而室内窗边将是数据业务需求的高发区域,室内窗边的高速速率如何保证?5.3、有厂家建议室内覆盖不用干放,全用无源覆盖分布,我们如何考虑?5.4、室内覆盖中,HSDPA引入后,有何新要求?5.5、系统引入多载频对室内覆盖的影响?5.6、上、下行噪声受限如何考虑?5.7、室内覆盖时延分集增益。
RF_射频电路基础

1901年,Guglielmo Marconi 利用電磁波實現了橫跨大西 洋的無線通訊。
STUCC K.H. Cheng
1.1 射頻概念—IEEE 頻譜
頻段 ELF VF VLF LF MF HF VHF UHF SHF EHF 頻率 波長 P L S C X Ku K Ka 毫米波 微米波 頻段 頻率 0.23~1GHz 1~2GHz 2~4GHz 4~8GHz 8~12.5GHz 12.5~18GHz 波長 30~130cm 15~30cm 7.5~15cm 3.75~7.5cm 2.4~3.25cm 1.67~2.4cm 30~300Hz 1000~10000km 300~3000Hz 3~30KHz 300k~3MHz 3~30MHz 30~300MHz 300M~3GHz 3~30GHz 30~300GHz 300~3000GHz 100~1000km 10~100km 1~10km 0.1~1Km 10~100m 1~10m 10~100cm 1~10cm 0.1~1cm
STUCC K.H. Cheng
/wiki/ARFCN
STUCC K.H. Cheng
1.2 射頻通信電路應用簡介
GSM900 頻段範圍 上行頻帶/MHz(手機發射) 下行頻帶/MHz(基地台發 射) 雙工間隔/MHz 佔用頻譜/MHz 通道數 ARFCN 同時用戶數 通道間隔 調變方式 數據傳輸速率 Bit rate持續期 P band 935~960 890~915 45 2X25 124 1~124 992 G1abnd 880~890 925~935 55 2X10 49 975~1023 392 200KHz GMSK(BXT)=0.3 270.88kbps 2.69uS GSM1800 Lband 1710~1785 1805~1880 95 2X75 374 512~885 2992
射频电路设计一PPT课件

• 教材:
1、射频电路设计——理论与应用 美Ludwig,R. 徐承和等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05
2、ADS应用详解——射频电路设计与仿真 陈艳华等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参考书: 1、射频电路设计 黄智伟编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04
2、射频电路设计 美W.Alan.Davis 李福乐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10-09
精选ppt
高频电感的等效电路 15
1.4.3 高频电感-射频特性2
• 一个射频线圈的阻抗绝对值与频率的关 系如右图所示:当频率接近谐振点时, 射频线圈(RFC)的阻抗迅速提高,当 频率继续提高时,寄生电容Cs的影响则 成为主要的,线圈的阻抗降低。
• 线圈电阻的影响通常用品质因数Q来表 示
Q X Rs
晶体薄片具有正、反压电效应。当石英晶体薄片的几 何尺寸和结构一定时,具有一个固有的机械振动频率。 当高频交流电压加于晶片两端时,晶片将随交变信号 的变化而产生机械振动,当信号频率与晶片固有振动 频率相等时,产生了谐振。
•
石 常小英,晶所体以谐振石英器晶的等体谐效振电感器具Lq非有常非大常,高而的CQq值和,rq都其非Q 值为
➢ 射频电路的主要部件:
– 传输线
– 滤波器
– 功率放大器
– 混频器和振荡器
精选ppt
7
1.2 量纲和单位
➢在自由空间,向z方向传播的平面电磁(EM)波,
➢当E⊥H⊥传播方向时,即为横电磁(TEM)波: ➢特性阻抗(波阻抗):电场和磁场分量的比
➢波相速:
精选ppt
8
1.3 频谱
精选ppt
9
1.4 无源元件的射频特性
典型的表面线装电感的尺寸为60X120mil, 电感值从1nH至1000µH。
射频微波电路导论 课件(西电版)第1章

射频电路布线与PCB制作
高功率发射电路远离低功率接收电路 〃保证充足的物理空间 〃布置在PCB板的两面 〃加金属屏蔽罩
射频电路布线与PCB制作
布线时作为常规应考虑以下基本原则 1、射频器件管脚间引线越短越好 2、可靠的接地是器件稳定工作的保证 3、射频信号间避免近距离平行走线,射频 输出远离射输入 4、保证印制板导线最小宽度 因设计条件的制约无法实施常规准则时,必须学会 进折中处理
ΓOUT = S’22
ΓL
' S22 S22
RL
放大器电路方块图
S12 S21S 1 S11S
小信号放大器设计步骤
小信号放大器设计步骤
1.根据指标选择适当晶体管 2.设计直流偏置电路 3.测量晶体管的S参数 3.判断稳定性 4.根据单向化系数确定单、双向化设计 5.设计输入输出匹配网络 ①最大增益设计 ②等增益设计 ③最佳噪声设计
两大步骤:布局、布线
布局 布局是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合理的布局是 PCB设计成功的第一步,是实现一个优秀RF设 计的关键。 布局规则 1、设置去耦电容 2、确保射频信号路径最短 3、高功率发射电路远离低功率接收电路
射频电路布线与PCB制作
电源设置去耦电容
射频电路布线
与PCB制作
确定射频信号最短路径
射频模块
项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OPEN/SHORT/THRU п 型 T 型阻抗匹配器 电阻式功率分配器 威尔金森微带功率分配器 п 型 T 型衰减器 L-C 定向耦合器 微带线定向耦合器 滤波器 放大器 振荡器 压控振荡器 变频器,倍频器 混频器 微波控制电路 天线 模块
平行线定向耦合器的应用
《射频技术基础》课件

军事领域:雷达、电子对抗、通信等
射频技术的发展历程
19世纪末,无线 电技术的诞生
20世纪初,无线 电技术的快速发展
20世纪中叶,射 频技术的广泛应用
21世纪初,射频 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03 射频技术基础知识
电磁波基础知识
电磁波:由电场和磁场相互激发产生的波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射频技术
射频技术在无线传感器网 络中的应用
射频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射频技术的应用场景和案 例
射频技术在无线传感器网 络中的挑战和问题
物联网中的射频技术
射频识别 (RFID): 用于物品识别
和追踪
无线传感器网 络(WSN): 用于环境监测
和数据采集
近场通信 (NFC): 用于移动支付 和身份验证
射频技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实例
添加标题
添加题
添加标题
射频技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发展 趋势
雷达系统中的射频技术
雷达系统:用于探测、跟踪和识别目标 射频技术:在雷达系统中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 应用实例:雷达系统中的射频技术用于探测、跟踪和识别目标 特点:射频技术在雷达系统中具有高精度、远距离、全天候等优点
调制:将信息信号转换为射 频信号的过程
解调方式:幅度解调、频率 解调、相位解调等
调制解调器的作用:实现射 频信号的调制和解调
射频信号的传输与接收:通 过天线进行传输和接收
射频信号的发射与接收
射频信号的发射:通过天线 将信号发射到空气中
射频信号的产生:通过振荡 器产生高频信号
射频信号的接收:通过天线 接收信号,并通过滤波器、
滤波器的类型:包括低通滤 波器、高通滤波器、带通滤 波器等
wifi培训-射频基础知识(PPT 59页)

课程内容
第一章 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 射频常用计算单位简介 第三章 射频常用概念辨析 第四章 WLAN AP常见故障
第三章 射频基本概念辨析
第一节 功率相关概念
第二节 噪声相关概念 第三节 线性相关概念 第四节 传输线相关概念 第五节 下行通道射频指标 第六节 上行通道射频指标
课程目标
熟悉掌握一些射频基本概念和知识 了解WLAN AP一些故障及处理方法
课程内容
第一章 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射频常用计算单位简介 第三章 射频常用概念辨析 第四章 WLAN AP常见故障
第一章 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无线通信使用的频率和 波段
短波(高频HF)传播 短波是指波长为10米~100米(频率为3~30MHz)的电磁波。短波可沿地表面传播(地波),
沿空间以直接或绕射方式传播(空间波)和靠电离层反射传播(天波)。 超短波(甚高频VHF)传播
超短波是指波长为1米~10米(频率为30~300MHz)的电磁波。超短波难以靠地波和天波传 播,而主要以直射方式(即所谓的“视距”方式)传播。
长波(低频LF)传播
长波是指波长1公里~10公里(频率为30~300kHz)的电磁波。其可沿地表面传播(地波) 和靠电离层反射传播(天波)。
无线通信的电磁波传输
中波(中频MF)传播 中波是指波长100米~1000米(频率为300~3000kHz)的电磁波。中波可沿地表面传播(地
波)和靠电离层反射传播(天波)。中波沿地表面传播时,受地表面的吸收较长波严重。 中波的天波传播与昼夜变化有关。
甚高频(VHF) 特高频(UHF) 超高频(SHF) 极高频(EHF) 至高频(THF)
RF(射频)电路理论与设计精品PPT课件

13、无耗传输线上通过任意点的传输功率等于该点的入 射波功率与反射波功率之差。
14、TEM传输线(即传输TEM波的传输线)无色散。色 散是指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频率有关。TEM传输线上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频率无关。
2
2
其中
是由终端算起的坐标 I (z' ) V2 I2Z0 e jz' V2 I2Z0 e jz'
2Z0
2Z0
z' l z, z'
在已知传输线始端电压 和始端电流 的前提下:
V (z) V1 I1Z0 e jz V1 I1Z0 e jz
2
2
5、反射系数
I (z) V1 I1Z0 e jz V1 I1Z0 e jz
ZC
ABCD
YA
1 YB
YC
YB
YAYB YC
1
1
YC YA
YC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析。
4、互易网T络仅适用于含有线性双向阻抗的无源网络,满
足该条件的无源网络可含有电阻、电容、电感或变压器 等线性无源器件。由铁氧体各项异性媒质构成的元件及 有源电路不是互易网络。对称网络是互易网络的一个特 例。对称网络中电子元件的大小及尺寸位置对称分布。 对称网络首先是互易网络。
射频电路设计基础PPT课件

• High pass filter (passive)
Transfer |H()| function 1
• Filters used in electronics can be constructed from resistors, inductors, capacitors, transmission line sections, and resonating structures (e.g., piezoelectric crystal, Surface Acoustic Wave (SAW) devices, mechanical resonators, etc.).
射频电路设计基础
11
3B. RF Microwave Filters
2
1.0 Basic Filter Theory
3
Introduction
• An ideal filter is a linear 2-port network that provides perfect transmission of signal for frequencies in a certain passband region, infinite attenuation for frequencies in the stopband region, and a linear phase response in the passband (to reduce signal distortion).
• An active filter may contain a transistor, FET, and an op-amp.
Filter LPF HPF BPF
Active Passive Active Passiv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0
a1u1
a1u 2
a 2 u12
a
2
u
2 2
2a 2 u1u 2
a0
a1u1
a 2 u12
a1u 2
a
2
u
2 2
2a 2 u1u 2
第一章 射频电路导论
其中, a1u1+a2u21和a1u2+a2u22是u1和u2分别输入时输出的交流电流。 可以发现, u1和u2同时输入时, 输出的交流电流除了a1u1+a2u21 和a1u2+a2u22外, 还有2a2u1u2, 这一项的出现说明叠加定理不 适用于非线性电路。 从频域上看, 利用三角函数的降幂公式和 积化和差公式, 整理iC得到:
第一章 射频电路导论
当数据从电子标签向阅读器传输时, 阅读器在线圈1上提供 载波电流, 电子标签的发射数据通过负载电阻调制器, 改变电 子标签的等效负载电阻, 经过变压器阻抗变换, 改变线圈1上 的反射电阻, 从而改变了载波电压振幅, 生成ASK信号, 经过 带通滤波器和高频放大器后, ASK解调和检测判决器给出接收数 据。
如果增大U1m和U2m, 使电路进入大信号状态工作, 则工作 点的运动范围扩大, 在这个大范围内, 转移特性曲线不再近似 为直线, 电路变成了非线性电路。 为了体现这个非线性关系, 集电极电流iC至少应该用转移特性曲线在Q附近的二阶泰勒级数 展开, 即
iC a0 a1 (u1 u2 ) a2 (u1 u2 ) 2
表1.1列出了目前常用的无线电频率的划分和使用情况。
第一章 射频电路导论
第一章 射频电路导论
射频可分为以下三类: (1) 低于300 kHz的为低频范围, 包括极低频、 超低频、 特低频、 甚低频和低频五个频段; (2) 300 kHz ~ 300 MHz为高频范围, 包括中频、 高频 和甚高频三个频段; (3) 频率高于300 MHz 的范围为微波范围, 包括特高频、 超高频和极高频三个频段。
第一章 射频电路导论
接收机和发射机的功能与工作顺序正好相反。 首先, 置于 信道中的天线从无线电感应出频带信号, 再通过接收变换器, 从频带信号中恢复基带信号, 基带信号最后经过输出变换器, 产生语音、 图像和传感器的感应信号读数, 分别通过扬声器、 显示器、 液晶面板提供给接收端用户。
第一章 射频电路导论
第一章 射频电路导论
图1.1.6是一种电磁反向耦合RFID系统阅读器和电子标签的 基本结构, 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的频带利用率和抗干扰能力, 采 用了正交振幅调制(QAM)信号取代ASK信号。 阅读 器通过频率合成器和功率分配器分别为调制和解调提供载波和本 振信号。 当数据从电子标签向阅读器传输时, 电子标签通过负 载阻抗调制器改变电子标签的阻抗(包括振幅和相位), 对阅读器发射的载波进行正交振幅调制, 调制后的QAM信号反射 回阅读器, 携带了电子标签的数据。
第一章 射频电路导论
1.1.4 射频识别 图1.1.5是一种电感耦合RFID系统阅读器和电子标签的基本
结构, 阅读器和电子标签都包括基带处理器和无线电收发器。 基带处理器负责发射数据的编码和加密, 以及接收数据 的解码和解密, 阅读器的基带处理器还需要负责数据协议处理 和与应用系统软件的数据交换, 电子标签的基带处理器还需要 完成数据存储和读取。
1.1.1 无线电远程通信 无线电远程通信起始于意大利人马可尼从1895年开始的室外
电磁波通信实验, 最初的目的是实现无线电报。 经过100多年 的发展, 无线电远程通信从无线电报发展到无线电广播、 电视、 移动通信等, 逐步覆盖了陆地、 海洋和太空, 从固定 通信发展到移动通信, 从模拟通信发展到数字通信。 无线电广 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使用的无线电频率为300kHz~3000 MHz。 图1.1.2给出了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系统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 射频电路导论
图1.1.2 (a) 发射机; (b) 接收机
第一章 射频电路导论
发射机中, 语音和图像经过输入变换器, 如话筒和摄 像机, 转换为基带信号, 又经过低频放大器, 获得足够的功 率, 成为调制信号。 振荡器产生频率稳定度较好的信号, 经 过倍频器后, 获得符合信道传输要求的高频信号, 再经过高频 放大器, 得到足够的功率, 成为载波。接下来, 调制器用调 制信号改变载波的参数, 如振幅、 频率或相位, 使输出信号 参数反映调制信号的变化规律, 从而携带了调制信号的信息, 成为高频已调波。 最后, 高频已调波经过功率放大器, 获得 足够的功率, 送上天线发射。
第一章 射频电路导论
1.1.3 蓝牙 蓝牙工作在全球通用的2.4 GHz工业、 科学和医学(ISM)
频段, 采用高斯频移键控(GFSK)调制, 利用时分双工传输方 案, 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为1 Mb/s, 最大传输距离为10m, 支持 点对点及点对多点通信, 通过采用跳频、 短数据包和自适应发 射功率来进行调节以提高抗干扰能力, 系统最大跳频速率为 1600跳/s, 在2.402~2.480 GHz之间采用79个间隔1 MHz的频点。
第一章 射频电路导论
为了实现阅读器线圈和电子标签线圈之间的电感耦合工作原 理, 两个线圈之间的距离必须远小于工作频率对应的波长, 所 以电感耦合RFID系统的工作频率较低, 典型频率有125 kHz、 225 kHz和13.56 MHz, 作用距离较小, 典型距离在10~20 cm 以内。 电磁反向耦合RFID系统利用阅读器和电子标签之间电磁 波的发射、 接收和反射实现数据传输, 所以工作频率较高, 典型频率有433 MHz、 915 MHz、 2.45 GHz和5.8 GHz, 作用 距离较大, 典型距离在4~6 m以上。
iC=a0+a1(u1+u2)
第一章 射频电路导论
上式是转移特性曲线以Q为中心, 在Q附近的一阶泰勒级数展开 式。 其中, a0是ICQ, a1是晶体管在Q处的交流跨导gm。 上式 可写为
iC a0 a1 (u1 u2 ) a0 a1u1 a1u2
a0 a1U1m cos1t a1U 2m cos2t
第一章 射频电路导论
图1.2.1 (a) 线性放大; (b) 非线性放大
第一章 射频电路导论
现在给晶体管提供两个交流输入电压u1=U1m cosω1t 和u2=U2m cosω2t。 小信号工作(即振幅U1m和U2m都很小)时, 工 作点只在Q附近很小的范围内沿转移特性曲线运动, 可以近似认 为这个范围内转移特性曲线是一段直线, 电路是线性电路。 集 电极电流iC的解析表达式可以写为
发射机的作用是把发射端用户要发送的信息经过输入变换器, 变换为电信号, 如话筒的语音、 摄像头的图像和各种传感器的 感应信号读数, 都要变换为电压或电流, 这样的电信号称为基 带信号。 接下来, 为了适合在信道传输, 发射机需要根据信 道的特点(如信道对各种频率的无线电波的反射和衰减), 把 基带信号经过发射变换器, 生成适合信道传输的频带信号。
第一章 射频电路导论
1.1 射频电路的应用 虽然射频电路系统的具体设备多种多样, 组成和复杂程度 不同, 但系统的最基本结构相同, 如图1.1.1所示, 包括发射 机和接收机两个主要部分。
第一章 射频电路导论 图1.1.1 射频电路系统的最基本结构
第一章 射频电路导论
图1.1.1中, 信道即无线电波的传输媒质, 如空气、 真空、 海水、 地表。
第一章 射频电路导论
其中, a1u1和a1u2是u1和u2分别输入时输出的交流电流, 相加得 到它们同时输入时产生的输出, 所以, 以上线性电路适用叠加 定理, 而且iC的交流成分中只存在和输入信号频率相同 的频率分量, 即a1U1m cosω1t和a1U2m cosω2t。
第一章 射频电路导论
第一章 射频电路导论 图1.1.6
1.2 射频电路的非线性特点 图1.2.1(a)和图(b)给出了晶体管的转移特性。 直流偏置电 压UBEQ作为横坐标, 确定了转移特性曲线上直流静态工作点 Q的位置,Q的纵坐标是晶体管没有交流输入电压时输出的静态电 流ICQ。 图1.2.1中对比了输入交流电压后小信号和大信号两种 情况下, 线性放大和非线性放大输出的集电极电流iC的 波形。 小信号线性放大时, iC与输入电压uBE波形一致, 而大 信号非线性放大时, iC和uBE的波形有明显差别。
第一章 射频电路导论
第一章 射频电路导论
1.1 射频电路的应用 1.2 射频电路的非线性特点 1.3 本书的主要内容、 组织结构和学习要求 本章小结 思考题和习题
第一章 射频电路导论
“射频”一词的英文为“radio frequency”, 即无线电频 率。 为了实现无线电远程传输信息、 无线电探测和测距、 无 线电近距离组网和数据传输以及无线电无接触识别等功能, 人 们先后发明和发展了无线电远程通信、 雷达、 蓝牙和射频识别 等技术设备。 包含晶体管、 场效应管等有源器件的电路称为电 子线路。 实现无线电的发射、 接收以及信息的加载和提取的电 子线路称为射频电路。
第一章 射频电路导论
接收机中, 天线的感应电流首先经过输入回路, 输入回路 从诸多信号中选择输出需要接收的高频已调波, 经过高频放大 器提高其功率。 本地振荡器产生一个本振信号。 混频器输出的 中频已调波的频率等于本振信号的频率和高频已调波的频率之差, 但是中频已调波的参数变化规律和高频已调波一样, 仍然携带 了调制信号的信息。 接收不同频率的高频已调波时, 本振信号 的频率随之调整, 以保证中频已调波的频率不变, 这样中频放 大器的工作频率和增益就不需要随时调整, 便于电路性能的优 化, 这种接收方式称为超外差接收。
第一章 射频电路导论 图1.1.5 电感耦合RFID系统阅读器和电子标签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 射频电路导论
当数据从阅读器向电子标签传输时,阅读器的无线电收发器 通过振荡器产生载波, 调制器用发射数据生成振幅键控(ASK) 信号,经过功率放大器, 送到线圈1。 线圈1和电子标签的线圈 2可以分别看做一个变压器的原边和副边, 线圈2上通过电感耦 合得到的ASK信号经过ASK解调和检测判决器, 获得接收数据。